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美的创造_川剧旦角身韵_序
- 格式:pdf
- 大小:85.88 KB
- 文档页数:2
芙蓉国粹——源远而又多源的川剧川剧历史及发展简介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
战国名篇《宋玉对楚王问》中有“其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
所谓“下里巴人”,即是四川民间歌舞或者歌者舞者的代称。
据《太平广记》及《稗史汇编》等文了四川第一曲讽刺喜剧《忿争》,可谓川剧喜剧的鼻祖。
至唐五代时期,是川剧最为鼎盛之期,出现了“蜀技冠天下”的局面。
这一时期常演的剧目有《刘辟责买》、《麦秀两岐》和《灌口神》等。
并出现了中国戏曲史上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戏班,即《酉阳杂俎》中所载的干满川、白迦、叶硅、张美和张翱五人所组成的戏班。
从《斗牛》之戏到宋杂剧《酒色财气》,历时千有余年,它们是地地道道的“四川戏”,可以视为广义的川剧。
而现代意义上的川剧,应该说是在宋元南戏、川杂剧、元杂剧基础上的产生于明代的“川戏”开始的。
至清代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和灯戏五种不同的声腔杂陈,晚清时期,便出现了五腔共和的新局面,使川剧面目为之一新,各类声腔的特色剧目和保留剧目开始形成。
其后的川戏改良运动,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集资兴建了“悦来茶园(今锦江剧场旧址)”、“蜀剧部”等演出场所。
由此,川剧艺人自己组织的“三庆会”于1912年成立,也现了康子林,杨素兰,萧楷臣等一大批名角,精英多达三百余人。
创作上也出现了赵熙的《情探》,黄吉安的《三尽忠》、《柴市节》等一大批名人名戏,流行剧目多达700余个。
20世纪以来,虽然也现了以刘怀叙为代表的“川剧创作家”们所创作的现代戏,但国家处于黑暗时期,川剧也开始衰落了;建国后,在党和新中国的扶持下,川剧又开始焕发艺术青春,重新进入自己的“黄金时代”。
源远而又多源的川剧地方戏是一方文化的最富地方特色的内容,是古代社会中仅次于民间歌舞之后最普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
据近代统计,我国有地方戏400种左右。
主要流行于四川的川剧,无论就其历史之久,遗产之丰,地域之广,观众之多,在各地方戏中都名列前茅。
2019-08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浅谈川剧旦角的表演程式刘红艳(乐山市川剧艺术研究院,四川乐山614000)摘要:川剧艺术是一种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戏曲艺术表演体系,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古老的戏剧,是四川地区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川剧在角色上分为生、旦、净、墨、丑。
旦角就是川剧中的女性角色,在川剧的舞台上最受欢迎之一的戏剧表演就是生旦戏了,同时,旦角也细分为了不同的角色,但这种细分一般都出现在一些大戏之中。
这往往就对扮演者有极其严格的要求,要求扮演者有强大的实力,要求他们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强大的表演功力。
目前,在川剧中各行当均有一套技术格律———程式,演员只有正确掌握了这套技术格律的特点,并合理运用其去塑造角色形象,才能更好更快地融入角色,准确把握和塑造角色,为观众带去心灵的感动和震撼,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关键词:川剧;旦角;台步;身段;念白;水袖;表演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3-0123-02一、前言说起戏曲的表演艺术,的确是一个比较细致而又复杂的问题,因为中国戏曲是一种以文字、歌舞、音乐和舞台美术高度结合的综合艺术,要想把这种综合艺术通过演员集中地、生动地、形象地在舞台上表现出来,从而深刻的感染观众,每个演员都必须具备一套完整的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夫,这就是所谓的表演程式。
川剧艺术是一种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演体系,分为生、旦、净、末、丑等行当,并且,其各行当都有一套专门的技术格律———程式。
演员需要运用这些行当程式去塑造角色形象,而与此同时,要想成功地塑造好角色,演员还需要在挖掘人物、理解人物、体现人物性格等方面下功夫。
作为一名川剧旦角演员,多年以来我都希望能从我塑造的舞台人物身上,诠释出该人物所蕴含的独特的魅力,我对自己有着很高的期望,不仅要尽可能地将所饰的角色准确地诠释完整,还要从舞台的实践中不断去感知其人物性格,把握其真情实感。
从青春版《白蛇传》看川剧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创新与发展作者:黄灿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1期【摘要】《白蛇传》作为四川省川剧院的长期保留剧目,曾代表川剧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打开”国际演出市场的大门,是国内海外公认的川剧激情经典剧目。
全剧气势恢弘,色彩斑斓,极富东方古典浪漫主义色彩。
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今天,川剧如何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进行创新与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将从戏剧学、传播学等角度对青春版川剧《白蛇传》进行分析,对川剧的发展与创新进行思考。
【关键词】青春版;川剧《白蛇传》;新媒体;创新中图分类号:J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1-0033-02一、青春版《白蛇传》在新媒体时代具有创新性(一)人物上的创新青春版《白蛇传》将原著进行适当的“青春现代化”的改编,作为一出川剧史上的经典剧目,该剧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陈巧茹执导。
和以往不同的是,在青春版川剧《白蛇传》中的演员,无论主角还是配角,均由剧院年轻演员扮演。
本剧作为一部高难度大戏,不仅有大量高腔考验唱功,还有滚禅杖、吊打、托举等川剧特技,考验演员的武功和技巧。
主角白娘子更是剧中最难驾驭的角色,饰演白娘子的演员有李玲琳、林雨等年轻演员,其优势在于青春靓丽有朝气,缺点是表演技巧比较生疏。
导演陈巧茹手把手全程指导。
在剧中,白蛇扮演者俏丽端庄,流露出青春的气息,这无疑符合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标准。
与之相配的服装道具也颇有讲究,剧中服饰清新典雅,用白色和淡粉色、淡紫色的手工绣配以梅花等图案,即寄托了爱情的寓意,又给人少女般纯洁诗意的感受。
真可谓无处不青春,无处不动人[1]。
(二)剧本主题创新本篇论文选取的川剧版《白蛇传》是由徐棻所改编的,该剧是四川省川剧院的长期保留剧目,曾代表川剧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打开”国际演出市场的大门,是国内海外公认的川剧激情经典剧目。
川剧五个行当及介绍
川剧则分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5个行当,“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各行当均
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三小”表演最具特色。
小生:(文、武)
文生以头帽分书生、商生、穷生、官生及以化妆和年龄划分的文生丑、娃娃生、红黑霸儿脸。
文生是小生类角色的核心,扮演剧中人物大都是文人墨客、王孙公子,多数都为少年英俊、
知书识礼的正面人物。
武生是有武功、武艺的小生,含以服饰划分的靠甲、短打、袍带、龙箭(含袍子)及以归本
行应工的武丑、红霸儿脸、须生等角色。
旦角
俗称“小旦”,指剧中的女子角色,多以年龄、身份、文武、技路、性格来区分。
青衣旦多为朴实贤惠的妇女。
闺门旦是未出嫁的青春少女。
武旦指会使枪弄棒、精通武艺的妇女。
此外还有花旦、摇旦、老旦、仙狐旦、奴旦等。
花脸
“末”在川剧中常称为花脸,以技艺侧重划分为:唱功、讲口、架子、草鞋花脸四类。
生角
在川剧中叫做“生角”或“须生”,包括:老生、正生、老末角、红生等,有文武之分。
丑角
小丑的含义,顾名思义,就在“丑”字上,外貌丑。
它表现的多是幽默滑稽或庸俗浅薄的人物。
以服饰分为:袍带、箭衣、褶子、襟襟丑;以年龄分为:老丑丑以及属丑行应工的丑旦。
Classified as Internal。
利川市“川桂飘香”川剧专场演出主持词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观众朋们:大家好!生旦净末丑,川韵鼓点奏;昔日余音在,今朝绕梁悠。
川剧自清末传入利川以来,经过历代文化艺人的创新改造,已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利川川剧,逐步演绎成为了湖北省地方剧种中的一朵奇葩。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利川川剧走过了辉煌的历程。
五十年代,利川川剧团创作、演出的节目在省内外多次获奖;八十年代,以历史人物为题材创作的川剧《巴蔓子》再度将利川川剧创作推向了巅峰。
昔日的荣耀已随时间流逝而淡泊,随着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利川川剧这个传统民族戏曲艺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传承与弘扬民族艺术已迫在眉睫。
五十年的梦想总是不能忘却,五十年的追求总是孜孜不倦。
今天,中共利川市委宣传部在这里组织举办利川市“川桂飘香”川剧专场演出,邀约了一批本土戏曲艺术家云集一堂,再现昔日利川川剧的魅力,重展利川川剧往日风姿。
今天,来到演出现场的有州委宣传部、州文体局、州广电局的领导,同时,市四大家在家领导也来到现场观看演出。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参加这次演出的承办单位有市老干局、市文体局、市广电局,协办单位有利川市民族艺术团、利川市兴隆煤矿、利川市洁卓电脑职业学校,演出单位:利川市老干部艺术团。
生活中常有人喜欢变脸,形如七月云层,一时乌云遮月,一时彩霞满天。
而在川剧艺术中也有一种变脸,生旦净末丑,说变就变,无穷的情趣就在这一“变”之中,美的享受便在这“变”的情趣里。
下面请欣赏老干部艺术团李元植表演川剧:变脸。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三力”利川,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决策,高度重视传统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多次专题调研川剧的相关问题,明确了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思路,民族戏曲艺术的春天来了。
下面请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周峥嵘同志讲话。
利川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利川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耕耘,更离不开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
长期以来,利川民族文化工作得到了州文体局等上级单位的大力扶持,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走出了山门,走向了全国。
川剧的发展历史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起源于四川地区。
它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演变,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四川地区的民间艺人开始演唱一些歌舞节目,这些节目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川剧的前身。
在清朝时期,川剧开始在宫廷和富豪家庭中流行起来,成为一种高雅的文艺形式。
川剧的发展在民国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当时中国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之一。
在川剧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著名的表演家和创作家。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邓派和程派两大流派。
邓派以邓小平为代表,以其清晰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风格著称。
程派则是以程砚秋为代表,以其豪放的唱腔和大气的表演风格著名。
这两大流派在川剧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川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创造力。
川剧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它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演手段。
唱就是指演员唱出台词和唱曲,念就是指演员朗诵诗词或念白,做则是指演员的身体动作和表情,打则是指演员的武打动作和器械表演。
这些表演手段相互配合,使得川剧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在现代社会中,川剧虽然受到了很多其他文化形式的冲击,但它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
现在,很多年轻人也开始对川剧产生兴趣,并加入到了川剧的学习和演出中。
这表明了川剧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的价值和意义。
川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有着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魅力。
川剧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著名的表演家和创作家为其注入了新的动力和创造力。
在现代社会中,川剧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川剧的学习和演出中。
【川剧的起源与发展】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
它历史悠久,保存了不少优秀的传统剧目,和丰富的乐曲与精湛的表演艺术。
它是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几省人民所喜见乐闻的民族民间艺术.在戏曲声腔上,川剧是由高腔、昆腔、胡琴腔、弱腔等四大声腔加一种本省民间灯戏组成的。
这五个种类除灯戏外,都是从明朝末年到清朝中叶,先后由外省的戏班传入四川。
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
成都,是戏剧之乡。
早在唐代就有“蜀戏冠天下”的说法。
清代乾隆时在本地车灯戏基础上,吸收融汇苏、赣、皖、鄂、陕、甘各地声腔,形成含有高腔、胡琴、昆腔、灯戏、弹戏五种声腔的用四川话演唱的“川剧”。
其中川剧高腔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最具地方特色,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
川剧帮腔为领腔、合腔、合唱、伴唱、重唱等方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
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充满鲜明的地方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常见于舞台的剧目就有数百,唱、做、念、打齐全,妙语幽默连篇,器乐帮腔烘托, “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再加上写意的程式化动作含蓄着不尽的妙味…….川剧为世人所喜爱并远涉重洋传遍世界.川剧名戏《白蛇传。
金山寺》更是在国内外流传甚广.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
原先外省流入的昆腔、高腔、胡琴腔(皮黄)、弹戏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均单独在四川各地演出,清乾隆年间(1736—1795),由于这五种声腔艺术经常同台演出,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改称“川剧”.高、昆、胡、弹灯在融汇成统一的川剧过程中,各有其自身的情况。
昆腔,源自江苏,流入四川,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川昆"。
高腔,在川剧中居主要地位。
源于江西弋阳腔,明末清初已流入四川,楚、蜀之间称为“清戏”。
在保持“以一人唱而众和之,亦有紧板、慢板”的传统基础上,又大量从四川秧歌、号子、神曲、连响中汲取营养,丰富和发展了“帮、打、唱"紧密结合的特点,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四川高腔。
锋绘2019年第5期272㊀㊀探讨川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掌握和认识黎小莹(巴中市恩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区川剧艺术团),四川成都610000)摘㊀要:川剧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地方戏种,又以四川的戏剧最为出名,所以被称之为川剧,不同于京剧㊁豫剧㊁越剧㊁昆曲等其它戏种,川剧是集多种声腔唱法于一身的地方剧种,作为我国传统的戏剧之一,川剧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川剧脸谱,川剧脸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川剧的灵魂之一,除此之外,川剧分为文㊁旦㊁生㊁花㊁丑五个行当,每个行当又有自己独特的表演艺术,其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最吸引人的便是文生㊁小丑㊁旦角,而旦角又是这三者之最.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川剧工作经验和一定的文化研究,分享一些个人对于旦角的体会和表演艺术的研究.关键词:川剧;表演;艺术;角色塑造1㊀旦角的概述旦角在我国各地的传统戏剧中都有存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乃至更早的时期,而后两汉的角抵百戏,为早期的川剧奠定了基础.其早期主要是为了表现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等级的女性形象.而川剧中的旦角和其他戏剧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却有着一个巨大的不同,那就是川剧的旦角并不是单一存在的,在川剧中,生角和旦角是相辅相成的,有生角就一定要有旦角,同样的,有旦角也一定要有生角,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生角而没有旦角,川剧就少了故事感,但是如果只有旦角而没有生角,川剧就丧失了灵动的听感.所以,旦角的表演是川剧最为核心的艺术之一.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川剧灿烂辉煌,而其中最耀眼的便是旦角,像黄金凤㊁杨素兰㊁谭芸仙㊁蔡月秋㊁浣花仙㊁白牡丹㊁白玉琼㊁何亚仙㊁周慕莲等都是著名的川剧旦角演员,这些川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家的出现,使得川剧的剧目,表演方式更加的多样化,大众化,表演的角色也更加的广泛,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旦角,主要有 闺门旦㊁奴旦㊁花旦㊁武旦㊁泼辣旦㊁皇宫福贵旦㊁鬼狐旦㊁水墨旦㊁青衣旦㊁摇旦㊁老旦 等十一类.这些旦角主要是根据所要表演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来划分的.2㊀生活的艺术形神俱在川剧作为一个剧种,旦角作为其中的一个角色,都是表演的艺术.但是表演和表演之间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相对于人们主观想法中的表演来说,川剧中旦角的表演不是普通的模仿,如果只是肢体,表情的到位,那旦角也不可能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旦角讲究的是形神具备,这种形神具备是不仅是人物内心的反应,更是一种绵远悠长的感触,是一种意境的传达,用一种朦胧的感觉去描绘生活,描绘角色.而这种描绘所采用的方式是一种程式化的方式,旦角拥有十一个种类,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一套程式,万千性格 ,这种所谓的程式是戏曲在塑造人物时所用到的基本手法,通常情况下,程式是一种表现形式,具有自己的封闭性和个体性,一般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方式,第一种表现的方式是抛弃已有的表演形象,不去和戏剧中人物的身份㊁性格㊁感情和规定情境相结合,光从程式出发去表演,这样就会出现只有形式没有人物的感觉;第二种则是从具体的艺术形象出发来掌握程式,赋予程式特定的内容,程式就成了塑造舞台艺术形象化的艺术手段,这样就能表现出活的艺术形象来.3㊀川剧旦角的塑造旦角本身只是一个角色,是戏剧中的一个形象,但是表演者本身是一个主观的我,所以在呈现给观众的时候,要做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与有机结合,旦角的我是剧中的我,表演的我是真实的我,要透过真实的我看到角色的我,这才是川剧表演中旦角塑造的真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白蛇传»中有着很多独特的技巧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十分考验旦角的功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身韵和舞姿,白蛇这个角色是十分复杂的,既要表现出白蛇的仙灵感,彰显白蛇的武艺高超,又要体现出白蛇的灵活和舞姿韵味,因此就需要用到武旦之角,又需要用到仙狐旦之角,用武旦去表现白蛇的武艺高超,用仙狐旦体现身姿之美.在进行白蛇的角色塑造时,表演者需要在角色和形式间来回磨合,找到最佳的表现形式,不能说是刻意的去模仿人们主观生活中的形象,要贴合角色本身,用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反映出对于社会或人生的见的.这是一种对角色的升华和再创造,白蛇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封建思想,而白蛇正是想要打破传统,要表现出白蛇的挣扎和不甘,同时也要去彰显一种淡淡的无奈.做到进入角色中去,回到现实中来,让二者协调统一,相互融合.4㊀内外结合,虚实有度每一个旦角的塑造都离不开剧作家的努力,但是每一个旦角的演绎都离不开表演者的二次创作.如果说剧作家赋予了旦角生命,那么表演者则赋予了旦角灵魂,剧作家只能够创作出人物,不能够创造出灵魂,人物时死的,是没有生气和灵活的,只有表演者才能够让剧中的角色活过来,去雕刻一个人物的灵魂,把它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的眼前,从现代社会的角度,从自己的经历,人物的经历中去把握人物的命运,演绎人物的人生,做到剧内人的演绎,剧外人的再创作,用虚拟的人物,彰显真实的人生㊁社会㊁生活.这样才能够使的人物的塑造更加的丰满,具有灵魂.参考文献[1]郭铭彝,阳荣秀.一代桐凤.川剧武旦因为旦角年龄㊁身份不同,又分为武旦和刀马旦,皇宫福贵旦也包括正旦和泼辣旦.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3,86.[2]琼莲芳.爱戏学戏演戏,川剧艺术研究(一),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01.[3]徐华威.从川剧‹焚香记›看焦桂英爱情悲剧之因由,四川戏剧,2010,5.[4]谭韶华.川剧群星,成都:巴蜀书社,1988,91.。
论川剧中“旦角”的扮演作者:郑寒梅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05期摘要:川剧作为中国古老戏曲剧种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旦角是川剧中的代表形象之一,扮演者往往要求有扎实的表演基本功,能够通过自身的表演给观众带来更美的艺术享受。
本文主要探讨川剧中旦角的扮演分类及特色,分析舞台表演中的身韵舞姿。
通过对部分经典剧目中的典型旦角形象进行描述,旨在为川剧旦角爱好者提供一定的扮演心得。
关键词:川剧;旦角;身韵舞姿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4-0114-01川剧与其他汉族剧种相比,在戏曲声腔上独树一帜、特色鲜明,以高腔、昆腔、胡琴腔、弹戏以及本土民间灯戏形成川剧基本构架。
川剧中的脸谱,更是成为川剧表演艺术乃至全国文化艺术中的精品。
川剧中蕴藏着浓浓的巴蜀地域文化,从中可窥见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人文民俗价值。
川剧行当按小生、旦角、生角、花脸、丑角之分,各具特色,各成功法体系,其中旦角的扮演较为亮眼,无论在戏剧表现手法或表演技法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一、川剧旦角的分类及特点“旦”之行当,专指女子扮演角色,又称“小旦”。
通常,多数戏剧中的生旦同台是常用模式,很多时候,川剧中的旦角人数要比生角高,且戏份的安排占比较大。
从川剧的不同剧目中可以看出,女子年岁与社会地位不同,往往在旦角基础上细化出更多的扮演角色。
据资料记载,从汉代起,有关旦角的称谓就在各著作中出现更改。
现阶段,川剧旦角可细分种类有:青衣旦、闺门旦、花旦、摇旦、武旦、老旦、仙狐旦、泼辣旦、奴旦。
其中,青衣旦多表现贤妻良母式艺术形象,扮演中要多体现善良隐忍、端庄大方、贤良淑德的情操,如《铡美案》之秦香莲一角等。
闺门旦则塑造出妙龄女子的特色,又可见“大家闺秀”和“小家碧玉”两种角色,前者多指古代富家封门闭户中的千金小姐,表演中应笑不露齿,行不动裙;妆饰华丽光彩,活动有度,步行优雅,从容渐行,如《西厢记》之崔莺莺等,言谈举止均端庄淑雅;后者多指普通家庭之女,表演中应步法轻巧,活动潇洒,朴实直率,如《法门寺》之孙玉姣等,舞台形象多健康清新,天真活泼。
川剧的五种声腔为昆腔、高腔、胡琴、弹戏和灯调。
1. 昆腔:最初是从江苏流传进四川的,在演唱时讲究字正腔圆,节奏比较缓慢。
2. 高腔:源于江西戈阳腔,是川剧中最重要的声腔,它是没有乐器伴奏的。
3. 胡琴腔:是二黄、西皮腔的统称,因伴奏乐器是“小胡琴”才由此统称。
4. 弹戏:是以盖板胡琴为主伴奏乐器的戏曲声腔,有“川梆子”之称。
5. 灯调:在川剧中很有特色,它节奏鲜明、乐曲短小、轻松活泼。
川剧分小生、须生、旦、花脸、丑角5个行当,各行当均有自成体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戏剧表现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创造,能充分体现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川剧表演服务的剧本创作与舞台编排原则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四川为发源地,流传至今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
作为一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川剧在中国戏曲界具有重要地位。
在川剧表演服务中,剧本创作和舞台编排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介绍川剧剧本创作和舞台编排的原则与技巧,以期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
一、剧本创作原则1. 精彩的情节:剧本应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故事要能引起观众的兴趣,并且具有一定的发展和冲突,使观众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2. 富有地方特色:川剧是四川地方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剧本应该注重展现四川的地方文化和民俗风情,使观众对四川的人文历史和传统习俗有更深入的了解。
3. 精彩的唱段和曲目:在剧本中融入精彩的唱段和曲目是川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剧本创作时需要注重设置合适的场景,以展示演员的唱腔和唱功。
4. 合理的角色安排:剧本中的角色需根据剧情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要注意角色之间的对比和冲突,充分发挥每个角色的特点和潜力。
5. 扎实的文学功底:川剧剧本创作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对川剧的语言和表演形式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注重与时俱进。
二、舞台编排原则1. 唯美的舞台设计:川剧舞台设计要注重唯美的效果,通过舞台布景、道具等元素的精心设计,创造出一个符合剧情和氛围的舞台空间。
2. 视觉冲击的灯光效果:灯光在舞台表演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烘托气氛和增强观众的感观体验。
在川剧表演中,要注重利用灯光效果,凸显舞台上演员的表演和美感。
3. 精确的舞台动作设计:川剧的表演特点之一就是精确的舞台动作,舞台编排时要注重演员的动作配合和整体协调,以展示川剧的独特魅力。
4. 合理的舞台布局:在舞台编排中,舞台布局要合理,能够展现出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动态。
舞台布局应根据剧情和角色的需要,突出重点,使观众更容易理解故事。
5. 精心选择演员:演员是舞台表演的灵魂,舞台编排时要选择合适的演员,注重演员的气质与形象,使其与剧本和角色相得益彰。
浅谈川剧奴旦的几种呈现方式【摘要】川剧奴旦作为川剧中的重要角色,在不同的表现方式中展现出了丰富多样的魅力。
传统表演形式中,奴旦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现代舞台呈现中,奴旦角色得到了重新演绎和诠释,展现出更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在影视作品和音乐作品中,奴旦形象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现,成为观众喜爱的角色之一。
艺术画作中的描绘也为奴旦形象增添了许多新的艺术魅力。
川剧奴旦的多样性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点,展现出了川剧文化的独特魅力。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奴旦角色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表现方式,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川剧奴旦,传统表演形式,现代舞台呈现,影视作品,音乐作品,艺术画作,多样性,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川剧奴旦的定义川剧奴旦是川剧中的一种主要行当,扮演女性角色,通常以妆容细致、动作娴雅、声音柔和为特点。
奴旦的角色形象多样,可以扮演贤良淑德的女子,也可以扮演风骚妩媚的女性,甚至可以扮演男性角色。
在川剧中,奴旦扮演的角色往往是故事中的女主角或者女配角,是情节的关键人物之一。
奴旦的表演风格通常要求演员具有良好的唱功、演技和形体功底,能够通过表演技巧来展现角色的个性特点和情感变化。
作为川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奴旦承担着传承和传播川剧文化的重要责任,通过表演来传达川剧的美学观念和价值观念。
奴旦在川剧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她们的表演艺术为观众带来了视听的享受,同时也传递着文化的深刻内涵。
对于川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背景川剧奴旦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重要角色类型,通常出现在川剧中扮演女性角色。
研究川剧奴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戏曲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明清时期的元曲和清代的闭幕戏。
川剧奴旦在历史上扮演了各种不同类型的角色,从忠烈女子到行走江湖的悍妇,展现了多样的戏曲形象。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川剧奴旦的形象和表现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演进。
撷英篇美的元素在川戏中的体现———记四川德阳陈颖老师的美术课《俏花旦》梁舟辞(新疆石河子第五中学,新疆石河子)一节好的美术公开课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带着好奇和疑问,我暑假随工作室成员去了银川学习观摩,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学现场展示课、说课、后续专家点评、小组交流等系列活动。
四川德阳美术名师工作室提交的课例脱颖而出,他们的陈颖老师受邀进行现场展示范课《俏花旦》,经过大会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定为一等奖。
美术现场课展示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
这节课是将戏剧和美术结合起来的,当遥远的传统文化面对八九岁的孩子时,这堂课一定很有看点,我想知道的答案就在这堂课里找到了。
通过现场聆听,让我觉得真是不虚此行!这堂课给我留下的记忆很深刻,老师课堂上模仿花旦的手眼身法,老师和学生一起制作花旦的头饰,老师被学生逗笑,老师讲述家乡的美食美景和乡土文化,可以看出陈老师在整堂课中都倾注了极高的热情,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课后,我对本堂课进行了仔细的分析,驱使我在以后工作中努力探索,不断进取。
这次活动主要收获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课要“新”陈颖老师在银川唐莱中学进行现场示范课,她先是播放川剧的音频,有独唱和伴唱的和声,曲调高低起伏变化很大,浓浓的四川腔调,宁夏的小孩子哪听过,立刻惹得笑场了,一个个东倒西歪的,我们听课的老师也觉得让这么小的孩子听戏,而且是川剧,恐怕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吧?孩子们并没有像预想的那样很快进入正题,我们都为陈颖老师捏把汗。
不知她接下来如何控制课堂。
只见陈老师不慌不忙,走到同学中,摸着几个学生的头,说:“同学们,你们听川剧听不懂吧!没有关系,那是陈老师的家乡戏,你们再看老师这样装扮起来,大家用眼睛来欣赏川戏吧!”于是,陈老师从讲台下拿出一个亮闪闪的漂亮的带野鸡翎子的头饰戴在头上,随着戏剧的音律走下讲台,开始亮相了,一招一式模仿起戏曲里的人物,头一偏,眼睛一挑,伸出了兰花指,腰一挺,脖子一扬,脚下一立,一个亮相!学生这下可高兴了,注意力都集中到老师头上了,陈老师适时引出课题并板书:《俏花旦》。
浅谈川剧旦角的科学划分
罗芳
【期刊名称】《艺术家》
【年(卷),期】2018(000)006
【摘要】川剧旦角的表演与其他剧种有着根本性的不同,这里不是指语言差异或唱腔上的不同,而是川剧旦角在表演上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
目前,川剧旦角下的一些小门类,在定义上还不太清晰和不太准确。
本文通过对川剧旦角的再认识为将来能有一个更为科学、更为严谨的划分略尽绵力。
【总页数】2页(P46-47)
【作者】罗芳
【作者单位】[1]成都市川剧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相关文献】
1.画川剧人物品传统魅力——浅谈在美术教学中对"川剧"传统绘画形式的探索[J], 卢敏;
2.为了美的创造——《川剧旦角身韵》序 [J], 许倩云
3.旦角倍出光彩照人──四川省首届川剧“旦角”演员比赛述要 [J], 干德明
4.探讨对川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掌握和认识 [J], 陈杰
5.浅析川剧旦角的表演艺术 [J], 曾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