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格局的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6
1国外大学绿化设计校园景观设计文献综述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发展,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校园绿化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并成为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美的生活环境、和睦的学习氛围、优雅的人文景观,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生活情操、涵养其人文精神,更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在生活和学习上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1]。
学生大部分时间集中在课堂学习,生活节奏较快,而优美的校园绿化环境能很好地平衡生活节奏,不仅能为学生课外学习与休憩提供良好的环境,更能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良好发展。
同时,校园绿化不仅是提高学校整体文化底蕴的有利途径之一,也是衡量和体现一个城市现代化的标准,在创建文明城市中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因此在基于客观地理和气候条件下,不断地优化校园的环境,打造一个因地制宜、既能满足学生内外在需求、又能体现校园文化形象的校园绿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研究现状涂慧君在《大学校园整体设计》中指出,“校园”源于拉丁语“campo”,意指一块连绵不断的绿色场地,特指大学[2]。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时期出现了文人园,哲学家们在露天场地公开授课,例如柏拉图就曾经在雅典城内开设讲堂,园内配置有绿植、凉亭等,是校园绿化的雏形[3]。
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广义的校园绿化及景观设计不仅体现在校园特有的办公、学习、居住等功能性场所和其所处的微环境,也包含了校园景观形成的整体或局部环境营造的空间氛围,以及其打造的人文气息等非物质精神。
卞素萍在《国外大学校园绿化景观的塑造及借鉴》中研究并阐述了国外大学的绿化塑造方法和特点,发现国外大学绿化景观的特点是开敞自由。
国外大学绿化设计的空间构造方法中,较为普遍的是利用自然的地理和地貌优势,再配合符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植物来对空间界面进行围合,引以形色协调的绿植在垂直或水平方向上构成自然边界[4]。
虽稍显简陋和单调,但却也体现了西方思想开放的价值理念。
其采用大规模观赏绿地,乔、灌、草的合理搭配,营造出开阔的露天区和阴凉区,能在不同季节和天气条件下营造出小环境,供以不同需求的学生休憩和学习。
景观设计总结文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宜居环境的需求不断提高,景观设计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美化城市环境的工作,更是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打造出有利于人们生活、工作、休闲的空间。
本文将就景观设计的总体理念、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为今后的景观设计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一、总体理念景观设计的总体理念是通过规划和设计创造出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
景观设计要根据不同地域、气候、文化等因素,结合城市的用途和功能需求,考虑人们的活动习惯和文化背景,设计出适合人们生活和活动的景观空间。
景观设计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尽量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共荣。
二、方法1. 地形分析:通过对地形的分析,包括地势、水系、植被等要素的研究,为景观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地形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充分了解场地特点,为设计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2. 空间构成:景观设计的空间构成要素包括场地大小、形状、结构等,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功能需求和美学要求,合理构成景观空间,使其具有良好的功能性和美感。
3. 植物选用:植物是景观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合理选用植物,可以为景观增添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
在植物选用上,要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环境、光照条件、水分需求等因素,确保植物能够生长良好,同时与周围环境协调统一。
4. 色彩运用:色彩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通过合理的色彩运用,可以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效果。
在设计中,应根据不同的场地特点和功能需求,选用适当的色彩搭配,打造出具有个性和魅力的景观空间。
5. 灯光设计:灯光设计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灯光的设置和布置,可以为夜间景观增添动感和神秘感。
在灯光设计中,要考虑到景点的重要性、安全性和节能性,设计出合理的灯光方案,提升景观设计的整体品质。
三、技巧1. 创新设计:景观设计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设计师要敏锐地捕捉时代潮流和人们需求,运用新颖的设计理念和手法,打造出具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作品。
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五篇)第一篇: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4篇)在各领域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你所见过的论文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1[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 1.[14]RonaldG.Carraher,JacquelineB.Thurston.Illusionandvisualart[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21]张建琴.浅析图底反转的创意与表现[J].音体美,2007(04):545.[22]刘宏,李哲媛,许超.视错觉现象的分类和研究进展[J].智能系统学报,2011(02):1.[23]黄英艳.室内设计色彩的错觉与幻觉.2013:1[24]钱明阔.视错觉经典:法国国旗的秘密.[25]沈复.浮生六记[M].山东:青岛出版社,2011:19.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2[1]郑翔·构筑人宁校闶文化景观[J]·美术人观,2006,(7):68-69.[2]依凡.关丁-人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教育研究,2004,25(1):11-17.[3]王冀生·大学文化的科学内涵[M]·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5-10.[4]秦春跃.校闶文化与人本管理研究浅议[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6,9:39-39.[5]赵祥奎,刘兵,沈向.闶林景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教育作叫[J].会论坛,2008,4(27):20.[6]石现,路东灿,王眠.论高校校园景观环境的文化内涵[J].中州建设,2006,9(62):35-39.[7]肖笃宁,石铁矛,阎宏伟.景观规划的特点与一般原则[M].世界地理研究,1998,7.[8]乔峰.论高校校同景观的文化内涵[J].2006,6.[9]黄滨.文化景观概述[M].2005,12,16.[10][丹]扬·盖尔,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7-45.[11]袁浩东.重塑大学校园景观的独特气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8,(4):96-98.[12]徐庚阳.大学新校闶景观的人文性设计[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S然科学版),2007(4):65-69.[13]张健健.高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D].2010:77-78.[14]高霄,张永华.试论校闶文化的历史嬗变及其重建[J].理论导刊,1998,(1):13-15.[15]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闶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人学学报(城市科学报),2007,24(2):74-77.[16]闻觅真.校园文化艺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07.[17]邱玉华,陈幼琳.大学校闶景观设计中文化内涵的表达[J].华中科技人学学报(城市科学),2007,24(2):74-77.[18]闻觅真.校园文化艺术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人学,2007.[19]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0]王新军,史洪.校园景观文化内涵的设计与体现[J].常州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27(4):63-65.[21]任磊,张从容.浅析人学校园文化载体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J].文化刊,2009,(5):27-30.[22]张万荣,方红,冯维维.高等学校校园绿化探讨[M].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2):69-73.[23]李慧,段艳红.校园绿化设计原则研究[M].平原大学学报,2004,(10):8-10.[24]常俊丽,王浩.大学校闶绿地文化景观的传承-以郑州华信学院新校区景观规划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94-18396.[25]劳里著,欧林,王晖译·景观建筑学[J]·世界建筑,2003(3):21.[26]卢仁,金承藻.园林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朴,1991.[27][美]埃德蒙·N·培根.城市设计·黄富厢,朱琪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3-30,252-254[28][美]彼得·F·德鲁克.变化着的经济景象.知识经济,(美)达尔·尼火编,珠海出版,1998[29][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林庆怡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83280[30][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方益平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1-9,35-106[31][美]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俞孔坚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23-237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3[1]王瑛等.浅谈环境心理学在大学校园环境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林业科技,2009.6[2]王少云,孙迎春.漫谈我国高校公共设施建设[J].科技信息,2008[3][德]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二卷--论功能主义理性批判.重庆:重庆出版社[4]张涛.当代大学校园中心区空间环境设计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5[5]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9[6]孙磊磊.高校交往空间模式研究[D]东南大学,2003[7]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8]王鹏著.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9]高占祥著.论校园文化.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10[10]黄希庭等编.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6[11]李道增著.环境行为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3[12]何镜堂.当前高校规划建设的几个发展趋向.新建筑,2002.4[13]关肇邺.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建设.世界建筑.[14]阮仪三.校园环境设计.时代建筑,1988.2[15]李橘梅.大学校园外部交往空间研究.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4[16]陈家琦.从学生需求看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J].山西建筑,2007.7[17]欧诗,陈建.高校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探析[J].规划师,2003.9[18][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刘静,梁天一,董和壁.大学校园公共空间环境构架与效用分析--以北京师范大学主校区为例[J].管理与财富,2008.9[20]张惟钰.关于高校校园户外公共.开放空间的思考[J],甘肃科技,2008.[21] Jakob Schneider.This I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M].Wiley,2012[22]BobCensoni.Ready-to-Use Humorous Illustrations of Trades and Services: 96 Different Copyright-FreeDesigns Printed One Side.[M].Dover Publication Inc,1993景观设计论文参考文献4[1]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盖文启.创新网络区域经济发展新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3]高鉴国.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4]郭曦,郝蕾.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层次分析--基于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统计回归[J].南开经济研究,2005,04:34-40+46.[5]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6]亨利·列斐伏尔(勒菲弗)著,李春译.空间与政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7]侯永庭.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环境评价[J].国际经济合作,1988,10:22-23.[8]贾春浩.基于BP神经网络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宄[D].南京农业大学,2011.[9]包亚明.消费文化与城市空间的生产fj].学术月刊,2006,(5):11-13.[10]陈寒,廖富阔.我国高铁产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4:136-139.[11]陈家祥.中国国家高新区功能偏离与回归分析[J].城市规划,2006,06:22-28.[12]丁伟.“超国民待遇合理合法论”评析一一外商投资领域国民待遇制度的理性思辨[J].政法论坛,2004,02:165-171.[13]李森.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景广后劲足[J].国际经济合作[14]李梦玲,赵希男.高新技术产业幵发区系统评价与分析[J].科研管理,1995,01:49-53+33.[15]卡尔·马克思,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6]Quaini M.Geography and Marxism [M].Oxford: Blackwell.1982.第二篇: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论文一、生态文明的概述生态文明的宗旨是维护和尊重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着重强调人类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同时,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平等的思想,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景观设计总结文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二、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调整和设计,创造一个宜居、宜游、宜休的生活环境。
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兼顾自然、人文和社会等因素,通过艺术的手法将这些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美学、实用和可持续性的平衡。
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强调景观设计应该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创造出令人愉悦的环境。
三、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景观设计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自然: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避免过度人为干预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2)人文关怀:景观设计应该考虑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创造出适合人们休闲和游憩的场所。
(3)可持续发展:景观设计应该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性,避免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实现景观设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四、景观设计的未来趋势在未来的发展中,景观设计领域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将越来越强烈,景观设计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更加注重生态环保和可持续性,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宜居、宜游、宜休的生活环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景观设计也将融合更多的科技元素,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科技感的景观作品。
第二篇示例:1.景观设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景观设计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城市、园林、自然、农村等。
随着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景观设计的概念和方法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经验。
2.景观设计的重要概念在景观设计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原则,对于理解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方法至关重要。
其中包括以下几点:(1)景观整体性原则:景观设计要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思考,将自然与人类活动融为一体,力求达到地方特色和环境适应性的最佳平衡。
森林景观格局研究进展的探讨森林经理学吴兆艳 2009116022013 摘要:森林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景观尺度上的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已经成为当前森林的研究热点。
在阐明森林及其景观格局与过程概念的基础上,综述了现在森林景观格局与过程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的进展情况,指出了以下几个方面有望成为今后森林景观研究的发展方向以及在森林景观格局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森林景观;景观格局;3S技术;景观指数Abstract:Forest ecological system in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on landscape scale, the forest landscape patterns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of forest has become the hotspot. The forest and landscape patterns and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 of forest landscape pattern are reviewed and the process is the research content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progress, pointed out the following aspects are expected to become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forest landscape in the forest landscape pattern and the deficiencies.Keywords: Forest landscape, The landscape pattern, 3S technology, Landscape index1.森林景观森林景观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所构成的景观。
英文回答:Fieldplex landscape design is a policy aimed at maintaining the country ' s original ecological landscape, enhancing the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ttracting tourists and residents to farming life and promoting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aim of the policy is to use rural natur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o integrate elements such as villages, fields and nature through landscape design and to create an integrated culture of farming。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desire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to live in rural areas, field landscape design has be one of the hot spots of research,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national development path and approach to rural renewal。
田园综合体景观设计是以保持乡村原生态风貌、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吸引游客和居民体验农耕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目标的政策。
该政策旨在利用农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通过景观设计手段将乡村、田园、自然等元素进行整合,打造具有农耕文化氛围的综合体。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了现代地理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等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1],景观要素的数量、种类、形状及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2],对景观格局动态的把握,尤其是在大尺度景观监测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变化定量地预测、预报对景观的规划与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景观生态学一词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
随后,关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在欧洲和北美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后,景观生态学已从局限于中、东欧的地区性应用学科发展成为生态学的热点问题并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前沿学科。
随着生态学各学科间的交互渗透,景观生态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其原理在森林景观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森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所构成的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
在欧洲和北美,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森林景观十分活跃[3]。
涉及研究内容也不断的加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区域总体景观结构分析与景观质量控制的研究方面,进行了森林景观特点,景观特征和景观变化的研究;在森林景观变化和森林破碎化过程、景观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景观调控问题上,进行了破碎景观的分析评价,破碎森林斑块间种的扩散等研究;在对森林景观格局与功能相互关系的方面,进行了景观格局对景观特制循环和能量流动格局改变的研究;在人为干扰对森林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火干扰,森林采伐活动和其它干扰对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森林景观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和决策模型的研究以及河岸景观生态研究。
景观生态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蓬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它以生态学理论框架为依托,吸收了现代地理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之所长,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演化,研究景观和区域尺度的资源、环境经营与管理问题,具有综合整体性和宏观区域性等特色,并以中尺度的景观结构和生态过程关系研究见长。
20世纪80年代以来,景观生态学逐渐成为世界上资源、环境、生态方面研究的一个热点[1],景观要素的数量、种类、形状及分布特征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2],对景观格局动态的把握,尤其是在大尺度景观监测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变化定量地预测、预报对景观的规划与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及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景观生态学一词是德国著名的地植物学家C.特罗尔(C.Troll)于1939年在利用航空照片研究东非土地利用问题时提出来的。
随后,关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在欧洲和北美经过多年的迅速发展后,景观生态学已从局限于中、东欧的地区性应用学科发展成为生态学的热点问题并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前沿学科。
随着生态学各学科间的交互渗透,景观生态学在理论、方法和应用上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多样化,其原理在森林景观研究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森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所构成的景观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化。
在欧洲和北美,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森林景观十分活跃[3]。
涉及研究内容也不断的加深。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区域总体景观结构分析与景观质量控制的研究方面,进行了森林景观特点,景观特征和景观变化的研究;在森林景观变化和森林破碎化过程、景观变化的生态后果及景观调控问题上,进行了破碎景观的分析评价,破碎森林斑块间种的扩散等研究;在对森林景观格局与功能相互关系的方面,进行了景观格局对景观特制循环和能量流动格局改变的研究;在人为干扰对森林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火干扰,森林采伐活动和其它干扰对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及其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森林景观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和决策模型的研究以及河岸景观生态研究。
美国森林景观的研究不仅提出和发展了一些逐渐得到证实和接受的一般性原则或原理,而且还不断充实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4]。
在区域总体景观结构分析与景观质量控制研究方面,R.T.T.Forman及其同事对美国新泽西州濒海平原栋林景观组成与格局的分析,在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们较为系统和全面地分析了这一地区森林景观的特点,并对景观管理与规划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5]。
Odum E.P.和Turner M.G.对佐治亚洲景观变化作了研究,并构造了基于转移概率的随机模拟模型[6]。
Robert P.采用人工试验地的方法,探讨斑块大小和间距对斑块动态的影响。
DaviSJ.Mladenoff从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角度分析了北方阔叶混交林区森林景观变化的特点,阐述传统森林经营与“动态景观异质性”保护之间存在矛盾,应将基于群落生态学原理所采取的经营活动与景观整体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管理的基本要求[7]。
古斯塔夫逊应用接近度指标PX(proximity index)分析农业景观区域中增加一定面积的森林时对特种保护的意义,对研究地区景观斑块空间特征的变化和PX 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述PX在农业景观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河岸植被与水质和河流动态的影响、农业景观中的树篱和林网结构与功能、森林斑块间的廊道对景观功能的作用、景观结构与异质性对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的影响等[8-11]。
姆兰德诺夫从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北方阔叶混交林区森林景观的变化特点,提出了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应着重解决林分经营活动如何在景观水平上进行综合,并做出正确决策的问题[12]。
Noss在全面分析天然林与经营森林景观特征差异基础上,阐述了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森林景观条件,这些条件都是反映森林景观结构的指标。
Katsue等对日本京都天然林景观规划和管理的变化而引起的景观变化做了分析和评价,他们认为对天然林进行保护是至关重要的[13]。
Laidlaw在对玻利维亚高山气候带的落叶林景观变化进行分析后,发现1984年以后的大豆产业化种植是导致森林破碎化的主要原因,他认为人类定居种植业对森林的影响很大,必须采取相应的保护计划[14]。
Peter等人分析了明尼达的西北部最近五年的森林覆盖类型和景观结构的转变,结果表明,采伐斑块的大小和格局的变化对景观的影响比采伐速率更为重要;这些研究主要探讨了森林景观空间结构特征和分布布局对区域生态环境、土地利规划等方面的影响,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
由于森林景观生态学渊源的多学科高度综合性,研究尺度的宏观性,专家、学者来源的广泛性,以及学科尚处在初期发展阶段等原因,使景观生态学研究领域具有明显的广泛性、不确定性以及研究方法非常多样化。
对景观生态模型化方法的研究吸引着一大批研究人员。
Turner等人[15]曾用Markov模型对美国佐治亚洲的一个地区进行空间模拟,选择三个不同的时期,用各类镶嵌体的景观转化比例作为矩阵中的元素,以年为单位求得转移矩阵,最后预测出到2000年该地区的发展情况。
对景观生态过程模拟模型和决策模型的研究呈现出以静态模型为主的发展到以动态模型为主的阶段的变化,从森林演替模型向着更为综合空间明晰化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先进技术的普遍应用,是大尺度研究中收集处理大量数据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景观生态研究的水平和效率。
Ripple等[16]利用Landsat卫片分析了Oregon州西部不同权属林地之间的森林景观结构,并根据1972年到1988年的变化状况预测了其发展趋势。
Iverson 等(1989)、Ravan和Roy(1997)以及Waring和Running(1998)对遥感在森林生态学研究和管理方面的应用做了很好的综述。
国内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在我国,景观生态学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陈昌笃等将景观生态学介绍到中国,到80年代末,景观生态研究开始成为我国地理学、生态学和林学研究工作者关注的一个焦点。
森林景观研究是我国开展景观生态学研究较早涉及的领域,并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我国森林景观生态学的初期研究,主要是在继承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将注意力转向对森林异质镶嵌体的结构及其动态的研究上[17]。
徐化成等在研究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与森林斑块动态、群落空间结构和梯度分析、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并且在利用航片资料对研究区域内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研究时,将影响森林景观格局及异质性的林火干扰与景观格局动态相联系,主要分析了景观组成结构、年龄结构和粒级结构及其变化,体现了景观结构和功能间的关系[20~22]。
同时,在对森林边际效应研究方面,黄世能[24]等在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的群落学研究中,应用基于分割线段模型的边缘效应测度公式来分析采伐迹地边缘的次生林及保留林的边缘效应强度及其作用距离。
随着景观水平上的空间直观景观模型成功的模拟森林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卢景龙[25],郭晋平等[26,27],邵国凡[28]等应用GIS或RS软件的部分功能对森林景观动态进行模拟和预测,同时,郭晋平等人首次对森林景观生态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森林景观生态研究》是我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领域的第一部专著;赵光等[29]则首次运用RS和GIS研究了中国东北一原始针阔混交林的破碎过程。
在此期间部分有影响力的模型的新版本和新模型不断涌现。
近几年来,随着对森林景观生态越来越深入的研究,其发展对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它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林地管理观念和方式,即从林分管理上升到景观管理层次[30],并且,开始越来越多的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管东生[31]采用多样性指数,分析了广州市城市森林的景观类型、格局和斑块破碎度等特征因子,进而说明城市化与森林景观格局的相关性。
彭月等[32]运用GIS软件与地面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并利用Fragstats 3.3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开展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研究。
上述三位作者都集中于运用景观指数对森林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研究,仅限于景观描述与分析,缺乏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
杨慧等[33]则把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简单的结合起来,对北京东灵山地区白桦种群生活史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是影响白桦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两个主要原因。
但是,我国森林景观生态研究与国外的研究相比,由于起步较晚,在对景观时空动态模型简历、人类活动与自然干扰对景观影响的定量化研究、景观管理与生态保护等方面都相对落后。
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以及马尔可夫模型是目前我国用于模拟森林景观动态常用方法。
郭泺等[34]应用GIS空间分析构建各景观要素的专题图层,建立了森林景观生态模拟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为森林景观结构变化的非线性对应关系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是森林景观格局预测、模拟分析及景观规划的新方法。
郭晋平等[35]也运用了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对对关帝山林区景观进行了研究,保证了林区规划、发展的科学性、生态性。
彭月等[36]在遥感和GIS系统支持下,利用马尔科夫模型模拟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的动态演变,通过对其演替规律的分析指出进行景观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国外森林景观生态研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重视森林景观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对区域环境、土地生产力、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服务于景观规划与管理;以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研究成果为基础,更好的将格局和生态过程相联系进行研究;在研究技术和方法上,多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注重模型化研究方法的应用,是大尺度研究成为可能。
近二十年来,我国的森林景观生态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研究成果,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向与世界森林景观生态学的发展相一致。
但是,与国外同期研究相比,我国的森林景观生态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着较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37-38]:(1)研究专题的集中性:过多集中于对森林景观格局的研究,而对于森林景观结构、分类、过程和干扰机制的基础研究不足,并且缺乏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2)研究方法的单调性:我国的森林景观生态研究还多集中于对各类景观指数研究的计算和分析上,在实验、景观模型以及GIS和RS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上尚为欠缺;(3)森林景观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开展不够,没有研发出适合我国森林景观模拟、管理和可视化的模型或软件;(4)(5)研究尺度的不连续性:我国的森林景观生态多集中于孤立的中、小尺度及短时期的研究上,尚缺乏较大尺度、连续的、系统的研究,数据资源不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