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权并立到元朝统一上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1.51 MB
- 文档页数:37
第3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统一一、两宋政治和军事1、北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措施特点评价中央行政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1)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2)崇文抑武(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1)这些措施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财政设三司专掌财政军政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院有调兵权,但无统兵权;“三衙”统兵权无调兵权监察台谏(御史台、知谏院)地方行政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增设通判,与知州彼此制约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监察设立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2、北宋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北宋的统治危机军事(边防压力)惨败于辽,签订协议(《澶渊之盟》),每年给辽“岁币”屡败于西夏,达成和议,每年送给西夏“岁赐”财政(财政危机)军队庞大(冗兵)、军费过高官僚队伍膨胀(冗官),财政负担沉重(冗费)3、王安石变法(1)内容:富国: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青苗法)、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市易法)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逐渐恢复征兵制,取代募兵制(保甲法)。
(2)评价:积极: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强兵效果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导致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4、南宋偏安二、经济与社会1.经济(1)农业耕作制度进步;生产关系发展——租佃制的普及;经济作物的种植——固定经济作物种植与棉花种植的推广;边疆农业发展;人口增长(2)手工业制瓷业(宋代五大名窑、元青花、釉里红);矿冶业(煤的普遍使用);印刷业(推动文化普及和造纸业发展)(3)商业市坊的界限被打破;商品种类增多;各民族间经济交往加深;海外贸易繁荣;货币需求增多,金属货币的大量铸造和纸币出现;城市的兴盛(4)经济重心南移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推动南方文化发展;改变南北人口分布格局2.社会三、文化1.程朱理学(具有客观唯心主义倾向)(1)概况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南宋时期朱熹主要观点宇宙观“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人生观人生的目标,应当是“存天理,灭人欲”,通过道德修养克服过度的欲望,以达到“圣人”的精神境界认识论/方法论提出“格物致知”,以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朱熹的教育贡献抽取《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