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第5次课
- 格式:pptx
- 大小:5.24 MB
- 文档页数:63
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体育概论、体育史)试题一、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1.广义体育的下位概念包括狭义体育(身体教育)、__和身体娱乐。
A体育教育B身体锻炼C身体文化D身体活动 E竞技运动2.一个完整动作的技术结构,包括______、和技术细节。
A技术关键B技术基础C技术节奏D技术力量 E技术环节3.体育手段具有____、____和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
A运动性B国际性C娱乐性D历史性 E强制性4.体育的娱乐功能是通过______两个途径来买现的。
A表演B参观C活动D游戏 E参加5.体育教学、____和竞赛是完成体育目的任务的几个基本途径。
A体育教育B社会体育C运动训练D运动娱乐 E身体锻炼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身体姿势是指身体和身体各部分在做动作过程中所处的____和位置。
2.我国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促进_______,丰富社会义化生活,为社会主义服务。
3.各行业体协是按照产业系统、____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业余体育组织。
4.娱乐类手段的主要目的是____、放松,获得积极性休息。
5.舞蹈包括民间舞、集体舞和_____。
三、判断改错(每题判断、改错各2分计4分,共20分)1.科学概念是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一般认识的高度概括。
2.竞技运动是广义体育的组成部分,却不属于文化娱乐的范畴。
3.英国教育家卢梭曾指出:“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之身体”。
4.体育这一术语传入我国时,就是指的运动的教育。
5.竞技运动在许多国家日益成为人们感兴趣的教育活动之一。
四、1985年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学校体育设施不断改善,体育教师素质明显提高,体育课时也更有保证,但学生生的体能状况却呈不断下降趋势(参见阅读材料),应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你认为这与体育教学有无联系?为什么?(50分) 阅读材料: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教育事业不断发展,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已经得到改善。
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一答案判断题:4道,每道5分,总分201.声音是人们相互传递信息、感情的象征符号之一。
(错)2.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
(对)3. “社会”一词源于中国。
(对)4.社会学家、未来学家托夫勒把目前新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称为“第三次浪潮”。
(对)5. 社会保障源于欧洲中世纪的慈善事业。
(对)6.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对)7. 马克思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错)单选题1.“社会”一词源于(中国)2. 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人物是(帕森斯)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继续社会化)4. 管理学家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理论”和“Y理论”(麦格雷戈)5. 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马斯洛)6.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密切)7. 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哪一个社会学家(韦伯)8. “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竞争)多选题1.初级社会群体一般包括(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体)三种形式2.根据人口与地域两个特征可以把社区划分为(巨型社区、中型社区、微型社区)3.以组织的功能为标准可以把社会组织划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教育组织、军事组织)4.社会舆论的基本特点有(现实性强、集体的产物、大众传播)5.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6.社会保障的特点有(经济保障、社会性、合法性、人道主义)7.社会文化的传播有两种不同的渠道(正式的、非正式的)8.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普遍性、变异性、相对稳定性、阶级性)网上作业二答案:判断题1.马克思主义从宏观上指出了人类的社会需要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
(对)2.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梁启超,在1891年。
教育硕士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体育方向)南昌大学教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教学大纲(适用对象:学科教学体育方向)一、说明(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教育硕士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是一门研究体育运动的社会功能、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本课程介绍体育社会现象,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了解体育社会学与社会体育学的区别以及体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掌握体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为从事体育事业夯实知识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部分(第一章):着重阐释体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基本概念,体育的几大基本规律;第二部分(第二章):着重探讨体育的基本矛盾,以及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矛盾、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的矛盾、社会体育与竞技体育之间的矛盾;第三部分(第三章)本阶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西方体育史的介绍,主要围绕体育的起源、与古代希腊体育、古代希腊奥运会、和古代罗马体育四个内容进行。
(二)编写依据依据国内外权威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三)目的任务引导学生从基本的概念层次,向知识与情感目标提升,本课程从宏观上介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性质、学科地位、学科体系和发展概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整体了解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性质,增强学习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意识,为进一步系统学习体育人文社会学相关学科,奠定基础。
并使学生增强学习体育科学的兴趣,增强他们热爱体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二、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体育的形态1、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述2、体育的人文观和社会观3、竞技体育释义4、学校体育释义5、社会体育释义第二章体育的本质1、体育的基本矛盾是什么2、体育的价值有哪些3、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联与矛盾4、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联与矛盾5、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关联与矛盾第三章西方体育史1、体育哲学简史2、体育史学概述3、体育的起源与原始体育4、古代希腊体育5、古希腊奥运会6、古代罗马体育7、奥林匹克专题研究四、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探究法、演示法五、成绩考核为方法与要求平时考核:读书报告或专题文献综述期末考核:论文六、材料与参考资料教材:教师讲授课稿推荐教材:《体育人文社会学概论》吴光远黄亚玲主编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1、卢元镇:《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概论高级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2、吴鹏森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3、卢元镇:《体育社会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4、《我国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第一版❖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门户网站http://219.242.213.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