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12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也叫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什么叫叙述?叙述有什么作用?叙述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绍、交待人物、事件、环境及其发展演变过程的表达方法。
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叙述的作用是:①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交待人物的关系;②交待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发展过程;③概括事实事例,为文章的议论提供依据;④ 联系故事情节、过滤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叙述有哪些种类和方法?叙述有两类:一是概括叙述、一是具体叙述,概括叙述又叫简述、略述、就是用简单的笔墨对人物、事件、环境加以介绍、给读者提供一个大概的印象。
具体叙述又叫详述、细述,就是用详尽的笔墨对人物事迹、环境作详细交待。
叙述的方法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经历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它符合人们一般的认识习惯、条理清楚、脉络分明,易于将人和事叙述完整。
倒叙、又叫倒插笔。
是把事件(人物)的结局或发展过程中精彩、感人的片断提到前边叙述,然后按顺叙的方法进行叙述的方法。
倒叙有三种情况。
一是把结局提前、二是把某个片断提前、三是用回想回忆的方式进行,将作者的感受用叙述在文章前边表达出来。
用倒叙的优点在于:可以造成悬念、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
插叙,就是在叙述进行中插进另外一段叙述。
插叙能充实文章内容、丰富故事情节。
插叙也有三种情况:一是插进来的内容是和所叙述的内容有关的以先发生的事情。
这种插叙又叫追叙二是插进来的内容是对所叙述内容的补充,注释。
这种插叙习惯上又叫补叙。
再一种情况是插进来的内容在表达顺序上与原叙述的顺序相反,这种情况又叫逆叙。
▲叙述常用那些人称?它们各有什么优缺点?叙述的人称,就是叙述客观事物或人物活动时所确定的出发点和所选择的角度.常用的叙述人称有三种: 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三人称——他、他们和第二人称——你、你们。
使用第一人称,有三种情况。
“我”、“我们”有时就是作者本人,有时是虚构艺术形象,有时还可能是作品中的主人公或其它人物。
表达方式专题讲解与练习及答案表达方式专题精讲五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一)、记叙:记述人物活动的一般情况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第一、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交代事件的前因后果。
例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大自然的语言》)第二、介绍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
例如:"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
家里并不富裕,对付对付地过活而已。
我父亲做着事,每天要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也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我的叔叔于勒》)第三、为议论文提供事实论据,以用来证明论点。
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段:"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例:1.我们围着小树逮着玩,一不小心,我的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口子。
《羚羊木雕》2.第二天早上,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
《再塑生命的人》二、描写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
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
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作用:(1)再现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山川风光,抒发感情。
例如.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
(描写)<风筝>(2)描写人物的外貌、言行和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形象。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五种表达方式及作用和常见的表现手法叙述常用的人称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指的是作者自己,使用这种人称可以让读者更加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受,但也容易使文章过于主观。
第二人称指的是读者,使用这种人称可以让读者更加参与文章,但也容易使文章显得命令式或说教式。
第三人称指的是除作者和读者以外的人物或事物,使用这种人称可以客观地叙述事件,但也容易使文章缺乏感情色彩。
因此,在叙述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人称,以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
外貌描写、性格描写、言行描写、心理描写等。
其中,外貌描写是最基本的描写,它要求准确、生动、具体。
性格描写要求深入、细腻、准确。
言行描写要求具体、生动、形象。
心理描写要求深刻、准确、细腻。
在人物描写中,要注意塑造人物的特点和个性,不要平铺直叙,要通过细节、言行、心理等多方面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立体、生动。
什么叫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哪些要求?环境描写是对某个场所或区域的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描写要求具体、生动、形象,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环境的气氛、特征和特点。
同时,环境描写也要与人物描写相结合,能够反映人物的情感、性格和行为。
在环境描写中,要注意细节的描写,如气味、声音、色彩等,能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什么叫场面描写?场面描写有哪些要求?场面描写是对某个场合或事件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感受到场面的气氛、特点和特征。
场面描写要求具体、生动、形象,能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场面描写也要与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相结合,能够反映人物的情感、性格和行为,以及环境的特点和特征。
在场面描写中,要注意细节的描写,如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场面的情况。
什么叫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哪些要求?细节描写是对某个细节的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环境或场面的情况。
细节描写要求具体、生动、形象,能够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同时,细节描写也要与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相结合,能够反映人物的情感、性格和行为,以及环境的特点和特征。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鉴赏一、表现手法【知识卡片】表现手法: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而使用的手法。
通常也包括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
和艺术手法、写作手法内容交叉,相当部分在现代文文学类中考查。
表现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人自比、渲染、烘托、衬托、映衬、反衬、正衬、侧面描写(间接描写)、对比、白描、细描、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多角度写景(多感觉)、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象、象征、以小见大(常见于小说)、借古讽今、倒叙、插叙、赋、比、兴、明暗结合、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讽刺、似褒实贬、似贬实褒(贬词褒用反语)、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扬后抑、重章复唱(沓)、铺垫、伏笔、照应、以乐(哀)景写哀(乐)情、动作、肖像、语言、心理1.[商调]黄莺儿·赠燕(清)张渐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 ①花口:指初开的花。
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问题: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
“王谢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在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其中掺,取闪音,持握义。
半掺,语出满语口语半掺子,也叫半颤子,就是半半落落的意思。
乌衣半掺,就是乌衣巷已半是破败凋零。
2.余杭四月[元] 白珽tǐng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问题: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两种。
答案: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解析】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或列锦类: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的区别“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有明显的区别。
【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
一、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二、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三、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四、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其中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
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表现手法】一、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它不同于修辞只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而是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表现手法有:烘托、渲染、铺垫、照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白描、心理刻画、蒙太奇、用典、联想和想象、寓庄于谐等,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象征、抑扬、衬托、对比、类比、铺垫、以小见大三、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作者:李弗不来源:《第二课堂(高中版)》2008年第09期“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是不是一个概念呢?不是。
它们是有区别的。
绝大多数学生用这两个词时不作区分,随意乱用,因此,这两个词混用的现象非常严重。
如何快速有效地区分它们呢?我觉得作如下区分比较见效。
一、明确概念表现手法主要指作家运用语言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所采取的各种具体的方法,包括修辞方式和结构手法。
表达方式主要是指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形式。
二、弄清常见或常用范围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像、烘托、讽刺、渲染、象征、前后照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以小见大、寓褒于贬、寓贬于褒……(包括修辞方式和结构手法)。
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五种。
三、知晓它们的交叉部分我们知道,记叙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叙议结合等。
其中“叙议结合”就是一个交叉,既可说是表达方式,也可说是表现手法。
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等等,这里说的“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既可说是表达方式,也可说是表现手法。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景于情、托物寄情等等,其中的“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景于情、托物寄情”既可说是表达方式,也可说是表现手法。
四、善看用法举例在各种考试提问中,问“表现手法”的多,问“表达方式”的少。
绝大多数时候都在“表现手法”上提问,很少在“表达方式”上提问。
例如, 2007年高考辽宁卷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第19题是这么问的:“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赏析。
”从参考答案看,这里所问的“表现手法”就是指比喻、对比、拟人三种修辞手法。
再如,2007年高考海南卷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第13题是这么问的:“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都属于表达技巧,它们有什么区别呢?(重要)先说什么是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态度而采用的艺术方法。
从艺术流派上看,传统的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还有现代所提到的荒诞的,意识流之类的不同表现手法。
从表现的方式上讲,象征、对比、烘托、反衬、铺垫等。
表达方式有记叙(顺序、倒叙、插叙、补叙)、描写(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以及议论、说明的技巧。
那么,如何分析表现手法呢?1.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2.其次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1.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
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辞格)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 2 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例析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例析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3之广陵》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例析2: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
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例析1:①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
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例析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
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⑶、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4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
⑷、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
⑸、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5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薛宝钗)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杜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
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
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 6 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简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⑹、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析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例析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简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2.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诗歌中没有“说明”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 8 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
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简析: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例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浐水送别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 9 是此声。
问: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
简析: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一般说来,记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议论文多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说明文多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绝对的,如记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议论或说明,议论文里同样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说明,说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
至于杂文、游记、随笔等更细的分类文体,表达方式则更加灵活。
总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现主题的需要。
3.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谐、联想和想象, 10 等等。
例析:简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句的表现手法简析:该句纯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为我们勾勒出了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这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线勾描物象。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辞藻,而以最经济、最省俭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4.区别与联系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表现手法是从宏观角度表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观角度表现文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