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11.38 KB
- 文档页数:2
- 235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兰州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张芳2009年10月,由谢天振等人合著的《中西翻译简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本书将中西翻译史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然后按时间顺序、从历史、宗教、语言、文化、价值、交流等方面对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状况对比陈述,使本书的整体内容清晰而又全面。
本文从主要内容,整体优点和不足三个方面对《中西翻译简史》一书进行陈述。
一、主要内容在《中西翻译简史》一书中,作者采用对比研究的形式,以时间为横轴,从多方面对中西方翻译历史展开陈述,同时,又对比研究了两者存在的异同。
全书共十五章,涉及的内容系统全面,不仅对中西翻译史的宗教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翻译阶段进行客观陈述,又对各个发展阶段的重大翻译事件、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指出了本书所采用的研究视角、翻译产生的原因、中西翻译发展与宗教典籍翻译、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关系以及对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进行时间划分。
其中西方翻译史的文学阶段又被分为早期文学翻译、启蒙时期文学翻译、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和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
第二部分着重叙述了中西方翻译史在宗教文献翻译阶段的发展。
作者指出中国的佛教典籍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发展的三个阶段。
作者对中国各阶段所涉及的翻译家、使用的翻译方式和译经的特点和西方的译家译论进行详细的叙述。
并且作者对《圣经》的中译发展进行了梳理。
第三部分对中国和西方的科技文献翻译作了论述。
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翻译和中世纪阿拉伯文献翻译。
然后作者同样介绍了我国的科技文献翻译,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四部分侧重阐述中西翻译活动对中西各民族语言形成的作用。
作者介绍了翻译对近代欧洲各国民族语的形成对中国文化造成的影响。
比如:翻译对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和近代英语时期的影响;古代的佛教典籍翻译对中国现代语言与文学的影响以及对文学语言方面所奠定的基础;明末清初的翻译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1.谢天振教授以什么为依据将中西翻译史划分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翻译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结合人类对翻译活动认识的发展以及翻译在各历史阶段的社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影响,把中西翻译史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
①以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奠定了人类对翻译的最基本的认识,确立了翻译的基本理念,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②以文学(也包括一定社科)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丰富、深化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并产生了针对各种文类、题材作品的翻译理论。
③以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把翻译带入了职业翻译时代,为传统的翻译理念注入了新的、不同于建立在宗教文献翻译和文学翻译基础上的翻译理念,同时也促进了当代翻译事业的进一步繁荣。
2.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三个阶段: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①翻译佛经的主要力量是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而以汉族知识分子僧徒为辅助力量。
此时期的翻译尚未得到政府的支持,而是在民间信徒们的自主下分散进行的。
②古代印度佛经原无写本,译者没有原本,所以早期翻译佛经,全凭口授。
③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
④译经僧侣一般都采用直译法,译文晦涩难懂。
⑤具有很强的中国化倾向,翻译中介绍的哲学名词、概念往往是从当时流行的道家著作中寻找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
从两晋到南北朝时期;①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选拔大批人才参加翻译活动,由前一阶段的私译转入官译,由个人翻译转入集体翻译。
②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翻译同时带有研究的性质。
③此阶段的翻译原本往往不止一种,这就便于相互校勘,使译文更为正确。
④在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上有所进步。
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彦琮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
多采用意译,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但有时可能会因为润色过多而导致对原文信息的变异。
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一九四九-二o o九)谢天振田全金自一九四九年新中国建国起,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一直是令中国文坛高度重视的一个关注点。
六十年来,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不仅对新中国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还极大地影响甚至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走向乃至文化价值观。
回顾这六十年来我们国家对外国文论的译介过程,我们不难发现它明显地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至/文革0结束的第一阶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的第二阶段和自九十年代至今的第三阶段。
如果说,第一阶段我们可命之为/苏俄文论独领风骚0阶段的话,那么第二阶段我们也许可命之为/西方文论渐成热点0阶段,而第三阶段则可命名为/外国文论译介全面繁荣0阶段。
下面我们根据外国文论在中国的译介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对其译介情况进行梳理,并探讨不同历史阶段我国外国文论译介的基本特点,及其对中国文论乃至整个学界的影响、意义和价值。
一、一九四九-一九七六:苏俄文论独领风骚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的外国文论译介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特别是以苏联文论为主,包括列宁、斯大林和高尔基的著作、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的文件、苏共中央的决议和日丹诺夫讲话等。
与此同时,对欧美古典文论虽也有所译介,但也是以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下文简称别车杜)的现实主义批评理论为主要译介对象。
一九四九年,上海群益出版社重版了苏联学者顾尔希坦的5论文学中的人民性6(戈宝权译,一九四七年首版于香港海洋书屋)。
同年,北平1北京2天下图书公司也出版了该书,书名改为5文学的人民性6,并于一九五o年、一九五一年连续重版。
一九五o年,马克思的5艺术的真实6出版。
接着,一九五一年北京的文艺翻译出版社出版了5作家与生活)))第二届全苏青年作家会议论文集6 (刘辽逸译),其中收入了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爱伦堡等人的文章。
以上著述的翻译出版,拉开了新中国译介外国文论的帷幕,同时也标志着新中国的外国文论译介明确走上了以马克思主义文论、特别是以苏联文论为主要译介对象的道路。
中西翻译简史期末总结
本学期学习了中西翻译简史,深入了解了翻译的发展历史,掌握了翻译方法和翻译中
需要注意的各个方面的知识。
首先,我们了解了古代的翻译工作,可以看出早期的翻译工作主要是用于宗教和政治
宣传的需要,从一些翻译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翻译有着极其严格的规则和标准。
自古代
到现代,翻译工作的起点和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其次,我们学习了机器翻译的现状和未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翻译逐
渐从传统的手工作业转移到了自动化的机器翻译领域。
对于机器翻译的研究,需要翻译者
积累大量的语言数据,运用算法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来推进翻译质量的提升。
但是,机器
翻译虽然提高了翻译效率和准确率,但是与人类翻译相比,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语
言和文化的特定问题,机器翻译还需要更多的技术发展与优化。
最后,我们学习了翻译界的发展和创新,包括影视翻译、游戏翻译、口笔译、同声
传译等。
这些领域的翻译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带动着翻译行业的发展,丰富了翻译的形式和
类型,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总的来说,本学期学习中西翻译简史,深入了解了翻译行业的历史、方法和发展,为
我们的翻译实践提供了许多指导。
翻译是一项不断进步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技能和水平,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维护跨国交流的顺畅。
L1 中国翻译发展:1.The earliest historical documents 周朝《周礼》and 《礼记》2.汉代传译的《四十二章经》是佛经最早的中译本3.东汉桓帝时,安世高——《明度五十校计经》是正式见于史籍记载的翻译佛经4.ZhiQian(支谦) extremely literal translation. follow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authorwithout any embroidery" (因循本旨,不加文饰)5.Dao An (道安) literal translation translate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without any additioin and deduction" ( 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 ) Personal activity---official organization ( fifth century )6.Kumarajiva ( 鸠摩罗什) He emphasized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freetranslation the first to suggest translators sign their names totranslated works.7.The First Peak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from the Sui dynasty (581-618)to the Tang dynasty (618-907) thoroughly studied translation theory.translators should: " (1) be faithful to the Buddhist doctrine, (2) be ready to benefit the readers (Buddhist believers), (3) concentrate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Buddhist doctrine rather than translating for fame."8.玄奘:将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份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紹的中国人Contribution to theory: set down the famous translation criteria that translation "must be both truthfu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opulace."( 既須求真,又須喻俗,意即忠实、通順)Aiming to achieve an intelligibility of the translation for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s9.P3. 明清之际的科技翻译Western Christian missionaries (利玛窦...) Assisted by Chinesecollaborators ( 徐光启、李之藻) 利玛窦、徐光启:《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利玛窦、李之藻《同文算指》,利玛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拉丁文第二次翻译高潮(1)T he subject of translation shifted from Buddhist scriptures to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knowledge;(2)t ranslators in this period of time were mainly scientists andgovernment officials who were erudite scholars, and the westernmissionaries who brought western knowledge to China.10.the 3rd peak :from the mid 19th century to May 4th Movementemphasis on Western works of social soiences, military sciences and literature11.林则徐( 1785-1850):Geography ( Gazette of the Four Continents 《四洲志》);李善兰( 1811-1882):Geometry 《几何原本》;严复:《天演论》、《原富》;林纾:《茶花女》,《块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鲁滨逊漂流记》12.Translation in Modern period ( 1919-1949 ):focus on the translation ofKarl Marx's (1818-1883) and Lenin's (1870-19224) works on socialist and communist theories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 and the translation and re-translation of western literature. 朱生豪: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张谷若:德伯家的苔丝》和《还乡》,哈代的《无名的裘德》、狄更斯的《大卫· 考坡菲》P7,鲁迅,矛盾,郭沫若,付东华,傅雷,林语堂13.杨必:玛丽亚?埃杰窝斯的《剥削世家》,翻译萨克雷( W. M. Thackeray)的VanityFair (《名利场》杨宪益和戴乃迭:《红楼梦》《老残游记》《离骚》《儒林外史》《鲁迅选集》《奥德修纪》《卖花女》许渊冲:翻译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众多名著。
中西翻译简史引言中西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一直到现代,探讨其中的变迁和影响。
古代翻译在古代,中西翻译主要以佛教为主要内容。
公元2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也是中西翻译的起源。
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由汉语和梵语之间的翻译完成,这种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推动了中西翻译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翻译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唐代(618-907年)是中西翻译的繁荣时期,许多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以及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例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最早一部关于基督教的中西翻译文献。
然而,古代的中西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和完整。
尽管如此,中西翻译在古代依然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近代翻译近代,中西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侵略和列强入侵的压力,这也促使了对西方知识的更多需求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重要领域的书籍和论文被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近代中西翻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外语教育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西翻译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辅助翻译工具和在线翻译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
当代中西翻译在当代,中西翻译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中西翻译已经变得更加重要和普及。
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电影、学术论文和商业文件等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西方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许多经典的中文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阐释。
这种交流和理解对于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加深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中西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摘要:一、引言- 介绍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二、古代翻译1.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 鸠摩罗什的贡献- 玄奘的西行取经2.欧洲的翻译活动- 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 圣经翻译三、近现代翻译1.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的翻译思想- 鲁迅的翻译实践2.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 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 德国的翻译研究四、当代翻译1.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 跨文化交流的需求- 机器翻译的发展2.中西翻译的交流与互动- 中西翻译家的合作- 翻译教育的交流五、结论- 总结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 展望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正文: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概括了中西翻译从古代到当代的发展历程。
在引言部分,作者阐述了研究中西翻译简史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的阐述做了铺垫。
古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汉朝到唐朝的佛经翻译,其中包括鸠摩罗什的贡献以及玄奘的西行取经。
鸠摩罗什通过翻译大量佛经,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玄奘则通过西行取经,带回了大量佛经,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后,作者简要介绍了欧洲的翻译活动,包括拉丁文和希腊文的翻译以及圣经翻译。
近现代翻译部分,作者首先关注了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后来的翻译家产生了重要影响;鲁迅通过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推动了文学改革。
同时,作者也简要介绍了近现代欧洲翻译的发展,如法国的翻译理论家们和德国的翻译研究。
当代翻译部分,作者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需求,尤其是跨文化交流的需求,以及机器翻译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翻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角色日益重要。
而机器翻译的发展则为翻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中西翻译简史的主要内容,回顾了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并展望了未来翻译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翻译工作将面临更多的变革,但始终不变的是翻译家们为沟通中西文化所做的努力。
通过这篇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翻译特点。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期末总结本学期,我们主要从西方翻译学的各个学派学习了有关西方翻译学的一些理论。
所以,在进行期末总结时,我按照课本上所划分的学派,从学派简介、代表人物、主要理论、评价这四个方面做了简要总结,最后简单的谈几点在本学期的学习之后我的个人感想。
在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了语言学派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翻译理论、功能学派翻译理论、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解构学派翻译理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和苏东学派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翻译理论20 世纪 50 年代,翻译的独立学科性凸显出来,一些学者开始引用语言学理论研究翻译,这批学者被称为西方翻译研究中的语言学派(结构主义),他们从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视角出发,为翻译研究开辟新途径。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尤金▪奈达、约翰▪卡特福德、彼得▪纽马克、巴兹尔▪哈蒂姆、罗曼▪雅克布逊、斯奈尔-霍恩比、费奥多罗夫(本书中将其理论放在了苏东学派中的语言学派)。
在这次总结中,我按照时间顺序对语言学派发展过程中各阶段的翻译理论进行了简单概括:1、20世纪50至90年代,对等概念是翻译研究的主要思想。
以语言为中心,从语言的结构特征出发研究翻译的对等问题,对等是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思想核心(例如:奈达:功能对等・动态对等;纽马克:交际翻译・语义翻译;卡特福德:等值・转换)2、20世纪80年代,语言学派开始从语篇语言学和话语分析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并开始注重语境的研究,在此阶段,语言学派的翻译研究开始逐渐接受文化意识形态对翻译学研究的影响,对翻译的文化转向起了过渡作用。
3、20世纪9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逐渐升温,翻译迎来了“认知转向”“认知翻译”逐渐形成在语言学派之前,语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人们对于翻译的认识比较模糊。
而语言学派以语言的规律性、整体性、深层结构等给翻译研究带来了理性思维。
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家对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更具独立学科的性质。
翻译研究对等值的讨论不再拘泥于内容和功能,还考虑到文学翻译中的形式和文学性,进而发展为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语际转换问题。
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3)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对它的解释和理解必须有一定的知识框架,翻译《古兰经》必须要对经文有深入的理解,并把《古兰经》的深刻含义传达出来.然而《古兰经》的修辞、韵律等很难翻译,这就导致《古兰经》的译本注释特别多。
专家们制定了评论《古兰经》的人应具有的15个方面的零号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语义学、修辞学、信仰原理、伊斯兰法学原理等,这也是翻译《古兰经》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铁路总公司职称评审条件的背景和目的
2.评审条件的具体内容
3.评审条件的实施和监督
4.结论
正文
中国铁路总公司职称评审条件是为了加强对全市职称工作的指导,便于有关单位、职称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更好地掌握职称政策。
根据国家和省市有关职称文件规定,通过归纳整理申报评审、认定专业技术资格的学历资历条件,形成了《申报评审、认定专业技术资格学历资历条件指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法律对学历(学位)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铁路总公司职称评审条件的具体内容涵盖了各个方面,包括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资历、工作业绩、学术成果、职业道德等进行评审。
其中,对于不同职称等级,有不同的学历和资历要求。
例如,申请高级职称,需
要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并有 5 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申请中级职称,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并有 3 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
在实施评审条件的过程中,铁路总公司将按照统一指挥、分级管理的原则,充分发挥各级职能部门作用。
对于评审结果,将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审查,确保评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同时,对于不符合评审条件的人员,将不予通过评审,确保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质量。
总之,中国铁路总公司职称评审条件的出台,旨在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技术素质和业务水平,为铁路运输业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中西翻译简史》读书报告作者:张芳来源:《校园英语·中旬》2017年第06期2009年10月,由谢天振等人合著的《中西翻译简史》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本书将中西翻译史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然后按时间顺序、从历史、宗教、语言、文化、价值、交流等方面对中西方翻译史的发展状况对比陈述,使本书的整体内容清晰而又全面。
本文从主要内容,整体优点和不足三个方面对《中西翻译简史》一书进行陈述。
一、主要内容在《中西翻译简史》一书中,作者采用对比研究的形式,以时间为横轴,从多方面对中西方翻译历史展开陈述,同时,又对比研究了两者存在的异同。
全书共十五章,涉及的内容系统全面,不仅对中西翻译史的宗教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翻译阶段进行客观陈述,又对各个发展阶段的重大翻译事件、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本书内容可以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指出了本书所采用的研究视角、翻译产生的原因、中西翻译发展与宗教典籍翻译、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的关系以及对中西翻译史的发展进行时间划分。
其中西方翻译史的文学阶段又被分为早期文学翻译、启蒙时期文学翻译、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和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
第二部分着重叙述了中西方翻译史在宗教文献翻译阶段的发展。
作者指出中国的佛教典籍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发展的三个阶段。
作者对中国各阶段所涉及的翻译家、使用的翻译方式和译经的特点和西方的译家译论进行详细的叙述。
并且作者对《圣经》的中译发展进行了梳理。
第三部分对中国和西方的科技文献翻译作了论述。
作者详细地介绍了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翻译和中世纪阿拉伯文献翻译。
然后作者同样介绍了我国的科技文献翻译,内容包括了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第四部分侧重阐述中西翻译活动对中西各民族语言形成的作用。
作者介绍了翻译对近代欧洲各国民族语的形成对中国文化造成的影响。
比如:翻译对古英语时期、中古英语时期和近代英语时期的影响;古代的佛教典籍翻译对中国现代语言与文学的影响以及对文学语言方面所奠定的基础;明末清初的翻译促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
《中西翻译简史》述评《中国翻译简史》是由谢天振等人共同编纂的一部有关中西方翻译史的著作。
它是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09年10月第一次出版,是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系列教材之一。
本文作者之所以选此文本,是因为在与其它同类著作进行对比后发现,所有文本都只是单方面地谈论中国或者西方的翻译发展史,而只有《中西方翻译简史》是将两种不同文化的翻译发展史以平行式的结构呈现。
因此,本文作者认为将它们进行对比学习,成果会更加突出。
一、内容简介在第一章中,作者首先指出翻译的作用和意义,提出翻译研究的必要性,进而说明翻译史对翻译研究的作用,更新对翻译的观念。
第二章提出作者以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为依据,将中西方翻译史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宗教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翻译。
从第三章至第十三章这十二章的内容以平行交互式结构进行论述。
第三、四、五章回顾了中西方宗教典籍的翻译。
第三章讲述中国的佛教典籍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南北朝时期以及隋唐北宋时期三个阶段的翻译活动。
第四章主要讲述早期圣经翻译与基督教的传播及其权威地位的建立;宗教改革和圣经翻译以及圣经译本随时代的需要不断涌现。
第五章梳理了圣经中译的发展,包括不同时期翻译特点、译名之争、圣经的官话和合译本三项内容。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探讨了中国和西方在不同时期的的科技文献翻译。
第六章首先论述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等人的翻译对西方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然后提到中世纪巴格达翻译中心对阿拉伯文献的翻译成为文艺复兴运动发生的重要因素。
第九章主要提及明末清初徐光启等人和意大利的利玛窦通过翻译将西方科学技术传入我国。
此外,清末民初洋务派和五四运动时期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对中国的科技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阐述翻译对近代欧洲各国民族语形成的影响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首先提出翻译对英语发展的影响;其次,德语的发展受拉丁语和许多欧洲语言的影响。
一些欧洲民族语,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的形成和发展多受拉丁语的影响。
对本学期所学习的中西翻译简史进行脉络梳理归纳最后得出学习心得本学期,有幸选了赵老师的中西翻译简史课,目睹了赵老师作为目前中国译界大师的风采,收获频多,感触频深。
翻译的学习中实践很重要,同时理论知识也必不可少。
赵老师以风趣幽默的讲课方式,使我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了解的中外翻译历史,对于翻译界众多著名的大师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关于中西翻译历史,赵老师在本学期初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中外翻译的兴起、发展与成果,使我们对中西翻译史有了宏观的了解。
做为翻译专业的学生,对中西翻译史学习和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在中西翻译简史课上,我们首次看到了赵老师用其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展现的中西翻译历史画卷,内容丰富,画面宏伟壮观。
同时,也使我们深深折服于赵老师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
其次,在微观上,老师位我们详尽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著名的翻译家、汉学家,其中包括XXX、XXX、XXX、XXX等等。
老师对翻译大师及其作品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既不是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这也教会了以辩证的观点看待许多翻译理念和译著,这样的学习和思考方式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取长补短,稳步前进,同时做一个有思想的译者。
此外,本学期课程,以博客为平台,我们有幸欣赏到赵老师的众多翻译作品,同时,老师在课堂上也与我们交流了自己在翻译《三字经》、《道德经》等中国古典文学的心得体会,我们也看到了老师在弘扬中华文化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在心底对老师产生的由衷的敬意。
最后,经过本学期的学习,我的翻译理念有了质的飞跃,对翻译有了更深的认识,所有的进步都离不开赵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言传身教,在此对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我将会继续努力,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期待老师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开辟更辉煌的明天。
中西翻译简史谢天振笔记
摘要:
1.引言
2.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2.2 近现代翻译
3.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3.2 近现代翻译
4.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5.结论
正文:
【引言】
中西翻译简史是对中西方翻译发展历程的概述。
本文将从中国翻译简史、西方翻译简史以及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
中国古代翻译起源于佛教传入时期,如玄奘翻译的《大般若经》等。
古代翻译以文学、宗教为主要内容,形式上以口译和笔译为主。
2.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严复为代表,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变革。
此外,鲁迅、茅盾等文学家也积极参与翻译工作,促进了中西文化
的交流。
【西方翻译简史】
3.1 古代翻译
西方古代翻译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文学、哲学作品翻译。
如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等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3.2 近现代翻译
近现代翻译以翻译家如傅雷、罗曼·罗兰等人为代表,他们将大量中西方文学作品翻译成各自语言,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中西翻译交流与影响】
中西翻译交流对于推动中西文化的互相了解和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国古代的佛教翻译,到近现代的文学翻译,都为中西文化的交流搭建了桥梁。
同样,西方翻译家也将大量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世界。
【结论】
中西翻译简史展现了中西方翻译发展的历程,以及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