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4.31 MB
- 文档页数:21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单位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体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换算方法,还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进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学会体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理解和掌握。
2.体积单位间换算方法的掌握。
3.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践活动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和教学素材。
2.体积单位模型。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我们已经学过哪些体积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如:学生分组进行体积单位换算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方法。
例如:让学生完成一些体积单位换算的题目,教师及时批改和反馈。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难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板书课题)2.看了课题,能回忆回忆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呢?3.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液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4.说说这些已经学过的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教师板书)长度单位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液体体积单位1升=1000毫升5.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6.提炼猜想,为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学生出现的猜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出示自学纲要: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2.学具提供: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2个,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使用。
②挂图,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
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
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
(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2.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3.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4.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关系进行体积的换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体积的概念,对体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换算体积单位还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掌握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解决问题的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体积的换算。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体积换算表、实物模型、体积单位卡片。
2.学具:学生体积换算表、实物模型、体积单位卡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情境,如“小明有一块长方体的橡皮泥,长20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请计算这块橡皮泥的体积。
”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如换算体积单位,观察并记录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些体积换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生对体积单位间进率的掌握情况。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还有哪些单位之间也有进率,如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4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
1、教师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长度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厘米(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板书: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平方厘米2、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1)4米=()分米=()厘米算法:进率x高级单位的数(2)500厘米=()分米=()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3、谈话引入: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天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
(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二、学习新课。
(一)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认识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的关系。
(1)指导学生自学,出示自学提纲:A、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B、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C、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2)学生分组汇报。
教师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1”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看作棱长是10厘米的正方体。
1分米x1分米x1分米=1(立方分米)10厘米x10厘米x10厘米=1000(立方厘米)(3)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2、推导立方米与立方分米的关系。
(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2)(演示动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可以划分成1000个棱长是1分米的小正方体,即1000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练习
授课时间:课型:练习课课时:1课时
1.核心素养目标:
①情境与问题:进一步熟悉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熟练地进行简单体积单位之间名数的换算;
②知识与技能:会正确地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名数的换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③思维与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等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交流与反思:让学生真正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需要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学习重点难点:掌握名数的换算方法并灵活运用名数换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准备: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
环节一:基础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回顾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师:我们学习了哪些体积单位?它们
之间的进率是怎样的?[板书课题:体
积单位间的进率(2)]
师归纳并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
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2.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口答。
环节二:以题为例,感悟策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8课时《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以及它们与毫升之间的换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对体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可能会对体积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以及它们与毫升之间的换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它们与毫升之间的换算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共同解决问题。
4.激励评价法: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体积单位模型、多媒体课件。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体积单位模型、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新课,如:“假设我们有一个体积为1立方米的正方体,那么它的体积可以用多少立方分米、立方厘米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以及它们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人教新课标一. 教材分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下册数学的一节说课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以及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基本概念,对体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能够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相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相关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概念。
2.讲解:讲解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以及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相关计算。
4.总结:让学生汇报自己的实践活动成果,总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其运用。
5.巩固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可以设计一个,列出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并在旁边标注一些关键词,如“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
可以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评价。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一. 教材分析《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这一章节位于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体积的基本概念,对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体积单位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2.教学难点: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实例和练习题。
2.准备课件和教学道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不同体积单位之间进行转换的情况,那么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和教学道具,呈现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例如,1立方米等于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等于1000立方厘米。
同时,给出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巩固。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例如,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0.5米,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并用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表示。
4.巩固(10分钟)对学生在操练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