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来激荡人心的精彩讲话-中国卷_第六章 纵横捭阖的斡旋辞令 --外交讲话
- 格式:docx
- 大小:26.54 KB
- 文档页数:8
1.四任英国首相的格莱斯顿--英国的外交政策原则背景资料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1809-1898),英国自由党领袖。
历任贸易委员会副会长、会长,殖民地事务大臣、财政大臣等职,并四次出任英国首相。
任内在内政上奉行改革主张,对外推行殖民扩张政策,期间政绩卓著。
本篇是格莱斯顿1879年竞选首相时在爱丁堡郡所作的竞选演说。
讲话实录先生们:我再次请你们与我一起看看海外的情况。
同时,由于我想做到完全公正,我将告诉你们我所认为的正确的外交政策。
第一点就是:通过公正的立法和国内的经济使我们帝国的力量强大起来。
由此就产生了国力的两个基本的要素,即作为物质要素的财富和作为精神要素的团结和知足。
同时,我们还需保存帝国的实力,保存实力以便在更重要、更值得的海外场合使用。
这些就是我所主张的外交政策的第一条原则:在国内有个好的政府。
我的外交政策的第二条原则是:外交政策的目的应该是使世界上的国家,特别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享有和平的好处,以便我们在想起所拥有的基督徒这个神圣名称时问心无愧。
我的第三条原则是:如果我们想使自己成为和平的倡导者,但又认为自己比其他国家更有权就和平问题发表意见,并且把这种观点传播给别国人民,或者否认其他国家的权利,那么,很有可能我们就会破坏我们的全部信条的价值。
在我看来,第三条正确的原则应该是:努力形成并尽可能长久地保持现在所说的欧洲合作,使欧洲主要国家保持联合。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保持所有的国家的联合,你们即可抵消、束缚、抑制它们各自的自私目的。
在这里,我不想奉承英国或欧洲任何一个国家。
他们有自私的目的,不幸的是,我们也有,正如我们近年来已经可悲地表现出来的那样。
但是他们的共同行动,却会压倒自私的目的;共同行动意味着共同的目标,而能够把欧洲各国联合在一起的唯一共同目标,是与他们所有国家的共同利益紧密相连的。
先生们,这就是我的外交政策的第三条原则。
我的第四条原则是:你们应当回避那些没有必要、纠缠不休的义务。
1.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进学解78背景资料韩愈的《进学解》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
是年韩愈四十六岁,在长安任国子学博士,教授生徒。
进学,意谓勉励生徒刻苦学习,求取进步。
解,解说,分析。
同时,也是作者韩愈感叹不遇、自抒愤懑之作。
讲话实录国子先生晨入太学,召学生们站在学舍下,训导道:"勤奋则学业精进,游玩则学业荒废;德行成就于深思,而败坏于因循随便。
现在圣君与贤臣遇合,法制健全。
拔除凶恶奸邪,推举英俊善良。
哪怕只有些微优点,都已录取;擅一技之长的,无不任用。
搜罗人才,加以甄别、教育、培养,刮去他们的污垢,磨炼得闪闪发光。
诸位大概只有庆幸自己侥幸获选的,谁说多才多艺却没被发现呢?诸位学生要担心的是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官吏失察;要担心的是情操不能成就,不要担心主管官吏不公。
"话没说完,有人在队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们这些学生侍奉您先生,到现在已经好几年了。
先生嘴里不断诵读六经之文,手不停翻阅诸子之书,对记事之文一定提取其要点,对言论之编一定探索它的奥旨。
不知满足地多方学习,力求有所收获,大的小的都不舍弃。
点上灯烛,夜以继日,刻苦用功,一年到头不休息。
先生从事学业,可以说很勤奋了。
抵制、批驳异端邪说,排斥佛教与道家,弥补儒学的缺漏,发扬光大精深微妙的义理。
寻找踪迹难寻的儒家遗说,独自广泛搜求、从古代将它们继承下来。
防堵纵横奔流的各条川河,引导它们东注大海;挽回那狂涛怒澜,尽管它们已经泛滥成灾。
先生您对于儒家,可以说很有功劳了。
心神沉浸在意味浓郁醇厚的典籍里,仔细品尝其中的精英华彩,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屋子。
向上取法虞、夏时代的典章,深远博大得无边无际;周代的《诰书》和殷代的《盘庚》,多么艰涩拗口;《春秋》的语言精练准确,《左传》的文辞铺张夸饰;《易经》变化奇妙而有法则,《诗经》思想端正而辞采华美;往下一直到《庄子》、《离骚》,太史公的记录;扬雄、司马相如的创作,真是异曲同工。
我国3000年来最经典的句子!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
滑稽列传》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
陈涉世家》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
陈蕃传》13: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耿弇传》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广陵思王荆传》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
长歌行》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
元景安传》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20: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23: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亚洲最有成就的企业家李嘉诚:奉献的艺术182背景资料李嘉诚(1928-),出生于广东潮州,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
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亚洲最有成就的企业家。
李嘉诚的主要成就包括:1981年获选为"香港风云人物"、1981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女皇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1995-19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被评选为1993年度香港"风云人物"、并长期居于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上前十的位置等。
2001年9月,香港企业家李嘉诚提出创办长江商学院的创想,并着手筹备。
第二年11月,长江商学院正式建立,并招收EMBA首期105名学员。
随后,长江商学院发展迅速,许多知名学者加盟,并确立了"为中国企业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企业家"的办学宗旨。
2004年6月,李嘉诚在汕头大学,对长江商学院的300位EMBA学员作了这场题为《奉献的艺术》的演说,这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企业家演说之一。
讲话实录多谢大家常称赞我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于这些支持、鼓励,我内心是感激的。
很多时候,传媒访问我,都会问及如何可以做一个成功的商人,其实我很害怕被人这样定位。
我首先是一个人,再而是一个商人。
每个人一生中都要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也许,最关键的成功方法就是寻找到导航人生的坐标。
没有原则的人,会漂流不定,有正确的坐标,我们做什么角色都可以保持真我,挥洒自如,有不同程度的成就,活得更快乐更精彩。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士农工商"社会等级的概念,深深扎根在中国人传统思想内。
几千年来,从政治家到学者,在评价"商"的同时,几乎都异口同声带着贬意。
他们负面看待商人的经济推动力,在制度上,各种有欠公允的法令,历代层出不穷,把司马迁"货殖列传"所形容,商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资源互通有无、理性客观的风险意识、资本运作技巧、生生不息的创意贡献等正面的评价,曲解为唯利是图的表征,贬为"无商不奸",或是"熙熙攘攘,都是为利而来,为利而往"的唯利主义者。
1.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美国人民的实验65背景资料乔治·华盛顿(1732-1799),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
1775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他积极投入到反对英国对北美殖民统治的斗争中。
同年5月10日,在费城举行的第二届大陆会议上,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
1787年,被推举为制宪会议主席。
1788年5月4日,第一届国会在纽约开幕,选举团全票选举华盛顿为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
随后,华盛顿发表了这篇就任总统的演说词。
作为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开了总统就职演说之先河。
讲话实录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同胞们,本月14日收到根据两院指示送达给我的通知。
阅悉之余,深感惶恐。
我一生饱经忧患,唯过去所经历的任何焦虑均不如今日之甚。
一方面,因祖国的召唤,要我再度出山,对祖国的号令,我不能不肃然景从。
然而,退居林下,系我一心向往并已选定的归宿。
我曾满怀奢望,也曾下定决心,在退隐之地度过晚年。
对此退隐的居所,除喜爱之外,已经习惯;看到自己的健康,因长期操劳,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日益衰退之时,对之更感需要和亲切。
另一方面,祖国委我以重托,其艰巨与繁剧,即使国内最有才智和最有阅历的人士,亦将自感难以胜任,何况我资质鲁钝,又从未担任过政府行政职务,更感德薄能鲜,难当重任。
虽然处于此种思想矛盾中,但我一直认真致力于正确估量可能影响我执行任务的每一种情况,以确定我的职责,这是我所敢断言的。
我执行任务时,如因往事留有良好的记忆而使我深受其影响,或因我的当选使我深感同胞对我高度信任,并为此种感情所左右,以致对自己从未担负过的重任过少考虑自己能力的微薄及缺乏兴趣,我希望,我的动机将减轻我的错误,国人在判断错误的后果时,也会适当考虑所以产生此种偏颇的根源。
既然这就是我在响应公众召唤就任现职时所抱有的想法,在此举行就职仪式之际,如不虔诚地祈求上帝的帮助就极欠允当,因为上帝统治着全宇宙,主宰世界各国,神助能弥补凡人的任何缺陷。
愿上帝赐福,保佑美国民众的自由与幸福,及为此目的而组成的政府,并保佑他们的政府在行政管理中顺利完成其应尽的职责,在向公众和个人幸福的伟大缔造者谢恩之际,我确信我所表述之意愿同样是诸位及全国同胞的意愿。
1.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临终辩词背景资料苏格拉底(前469-前399),著名的古希腊的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
他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年轻的苏格拉底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一生不断探索真理,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批评当时社会的弊病和达官贵人的腐化堕落,为此,他得罪了雅典上层社会。
公元前399年,雅典保守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审判苏格拉底,并处以其死刑。
这篇《临终辩词》为苏格拉底的离别宣言。
讲话实录亲爱的雅典同胞们,所剩的时间不多了,你们就要指责那些使雅典城蒙上污名的人,因为他们把那位智者苏格拉底处死。
而那些使你们也蒙上污名的人坚称我是位智者,其实并不是。
如果你们再等一段时间,自然也会看见终结一生的事情,因为我的年纪也不小了,接近死亡的日子实在也不远了。
但是我并不是要对你们说话,而是要对那些欲置我于死地的人说话。
同胞们,或许你们会以为我被定罪是因为我喜好争辩,其实如果说我好辩的话,那么只要我认为对的话我或许还可以借此说服你们,并替自己辩护,尚可免除死刑,其实我并不是因好辩被判罪,而是被控竟敢胆大妄为地向你们宣传异端邪说,其实那些只不过像平常别人告诉你们的话一样罢了。
但是我不认为,为了避免危险起见,就应该去做不值得一个自由人去做的事,也不懊恼我用现在这样的方式替自己辩护。
我宁可选择死亡,也不愿因辩护得生存。
因为不管是我还是任何其他的人,在审判中或打仗时,利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逃避死亡,都是不对的。
在战时,一个人如想逃避死亡,那么最好的策略是,用他的勇气,他的智慧,去战胜敌人,假如他敢做、敢说的话。
但是,雅典的同胞啊!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因它跑得比死要快。
我,因为上了年纪,动作较慢,所以就被死亡赶上了;而控告我的人,他们都年轻力壮,富有活力,却被跑得较快的邪恶、腐败追上了。
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史开讲辞174背景资料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
1807年出版了第一部著作《精神现象学》。
1808-1816年,在纽伦堡中学任校长,并完成《逻辑学》。
1816年,被聘为海德堡大学教授。
1817年,出版《哲学全书》,完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1831年死于霍乱。
这篇演讲是黑格尔于1816年10月28日,在海德堡大学发表自己任教授的训职演说。
到海德堡大学任教不但是黑格尔梦寐以求的,而且对他作为学术活动家的生活道路影响也是深远的。
讲话实录诸位先生:我所讲授的对象既是哲学史,而今天我又是初次来到本大学,所以请诸位让我首先说几句话,就是我特别感到愉快,恰好在这个时候我能够在大学里面重新恢复我讲授哲学的生涯。
因为这样的时机似乎业已到来,即可以期望哲学重新受到注意和爱好,这门几乎消沉的科学可以重新扬起它的呼声,并且可以希望这个对哲学久已不闻不问的世界又将倾听它的声音。
时代的艰苦使人对于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生活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以致许多较优秀的人才都为这种艰苦环境所束缚,并且部分地被牺牲在里面。
因为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所以它不能转向内心,回复到自身。
现在现实的这股潮流既然已经打破,日尔曼民族既然已经从最恶劣的情况下开辟出道路,且把它自己的民族性一切有生命的生活的本源拯救过来了:所以我们可以希望,除了那吞并一切兴趣的国家之外,教会也要上升起来,除了为一切思想和努力所集中的现实世界之外,天国也要重新被思维到,换句话说,除了政治的和其他与日常现实相联系的兴趣之外,科学、自由合理的精神世界也要重新兴盛起来。
我们将在哲学史里看到,在其他欧洲国家内,科学和理智的教养都有人以热烈和敬重的态度在从事钻研,唯有哲学,除了空名字外,却衰落了,甚至到了没有人记起,没有人想到的情况,只有在日尔曼民族里,哲学才被当作特殊的财产保持着。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对世界的认识提出了一个主张,“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他这个观点是在同治年间就提出来了,这个看法蒋廷黻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十九世纪中国人看世界眼界最高,看得最远的一句话。
李鸿章讲“三千年未有”,“三千年”指西周开国到李鸿章这个时代有三千年。
从西周开国一直到晚清经过了多少朝代的更替,经过了多少异民族的入侵,中国折腾来折腾去都不能和今天这个大变局相比拟,他朦胧的感觉到了这个大的变局。
我们今天可以看得很清楚了,这个大变局实际上就是近代化。
近代化是1840年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以后,带动了整个世界的工业化的浪潮,近代化的浪潮席卷而来,对中国这个古老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之后,俄国开始实行农奴制、1861年实行农奴制;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而且在这个时候,美国打完了南北战争;德国普鲁士1866年打败了奥地利、1871年打败了法国普法战争,所以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时候向近代发展迈步的。
李鸿章能够看到世界的发展,看到整个世界局势的重大的变化,这在那个年代在他同时代的所有人当中,可以说没有人能够超过李鸿章,他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看得最清楚。
李鸿章把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称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或“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此语一出即不胫而走,至今仍屡屡被人引用。
早在同治十一年即1872年就能够作出如此深刻的判断,是非常了不起的,因为中国旨在应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挑战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局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1.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在饯别宴会上的演讲155背景资料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主要作品有《雾都孤儿》、《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他还是一名擅长朗诵的表演艺术家。
19世纪40年代,他受邀在一些慈善和娱乐团体进行朗诵表演。
1867年11月,狄更斯受美国观众的热情邀请去美国巡回朗诵。
之后5个月的时间里,他在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等城市演出370多场。
过度的劳累损害了他的健康,因此只得提前结束演出。
在即将离开纽约之际,纽约出版者私立协会准备了饯别宴会。
在宴会上,狄更斯发表了这篇演讲。
讲话实录各位先生:我首先要讲的,没有比套用主席先生所说的有关"你我之间悠久自然的友谊"更恰当的了。
当我接到纽约出版者私立协会邀请我今天与他们共同进餐时,我由衷感激地接受了这份美意,同时想起这项一度是我的职业的工作。
在精神上,我从来没有舍弃过这份忠诚的兄弟之谊。
我年轻时,总是将我初步的成就归功于那些有益的报社艰苦工作的训练,以后我也会对我的孩子说:我始终以这得以进步的梯子为荣。
所以,各位先生,无论如何,这个晚会都令我十分高兴和满意。
谈到这里,使我想到一点,自从我去年11月来到此地以后,我就注意到一种有时想打破的静肃沉默感。
蒙你们善意的允许,我现在要与你们谈谈这一点。
这就是报道人物的出版物,时有误传或误解之外,有一两次,我发现它有关我的报道资料并不十分正确,有时我看到的报道我生活现况的文章简直令我惊讶。
过去几个月来,我一直在收集资料,埋头写一本有关美国的新书,我所付出的精神和毅力实在令我自己吃惊。
现在我已经计划并决定,在我回英国之后,再写下今晚我已透露的有关贵国各种重大的变化作为见证。
同样地,我要写下我所受到的至高的礼遇、佳肴、亲切温和的款待、体贴、照顾。
只要我活着,只要我的子孙拥有我的作品的合法版权,我就要把这些证言翻印在我所写的两本有关美国的作品的附录上。
外交辞令门外谈作者:范军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0年第06期一小时候,喜欢听父亲说古道今,纵谈天下。
父亲本一介草民,读书不多,却特别关心国家大事、世界形势,典型的吃地沟油的命,操紫禁城的心。
他最佩服的人是周恩来总理。
那会儿经常听他说周总理如何如何了得,主要是口才了得,机智敏捷,幽默风趣,又绵里藏针,让对手敬畏。
上网一搜,发现不少段子从那时一直流传至今。
且说三段:有一次,周总理应邀访问苏联。
狡猾的赫鲁晓夫就当时敏感的阶级出身问题对他进行挑衅,因为老赫是工人大老粗出身,算“苗红根正”,周恩来则是资本家的后代,属“出生不好”。
赫鲁晓夫故意说:“你说我们搞修正主义、资本主义什么的,批评得很好,但是你应该同意,出身于工人阶级的是我,而你却是出生于资产阶级。
”言外之意是指周总理站在资产阶级立场说话。
周恩来不慌不忙,波澜不惊地回答:“是的,赫鲁晓夫同志,但至少我们两个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我们都背叛了各自的阶级。
”另一个故事是与美国人的较量。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话一出,语惊四座,大家都看着周恩来。
总理依旧淡定自若,面带微笑说:“这并不奇怪呀。
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一语双关,话里有话,但又无懈可击。
第三个故事涉及“国家机密”。
据传有西方记者问周恩来:“总理先生,请问贵国总共有多少钱?”这个问题显然不能实话实说,如何应对还真是很考验人的。
而智慧过人的周总理从容不迫,给予了这样的回答:“我们新中国用的是人民币,国家的银行存款是18元8角8分。
”当时,我们国家的钱面值只有1分、1角、1元、10元、2分、2角、2元、5分、5角、5元,加起来正好是18元8角8分。
这可谓妙答。
如此经典幽默的回答令提问者佩服有加。
虽然这些故事也许有夸张或演绎的成分,但从50年代的万隆会议,到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再到70年代中美建交,周总理一直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从容大气,风流儒雅,机智幽默,尽显大国领导人风范,则都是不争的事实。
1.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烛之武:烛之武退秦师168背景资料烛之武,春秋时期郑国人。
公元前630年,秦、晋合兵围郑,烛之武主动请缨前往秦营之中,向秦穆公陈说利害,终于使得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烛之武之中,"烛"代表一个地名,"之"是一个连接词,可以认为是"的"意思,"武"为他的名字。
也就是说,烛之武并非是一个人名,而是"烛地的一个名叫武的人"的意思。
公元前630年,晋国联合秦国发兵攻打郑国。
借口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而且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
两大强国联手来攻,在内外交困之下,郑文公派遣烛之武为使节,面见秦穆公。
烛之武对秦穆公晓以利害,成功促使秦国单方面退兵,保住了郑国。
讲话实录(节选)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亲近楚国对晋国有二心。
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伯同意了。
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
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国又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呢?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既然如此,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此消彼长,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而且您曾经给予过晋惠公恩惠,晋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
晋国向来贪得无厌,怎么会有满足的那一天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
如果不去攻打你们秦国,土地又能从何处得来呢?现在灭亡郑国这件事是削弱秦国并且对晋国有利的事,希望您对这件事深思熟虑!"秦伯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然后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
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战争来代替联合,这是不符合兵法的。
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此离开了郑国。
经典解读这篇文章的精华之处在于烛之武面见秦穆公之后的一番说辞。
烛之武极其善于分析和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穆公。
让秦穆公不仅撤回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逼迫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外交演说就是这样,实际上就是把双方的利益放在桌面上分剖明白,只要双方能够找到利益上的共同点,那么外交上的成功也就很容易达到了。
烛之武在演说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地把秦国的利益挂在嘴边上,不停地为秦国打算也就是这个原因。
名句赏析"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指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此消彼长,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烛之武的这段话太厉害了。
国家间的同盟本来就是站立在双方拥有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的。
烛之武的这番话一语道破了这次围攻郑国的军事行动对于秦晋两国的利害关系,把秦国从晋国那边拉了过来,堪称是外交演说中的经典段落。
2.战国时代著名外交家毛遂:毛遂说楚王背景资料毛遂(前285-前228),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省枣庄市人),年轻时游赵国,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展露锋芒。
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孝成王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援,临行前,平原君准备挑选二十名文武门客随同前往,已选中十九人,尚缺一人。
这时,门客毛遂自告奋勇,愿与平原君同往。
平原君问:"毛先生至赵国几年?"毛遂回答说:"三年。
"平原君又问:"先生来到赵国三年都未曾被人称诵,是先生无才能也。
"毛遂回答说:"我是您口袋里的锥子,只不过没能展露锋芒罢了。
"平原君心悦诚服,率毛遂等二十人前往楚国交涉。
讲话实录(节选)平原君到达楚国之后,第二日一早,太阳刚刚升起,便上朝与楚考烈王商议合纵结盟的事。
楚王说:"合纵之事,当初先由赵国发起,后张仪游说各国,联盟未能牢固。
当年先是楚怀王为纵约长,率诸侯伐秦而不克;后又由齐缗王为纵约长,而列国皆背信弃义,合纵又败。
时至今日,各国对于合纵这件事都很忌讳,因为六国合纵联盟只不过一盘散沙罢了,根本无济于事。
况且以秦国今日之强,根本不是六国可以匹敌的,唯有诸国各自安保方为上策。
再者,秦楚新近通好。
楚若与赵合纵,岂不是背信弃义,惹祸上身吗?合纵之事还是算了吧!"平原君从容对答,陈说利害,但楚王终因惧怕强秦,犹豫不决。
毛遂等二十人于朝下等候,眼见日上中天,谈判仍然没有进展。
剩下的十九个人便对毛遂说:"先生你去吧。
"毛遂更不多说,按剑拾阶而上,昂首走上朝来。
对平原君说:"合纵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语便可解决,却为何自日出谈至日中,仍未商定?"楚王见有人竟敢按剑直闯朝堂,且出言不逊,不觉怒起心头,但又不明此人底细,且慑于毛遂之威严,便转身先问平原君道:"这是什么人?"平原君道:"这是我的门客毛遂。
"楚王一听毛遂只是一个小小的门客,便高声叱喝道:"大胆狂徒,本王与你家主人商谈合纵的事,哪有你说话的地方?还不退下!"毛遂毫无惧色,手按剑柄又往前走了一步,说道:"合纵是天下的大事,天下的人都有资格进行议论,况且我家主人还在这里,你又有什么资格斥责我?你这么做不过是仗着人多势众罢了。
但是现在你我相距仅十步之遥,你的性命便握在我毛遂手里,你还逞什么威风?当年商汤凭借七十里之地最终一统天下,周文王仅凭百里的地盘,却使天下诸侯臣服,又有哪一个凭借了势众人多呢?"听了这番话。
楚王脸色稍和,问道:"先生有何话说?"毛遂道:"先前,楚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这是足以称霸天下的资本,天下诸侯哪个能小瞧楚国?然而楚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竟然被一个乳臭未干的竖子白起率区区数万人连连挫败,一战丢鄢、邓等五城,郢都划为秦国的疆域,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连先王的宗庙都被秦兵毁了,让祖宗都受侮辱,这是百世的仇怨,就连赵国都为楚国感到羞愧,可大王却偏安于一隅,但求苟安,不求报仇复,怎对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呢?合纵之事,对楚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想那秦国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
如果赵国灭亡了,楚国也早晚会被秦国所灭。
想当年,苏秦首倡合纵,六国结为兄弟,导致秦国整整十五年时间不敢东进一步。
今秦虽然围困邯郸一年多,二十万精兵日夜进攻,却也未能攻克邯郸。
况且魏国向来跟赵国很友好,一定会派兵救援赵国。
如果楚、赵能够结盟,进而联合魏、韩,灭秦精锐于邯郸城下。
然后乘势西进,那么楚国不仅可以报一箭之仇,而且可以收复失地,重振声威。
这样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却犹犹豫豫不能定夺,到底为了什么?"言罢,毛遂双手按住佩剑,对楚王怒目而视。
这番话说得楚王连连点头,说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
"毛遂问:"主意拿定了吗?"楚王说:"定了!定了!"于是,毛遂招呼楚王的手下:"拿鸡狗马血来!"楚王的手下很快把装着鸡狗马血的铜盘端了上来。
毛遂双手托住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请大王歃血为盟,正式订立合纵的盟约。
大王先饮,然后是我家主人,最后是我毛遂。
"于是,三人在朝堂之上歃血定盟,合纵的事就此定了下来。
经典解读可以说,赵国跟楚国结盟的事是毛遂一手促成的,赵国与楚国的这次谈判,成了毛遂展现自己个人魅力和外交才华的最好舞台。
当平原君与楚王的谈判陷入僵持的时候,毛遂的横空出世彻底改变了整个谈判的进程。
毛遂一出场,首先在气势上就压制住了楚王。
紧接着,毛遂用咄咄逼人的语言让楚王领教了自己的厉害,为自己赢得了陈述观点的机会。
进而,毛遂先援引历史,再展望将来,一步步把楚王赶到了秦国的对立面上。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是外交上的一大准则。
赵国和楚国的盟友关系也就此确定了下来。
名句赏析"先前,楚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这是足以称霸天下的资本,天下诸侯哪个能小瞧楚国?然而楚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竟然被一个乳臭未干的竖子白起率区区数万人连连挫败,一战丢鄢、邓等五城,郢都划为秦国的疆域,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连先王的宗庙都被秦兵毁了,让祖宗都受侮辱,这是百世的仇怨,就连赵国都为楚国感到羞愧,可大王却偏安于一隅,但求苟安,不求报仇复,怎对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灵呢?"毛遂的这番说辞丝毫没有给楚王留面子的意思,而话中的这些历史事件更是包括楚王在内的每一个楚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毛遂的这番说辞激得楚王从一个畏首畏尾的弱国君主变成了一个怒火中烧的热血汉子。
这就是演讲的力量,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3.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仪:说魏事秦背景资料张仪(?--前309),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过举足轻重的影响。
张仪的政治主张的连横。
所谓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公元前223年,为了使魏国进一步臣服于秦国,张仪辞掉秦国相位,前往魏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