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相关感染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前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本指南旨在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实用技术指导,以降低其发生率。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与危害(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危害CRBSI 可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它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败血症、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
三、导管置入前的预防措施(一)患者评估在置入导管前,应对患者的病情、治疗需求、感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
对于可以通过外周静脉输注治疗的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二)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行导管置入操作前,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和手消毒。
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三)皮肤准备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消毒。
常用的消毒剂包括碘伏、氯己定等。
消毒范围应大于敷料覆盖的面积,以确保彻底消毒。
(四)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和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和规格。
尽量选择管径较细、材质柔软、生物相容性好的导管,以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四、导管置入时的预防措施(一)无菌操作在导管置入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操作人员应穿戴无菌手术衣、帽子、口罩和手套,使用无菌器械和敷料。
(二)最大无菌屏障采用最大无菌屏障措施,包括铺无菌大单、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使用无菌口罩和帽子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在使用导管过程中导管以及导管周围的皮肤细菌定植,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CRBSI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败血症等危重疾病。
为了预防和处理CRBSI,需采取以下措施:1.导管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及其材质,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例如,选择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的抗菌涂层导管。
2.导管的置入:导管置入前需洗手、戴手套、穿无菌衣物,同时确保采取正确的消毒程序,以减少皮肤菌落的污染。
为了降低CRBSI发生率,最好采用最少的导管数量及最短的持续时间。
3.导管定期更换:定期更换导管并清洗导管周围皮肤,以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
导管更换间隔一般为每2至4周,需遵循医院制定的导管更换政策。
4.导管固定:导管固定可以减少导管的移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皮肤感染的风险。
固定导管时应使用无菌敷料和透明固定贴,避免使用胶带等不透气的材料,以免导致湿疹和皮肤损伤。
5.清洁和消毒:每天清洁导管和导管周围皮肤,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清洁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当的清洁剂,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清洁后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可以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
6.卫生措施: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应重视基本手卫生和防护措施,包括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
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并定期更换护理敷料。
7.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需遵循严格的指南,并在无必要的情况下避免过度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的增加,并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8.并发症处理: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并注射适当的抗生素。
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例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9.培训和宣教: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其对CRBSI 的认识和防控措施的理解。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
CRBSI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医疗质量。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1)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2)提高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1.2 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开展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医疗机构。
(2)适用于临床科室、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涉及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科室。
二、依据和原则2.1 依据(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480号)。
(2)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发布的《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2.2 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2)规范操作,提高依从性。
(3)多学科合作,共同管理。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3.1 直管前的准备工作(1)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4)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5)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6)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共2次,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待干后(2分钟)或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再置管操作。
(7)患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PICC导管相关感染是指插管后导管周围或导管内发生的感染。
与一般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相比,PICC导管相关感染具有一定的风险,因为PICC导管是长期放置在患者体内的,且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容易受到细菌污染。
因此,了解PICC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对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一、导管本身相关因素1.材料的选择:PICC导管通常由聚氨酯、硅胶等材料制成,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抗菌性能。
聚氨酯导管表面较容易发生蛋白质附着,增加了感染的风险;而硅胶导管表面光滑,不易发生细菌附着,因此较少发生感染。
2.导管直径:导管直径较大时,有助于细菌在导管表面沉积,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选择合适直径的导管对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3.导管放置方式:导管放置时应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导管周围皮肤受到污染。
不合理的插管位置和方式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护理操作相关因素1.导管保护措施:导管应定期更换敷料,确保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不当的敷料或未及时更换会增加导管周围细菌感染的风险。
2.插管护理技能:护士在插管护理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导管受到细菌污染。
不合理的插管操作会增加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3.导管的清洁与维护:定期对导管进行清洁与维护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措施。
如果清洁不当或清洁剂过敏会导致导管周围皮肤损伤,增加感染的风险。
三、患者因素1.体内感染灶:如患者存在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等体内感染灶,细菌易通过血液循环感染导管。
2.免疫功能状态: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增加感染发生的风险。
3.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患者,其免疫功能常受损,易发生感染。
四、长期使用导管的患者1.长期使用导管:PICC导管通常用于需要长期输液、静脉营养的患者,长期存在于体内的导管容易受到细菌侵袭。
2.未及时更换导管:长期使用的导管可能会出现老化、损坏,如果未及时更换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3.未按要求进行护理:长期使用导管的患者需要进行定期护理,如未按医嘱进行护理或自行处理导管问题,会增加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措施引言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在使用导管(如导尿管、静脉插管、气管插管等)时导致的感染。
它是医疗领域中常见的一种感染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正确的处理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措施以及常用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常见症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症状常常包括: - 发热 - 导管周围红肿、疼痛、渗液 - 导管周围皮肤感染 - 肺部感染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处理措施及时更换导管导管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因此,定期更换导管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不同类型的导管更换频率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建议每3至7天更换导尿管,每7至10天更换静脉插管。
保持导管清洁导管使用期间,定期进行导管清洁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清洁导管时,应使用温水和适量的洗涤剂轻轻擦拭导管表面。
切忌使用含酒精的溶液清洗导管,因为酒精可能会导致导管材料的损坏。
注重手卫生手是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因此保持良好的手卫生至关重要。
在操纵导管之前和之后,请务必洗手,并正确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洗手液。
避免过度操作过度操作导管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在操作导管时,应尽量减少操作次数和时间,避免频繁更换导管位置。
使用抗菌导管对于高危患者,如重症监护室患者、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等,可以考虑使用抗菌导管。
抗菌导管表面涂层含有一定浓度的抗菌物质,可以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减少感染的风险。
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常用措施培训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要有清晰的了解和正确的操作方法。
因此,培训医护人员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步骤之一。
规范导管的选择和使用选择合适的导管,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正确使用导管,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
同时,应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采用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
加强环境清洁保持患者的环境清洁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定义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通常是指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定义为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体温>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普遍的感染路径是穿刺点部位皮肤的病原菌,定植在导管尖端并随之进入导管隧道,引起感染,或者是病区空气中的病原体进入管道引起血流感染。
当临床出现可能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表现时,如发热、穿刺部位红肿,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导管本身的处理、全身或局部使用抗生素,以及必要的检查和化验。
此时可能需要立即拔除或更换导管,经验性地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或盐酸万古霉素等,必要时留取局部分泌物做病原学培养以及革兰染色。
病原学培养出结果后,再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导管相对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CRBSIs)是指经过导管插入体内后,由于导管周围的菌群侵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的感染。
预防和护理CRBSIs是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步骤之一、以下是预防和护理CRBSIs的一些建议。
预防措施:1.规范操作:确保插管前进行适当的手卫生。
导管插入前,医务人员应戴好手套,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和消毒规范操作。
2.导管选择与护理:根据患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导管类型,如中心静脉导管或动脉导管。
在插入和固定导管过程中要保持导管的尽可能地清洁和固定。
3.导管留置时间:尽可能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定期评估是否需要继续留置。
及时拔除不需要的导管。
4.引流器材消毒:对于使用引流器材,定期更换,并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避免引流器材的再污染。
5.导管容器更换:按照医院的制定规定,定期更换导管容器,保持导管周围区域的清洁。
6.手卫生: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特别是在进行活动之前和之后要进行彻底的手卫生。
护理措施:1.皮肤护理:保持导管周围皮肤的干燥、清洁,如果有必要,可以使用适当的皮肤保护剂。
每天检查导管周围皮肤是否有异常,如红肿、起泡等。
2.导管端口护理:在使用导管前后,进行适当的消毒处理。
在无菌条件下,用75%乙醇消毒导管端口,使用消毒棉签进行旋转擦拭消毒。
3.导管连接护理:在更换引流器等护理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避免污染导管连接口。
4.导管固定护理:保持导管固定,避免导管在体内移动。
使用适当的固定剂,如透明固定贴,根据导管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5.导管清洗护理:如果导管可以清洗,按照医院制定的清洗方法进行清洗,保持导管清洁。
注意事项:1.医务人员应参加相关培训,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和护理知识。
2.加强护患沟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教育,引导患者正确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性和预防措施。
3.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监测并评估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和控制效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护理措施。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一、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念和分类(一)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概念导管相关性感染为插入各种血管导管后发生的感染,包括局部和全身感染,其中全身感染最严重,造成的死亡率约 12% ~ 25% 。
(二)导管相关感染的种类导管相关性感染分为全身感染和局部感染。
全身感染又包括导管相关性的血流感染 (catheter relation blood streem infection ,CRBSI) 、败血性血栓性静脉炎、心内膜炎。
局部感染包括穿刺口的局部感染和小室感染。
(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CDC , 2002 )指患者使用的中心静脉导管留置 48 小时后发生感染的现象,经导管头端培养出的微生物与患者外周血所分离出的微生物相同,并伴随临床症状,称为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
二、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一)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静脉导管的感染占医院感染的 13 %,仅次于尿路感染。
90 %的静脉导管感染发生于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感染是院内感染中花费最高的项目之一,增加了医疗成本,延长了患者住院天数。
美国每年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大约有 80000 人次, ICU 中CRBSI 发生率的中位数为 1.8~5.2 人次 /1000 导管日,每年因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死亡的人数是 28000 人,每一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花费大约 45000 美元,每年总共花费 2.3 亿美元。
(二)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分类及常见类型的诊断(美国 CDC )1. 导管微生物定植:插管部位无临床感染征象,而导管末端半定量培养发现微生物≥ 15CFU/ 平板。
2. 局部感染:穿刺部位 2CM 内局部皮肤红、肿、热、痛,有硬块,穿刺口有炎性分泌物;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血培养阴性。
3. 小室感染:完全植入式输液工具(输液港)表面的皮肤有红肿、坏死,或包容皮下输液港的软组织腔室产生脓性分泌物。
4. 隧道感染:覆盖导管表面组织和穿刺部位大于2CM 、沿置管的皮下途径出现红、肿、压痛,伴有或不伴有全身感染的表现。
医院感染的导管相关感染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是医院内常见的医疗相关感染之一,其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医疗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良好的卫生和消毒操作、正确选择和使用导管、加强员工培训等。
本文将就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进行探讨。
一、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导管相关感染是指与导管插管过程中引入的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相关的疾病。
常见的导管包括中心静脉导管、导尿管、气管插管等,这些导管在治疗的同时也成为了细菌滋生和传播的温床。
因此,预防导管相关感染是医疗机构的重要任务。
二、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导管相关感染可以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局部感染、败血症、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和费用,还会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因此,预防导管相关感染势在必行。
三、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措施1. 根据导管种类选择适当的消毒措施:不同的导管对应不同的消毒措施,医疗机构应根据导管类型制定相应的消毒方案,并确保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消毒程序。
2. 规范导管的选择和使用: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并遵守正确的插管和护理操作流程。
导管的存放、清洗和更换应符合相关规定,避免交叉感染的风险。
3.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医护人员应接受导管相关感染预防的专业知识培训,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危害和防控措施。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意识,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
4. 强化卫生消毒操作:导管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洗手、戴手套和口罩等基本的卫生要求。
术前术后的皮肤消毒和导管的清洗消毒应按照规程进行,确保操作规范。
5. 鼓励患者合理使用导管:患者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的重要环节,他们应按照医嘱正确使用导管,并遵守导管护理的指导。
同时,医护人员应定期巡视患者的导管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四、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与评估为了了解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情况和预防效果,医疗机构应建立相关的监测和评估机制。
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指引
(2010.9.12修订)
一、目的:建立落实留置静脉导管血源性相关感染的预防规范,减少或杜绝留
置静脉导管血源性感染的发生。
二、指引:
1、一般通则:
(1)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手卫生原则,避免污染。
包括穿刺置管、连接、给药、输液、冲管、更换敷料等操作时。
(2)在导管置入前应做好穿刺部位皮肤的准备。
(3)在进行穿刺前、置管后、穿刺部位和导管维护时,应使用皮肤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
(4)穿刺部位盖以无菌敷料,注明置管日期。
根据各种留置导管和所有不同敷料的规定更换时间,定期更换敷料。
(5)定期检查静脉留置装置,注明留置导管的通畅情况。
(6)当出现导管质量问题时应上报管理部门。
2、避免微生物污染导管:
(1)根据患者的病情、预期治疗周期的长短和药物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静脉留置导管。
(2)在急诊留置的外周导管48h内更换。
(3)尽早移除不必要的静脉留置导管。
(4)依照各种留置导管的可留置时间定期更换导管;按要求更换输液装置和附加装置。
(5)当使用多腔导管输注静脉营养液时,应选定一条通路输注。
(6)药液配制过程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避免被微生物污染。
不同性质的液体配制按规定的环境洁净标准执行。
(7)严格遵守配制药液的有效时间。
(8)勿使导管浸入手中,只有将导管及其套管接口处用防水性敷料覆盖后
才允许洗澡。
(9)敷料必须能维持导管穿刺部位的无菌、密闭环境。
(10)根据规定的各种导管维护周期进行维护。
(11)更换敷料操作时根据各种导管的维护要求佩戴清洁或无菌手套。
3、加强观察,及早发现感染征象:
(1)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评估患者发生感染的征象。
(2)每次输液前后均应常规检查穿刺部位,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及时报告。
(3)每日观察导管皮肤连接处,有无出现硬结或红斑,流脓或出现脓性分泌物,
隔着敷料触诊穿刺部位是否存在触痛、压痛,并记录。
(4)怀疑发生感染时,立即通知医生评估有无导管相关感染发生。
遵医嘱做导管细菌培养。
(5)记录置管操作的资料和数据、导管维护内容及穿刺部位检查的结果。
三、相关知识点:
1、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1)有导管置管史;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
现疼痛性红斑并除外理化因素所致;(2)临床上有发热伴(或不伴)寒战,体温>38℃;局部有压痛,无其它原因可解释;(3)临床上除外其它部位的感染;(4)导管尖端培养阳性;(5)拔管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2、导管相关感染的三种类型:导管相关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导管相关性血
流感染(CRBSI)。
3、培养方法:
(1)导管尖端培养方法:拔除导管后,用无菌剪刀取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表面往返滚动10次后将导管压在培养基里,培养出细菌菌落数≥
15CFU/平板即为阳性。
(2)血培养:在怀疑导管相关性感染时应同时抽取导管血和外周血标本行血培养,如培养分离出相同的致病菌,同时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培养菌落
计数≥5:1时可诊断。
4、导管感染率的标准计算方法:发生导管感染的患者人数/使用导管总天数
×1000‰=每1000个导管日感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