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下的爱情与自由
- 格式:docx
- 大小:17.59 KB
- 文档页数:4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浅析英美文学中爱情观的流变时苗苗 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摘 要: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爱情是文学描写的永恒主题,但纵观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西方文学中的爱情观在各个阶段都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通过分析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十九世纪等时间段的文学代表作品来阐释不同时期的爱情观。
关键词:爱情观;文学作品;转变作者简介:时苗苗(1993-),女,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外语学院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114-01一、引言爱情是人类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和本能。
爱情以其无穷的魅力、莫测的变化成了文学的永恒主题。
人们对待爱情的态度会受到社会条件、文化背景、时代变化、阶级差异等一系列因素的深刻影响,所以不同时期的爱情观会发生显著变化。
不同的时期,随着人们的知识积累和社会发展,人类的爱情观经历了种种变化。
本文将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对古希腊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及20世纪的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观的描写进行分析,纵向展现爱情观的流变。
二、不同时期的爱情观(一)古希腊时期的爱情观希腊神话和传说是西方文学艺术的源头之一,爱情这一主题在希腊神话中当然也不例外,神话中众神的出现也产生了一系列爱情故事。
例如:宙斯有为了追求爱情很多疯狂的举动,他虽拥有合法妻子赫拉天后,却幻化成各种假象,如白云、天鹅之类,去猎取仙女凡姑们的爱情。
希腊人的爱情观是对人本身欲望的强调和对表象美的追求,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为爱情采取不理智疯狂行动。
虽然这种爱情观推崇的自由爱情是生命自由的一种展现,但这种爱情观并不是值得被歌颂和赞扬的,需要有一定的道德规约。
然而,希腊也有值得人们歌颂的爱情,忠贞不渝、不离不弃的爱情是人们心中对爱情的追求。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概述在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十四行诗,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成就的体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人类和个人思想的发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所涉及的一些主要思想。
1. 爱情与欲望莎士比亚在他的十四行诗中经常探讨爱情与欲望这一永恒的主题。
他描绘了各种形式的爱情,包括浪漫之爱、激烈之爱、失望之爱等等。
通过对角色和情节的塑造,他深入挖掘了人类内心深处关于爱情和欲望的需求、冲突和困扰。
2. 时间与流逝莎士比亚通过十四行诗表达了对时间和流逝不可改变性质的体验。
他常用“岁月无情”、“时光飞逝”等词语来描述人们面对时间推移而感到无力和无奈。
这种描绘不仅反映了生活的瞬息万变,也传递了人们对永恒和不朽的渴望。
3. 多重性与表演在十四行诗中,莎士比亚经常展现多层次的意义和不同角色的扮演。
通过剧作家和演员之间的互动,他将现实与虚构、真实与伪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多重性和表演性让读者更深入地思考现实世界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4. 生死与存在莎士比亚尤其擅长通过十四行诗来表达存在主义主题。
他对生命和死亡的探索无疑影响了后来文学、哲学领域的发展。
他思考人类存在意义、追问死后世界等问题,在文字中诉说着关于生命的真谛和对未知命运的猜测。
5. 社会阶级与权力莎士比亚所描绘的社会往往充满权力斗争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冲突。
他通过十四行诗展示了权力对个体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的影响。
他审视统治者、贵族、平民和劳工等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社会困境和人性的种种矛盾。
结论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深刻而多样化,涉及了爱情、时间、多重性、生死以及社会阶级与权力等方面。
这些思想超越了时代限制,使得莎士比亚在世纪之后仍然被尊为文学大师,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外文化之爱情观比较一、中西爱情观发展简述在古代中国,最早的爱情题材作品是《诗经》,主要描写了男女相会、相爱以及遭受的波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证明了当时男女可以大胆自由地恋爱。
春秋时代儒家代表孔子提出的“男女之大防”的教诲以及“发乎情,止乎礼”的思维结构,限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情感发展历史。
这些观念逐渐形成了社会上固定的爱情模式和道德标准,对男女自由恋爱产生了一定的约束。
两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思想使得封建礼教对人们的行为束缚越来越严。
部分文学人士甚至蔑视和看不起爱情题材的作品,认为诗歌写作应以国计民生为主题,而非儿女情长。
到了宋朝,“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出现,儒家地位得到巩固,社会中自由的爱情几乎被扼杀。
这种思想限制了人的欲望和个性发展,尤其是对女性的管制最为严重。
女性被要求与异性保持距离,以防止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过多接触而产生感情。
这种不人性化的限制突出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和女性地位的低微。
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为了生活不得不讨好男性,甚至以牺牲自己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未婚男女几乎没有自主决定婚姻的权利,婚姻通常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
西方爱情观的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在古代西方社会,爱情被视为一种神圣的情感,与婚姻和家庭紧密相连。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变迁,西方爱情观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基督教的影响,爱情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和宗教意义。
人们开始追求纯洁、无私的爱情,强调情感的升华和灵魂的契合。
这一时期的爱情观仍然受到社会等级和婚姻制度的限制。
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爱情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人们开始追求基于个人情感和选择的爱情,强调平等、尊重和自由。
爱情不再仅仅是婚姻的前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有价值的人生体验。
进入现代社会后,西方爱情观继续演变。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感受和需求,追求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爱情关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巴黎野玫瑰爱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故事巴黎野玫瑰:爱情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故事在巴黎的街巷间,有一种野玫瑰绽放的花朵。
它们以独特的美感和浪漫的气息,吸引着无数游人驻足观赏。
这些野玫瑰恍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将人们带回了一个充满浪漫和爱情的时代。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和冲突的时期,然而,它也孕育了许多浪漫故事,其中最为著名而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之一就发生在巴黎的街道上。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名叫玛丽的年轻女子。
她身着华丽的长袍,梳着盘发,优雅地漫步在巴黎的街头巷尾。
她的美丽和温柔让无数男子为之倾倒,但她的心里只装得下一个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艺术家勃鲁塞洛。
勃鲁塞洛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和雕塑家,他精于绘画和雕琢,以独特的风格创作出了许多惊艳世人的作品。
他的画作带有一种神秘而浪漫的色彩,仿佛是天使的倩影与恶魔的誓言融合在一起。
这样的艺术感染了玛丽的心灵,让她深深地陷入了对勃鲁塞洛的爱恋之中。
一天,玛丽决定亲自去找勃鲁塞洛,并表达她的爱意。
她穿过街道和广场,来到了勃鲁塞洛的工作室。
勃鲁塞洛正在创作一幅画作,他的手指轻轻地在画布上舞动,画出了一个天使的笑容。
玛丽静静地站在勃鲁塞洛的背后,欣赏他的作品。
她的目光越过勃鲁塞洛的肩膀,与他的视线交汇在一起。
他们的目光交织,彼此间似乎能够读懂对方的内心。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这段爱情故事变得扑朔迷离。
玛丽的父亲是一位势力强大的大臣,他执意要安排玛丽嫁给另一个有足够权势的婚姻对象。
玛丽无法逃脱这个命运的束缚,她只能默默地为勃鲁塞洛祈祷,希望他能明白她的爱意。
就在玛丽和勃鲁塞洛相爱的那段时间里,巴黎的野玫瑰开始绽放。
野玫瑰的花瓣如绣球般鲜艳,将城市装点成梦幻的花海。
这些野玫瑰就像是勃鲁塞洛为玛丽创造的神奇画作,向世人诉说着他们之间那段无法言说的爱情。
然而,命运终究无法靠近玛丽和勃鲁塞洛。
玛丽的婚礼日子越来越近,她和勃鲁塞洛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
他们之间的爱已经被命运的笼罩所掩盖,仿佛永远都无法得到解脱。
中西方爱情悲剧之比较——以《梁祝》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一、自由的爱情,理想的追求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主线爱情是人生永恒的话题,追求自由的爱情是人人所向往的。
因此,爱情这一主题也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
两部作品故事的开端都是来自于男女主人公的自由相爱。
《罗密欧与朱丽叶》(以下.简称《罗》),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的正剧,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实为麦克白、奥赛罗、李尔王及哈姆雷特)。
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个悲剧故事并4i是莎士比亚的原创.而是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
该剧曾被多次改编,千百年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罗》中,来自蒙太古家族的罗密欧在一次宿仇凯普莱特家族举办的宴会上对美丽的朱丽叶一见钟情,当即上前表达了爱慕之情。
明知有阻力,两人仍然无法抑制住爱恋,并在神父的帮助下结成了夫妻。
在一次意外中,罗密欧杀死了凯普莱特家族的提伯尔特,这使得两人的爱情面临着更大的考验。
然而朱丽叶面对父母的责难和逼迫仍然对罗密欧不离不弃,甚至为了逃避父母为她选择的婚姻而在神父的帮助下服下一种可以让人假死的毒药,以求取得与罗密欧远走高飞的机会。
阴差阳错,不知情的罗密欧误以为心上人真的离他而去,选择了与心上人一起殉情。
当朱丽叶醒来后看见服毒死去的罗密欧,1i想独活人间,拔剑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最终实现了两人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的《梁》(以下简称《梁》)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一起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经中国民间流传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影响深远、家喻户晓,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中,梁祝经过化装求学、草桥结拜、三年同窗、十八相送之后,两人已经难分难舍,尤其梁山伯在师母那里得知英台乃女子之后,欣喜不已。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的风格特点分析一、引言在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意大利,文学迎来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变革。
这是一个知识爆炸、思想解放的时代,也是人们重新回归经典、追求个人表达的时期。
在这个背景下,意大利文学出现了许多独特而卓越的风格特点。
本文将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学的风格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二、人文主义倾向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
在意大利,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典作品,并试图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研究与模仿来塑造自己独特的风格。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古代经典作品的启发意大利作家从古代经典作品中寻找灵感,并采用其写作技巧和形式。
例如,他们追崇希腊悲剧和史诗,并试图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类似的叙事结构和戏剧张力。
2. 基于人性和人类尊严的主题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强调了个人的自由与尊严。
作家们关注人类性格、品质和情感。
他们试图通过绘画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世界来探索人类本质。
3. 对语言表达的重视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家追求语言的优美与精确,注重修辞、声韵和节奏。
他们使用高雅而繁复的语言风格,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三、启蒙与知识传播文艺复兴时期是知识传播快速发展的时期,这对意大利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一些相关特点:1. 受到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在此时代,古希腊罗马经典作品开始被重新发现,并广泛翻译成意大利语。
这些作品对当地作家产生了强烈影响,使得他们更加开阔眼界,创造了更加多元化的文学形式。
2. 文学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同时期的意大利文学深受艺术家、建筑师和画家们的思想启发。
他们相互交流并合作,使得文学作品在描绘细节和充实感方面更加描述丰富。
诸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人对绘画技法和视觉效果的追求也影响到了文学作品的创作与表达。
四、个人自我表达与情感抒发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文学强调个人独立性和独特性。
以下是一些相关特点:1. 地方色彩浓厚意大利地域广阔,各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关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伟大而重要的时期,它不仅对艺术、科学和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催生了许多卓越的文学作品。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令人着迷的时期吧!背景和定义文艺复兴时期指的是从14世纪开始到17世纪中期的那个时期。
这个时期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特别是佛罗伦萨,因为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那里兴起。
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中世纪封建主义的反思和批判。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类自身的地位和潜力,以及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的关系。
这些思想和观念促使了一系列创新和进步,同时也催生了许多令人惊叹的文学作品。
文学形式及风格戏剧戏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之一。
在文艺复兴时期,戏剧经历了一场革命,从传统的宗教剧变成更加现实和世俗化的剧目。
著名的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就是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包括《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和《麦克白》等,这些作品通过深入探讨人性和情感,揭示了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成为了不朽的经典。
诗歌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也呈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这个时期的诗歌以爱情、自然和神秘主题为主,经常使用充满感情和意象的语言。
例如,意大利的彼特拉克(Petrarch)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以他的情诗而闻名于世。
他的诗歌表达了深沉而痛苦的爱情,影响了后世许多诗人和作家。
散文文艺复兴时期的散文除了宗教和法律文体外,还涌现出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是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的《乌托邦》和尼可洛·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的《君主论》。
《乌托邦》描绘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探索了社会公平和人类自由的概念。
而《君主论》则以政治权谋为主题,对政治家和领导者的行为提供了宝贵的洞察和教训。
作品特点和价值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文艺复兴下的爱情与自由——《仲夏夜之梦》自由和爱情,从来就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事物。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和爱情,哪一个更重要?正反各执一词。
那么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和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和海伦娜这两对情侣,又是如何阐释这两大主题的呢?《仲夏夜之梦》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有两个男青年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同时爱上了女青年赫米娅,而赫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伦娜又恋着狄米特律斯。
赫米娅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和情人私奔,来到约定好的森林里。
海伦娜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狄米特律斯,二人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
这个森林里本来住着仙王、仙后和侍奉他们的小仙、精灵,此时仙王、仙后正因为一个“换儿”(传说中仙人常于夜间将人家美丽的小儿窃去充做侍童)而不和。
仙王为了让仙后做出让步,便派小精灵迫克去取来魔汁(西方一朵纯洁的白色小花因为误中了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受创伤后而流出的汁液)以戏弄仙后。
这种魔汁有这样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一眼看见的生物,就都会发疯似的爱上它。
因为魔汁的出现,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魔汁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来的海伦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伦娜大献殷勤,这让赫米娅伤心万分;而狄米特律斯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恰是被精灵引来的海伦娜,因而“旧情复燃”。
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如今一个被悲伤逼得要发疯、一个被惊喜冲昏了头脑,于是开始恶意地揣测甚至中伤起对方。
而另外两个痴情的热血青年又在愤怒中为海伦娜而决斗。
后来按着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情人终成眷属、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间复归太平。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发生在古希腊时代,然而创作背景却是十六世纪九十年代,正是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政权相对巩固,社会比较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变,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和入文主义运动也进入繁荣昌盛阶段,大举自由的旗帜,引领人们追求现世幸福。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典雅爱情观从十四世纪起,欧洲的庄园制度、采邑制度、骑士制度以及行会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标志着封建制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与此同时,一种适应城市勃兴需要、符合新兴市民阶级愿望的新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首先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等地萌动。
这场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持续了三百年之久,它是一场启蒙运动,尤其是发现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个性的人本主义文艺运动对西方社会影响巨大。
意大利上层社会包括爱情观在内的道德观念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人文主义者们作为意大利社会中的一个较为特殊的文化阶层,对于当时的社会上的政治、现实都有着较深的体会。
人文主义者对这些变化都作出了自己的回应:集中的体现到他们作品中反映出的爱情观之中。
我们就是要通过分析意大利社会中存在的这种典雅爱情观,来找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历史发展的脉络。
文艺复兴时期的典雅爱情是对中世纪典雅爱情的继续和发展。
典雅爱情的起源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的抒情诗中,由于当时西欧经济复苏城市勃兴等等特殊社会环境导致其在欧洲的传播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其除了与中世纪典雅爱情相似的三个特征:平等性、婚外性和单恋性之外,文艺复兴时期的典雅爱情有着较之于中世纪典雅爱情更为理性的特点。
通过分析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博亚尔多、阿里奥斯托和塔索的原始著作,得出他们的爱情观中含有产生于中世纪骑士精神的典雅爱情的观念。
并且这种典雅爱情观随着意大利文艺复兴从早期过渡到盛期、再到晚期的过程中也有着显著的变化,愈来愈承认爱情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这些经典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早期但丁的《新生》、《神曲》,彼特拉克的《歌集》和薄伽丘的《爱情十三问》、《爱的摧残》等;还包括中晚期浦尔契的《巨人莫尔甘特》,博亚尔多的《热恋的奥兰多》,阿里奥斯托的《疯狂的奥兰多》,塔索的《里纳尔多》、《被解放的耶路撒冷》、《阿明达》和本博的《阿索洛人》。
通过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文主义者的作品和中晚期的作品进行比较,会发现其典雅爱情观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及这种爱情观对社会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女性地位提高和对人文主义者的净化。
巴黎圣母院爱与宿命文艺复兴巴黎圣母院:爱与宿命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充满了艺术的繁荣和创造力的迸发。
在这个时代,巴黎圣母院以其壮丽的建筑和丰富的艺术内涵成为了众多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
然而,作为一座代表着爱与宿命的建筑,它的兴衰也与之相伴随。
巴黎圣母院坐落在塞纳河畔,仿佛一座巍然屹立的宫殿。
这座远古的建筑,见证了数百年来巴黎的变迁与发展。
它的建造始于1160年,经历了两个世纪的修建才最终竣工。
在文艺复兴时期,这座大教堂成为了当时宗教和艺术的中心。
在巴黎圣母院的内部,高耸的尖顶和精美的彩色玻璃窗构成了一幅幅艺术的画卷。
身处其中的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感受到了上帝的存在。
巴黎圣母院的艺术魅力与宗教戒律相结合,使人们心生敬畏之情。
然而,爱与宿命也伴随着巴黎圣母院的历史。
在1831年,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一书惊世骇俗地描绘了巴黎圣母院的爱恨情仇,将它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书中讲述的歌者埃斯梅拉尔达与卡西莫多之间的禁忌之爱,使人们对这座建筑产生了更多的遐想和联想。
巴黎圣母院再次成为了人们追逐梦想与追求爱情的象征。
然而,命运的轮回也让巴黎圣母院承受了无法抵挡的痛苦。
在2019年的一场大火中,巴黎圣母院几乎被彻底毁灭。
这一刻,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这座古老的建筑上。
曾经辉煌瑰丽的巴黎圣母院在熊熊烈火的摧残下,变得千疮百孔,却依然展现着其坚强的生命力。
然而,巴黎圣母院的命运并未就此终结。
通过全球援助和修复计划,巴黎圣母院得以重建,焕发出新的光芒。
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巴黎圣母院的爱和对历史的尊重使它重新焕发出青春的活力。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品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家园,吸引着数以万计的游客们前来观赏。
在巴黎圣母院的重建过程中,艺术家们以最精湛的工艺和技艺重新塑造了它的容貌。
石雕、窗花、金箔等细节的恢复使得巴黎圣母院重新焕发出昔日的辉煌。
巴黎圣母院的爱与宿命令人深思。
它见证了人们的欢笑与泪水,传承了数百年来的文化和历史。
信与欲: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者的爱情意象赵立行摘要:文艺复兴的早期人文主义者开始关注人性,爱情自然进入他们探讨的视野之中。
但是由于无法摆脱宗教思维的影响,他们演化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即“精神之爱”和“肉欲之爱”。
前者试图在宗教的框架里确立爱情的正当性依据,后者则试图从对抗宗教的角度阐释爱情本质。
最后两者殊途同归,都没有能够触及爱情的本质,一方在万般纠结中回归宗教,一方因为宗教和社会所不容而改弦易辙。
但是,这两种爱情观都代表着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挑战,提出了爱情正当性这一重要命题,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爱情;精神之爱;肉欲之爱中图分类号:K5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634(2021)01-0133-(11)DOI:10.13852/KI.JSHNU.2021.01.01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重要内容就是彰显人性,正如布克哈特所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们开始从睡眠和半醒状态苏醒过来,扯掉了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那层纱幕,“对于国家和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做客观的处理和考虑成为可能的了。
同时,主观方面也相应地强调表现了它自己;人成了精神的个体,并且也这样认识自己”。
①当这个精神的个体有兴趣认识自身的时候,人性也就有了具体的内容。
人文主义者开始把本能的幸福感觉和正当性联系在一起。
就本文所要剖析的爱情而言,也是人性具体化的重要一环,在人文主义者看来,既然它是人们所热衷追求的,那么也必然具有正当性。
正因如此,爱情才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尤其是早期人文主义时期文学家、艺术家集中描绘的对象,成为承载人文主义思想的内容之一。
但丁的《新生》、彼特拉克的《歌集》、薄伽丘的《十日谈》等文学作品无一例外都以爱情为主题。
与普罗大众不同的是,人文主义者作为知识分子,并没有将世俗的爱情停留在模糊的感觉层面,而是试图将其纳入理性的认知框架,将其正当性建立在牢固的理论基础上。
国外爱情观研究发展史
国外爱情观的研究发展史可以追溯到不同文明和时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历史的变迁。
以下是根据提供的资料对国外爱情观研究发展史的简要梳理:
古典时代
古典时代的爱情观受到宗教和骑士精神的影响,强调爱的正当性和某种全面理念。
基督教和骑士精神明确承认爱需要约束和牺牲。
这一时期,爱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责任,宗教和道德准则对两性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时期,爱情观出现变革。
帕斯卡尔·布鲁克纳的《爱的悖论》揭示了性混乱和社会悖论的存在。
他指出通奸是个人主义社会的症状,被对忠诚的理想和对自由的渴望撕扯。
他分析了现代社会的悖论,认为欧洲离婚率上升源于理想主义的保持单身难以与对自由的追求共存。
当代时代
社会学家让·克劳德·考夫曼在《奇妙的爱情历史》中谋求解释当代社会的爱情困境。
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统治下的社会被利己主义所驱动,但同时强调利己是罪恶的贪欲。
考夫曼指出,现代爱情混乱的根源在于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统治,将其视为一场“爱的革命”。
女权主义的影响
女权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的崛起对爱情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女
权主义倡导女性的独立和平等,拒绝接受传统的男女性格互补观念。
然而,女权主义也引起了对女性在家庭和儿童抚养中角色的重新思考,强调女性的独立和自主。
总体而言,国外爱情观的研究发展史反映了社会变革、文化多样性和女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
从古典时代到当代,爱情观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调整,反映了社会价值观和个体观念的变化。
从文学艺术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婚姻观摘要:从文艺复兴时期有关婚姻主题的文学和艺术入手,在诠释文艺复兴含义的同时,分析该时期人们对婚姻的认志和看法。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透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社会文化特征,而且进一步增进我们对文艺复兴的理解。
关键词:文艺复兴;婚姻;新婚喜歌;嫁妆箱中图分类号:I109.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8-0160-02收稿日期:2009-08-16作者简介:程新贤(1978-),山东菏泽人,讲师,主要从事人文学研究。
一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宫廷不仅是政治活动中心,亦是一种文化机构。
很多君主为获取盛名而招贤纳才并支持他们创作。
一些作家、诗人和哲学家在这种文艺保护主义之下创作了大量歌颂君主和祖先们伟绩的作品。
其中,新婚喜歌是流行于宫廷中的重要的文学形式,主要是为君主或王公的婚礼而作。
从新婚喜歌表达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管窥当时的社会文化特征以及人们对婚姻的认志。
新婚喜歌最初是在婚礼上为新娘和新郎唱的歌或诗篇。
作为文学作品的喜歌,最早见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的作品片段中。
后随着古希腊修辞学的发展,它成为一种重要的演说词。
在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文学形式在意大利宫廷中再次复兴起来。
在一些手稿和古版本的书籍中大约有300多篇新婚喜歌。
新婚喜歌作为婚礼上的重要装点,它所具有的古典文化的因子不仅表明君主对古典文化的崇尚,而且它在文中对国家、君主以及婚姻联盟的赞美即它本身的内容都契合了宫廷的需要。
由于它多为喜庆的婚礼而作,其基调主要是颂扬性的而不是训诫性的。
关于统治者结婚的必要性。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很多男性以担任公职或修道等为借口逃避婚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秩序和人口的发展。
新婚喜歌的创作者则是从维护君主的统治的角度积极规劝君主结婚。
在他们看来,家庭是国家的基石,婚姻对延续统治者的血脉和推动和谐的市民生活都是必要的,所以,为了国家的未来,一个统治者必须把结婚和有自己的家庭成员视为己任。
中外名作赏析将曼根的姐姐视为自己的精神寄托、神圣信仰,但最后小说向我们展示了“我”心目中的圣地是怎样被现实无情地践踏的。
主人公最后的“精神顿悟”引起了读者的反思,在一个道德瘫痪、庸俗腐化的社会里,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人们失去了精神上的寄托。
参考文献:[1]米子,沈冬子译,乔伊斯短篇小说选[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
[2]李维屏,乔伊斯的美学思想和艺术[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刘筱研,王松林浅谈《阿拉比》中几种意向及其象征意义[M].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
[4]韩立娟,张建稳,毕淑媛.情感瘫痪———评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的主题[M].唐山学院学报,2006。
摘要:爱情是永恒的文学主题。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浩如烟海,然而一个不变的主题贯穿其中-爱情。
对这一时期爱情诗歌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当时文学思潮的理解。
本文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爱情诗歌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文艺复兴;爱情诗歌爱情是永恒的文学主题,给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作灵感。
在悠久的英国诗歌史上,爱情佳作比比皆是。
尤其文艺复兴时期产生了大量的爱情诗歌。
任一时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当时的文学思潮。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主张以“人”为本,来反对神的权威,宣称人是高贵的,不仅有理性,也是有感情的;肯定人有追求财富和个人幸福的权利。
歌颂爱情,鼓舞人们珍视现时生活,享受人生的欢乐,因此,在这个时期爱情诗相当发达。
英国的爱情诗以爱德蒙·斯宾塞的89首爱情小唱(Amoretti)为开端。
他在诗中描述了姑娘的美丽。
美哉,我的爱人,偶然瞥见/她美丽的金色头发在风中飘舞;/美哉,当那红润的双颊上玫瑰吐艳,/当她双眸中有爱的火光闪现。
/美哉,当她停起胸乳,/像满载奇珍异宝的航船,/美哉,当她用微笑祛散/那遮掩她美丽光辉的骄傲云团。
/而她最美之时,则是她轻轻开启/那红宝石与白珍珠的富丽之门,/吐出连珠的妙语,/传达着优雅温柔的情意。
关于中外文学名著中“生命,爱情,自由”主题诠释与表现的几点浅析主啊我的生命在你手中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合乎传统,含蓄微妙,宛如一道清澈的小溪涓涓而过,悄无声息的滋润人们心中那片宁静而圣洁的田地。
西方文明来势凶猛,个性解放,激昂高亢,仿佛一条飞泻的瀑布哗哗而至,在人们心湖里掀起千层浪。
但中外文学名著却有着共同的主题――生命、爱情、自由,经过历史沉淀,被世代传颂,它的价值不仅仅表现在它的故事或者表层的信息,对人们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素质也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理与欲于悖反中躁动不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诗句早已耳熟能详了。
爱情是小说永恒主题之一,从古至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传奇的爱情故事总是那么扣人心弦。
正是因为“爱情价更高”的缘故,所以为了爱而痛苦,为了爱而死便不是为足为奇了,他们心中有爱而他们却要死,难道这是他们的过错吗?或许,他们因爱而死,但死却并不单单意味着爱。
在这一点上,表现得最突出的,是梅里美小说《卡门》中的主人公卡门。
她是位迷人的吉普赛姑娘。
她身上所洋溢的,是一种奇特的、野性的美。
她无法无天,我行我素,道德败坏,只要她乐意,再罪恶的勾当也干得出来。
也正是她这种散发着个性魅力的美,吸引唐何赛,甚至使他心甘情愿为了她而沦落成为大盗,杀人犯。
他倾慕于卡门的美,却又说“她真是魔鬼”。
整个故事的基本色调是暗色的,但却因卡门这个人特的存在而有了亮点。
她美丽、放纵,甚至可以用邪恶、堕落来形容。
不禁让人想起远古部落里正跳着火把舞的少女,热烈、奔放,她又如同一团烈火,耀眼的火光刺痛了人们的眼睛。
这如火一般脾性的烈女子。
烈女子侠骨柔肠,有情有义。
当她得知唐何赛身受重伤之后,立刻赶来悉心照料,显示出从未有过的关怀。
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被他所束缚。
卡门临死前对唐何赛说:“你想杀我,这是命中注定,可是你不能叫我让步……卡门永远是自由的。
”即使到了亮出刀子的地步,卡门仍就一个“不”字回绝。
卡门带着它进了坟墓。
文艺复兴下的爱情与自由
——《仲夏夜之梦》自由和爱情,从来就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事物。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自由和爱情,哪一个更重要?正反各执一词。
那么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中赫米娅和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和海伦娜这两对情侣,又是如何阐释这两大主题的呢?
《仲夏夜之梦》讲述了由“魔汁”引起的冲突及冲突被解决、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有两个男青年拉山德、狄米特律斯同时爱上了女青年赫米娅,而赫米娅恋着拉山德,她的好友海伦娜又恋着狄米特律斯。
赫米娅为了反对包办婚姻和情人私奔,来到约定好的森林里。
海伦娜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狄米特律斯,二人也跟着赶到了森林里。
这个森林里本来住着仙王、仙后和侍奉他们的小仙、精灵,此时仙王、仙后正因为一个“换儿”(传说中仙人常于夜间将人家美丽的小儿窃去充做侍童)而不和。
仙王为了让仙后做出让步,便派小精灵迫克去取来魔汁(西方一朵纯洁的白色小花因为误中了丘比特的爱情之箭,受创伤后而流出的汁液)以戏弄仙后。
这种魔汁有这样的魔力:如果它滴在睡者的人的眼皮上,无论男女,醒来一眼看见的生物,就都会发疯似的爱上它。
因为魔汁的出现,整个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魔汁滴在睡着的拉山德的眼皮上,他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是误闯进来的海伦娜,因此而“移情别恋”,对海伦娜大献殷勤,这让赫米娅伤心万分;而狄米
特律斯醒来时一眼看见的恰是被精灵引来的海伦娜,因而“旧情复燃”。
两个同样美丽、善良的女孩如今一个被悲伤逼得要发疯、一个被惊喜冲昏了头脑,于是开始恶意地揣测甚至中伤起对方。
而另外两个痴情的热血青年又在愤怒中为海伦娜而决斗。
后来按着仙王的旨意,魔力得以解除、情人终成眷属、仙人和好如初,仙界、人间复归太平。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发生在古希腊时代,然而创作背景却是十六世纪九十年代,正是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政权相对巩固,社会比较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人们的思想也在发生巨变,英国文艺复兴运动和入文主义运动也进入繁荣昌盛阶段,大举自由的旗帜,引领人们追求现世幸福。
应运而生的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两对青年男女,赫米娅为着爱情背弃父亲,拉山德围着爱情勇于争取,海伦娜为着爱情卑微而近乎乞求,狄米特律斯为着爱情纠缠不舍。
看,他们都为爱疯狂着,谁也不肯放手,到底,他们追逐的是爱情,还是心中那份对自由的渴望?
剧中的故事发生在古希腊时代,但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标准却完全是以当时英国现实生活为依据的。
比如说赫米亚,作为贵族之女,却是敢爱敢恨,立场分明,不惧父亲的逼迫,誓要追求爱情,她反抗如此激烈,竟然以死相逼。
很多人都会为赫米亚勇敢与决绝所震撼,然而她不惜以生命为赌注,就真的完完全全是为了爱情吗?她更多的是为了她心中的自由而
抗争着,她不愿意在父亲的安排下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她也要追求现世的幸福。
所以,她与父亲的矛盾会如此激烈,她会如此厌恶狄米特律斯。
对于她而言,拉山德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自由的象征。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康德
人生而孤独,也总是在追逐着,比如爱情,比如自由。
中世纪的教会对塑造社会的价值取向具有权大的影响力,在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上也不例外。
教会声称女人是夏娃的后代,只会诱惑男人走向堕落,这一观念在整个中世纪时期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女人生而有罪,地位低下,爱情和自由对她们来说是一种奢侈。
在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赫米娅却成了莎士比亚笔下资产阶级新女性的代表,她对父权制的勇敢抗争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于女性地位和权利的重新考量,以及对自由和爱情的追逐。
赫米娅和拉山德,海伦娜与狄米特律斯这两对青年情侣与伊吉斯所代表的势力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方是勇于追求幸福,自由,平等;一方却是逼迫,想要掌控一切。
这也是对新兴资产阶级势力与老旧一派之间的一种描述。
全剧悲喜交加,剧情也是跌宕起伏,着实揪人,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的结局让我松了口气。
莎士比亚以喜剧结尾,不仅表达着他对于人文主义精神的颂扬,也饱含对于新兴资产阶级发展的信心。
自由与爱情,从来都是以自由为前提,如若没有了自由,哪里来的精神高谈爱情。
人生而孤独,很大程度上,人都是在朝着满足自我
的方向上前进着。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真正的爱情是使你成为你自己,成为真正的自己需要的是自由,爱要有自由方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