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儿童案例分析.ppt
- 格式:ppt
- 大小:810.00 KB
- 文档页数:31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一、背景:“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
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有未有的境遇。
有的不适应,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新的压力,诚惶诚恐,有的劳累过度,力不从心,等等。
因此,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话题。
为了实际、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对我校450多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并从中收集了大量的原始素材和真实的数据,进而对素材和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提炼,力求从中找到有效对策。
二、调查过程:我校六个年级共10个班450多名学生,我们通过大量的谈话,走访、调查、全校留守儿童共计212名,其中女生98名。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抽样调查,样本分析办法,从全校起始年级开始,到六年级,共采集案例28例,其中女14人,男14人。
在调查过程中,校内情况主要了解了思想表现,学习情况,师生相处等方面,校外主要了解了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在家表现等方面。
二、现状分析:在了解走访中,一个个稚嫩的脸上总是挂着几分哀愁,一个个不同孩子,却又存在着相同的经历和遭遇,父母出外打工,寄宿在外婆家或爷爷奶奶家,生活上自理,心理上自卑,性格上孤僻,学习成绩低下。
主要表现在:(1)留守儿童面大。
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有135人;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有66人;单亲和孤儿有21人。
这些孩子要么缺乏父爱,要么缺乏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
尤其在对其管理、生活安排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由此,他们的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影响学校影响社会。
如六年级一班学生任丹丹,家住汭丰范家洼,那里地处山区,经济条件落后父母均外出打工,加上村上没有学校,她和弟弟寄宿在学校附近的一农户家里,姐弟俩的生活起居完全自理。
(2)监护不能落实。
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56%;无人监护占26%;其他亲戚监护占18%。
流浪儿童社会工作案例分析芳芳,11岁,2013年被某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收留。
芳芳的家在一个偏僻的农村,家里很穷。
她读了几年小学,由于成绩不理想,再加上家里也没有能力继续供她上学,就辍学了。
由于缺乏文化知识,不善表达,她很少说话。
虽然与其他孩子相处友好,但是有自卑、防备心理。
她每天课外时间都会外出捡废旧瓶子卖了赚钱。
芳芳在中心的表现很好,每天都能得到中心工作人员的表扬和奖品,芳芳特别爱惜这些奖品。
【问题】1•请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分析芳芳的现实资源情况。
2.假如你是一名社会工作者,试评估芳芳和她父母各自的需要。
【答案】1.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在内外影响力分析范式中,人被看做是发展和成长的。
人的发展都要经过几个普遍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是逐步攀升的,是成长的。
从生命周期理论出发,通用过程模式的社会工作实务要求有系统地、全面地思考个人或者群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找出影响个人或群体的内外因素,进而给予协助,消除影响人们成长和发展的那些个人和社会因素。
针对芳芳没有读完小学,没有文化知识、不善表达以及她自卑、防备别人的心理特点,社会工作者首先应提供帮助使芳芳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首先,要帮助芳芳继续接受教育,教她读书识字,同时还要与芳芳的家庭联系,关注和帮助他们解决经济问题,与家乡的学校、老师、同学以及当地的政府及有关部门一起从不同角度给予芳芳和她的家庭帮助。
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有利于芳芳成长的家庭和社会环境。
2.芳芳和她父母各自的需要具体表现为:(1)芳芳的需要①心理表达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对芳芳进行个别辅导,培养她健康的心智,积极向上的品质,使她树立自信心理,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②接受教育的需要。
芳芳正值求知年龄,需要通过多方支援,提供芳芳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
③人际交往的需要。
芳芳需要和同辈群体接触、交流,应该鼓励她克服自卑、防备心理,多交朋友。
④获得关爱、支持、鼓励的需要。
芳芳需要回归家庭,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需要中心的工作人员以及老师的关心和鼓励。
流动儿童教育个案分析一、案例基本情况小林,男, 12 岁,江苏淮安人,父母来宁打工把他带到南京上学。
他活泼、聪明、机灵、性格逆反、学习不扎实,语言表达能力很好,学习成绩中等。
初到他家时,父母刚好有事出去,他便接待了我们,他很健谈,可是后来小林的父母回来后,他基本上没有讲话的机会,只有其父母在滔滔不绝地讲,一边和我们谈话一边还教训着小林。
小林父亲高中毕业,来宁后开货车为人运货,工作比较忙。
小林父亲一直对自己没能上大学深表遗憾,所以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小林父亲自己虽然很辛苦,但是为了儿子能够上大学,再苦再累、花再多的钱都心甘情愿。
由于有这种心态,加之小林的成绩又不是很突出,所以林父言谈中对小林的现状有一种深深的“恨铁不成钢”的不满,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以此达到教育的目的。
小林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是父亲,所以他整天就在外边跑,根本没时间管孩子。
小林母亲小学毕业,无业,小林父亲在外打工,她负责照顾家庭。
小林母似乎对小林学习没有特别的要求,她辅导不了孩子的功课,只是顺着丈夫的意思办事,小林在家经常挨母亲打。
小林母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对小林的评价几乎都是负面的,当我们特地问她小林的优点时,她想了一会才说到“不太计较吃穿”。
在对小林的评价中其父母反复强调的便是小林写作业“瞎糊”、“不认真”。
就在我们去访谈小林的当天中午,小林刚刚和母亲对打过,原因是小林因为刚学过课文第 11 课,其中讲到盐城大丰县的鹿,因为家里正好有地图,小林便去找大丰县了,结果不小心把地图上的灰弄了到床上。
二、分析大部分青少年都会经历叛逆期,知识的增加和视野的开阔,使他们对外界充满兴趣,这时期青春期叛逆心理和渴望独立的要求非常明显,但现实生活中又往往被压抑。
叛逆对青少年来说很正常,但是小林显然提前进入了叛逆期。
( 一) 父母的高希望和低能力父母在对孩子的将来进行展望时,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现在太苦了,孩子将来千万不能重复这样的生活,并且他们都表示希望小孩将来就留在南京。
流浪儿童案例分析社会学中,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现在的流浪儿童好多存在行为偏差的,有一些智力或者身体有残疾的。
造成儿童流浪的原因有家庭贫困、父母离异、自身残疾等原因被父母抛弃,有些是受教育水平程度低,思想不够成熟,以为外面的生活就一定比家里好,选择出走的。
流浪儿童主要来自全国比较贫困的地区,云贵川等省份较多。
一、流浪儿童偏差行为的表现1.违法犯罪行为:入室盗窃2.不道德行为:不守规则、破坏行为、欺负弱小3.自毁行为:逃学、逃家、反抗、偷窃、打架、伤害别人4.不适当行为:撒谎、捣乱、粗语辱骂、滥发脾气二、流浪儿童偏差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首先,生存环境极其不好。
流浪中的儿童衣食无保障,安全无保障,更不用说卫生条件和教育状况了。
他们过早也过多的承受了生命的痛苦与无助,他们对于钱财,食物,衣服等物质条件有着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渴望。
其次,物质的匮乏激发了他们求生的本能,在他们的世界里几乎只有一个问题,那便是填饱肚子,为了这个目标,他们可以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因为他们最能感觉到的现实便是肚子的饥饱,其他的一切都退隐了。
所以,他们能够很快的学会骗人的把戏,各种获得食物的技巧和方法。
再次,流浪儿童已失去了家庭的温暖,感觉到了人情的淡漠,在社会上流浪更是处处受到排挤,压迫与蔑视,他们的心灵长期得不到关爱与抚慰,到后来,流浪儿童在心灵上会产生对一切的拒斥与怀疑。
也许孩子们的心灵会因此被冷冻起来。
还有,流浪儿童的社会地位不免要遭到他人的非议与指责,长期的自尊受损似乎造成了他们的人格缺失。
他们会变得除了对金钱和物质以外的其他一切的不在意。
再加上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的教育与引导,这样,这些孩子们人性中“恶”的一面被张扬。
最后,流浪过程中同伙群体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有些流浪儿童受制于其他的流浪者,这阻碍了他们本应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还有些流浪儿童本身就已成为了社会变革的实验品和社会政策推行的牺牲品,这些都无助于他们正常社会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