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 格式:doc
- 大小:202.00 KB
- 文档页数:19
目录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 (1)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 (1)1.自然地理特征 (2)1.1地理位置 (2)1.2地形地貌 (2)1.3地质条件 (2)1.4水文地质 (3)1.5气象条件 (4)1.6地震参数 (4)三、监理工作范围及重点 (4)1、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5)2、监理工作主要内容 (5)四、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 (8)1、沉降变形测量 (8)2、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8)3、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9)4、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11)5、实施测量工作要求 (13)6、沉降变形观测监理控制要点 (16)⑴路基工程 (16)⑵桥涵工程 (17)⑶梁体观测标: (19)⑷观测频次要求 (21)⑸隧道工程 (22)⑹过渡段工程 (25)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XCJL-1标段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实施细则一、编制依据1、铁建设[2006]158 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2、工管技[2009]77 号文《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3、铁建设[2009]209 号《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 TB10621-2009;4、铁建设[2009]196 号《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TB 10601—2009;5、铁建设[2007]85 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6、中铁一院、中铁二院编制的《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7、其它相关规范、规定及标准。
二、工程概况新建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西安至江油段(四川省境内)站前工程XCZQ-1标段D2K344+470~DK383+878,线路长为38.925Km。
本标段复杂特大桥5400.5m/3座、大桥1519.9m/5座、中桥186.2m/2座、涵洞71.47m /5座。
隧道30632km /8座。
区间路基长0.422km,中子站场长度为1.895 km。
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第二标段路基沉降变形观测专项方案编译:审计:日期:1.项目概述马新成区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工程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群众服务中心主干道。
该项目的建设将促进和拓展经开区和凯马新城的城市发展空间,对后续城市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凯西新城州群众服务中心一级主干道起于凯斯大道,与凯斯大道左侧90°相交。
路线全长3163.394,主干道标准建设,设计速度60 km/h。
为及时控制路基开挖的沉降和位移,指导路基施工过程,确保工后沉降满足设计要求和路基的稳定性,有效控制路基工程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2.编制依据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2.2路基工程施工图设计2.3工程测量规范2.4路基横断面图3.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3.1控制和保证路基工序质量,确保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一般面积不大于15cm,年沉降速率小于4cm/年,涵背过渡段不大于8cm)。
3.2.通过连续、正确、完整、系统的观测分析,预测沉降趋势,验证和指导施工,正确控制路堤填筑速率,保证路基路面完工时间。
3.3确保路基稳定和施工安全。
4路基沉降变形观测方案4.1观察内容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观测的主要内容有:地基沉降、水平位移和路基沉降观测;涵洞与路堤过渡段的沉降观测。
4.2观测断面的设置4.2.1基础沉降观测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沿公路方向每隔100~20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路堤填筑施工前,在基面中心线上埋设沉降板,进行第一次观测。
4.2.2路堤水平位移观测根据《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沿公路每隔100~200m 在路堤两侧坡脚外2m和10m处设置水平位移观测桩,在路基填筑前埋设,进行首次观测。
4.2.3路基本体沉降观测填至设计标高后,在基底沉降板埋深段里程对应的基床面顶面,左右设计线外3.2m处设置观测桩,与其他观测桩同步观测。
路堑开挖前,在路堑顶部外5m处设置位移观测桩;平台建成后,在平台中心设置位移观测桩进行位移观测。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一、前言。
路基沉降观测是公路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及时发现路基沉降情况,为工程安全和运营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路基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对于保障公路工程的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观测目的。
1. 了解路基沉降情况,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为工程安全提供数据支持。
2. 为路基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及时调整设计方案,保障工程质量。
3. 为路基维护提供依据,及时采取维护措施,延长路基使用寿命。
三、观测内容。
1. 路基沉降观测点的选择,根据路基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选择代表性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
2. 观测参数的确定,确定观测参数,包括沉降量、变形速率等,以及观测频次和观测时段。
3. 观测方法的选择,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包括传统测量方法和现代化监测技术的应用。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
四、观测方案。
1. 观测点的选择,根据路基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覆盖整个路基工程的主要部位。
2. 观测参数的确定,确定沉降量、变形速率等观测参数,并确定观测频次和观测时段,一般情况下,应每季度进行一次沉降观测。
3. 观测方法的选择,采用传统的测量方法和现代化的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沉降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
五、实施步骤。
1. 观测点的布设,根据路基工程的特点和重要性,确定观测点的位置,并进行布设。
2. 观测参数的测量,按照确定的观测参数和观测频次进行沉降观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观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形成观测报告,及时发现路基沉降问题。
4. 处理建议的提出,根据观测报告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处理建议,及时采取维护措施,保障路基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新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细则(DK0+000- DK131+434.12)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二○一○年十一月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要求,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及沉降观测经验现制定以下细则。
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点位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观测点的布设(1)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2)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三、元器件的埋设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后用人工将土回填。
在施工过程中其沉降板一米范围内不能用压路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必须用人工夯实。
沉降监测桩在路肩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挖坑埋设,坑大小同桩径,埋设时将监测桩露出路肩面2-3厘米。
用混凝土进行浇注完成。
目录一总则 (1)二技术依据 (2)三组织管理 (2)四职责 (2)1.职责 (2)2.测量阶段 (3)五沉降变形测量 (4)1.基本原则 (4)2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3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4)4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5)5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7)6 测量过程具体要求 (8)六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1)2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7)七附表 (17)路基工程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新建昆明铁路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路基的沉降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有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是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是评估工作的基础。
因此,观测工作尤其重要,必须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
为适应昆枢东南环线工程对路基(含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的统一,为路基工程提供完整详实、准确可靠的评估依据,特制订本细则。
二技术依据《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9) 2009-12-01实施《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8-2009)《交桩资料表》中铁第二勘察设计院提供《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85号)《铁路路基设计规范》(TB10001-2005 J447-2005)新建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设计文件铁道部有关规定;三组织管理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负责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测量管理工作。
沉降变形观测配备专职人员2~3名组长沉降变形观测组。
各测量组配备专职测量工程师和专职测量员。
四职责1.职责1. 中铁七局昆明枢纽东南环线工程指挥部测量组职责:负责本标段测量工作的统筹和协调;代表本标段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目录目录1.编制依据 (1)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 (1)2.1.1任务范围: (1)2.1.2工作内容: (1)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4.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 (2)4.1.1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4.1.1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遵循以下要求: (2)4.1.2沉降变形监测观测(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3)5.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4)5.1.1(一)一般规定 (5)5.1.2(三)沉降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布置 (5)5.1.4.观测方法.精度及要求 (7)5.1.5.(五)沉降观测频度 (9)5.1.6.(六)沉降评估 (10)6.2.(二)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13)6.2.1沉降评估所需资料 (13)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1.编制依据根据铁道部京沪高速铁路建设总指挥部2008年5月《京沪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结合本工班管段路基工程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细则。
2.任务范围及工作内容2.1任务范围:我工班管段路基起止里程为DKXXX~DKXXX,全长XXX公里,共分为5段(具体分布情况见下表)。
2.1工作内容: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
3.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8)《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9)《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设计指南》(铁建设函[2005]754号);(10)路基工程设计图纸沉降变形监测网建立及测量技术要求沉降监测网的建立、精度要求等符合《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的要求;根据《XXX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方案》规定,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
沉降观测监理实施细则目录(一)工程概况 (1)(二)控制依据 (1)(三)监理工作主要内容 (1)(四)沉降变形观测的标准与要求 (4)(五)安全生产注意事项 (5)一、工程概况1.项目简介2.参建单位:1 建设单位:2 项目管理单位:3 监理单位:4 设计单位:5 勘察单位:6 施工单位:二、控制依据:1 设计图纸。
2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3 施工方案三、监理主要工作内容(1)监理项目部派监理人员对施工单位的沉降变形观测全过程进行旁站和平行观测。
(2)对施工单位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进行全面核查,确保观测准备工作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3)负责审批施工单位提交的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4)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人员、设备是否能够满足观测要求。
(5)对旁站和平行观测数据进行复核,并对观测数据集中整理,与施工单位一起将平行观测数据移交评估单位,并将路基和过渡段作为监测的重点。
(6)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断面与观测点设置是否满足《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方案》和设计文件要求。
(7)核查施工单位的观测组织是否能满足工程进度和质量要求。
(8)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9)监理项目部组织各监理组提供《线下工程沉降变形平行观测报告》与《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
①监理单位编写《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监理工作报告》,内容包括:I监理单位沉降观测组织机构,专业测量监理工程师的配置情况;II审查施工单位监测网布设情况、测设精度、观测断面布设、观测频率等是否满足要求;II审查施工单位使用仪器的精度标准、仪器年检情况,沉降观测人员持证上岗等是否满足要求;IV说明观测基桩和观测点的保护情况,施工单位对丢失或损坏的观测桩的恢复情况,沉降观测点标示设置以及对观测数据出现的异常点的处理情况等;V说明对原始测量资料监理检查、签署情况;VI说明对平行观测的监理检查情况;VI对施工单位沉降观测工作及成果的总体评价。
沉降评估实施细则轨道对路基、桥涵、隧道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提出了严格要求,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及预应力混凝土梁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而影响沉降变形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变形计算的精度不能满足轨道铺设要求。
施工期间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以保证设计预测沉降与实际沉降更为接近,使线下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
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客运专线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为统一新广州站及相关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和保证其质量,依据《客运专线铁路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等标准制定本实施细则。
客运专线有碴轨道铁路的变形观测可参照本细则实施。
一、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1、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不同的地基条件及地面横坡,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
2、桥涵:桥各墩、台;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上拱变形;涵洞沉降观测。
3、隧道:隧道口仰拱、隧道一般地段和不良、复杂地质区段沉降观测。
4、过渡段:路桥、路隧、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
二、沉降观测的分析、评估(一)路基1、一般规定1)路基上铺设轨道前,应对路基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路基的工后沉降和变形符合设计要求。
2)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时,应继续观测;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措施。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
2、计算和实测沉降的比较1)比较计算的总沉降量与实测总沉降主要目的是:(1)审核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模型和参数是否符合实际。
公路路基监测与观测细则1 一般规定1.1路基施工期的动态控制标准可参照《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执行。
1.2软土地基、路堑边坡、滑坡、高填方路堤开工建设,应同时开展动态监测工作,监测成果数据应定期上报施工、监理、设计和业主单位备案,以配合动态设计、动态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1.3预应力锚固工程张拉锁定应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一定比例锚孔预应力值的监测,并应定期上报业主等相关单位备案。
2软基工程观测2.1监测目的(1)监控整个施工过程中路基的稳定性,控制填土速率。
(2)推测工后沉降,确定开始铺筑路面的时间。
(3)了解在新增荷载的作用下,路基下卧土层附加应力的变化情况,(4)了解复合地基的力学与变形性状。
2.2监测内容和方法沉降与稳定监测、观测的适用方法和范围见表Io观测项目仪表名称地表沉降地表型沉降计(沉降盘)地表水平位移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量桩(位移边桩)地下土地分层地下水平位移水平位移量计(测斜管) 表1监测范围表观测目的用于沉降管理:根据测定数据调整填土速率,预测沉降趋势,确定等载预压卸载时间,提供施工期间沉降土方量的计算依据。
用于稳定管理;检测地表水平位移及隆起情况,以确保路堤施工的安全预稳定。
用于稳定管理与研究:用作掌握分层位移量,推定土体剪切破坏的位置,在软土指标较差、填土较高、填方路基在施工过程中易失稳时采用2.3观测点的设置如图11-1所示。
观测点的位置、数量、频率及埋设按设计或合同文件的要求。
测斜管持力层图1软基处理沉降盘、测斜管、位移观测标志2.4在施工期间,应严格按设计或合同文件要求,同步进行沉降和稳定的跟踪观测。
对观测资料应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和汇总分析,以指导施工和提供相关单位作为评估依据。
3路堑边坡或滑坡监测3.1监测目的(1)监控整个施工过程中路堑边坡或滑坡的变形情况。
⑵通过监测坡体变形、锚孔预应力值变化情况揭示坡体稳定状态,指导工程施工,控制施工进度。
⑶运营期监测,揭示坡体变形、预应力值的变化情况,控制工程安全运营。
公路工程项目名称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编制:复核:审批:项目部XXXX年XX月XX日一、工程概况XXXXXXXXXXXXXXX为新增国道主干线XXX胶南至海晏公路的重要关联路段,本项目起点位于XXX,终点位于XXX,路线全长XXXXkm,施工范围为:KXX+000~KXX+000,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4.5米。
桥涵设计汽车荷载采用公路-Ⅰ级。
本标段工程量主要有:路基主线XXXXkm、匝道XXXXkm,主线大桥XX座、通道桥XX座、匝道中桥XX座,涵洞XX道,分离式立交XX处,互通式立交XX处,服务区XX处。
二、编制及测量依据1、《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3、《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8-2009);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1);5、设计图纸;6、设计院交桩成果;7、控制点加密成果。
三、适用范围适用于本标段所有高填深挖路段。
四、观测目的及范围1、观测目的为了确保工程施工质量,保证工程按预期目标顺利进行,必须对路基及高边坡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充分了解边坡和路基的沉降值,沉降变化趋势和稳定情况,从而控制高填土和深挖方速率。
在实际填筑中应严密监视各种埋设仪器的观测指标,及时进行综合分析而定。
根据沉降量资料分析确定规定日期后沉降是否满足要求,根据沉降变化情况指导施工,确保全线施工质量。
2、观测范围本标段的范围KXX+000-KXX+000,包括KXX+677-KXX+000,323M的高填土路基;KXX+000-KXX+659左侧深路堑;KXX+103-KXX+655右侧深路堑;KXX+755-KXX+019左侧深路堑;KXX+267-KXX+444左侧深路堑;KXX+469-KXX+589左侧深路堑;KXX+210-KXX+390左侧深路堑;KXX+703-KXX+906左侧深路堑;KXX+219-KXX+424右侧深路堑;KXX+036-KXX+234左侧深路堑;KXX+716-KXX+925右侧深路堑。
铁路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快速铁路轨道对路基工程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标准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
客运专线铁路和客货共线铁路路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及施工技术指南均规定:路基的工后沉降达不到设计要求时,严禁进入轨道工程施工工序。
向莆铁路路基施工期间必须按相应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和施工技术指南要求及设计要求进行路基沉降、侧向位移的动态观测,通过现场的沉降观测、分析、评估,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及内容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1.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2.路基基底沉降观测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4.路堤本体水平位移观测5.路堑高边坡变形观测6.过渡段沉降观测(路桥、路遂、路涵、堤堑过渡段沉降观测)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1.断面及点的设置原则A.路基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沉降变形观测断面根据不同的地基条件,不同的结构部位等具体情况设置,测点的设置位置应满足有关规定和设计要求。
B.观测点应设在同一个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也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C.路基面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适当加密观测断面。
D.一般路基填筑至路基基床表层顶面,加堆载预压的路堤填筑至基床底层表面后,在路基面设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观测,时间不少于6个月。
E.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定期复核校正。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在填土过程中,应根据观测成果整理绘制“填土高—时间—沉降量”关系曲线图,分析路基沉降及侧向位移的趋势。
用以指导现场施工。
2.观测断面及点的设置、元件布设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元件的布设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压缩层厚度、路堤高度、地基处理方法、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结合沉降预测方法和工期要求具体确定。
新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细则(DK0+000- DK131+434.12)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二○一○年十一月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要求,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及沉降观测经验现制定以下细则。
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点位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观测点的布设(1)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2)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三、元器件的埋设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后用人工将土回填。
在施工过程中其沉降板一米范围内不能用压路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必须用人工夯实。
沉降监测桩在路肩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挖坑埋设,坑大小同桩径,埋设时将监测桩露出路肩面2-3厘米。
用混凝土进行浇注完成。
中铁五局沪昆客专江西段站前工程HKJX-2标项目二分部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编制:复核:审核:批准:二零一一年六月1 总则 (1)2 组织机构 (1)3 仪器设备配置 (4)4 沉降变形观测 (5)5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12)6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21)7 文件管理 (30)8 保证措施 (37)1.1 新建沪昆客专江西段采用无砟轨道结构形式,要求线下工程工后沉降必须满足铺设无砟轨道的需要,而沉降观测及其分析评估作为判定线下工程工后沉降是否达到设计预期值的唯一依据,是决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的关键。
要做好线下工程工后沉降的预测,就必须对线下工程进行精确、系统的沉降变形观测,并对观测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
1.2 为满足沪昆客专江西段站前工程我部管段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及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碴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细则。
1.3 本细则适用于沪昆客专江西段站前工程我部管段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
2 组织机构2.1 组织机构项目分部成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组,设组长、副组长、组员、技术负责人、资料员、观测小组。
项目经理部常务副经理罗成江任组长,项目总工程师练东海任常务副组长,项目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长沈志任副组长,各架子队队长、技术主管昌天云、米晓华、周尚华、潘金、许海、颜林、雷小平、缑宝峰任组员,工程部工程师王敏任技术负责人,资料员待定;各架子队根据工程进展成立1~3个沉降观测小组,在后续施工中,根据工程进度相应增减观测小组数量,实行动态管理。
每小组3~4人,其中小组长1人,组员2 ~3人。
经理部另成立连续梁施工专门监控测量小组6人,其中测量4人,计算2人。
2.2 工作职责2.2.1 观测组组长职责2.2.1.1 负责组织制订本部管段的沉降观测管理制度;2.2.1.2 对各架子队之间的接口进行协调,必要时对沉降观测任务根据观测断面密度及地形起伏进行划分;2.2.1.3 督促工程部给观测小组配齐配足相应的观测设备;督促综合部给各架子队配足沉降观测人员、给观测小组配足相应的交通工具,确保观测工作快速有序地进行;2.2.1.4 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沉降观测各项工作;2.2.1.5 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分析评价会议,分析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并对最终结果负责。
吉图珲客运专线JHSK-Ⅰ标四工区路基工程施工方案(DK191+000~DK206+715.4)编制:复核:审核: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吉图珲客专JHSK-Ⅰ标项目经理部2011年8月 20 日目录1概况 (3)2 主要技术依据 (3)3变形监测基准网 (3)3.1 基准点 (3)3.2工作基点 (4)3.3基准网的复测 (5)3.4 测量点的检测。
(5)3.5 观测方法及精度控制 (5)4监测点的布置与观测 (8)4.1监测点布置总体要求 (8)4.2沉降变形观测 (14)4.3高程系统 (19)4.4基准值的建立 (20)4.5观测频次要求 (20)5资料的整编 (20)5.1沉降监测资料 (20)5.2沉降量记录计算表 (21)5.3自评报告 (28)5.4评估数据 (28)6词解释 (28)1概况中铁隧道局集团吉图珲客运专线JHSK-Ⅰ标四工区起讫里程为GDK191+000,终点里程为DK206+715.4;线路总长14.66km,其中路基全长1.65km,占线路长度的3.89%部分路段基底采用CFG桩和换填等方式进行加固。
边坡采用桩板墙、重力式挡土墙等多种方式防护。
2 主要技术依据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J962-2009);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3)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铁道部工管中心);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5)《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15314-1994);6)《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7)招标文件及业主其它有关技术要求;8)有关沉降观测系统的设计文件、图纸;9)铁道部有关规定;3变形监测基准网垂直变形基准网控制点分基准点和工作基点。
3.1 基准点可利用设计提供的沿线二等水准基点为基准点,根据需要也可以独立建网,独立网应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使用独立监测网时,必须确定与交接工程部位其它高程系统之间的换算关系,且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下图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3.2工作基点条件合适时,直接以二等水准网基准点为工作基点。
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是对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或运营过程中路基沉降、变形等问题进行监测和评估的重要手段,能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为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和维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针对路基沉降观测及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1.沉降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沉降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通常情况下,观测点要覆盖整个路基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观测点要均匀分布,覆盖各种地质条件和工程环境。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如地脚螺栓等,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沉降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水管、水准仪、全站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率要高,随着工程的进行,观测频率可以逐渐降低,但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1.观测点布设根据实际工程情况,确定变形观测点的布设位置。
观测点要能够反映工程变形的情况,覆盖整个工程范围,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位置进行观测。
2.观测点标志设置在观测点处设置具有固定位置的标志物,确保观测点的位置不会发生变化。
标志物要固定可靠,不受外力影响。
3.观测设备选择根据观测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变形观测设备。
常用的观测设备有测距仪、全站仪、测角仪等。
在选择设备时要考虑设备的测量精度、稳定性和可靠性,并进行校准和养护。
4.观测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观测方法。
常用的观测方法有静态观测、动态观测、连续观测等。
观测方法要与设备配套,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5.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监测的需要,确定观测的频率。
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二.路基沉降观测断面设置原则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的设置及观测断面的观测内容根据沉降控制要求、地形地质条件、地基处理方法、路堤高度、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并结合施工工期确定,同时还需根据施工核对的地质、地形等情况调整或增设。
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路基沉降观测断面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地势平坦、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高度小于5m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过渡段和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适当加密。
(2)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三.路基沉降观测点设置原则(1)各部位观测点设在同一横断面上,这样有利于测点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更重要的是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①正线路堤地段,一般每100m设一个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中间50m 一个一般的沉降监测断面。
过渡地段监测断面需加密。
一般桥路过渡段,在距台尾5m处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1m、20m、30m等处各设一个一般的沉降观测断面。
涵洞等横向构筑物,在涵洞一侧(最好在填土较高一侧)5m处设一个完整的沉降观测断面。
完整的沉降监测断面除按过渡段及距离确定外,还应选择路基较高,或加固较深的断面。
四、观测元器件与埋设技术要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按设计图进行,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
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务必使观测工作能善始善终,取得满意成果。
(1)位移观测桩:位移观测桩采用C15 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 正方形,长度不小于 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
目录第一章总则 (1)一、适用范围 (1)二、工作依据 (1)第二章组织管理 (2)一、职责 (2)二、工作程序 (2)第三章通用要求 (3)一.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3)二.沉降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3)三.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臵要求 (4)四.沉降变形监测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五.沉降变形监测观测具体要求 (5)第四章专业要求 (7)一、路基工程 (7)(一)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7)(二)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11)(三)过渡段沉降变形观测 (12)(四)过渡段的沉降评估 (12)二、涵洞工程 (13)(一)一般规定 (13)(二)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13)(三)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3)(四)观测资料要求 (14)(五)观测频次 (14)(六)沉降评估 (15)(七)其他 (16)三、隧道工程 (16)(一)一般规定 (16)(二)沉降观测的内容 (16)(三)沉降观测点的布臵 (17)(四)观测精度 (17)(五)沉降观测频度 (17)(六)沉降评估 (17)四、测量与观测资料的整理 (18)(一) 一般要求: (18)(二)提交资料 (19)五、评估报告的汇编 (19)附件:附表 (21)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 (21)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 (22)附表3 路基沉降水准测量记录表 (23)附表4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 (24)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板) (25)附表6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剖面管) (26)附表7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表 (27)附表8 路基分层沉降观测记录汇总表 (28)附表9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表 (29)附表10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30)附表11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 (31)附表12 隧道沉降量记录表 (32)附表13 隧道沉降量记录汇总表 (33)附表14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 (34)第一章总则一、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兰渝铁路LYS-12标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隧道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
新建玉林至铁山港铁路路基沉降观测细则(DK0+000- DK131+434.12)施工单位:中铁二十局集团有限公司二○一○年十一月路基沉降观测实施细则一、总则根据玉铁施工图纸要求,需进行路基沉降观测及边桩位移观测。
现结合《铁路工程测量规范》和玉铁施工图纸,及沉降观测经验现制定以下细则。
二、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1)基准点:基准点为全线BM点,以及按四等水准进行加密的导线点。
(2)工作基点:要求沿线路方向每200-500米一个,若路基段太短至少埋设三个工作基点。
工作基点尽量选在线路两侧,且地质坚硬不易沉降的地方。
(3)观测点:观测点由沉降板、监测桩、位移边桩及多点位移计等组成。
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个别点位发生变化。
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
本次技术方案设计要求基准点及BM点12个月复测一次,工作基点每6个月复测一次。
3、观测点的布设(1)地表沉降观测:松软土地基地段沿线纵向每40米左右设置一个沉降板观测断面,且每个工点不小于2个观测断面,路桥过渡段在距桥台或涵洞边缘两侧3m 的位置各设一个沉降观测断面,每个沉降观测断面在地面埋设地面沉降板或单点沉降计。
(2)路基面沉降观测:在路基面中心及左右两侧路基处设路基面沉降观测桩,观测桩采用C15混凝土桩,纵向间距不大于100米,并保证每个工点至少有一个观测断面。
三、元器件的埋设沉降板的埋设,在路基填到0.6米后挖出1×1米的坑,在坑的底层垫一层0.1米的中粗砂进行找平,再将沉降板水平安放在坑中,最后用人工将土回填。
在施工过程中其沉降板一米范围内不能用压路机等大型机械碾压,必须用人工夯实。
沉降监测桩在路肩填筑完成后,再进行挖坑埋设,坑大小同桩径,埋设时将监测桩露出路肩面2-3厘米。
用混凝土进行浇注完成。
四、测量工作的基本要求1、严格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
首次观测应进行两次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用科傻软件平差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
2、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固定的观测路线和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和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路线、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当发现沉降观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检,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核,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4.、根据沉降观测的需要,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少于两个。
5、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尺垫。
观测时必须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测量过程中前后视距差≤3米、测段的前后视距累计差≤10米、黑红面读数差<3毫米、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5毫米、最后闭合差<25√L(L为路线长度,以千米计),保证三丝读数。
6、在进行检测桩观测时,其观测线路以S型线路进行。
7、沉降管接长时的观测,在沉降钢筋接长时必须在接长前,测其沉降钢筋的顶部高程,然后再将沉降管按图纸要求进行焊接,焊接完后再一次测量其顶部高程,此高程作为下次沉降观测的起始高程。
五、观测点元器件的制作1、沉降板的制作根据《路基工程设计专用图集第一册》的要求,沉降板采用600×600(cm),厚40(cm)的钢筋混凝土沉降板,测杆使用直径16mm的圆钢,并保证每节长不超过100(cm)。
测杆外设直径50mm的PVC塑料管组成,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与套管亦相应加高,接高后测杆顶面应高于套管上口,详见《路基工程设计专用图集第一册》。
2、监测桩的制作监测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进行埋设,断面采用10×10厘米正方形,长度大于0.5米,并在桩中心埋设直径1毫米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丝。
埋设在路基表层以下0.45米,路出地面0.05米,详见《路基工程设计专用图集第一册》。
3、位移边桩的制作位移边桩采用不易开裂的圆木,圆木采用直径0.1米长度保持在1米以上,且中间钉一带有十字的小钉。
在埋设时保证外露5厘米。
4、单点沉降计是一种埋入式电感调频类智能型位移传感器,由电测位移传感器、测杆、锚头、锚板及金属软管和塑料波纹管等组成。
采用钻孔引孔埋设,钻孔孔径Ф108或Ф127,钻孔垂直,孔深应达到硬质稳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
孔口应平整密实。
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
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观测箱采用0.6X0.6米正方体混凝土箱,其内空为0.5X0.5 X0.5,其顶部用钢筋混凝土盖盖上),一般埋设完成后3~5 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
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
六、沉降观测断面分类1、A型监测断面:(1)一般路堤地段指地基土良好,无下卧软层,地基未作加固处理地段,主要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本题沉降监测。
(2)路堤基底或压缩层为平坡时,路堤主监测点为路堤中心线,即采用A-1型监测断面;当地表横坡大于20%时,在填方高一侧或压缩层厚的一侧增加监测点,即采用A-2型监测断面。
(3)路基本体沉降监测:a、当路基采用A、B组填料时,于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b、当路基采用改良土填筑时,采用多点沉降计,一般设置2~3个监测点,即分别于基床表层底面、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当路基填高较大(≥6.0m )时,于基床以下路基填土中增加一监测点。
(4)路堤基底沉降监测除于路堤基底处设置单点沉降计外,每间隔一监测断面增设沉降板进行校核监测(重要监测断面亦考虑增加沉降板监测)。
2、B型监测断面说明:(1)一般软弱土地基路堤地段沉降监测,该种路堤地段指:软土、松软土地基厚度≤6.0m,地基采用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CFG桩等复合地基加固地段,设置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软土地基水平位移监测等。
(2)路堤基底或压缩层为平坡时,路堤主监测点为路堤中心线,即采用B-1型监测断面;当地表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20%时,在填方高侧或压缩层厚侧增加监测点,即采用B-2型监测断面。
(3)路基本体沉降监测:a、当路基采用A、B组填料时,于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b、当路基采用改良土填筑时,采用多点沉降计,一般设置2~3个监测点,即分别于基床表层底面、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当路基填高较大(≥6.0m )时,于基床以下路基填土中增加一监测点。
(4)路堤基底沉降监测除于路堤基底处设置单点沉降计外,每间隔一断面增设沉降板进行校核监测(重要监测断面亦考虑增加沉降板监测)。
3、C型监测断面说明:(1)深厚软弱土地基路堤地段沉降监测(C型),该种路堤地段指:软土、松软土地基厚度>6.0m,采用水泥土搅拌桩、CFG桩、旋喷桩等复合地基和刚性桩-网结构加固地段,设置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路基本体沉降监测、地基深层沉降监测及软土地基水平位移监测等。
(2)路堤基底或压缩层为平坡时,路堤主监测点为路堤中心线,即采用C-1型监测断面;当地表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20%时,在填方高侧或压缩层厚侧增加监测点,即采用C-2型监测断面。
(3)路基本体沉降监测:a、当路基采用A、B组填料时,于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b、当路基采用改良土填筑时,采用多点沉降计,一般设置2~3个监测点,即分别于基床表层底面、基床底层底面设单点沉降计;当路基填高较大(≥6.0m )时,于基床以下路基填土中增加一监测点。
(4)路堤基底沉降监测除于路堤基底处设置单点沉降计外,每间隔一断面增设沉降板进行校核监测(重要监测断面亦考虑增加沉降板监测)。
(5)地基深层沉降监测的分层沉降计沿深度布设间距为2.0~3.0m。
4、D型监测断面说明:低填浅挖路基地段监测(地形是指路基填高小于3m,以及红黏土、膨胀土、花岗岩全风化层、极软岩路堑地段,主要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加筋材料(土工格栅)应力应变监测。
5、E型监测断面说明:过渡段路基沉降监测(E型):过渡段路基的沉降监测可根据具体的地基条件,选择A~D、G类监测类型之一,每个过渡段同时采用静力水准仪,沿纵向对沉降差进行监测。
6、F型监测断面说明:岩溶路基沉降监测(F型):岩溶路基的沉降监测可根据具体的地基条件,选择A~D类监测类型之一,同时对于岩溶路基地段存在岩溶塌陷沉降,沿纵向采用静力水准仪,对沉降差进行监测。
7、G型监测断面说明:该断面适用于:红黏土、膨胀土路堑,岩溶注浆处理路堑的沉降监测,主要惊醒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基面沉降监测分别于路基中心、两侧路肩各一个监测点,每个监测断面共3个点,采用检测桩(包桩)在路基成型后设置(G型)。
8、边坡地表位移监测:(1)、观测桩:建立射线网法观测网,边坡或滑坡沿线路纵向每隔30-50米设置监测断面,每个断面分别于路堑边坡的路肩、桩(墙)顶平台、边坡平台及堑顶外5米、10米设置观测桩。
各工点分别于边坡可能破坏的范围外30米设照准点和置镜点,采用全站仪测量、监测边坡状态,指导施工。
(2)、位移计:选择代表性工点,特别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高边坡或不良地质边坡进行,该边坡或滑坡沿线路纵向每隔30-50米设置监测断面,分别于路堑边坡的桩(墙)顶平台(第一级边坡平台),最高级边坡边坡平台设置多点位移计,边坡成型后,转孔成孔埋置(尽量为水平孔,孔深应至稳定地层一定深度内),每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1-2个监测孔(3)、深部位移监测:大型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和土质、软质岩路堑边坡高超过25米(存在顺层、滑面等不利结构面时为20米以上),进行深部位移监测,边坡成型后,在边坡平台钻孔成孔埋设(尽量为水平孔,孔深应至稳定地层一定深度内),安装采用智能数码多点位移计,精确地测量岩土层内部水平位移或变形。
每工点应有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每个监测断面1-2个监测孔。
(4)、预应力锚索监测:当采用预应力锚索加固高边坡时,选择代表性工点进行预应力锚索的锚固力监测,选择各工点代表性位置锚索孔,安装锚索计,约按工点锚索总孔数的5%计,且不少于2孔。
(5)、桩(墙)背土压力计监测:当滑坡、堆积体等不良地质边坡和土质、软质岩路堑边坡设置桩板墙或高档墙时,根据现场需要,选择代表性地段于桩(墙)后埋设智能弦式数码压力盒,以监测土压力的大小及变化,监测断面设置间距为15-20米,断面方向设置于桩(墙)图压力最大作用点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