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3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假设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一种以市场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派别,也被称为新古典主义微观经济学。
其核心假设是市场是有效的,即市场是自由、竞争、没有任何外部因素干扰的。
这意味着市场会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形成一种均衡,实现效率和最大化利润。
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假设,这些假设构成了整个理论框架的基础。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人们是理性的。
这意味着人们能够理性地做出决策,根据最大化效用或利润的原则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案。
人们会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权衡利弊,做出最佳选择。
这个假设成为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模型和理论都是基于这一假设展开。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这意味着市场中有足够多的买家和卖家,没有任何一方拥有垄断地位,信息是完全透明的,市场参与者可以充分获得信息,并且可以随时进入或退出市场。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价格会自动调节,供需会自动平衡,市场会实现效率。
这个假设也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基石。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资源是有限的。
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这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稀缺的,需要有效配置。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人们需要做出选择,优先满足自己的需求,通过资源配置实现最大化效率。
这个假设反映了现实经济中的一种基本现实,也推动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市场是动态的。
这意味着市场是不断变化的,供需关系在不断调整,价格在不断波动,经济主体也在不断变化。
市场的动态性意味着市场参与者需要及时了解市场状况,做出相应决策。
只有适应市场的变化,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假设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对市场的运行机制、资源配置、效率提升都有深远的影响。
虽然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也受到了一些批评,例如未考虑市场失灵等现象,但其理论体系依然是现代经济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假设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经济学原理案例分析1、结合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的假设。
结合您的情况分析您为什么选择来徐州工程学院参加岗前培训?答:(1)首先,此次岗前培训的机会非常难得,是党中央与自治区政府为新疆跨越式发展作出的英明决策,可以说百年不遇。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此次机会在新疆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与个人的一生成长过程中都具有十分的稀缺性,而我又恰好符合政策的要求,所以就应该抓住机会珍惜机遇,响应号召,磨练自己。
岗位的稀缺性(2)可能在以前的岗位上我们能够获得较目前相对较好的报酬,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在原先的岗位上获得相应的地位,也可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此次岗前培训虽然让我们放弃了原先的工作,到异地求学且时间为两年,但我认为是值得的。
因为从整个自己的人生与职业规划来看,岗前培训的机会对于我来说非常难得与珍贵,自己将受益一生。
从经济学角度看,培训的这两年中我所放弃的以前的工作与因工作取得的收益是我的成本,可能面临的目标是自己的机会成本,但是这些成本与我将来预期取得的收益相比较,我认为还是收益大于成本,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我认为参加岗前培训做出的选择是正确的。
提示:关于做出决策的第一课可以归纳为一句谚语:“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些东西,做出决策要求我们在多个目标之间有所取舍。
这就要考察你的收益与成本,包括机会成本。
2、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即,幸福=效用/欲望。
请结合经济理论中消费者行为理论(效用理论)分析下面问题:荷兰伊拉斯谟大学曾对中国国民的幸福感进行了3次调查,其中,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
到了2009年12月,美国密歇根大学社会研究所公布的幸福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仍在下降,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
答:(1)确实现在的中国人没有10年前快乐了,也就说幸福感在下降。
经济人假设案例在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是指人们在做出决策时会以最大化自身利益为目标。
这一假设在经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经济分析和预测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经济人假设是否总是成立,以及在哪些情况下会受到挑战,这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几个案例来探讨经济人假设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小明在超市购买商品。
根据经济人假设,小明会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预算来做出购买决策,以最大化自身效用。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小明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促销活动、朋友的推荐、商品包装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使小明的购买决策偏离理性选择,从而挑战了经济人假设。
接下来,我们来考虑一个更复杂的案例,公司的雇佣决策。
根据经济人假设,公司会以最大化利润为目标,从而在雇佣员工时会考虑他们的生产力和成本。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公司的雇佣决策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社会责任感、员工福利、政府政策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使公司在雇佣决策上做出不符合经济人假设的选择。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投资决策的案例,投资者在股市中进行交易。
根据经济人假设,投资者会以最大化收益和最小化风险为目标,从而做出理性的交易决策。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投资者的交易决策可能会受到情绪、市场波动、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理性选择,挑战了经济人假设。
综上所述,经济人假设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总是成立。
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偏离理性选择。
因此,在经济分析和预测中,我们需要对经济人假设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补充,以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地关注人们的行为心理和社会环境对经济决策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预测经济活动。
从博弈论中看理性经济人
所谓理性经济人是指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选择的、自私自利的人。
囚徒困境——双输的博弈,为什么呢?因为人是都是自私的,人总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
理性的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的假设,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囚徒困境模型的纳什均衡表明人们追求的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我们都熟知的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有名的范例,它最早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曾克于1950后提出的。
警方抓捕甲乙两名案犯,隔离审讯,若两人都不坦白,由于证据不足,两人均只能判2年;若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则坦白者判1年,不坦白者判8年;若两人均坦白,则各判5年。
结果很显然是两人都坦白,各判了5年。
在这个故事当中,甲乙两人均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选择了坦白,但我们从结果看,最好的策略是双方都选择不坦白,那样两人都只判1年。
在信息不对称的信息下,每一个人都是从利已的目的出发,每一方在选择时都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而不考虑任何其他对手利益,但这样的选择得出的结果却又刚好适得其反。
这场博弈的纳什均衡,以全体利益而言,如果两个参与者都合作保持沉默,两人都只会被判刑2年,总体利益更高。
但根据以上假设,二人均为理性的个人,且只追求自己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均衡状况会是两个囚徒都选择背叛,结果二人判决均比合作高,总体利益较合作低。
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同一个企业内部不同职位之间的收入是相对保密的,在不知道其他人收入的前提条件下,对于雇佣者给出的薪水,大部分人选择接受,这就造成了不同职位之间收入差距的拉大,而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雇佣者给出的分配比例也会拉大,从而使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领域中,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决策时会基于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这种理性假设在传统经济学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对这一假设提出了挑战。
本文将探讨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的关系,并分析这一假设对经济学研究的影响。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体在做出决策时会全面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并选择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
这一假设在传统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成为经济学分析的基础。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个体进行决策时会基于对利益的个人评估,权衡利弊并作出最理性的选择。
这一假设在大部分经济学理论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行为经济学的出现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
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们的决策行为并不总是基于理性和自利,而常常受到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行为经济学通过研究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试图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决策时可能偏离理性。
在行为经济学中,有多种理论模型被用来解释人们在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
其中之一是认知偏差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决策过程中,人们存在一些常见的心理偏差,比如过度自信、避免风险、注意力偏好等。
这些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个体做出与理性决策相悖的选择。
此外,行为经济学还提出了禀赋效应的概念。
禀赋效应指个体对已拥有物品的价值高估,导致他们不愿以市场价格出售已有物品,或者愿意以高于市场价格购买同等物品。
这种现象与理性经济人假设下的理性决策是不一致的。
虽然行为经济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但并不意味着理性经济人假设完全失效。
事实上,理性经济人假设在某些情境下仍然能够提供有效的解释。
比如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个体更有可能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进行决策。
在实际应用中,理性经济人假设和行为经济学的观点可以相互结合,形成更全面的经济分析。
通过将理性经济人假设与行为经济学的理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解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决策行为。
同时,也可以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经济学的假设——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亚当。
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开篇就提出理性人的假设。
即表明他的著作中的人都假设为是理性人,什么是理性人,说白了就是不感性的人,即没有感情的人,为何斯密要这样说,因为我们看国富论如果掺杂太多的感情去看他,就会发现,全篇都是扯淡,都是无用的理论,所以斯密要一开始提出这个理性人的假设。
时间已过去4个世纪,我们都变成理性人了吗?答案很明了。
为什么近代会有一场又一场的经济危机发生,为什么那些杰出的经济学家解决不了经济危机,让它不发生,或许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60亿人都参加到了世界的经济生活中去了,可是我们中有几个人是理性人,或许年千万分之一都不到,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责怪那些将{国富论}视为圣经的经济学家们解决不了经济危机了,我们没有按他们说的去做,结果出了问题却怨他们说你们的方法不对,那么经济学家就冤了,你们又何尝接收过我们的方法了。
我们因为自己的贪恋,懦弱,冲动,犹豫,,,,,我们的种种感情致使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来到, 08年,97年,想想哪一次不是因为我们的胡乱投资那一次不是我们的胆小,那一次不是我们的人性的罪恶使危机产生,然而危机产生后我们又因为人性的自私,人性的罪恶不去或是解决太迟了,结果危机的破坏进一步扩大。
如果我们都是理性人,那么还会出现这些问题吗?试想我们如果都是理性人,那么人可尽其才,地可尽其用,我们的经济还会是现在的水平吗? 而且我们都是理性人后,分配也会个公平那么,社会将会出现长期的稳定,战争很难发生,那么社会资源不会浪费,人力资源不会流失,整个社会就像台精密的机器一样向前运作,呵呵我们的日子那将是何其富庶啊,那时将是个什么样的场面啊,人人丰衣足食,社会稳定,和谐,,,,,,可以说任何词语都不能形容那是的好,因为那将是一个人类从未有过的历史。
那时将会是个什么样的盛世啊,维多利亚女王曾这样形容在自己统治下的英国,即维多利亚时代,荣光,荣光,荣光无上的荣光,我觉得这句形容维多利亚时代还太过了一点,但是形容那个未到来的世界将是何其贴切啊,维多利亚再怎么开明只是让其一国,一隅之民过上那样一种富足的生活,而这个从未有过的年代却会让天下,世界上的每一个人,从西伯利亚到温彻施特,从青藏高原到马里亚纳海沟,从沙哈拉到皇后岛,从北京到纽约,从的黎波的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之是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篇土地任何一篇白云。
经济人假设现实例子什么是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Rational Choice Theory)是经济学中的一种假设,它描述了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的行为模式。
根据这一假设,经济人被视为理性的、富有信息的个体,他们在进行决策时会根据自身的利益最大化来选择最优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会权衡利弊,对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做出决策。
然而,经济人假设并不一定适用于现实生活中的所有情况。
下面将通过几个实际的例子来说明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
例子一:捐款行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会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进行决策。
然而,在捐款行为中,人们经常会选择从心灵深处出发,而非仅仅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
例如,当发生自然灾害或人道主义危机时,人们经常会自愿捐款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群。
这种行为并不一定能够被经济人假设所解释,因为捐款行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例子二:参与公共事务在参与公共事务时,人们的决策常常超越了个人利益的范畴。
例如,在选举中,人们不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还会考虑整个社会的利益以及未来的发展。
他们会投票给那些为社会福利做出贡献的候选人,而非仅仅基于短期个人利益做出选择。
这种行为也与经济人假设相冲突,因为经济人假设假设人们只关注自己的最大利益。
例子三:乐于分享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会乐于分享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资源,即使这并不一定会带来直接经济收益。
这种行为无法完全通过经济人假设来解释,因为人们在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资源时,考虑的不仅仅是自身的最大利益,也考虑到了社会合作和互助的价值。
结论尽管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有经济行为。
人类的决策往往受到个人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
因此,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现象时,需要充分认识到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并将其他因素考虑在内,以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人类的经济行为。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及其限度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思想渊源及发展“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前提,一般认为这一假设最早是由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中进行系统论述的。
斯密在《国富论》中写道:“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们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他们,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
不论是谁,如果要与旁人做买卖,他首先要这样提议。
请给我所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得到你所要的东西,这句话是交易的通义。
我们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夫、酿酒家或烙面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我们不说唤起他们利他心,而说唤起他们利己心的话。
我们不说自己有需要,而说对他们有利。
”[2]13-14“各个人都在不断地努力为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的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2]25。
上面的两段经典描述是斯密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具体论述,通过斯密的论述可以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结论:第一,人是一种理性的社会性动物。
斯密的这一理论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要完成一项活动往往需要多个人的配合与协作,但是如何才能让别人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劳动,实现这种协作与配合呢?斯密认为主要诱因是因为人是一种有理性的社会动物,要让别人协助自己并不能依赖别人的恩惠,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刺激别人的利己心,使别人知道帮助我们有利可图。
第二,利己是人的本性。
斯密认为人们从事经济或社会活动时通常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而不是为了促进社会或他人的公益。
关于人性问题在中西哲学史上有很多思想家对其进行了探讨,霍布斯、洛克等人也认为人有利己的一面,从中外思想家关于人性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人具有利己心,斯密在《国富论》中也表达了这一思想。
经济学的三大基本假设1. 理性经济人假设1.1 理性的定义经济学里,大家常常提到“理性经济人”,这个家伙可不简单。
他可不是个普通人,得心思缜密,做决策的时候,总是考虑成本和收益,力求利益最大化。
想象一下,像个精打细算的家庭主妇,买菜前精确算好每一毛钱,绝不让任何一分钱飞走。
1.2 现实中的反差不过,现实生活中啊,咱们常常会被情感左右,随便花钱买个小玩意儿,或者因为冲动消费一顿大餐。
这种时候,理性经济人就像个开不起车的司机,怎么也上不去高速。
理性只是一种理想,真正的生活充满了人性的复杂和非理性的决策。
2. 边际效用递减2.1 什么是边际效用接下来聊聊边际效用,听起来高大上,其实就是你吃冰淇淋的过程。
第一口冰淇淋,哇,简直美味无比,乐得跟个小孩子似的。
但吃到第三口、第五口,咱们就不那么兴奋了,感觉也没啥特别,甚至有点腻。
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真实写照。
2.2 实际应用所以说,咱们消费的时候,得学会取舍,知道啥时候该停下,不然就得跟冰淇淋一样,最后只剩下腻味。
这也让我们明白,为啥有时候,最便宜的东西也许是最吸引人的。
吃点不同的,换换口味,才是人生的真谛啊!3. 完全竞争市场3.1 理想状态最后来聊聊完全竞争市场,这个听起来像是个乌托邦的概念。
在这种市场里,所有的买家和卖家都那么多,大家的信息都是透明的,价格也超级合理。
简直就像是在理想的超市里,每种商品都没有差别,选哪个都无所谓。
3.2 现实困境可是,走进现实就会发现,这种市场根本不存在。
小商店、品牌效应、各种广告,都是为了让你觉得这个东西更特别。
咱们买东西时,常常被花里胡哨的宣传吸引,价格不透明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才是真正的市场世界啊!结尾说到这里,其实经济学的三大假设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咱们在这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发现了人性的脆弱和智慧。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公式,而是每一天都在不断变化的旅程。
总之,理性、边际效用和市场竞争,这些概念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让我们在购物时少点冲动,生活得更加明智。
山东省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经济常识典型例题例题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初次分配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A 按劳分配B 公平C 效率D 共同富裕解析:答案为C。
本题属于对十六大报告内容考查。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例题2: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我国最大的实际是()。
A 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 人口多、底子薄C 生产力不发达,发展不平衡D 商品经济不发达解析:答案为A。
我国最大的实际是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他选项都属于初级阶段的特征。
例题3:意识能动作用发挥的基本途径是()。
A 主观努力B 社会实践C 科学活动D 思想斗争解析:答案为B。
意识要发挥作用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这是最基本的途径,C项科学活动包含于社会实践中。
例题4:我国改革的性质是()。
A 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B 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修修补补C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 改良主义解析:答案为C。
本题属于基础题,要对改革有全面准确地把握。
我国的改革不是对根本制度的改革,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的改良,而是对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考点直击1. 西方经济学的经典理论的提出者及其内容,例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2. 与当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经济理论,例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 商品经济的基本理论知识,例如商品二因素、价值规律等等。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异同。
经典例题透析例1.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基础,这一理论基础的核心是认为人()。
A. 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B. 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C. 没有利他心D. 追求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解析】答案为D。
西方经济学、管理科学及行为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关于人的理性的假设:每个人都以其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而效用通常指个人利益,或者是从个人出发的自我实现。
杜林庸俗的经济学的观点
杜林庸俗的经济学观点,指的是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杜林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的一些被批评为乏味、不切实际或过于简化的经济观点。
以下是一些杜林庸俗的经济学观点的例子:
1. 过度关注人们的利己本能:杜林认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忽视了其他动机,如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念。
这种观点忽视了人类决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简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杜林假设人们在经济决策中都是理性的经济人,能够细致地评估各种选择,并做出最优决策。
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常常受到有限的信息、有限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因素的影响,导致决策偏差。
3. 忽视市场失灵:杜林过于乐观地认为市场是高效的,并忽视了市场失灵的问题。
事实上,市场存在许多问题,如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的供给、外部性和不完全竞争等,需要政府干预来解决。
4. 简化的供需模型:杜林使用了简化的供需模型来解释经济现象,忽视了市场中的复杂性和非线性效应。
这种简化模型可能无法准确预测市场的实际行为。
5. 忽视时间因素:杜林的经济学观点往往忽视了时间因素的作用。
他认为市场可以迅速达到均衡,然而,现实中市场的调整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时间,而且可能存在失业和经济不稳定等问
题。
总的来说,杜林庸俗的经济学观点被认为是过于简化和理论化的,无法准确描述和解释现实经济中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些观点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已经受到了许多批评,并被更为综合和实证的经济学观点所取代。
如何理解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所谓理性经济人假说“人的决策追求的是自身效用的更大大化”。
如何理解这个假设?想要了解更多可以看下折现率计算公式首先“理性人假说”是经济学的模型,只是大部分学习的前提条件,很多初中课本和科普书都没有提到。
例如,以曼昆《经济学原理》为代表的初级经济学教材中介绍的模型是需求曲线,而不是“效用函数”。
此外,大部分经济科普书籍也是经济学“消费-制造商”领域的结论,以及行为经济学家对理性人假说法的修正,所以很多人错误地把“理性人假’”当成经济学的公理。
之所以这样介绍经济学的内容,是因为大多数人对经济活动的感性认知是在需求领域的决策,比如买苹果还是香蕉,就好比初中物理学介绍的现象是运动,介绍模型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大多数人对物理感性的认知就是运动。
所以物理学的介绍理论不是抽象的“力”,经济学的介绍也不是从抽象的“效用”的介绍开始的,因为如果所有的经济学教科书都把效用函数作为微观教科书的章节来介绍,估计很多人会对经济学失去兴趣。
一个孩子认为匀速直线运动不能描述真实的汽车运动,因为它没有考虑汽车的启动和制动,现实中也没有真空和摩擦力,所以他认为物理学缺乏科学性,所以你认为他应该多读书。
我们知道加速度等概念在高中是可以学习的,真空和无摩擦只是分析受力环境的参照系,只能让人更好的分析哪些外力改变了运动,所以孩子提问的原因是阅读能力差。
其实任何科目模型对细节的忽略以及局限性,都不能证明学科本身是荒谬的,而只能说明该模型存在局限性;不过依据模型局限性,就对某学科进行颠覆性批判,往往更常见的是说明质疑者阅读量的可怜。
其实经济学只有一个公理:“资源有限”。
人是自私的还是理性的,都不会动摇经济学的基石。
引入“利他主义”或“行为(神经)经济学”等概念就足以修正经济学。
就像经典力学模型中不需要考虑光速一样,模型会根据其研究范围简化现实。
有必要从模型的研究对象及其维度入手。
任何学科或理论都须经过验证是正确的,要检验它是否能预测和解释现实,就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测量。
理性人假设经济学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通常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济人”。
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所谓的“理性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
这个被抽象出来的基本特征就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理性人”假设(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
在经济活动中,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如消费者追求的是满足程度最大化,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
“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
假定特征(1)完整性。
理性人了解自己的偏好,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的具有明确的认识,对于经济生活中的任何变动,都能做出独立的选择。
(2)有理性地选择。
它的经济行为都是有意识的和理性的,不存在经验型和随机型的决策。
(3)自利原则。
消费者追求满足最大化,生产要素所有者追求收入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政府追求目标决策最优化。
(4)传递性。
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地、不需要任何成本地在部门之间、地区之间流动。
之所以作出这种假定,无非是要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因素,以此为前提,提出重要结论,并据此对人们有关经济行为作出预测,提供行动方针或决策的理论基础。
特点一是自私。
即人们的行为动机是趋利避害,是利己的。
二是完全理性。
即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成本—收益或趋利避害原则来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
行为具体而言,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条件下:第一,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知识,而且,这些知识即使不是绝对完备的,至少也相当丰富,相当透彻;第二,理性人有稳定的和条理清楚的偏好;第三,理性人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算出每种选择的后果;第四,理性人能使其选中的方案自然达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即理性人总是选择最优。
理性经济人假设在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一种常用的假设,用来描述个人在作出决策时所采取的行为模式。
理性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在面临选择时,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标,通过理性思考来做出最优决策。
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前提是个人具有理性思维和信息完全的能力。
理性经济人会全面考虑各种因素,比较不同的选择,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
根据此假设,个人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基础上,遵循效用最大化原则,即在有限的资源下,选择使自己获得最大效用的行为。
理性经济人假设通常用于解释个人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
在市场中,个人通过交换来获取所需的物品和服务,而理性经济人会在市场中寻求最佳的交易。
他们会考虑价格、质量、品牌等各种因素来做出购买决策。
同时,理性经济人会根据自身的偏好和需求,在供求关系下决定出售商品的数量与价格。
理性经济人假设在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行为的研究中,经济学家通常采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来分析个体决策的影响。
通过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学家能够理解和预测市场中的供求关系、价格波动、资源分配等现象。
然而,理性经济人假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个人的决策行为可能受到情感、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理性思考。
例如,人们可能会由于对某种产品的情感认同而进行购买,而非完全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其次,完全信息的假设实际上是不现实的,个人常常面临信息不对称或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做出决策。
最后,个人的偏好和目标也可能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结果的不确定性。
尽管理性经济人假设存在这些局限性,但它仍然是经济学中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
理性经济人假设提供了一种简化的模型,可以帮助经济学家理解和解释个人决策的规律。
在实际应用中,经济学家可以结合其他理论和假设,建立更复杂的模型,以更准确地描述和预测实际经济行为。
综上所述,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中常用的假设,用来描述个人在作出决策时所采取的行为模式。
案例2: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
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
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
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
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
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
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
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
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
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
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
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
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
理性人假设的生活例子
要写一个脑回路清奇的回答了,本来是一个段子,且容易引起不适,为了和谐社会的必要,稍微做了处理。
甲乙两人逛公园,突然甲问乙:“我打你两耳光,然后给你一千块可以吗?”乙算了算,感觉挺值,于是让甲抽了俩耳光,甲也履行了约定付了钱。
但是付完钱后,甲和乙都感觉不爽,甲感觉钱付的不值,乙感觉挨得耳光不值。
于是乙提出给甲俩个耳光并支付一千元。
甲同意,于是乙给了甲两个耳光,并履行诺言支付了一千元。
然而甲乙两人发现他们最后彼此挨了两个耳光却并没有获得任何东西。
以上,如果按照理性人的假设真的是一个比较清奇的故事。
但是从行为经济学角度讲却是一个普通的案例。
行为经济学假设了,个体之间在交易时会出现报复行为,且仅仅只是为了报复。
因此上面的结果从报复心理角度讲还是很说的过去的。
另外这也构成了不完全契约的一部分,Hart在面对Tirole等对其不完全契约的攻击时,Hart闭门修炼,放弃了传统的经济学放弃了科斯定理,从行为经济学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只要存在交易就会存在损失的不完全契约模型,模型很简单类似于上面的故事。
我只是负责抛砖引玉文章就不贴了。
经济人假设案例在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设是一个基本的假设,它假设了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会以理性的方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这一假设在许多经济理论和分析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并不总是符合这一假设。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经济人假设的案例,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分析这一假设在实际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假设有一个市场上只有两家卖家提供同一种商品的情况。
根据经济人假设,这两家卖家会根据市场需求和成本来确定商品的价格。
如果一家卖家提高了价格,消费者会转而购买另一家卖家的商品,从而导致销量下降;而如果一家卖家降低了价格,消费者会更倾向于购买他们的商品,从而导致销量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经济人假设,两家卖家会通过竞争来最大化自己的利润,从而形成市场的均衡价格。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卖家的行为往往并不总是符合经济人假设。
例如,如果两家卖家之间存在垄断或者串通价格的情况,他们可能会通过协商或者其他手段来共同提高商品价格,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这种情况下,市场价格并不会像经济人假设中那样由竞争来决定,而是受到卖家之间的协商和垄断行为的影响。
另外,消费者的行为也经常不符合经济人假设。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并不总是以理性的方式来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例如,在购买商品时,许多消费者会受到品牌、宣传和情感因素的影响,而不是仅仅根据价格和质量来做出决策。
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行为往往会偏离经济人假设所预期的理性行为。
综上所述,经济人假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市场经济中的一些现象,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往往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的行为并不总是符合经济人假设所预期的理性行为。
因此,在分析和预测市场行为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而不能仅仅依赖于经济人假设所描述的理性行为。
“理性经济人”的行为经济学的方法摘要:完全理性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石之一,理性经济人并未将道德、规范等非自由的假设包含在内,在现实的经济世界中存在巨大的偏差,这会对经济学的利己假设基础产生动摇。
然而,行为经济学把人的社会经济行为作为其研究的基础将行为分析理论与经济运行规律、心理学与经济科学融入实验方法结合起来。
有限自利、有限意志力和有限理性是行为经济学的三个主要假设,通过适当放松新古典经济学理性人假设使其研究更结合实际,理论结果与实践经验进一步贴切。
关键词:理性经济人;行为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一、理性经济人假设发展与反思(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的价值扭曲“经济人假设”被提出的最初,自私原则虽然存在于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之中,但并不构成行为人处理经济活动的首要处理原则。
亚当•斯密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道德情操论》曾经说过,人们在处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的时候并不总是以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就如同人们会出于善心去帮助他人,而使自己付出精力或者是金钱却无法得到物资上的回报,只是看到受帮助之人感到快乐,便有足够的满足感。
熊彼特在其撰写的《经济分析史》中,特别论述了“政治上的个人主义”概念设计存在明显的缺陷,并用新的另一种概念来阐述个体主义方法论并不是包含抽象的逻辑,而只是一种能被现实运用的思维手段,是研究方式中一般形式的存在。
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同其他学科一样,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经济学发展的过程其实有着“百家争鸣”的特点,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把争论的焦点放在“米塞斯与兰格之争”,即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哪个更胜一筹,40年代的“哈耶克与凯恩斯之争”则是聚焦在当时困扰经济学家关于资本主义所特有的商业周期和经济危机该如何应对,60年代“两个剑桥之争”,在如何有效分配资源上提出了两种主要路径,70年代由于滞涨困扰着全球经济,“滞胀之争”在货币学派、供应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之前展开论述,及至80年代如何有效的提升国家经济活力,出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私有化运动”(董志强,2016)。
案例2:经济学假设——理性经济人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
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
经济学对日常生活到底有多大作用,有一则关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的故事可以参考。
故事说的是三个经济学家和三个数学家一起乘火车去旅行。
数学家讥笑经济学家没有真才实学,弄出的学问还摆了一堆诸如“人都是理性的”之类的假设条件;而经济学家则笑话数学家们过于迂腐,脑子不会拐弯,缺乏理性选择。
最后经济学家和数学家打赌看谁完成旅行花的钱最少。
三个数学家于是每个人买了一张票上车,而三个经济学家却只买了一张火车票。
列车员来查票时,三个经济学家就躲到了厕所里,列车员敲厕所门查票时,经济学家们从门缝里递出一张票说,买了票了,就这样蒙混过关了。
三个数学家一看经济学们这样就省了两张票钱,很不服气,于是在回程时也如法炮制,只买了一张票,可三个经济学家一张票也没有买就跟着上了车。
数学家们心想,一张票也没买,看你们怎么混过去。
等到列车员开始查票的时候,三个数学家也像经济学家们上次一样,躲到厕所里去了,而经济学家们却坐在座位上没动。
过了一会儿,厕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并传来了查票的声音。
数学家们乖乖地递出车票,却不见查票员把票递回来。
原来是经济学家们冒充查票员,把数学家们的票骗走,躲到另外一个厕所去了。
数学家们最后还是被列车员查到了,乖乖的补了三张票,而经济学家们却只掏了一张票的钱,就完成了这次往返旅行。
这个故事经常被经济学教授们当作笑话讲给刚入门的大学生听,以此来激发学生们学习经济学的兴趣。
但在包括经济学初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看来,经济学既枯燥又乏味,充满了统计数字和专业术语,远没有这则故事生动有趣;而且经济学总是与货币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因此,人们普遍以为,经济学的主题内容是货币。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隐而不彰的深刻内涵就是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的事实。
经济学关于理性的假设是针对个人而不是团体。
经济学是理解人们行为的方法,它源自这样的假设: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还会主动地选择正确的方式来实现这些目标。
这样的假设虽然未必总是正确,但很实用。
在这样的假设下发展出来的经济学,不仅有实用价值,能够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这样的学问本身也由于充满了理性而足以娱人心智,令人乐而忘返。
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有意无意地运
用了一些经济学知识,但如果对经济学知识缺乏基本的了解,就容易在处理日常事务时理性不足,给自己的生活平添许多不必要的烦扰。
比如,刚刚买回车子,没过两天,这款车子却降价了,大部分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都垂头丧气,心里郁闷得很;倘若前不久刚刚买了房子,该小区的房价最近却上涨了,兴高采烈是一般购房者的正常反应。
这些反应虽然符合人之常情,但跌价带来的郁闷感觉却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正确的反映应该是:无论是跌价,还是涨价,都应该感觉更好。
经济学认为,对消费者而言,最重要的是你消费的是什么——房价、车价是多少以及其他商品的价格是多少。
在价格变动以前,你所选择的商品组合(房子、车子加上用收入余款购买的其他商品)就是对你来说是最好的东西。
如果价格没有改变,你会继续这样的消费组合。
在价格变化以后,你仍然可以选择消费同样的商品,因为房子、车子已经属于你了,所以,你不可能因为价格变化而感觉更糟糕。
但是,由于房子、车子与其他商品的最佳组合取决于房价、车价,所以,过去的商品组合仍然为最佳是不可能的。
这就意味着现在还有一些更加吸引人的选择,因此,你的感觉应该更好。
新的选择虽然存在,但你却更钟情于原来的最佳选择(原来的商品组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常烦扰于别人为什么挣得比我多,总是觉得自己得到的比应得的少,而经济学却告诉我们这样的感觉是庸人自扰,也是错误的。
经济学认为别人比自己挣得多是正常的,自己得到的就是应得的,如果自己不能理性地坦然面对,只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必要的烦扰和忧愁。
我们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烦扰,主要还是因为对经济学有一些误解,这可能是经济学说起来比较简单的缘故。
“供给与需求”、“价格”、“效率”、“竞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济学词汇,而且这些的词汇的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很多时候,似乎人人都是经济学家。
人们不敢随便在一个物理学家或数学家面前班门弄斧,但在一个经济学家面前,谁都可以就车价跌了该高兴还是该郁闷等实际问题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
其实,经济学中有许多并非显而易见的内容,并不是每个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在经济学领域,要想从“我听说过”进入到“我懂得”的境界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因此,掌握正确的经济学知识,将经济学思考问题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琐事,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谈婚论嫁,就会减少生活中的诸多郁闷和不快,多一些开心,多一些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