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营养学发展简史(最新)
- 格式:ppt
- 大小:782.00 KB
- 文档页数:70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概况及趋势陈琛【摘要】动物营养学作为畜牧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核心分支学科,它的发展和进步推动着整个饲料行业乃至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从营养学概念出发,回顾了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及标志性成果,分析了传统动物营养学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结合当前学科处于\"由静转动,由粗变细\"的发展阶段,提出了我国动物营养学未来发展的走向,从战略制定、研究重点、理论体系、研究领域、技术研发、生态保护方面展开论述,强调构建系统动物营养学体系,攻破动物营养研究中的\"黑箱\",以实现资源环境、动物生产、人类健康和学科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年(卷),期】2019(040)003【总页数】5页(P40-44)【关键词】动物营养;发展;系统;技术;可持续【作者】陈琛【作者单位】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云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S815.1营养学(nutrition)是研究营养物质利用的科学,通过开展研究,阐述生命活动的机理和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手段来达到机体代谢平衡。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营养学可分为植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和微生物营养学,其中,动物营养学(animal nutrition)是研究动物摄入营养物质与其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通过研究养分的摄入与动物健康和高效生产的定性、定量规律,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本质、动物与人及环境之间的互作效应,以及各种营养物质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研究发挥动物最大遗传潜力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最适需要量,为动物生产和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合理指导。
它是联系饲料学和动物生理生化等基础学科之间的“桥梁”,终极目标是使用最少且相对经济的饲料投入达到量多质优畜产品的回报,同时尽量减少饲料对环境的污染,为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奠定科学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动物营养学也从“表观”营养向更深、更精细的层次发展,不再局限于对营养物质需要量的研究,而是联合众多学科,在整个畜牧学科大背景下,与遗传学、育种学、繁殖学、兽医学、计算机科学、分子生物学等紧密结合,将动物营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学》教案主讲教师:林英庭教授李⽂⽴副教授王利华副教授姜建阳副教授授课专业:动物科学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讲课学时:50学时绪论⽬的要求掌握营养与营养学的概念、动物营养学的⽬的与任务;了解动物营养在动物⽣产中的地位和作⽤;了解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历程。
第⼀节营养与动物营养学⼀、营养的概念营养是有机体消化吸收⾷物并利⽤⾷物中的有效成分来维持⽣命活动、修补体组织、⽣长和⽣产的全部过程。
⾷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够被有机体⽤以维持⽣命或⽣产产品的⼀切化学物质,即通常所称的营养物质或营养素、养分。
由此可知,有机体的营养过程就是营养物质在机体内的代谢过程。
营养是⽣物界的共同现象,也是⽣物及其与环境相互联系的纽带。
⾃然界中的⽣物根据其营养特点不同,可分为⾃养⽣物和异养⽣物⼆⼤类。
⾃养⽣物和异养⽣物是⽣物界物质循环的⼆⼤主要⽣物群落。
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并同时对环境产⽣影响,由此构成复杂的⽣态系统。
营养是维系这⼀系统及其平衡的根本机制,没有合理的营养,⽣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营养学是研究⽣物体营养过程的科学。
通过这⼀过程的研究,可以阐明⽣命活动的本质,并通过营养调控措施维持⽣态系统的平衡。
根据研究的对象,营养学分为动物营养学、植物营养学和微⽣物营养学三⼤学科。
动物营养学和植物营养学分别是动物⽣产和植物⽣产的⽀柱学科,微⽣物营养学不但可同时为动物⽣产和植物⽣产服务,⽽且可直接为⼈类健康和⾷物⽣产服务。
营养物质在⼟壤----植物----动物----⼈⾷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产的最终⽬的。
现代农业的最⼤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物链中的快速和⾼效转移与回流。
要体现这⼀特点,必需研究和掌握动物、植物和微⽣物营养。
因此,营养学或其三⼤分⽀学科是农业⽣产及其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动物营养学的⽬的与任务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与动物⽣命活动(包括⽣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养分是动物⽣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动物营养学》导学资料第一章绪论1.动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
2.1937年,MaylIard所著的《动物营养学》出版,标志着动物营养学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章营养物质及其来源1.国际上通常采用1864年德国Henneberg提出的常规饲料分析方案,即概略养分分析方案,将饲料中的营养物质分为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无氮浸出物六大类。
2.中性洗涤纤维指不溶于中性洗涤剂的细胞壁成分,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果胶,灰分等;酸性洗涤纤维指不溶于酸性洗涤剂的细胞壁成分,包括纤维素、木质素,灰分等;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成分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半纤维素上。
3.饲料中的无氮浸出物=IOO%-(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4.动物体和植物体的化学组成差异主要在于是否含有纤维素。
第三章动物的消化生理及消化力1.动物的消化方式(1)物理性消化:又称机械性消化,指通过采食、咀嚼和胃肠运动,将食物残渣磨碎、混合和推动食物后移,最后将消化残渣排出体外的过程。
(2)化学性消化:指通过消化道所分泌的各种消化醵对饲料进行分解的过程。
(3)微生物消化:利用胃肠道微生物进行消化,对反刍动物和草食单胃动物的消化十分重要。
2.营养物质的吸收方式主要包括被动吸收、主动吸收和胞饮吸收。
3.饲料某养分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一粪中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XIOO%;饲料中某养分真消化率=[食入饲料中某养分-(粪中某养分-消化道来源物种某养分)]/食入饲料中某养分χioo%所以一般地,真消化率要高于表观消化率4.影响养分消化率的因素(论述)(1)动物因素:①动物种类和品种。
不同种类的动物,由于消化道的结构、功能、长度和容积不同,因而消化力也不同;②年龄和个体差异。
动物从幼年到成年,消化器官和机能的发育完善程度不同,则消化力强弱不同,对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也不一样;同年龄、同品种的不同个体之间,因培育条件、体况、神经类型的不同,对同种饲料养分的消化率仍有差异。
版《中国居民DRIS》中。
PI-NCD是以⾮传染性慢性病的-级预防为⽬标,提出的必需营养素的每⽇摄⼊量。
当NCD易感⼈群某些营养素的摄⼊量接近或达到PI值时,可以降低他们发⽣NCD的风险。
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 AMDR ):脂肪(总脂肪、饱和脂肪酸,N-3、N-6多不饱和脂肪
酸,EPA+DHA)、碳⽔化合物(总碳⽔化合物和添加糖)。
理想的摄⼊量范围,其显著的特点之⼀是具有上限和下限。
常⽤占能量摄⼊量的百分⽐表⽰。
⾸次提出其他膳⾷成分的特定建议值( SPL )。
SPL专⽤于植物化合物等营养素的某些膳⾷成分。
当某些慢性疾病的易感⼈群膳⾷中这些成分的摄⼊量达到这个建议⽔平时,有利于维护⼈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