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四小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10古井名师教案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41.00 KB
- 文档页数:17
《古井》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课文先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文章的后半部分写乡亲们对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的帮助以及“古井”带给我的启发。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教学中要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课文以古井为线索,选择有关材料,表面上讲古井,实际上是赞扬具有古井那种无私奉献精神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无私奉献的思想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综上所述,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①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②理解课文开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和结尾“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的意思。因为这两句较难理解,所以我又把它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的特点,我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法,以读带讲法,品读感悟法,自读自悟法 ,体验文章真挚的感情,优美的文字。这篇课文的难点就是如何把古井和人联系起来。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谈谈古井在他们心中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句子“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谈体会,了解古井是怎样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如何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最后理解“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的含义,并与课文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合成一句话,加深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化了主题,使同学们懂得做人就要像古井那样无私奉献.
三、说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相互促进活动,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以下学法:
1。品读法 《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这篇课文写的是故乡的一口古井,是一篇回忆故乡的文章,文字优美,故事生动而感人。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读课文,在读中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2畅谈感悟与体验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重视阅读感受和情感体验,是《语文标准》关于阅读的基本要求。《古井》这篇文章感情色彩浓厚。在阅读中学生肯定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语:有这样一个美丽而又古老的小山村,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潺潺而流的小溪,勤劳而又朴实的村民在田里辛勤地劳作:耕田、插秧、收割.在村东头的大树下,有一口古老的水井,井水清凉可口,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随作者记忆的脚步走进他的家乡,听那口古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山村美景。
(二)初读课文,想想古井古井在自己心中留下怎样的印象。
(三)品读感悟古井与乡亲们的无私奉献精神 1出示句子: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思考: 从课文当中哪些部分可以看出古井为人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3自读课文指名说.
4品读第二段,学生畅谈感受和体验。
5过渡:古井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无私奉献)古井把无私的爱奉献给乡亲们也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古井是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
6学习3、4、5段,了解乡亲们是怎样帮助两位有困难的老人,感受乡亲的善良、无私奉献.
(四)总结升华,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1过渡: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用它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着人们,使他们懂得应该帮助那些有困难的人.所以古井被亲切的称为“一位温情的母亲"。
2出示句子: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
3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把这句话与课文最后一句话合成一句话.
古井像( ),不仅( ),还( )。
5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6布置作业:查找借物喻人的文章.老师推荐两篇:《白杨礼赞》《荔枝蜜》,再次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语文园地八
教 学
目 标 1。围绕21世纪科技发展使自己所产生的奇思妙想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在此基础上,把自己的奇思妙想写下来.
2.观察并发现广告中的错别字,认识其危害,积极改正。
3.学习、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认识能力。
4。初步认识对联,在游戏中感受语文的乐趣。
教 学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家庭(或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访:长辈谈一谈小时候的梦想)
2.搜集反映社会生活、生产建设日新月异的资料图片。
教学课时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一个世纪是多少年吗?
2。在我们刚刚送走的20世纪这100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的许多幻想已成为现实。课前,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调查《昨日的梦想——今天的现实》能简洁地向大家汇报你调查到的情况吗?
a.学生依据调查的情况汇报。
(可以是家庭生活的内容;可以是社会或生产建设巨大变化的内容;可以是有关自然的;可以是有关医学的;可以是国内的,也可以是国际的。)
b.教师相机展示资料图片。
指导学生交流
1。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美梦成真的事情,真让人激动!你们有梦想吗?
谁来当众介绍你的“奇思妙想"?
a.出示文字屏幕:
愿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未来,畅谈自己的奇思妙想:可以说说未来的衣服、食品、住宅、交通等,也可介绍个人的制作。
b.指名读以上学习提示。
2.讨论采取哪种交流形式.
边画边说,边演示边说,补充说明,提出问题或多或少就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
3.互相交谈,准备发言内容。
4。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
(教师带动学生及时并积极的针对情况从“说”和“听”两个方面积极评价与指导.)
5。师生相机评价。
说的方面,内容、表述质量、礼貌、体态语言,应对能力等。
听的方面;神态(举止、态度),质量(接收信息容量)、信息反馈(语言及思维机智)等.
总结感悟
1。在口语交际中,你的内心一定有许多感受,也会从伙伴那里学到许多新东西。
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吗?
2.学生谈个人收获.
(无论是知识方面的、交流技巧方面的、内,c独特感受方面的都可以。)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谈话导入
1。上节课,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奇思妙想,那纷纭的奇思,诱人的妙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涌动着理想的涟漪。还记得哪些同学的发言最让你难忘吗?
2。认真回忆,交谈看法.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你愿意把自己的奇思妙想,或受别人启发联想到的内容写出来吗?
揭题讨论
1.师生共同商讨习作内容和要求.
2.综合归纳:写清自己的奇思妙想是什么?产生这奇思妙想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奇思妙想如能实现,会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
3。小组交流习作内容.
动手习作
1。学生起草习作内容。
2。草稿完成之后,伙伴交流,互相帮助.
3.根据同学意见修改。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教师评议
1.整体评价。
a.习作态度。
b。习作内容、角度等。
c。不同层次学生的进步等。
2。习作内容、质量的评价。
a.宣讲、展示优秀习作。师生评议。
b.宣讲、展示优秀语段。师生评议。
c。宣讲、展示优秀语句。(主要针对后进的学生,发现其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3。小组交流评价,互助提高。
(1)组内数人朗读交流各自的习作,互评互议。
(2)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3)互评互议,选出优秀习作若干份,在“展才华天地”里展览。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1.自读语文园地八中的“我的发现"的内容.
2.读后说说自己的发现.
a。学生交流个人的发现。
b.教师相机点拨(从字形的变化——词义的变化—-语言文字纯洁性的重要)。
3.开展“争做文字小卫士”活动。
a.动手修改成语广告中的错别字。
b.出示自己搜集的错用滥用的成语广告词。
c。生生交流,动手修改。
日积月累
1。名句导入。
常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a。交流看法。
b.教师相机引导。
2。学习本课提供的名人名言.
a。自读名人名言.
b.组内交流对名句含义的理解,认识。
c.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对名句含义的理解,认识。
d。齐读、背诵、巩固.
3。展示交流自己积累的名句,并介绍其含义。
4.思考总结学习名句的途径:读书读报、生活中与人交往、留心观察和倾听等。
趣味语文
1.试着读读对联。你觉得哪个词不好读?
a。讨论怎样读准对联中的多音字.
b.交流看法,理解对联的意思。
c。齐读对联。
2。读茶杯盖上的“五字循环句”
a.个人试读并质疑。
b。解疑:想想五句话里省去的同一个词语是什么?(茶)
c。将其带入恰当的的位置,再读一读。
d。试着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