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 试题汇编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
- 格式:doc
- 大小:722.00 KB
- 文档页数:24
word 1 / 24 专题十一 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
【考点导图】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①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②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采取措施与之对抗。②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③军事上,美国推动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推动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④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3)“冷战”中的热战:①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某某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②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①双方剑拔弩X,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②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共同体形成: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第二经济大国,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
(3)不结盟运动兴起: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后来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冲击了两极格局。
(4)中国的发展壮大: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word
2 / 24 (1)两极格局的瓦解:①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②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①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冲突。②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多极化趋势加强: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②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实力增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背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不大;纠正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混乱 经济继续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措施 农业 实行收购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自主权;大规模开荒增产,提倡种植玉米 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 提出“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经济改革陷入困境后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工业 将部分中央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某某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评价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 推行新经济体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经济继续滑坡;国内局势逐渐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局限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脱离了实际;具有盲目性;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经济全面滑坡
2.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内容 影响
国家干预经济 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但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经营不善、word
3 / 24 效益低下的弊端
福利国家的出现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福利制度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但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正式成立,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正式建立。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2)关贸总协定:《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形成。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欧共体的形成及其发展:①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②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于1967年合并成欧洲共同体。③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统一大市场。④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问世。
(2)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美、加、墨三国建立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亚太经合组织: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成员间差异较大,形成了独特的“APEC方式”。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③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
⑤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2)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X围内的新一轮扩X。
(3)经济全球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导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②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导致全球经济危机的连锁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③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的生存。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文学艺术成就 word 4 / 24 (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互联网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功能:提供文件传输、电子、聊天等服务。
3.影响
(1)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
(3)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
(4)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二战后的文学艺术
1.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
(1)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成就:贝克特《等待戈多》。
(3)影响:反映了现代西方人心灵的迷惘和痛苦。
2.20世纪的现代主义美术
二次大战后,现代主义美术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表现形式,也对到底什么是艺术产生了长久的迷惘。
3.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1)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
(2)爵士乐在一战后受到空前欢迎。
(3)二战后,摇滚乐成为流行音乐的主流。
4.电视的发展:二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节目从直播发展到实况录像转播,从多路传播发展到卫星传播。
主题一 二战后世界的时段特征
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的变革。
1.政治上: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word 5 / 24 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2.经济上:资本主义国家经过运行机制调整,经济获得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发展明显。
3.文化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现代主义文学、艺术有了迅速发展。
【问题探究】 二战结束以来,国际局势波谲云诡,变化莫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5年5月9日晚,莫斯科烟花盛放,人们纵情高歌,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然而,就在人们欢庆胜利的激情犹酣之时,时任美国驻苏联使馆参赞乔治·凯南发出了一段惊人的论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乔治·凯南:被误读的遏制政策之父》
材料二 漫画《时代的标志》:Wele to Moscow(莫斯科),据说莫斯科的麦当劳是全世界经营最好的分店。
材料三 美国学者哈斯虽然提出了“多极合作时代”这一新概念,但是却对这样的时代能否到来充满怀疑。……我认为“多极合作时代”将是21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处理好“多极时代”的大国关系将是“多极合作时代”能够成为现实的前提条件。
——杨某某《人民日报海外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乔治·凯南说“战争才刚刚开始”这一言论出台的背景。并指出美国在这场“战争”中采取了哪些主要行动?
(2)材料二漫画体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政治背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要求:以对“多极合作时代”的认识为中心;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题思路 第(1)问背景从二战结束后国际力量的变化较大分析;用美国行动回答冷战政策的措施。第(2)问现象据材料判断,从国际政治力量变化分析背景。第(3)问具有开放性,选择观点,依据史实与论点分析阐述。
答案 (1)背景: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美国要称霸世界,而苏联成为其障碍。
行动: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组织。
(2)现象:经济全球化。
背景: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结束。
(3)观点一:“多极合作时代”能够实现。
理由: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主word
6 / 24 要国家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以合作、谈判、协商为主。
观点二:“多极合作时代”不可能实现。
理由:两极格局结束后,美国极力构建单极世界;有些国家以战争解决一些地区矛盾。
主题二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
1.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即经济发展的区域集团化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
2.多极化趋势出现主要包括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趋势,欧洲、日本的迅速崛起态势和中国、第三世界国家兴起的上升趋势。特别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中国的强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3.世界多极化中的任何一“极”或者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者具有巨大的国际政治影响力,这两者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构成了综合国力的两大方面。因而,对多极化趋势可以从经济上实力的增强和政治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两个侧面去理解。
4.多极化在当今还只是一种趋势,没有形成真正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在加强。
【问题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在黄金年代(1950~1973年),美国的GDP增长显著落后于除英国外的所有主要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日本,它们的GDP年均增长率竟分别是美国的1.5倍和2.4倍。至于人均GDP增长率,美国则慢于所有西欧国家和日本,仅相当于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率的63%。——摘编自高峰《二十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2)在世界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你认为中国应该如何在国际社会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解题思路 第(1)问主要从经济多极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政治关系变化推动了多极化;单边力量不得人心等角度进行分析。第(2)问为开放性设问,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原因:经济多极化推动了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政治关系变化推动了多极化,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中苏关系恶化);国家利益冲突,经济全球化、文明多样性的发展都反对单边力量控制世界,使相互尊重合作发展成为国际共识,“第三世界”国家的不结盟运动兴起。
(2)经济: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家经济实力。政治: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坚持不结盟的多边外交政策,坚持对外开放;发展现代军事技术,增强国防实力。思想文化: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国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