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科学原理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666.97 KB
- 文档页数:49
第二章安全科学原理第一节安全科学自然属性一、安全科学1.定义:安全科学是一门专门研究安全的本质及其运动、转化规律与保障条件的科学。
2.内容:1)研究领域:人类的生产、生存和生活活动。
2)研究对象:主要是人类技术系统领域的灾害事故。
3)目的:保护人的安全与健康,避免财产的损失,保障技术功能和环境的安全。
4)任务:宏观上--安全理论与策略,微观上--安全手段和方法。
5)特点:综合性和交叉性。
涉及数、理、化、天文、地理、生物、经济、法学、管理、教育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形成了大量的安全科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
3.产生和发展:1)产生: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现代化生产和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与结果。
2)发展:安全技术可分为4个发展阶段:工业革命前:原始劳动,“无知”(不自觉)阶段。
工业革命后:使用大型动力机械和能源,局部安全认识阶段。
二战后:军事工业、航空工业、核工业等,系统安全认识阶段。
20世纪70年代后:大量高科技的应用,安全系统认识阶段(动态安全认识阶段)。
在我国:1991年1月创刊《中国安全科学学报》,设立了安全工程和卫生工程两个专业学科,60多所大学对安全专业进行招生,2000年成立了煤矿安全监察局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28次会议通过、12月1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4.安全科学的属性:安全科学是一门跨门类、综合性很强的横断科学,也是一门典型的交叉科学。
人类活动中的安全问题,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产生,安全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她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
(1)安全条件与自然科学有关;(2)安全机制与人体科学和思维科学有关;(3)安全管理与系统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关。
二、安全与危险的统一性和矛盾性1.安全的相对性(1)绝对的安全状态是不存在的,系统地安全是相对于危险而言的;(2)安全标准是相对于人的认识和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而言,抛开社会环境讨论安全是不能实现的;(3)安全对于人的认识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对安全机理和运行机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