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总论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207
总论(第一至第四章)1.中药药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答: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学科,其研究内容有两方面:即中药药效学和中药药动学。
前者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后者研究中药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的规律。
2.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中的代表性成果答:(1)从1923年开始,我国学者陈克恢等对麻黄、当归进行了系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发现麻黄中提取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作用,其作用温和持久。
此举揭开了中药药理的新篇章。
(2)从60年代开始结合中医药理论研究中药及方剂,如在中医肾的研究中,探索了补肾方药补肾的药理作用;结合中医阴阳理论研究类似“阴虚”“阳虚”证的动物模型,推动中药实验药理学与中医理论的研究。
3.中药的基本作用答: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是扶正祛邪、调节平衡。
4.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答:四气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应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趋势。
现代对四气的研究,通常将中药分为寒凉和温热两大类。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影响,表现为镇静、催眠、解热、镇痛等;如钩藤、羚羊角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丹参、苦参具有镇静作用,金银花、连翘、知母、柴胡、葛根具有解热作用;而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如麻黄、麝香、马钱子。
(2)对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临床寒凉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下降,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温热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寒证、阳虚证患者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的排出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别服用温热药和助阳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相反,热证、阴虚证患者交感神经-β受体-cGMP系统功能偏亢,尿中cGM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给患者分别服用寒凉药后,可提高细胞内cGMP含量,是失常的cAMP/cGMP比值恢复正常。
2023年初级中药师药理学总论知识练习题2023年初级中药师药理学总论知识练习题一、A题型1.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A.药物效应动力学B.药物代谢动力学C.药物的理化性质D.药物与机体互相作用的规律和机制E.与药物有关的生理科学【答案】 D2.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A.药物浓度的动态变化B.药物作用的动态规律C.药物在体内的变化D.药物作用时间随剂量变化的规律E.药物在体内转运、代谢及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答案】 E3.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A.药物的临床疗效B.药物的作用机制C.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D.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E.药物在体内的变化【答案】 C4.药物的作用是指A.药物对机体生理功能、生化反响的影响B.药物具有的特异性作用C.对不同脏器的选择性作用D.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反响E.对机体器官兴奋或抑制作用【答案】 D5.以下属于部分作用的是A.普鲁卡因的浸润麻醉作用B.利多卡因的抗心律失常作用C.洋地黄的强心作用D.苯巴比妥的镇静催眠作用E.硫喷妥钠的麻醉作用【答案】 A6.用强心苷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其对心脏的作用属于A.部分作用B.吸收作用C.继发性作用D.选择性作用E.特异性作用【答案】 D7.药物选择性取决于A.药物剂量小B.药物脂溶性大小C.组织器官对药物的敏感性D.药物在体内吸收速度E.药物pKa大小【答案】 C8.选择性低的药物,在临床治疗时往往A.毒性较大B.副作用较多C.过敏反响较剧烈D.成瘾较大E.药理作用较弱【答案】 B9.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A.治疗作用和副作用B.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响C.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D.预防作用和治疗作用E.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答案】 B10.副作用是指A.药物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B.应用药物不恰当而产生的作用C.由病人有遗传缺陷而产生的作用D.停药后出现的作用E.意料以外的作用【答案】 A11.药物副作用是指A.药物蓄积过多引起的反响B.在治疗剂量时,机体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响C.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阈浓度以下时产生的不适反响D.极少数人对药物特别敏感产生的反响E.过量药物引起的肝、肾功能障碍【答案】 B12.药物产生副作用的药理学根底是A.药物平安范围小B.用药剂量过大C.药理作用的选择性低D.病人肝肾功能差E.病人对药物过敏【答案】 C13.肌注阿托品治疗肠绞痛,引起口干属于A.治疗作用B.后遗效应C.变态反响D.毒性反响E.副作用【答案】 E14.以下哪项不属于不良反响A.久服四环素引起伪膜性肠炎B.服用麻黄碱引起中枢兴奋病症C.肌注青霉素G钾盐引起部分疼痛D.眼科检查用后马托品后瞳孔扩大E.口服硝苯地平引起踝部水肿【答案】 D15.下属哪种剂量可能产生不良反响A.治疗量B.极量C.中毒量D.LD50E.以上都有可能【答案】 E16.以下关于药物毒性反响的描绘中错误的选项是A.一次性用药剂量过大B.长期用药逐渐蓄积C.病人属于过敏性体质D.病人肝肾功能低下E.高敏性病人【答案】 C17.后遗效应是指A.大剂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响B.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仍残存的生物效应C.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不良反响D.仅发生于个别人的不良反响E.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再次出现并加剧【答案】 B18.与药物过敏反响关系较大的是A.剂量大小B.药物毒性大小C.药物剂型D.年龄性别E.用药途径及次数【答案】 E19.孕妇用药容易发生致畸胎作用的时间是A.妊娠头3个月B.妊娠中3个月C.妊娠后3个月D.分娩期E.哺乳期【答案】 A20.以下关于药物作用机制的描绘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B.干扰细胞物质代谢过程C.对某些酶有抑制或促进作用D.影啊细胞膜的通透性或促进、抑制递质的释放E.改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答案】 E21.甘露醇的脱水作用机制属于A.影响细胞代谢B.对酶的作用C.对受体的作用D.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性质E.改变细胞的反响性【答案】 D22.当x轴为实数,y轴为累加频数坐标时,质反响的量效曲线的图形为A.对数曲线B.对称S型曲线C.正态分布曲线D.直线E.正S型曲线【答案】 B23.质反响曲线可以为用药提供的参考是A.药物的毒性性质B.药物的疗效大小C.药物的平安范围D.药物的给药方案E.药物的体内过程【答案】 C24.某病人服用低于治疗剂量的药物时便可产生该药的药理效应和不良反响,这是由于A.耐受性B.过敏反响(变态反响)C.个体差异D.继发反响E.快速耐受性【答案】 C25.药物的极量是指A.一次用药量B.一日用药量C.疗程用药总量D.单位时间内注入总量E.以上都不是【答案】 E26.碱化尿液可使弱碱____物A.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慢C.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E.排泄速度不变【答案】 A27.弱酸____物在碱性尿液中A.解离多,在肾小管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D.解离少,再吸收少,排泄快E.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答案】 C28.酸化尿液时,可以使弱碱____物经肾排泄时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出慢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出慢C.解离少,再吸收少,排出快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出快E.解离多,再吸收少,排出慢【答案】 D29.丙磺舒可以增加青霉素的'疗效。
中药学总论一、引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药物性质、制备工艺、临床应用和药理作用的学科。
中药学总论是中药学的基础科目,涉及中药的起源、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等内容。
本文将从中药学的概念、起源、分类、特点、作用机制、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中药注射剂和中药制剂为主要对象,系统阐述中药的性质、功能、功效、配伍、用法用量以及临床应用等内容的学科。
中药学分为中药药学、中药药理、中药分析化学、中药实验等专业领域。
三、中药学的起源中药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的中药学著作是《神农本草经》。
这部著作总结了古代祖先对草药的认识和运用,标志着中药学的诞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四、中药学的分类中药学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如按照作用特点可分为补品、泻品、清热品等;按照药物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按照药物形态可分为药材、饮片、中药饮片、中成药等。
五、中药学的特点中药学有着独特的特点,包括药理特点突出、配伍应用灵活、治疗方法多样、疗效持久、副作用相对较少等。
这些特点使中药学在临床应用中具有独特优势。
六、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中药学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分布和排泄机制,以及药物与生物体内分子的相互作用机制。
通过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更好地指导中药的合理应用。
七、中药学的现状目前,中药学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拥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在中国,中药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中有着重要地位。
同时,中药学在国际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不少国家都在积极开展相关研究。
八、中药学的发展趋势未来,中药学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学科交叉和国际交流合作。
同时,中药学的发展还需要重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推动中医药事业繁荣发展。
九、结论中药学作为一门古老而又现代的学科,一直在探索中草药的奥秘,努力实现中药在保健和治病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概要总结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物质在机体内发挥作用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特性,揭示中药的药效机制,并探讨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对于深化对中药的认识和应用至关重要。
中药药理特性中药药理特性指的是中药在体内的作用特点。
中药药理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整体性:中药药物通常是以复方形式应用,其中多种成分相互作用,综合发挥药效。
2. 多靶点作用:中药药物可以通过影响多个靶点,调节多个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
3. 多组分作用:中药药物的有效成分种类多样,每种成分对药效有一定贡献。
4. 广谱性:中药药物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具有较广泛的适应症范围。
中药药效机制中药药效机制是指中药通过调节生物体内的生理与病理过程,发挥治疗效果的方式。
中药药效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调节免疫功能:中药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
2. 抗氧化作用: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可以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具有抗氧化作用。
3. 抗炎作用:中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调节炎性因子等方式发挥抗炎作用。
4. 调节代谢功能:中药可以调节机体的代谢过程,平衡体内各种物质的代谢水平。
中药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中药在治疗各种疾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以下疾病治疗中:1. 呼吸系统疾病:中药可以治疗感冒、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
2. 消化系统疾病:中药可以治疗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
3. 循环系统疾病:中药可以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血管疾病等循环系统疾病。
4. 水肿与排尿系统疾病:中药可以治疗水肿、尿路感染等排尿系统疾病。
5. 风湿与骨科疾病:中药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等风湿与骨科疾病。
总结中药药理学研究中药的药理特性、药效机制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药,为中药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中药药理学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以推动中药的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