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章第一节学习单元3&4:食物可食部和废弃率的计算,食物生熟重量比值的换算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生物的特征学习目标:观察和比较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理解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提高认知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情境引入出示教具:珊瑚骨骼标本(通过展示珊瑚标本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问题。
“珊瑚是生物吗?”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节课)。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学教材P2—P5页,结合P2页讨论题,对比各幅彩图,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
自学提示:(1)绿豆和金钱豹的营养方式有什么区别?(2)鲸产生的水柱说明是进行的哪种生理活动?该生理活动的意义是什么?(3)人体出汗和排尿的意义是什么?(4)病毒是怎样的生物?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病毒。
2、小组讨论,交流讨论题和自学提示内容。
3、师生归纳:(1)出现的问题。
(2)生物的共同特征。
三、系统总结四、尝试应用1、珊瑚、钟乳石都能慢慢长大,它们是生物吗?为什么?2、结合屏幕上的图片,按生物和非生物进行分类。
五、诊断评价1、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慢慢长大的钟乳石B、光芒四射的礼花C、缓缓游动的蜗牛D、千姿百态的珊瑚2、下列哪项不是生物现象?()A、蜘蛛结网捕虫B、小鸡破壳而出C、海浪拍打堤岸D、晰蜴遇故断尾3、用手轻轻触动含羞草的叶,它的叶片会合拢,这说明生物()A、能从外界吸收营养B、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C、能进行生长和繁殖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4、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一般来说,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进行,生物能排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用,生物能,除外,生物都由组成。
后序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一章植物的类群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知识点:藻类、苔藓和蕨类
1.藻类、苔藓和蕨类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结构的比较(有的画“√”,没有的画“×”)
3.【古话今议】
(1)“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诗中描述
的美景都是由________大量繁殖引起的。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诗中的“苔”
指的是________植物。
(3)“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箭茁脆甘欺雪菌,蕨芽珍
嫩压春蔬”中的“蕨”指的是________植物。
【参考答案】
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
第一章植物的类群
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
知识点
1.水;多细胞;根、茎、叶;光合作用;氧气;食用;陆地上;矮小;茎;叶;
导管;叶脉;假根;阴湿;根、茎、叶;输导组织;药用;满江红;煤
2.
3.(1)藻类(2)苔藓(3)蕨类。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2讲 物质的转化【讲】知识点1酸碱盐的性质 (1)酸的性质 ①酸:H ++酸根离子 按强弱分:常见的强酸:盐酸、硫酸、硝酸等常见的弱酸:碳酸、亚硫酸、磷酸、醋酸、亚硝酸、硫化氢等按有无氧分: 常见的含氧酸: 常见的无氧酸:按有无挥发性(沸点高低)分: 常见的挥发性酸: 常见的非挥发性酸:②酸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酸溶液中都含有H +。
③酸的通性酸⎩⎪⎨⎪⎧+酸碱指示剂,如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活泼金属―→盐+氢气(置换反应)⎭⎬⎫+碱性氧化物―→盐+水+碱―→盐+水+盐―→新酸+新盐复分解反应例如:(2)碱的性质①碱:金属阳离子+OH -及一水合氨 按强弱分类常见的强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钡等 常见的弱碱:一水合氨、氢氧化铁、氢氧化铜等按溶解性分类 常见的可溶性碱: 常见的不可溶性碱:②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不同的碱溶液中都含有OH -。
③碱的通性碱⎩⎪⎨⎪⎧+酸碱指示剂,如使酚酞溶液变红色⎭⎬⎫+酸性氧化物―→盐+水+酸―→盐+水+盐―→新碱+新盐复分解反应(3)盐的性质①盐:金属阳离子(铵根离子)+酸根离子 可溶性盐:氯化钠、硝酸钾等 不可溶性盐:硫酸钡、氯化银等②同一类盐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从微观角度来看,组成上含有相同阴离子或阳离子。
③盐的通性盐⎩⎨⎧⎭⎬⎫+酸→新盐+新酸+碱→新盐+新碱+盐→新盐+新盐复分解反应 特别提醒 盐与盐、盐与碱能反应的条件一般要求二者都可溶。
【练】1.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的分类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A .硫酸、纯碱、石膏B .硫酸、烧碱、胆矾C .硫酸氢钠、生石灰、醋酸钠D .磷酸、熟石灰、苛性钠 答案 B解析 硫酸属于酸,纯碱是Na 2CO 3,属于盐,石膏属于盐,A 错误;硫酸属于酸,烧碱是NaOH ,属于碱,胆矾是五水硫酸铜,属于盐,B 正确;硫酸氢钠属于盐,生石灰属于氧化物,醋酸钠属于盐,C 错误;磷酸属于酸,熟石灰属于碱,苛性钠是NaOH ,属于碱,D 错误。
安徽学业水平考试2022计算机试卷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运算器和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称为微处理器(CPU)。
正确答案:控制器答案讲解:中央处理器是构成微机的核心部件,也可以说是微机的心脏。
无论是哪种微处理器,其内部结构都是基本相同的,主要由运算器、控制器及寄存器组成。
【试题出处】第一章第二节学习单元2——硬件系统的组成及各个部件的主要功能。
2.无论是西文字符还是中文字符,在机内一律用编码来表示。
正确答案:二进制答案讲解:计算机是以二进制方式组织、存放信息的,因此无论是西文字符还是中文字符,在机内一律用二进制编码来表示。
【试题出处】第一章第三节学习单元2——字符编码3.将3.5英寸的软盘设置成写保护状态,则意味着只能对软盘进行操作。
正确答案:读答案讲解:软盘的写保护口主要用于保护软盘中的信息。
一旦设置了写保护,就意味着只能从该软盘中读信息,而不能往软盘上写信息。
【试题出处】第二章第三节学习单元1——软盘存储器4. 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两部分组成。
正确答案:软件系统答案讲解: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
组成一台计算机的物理设备的总称叫作计算机硬件系统,是计算机工作的基础。
指挥计算机工作的各种程序的集合称为计算机软件系统,是计算机的灵魂。
【试题出处】第一章第二节学习单元1——计算机系统的组成5. 一个字节是由个二进制位组成。
正确答案:8答案讲解:字节是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基本单位,位是计算机存储设备的最小单位,一个字节是8个二进制位。
【试题出处】第一章第二节学习单元3——计算机数据存储基本概念6. 在计算机系统中扩展名为.EXE的文件是文件。
正确答案:可执行答案讲解:文件由文件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扩展名标志着文件的类型,例如.BMP为文本文件,TXT为存文本文件,DOC为WORD文档等。
凡是以.EXE为扩展名的均为可执行文件。
【试题出处】第三章第三节学习单元2——文件夹和文件操作7. 在Windows2000系统中,要播放声音文件,可以使用。
《练习使用显微镜》学案【学习目标】(1-3个)1. 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
2. 使用现为景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3. 认同显微镜的重要作用,爱护显微镜。
关注科学与技术先互促进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说出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正确使用显微镜。
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新知探究】探究任务一:显微镜的构造自主探究:观察教材P37的图2-1显微镜结构图,写出下图中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尝试描述图中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合作交流:1. 如何区分物镜和目镜?怎样辨别它们的放大倍数?2. 如何用反光镜和遮光器来调节视野明暗程度?探究任务二:练习使用显微镜自主探究:阅读教材P37-39实验内容,练习使用显微镜,回答下列问题:1. 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包括:一、_________ ,二、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 。
2. 取放显微镜时,应用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放在实验台距边缘大约_____________________ 厘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3. 对光时,先转动 _________________ ,使低倍物镜对准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后转动遮光器,把一个较_________ 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一只眼注视目镜,最后转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光线射入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
4. 观察时,转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镜筒缓慢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此2时眼睛一定要侧面看着 __________________ ,以免碰坏物镜或损坏玻片标本。
一只眼向目镜内看, 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
再略 微转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练习使用显微镜》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练习使用显微镜》,下面,我从教材及学情、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及学情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一章第一节,属于新课标十大主题中第二大主题—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内容。
显微镜是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观察工具,初步学会独立使用显微镜是初中阶段十分重要的生物技能之一,学习认识、使用显微镜是学生在后面进一步从微观认识动植物,乃至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年级的学生还处于一个活泼好动的年龄,思维活跃,乐于动手,但实验操作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是很强。
二、说教学目标实验教学目标: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规定,以及新的课程理念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三维目标为: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显微镜的结构和用法。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规范操作显微镜,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玻片标本。
3、情感目标——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依据:认识显微镜的结构,能够独立操作使用显微镜是必须具备的生物技能。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依据:规范操作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需要反复强化练习。
)四、说教学方法本节课以探究式实验教学法为主,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动手操作过程中边说边做,边做边想,归纳总结,并采用多媒体导入、教师演示与辅导的教学手段,以达到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以“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合作探究→课堂总结”等程序进行(一)、导入新课:(5分钟)对于这一环节我采用看图激趣,问题导入的方法,1、多媒体展示显微镜下洋葱表皮细胞和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图片,接着教师提问,“像图片中的细胞,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得见吗?要借助什么工具才能看见呢?”从而导入显微镜的学习。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第一节讲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第一节学习资料。
一、正数和负数。
1. 定义。
- 正数:比0大的数叫做正数。
正数前面常有一个符号“+”,通常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1、2、3、1.5、(1)/(2)等都是正数。
- 负数:比0小的数叫做负数。
负数前面有一个“ - ”号,不能省略。
例如, - 1、 - 2、 - 3、 - 1.5、-(1)/(2)等都是负数。
- 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2. 意义。
- 在实际生活中,正数和负数常用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例如:- 盈利和亏损,如果盈利100元记作 + 100元,那么亏损50元就记作 - 50元。
- 向东和向西,如果向东走5米记作+5米,那么向西走3米记作 - 3米。
- 温度的零上和零下,如果零上10℃记作+10℃,那么零下5℃记作 - 5℃。
二、有理数的概念。
1. 有理数的定义。
-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 有理数的分类。
- 按定义分类。
- 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
正整数如1、2、3等;0就是0本身;负整数如 - 1、 - 2、 - 3等。
- 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
正分数如(1)/(2)、(3)/(4)、1.5(可化为(3)/(2))等;负分数如-(1)/(2)、-(3)/(4)、 - 1.5(可化为-(3)/(2))等。
- 按性质符号分类。
- 正有理数:正整数和正分数统称为正有理数。
- 负有理数:负整数和负分数统称为负有理数。
- 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数轴。
1. 数轴的定义。
-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 原点:在数轴上表示0的点叫做原点,它是数轴的基准点。
- 正方向: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用箭头表示。
- 单位长度: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用类似方法依次表示 - 1, - 2, - 3,…。
第一单元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知识点一:观察校园、公园或林地中的生物
1.确定观察目的
(1)观察某种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
(2)观察某种生物的生活环境;
(3)观察某种生物的生活习性;
(4)观察并比较不同生物,说出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等等。
2.明确观察对象
(1)观察植物时,注意植株的高度、形态、____________等。
注意不要破坏植物。
(2)观察动物时,注意它们的形态特点、____________和生活环境等。
3.做好观察记录
要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并从观察的结果中找寻规律。
4.交流观察结果
将观察的结果在班内进行交流。
知识点二:科学方法——观察
特别提醒
野外观察一定要注意安全,听从老师的安排。
1.观察的方法
(1)可以直接用肉眼观察。
(2)可以借助放大镜、__________、望远镜等仪器观察。
(3)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观察。
(4)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
2.观察的基本要求
3.我们所观察的生物大多是植物和动物。
除这两类生物外,还有真菌、细菌、________等生物(这些生物大部分个体比较微小,结构比较简单)。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
2.(1)生长环境(2)运动方式
知识点二
1.(2)显微镜(4)测量
2.目的;一定的顺序;计划
3.病毒。
【教学课题】食物可食部和废弃率的计算、生熟重量比值的换算方法
【教学目地】了解相关概念,掌握其计算公式,并能实际运用
【教学重点】可食部与废弃率
【教学难点】生熟比值的换算方法
【教学准备】教材、教案、资料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授
【教学过程】课堂讲学
【教学课时】2课时
一、食物可食部和废弃率的概念
食物的可食部(EP)和食物的废弃率是一个想多的概念。
可食部的数值表示没100克食物中,可以食用的部分占该食物的比例。
废弃率则是不可以食用部分的占该食物的比例。
食物可食部的数值主要用于计算食物部分的重量,进而计算每单位可食部分中各营养素的量。
二、可食部和可食部营养素的计算
1、可食部(EP)= 食品重量(W)—废弃部分的重量(W1)×100﹪
食品重量(W)
2、食物营养素含量都以100克可食部来表达,如果计算1000克食物的营养成分含量公式X=A×EP×10
X:1000克食品中某种营养素的含量。
A:每100克可食部分食物中该营养素的含量。
EP:可食部分的比例。
食物的可食部分的比例是个变化的量,受运输、储藏、加工处理等因素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1:常见蔬菜、鱼类的可食部重量和废弃率计算
1、工作准备
2、工作程序
程序1:设计记录表格
程序2:食物称重
程序3:去掉不可食用部分
程序4:称量废弃部分的重量
程序5:计算可食部重量和可食部
程序6:废弃率的计算
程序7:填写记录表
3、注意事项
(1)、可食部的计算方法有两种:称量和查询食物成分表。
(2)、废弃率的计算和可食部哦计算相同。
(3)、确定调查的食物重量是净重还是毛重。
(4)、食物可食部比例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四、烹调重要变化率
烹调重量变换率(WCF),又称重量变化因子,反应了烹调过程中食物重量的变化。
食品重量的变化直接影响营养素含量的变换,包括水分、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
烹调重量变化率计算公式:
WCF=烹调后食物的重量—烹调前食物的重量×100‰
烹调前食物的重量
五、生熟比重值与原料重量的换算方式
食物的生熟重量比值= 生食物重量
熟食物重量
原料重量= 食物的熟重量×生熟重量比值
六、课堂练习2:食物生熟重量比值的计算
1、工作准备
2、工作程序
程序1:生食品称量
程序2:食品加工煮熟
程序3:称量熟食重量
程序4:计算食物生熟重量比值
程序5:记录结果
程序6:其他食物的生熟比计算
3、注意事项
(1)、食物的生熟比值与食物的种类和烹调方法等有关。
(2)、用《食物营养成分速查表》查询食物生熟比重值时,要确保与实际食品相符合。
(3)、食物膨胀率的计算与食物生熟重量比值的计算方法相似。
课堂小结:本次课讲解了食物的可食部、废弃率、生熟比的概念,需要掌握他们的计算公式和换算方法。
并学会可食部、废弃率的实际计算,以及生熟比值的计算。
作业布置:
1、将一斤生的五花肉煮熟,测量其生熟比值是多少?
2、食物的生熟比受那些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