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让定价法规:大陆香港台湾转让定价法律法规比较
- 格式:pdf
- 大小:302.96 KB
- 文档页数:4
税务工作中的转让定价与跨国转移定价解析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跨国公司之间的转让定价和跨国转移定价成为税务工作中的重要议题。
转让定价是指跨国公司在国际交易中对其关联企业进行产品或服务的定价,而跨国转移定价则是指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之间转移资产、技术和知识产权时所采取的定价策略。
这两个概念在税务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既关乎企业的利润分配,也涉及国家税收的合理分配。
一、转让定价的原则与方法转让定价的原则主要包括公平原则、市场原则和最佳法规原则。
公平原则要求跨国公司在转让定价中要遵循公平、合理、无歧视的原则,确保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定价与独立企业之间的交易定价相符。
市场原则要求跨国公司在转让定价中要参考市场价格,确保定价与市场价格相一致。
最佳法规原则要求跨国公司在转让定价中要遵循最佳法规,确保遵守国际税收法规和相关国家的税务要求。
转让定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可比较市场价格法、成本加利润法、利润分割法和利润比例法。
可比较市场价格法是指根据市场上类似产品或服务的价格来确定转让定价。
成本加利润法是指根据生产成本和合理利润来确定转让定价。
利润分割法是指根据关联企业之间的贡献程度来分配利润,并根据分配的利润来确定转让定价。
利润比例法是指根据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润比例来确定转让定价。
二、跨国转移定价的挑战与应对跨国转移定价面临着多种挑战,其中包括信息不对称、技术复杂性、法律法规的差异和税收政策的变化等。
信息不对称是指跨国公司在转移资产、技术和知识产权时,往往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定价不准确。
技术复杂性是指跨国公司在转移技术时,往往涉及到复杂的专利、商标和版权等知识产权问题,难以确定合理的转让定价。
法律法规的差异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法规存在差异,导致跨国转移定价的合规性难以保证。
税收政策的变化是指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导致跨国转移定价需要不断调整。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跨国公司可以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跨国转移定价的合规性和准确性。
海峡两岸涉外侵权法律适用规则之比较
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深受《民事诉讼法》保护,《民事诉讼法》涉及涉外侵权问题的
事实证明,海峡两岸间的涉外侵权法律存在一定的差异。
为此,本文就中国大陆和台湾地
区的涉外侵权法律的适用规则进行比较。
首先,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适用《民事诉讼法》,其中台湾地区侯官罚令事宜案例
除外,均适用《民法通则》规定的责任制度,但以上规则仅对社会及各类关系中的涉外侵
权行为提供起诉要约。
其次,在中国大陆,《民事诉讼法》不仅给予侵权行为受害者特别的赔偿金,还为侵
权行为受害者提供多种司法形式的保护,包括冻结财产、免除责任、执行裁定、追索权等。
同时还应当对抗诉人承担赔偿责任。
从台湾地区的立法来看,《民法》、《商业法》、《商事争议仲裁法》等法律对涉外
侵权主体也有一定的约束作用,而《商事争议仲裁法》则明文规定,当台湾和外国国家或
海外实体发生涉外侵权的,仲裁也可以为受害方提供法律追究的,这是中国大陆未覆盖到
的范围。
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涉外侵权法律涉及的范围及程度存在差异,两
地的法律适用规则也存在不同,如上文所述。
此外,两地涉及涉外侵权的证据责任负担也
存在差异,因此在审理涉外侵权案件时,是否以中国大陆法或台湾法为适用法律,应以案
件实际情况确定。
香港与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比较一、概述本文旨在对香港与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相关法律进行比较分析,包括法律制度、程序及监管机构等方面。
此外,还将探讨两地制度的异同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和风险。
二、法律制度1.香港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Securities and Futures Ordinance)是香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法律法规。
在此基础上,香港证监会颁布了《收购守则》(Code on Takeovers and Mergers),该守则规定了收购程序、披露要求、公正和平等原则等内容。
2.内地内地的公司收购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信息披露办法》等。
其中,《公司法》规定了公司股权转让的相关规定。
《证券法》则规定了内地证券市场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有关规定。
三、程序1.香港香港《收购守则》规定了具体的收购程序。
其中包括出价通告、目标公司回应、收购文件、批准过程等环节。
2.内地内地的公司收购程序则相对简单,普通包括转让协议签订、股权过户等步骤。
四、监管机构1.香港香港证监会是香港证券市场的主要监管机构,根据《收购守则》对收购进行监管。
2.内地内地的公司股权转让涉及到证券市场,监管机构为中国证监会。
此外,公司收购还需要事先获得国资委、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的批准。
五、异同点及存在问题1. 异同点:香港与内地在收购法律制度、程序及监管机构等方面均存在差异。
其中,香港的收购守则较为详细,程序也相对繁琐,但监管机构比内地相对独立。
内地收购程序简单,但存在政府干预和监管漏洞等问题。
2. 存在问题和风险: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内地,收购过程都存在着各种潜在问题,如信息披露不彻底、缺乏公正性等等。
此外,双方在收购交易中存在文化差异、诚信问题等也需予以关注。
六、总结本文对香港和内地在公司收购方面的法律制度、程序及监管机构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两地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问题,但随着两地交流合作的加强,相信将会逐渐趋于完善。
精品香港与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比较简介:要约收购是指某个人或企业以报价形式向目标公司的股东提出购买其股份的意向,通常是为了取得目标公司的控制权或增加股权。
香港和内地是两个不同的法律体系,因此其要约收购的法律规定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精品香港和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比较。
一、信息披露要求在香港,根据《公司条例》和《上市规则》,要约人在发起要约收购时必须准确、全面地披露相关信息,以便股东做出理性的决策。
要约文件必须包含有关要约人的身份、意向、收购方式、交易对价、目标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前景等信息。
而在内地,要约人根据《证券法》和《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规定进行要约收购。
要约人必须披露自身情况、要约计划、收购对象和目的、购买价格等信息。
但与香港相比,内地的信息披露要求相对较少,有时可能对投资者的决策产生影响。
二、股权收购的程序在香港,要约人需向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FC)提交要约文件,并根据规定发布公告,同时通知目标公司董事会。
目标公司董事会必须准备详尽的报告,以让股东对要约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向股东提供适当的建议。
而在内地,要约人需要向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CSRC)提交要约文件,并同样发出公告,同时通知目标公司董事会。
董事会需要按照规定向股东提供建议,但与香港不同的是,在内地,要约成功还需要获得股东大会的批准。
三、要约成功条件在香港,要约人需要获得目标公司当时已发行股份总额的90%以上的承诺或已收购股份的90%以上,才能宣布要约成功。
此外,还需要获得相关监管机构的批准,例如SFC的许可。
在内地,要约人需要获得目标公司已发行股份总额的50%以上的承诺或已收购股份的50%以上,方可宣布要约成功。
同时,要获得CSRC的批准。
四、反收购防御措施在香港,目标公司可以采取各种手段来抵御要约,例如制定重组计划、增加股份限制、发起诉讼等。
此外,目标公司董事会还可以推荐股东拒绝要约。
而在内地,目标公司的董事会也有类似的权力,可以制定防御计划,例如限制股东大会决议的效力、推迟召开股东大会等。
香港与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比较在香港和内地,股市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眼中的热门领域。
在这两个地区,上市公司之间的收购活动也不断增多。
然而,香港和内地在法律层面上对于上市公司要约收购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比较香港和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规定,以便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这一领域。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香港的法律规定。
香港的上市规则对于要约收购设有详尽的规定。
根据香港证监会的规定,一旦任何人或团体拥有某一上市公司超过30%的股份,就必须向其他股东发出要约收购的通知,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公开收购。
此外,香港法律要求要约收购者在要约期内提供详尽的信息,以便股东做出明智的决策。
同时,要约收购者还需要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不得进行虚假宣传或采取违法手段。
与此相比,内地的法律对于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规定相对较少。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规定,要约收购者需提前向证券交易所和监管机构报备,并在媒体上公示要约计划。
与香港不同的是,内地要约收购的目标通常是持有超过50%股权的控股股东,而不是30%的股份。
此外,内地要约收购程序通常比较复杂,涉及到的法律法规比较多,而且一些名义上的“股权激励”活动也对要约收购构成一定的限制。
除了要约收购的规定之外,香港和内地在其他方面的法律差异也值得我们关注。
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香港法律对于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的罚款和处罚较为严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的透明度和投资者的保护程度。
相对而言,内地的法律对于这类违规行为的处罚则相对较轻,这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只对香港和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作简要比较,具体的法律条款和规定可能因国家政策和监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因此,投资者在进行相关交易之前,应当仔细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并征求专业投资咨询人员的建议。
总结起来,香港和内地在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方面存在着一些法律的差异。
香港的法律规定较为详细,要求要约收购者提供详尽的信息,并遵循公平竞争原则。
引言:香港公司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股权交易制度。
这使得香港公司转让内地公司股权成为一种常见的投资行为。
由于香港与内地具有不同的法律和规定,进行这种跨境转让需要注意许多事项,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顺利进行。
本文将全面解析香港公司转让内地公司股权的相关内容,并重点介绍注意事项。
概述:1.跨境转让背景和意义2.香港和内地公司制度的差异3.香港公司转让内地公司股权的常见方式正文:一、监管机构和法律法规1.香港公司转让内地公司股权的监管机构:证监会、外汇管理局等2.内地公司股权转让的法律法规:公司法、证券法等3.香港公司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的法律依据:港澳台投资者设立内地企业管理办法二、交易流程及程序1.股权转让意向书的签署2.尽职调查和财务审计3.股权转让协议的签署4.股权移交的方式和程序5.相关文件的备案和公告手续三、税务合规性1.香港公司的税务居民身份2.跨境转让的资本利得税和股息税3.避免税务争议的策略四、合同和协议1.股权转让协议的主要条款2.非竞争协议的约定3.对赌协议的使用和注意事项4.股东协议的重要性和关键条款5.相关法律文书的翻译和认证五、风险和注意事项1.法律风险:合规性、合同纠纷等2.财务风险:财务信息真实性和资产评估准确性等3.税务风险:税务合规性和税收改革影响等4.市场风险:行业发展、投资前景等5.交易风险:受制于政策和法律的变化等总结:香港公司转让内地公司股权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投资行为,需要遵循严格的监管和法律程序。
在进行这种跨境转让时,投资者应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税务政策,并与专业机构合作,进行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
同时,合同和协议的约定也尤为重要,以确保交易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将有助于投资者在香港和内地之间进行股权转让时获得更好的投资回报和企业发展机会。
股权转让和股息分红中税收协定的对比分析一、股息红利所得国内法的规定:依据《企业所得税条例》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所得,按照分配所得的企业所在地确定收入来源地。
同时,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非居民企业(香港公司)取得来自中国境内的所得需要交纳企业所得税。
国税发2009年3号文也明确规定非居民企业(香港公司)取得来源于中国境内的股息红利等收益,需由负有支付相关款项义务的单位或者个人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因此香港公司从内地企业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将会被认定为其从境内取得的所得,进而需要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同时根据外管局以及银行的相关规定,在分配股息红利对境外付汇时,需要提供税务机关的相关纳税证明,如无法出具相关证明,则无法对外付汇。
因此无论是否需要纳税,如果需要对外分红则必须取得税务机关的相关证明。
另外,国税函2009年81号文规定,所有能享受股息红利税收协定优惠的前提是非居民企业(香港公司)必须被认定为受益所有人。
税收协定的规定:关于股息红利所得根据《香港与内地税收协定》第十条规定:(一)、一方居民公司支付给另一方居民的股息,可以在该另一方征税。
(二)、然而,这些股息也可以在支付股息的公司是其居民的一方,按照该一方法律征税。
但是,如果股息受益所有人是另一方的居民,则所征税款不应超过:①如果受益所有人是直接拥有支付股息公司至少25%资本的公司,为股息总额的5%;②在其它情况下,为股息总额的10%。
以上条款我们可以理解为:①香港公司从内地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可以在香港纳税(根据香港税法的一般规定,其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税)。
但是,因为文件规定的是“可以”,也就是说内地也有征税权,按照内地税务机关的一般做法,如果其有征税权基本都会行使其征税权。
②如果选择在内地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则假如香港公司被认定为受益所有人而且持股超过25%则可享受按5%的税率代扣代缴企业所得,否则按照10%代扣代缴企业所得税。
香港与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比较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背景下,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渐跨越国家边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市公司之间进行收购已成为常态。
香港和内地作为中国两大金融中心,其法律对于上市公司要约收购领域也有相应的规定和制度。
本文就香港与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进行比较,主要从法律依据、程序、标准以及司法保护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讨这两个地区在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方面的异同之处。
一、法律依据香港:香港的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主要依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Securities and Futures Ordinance) 第328章,该法规定了要约收购的各项程序和要求。
同时,香港联合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也颁布了一系列的规则和准则,如上市规则(Listing Rules)、交易准则(Takeovers Code)等,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导,使收购市场运作更加规范。
内地:在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主要依据《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各项规定。
其中,《公司法》第58条规定了要约收购的基本要素和程序,而《证券法》则规定了关于信息披露、违法处罚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中国证监会也发布了一系列的具体规定,如《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为上市公司要约收购提供了指导。
二、程序香港:香港的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程序相对简洁高效。
一般而言,收购方需要按照要约文件要求披露相关信息,并在指定时间内向股东发出要约通知。
股东则有权选择是否接受要约,如果愿意出售股份,需按要约文件的规定进行后续操作。
另外,香港的收购程序中,有关披露信息的要求相对严格,以保护投资者利益和市场公平。
内地:内地的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程序相对复杂,涉及到证监会的批准。
一般而言,收购方需向证监会申报,并提交相关的申报文件,同时需要披露的信息也相对繁多。
证监会会对申报文件进行审核,并在规定时间内作出批准或驳回决定。
我国转让定价管理制度一、我国转让定价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依法依规。
转让定价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和程序规定进行,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2. 公平竞争。
转让定价应当遵循公平竞争原则,不得利用垄断地位或其他不正当手段操纵市场价格,保障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3. 自主定价。
企业在转让产品或服务时,有权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成本等因素自主设定价格,政府不得干预。
4. 透明公开。
企业应当公开其定价政策、价格构成等信息,消费者有权知情,避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格歧视和不公平交易。
5. 可监管性。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对转让定价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
二、我国转让定价管理制度的法律依据我国《反垄断法》、《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为转让定价行为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规范,规定了企业在转让产品或服务时的定价原则、程序和要求,明确了政府的监管职责和权限。
《反垄断法》规定了市场主体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定价的行为,不得操纵市场价格,否则将受到反垄断机构的制裁。
《价格法》规定了价格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安排,对价格行为进行了明确规范,规定了价格的形成机制和调整程序,确保价格合理公正。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了价格欺诈、价格歧视等行为对消费者权益的损害情形和处理程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利益。
除此之外,我国还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规范文件,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价格垄断法》、《价格监管办法》等,为转让定价管理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法律支持和监管框架。
三、我国转让定价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定价政策。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定价政策,明确定价目标、原则和方法,确保定价合理公正,避免价格歧视和不公平交易。
2. 定价程序。
企业在转让产品或服务时,应当按照规定程序和要求进行定价,公开定价政策和价格构成,保证价格透明公开。
3. 定价监管。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定价监管机构和体系,对企业定价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处理,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精品word香港与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比较精品word香港与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比较一、背景介绍香港与内地作为两个经济体系相对独立的地区,在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实践中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香港与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进行比较分析,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相关法律制度,为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二、法律法规1. 香港香港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Securities and Futures Ordinance,简称SFO)和《香港联交所上市规则》(Listing Rules)。
SFO对要约收购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要约文件的内容、披露义务、公平对待要约对象股东等方面。
在香港,收购者只需收购达到目标股份65%即可实施强制收购。
2. 内地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基础主要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以及一系列补充性规定和指导意见。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收购者在收购目标公司超过30%的股份时,须向中国证监会报备,并根据规定向全体股东公开要约。
内地要约收购的法律程序较为繁琐,要求申请人提供详细的信息和承诺,并需要经过证监会的审核和批准。
三、收购要约文件1. 香港在香港,收购要约文件的内容应包括收购事项的详细说明、目标公司的基本情况、收购价格和支付方式等。
同时,要约文件还应包含必要的风险提示和法律声明,以确保投资者的知情权和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2. 内地在内地,收购要约文件的内容同样包括收购事项的详细说明、目标公司的基本情况、收购价格和支付方式等。
与香港不同的是,内地收购要约文件还需要提供过往三年的财务报表、关联交易情况等更为详细的信息。
四、披露义务1. 香港在香港,收购者和目标公司在要约收购过程中都有披露义务。
收购者须及时公布要约的相关信息,包括要约价格、条件和安排等。
目标公司则应及时公布自身的情况、意见以及策略等信息,以保证市场的透明度和投资者的知情权。
2. 内地在内地,收购者在进行要约收购时同样需要履行披露义务。
香港与内地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比较咱们都知道,在商业世界里,上市公司的收购那可是常有的事儿。
今儿个咱们就来唠唠香港和内地在上市公司要约收购这块的法律差异。
先来说说内地,内地对于上市公司要约收购那可是有一套严格的规则。
比如说,收购方得按照规定披露各种信息,像财务状况啊、收购目的啊等等,这可一点都不能马虎。
而且,监管部门会全程盯着,一旦发现有啥不合规的,那可就要出手整治啦。
我记得之前有一家内地的上市公司,本来发展得还不错,突然有个大公司想要对它进行要约收购。
这消息一出来,整个市场都沸腾了。
收购方那是各种准备材料,忙得不可开交。
监管部门也是一点不松懈,对每一份提交的文件都仔细审查,生怕有啥漏洞。
最后,经过一系列的波折,这收购才算是有了个结果。
再瞅瞅香港这边。
香港的法律环境相对更加灵活和市场化。
在要约收购的程序和要求上,可能没有内地那么繁琐,但对于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要求那也是极高的。
有个例子特别能说明问题。
有一家香港的上市公司,业绩一直不错,吸引了不少投资者的目光。
突然有一天,一家国际巨头表示要对它发起要约收购。
这可在香港的金融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不过,由于香港的法律体系更注重市场的自我调节,所以整个过程中,更多的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推动和监督。
要说这两地法律的差异,首先得提到审批程序。
内地那是层层把关,各种审批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而香港呢,相对来说更注重事后的监管和处罚。
还有就是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方式。
内地要求得非常详细,从收购方的背景到未来的发展规划,都得说得明明白白。
香港则更强调关键信息的准确传达,注重效率。
另外,对于收购价格的确定,两地也有不同的考量。
内地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确保价格公平合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香港则更多地依靠市场的定价机制。
总之,香港和内地在上市公司要约收购的法律方面,各有特点。
这也反映了两地不同的经济环境和监管思路。
不管是内地的严格监管,还是香港的灵活市场化,都是为了保障市场的公平、公正和透明,让上市公司的收购能够有序进行,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大陆、香港、台湾证券法关于证券商条款的比较新台币4亿元新台币4亿元设立方式发起设立发起设立发起设立业务人员10人10人20人场地及设备一般为公处所应符合公会及证交所的规定应符合公会及证交所的规定存入款项新台币4000万元新台币1000万元新台币5000万元关于证券商的设立《证券法》第117条规定,设立证券公司,必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查批准。
未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不得经营证券业务。
《香港证券法》在第六章中以多项条款对证券经纪进行了规定。
证券经纪须向政府的证券监管机构登记注册及获得认可后方能从事经营有关证券业务,除具有豁免登记注册资格者外,任何人士均不能未经登记认可而经营证券业务。
《台湾证券法》第44条规定证券商须经主管机关之许可及发给许多证照,方得营业;非证券商不得经营证券业务。
2、分析大陆证券商的设立采用特许制,对经营证券业务在审批时有许多实质条件的限制,新颁布的证券法明确规定由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审批,而以前需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取得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
香港在1974年证券法颁布以前,证券经纪基本上是自由开业的。
比较而言,对证券商的设立认可在三地中香港仍是较为自由的。
证监当局认可证券经纪的准则基本上有三条业务能力胜任;有符合要求的财力保证;证实、审填和良好的经营手法。
达到上述标准即可获得许可。
台湾原采用特许制,在88年以前,仅有14家专业证券经纪商,1988年修订证券交易法后,开放申请设立证券商,将原订的特许制改为许可制。
为便于管理证券商,主管机关相继根据证券交易法而制定证券商设置标准、证券商管理规则,这二项法令成为办理证券商申请设立及管理事项的重要规范。
证券商的分类管理1、条款《证券法》第119条规定国家对证券公司实行分类管理,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并由国务院监督管理机构按照其分类颁发业务许可证。
香港《证券法》将证券经纪分为证券商、证券商代表、证券投资顾问、证券。
从这三个地域法律法规的发展来说,中国第一个转让定价的重要法典从1998年就有了,尽管当时非常不完善,但基本奠定了转让定价的框架。
中国也一直对转让定价的概念通过不同的法规进行深化。
直到2009年【二号文】出台,总的法律系统才算成熟了,同期资料、预约定价等等都有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在大多数人眼里,香港对转让定价并不是十分重视,他们认为定价没有意义因为利益太高,很多企业把利润藏在香港,但这也不是100%安全的。
虽然香港的法规很少,但是他还是遵循OECD的原则。
台湾对总的监管要求比香港严格,但没有大陆这么严格,这是台湾的大致情况。
中国最成熟的文是2009年,台湾走在我们前面,2005年就有转让定价的法规,同期资料也和预约定价安排都给出了非常清晰的指引。
以上内容摘自《GTS第三届两岸三地转让定价高峰论坛会后研究报告》
免责声明:
本报告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本报告所载的观点和判断仅代表我们的客观分析,并不构成任何建议或实际的结果,我们也不保证当中的观点和判断不会发生任何调整或变更,本报告所涉及的资料来源及观点皆被GTS高顿税务峰会认为可靠,公司并不对相关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也不对相关资料的任何错误或遗漏负任何法律责任。
高顿税务峰会(GTS),中国权威高端税务分享平台。
平台汇聚权威政府官员、专业税务专家、知名跨国企业以及本土大中型上市公司的财税高级管理人员,每
年在上海、北京、深圳、广州等地举办多场大型的税务峰会及研讨会,旨在搭建企业税务同行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沟通互动的桥梁,让您有更多的机会分享到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税务同行们的专业经验,从最新财税政策动态到专业实践应用等多角度为企业税务筹划和风险防范保驾护航。
高顿税务峰会(GTS)助您审时度势,决胜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