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_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和土壤微生物的分离[1]
- 格式:pptx
- 大小:2.13 MB
- 文档页数:19
(2023)微生物实验报告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一)水中微生物实验报告实验概述•实验名称:水中微生物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实验时间:2023年•实验地点:实验室实验目的•检测水中微生物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存在情况•评估水质卫生状况,指导水资源管理和人群健康实验方法1.采集不同来源的水样。
2.将水样制成不同浓度的稀释液。
3.取一定量的水样稀释液注入培养皿中。
4.加入适当培养基,进行菌落计数和形态特征观察。
5.通过酶促法检测大肠杆菌。
实验结果•来源于自来水厂的水样中,微生物总数为100CFU/mL,大肠菌群未检测到。
•来源于河流的水样中,微生物总数为1000CFU/mL,大肠菌群为20CFU/100mL。
•来源于地下水的水样中,微生物总数为10CFU/mL,大肠菌群未检测到。
结论•来源于自来水厂的水样水质较好,不存在大肠菌群的污染。
•来源于河流的水样水质较差,大肠菌群的检出说明存在污染,需进行水质治理。
•来源于地下水的水样水质较好,不存在大肠菌群的污染。
实验意义•检测水中微生物总数和大肠菌群的存在情况,有利于保障人类健康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指导水资源管理和水质卫生监测。
实验注意事项•实验过程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防止样本污染。
•实验前需对实验设备、培养基等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实验环境洁净。
•实验结束后,需妥善处理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料等。
实验展望•未来可进一步开展对水中其他微生物种类的检测,深入了解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结合近年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对水质卫生进行长期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趋势。
•根据实验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水资源管理和水质卫生治理措施。
结语该实验通过检测水中微生物总数和大肠菌群,评估了水质的卫生状况。
实验结果表明,水质卫生状况与水源的来源密切相关。
希望通过类似的实验,加强对水质卫生状况的监测和管理,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人们的用水安全和健康。
实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前言水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生命的起源,还是人类生活和生产都与水密不可分。
但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质越来越受到污染,水中细菌总数也成为常见的水质指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实验。
实验目的1.掌握测定水中细菌总数的方法;2.熟悉细菌结构及其生长条件;3.加深对水质检测的认识。
实验原理水中的细菌一般通过卫生污染途径进入自来水、地下水、河流等水体,污染水源后就会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
痢疾、霍乱、伤寒、腹泻等疾病多是由于口腔、消化系统中的有害菌群外移至消化道。
测定方法主要是基于发酵方法,通过统计水中微生物的数量,其基本依据在于微生物在适宜的温度和环境下,利用某些碳水化合物发酵而产生可测定的气体。
常用的指标为断氧时间(DT),根据氧的量来判断细菌数量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水的卫生状况。
实验步骤1.取水样:从自来水水源处取出应检样品,需注意的是要使用无菌容器,最好是预先消毒过的。
在取水样前,最好流动5分钟以上方可取样,避免得到不实际的结果;2.加入营养元素:滤上滤膜后,再将约5ml的最少粉末培养基、4-5滴的氯化甲烷胺(1%)和约200ml无菌水混合均匀,将混合溶液倒入水样中;3.发酵过程:将水样发酵瓶通过逆时针旋紧,摇晃均匀;4.测定结果:记录下发酵瓶开始发酵的时间,水样中的气体不断地逸出,瓶内逐渐产生负压下降,直到完全断氧的时间。
断氧时间愈短,水质愈差,水中微生物愈多,反之亦然。
实验要点1.无菌取样,避免二次污染,结果更加准确;2.取样量及试剂加入的量要准确,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3.发酵瓶要紧闭,防止气体泄漏;4.营养元素中含有的碳源、氮源等应与微生物的生长有适当的关系。
通过测定水中细菌总数,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水的卫生状况。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和操作,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微生物结构、生长条件以及水质检测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微生物实验报告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检测(一)水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因此水的质量非常重要。
水的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而微生物是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尤其是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这些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介绍我们对这两种污染物的检测结果。
1. 实验材料我们使用了以下材料进行实验:- 水样:我们选择了来自自来水厂和自然水源(例如河流和湖泊)的样本。
- 培养基:我们使用了通用富营养基和多氯芬酸钠培养基进行实验。
2. 实验方法我们使用了以下步骤来检测水中的微生物:- 取样:我们使用无菌技术取样。
具体而言,我们先用消毒过的杯子收集水样,然后用无菌注射器将水转移到无菌容器中。
- 稀释:我们用无菌盘子将水样稀释至适当的浓度。
- 培养:我们将每个稀释后的水样盛放于培养基中,然后将培养皿放入孵化箱,控制温度在30℃,进行孵化48小时。
- 计数:我们使用显微镜和计数计数室对每个水样中的细菌进行计数。
3. 实验结果我们进行了3次独立的实验,每次实验都使用了来自不同水源的样本。
下面是我们的检测结果。
- 细菌总数我们使用通用富营养基在每个水样中进行了细菌总数的检测,并且使用了10-4和10-5的稀释度,数值末一位为CFU/mL。
下表列出了我们的实验结果。
水源细菌总数(CFU/mL)自来水厂8 × 104 5 × 104湖泊2 × 105 3 × 105河流5 × 105 6 × 105-大肠菌群我们使用多氯芬酸钠培养基进行了大肠菌群的检测,并且使用了10-4和10-5的稀释度,数值末一位为CFU/mL。
下表列出了我们的实验结果。
水源大肠菌群(CFU/mL)自来水厂不可检测不可检测湖泊1 × 103 1 × 103河流2 × 103 2 × 1034. 结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水样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数量有很大的不同。
【精品】实验四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计数实验目的:1.掌握土壤微生物的分离方法。
2.利用平板计数法和涂布法等方法进行土壤微生物的计数。
实验原理:1.微生物分离法微生物分离法是将微生物从混合物或样品中分离出来的方法,是微生物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稀释平板法、涂布法等。
2.平板计数法平板计数法又称菌落计数法,是通过数目测定评估微生物数量的方法。
通常在固体培养基上用微生物悬液接种,培养出菌落,以评估菌群密度。
计算微生物数量时应选择符合菌落特征的一个菌落,如颜色、密度、大小等,并使用总体积、稀释因子及加样体积计算。
3.涂布法涂布法又称涂布分离法,是一种快速、容易、简单、实用的微生物分离和计数方法。
方法是取少量样品加入到无菌的琼脂培养基中,将琼脂培养基均匀地涂布在培养皿中,然后在恰当的温度下和时间内使菌落正常增殖及显像,最后计算菌落单位体积的数量。
实验材料和设备:1.土壤样品;化学试剂:蒸馏水、1%碳酸氢钠溶液、1%双氧水溶液、1.5%琼脂等。
2.培养皿;吸管;移液管;吸胶头;灭菌器;微量注射器等。
实验步骤:1.准备样品:取土壤样品,干燥,粉碎,筛选出粒径较小的部分备用。
2.制备0.1g/ml的悬液:取粉碎好的土壤样品0.1克,加入到10ml的蒸馏水中,用吸管吸取混合后的液体,摇匀后待沉淀,取稠泥状上清液,稀释成0.1g/ml的土壤悬液。
3.平板法计数:取一定体积的土壤悬液接种在称量好的琼脂平板上,进行涂布,涂布均匀后,放置在恰当的温度下,培养约24小时,以单个菌落的数量(单位:cfu/ml)计数,并使用公式计算微生物数量。
4.涂布法计数:用吸管吸取一定体积的土壤悬浊液,加入到10ml的液体琼脂培养基中,均匀地涂布在培养皿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和时间内使菌落正常增殖及显像,然后计算菌落单位体积的数量。
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1.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和分析。
2.计算平板菌落数量和涂布法菌落数量。
3.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1 / 6实验四细菌总数的测定——纯种分离一、目的1.掌握从环境(土壤和活性污泥等)微生物群体中获得纯种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材料和器皿1.扭力天平、取土样工具、涂布棒(接种棒)。
2.无菌三角瓶、试管、培养皿、移液管、玻璃珠。
3.无菌水。
4.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三、实验操作步骤1、取土样选定取样点,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
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
土样取回后应尽快投入实验,同时取10- 15g,称重后经105oC烘干8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后再次称重,计算含水量。
2、倒平板2 / 6熔化已灭菌的上述4种培养基并冷却至45oC左右倒平板,凝固待用,每种培养基每个稀释度各三只平板。
3、编号取5支无菌空试管(15×150mm)依次编号为10- 3、10- 4、10- 5、10- 6、10-7。
4、分装无菌水按无菌操作用5mL移液管分别吸取4.5mL无菌水于编号的各无菌空试管中。
5.制备土壤稀释液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并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10~20min,使土样中的菌体、芽孢或孢子均匀分散,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
用无菌移液管吸取悬液0.5mL于4.5mL无菌水试管中,用移液管吹吸三次、摇匀,此即为10-3浓度。
同样方法,依次稀释到10-7。
稀释过程需在无菌室或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
环境要求:琼脂平板在工作台暴露15分钟,每个平板不得超过15个菌落。
3 / 6代表性:取固体样品时需多采几个部位,且经过均质或研磨;液体样品须经过振摇,以获得均匀稀释液。
减少误差: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将吸管内液体沿管壁流入,勿使吸管尖端伸入稀释液内,并且稀释液应充分振摇。
6、培养及计数培养条件:倒置于36±1℃xx箱内培养48±2h 计数时间:到达规定培养时间,应立即计数。
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1.实验目的1、学习并掌握水的细菌学检测方法2、了解水质状况与细菌数量在饮用水检测中的重要性。
2.菌落总数standard plate-count bacteria水样在营养琼脂上、有氧条件下37°C培养48 h后,所得1 mL水样所含菌落的总数.细菌总数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的主要卫生指标,所测定的细菌总数增多说明水被生活废弃物污染。
由于结果不能说明污染的来源,因此必须结合总大肠菌群数来判断污染源和安全程度。
3.培养基与试剂2.1 营养琼脂成分2.2 制法:根据实际需要量,按照上述配方称取各成分混合后,加热溶解,调整pH为7.4~7。
6,分装于玻璃容器中(如用含有较多杂质的琼脂,应先过滤.),经103。
43 kPa(121°C,15 lb)湿热灭菌20 min,储存于冷暗处备用。
4.仪器和材料4.1仪器:高压蒸汽灭菌器、干热灭菌箱、水热恒温培养箱、电炉、天平、冰箱.4.2材料:灭菌平皿(直径9 cm)、灭菌试管、刻度吸管、三角烧瓶、采样瓶、酒精灯、消毒水、镊子、试管架等。
4.3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pH计或精密pH试纸、火柴或打火机。
5.样品采集5.1自来水的取样:先将自来水龙头用酒精棉擦拭,再用酒精灯火焰灭菌,打开龙头放水3—5 min,用无菌空三角瓶接取水样200 ml.5.2纯净水取样:用消毒酒精棉擦拭纯水机出口后,先放走部分水,再用无菌空三角瓶接取水样200毫升.5.3地表水的取样:应取距水面10-15 cm的深层水样,先将灭菌的带玻璃塞瓶,瓶口向下浸入水中,然后翻转过来,除去玻璃塞,水即流入瓶中,盛满后,将瓶塞盖好,再从水中取出,最好立即检查,否则需放入冰箱中保存。
6.检验步骤6.1生活饮用水(自来水、纯净水):以无菌操作方法用灭菌吸管吸取1 mL充分混匀的水样,注入灭菌培养皿中,倾注约15 ml已融化并冷却到45°C左右的营养琼脂培养基,并立即旋摇平皿,使水样与培养基充分混匀。
⼟壤中微⽣物的分离与计数,微⽣物的实验室培养⼟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1.分离菌株的思路(1)⾃然界中⽬的菌株的筛选①依据:根据它对⽣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
②实例:PCR技术过程中⽤到的耐⾼温的Taq DNA聚合酶,就是从热泉中筛选出来的Taq 细菌中提取出来的。
(2)实验室中⽬的菌株的筛选①原理:⼈为提供有利于⽬的菌株⽣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其他微⽣物⽣长。
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
缺乏脲酶的微⽣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不能⽣长发育繁殖,⽽受到抑制,所以⽤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物②⽅法: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分解尿素。
配制以尿素为唯⼀氮源的培养基,能够⽣长的细菌就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2.统计菌落数⽬的⽅法(1)稀释涂布平板法(间接)①当样品的稀释庋⾜够⾼时,培养基表⾯⽣长的⼀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个活菌。
②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测样品中⼤约含有的活菌数。
(2)利⽤显微镜直接计数3.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
在以尿素为唯⼀氮源的培养基中加⼊酚红指⽰剂培养细菌,若指⽰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4.实验流程⼟壤取样→样品的稀释→将稀释液涂布到以尿素为唯⼀氮源的培养基上→挑选能⽣长的菌落→鉴定知识拓展:1、Taq细菌是耐⾼温的微⽣物。
2、培养基对微⽣物具有选择作⽤。
配置培养基时根据某⼀种或某⼀类微⽣物的特殊营养要求,加⼊某些物质或出去某些营养物质,⼀直其他微⽣物的⽣长,也可以根据某些微⽣物对⼀些物理、化学因素的抗性,在培养基中加⼊某种化学物质,从⽽筛选出待定的微⽣物。
这种培养基叫做选择培养基。
3、测定微⽣物数量的⽅法:①直接计数法:常⽤显微镜直接技术法,⼀般适⽤于纯培养悬浮液中各种单细胞菌体的计数。
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利用离子交换介质对细菌进行纯化,以筛选出较为纯化的细菌株。
本实验在4种离子强度(0.05M,0.1M,0.2M,0.3M)条件下,比较发酵性状态(游离镍离子浓度)下,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1、引言土壤细菌是土壤中的重要微生物,可以改善土壤的生态环境,增强土壤的抗逆性,从而促进土壤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研究土壤微生物的功能,有必要分离和纯化土壤中的细菌,以便进一步的研究。
本实验以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2、实验步骤(1)细菌样本准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消毒,在琼脂糖培养基中接种;(2)离子交换介质制备:采用镍离子作为离子交换介质,分别在0.05M,0.1M,0.2M,0.3M离子强度条件下制备离子交换介质;(3)离子交换:将离子介质加入土壤液液分离细菌,离子介质被细菌吸收,细菌的活性被浓缩,可以获得较纯的细菌株,(4)纯化细菌:将细菌纯化物放入培养瓶进行培养,经过重复接种,最终获得纯化细菌株;(5)细菌测定:采用镍离子浓度测定细菌含量,测试样本的细菌含量。
3、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 1 细菌含量测定结果游离镍离子浓度(M)t细菌含量0.05t 62.5%0.1t 40.0%0.2t 12.5%0.3t 6.3%4、实验讨论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游离镍离子浓度的增加,细菌含量会减少,从而达到较高的纯度。
其原因是离子交换介质中的镍离子与细菌表面的酶活性位点结合,以抑制细菌的活性,使菌体停止生长和繁殖,最终达到纯化株的目的。
5、结论本实验使用镍离子作为纯化培养基,结合离子交换介质,以高纯度细菌取得细菌的纯化株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游离镍离子浓度高的条件下,细菌含量会减少,细菌的质量也会更高。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与研究一、实验目的1.学习微生物纯系分离、培养方法。
2.掌握划线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
3.掌握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的研究方法。
4.了解该菌种的生物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的良好生境,土壤中有多种类群的微生物,它们对自然界物质的转化和循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关系特别密切,不同的土壤和植物对根际微生物产生显著影响,而不同的根际微生物由于其生理活性和代谢产物的不同,也将对土壤肥力和植物营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因土壤类型、季节、土层深度与层次等不同而异。
一般地说,在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及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 cm~30 cm的土层中菌数最多,随土层加深,菌数减少。
土壤中微生物以细菌数量最多,为几百万个/克土至几亿个/克土,有各种生理类群,营养类型多属异养型,鉴别染色多为革兰氏阳性。
放线菌含量为几万个/克土至几百万个/克土,但其生物量不比细菌低,因为菌丝体积较大。
土壤中真菌含量为几千个/克土至几十万个/克土,而其生物量常比细菌的大。
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及划线纯化,涂布分离长出的单菌落,须经划线纯化,再转斜面培养后保藏备用。
涂布分离细菌的平板,温箱培养1d~2d后,然后挑取各单菌落的部分培养物,在预先制备好的平板上划线纯化。
根据所得纯种菌,依次进行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芽孢染色,确定菌种的形态特征。
然后根据伯杰手册确定菌种的大体范围,有针对性的进行生理生化实验,从而最终确定菌种所在的属。
三、实验材料1.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PDA培养基、固体油脂培养基、固体淀粉培养基、葡萄糖发酵培养基、乳糖发酵培养基、蛋白胨水培养基、葡萄糖蛋白胨水培养基。
2.染液和试剂: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1%结晶紫水溶液、20%硫酸铜水溶液、95%乙醇、卢戈氏碘液、甲基红指示剂、乙醚、吲哚试剂等等。
土壤中细菌总数的测定实验实验四细菌总数的测定——纯种分离一、目的1.掌握从环境(土壤和活性污泥等)微生物群体中获得纯种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
2.掌握无菌操作技术。
二、材料和器皿1. 扭力天平、取土样工具、涂布棒(接种棒)。
2. 无菌三角瓶、试管、培养皿、移液管、玻璃珠。
3. 无菌水。
4. 培养基: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
三、实验操作步骤1、取土样选定取样点,按对角交叉(五点法)取样。
先除去表层约2cm的土壤,将铲子插入土中数次,然后取2~10cm处的土壤。
盛土的容器应是无菌的。
将5点样品约1kg充分混匀,除去碎石、植物残根等。
土样取回后应尽快投入实验,同时取10-15g,称重后经105oC烘干8h,置于干燥器中冷却后再次称重,计算含水量。
2、倒平板熔化已灭菌的上述4种培养基并冷却至45oC左右倒平板,凝固待用,每种培养基每个稀释度各三只平板。
3、编号取5支无菌空试管(15×150mm)依次编号为10-3、10-4、10-5、10-6、10-7。
4、分装无菌水按无菌操作用5mL移液管分别吸取4.5mL无菌水于编号的各无菌空试管中。
5. 制备土壤稀释液称土样1g于盛有99mL无菌水或无菌生理盐水并装有玻璃珠的三角瓶中,振荡10~20min,使土样中的菌体、芽孢或孢子均匀分散,此即为10-2浓度的菌悬液。
用无菌移液管吸取悬液0.5mL于4.5mL无菌水试管中,用移液管吹吸三次、摇匀,此即为10-3浓度。
同样方法,依次稀释到10-7。
稀释过程需在无菌室或无菌操作条件下进行。
环境要求:琼脂平板在工作台暴露15分钟,每个平板不得超过15个菌落。
代表性:取固体样品时需多采几个部位,且经过均质或研磨;液体样品须经过振摇,以获得均匀稀释液。
减少误差: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将吸管内液体沿管壁流入,勿使吸管尖端伸入稀释液内,并且稀释液应充分振摇。
6、培养及计数培养条件:倒置于36±1℃温箱内培养48±2h计数时间:到达规定培养时间,应立即计数。
一、实验目的1. 掌握土壤中细菌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2. 学习观察和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
3. 了解细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原理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其中含有丰富的细菌。
细菌分离和纯化是微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基本技术。
本实验通过土壤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土壤中的细菌分离出来,并在选择培养基上进行纯化。
通过对纯化后的细菌进行观察和描述,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土壤样品、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伊红美蓝培养基、无菌水、无菌滤纸、无菌镊子、无菌接种环、酒精灯、培养皿、显微镜等。
2. 仪器:恒温培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器、电子天平、接种箱等。
四、实验方法1. 土壤样品的采集:在实验地点采集土壤样品,注意避免污染。
2. 土壤样品的稀释:将土壤样品与无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系列稀释。
3. 涂布平板:将稀释后的土壤样品涂布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每个稀释度涂布3个平板。
4. 培养与观察:将涂布好的平板放入恒温培养箱中,37℃培养24小时。
5. 挑取单菌落: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平板上,挑选生长良好的单菌落,进行纯化。
6. 纯化:将挑取的单菌落划线接种在伊红美蓝培养基平板上,37℃培养24小时。
7. 观察与描述:观察纯化后的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描述细菌的形态特征。
8. 结果分析: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对分离得到的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土壤样品的稀释:通过系列稀释,将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浓度降低,便于分离和纯化。
2. 涂布平板:涂布平板是分离细菌的重要步骤,保证菌落单一生长。
3. 培养与观察:经过24小时的培养,观察到的菌落为细菌。
4. 挑取单菌落:通过挑取单菌落,实现细菌的纯化。
5. 纯化后的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细菌在伊红美蓝培养基上形成黑色或紫色菌落。
6. 结果分析:根据细菌的形态特征,初步鉴定分离得到的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
六、实验总结1. 通过本实验,掌握了土壤中细菌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微生物综合实验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学习水样的采集和水样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方法。
2.了解和掌握平板菌落计数的原则。
3.复习、巩固微生物实验的各单元操作。
二、实验原理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是进行水质检验的必要项目之一,主要作为判定饮用水、水源水、地表水等被污染程度的标志。
本试验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技术来测定水中的细菌总数。
该法是根据在固体培养基上所形成的菌落来进行计数。
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1 mL水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的总数。
由于水中细菌种类繁多,它们对营养和其它生长条件的要求差别很大,不可能找到一种培养基和在一种条件下,使水中的所有细菌均能生长繁殖,因此,这种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只是一种近似值。
目前一般采用营养琼脂培养基,在需氧条件下,37℃培养36-48 h,所得到的细菌绝大部分是腐生性的嗜中温性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
三、实验材料1.检样:矿泉水等饮用水、河水、湖水、井水等。
2.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附录Ⅱ-1.3),这个书上有3.仪器与其它用具:三角烧瓶,广口瓶,吸管,培养皿,试管,培养箱等。
四、实验步骤1. 水样的采集与处理⑴饮用水:采样前,先用酒精棉球擦拭瓶口灭菌,以灭菌移液管或移液枪取水样。
⑵河水、湖水、池水:应取距水面10 cm~15 cm的深层水样。
先将已灭菌的带玻璃塞的广口瓶,瓶口向下浸入水中,然后翻转过来使瓶口向上,拔去瓶塞,待水盛满后,将瓶塞盖好,再将瓶子从水中取出。
在一定深度采水样时,需要用特制的采水器(图14-14)。
采水器是一金属框,内装玻璃瓶,其底部装有重沉坠,可按需要坠入一定深度。
瓶盖上系有一绳索,拉吊绳索即可打开瓶盖,待水样瓶中水盛满后,放松绳索,即自行盖上瓶盖。
水样采集后,将水样瓶取出,并立即用无菌棉塞或灭菌胶塞塞好瓶口,以备检验。
水样采集后应立即检验,如需要保存或运送,应采取冰镇措施,但一般要求不得超过4 h。
图14-14 采水器1-开瓶绳索2-铁框3-瓶盖4-水样瓶5-沉坠2. 细菌总数的测定⑴饮用水:①用灭菌吸管吸取0.2 mL水样,涂布于事先准备好平板中,共做2个平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