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研究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106.51 KB
- 文档页数:2
2010年3月第15卷第2期 西 安 邮 电 学 院 学 报JOURNAL OF XI ’AN UNIVERS ITY OF POSTS AND TE L ECOMMUN ICATIONS Mar.2010Vol 115No 1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刘思远(),女,陕西西安人,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助教。
论大学英语教师的行动研究刘思远(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陕西西安 710121)摘要:教师行动研究是指在学校环境下,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外语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进行观察,并运用自我反思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技能。
行动研究因具有实践性,反思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有效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关键词:行动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型教师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64(2010)02-0137-03引言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纵贯整个职业生涯的过程。
面对知识经济兴起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高校英语教学必定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名合格的大学外语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具有相当的语言理论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还必须具有开展教学科研的能力。
只有长期坚持从事学科前沿的研究,并将本学科最新的信息带进课堂,把研究中获得的成果实践与课堂,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来支撑教学,才能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实践水平,促进自己的教学思想形成和发展。
而教师行动研究是指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外语教学系统中各要素进行观察,并运用自我反思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学技能。
Dave Ebbut t 指出:“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行动研究因具有实践性,反思性,合作性和开放性等特征,逐渐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1 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教师行动研究是对特定的教育情况所进行的探究性研究。
高等教育1、引言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的概念是由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于1946年第一次正式提出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Teachers College,Columbia University 的S.M.Corey 和H.Taba 首先提倡用行动研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到了80年代,教师行动研究已经发展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课题。
为改革传统的课程及教学,美国学者麦克纳(Mckeman1987)提出了课程行动研究(Curiculum Action Research),其目的旨在提高实践者的研究意识及研究者的参与意识[1]。
关于“行动研究”,已经有了许多定义,但大多数人接受的定义是由Kemmis 和Mc.Taggart(1988)提出的[2]。
他们提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①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②自己的工作过程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③自己的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教学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和研究,并从中获取知识、改进教学质量的一种探索性活动[3](吴宗杰1995)。
21世纪初以王蔷教授为代表的我国外语界专家开始研究教学行动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王蔷教授[4](2001)认为,教师参与行动研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即设计者、实施者、评价者和使用者。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去解决。
2、课程行动研究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勒温将行动研究的过程描述为“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再计划……”,旨在用科学研究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既追求民主发展又重视科学方法,被称为科学的行动研究[5]。
基于行动研究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课程行动研究概括为以下循环过程:第一,发现并确定问题。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不仅来自于学生,还来自于教师甚至教育本身。
2013年第0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1,2013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9(总337期)Total No .337收稿日期:2012—09—20作者简介:张晓东(1963—),女,北京人。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杨建兰(1965—),女,北京人。
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应用张晓东,杨建兰(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北京100023)摘要:行动研究理论在外语教学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但在实践层面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推广。
本研究旨在从教学实践中验证行动研究的效果和可行性。
通过为时一学期的研究,学生对英语课的兴趣有了明显提高,参与意识有所增加;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教学行为的规划和把握更为灵活主动,教学水平有明显提高。
关键词:行动研究;外语教学;大学英语;精读课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20—02一、行动研究背景及含义行动研究最初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1949年,Stephen Corey 等人将行动研究的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
从20世纪80年代起,行动研究引起了语言教学界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行动研究有不少定义,Kemmis 和Mctaggart 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这种研究方法的最基本特征是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验证理论,从而提高教学,并增强对课程、大纲、教学和学习的认识,其结果是教学的改进,更好地诠释和验证现行的教学理论。
行动研究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即在行动中产生认识”。
[1]Kemmis 和Mctaggart 将这个螺旋式自我反思的行为过程大体分为四步: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2]Nunan 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说明了行动研究的步骤:(一)确定问题;(二)初步调查;(三)提出假设;(四)计划干扰;(五)结果;(六)报告研究成果。
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较低层次模式中的实践与应用[摘要]随着高等院校学生生源的逐渐多元化,大学英语教学采取了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实践中,以分层教学中担任较低层次教学任务的一线教师为例,会面临许多具体的教学困难。
为了更好地达到分层次教学的效果,教师们以学生为出发点,结合行动研究方法的特点及理念,在教学环节中边实践边解决问题。
本文围绕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开展调查,制定行动方案,论证行动方案,反思等环节,浅析行动研究在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中较低层次的应用和实践。
[关键词]行动研究民族院校分层次教学一、实施行动研究的理论基础行动研究强调“行动”和“研究”的结合,在教学环节中,一线教师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找出产生问题的根源,并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或手段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课堂质量。
王蔷教授(2001)指出,行动研究引导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进行研究,通过观察、分析、反思和研讨,运用教学理论和方法对问题加以解决,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最终获得对教学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成果,形成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以西藏民族学院为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以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来进一步提升分层次教学的效果。
高等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实施的分层次教学,建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生源的差异性基础上,并结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实施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行动研究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思路,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受益。
二、实施行动研究1.发现问题在民族院校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中,担任较低层次大学英语教学任务的一线老师,面临着很多的教学困难,如何更好地提升这一层次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教学效果,是许多老师急于解决的问题。
以慢班的大学英语教学为例,大多数教师感到,教学的量和度较难以把握。
以分层次教学中慢班为例,使用的教材是《大学英语预备级》,其中的课文所涉及的语法词汇很浅显,相对应的解释阐述较少,但课文后常附有超过文章难度的大量练习题。
“产出导向法”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之行动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大学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方面面临着越来越高的要求。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大学英语教学的需求,因此,寻求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成为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产出导向法(Product-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动机,注重学生的语言产出能力,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实证分析其在实际教学中的效果和可行性。
研究内容包括产出导向法的基本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流程等,以及该方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案例。
通过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教学反馈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分析,评估产出导向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本文旨在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和视角,促进英语教学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未来的国际交流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二、产出导向法理论概述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是一种全新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它以学生的语言产出为目标,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和交际性。
该方法由我国著名语言教育专家文秋芳教授提出,并在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验证。
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核心在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以产出任务为驱动,通过完成具有实际交际意义的语言产出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在这一过程中,输入材料的选择和输入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促成有效的语言产出,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产出导向法包括三个阶段:驱动、促成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