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21
21世纪影视艺术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兼谈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一、现状分析尽管电影与电视的相争已是龙虎斗的事实,但把影视作为艺术的一个整体来观照,依然还是一个相同的整体。
中国影视艺术的剧烈动荡还是在90年代,此前随着电视及其它媒介的改革发展,跃进的气势已经逼使电影开始改弦更张,娱乐大潮山雨欲来,但随着90年代大众文化的兴盛,娱乐高潮的迭起,电影和电视的一高扬一低迷的的世纪现象已无可阻挡。
于是,一方面,在世纪之交益发临近的时候,感慨中国电影危机的声音愈发响亮,日渐增多的警醒呼告和忧虑之心拳拳可见,特别是人们对中国电影进入WTO后的状况作了“死而后生”的悲壮预言,令人惊心动魄;另一方面,对电视由兴盛而转入危机的预言也不时可见,对网络热潮给电视冲击的忧虑明显出现。
我们都似乎默认了这样的事实:电影遇到了转折的关节口,电视的好日子也未必长远,于是拯救影视和原本批评影视的议论就混杂在一起。
不过,无论批评还是期望,都是本质上对中国影视的期待热望。
然而,关涉的复杂问题太多,三言两语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
尤其是对目前的状况,人们的反思和分析常常浅尝辄止,从哀叹者、忿忿者、极言者中考察,对待中国影视的态度似乎有明显的两类人:一是把自己划为局外人,评头品足,事不关己,毫无切肤之痛,甚至指桑骂槐,少了热切感;一是囿于行业利益,似乎热心十足,但不是商业味浓郁,把电影完全当机械的利润工具,就是不顾电影的生存条件,侈谈艺术或只重教化目的,弄得创作无所适从。
我们谈论21世纪中国影视,首先应当明确是在分析和促进我们自己需要的艺术创造,它有强大的发展前景,是人民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无论生存境地和形态怎样变化,它必然将生存发展下去。
同时,我们又必须既正视商业利益又面对大众文化弥漫的现实,把影视的发展和问题做综合认真的分析,为它在新世纪的旅程提供新的助力。
也由此,才可以看清面向21世纪的影视艺术发展趋势与时代特点,才可能把面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教育作为一个事业来真正有针对性地作好。
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从“宣传品”、“作品”到“产品”——中国电视50年节目创新的三个发展阶段阶段性成果之一。
)(本文系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文化创意产业与中国影视文化建设问题研究》(项目编号:0bjjd8b000b)[内容摘要]中国电视50年来,节目创新经历了从以“宣传品”为主导到以“作品”为主导,再到以“产品”为主导的三个发展阶段。
在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从多种传媒艺术样式的借鉴与模仿中获得滋养;在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形式探索,90年代的观念探索,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传媒特征和艺术特征;在以“产品”为主导的阶段,电视节目创新进行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探索,产生了较高的效益。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电视节目既面临巨大的挑战也拥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关键字] 中国电视;节目创新;传媒;艺术中国电视已经走过了50年(电视是各艺术门类中最为年轻的一种,中国电视于1958年5月1日试播,呼号为“北京电视台”,并于同年9月2日正式播出,因此今年是中国电视诞生50周年。
),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她有过创业的艰辛、探索的曲折,也有过成功的辉煌与喜悦……而始终未曾间断的是她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创新。
中国电视50年,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不断满足中国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创新史。
在内容生产方面,我们可以用“品”(“品“有类型、种类、等级、格调、评价等多种意思,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重要概念。
如《书·禹贡》中“五品不逊”,《沧浪诗话》中“诗之品有九”,《世说新语·文学》中“品评卓逸”,谢赫的“三品”、钟嵘的“神品”等。
)字来划分出中国电50年的三个发展阶段:前20年是以“宣传品”为主导的阶段;后30年又可分为两个时期——以“作品”为主导的阶段和以“产品”(胡智锋、顾亚奇:《中国电视内容生产的潮流与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6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10期转载。
第八章电视艺术的历史发展学习建议1.从科学技术发展角度认识和理解电视的诞生和发展。
2.比较电影、电视剧的创作过程、艺术特征,思考电视剧的观赏特性。
3.通过某一个电视专题片,理解电视节目的传播功能。
第一节电视的诞生与发展一、电视媒介的出现与迅速发展电视诞生于20世纪初,是现代文明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项发明。
它的出现与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黑白电视阶段、彩色电视阶段、多路传播电视阶段、卫星传播电视阶段。
1817年,瑞典人成功提炼电视重要原料——“硒”。
1873年,美国人研究了光电效应,英、法、美开始电视方面研究。
1877年,法国科学家根据前人研究成果,构想人类原始的电视发射系统。
20世纪80年代,扫描线原理的研究,为电视机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20世纪初,电视在接收机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具有显像管的电视在俄国、美国出现。
不久,俄裔美国籍专家又发明了电视摄像机。
1929年,伦敦试播无声电视,1930年开始有声电视节目试播。
1936年,英国广公司建立伦敦电视台。
此后法国、美国、前苏联纷纷办起了电视台。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黑白电视在世界各国兴起。
这是第一阶段。
1940年,匈牙利人发明了彩色电视机,美国率先试验彩色电视。
1954年,彩色电视才最后实验成功。
彩色电视的诞生与发展,使电视技术进入了第二阶段。
进入20世纪70年代,人们研制成功了多路传播电视设备。
频道的利用率及电视节目播出质量均有了很大提高,观众对节目的选择余地也更大了,电视技术跨入第三个阶段。
卫星传播电视阶段,这一技术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
1964年,美国成功地发射了同步卫星,使电视信号的传输由微波传送进入卫星传播时代,从而减少了转播的中间环节,降低了电波信号的损耗,提高了信号传输的效率和电视接收质量。
20世纪70和80年代,电缆电视得到发展,电缆电视即有线电视,电视信号可以直接输送到每个用户。
摄像设备的发展也很迅速,体积小、操作简便、功能完善的全自动遥控摄像机、数字摄像机的诞生,使电视节目的制作更加丰富灵活。
第一章第一节初创阶段(1958--1966)这一时期,电视艺术的特点1、以灌输说教为目的这一时期电视剧的两个特征(1)时效性紧密贴近政治生活例,《一口菜饼子》(2)纪实性《一口菜饼子》:《一口菜饼子》于1958年6月15日在北京电视台播出,这是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直播电视小戏”,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就此诞生,它拉开了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序幕。
虽然它过于重视宣传教育功能,艺术表现较粗糙,人物形象也不够鲜明,但它是电视剧艺术试图脱离舞台戏剧走向独立的第一步,为单本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电视单本剧:是由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构成的,有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完整脉络,而且是一次将戏演完的电视剧艺术形式。
它相当于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或戏曲作品中的独幕剧。
它不一定只有一集,三集以下的电视剧均称电视单本剧。
它为电视连续剧的出现作了有益探索。
第三节起步阶段(1978--1991)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1978年6月13日,《人民日报》以《认真调整党的文艺政策》为题,发表了“文化部理论组”的文章,在对“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阐释上,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而没有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
1980年7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正式提出,我们的文艺工作总的口号应当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特点:一、节目形态日益丰富1、电视剧飞速发展电视单本剧:《三家亲》《有一个青年》《凡人小事》《女友》《新岸》《何日彩云归》《乔厂长上任记》(禹作敏原型)《希波克拉底誓言》电视连续剧:《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四世同堂》《红楼梦》《西游记》《渴望》2、电视文艺亮点纷呈(1)连续举办了大型电视文艺晚会,尤其是春节晚会的播出,开辟了新局面;(2)文艺专栏如雨后春笋,充实了日常电视文艺节目播出;(3)一批综艺节目诞生,并和栏目结合,形成了电视文艺的拳头产品;(4)二、电视本体的自觉1、电视连续剧的诞生和发展充分发挥了电视艺术的本体优势。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第一章中国电视剧艺术定义:电视剧:以电视方式创作的戏剧作品。
这个界定包含两层含义,其一,电视剧是一种戏剧作品,在剧作上是参照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的,包括创作结构,情节推进方式,人物形象设定等方面。
其二,电视剧是一种电视作品,他的创作不同于舞台戏剧之处在于,电视剧要以电视艺术特定的思维和语言方式进行创作。
纪实美学:以生活美为基础,尊重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完整性和多义性,注重对生活原貌艺术化的逼真再现,力求给观众以总体真实的美感新英雄主义:以相似的结构、共同的模式缔造着当代社会的英雄神话的文艺作品,但这些“英雄主义”的创作和文革及文革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创作大相径庭,平民百姓所自觉追慕的“英雄”带有了更多的平民色彩,不再是高高在上、完美无缺的人物,而是同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种种缺陷的“平民英雄”这种适合当代社会审美需求的“英雄主义”创作,称之为“新英雄主义”第一章知识点1.电视剧的分类根据题材: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根据风格:纪实电视剧和诗化电视剧根据体裁:电视短剧电视单本剧电视连续剧电视系列剧电视剧艺术的主要特征:视听叙事电视艺术的视觉语言元素包括:人物、环境、色彩、光影、景深、构图以及运动,电视艺术的听觉元素包括:人声语言、音乐和音响,视听语言的直观表意能够以最接近人的现实视听经验的方式进行呈现、组合,逼真的重现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视听感受虚构叙事尽管取材现实生活,拍摄是力求真实感,但是从本质上来说电视艺术的叙事是虚构叙事,饱含创作者主观意图,电视剧是在讲述人为设定的故事。
连续叙事占据电视剧主体的是电视连续剧,它在创作上更接近于长篇小说,尤其是章回小说的篇章结构方法,每一章又会包含一至两个核心情节,各章回之间内容情节相当紧密。
1936年 11月 2日,英国广播公司〔 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推出了一场盛大的歌舞,标志着 BBC电视台的成立和正式播出,这一天也被认为是世界电视事业的诞生日。
中国电视剧艺术研究发展史读书笔记2018年是中国电视发展5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有必要回望历史,寻找1978年至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脉络,把握新时期电视艺术的走向。
40年来,随着电视艺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艺术与电视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角置于电视研究之上。
也正因此,近40年来研究电视艺术的文章不仅数量和篇幅上有所增大,质量上也有所提高。
40年历程,中国电视硕果累累,电视艺术不断发展,电视产物不断增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下,在政治环境、学术环境一片大好的良好环境中,工作者和研究人员本着敢于创新的精神,对电视艺术进行了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化解读。
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大部分学者除却对电视本体诸如电视艺术的本质、思想内容以及产生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外,还开辟了对电视市场与产业、电视美学、电视政策背景、电视与其他学科的交融等方面的探析。
由于研究成果多,研究视域广,将所有论文、著作进行整理收集难度较大,故而在初期写作中首先选取了100多篇论文进行分析,其中胡智锋从2003年到2014年间对论文及著作的年度化整理而作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著作述评》《XX年中国电视研究论文述评》以及《中国电视艺术发展报告》等文章成为本文论述的重要依托。
一、电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1.电视美学研究电视美学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产生,对电视美的创作、美的传播、美的本质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但这只是对电视美学的传统研究,是将各种电视类型看作是独立的文学、戏剧等特征,没有将电视创作、电视艺术文本之间的整体关系把握住。
后期,研究者在美学方面的研究上,尝试总结标志着总体审美的一般规律。
随着电视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对于美学的探究也开始不断进行自我更新,高鑫教授在《技术美学研究》中将美学与大众美学、信息美学以及通俗美学联系起来。
2.电视文化学研究电视文化学的研究与电视美学的研究发展相近,随着电视艺术内容的不断发展,电视除了本体性之外,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呈现在大众视野中,在当今多元化发展态势的状态下,电视文化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历程中国电视剧的起步从1958到1965年是它的发展初期,在这阶段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该剧为20分钟左右的“直播电视小戏”,选择了第一人称串讲的叙事方式,由“姐姐”作为叙事者,讲述了解放前关于一口菜饼子的往事,借助亲情的力量教育妹妹节约粮食,体现了忆苦思甜的宣传精神。
该剧重视宣传教育的功能,艺术表现稍显粗糙,人物形象也不够鲜明。
从内容上看,这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
以题材论,大体可分为六类:1.配合全党全国中心任务2.歌颂新人新事新的生活3.歌颂英雄人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4.少年儿童教育5.国外题材6.民间传说题材一、成就:(一)、艺术形式上不断尝试与探索。
(二)、电视内容上题材丰富,追求现实意义。
(三)、对电视剧事业发展来说:培养了我国第一代电视剧创作人才,为以后电视剧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比如王扶林。
二、受时代环境和文化形态所限,起步中的中国电视剧存在着不足:(一)、从艺术观念上看:较多的是“宣传品”而非“艺术品”。
(二)、从创作条件上看:受条件所限,当时演播的电视剧长度大多为30分钟左右,人物与场景都比较少、时间跨度较小、剧情相对简单、对生活的挖掘不够深入。
(三)、从艺术形态上看:“直播电视剧”在演播室内设置的方式使得剧作的舞台气息较浓,遵循的是戏剧的创作模式,以戏剧的美学观点为支撑点,遵循戏剧“三一律”的要求。
第二阶段是1966—到1976年出现的停滞时期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同年8月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两次会议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
样板戏1967年5月10日,江青的《谈京剧革命》发表,之后《红旗》第六期发表《呼唤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的社论,社论说,京剧革命“给无产阶级新文艺的发展开拓了一个崭新的纪元”。
同年也拍摄了一部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
该剧虽然采用录像设备,但是全剧的场景,时间、空间的转换等等还是同直播时期的电视剧一样集中。
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教程中国电视艺术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艺术形式,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
本教程将对中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进行概述,从起源、技术发展、节目类型与风格、民族文化、创新与突破、产业现象以及发展前瞻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中国电视艺术的起源中国电视艺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电视事业开始起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成立,标志着中国电视艺术的诞生。
早期电视节目以新闻报道、文艺表演和转播传统戏曲为主,如《新闻联播》、《春节联欢晚会》等,这些节目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电视艺术的基础。
二、电视技术与艺术发展电视技术的发展对电视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最初的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再到现在的数字电视和互联网电视,技术的进步使得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
同时,电视艺术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从最初的现场直播到现在的后期制作和特效应用,电视艺术的表现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电视节目的类型与风格随着电视技术的发展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中国电视节目的类型和风格也在不断变化。
目前,中国电视节目主要包括新闻类、综艺类、影视剧类、纪实片类等。
新闻类节目注重时效性和权威性,综艺类节目则注重娱乐性和互动性,影视剧类节目以故事情节和演员表演为核心,纪实片类节目则以真实记录和深度剖析为特点。
同时,各种类型节目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综艺大观”的舞台表演风格、“实话实说”的谈话风格等。
四、电视艺术与民族文化中国电视艺术作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始终与民族文化紧密相连。
在电视节目中,传统民族文化元素如戏曲、书法、绘画、舞蹈等被广泛应用,如《梨园春》展示传统戏曲的魅力、《国宝档案》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等。
此外,各种民族文化节日也成为电视节目的重要素材来源,如春节联欢晚会中的歌舞表演和相声小品等。
五、电视艺术创新与突破近年来,中国电视艺术在创新和突破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电视艺术:“梦”在何方作者:赵正阳来源:《艺术教育》2013年第10期年产2万多集的电视剧已成为一个巨大产业,同时也成为一个影响中国文化的重要因素。
那么,电视艺术的内涵该如何界定?电视艺术的现状该如何描述?电视艺术的未来该如何发展?电视遇到网络媒体的挑战该如何应对?带着一连串疑问,金秋时节,笔者来到位于北京鸟巢西侧的北沙滩1号院,就电视作为艺术的种种“已知”和“未知”采访了《当代电视》主编、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理论研究部主任张德祥。
◇电视艺术进入“平台期”1958年出生于山西省临猗县的张德祥,1986至1996年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艺思潮研究,其主要著作有《悖论与代价》《现实主义当代流变史》《现代化与精神境遇》《文心独白》《人“快”了》《当代文艺潮流批评》等。
在社科院文学所的“磨剑十年”,让张德祥具备了深厚的文学评论功底,而这种文学观念、素养和功力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张德祥的电视剧评论之中,形成了其在电视批评领域富有思想见地和文化功力的独特风格,使其往往能够从纷繁芜杂的电视艺术现象中解析出独特的规律。
他认为,回顾我国电视艺术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是萌芽阶段,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期。
“那个时候,电视还是一个非常小众的艺术形式,甚至还没有成为一个大众传播的媒体。
究其原因,首先是电视机的数量非常少,私人家庭很少拥有电视机;其次就是电视制作能力很低,技术设备缺少,经济能力有限,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第二是起步阶段,即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电视机慢慢增加,电视节目数量增加,但节目形式相对简单,经常是通过电视台播出话剧、戏曲、电影,可以说,电视正在借助…兄弟艺术‟的力量不断发展。
这一时期,电视机开始进入到家庭。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
电视艺术的…飞天奖‟也在这一时期设立。
”第三是繁荣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
“电视机大量普及,国家、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