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名著导读微课一等奖脚本
- 格式:docx
- 大小:14.91 KB
- 文档页数:5
《西游记》名著导读公开课一等奖课件一、导言《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巅峰之作。
作者吴承恩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
本课件旨在通过对《西游记》的深入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作者简介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著名小说家。
他博学多才,精通诗词歌赋,尤其擅长小说创作。
《西游记》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一生的心血之作。
三、作品背景《西游记》创作于明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吴承恩以佛教传说为背景,通过讲述唐僧师徒取经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四、故事梗概《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为求取真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唐僧,法名玄奘,是唐朝的一位高僧。
孙悟空,石猴化身,拥有神通广大的能力。
猪八戒,原是天蓬元帅,因犯错被贬下凡。
沙僧,原是卷帘大将,同样因犯错被贬下凡。
他们四人性格各异,共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完成了取经的使命。
五、人物形象分析1.唐僧:唐僧是取经团队的核心人物,他信仰坚定,慈悲为怀,勇往直前。
在取经过程中,他屡遭磨难,但始终不忘初心,带领徒弟们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取得真经。
2.孙悟空: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弟,他机智勇敢,神通广大,忠诚护主。
在取经过程中,他多次拯救唐僧于危难之中,为取经团队立下赫赫战功。
3.猪八戒:猪八戒是唐僧的二徒弟,他性格憨厚,力气过人,但贪吃懒惰,时常给取经团队带来麻烦。
然而,在关键时刻,他也能挺身而出,为取经事业贡献力量。
4.沙僧:沙僧是唐僧的三徒弟,他性格沉稳,忠诚老实。
在取经过程中,他默默无闻地承担起行李重任,为取经团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六、作品艺术特色1.寓言性质:《西游记》通过一系列富有寓言意义的情节,揭示了人性的善恶美丑,传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2.神话色彩:作品中的神仙、妖怪、鬼魅等形象,充满了浓厚的神话色彩,展现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名著导读——《西游记》获奖教案第一章:了解《西游记》的背景和作者1.1 介绍《西游记》的背景:明朝、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等。
1.2 介绍作者吴承恩:生平、创作动机、创作时期等。
第二章:掌握《西游记》的主要人物2.1 唐僧:介绍其身份、性格特点、使命等。
2.2 孙悟空:介绍其身份、性格特点、技能、象征意义等。
2.3 猪八戒:介绍其身份、性格特点、象征意义等。
2.4 沙僧:介绍其身份、性格特点、象征意义等。
第三章:理解《西游记》的故事情节3.1 介绍《西游记》的主要故事情节:五指山、孙悟空闹天宫、唐僧取经等。
3.2 分析故事情节中的矛盾冲突:人妖矛盾、人间的权谋斗争等。
第四章:探讨《西游记》的主题思想4.1 分析小说表现出的反抗精神:孙悟空反抗天宫、农民起义等。
4.2 分析小说表现出的宗教思想: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的交融。
4.3 分析小说表现出的道德观念:忠诚、勇敢、坚韧、友情等。
第五章:评价《西游记》的艺术特色5.1 分析小说的结构特点:章回体、首尾呼应等。
5.2 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白话文、方言、诗词等。
5.3 分析小说的象征手法: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象征意义等。
第六章:分析《西游记》中的人物关系6.1 师徒关系: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关系,如何体现尊敬与矛盾。
6.2 兄弟关系: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友谊与冲突。
6.3 人际关系:小说中的人与妖、人与仙之间的关系,如何反映社会现实。
第七章:探讨《西游记》中的文化内涵7.1 中国传统文化:道教、佛教、儒家思想的融合,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7.2 民间信仰:对神灵、神仙、鬼怪的描绘,如何反映民间信仰和风俗。
7.3 民俗文化:小说中的节日、习俗、饮食等,如何展现当时的文化氛围。
第八章:解读《西游记》中的寓言和象征8.1 寓言: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如何寄托作者的寓意。
8.2 象征: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和事物象征意义的解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一等奖创新教案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目标:(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一、引入新课:设计本环节目的:学生不爱阅读,特别是不爱阅读名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计本环节意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艺术魅力。
出示幻灯文字(背景音乐: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学生齐读:它描述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神话故事,它在奇幻的故事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它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一部浪漫主义神魔古典章回小说,它不仅是文学中的一部杰作,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它就是妇孺皆知的《西游记》。
读了这段文字你想说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教师指导学生随机了解什么是章回小说,《西游记》共一百回。
教师引入:今天开始我们将要用50天的时间阅读这部名著。
二、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吴承恩(1501年—1582年) 字汝忠。
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汉族,明代小说家。
吴承恩大约40岁才补得一个岁贡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职,没有被选上,由于母老家贫,去做了长兴县丞,终因受人诬告,两年后“拂袖而归”,晚年以卖文为生,在81岁左右时去世。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
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
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2.文学常识《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
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一线串珠"读《西游》一《西游记》13-30回导读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读《西游记》的第13-30回。
请大家先自由读13-30回的回目,然后说说在唐僧和悟空之间,发生了哪几次矛盾冲突?(屏幕显示)读13-30回目,说说13-30回中,唐僧和孙悟空之间,发生了哪几次矛盾冲突?生1:观音菩萨来了,给了唐僧一个紧箍咒,唐僧把紧箍咒给了孙悟空,孙悟空就带上了紧箍咒。
师:我要补充两句。
第一句,悟空被唐僧念紧箍咒的时候,悟空有一个动作,这才是矛盾。
做了什么动作?生2:悟空拿出了金箍棒,想要去打唐僧,唐僧又念起了金箍咒。
师:好的,你补充了这位男生的一句话:悟空头痛难忍,拿出金箍棒想要把唐僧一棍打死,这是矛盾冲突。
两位同学说的都不错,徐老师提一个小建议,少说“然后二(纠正口头禅)继续来,请你。
生3:比如说著名的《三打白骨精》,唐僧以前去到一个荒山之中,有一个妖精想要抓走唐僧,但是孙悟空识破了他们的计谋,用金箍棒一棍打死了妖精。
唐僧第一次饶了孙悟空,第二次也饶了,但是第三次唐僧没有饶过孙悟空,并把他逐走。
师:这位女生就说得特别的通顺流畅,他重点说的第一次,再说有第二次,有第三次,被赶走,说得详略有秩,非常好。
生4:在第二十七回的时候,唐僧师徒到了一座山上,一个妖精三次化成人类去找唐僧,孙悟空识破了他的计谋,三次把他打成原型。
但是猪八戒煽风点火,让唐僧非常恨美猴王,就把他赶走了。
师:请坐。
男生虽然重复了前面的回答,但他补充了一点,在矛盾冲突当中,又猪八戒的挑唆。
有没有其他的矛盾处?我提示一下,在鹰愁涧唐僧的马被龙吃掉了,唐僧就坐在鹰愁涧旁边哭哭啼啼,悟空是怎样的行为?请你说。
生5:孙悟空在骂唐僧有点窝囊。
师:有道理,孙悟空骂唐僧窝囊,原话是什么?你记得吗?请你来。
生6:孙悟空说的是:你既要我去找你的马,又让我待在这里不走,我怎么去找回你的马呢?师:有点这个意思,但是孙悟空还骂了一下唐僧,你们记得吗?他怎么骂的?看书,看谁先翻到那个地方。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西游记》导读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回目引读,了解章回体小说的特点。
2.学习跳读、精读等方法,学会阅读名著。
3.阅读精彩片段,感知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学会跳读、精读等方法,学会阅读名著。
2.阅读精彩片段,感知人物形象,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课前小游戏——西游故事我知道大家对西游故事如此熟悉,它确实有让人着迷的理由。
作为一部深受人们喜爱的古典名著,《西游记》曾多次被拍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改编成连环画,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原著《西游记》。
二、走进西游1.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2.内容:唐僧师徒西天取经途中战胜各路妖魔鬼怪,经过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
3.评价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三、名著导读(一)回目引读浏览回目,了解体裁特点。
预设:1.全书分了若干章节,称为“回”。
每一回都有一个题目,我们称它为“回目"。
2.内容:人物+事件+地点3.一回或几回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
教师补充:这种就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叫做章回体小说。
(二)跳读提效1.什么是跳读跳读----主动地舍弃、有意地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
我们可以跳读:与阅读目的无关或不感兴趣的,不甚精彩的内容:人物外貌、打斗场面、环境气氛的诗词,少数降妖除魔套路雷同,情节简单。
2.跳读回目请同学们跳读回目,结合情节,将称号填入的诗句中。
说说孙悟空的名号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花果山中一(),水帘洞天( )访师求道漂四方,菩提赐名( )()号心不甘,() 自己封搅乱洪荒闹天宫,八卦炉中五行山一路不平妖魔降,九九功成()完成夙愿归大唐,() 远名扬小结:从孙悟空名号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悟空由猴到佛的变化,这也是他成长历程的体现。
3.跳读内容快速跳读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唐僧,我们错怪你了——《西游记》主题推进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西游记》的特定章节与全书阅读,学生精进跳读与精读技巧,积累语言文字;2.深入了解唐僧形象及其历史背景,提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3.最后,通过“法庭"情境分析唐僧,深刻感受其神性并增强社会知识,实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双重提升。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熟练掌握精读与跳读,梳理唐僧经历,全面总结人物特点。
(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唐僧的人性与神性,结合历史背景,领悟作者创作意图。
教学过程(一)案件引入:道德法庭的唐僧之争案件背景概览:XX中学近期因一段视频而沸腾,视频中,一群学生情绪激动地将唐僧推上了道德法庭的“被告席”,列举其在西天取经途中的种种“过失”,直指其懦弱无能,甚至被视为团队的累赘。
这一指控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引起广泛争议,支持与反对之声此起彼伏,校园内外掀起了一场关于唐僧角色的深度探讨。
课前任务布置:1.为充分准备这场思想盛宴,学生需完成以下预习作业:2.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搜集资料,包括但不限于《西游记》原著、学者评论、历史背景分析等,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坚实论据。
3.采用跳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快速浏览《西游记》全书,重点批注与唐僧相关的章节,深入剖析其性格特征、行为动机及在团队中的作用。
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不仅锻炼信息筛选与整合能力,还能为即将到来的课堂辩论做足准备。
(二)当庭对峙:唐僧形象的双重审视1.原告陈述:随着一段视频的播放,画面中的不满之声直指唐僧:“他懦弱无能,婆婆妈妈,啰嗦双标,是非不分,愚昧无知,更无担当可言。
”这一幕,如同投石入湖,在湘府中学的论坛激起了层层波澜,争论之声不绝于耳。
2.过渡语:“这段视频中的控诉,让唐僧的形象在众人眼中蒙上了一层阴影。
然而,当我们将视线拉远,不禁要问:若唐僧真如此不堪,他又何以成为师徒四人中的灵魂人物?又如何能历经磨难,取得真经?更令人深思的是,作者吴承恩为何偏偏要将这样一位角色塑造为正面的典型?在此,我诚挚地邀请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站出来为你们心中的唐僧发声,用你们的智慧与见解,为他正名,为这场辩论注入新的活力。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初中语文七年级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相关情节,梳理悟空的成长史;2.探究悟空成长的原因,分析悟空这一人物形象;3.感受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其不忘初心,不断成长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阅读相关情节,梳理悟空的成长史;2.根据精读和跳读原文,分析悟空这一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感受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其不忘初心,不断成长的精神。
【学情分析】《西游记》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学生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较为熟悉,学生读得进去,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简要概括本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但是,本篇古典小说是用半白话进行写作的,学生不太适应这种语言形式,阅读上存在难度。
并且学生们在感知感受方面存在不足,情节较多,不能够很好地把人物情节去贯穿起来,也不能通过自行阅读全面理解人物。
此次专题学习,就针对悟空的成长变化,梳理其变化以及原因,并让学生在了解其变化的基础上感悟悟空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其不忘初心,不断成长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西游记》善于塑造人物。
无论是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主要人物,还是各路神佛妖魔等次要角色,都写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令人难忘。
问同学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物?从而引出孙悟空。
二、引原文,谈成长孙悟空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是中国古典小说中塑造最为成功、最受欢迎的艺术形象之一。
悟空的形象深入人心,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能发现,悟空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所成长。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梳理悟空的成长变化,研读其人物形象。
1.悟空在成长过程中名称都发生了哪些变化,请你试着梳理悟空名字变化史。
生:石猴;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
2.结合具体事件,分析其名号变化的由来。
石猴——自然孕育,天地生成(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美猴王——群猴——群猴说谁能进瀑布飞泉寻源头,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孙悟空——菩提祖师——悟空想学长生不老之术,学习更多的本领(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弼马温——玉帝——天庭招安悟空,授予他“弼马温"官职(第四回官封弼马心和足名注齐天意未宁);齐天大圣——自封——悟空不满玉帝封的官位,在鬼王的提议下,自封齐天大圣;后面玉帝封他为齐天大圣(第四回官封弼马心和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孙行者——唐僧——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后面唐僧收其为徒,给他起名行者(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斗战胜佛——佛祖——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斩妖除魔,最终取得真经,如来佛祖封他为斗战胜佛。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表格式)进度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课型新授备课时间年月日主备课人授课时间年月日课题名著导读——《西游记》跳读和精读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精读和跳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2、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情节作深入的了解。
3、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难点:对人物进行分析,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教具PPT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旁批一、激趣导入: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
在四大古典名著当中,《西游记》是最受青少年喜爱的,它被拍成了电视剧,制成了卡通片,绘成了连环画,可谓是妇孺皆知,但“看"代替不了阅读名著。
同学们读了名著导读,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二、《西游记》知识点归纳(一)、作者生平吴承恩(约1504—1582),明朝人。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剧的基础上,创作了举世瞩目的神话小说《西游记》,这是中国古代小说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充满了奇情幻想。
吴承恩出身于一个由书香门第败落下来的小商人家庭,自幼敏而多慧,博览群书。
他追求科举进身,但屡遭挫折,直到嘉靖二十九年,四十多岁才补了个贡生。
他到浙江长兴县当了长兴县丞。
他为官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看不惯官场的奸邪谄媚,尔虞我诈和官府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只干了两年就愤然弃职,拂袖而去,隐居家中,潜心收集民间传说和野史资料,决心写神话小说来与统治阶级抗争。
除了小说《西游记》之外,现存的吴承恩作品还有长诗《二郎搜山图歌》和《禹鼎志序》等诗集。
1981年淮安进行的吴承恩墓地调查证实了他的最后官职。
同时发现了一块骨头,据此复制了吴承恩的立体半身塑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家中惟一有科学依据的可靠塑像。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导读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重读经典得言明心——《西游记》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目标:学习掌握精读和跳读的阅读策略;精读描写孙悟空语言的片段,品味人物性格特点;通过对比孙悟空性格特点前后的变化,感悟《西游记》带来的修心成长启示。
教学重点:学习掌握精读和跳读的阅读策略。
精读描写孙悟空语言的片段,品味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孙悟空性格特点的变化,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感悟《西游记》带来的修心成长的启示。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文本、板书教具教学过程衔接导入1.出示名言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的书。
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卡尔维诺《我们为什么读经典》同学们,你心目中可以称之为经典的是?2.这节课,我们要来读的是经典《西游记》。
(板书《西游记》)小学五年级下册,我们初读了《西游记》,你们读完了吗?你是怎么读的?学生交流,指名读交流平台。
六年级时,我们学习了有目的的去阅读,你学会了?指名读。
3.出示话题:今天我们要带着一个目的去重读《西游记》:在真假美猴王这一难当中,被打死的是真的孙悟空,留下跟唐僧取经的是六耳猕猴,以前孙悟空桀骜难驯,在这以后性格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说法是真是假?我们就要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去探究孙悟空的人物形象。
(板书:孙悟空)4.如何探究呢?先来看看这两句话。
指名读,指名谈理解。
明白探究语言的重要性,出示名言,学生谈理解。
观其言,察其行,明其心。
语言最能暴露一个人,只要你说话,我就能了解你。
总结,抓住语言。
要想了解孙悟空,就要去抓住他的语言。
检测预学,梳理归类1.检查任务一,学生回答,目录对应圈画。
相机提问,你为什么要读这里?为什么不读第几章?明确: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内容可以跳读、不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跳读。
孙悟空打妖怪模式雷同,套路雷同的跳过。
2.检查任务二,指名汇报。
你在读的时候做些什么?3.文本引路,学习精读。
名著导读——《西游记》获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西游记》,了解其作者吴承恩、成书背景、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运用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把握《西游记》的基本内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名著的魅力,培养阅读名著的兴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章节内容:第一至第五回,介绍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缘起和大闹天宫的故事。
2. 重点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红孩儿。
3. 重点情节: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火焰山、女儿村。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西游记》的作者、成书背景及故事梗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第一至第五回,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重点人物和情节,分享阅读心得。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价其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评价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西游记》原著、辅导教材。
2. 教辅材料:相关阅读资料、练习题。
3. 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
4. 教学设施:投影仪、白板、黑板。
六、教学内容1. 章节内容:第六至第十回,讲述唐僧师徒四人开始取经之旅,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2. 重点人物: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各种妖魔鬼怪。
3. 重点情节:黄风岭斗虎、流沙河、女儿村、火焰山、五庄观。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第六至第十回,了解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重点人物和情节,分享阅读心得。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深入剖析人物形象和故事内涵。
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一等奖《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名著导读西游记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和景物来理解主要人物形象。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
2、过程方法:(1)、思路:远望《西游记》——走进《西游记》(2)、过程:整体感知—讲故事论人物赏美景(3)、活动:西游故事会—人物辩论会—西游旅行社。
(4)、方法:读写听说结合,思记同步。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广泛阅读名著的兴趣。
(2)、熏陶情感、鼓舞精神。
二、教学重点:走进《西游记》,结合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凝思《西游记》,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
四、课前准备:(1)、阅读原著,每人准备一个精彩的西游记故事。
(2)、学生分组五、教学过程:导入语:(1)、人们常说“四大名著”指哪些?作者是?你最喜欢哪一部?(生答)。
(2)、你了解它的什么知识?(生答)。
谁了解这部小说最多呢?(生抢答)。
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书中的神魔世界,去感悟,去欣赏。
(3)、好!先请大家倾听一首歌曲。
(出示思考注意并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一)、远望《西游》1.整体感知:过渡语:(1)、哪位同学来把这部书的内容简要概括一下?(人?时?事?)有多少回?可分为哪几部分?(生答)。
师结:它写的是唐僧、沙僧、猪八戒、孙悟空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回了真经。
1一百回。
可分为三部分:一至七回:大闹天宫;八至十二回:唐僧出世;十三至一百回:西天取经。
2、总体概括:过渡语:是啊,他们经历了八十一难啊!最终“径回大土,五圣成真”。
那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生答)师结:奇、妙、好等。
对,西天路上艰险和灾难的体现者,大都是动物变化的妖精,克服这些阻难的也是猴、猪的精灵。
西游记导读教案一、教学背景与目标《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西游记》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哲理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导读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西游记》,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本教案将以《西游记》的导读为主题,以主要人物、情节概括、文学特点等为内容重点。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激发兴趣:向学生介绍《西游记》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理解人物: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塑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
3. 情节概括: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走向,帮助学生把握整个故事线索。
4. 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发现《西游记》的文学特点,如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等。
5. 思考与讨论:结合学生自身经历和观点,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价值观和人生哲理。
6.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阅读、影视作品或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西游记》。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本导读教案的实施,学生可以全面了解《西游记》的内容和意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1. 教学资源:《西游记》原著、相关导读资料、电子板书等。
2. 参考书目:《西游记导读》、《西游记校本注释》、《西游记百科全书》等。
六、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结束后,可以和学生进行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导读教案的理解和反应,并进行总结。
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结语《西游记》是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本导读教案的实施,希望学生们能够深入了解其内涵和艺术魅力,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和文化修养。
希望学生们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所收获,并对文学作品保持持续的热爱和探求精神。
【快乐读书吧】小学阅读《西游记》导读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快乐读书吧】《西游记》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回目梳理《西游记》猴哥成长史,感受猴哥的了不起;2.品读片段,学会基本的阅读名著的方法;3.激发阅读《西游记》及其他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艺术欣赏力。
教学重难点1.借助回目梳理《西游记》猴哥成长史,感受猴哥的了不起;2.品读片段,学会基本的阅读名著的方法;3.激发阅读《西游记》及其他名著的兴趣,体验文学作品的魅力,逐步培养艺术欣赏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经典。
1.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播放视频)。
2.孩子们,这是谁?它出自哪部名著?这部名著的作者是谁?这部名著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你想对视频中的孙悟空说什么吗?板书:猴哥,你真了不起!——西游记导读课二、整体感知,探秘猴哥成长史。
1.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吴承恩的《西游记》,感受著作的魅力。
今天就有意思啦!猴哥啊,从这部西游记中蹦了出来,穿越时空来到现代。
2.播放音频:俺老孙来也。
猴哥看到这世间变化异常精彩,他太想结交天南地北的朋友了,你们给他出个主意吧!3.猴哥也是这样想的,注册一个微信号。
可他这一生有太多称号了,他现在正在为取什么微信名而烦恼着。
(播放猴哥配音:哎呦,我这一生这么多称号,我该用哪个称号来做微信名呢?真是烦死了!)4.你们能帮助他解决这个烦恼吗?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一:我帮猴哥选个名。
①请根据回目梳理猴哥成长史。
②你会为猴哥微信选个什么名字,和同桌交流理由。
(1)请生分享,进行板贴并分享如何梳理。
(2)出示回目,板书:看回目。
看回目是一个很好的阅读名著的方法。
(3)那章回体小说回目又有什么特点呢?(4)师生小结章回体小说回目的特点:标题是对偶形式,并且标题能够浓缩每一回的主要内容。
(5)梳理猴哥成长史后,你帮猴哥选了个什么微信名呢?(6)请生分享,教师点评。
5.你们都完美解决了猴哥的烦恼,猴哥对你们感激不尽,我们一起来听一听他是怎么说的?(播放猴哥配音:你们太厉害了,这也太好玩了吧,我非常认可你们对我的评价,我确实了不起,谢谢你们,我摸索到了微信的新技能,立马把我的个性签名改为了:我是猴哥,我真了不起!我还发了条朋友圈呢!大家快来点赞吧!)三、共读片段,齐给猴哥点个赞。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西游记》导读《西游记》导读教学思想:《西游记》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名著推荐必读篇目。
它是一部神魔小说,主要描写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文中孙悟空的形象栩栩如生,这节课就以《西游记》的经典故事情节为例,指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揣摩孙悟空的形象,感受孙悟空由猴性到人性的转变。
学情分析《西游记》位于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是初中生接触的第一篇古典长篇名著。
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对书中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对其思想内涵、人物形象的辩证解读等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因此必须引导他们学会阅读和欣赏。
教师如果能够加以深入引导,必将为以后的名著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找到切入点。
因此结合我们两个班级学生情况,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了解第14-30 回主要内容,梳理情节。
通过分析矛盾,感受人物形象。
初步感受孙悟空由猴性到人性的转变。
教学重点:分析矛盾冲突,使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悟空由猴性到人性的转变。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课程资源:电影资源、课外读物《西游记》预习任务:阅读《西游记》第14-30 回,梳理情节。
思考孙悟空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次次降妖伏魔,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就是古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巅峰之作——《西游记》,它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历时17 年,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到西天取回真经的故事。
二、出示教学目标今天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第14-30 回主要内容,梳理情节。
通过分析矛盾,感受人物形象。
初步感受孙悟空由猴性到人性的转变。
三、整体感知,了解主要内容:首先我们要对《西游记》第14 到30 回的主要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这17 回的回目浏览一下自由读一读,每读一个回目就把这一回目的情节在脑子里面放放电影。
西游记导学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西游记导学课一等奖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西游记导学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篇一:阅读《西游记》一、阅读方法指导:1、通读原著,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注意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等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2、阅读原著的新版序言和注释,加深对原著的理解。
3、阅读课本附录,了解作者吴承恩的生平、《西游记》的故事来历和发展演化。
4、比较小说原著和电视剧的异同,尝试评说电视剧的成败得失。
二、给学生两个月左右的时间读原著(尽量不要是简装本)这一作业在寒假期间就布置下去。
鼓励学生即读即批,还可做读书卡片。
也可把读原著和看改编的电视剧或影视结合起来。
新学期开始一个月内,没读完的在这期间务必全读完。
老师可采取简单办法抽查,如让叙述某一章或某一回的大致情节。
三、开学第二个月着手让学生自主做一次名著专题展示。
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定展示的大方向,可以让学生主要抓人物形象或故事情节。
如:孙悟空从何物诞生?孙悟空被招上天庭后初封为何官,后封为何官?孙悟空在何处炼就了火眼金睛?你能一口说出孙悟空五个以上的本领吗?唐僧俗名为什么?被唐太宗赐名为什么?唐僧师徒一行取回真经历了多少年?你能依次说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形象吗?四、开展多层次对话,探讨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僧等主要人物形象。
可提供句式:“从书中页情节(语句)中可看出是个的形象。
” (可再安排5—7分钟时间交流一些神佛和妖魔的形象,如观音菩萨、如来、玉帝、黄袍怪、白骨精、牛魔王、红孩儿等。
)五、问卷调查:你最喜欢小说中哪个形象,为什么喜欢?你认为小说中哪个形象刻画最成功?为什么?篇一: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一、导入新课:1、由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说起,引入新课的学习。
2 组织学生简介作者吴承恩。
二、明确目标:1、了解名著《西游记》的主要内容,培养阅读兴趣。
2、理清小说结构、结合作品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小学整本书阅读推进课、指导课教学设计
记,给喜欢的人物做形象卡片。
(设计意图:由西游记的开篇,到引导学生去阅读《西游记》整本书,可以激发起学生阅读本书的兴趣,并使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去阅读,让学生学有所获。
)
5.板书设计:
人物形象卡古典名著阅读方法:
出生多方法解词语
主要作为:抓关键词语
按事情顺序
品人物言行
勇闯水帘洞
带众猴安家
得美名登王位
6.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本节课设置一个完成玉帝交代的任务情境中,让学生变身小神仙解决问题中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由西游记的开篇,到引导学生去阅读《西游记》整本书,寓教于乐,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西游记》这本名著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学生们都非常熟悉,也对里面大闹天空的美猴王最感兴趣了,但是对于孙悟空的出生和成为猴王的故事可能并不是很熟悉。
所以这部分的文本内容也吊起了学生们的学习期待。
教学中我多次恰当使用音视频,都有很好的效果,比如:让学生感受石猴在山中快乐的生活,借用《快乐的花果山》一段音乐,让学生想象到逍遥快活的山间生活,看到一只顽皮可爱的石猴。
回顾成王历程时又借用电视剧》西游记中的片段,进行及时的总结和梳理事件,让学生明白称王之路。
孙悟空的一路成长,和在人生路途中也会经历挫。
《西游记》名著导读微课脚本设计
知识点描述:
学习克服整本书阅读心理障碍,培养古典名著阅读兴趣,掌握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
知识点来源:
部编小学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猴王出世》,P28-P30
基础知识:
学习了课文《猴王出世》,初步了解了古典名著阅读对于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教学类型:
讲授型,问答型,启发型,讨论型,合作学习型
适用对象:
五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核心素养培育背景下,古典名著阅读教学对于塑造学生关键品格,培养其必备的语文感知和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所占地位日益显著。
然而目前小学生多数受到网络大环境的影响,整本书阅读较少。
名著导读微课旨在由课内延伸向课外,深入浅出地启发式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片头:
微课简介, 5秒
二、正文讲解:
(一)以《猴王出世》知识点巩固引出整本《西游记》阅读方法的探讨, 1分10秒
(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方法探讨,2分5秒
三、讲解内容:
T:同学们好,读古典名著,品百味人生,学了部编语
文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猴王出世》,你们知道了些什么?
S1:《西游记》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的长篇神话
小说,共有100回。
《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的第一回,主要讲了在花果山顶,有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一日,仙石迸裂,石猴出世了,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
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便被群猴称为猴王。
T:莎莎,你一定在《猴王出世》课堂上认真学习了,
真棒!
S2:我看过《西游记》的影视作品,里面主要讲了孙
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到唐僧、猪八戒和沙僧,师徒
四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
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T:小悟,你能从经典影视作品中学到知识,真棒!
S3:我上网查过资料,知道了《西游记》全书是以唐朝贞观元年玄奘法师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求取真经这一史实为原型编纂而成的。
T:小妍,你课下会主动上网搜集资料,真棒!
T: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影视欣赏和查阅资料,了解的可真不少呀!走进原著,开始整本书阅读,你们一定更能感受到《西游记》这本古典名著的恒久魅力!
T:事实上,正规出版的《西游记》无论是从人物刻画方面还是情节叙述方面都能让我们的想象力尽情驰骋。
我们拿到整本书,从哪儿开始读?
S1:首先看封面和扉页,通过文字和配图,对书名、作者、出版社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S2:然后翻开前言和目录,了解全书的基本内容。
T:看了前言和目录,你是不是发现每一回都很有趣?那就根据自己的时间制定一个每日的读书计划,坚定而快乐地挨回读吧!
S3:老师,我只对其中一些章节很感兴趣怎么办?
T:那就先在目录里找到对应的页码,从喜欢的章节读起!老师也跟你们一样,迫不及待想要开始阅读呢!
T:漫漫取经路上,有妖魔鬼怪,有刀山火海,也有师徒四人坚定的背影和永不停歇的脚步。
让我们随着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的脚步,体验《西游记》中险境迭
出的取经之旅。
三打白骨精、大战红孩儿、女儿国遇险、
真假美猴王、三借芭蕉扇……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会吸
引我们一口气读下去。
S1:老师,《西游记》里有一些内容我读不懂,怎么
办呀?
T:可以联系上下文猜测语句的意思,如《猴王出世》
中的“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通过联系上文的“仙石”,大致可以猜到这句话在
讲仙石很有灵性。
遇到特别难懂的地方,我们可以借助动
作表演或插图来阅读理解,还可以结合经典的影视作品
(如86版的《西游记》)深化理解,增加乐趣。
S2:老师,名著中有些精彩情节和经典语言,我很想
记住,可读过以后,很快就忘了,怎么办?
T:我们通过跳读了解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后,可以回过
头来反复品读精彩的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个性特点,还
可以和同伴一起交流读后感、讲故事、情景表演,这些方
法都可以让你印象深刻哦!你学会了吗?
四、反思:
我利用学生旧知巧搭梯子,创设情景,营造了开放,
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交流,合作等情
境中学会了整本书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达到了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微课制作不够流畅,教态要自然,今后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