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园林景观差异
- 格式:docx
- 大小:16.52 KB
- 文档页数:2
简述中西方园林建筑文化的异同引言:在中西方园林中,由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着人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产生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继而影响着园林以及园林建筑的风格。
1、中西方园林建筑相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
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
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作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中国园林起源于灵囿和园圃;西方园林的源头是圣林、园圃和乐园。
园囿是各自私家园林的原型。
灵囿和圣林则用于“通神明”或是“敬上帝”均与早期宗教活动有一定关系。
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造园活动都经历了古代的功能园艺—观赏园艺—合宜园艺三个不同的时期。
中西园林所用材料都不外乎石头、山水和花草树木等物质要素。
中西园林艺术在园林艺术的服务对象上,它主要服务于特权阶级,成为一种奢侈品。
中西方园林同属世界园林的一部分,同是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2、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园林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遵循的是柏拉图及先验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美学思想,认为只有具体的图形才是美的,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人工雕琢过的自然散发着另一种美,一种被人类理想化了的美。
这种美表现的直白,很显露。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
中西园林艺术的异同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因中西的文化和地理的不同,其园林艺术也是有异同的,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园林艺术的异同,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园林艺术的异同一园林艺术是整体性的艺术,它把植物、建筑、山水和各种自然的、物质的材料按照园林的艺术原则和使用要求进行创造,将这些有机体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艺术。
通过园林的形象所反映的情意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
园林不单纯是一种艺术形象,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对环境加以艺术处理的理论与技巧,它是与功能相结合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艺术,是与科学相结合的艺术,是融汇多种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园林是自然的一个空间境域,与文学、绘画有相异之处。
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
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
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
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园林布局要因地制宜,布局前对建园单位或园主的要求先行了解,对建园基地的情况作详细调查,不仅了解基地自身情况,还要了解四周外围的环境。
布局要顺应自然,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能构图得体合宜。
园林布局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要不断推陈出新。
园林是一种多维空间供游人身临其境进行游赏。
组织景区、分隔空间务使全局既有分隔又有联系,各个景区互相呼应衬托。
布局要突出主体,分别主次;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道路等分隔空间,有开有合,有聚有散,曲折多变,小中见大,使全园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使游人感觉有不穷之景,不尽之意。
浅议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摘要】中西方园林的美学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本文从中西方园林的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与景观呈现、装饰风格与细节处理,以及氛围营造与审美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
中西方园林在美学上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理念追求、风格特点、景观配置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
这些差异既受历史文化背景影响,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了解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的影响及现实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园林艺术,同时也为园林设计和规划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比和交流,可以促进中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园林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关键词:中西方园林、美学差异、设计理念、规划与布局、植物选材、景观呈现、装饰风格、细节处理、氛围营造、审美价值、影响、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介绍中西方园林的背景中西方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园林艺术起源于古代帝王贵族的园林别墅和皇家园林,如秦始皇陵园、唐代的大明宫园等,逐渐演变为宋代的私家园林和元明清时期的名胜园林。
这些园林以山水相间、假山迭峰、流水潺潺、假山瀑布等构造特色为主,注重塑造自然景致,以体现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
相比之下,西方园林的发展则始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宫殿花园和公共休闲园,如阿维尼翁花园和潘赛斯花园等。
西方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影响,逐渐发展出条理清晰、对称美丽的花园风格,以几何形状、修剪整齐的植物和水池为特色,体现了西方文化中对对称、秩序和理性的崇尚。
虽然中西方园林在风格和设计理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它们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1.2 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美学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性尤为重要,因为美学是人们对美的感知和追求的体现,也是园林设计的灵魂。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不仅要具备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应该体现出美学的价值。
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景观的异同中国传统景观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风景以山、水为地貌基础,以植被作装点。
山、水、植物乃是构成自然风景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是风景式园林的构景要素。
但中国古典园林绝非一般的利用或者简单的模仿这些构景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有意识的加以改造、调整、加工、剪裁,从而表现一个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
这个特点在人工山水园的筑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主旨,目的在于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的山水环境。
这样的创作又必须合乎自然之理,方能获致天成之趣。
否则就不免流域矫揉造作,犹如买椟还珠徒具抽象的去壳而失却风景式园林的灵魂了。
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西方古典园林的两大主流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与英国的风景式园林,前者按古典建筑的原则来规划园林,以建筑轴线的眼神而控制园林全局;后者的建筑物与其他造园三要素之间往往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把建筑美与自然美对立起来,要么建筑控制一切,要么退避三舍。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然,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这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的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突出彼此协调、互相补充的积极的一面,限制彼此对立互相排斥的消极的一面,甚至能够把后者转化为前者,从而在园林总体上使得建筑美与自然美融糅起来,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三、诗画的情趣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史空间的艺术。
园林景观既需“静观”,也要“动观”,即在游动、行进中领略观赏,故园林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的创作,能充分把握这一特性,运用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触类旁通,通融时间艺术的诗与空间艺术的画于园林艺术。
使得园林总体到局部都包含这浓郁的诗、画情趣,这就是通常所谓的“诗情画意”。
四、意蕴的蕴涵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
简单来说意即主观的理念、感情,境即客观的生活、景物。
已经产生于艺术创作中此两者的结合,即创作者把自己的感情、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中西景观审美的异同随着社会全球化发展,中西思想相互交融,中西景观审美也有或者将会出现相似的地方,强调以人性美为主,注重体现传统文化,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但中西方的景观审美也有很大的差异,例如中西方园林审美上的差异。
1、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形式上表现:西方造园艺术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字关系发展。
中国园林则追求一种自然美不过分人工雕琢、自然拟人化的意境。
2、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园林布局表现:西方园林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遗。
中国古典园林则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没有的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
3、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园林风格表现:西方,以法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式园林风格。
中国,则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园林风格。
4、东西方园林审美差异的哲理与思想:西方园林艺术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追求严谨的理性。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以人为核心。
信奉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并提倡人格精神,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化为一体的游赏环境,注重“景”和“情”交融,把客观事物都赋予伦理道德和人性的色彩,赋予深层的精神内涵,把客观世界纳入主观世界当中,以感性认识为起点,用社会性和哲学的观点来理解自然,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注重伦常之理,着重与人的主观,是一种蕴含着非常丰富和谐的内容又具有自然韵致的景观体系。
西方讲自然也讲社会,但主要是自然科学化的社会,中国人讲社会,是感性化,社会伦理化的自然。
通过对中西方园林审美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这种差异是由于历史源头、文化传统、哲学观念、宗教思想、居住环境等的差异所形成的,中西景观审美的差异也是如此。
中国古典园林与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的分析与比较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和创造常常以“自然”为其最高的建造标准和境界。
与中国园林相比较,英国园林则有很大不同,直到18 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才冲破传统的束缚,以其高度的革命性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艺术的主流。
1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多姿多彩,极具艺术魅力,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一颗璀灿夺目的东方文明之珠。
1.1 商周时期据有关典籍记载,中国造园始于商周,称之为“囿”。
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
1.2 汉时期汉朝初期时,称“苑” ,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一度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士大夫阶层追求自然环境美,游历名山大川成为社会上层的普遍风尚,文人、画家参与造园。
1.4 隋唐时期在隋唐之后,造园家与文人、画家相结合,运用诗画传统表现手法,把诗画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情趣引用到园景创作上,甚至直接用绘画作品为底稿,寓画意于景,寄山水为情,逐渐把中国造园艺术从自然山水园阶段推进到写意山水园阶段。
1.5宋、元时期宋元朝步入造园的一个兴盛时期,特别是在用石方面有较大发展。
大批文人、画家参与造园,进一步加强了写意山水园的创作意境。
1.6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
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等。
1.7清末时期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园林创作由全盛时期转为衰落。
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
2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的影响2.1中国园林艺术对英国学派园林的第1次影响1685年威廉•坦布尔在书中写道,不规则的园林比规则的园林更美。
1. 古代我国园林的起源我国园林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被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古代我国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3千年至公元6世纪的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园林主要是贵族或富豪为了进行宴乐、享乐而建造的。
据史书记载,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园林是商朝时期大禹家乡圉津墓园,园中有湖泊,花木,秀丽景色。
2. 我国园林的风格我国园林的风格有很多种,其中以江南园林最著名。
江南园林以小桥、流水、园林为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
园林中常见的亭台楼榭、桥梁流水、植物花草,都是其典型特征。
另外,我国园林追求自然与人工的结合,通过构思精巧的设计,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诗情画意,给人以无限遐想和美感。
3. 我国园林的规划设计我国园林的规划设计注重平衡、对称和布局的巧妙安排。
与西方园林相比,我国园林更注重布局的灵活性和自然的呈现,以及园林内各种景物的错落有致,没有拘泥于线性布局,更能展现出自然的秀美和人文的内涵。
4. 我国园林的主题我国园林的主题多以山水、花木、亭台楼阁为主,以展现出自然的秀美和文化底蕴。
也有一些园林依托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主题进行园林的建设,让园林内散发文化的韵味。
1. 古代西亚园林的起源古代西亚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帝国,古代波斯人喜欢在自家住宅的周围修建园林,以展现贵族的地位、财富和品味。
古代波斯园林主要体现在殿宇的花园和庭院,这些园林以水池、花草、树木为主要景观,采用休闲、游憩等功能作为设计主题。
2. 西亚园林的风格西亚园林的风格主要表现为宫殿花园和穆斯林花园两种类型。
宫殿花园包括了宫殿、评台以及园林植物和艺术造型的装饰元素。
穆斯林花园则包括了水池、绿化、亭台和通道等构造元素。
西亚园林还注重饲养各种鸟类,让园林充满生机与活力。
3. 西亚园林的规划设计西亚园林的规划设计注重对称和几何图案的巧妙安排。
西亚园林追求对称和秩序感,以此来展现主人的权力和地位,园林内的亭台楼阁、雕栏画栋都体现出华贵的气息,并配以水池和喷泉,使其更显富丽堂皇。
浅析中西方传统园林水景艺术的差异陈素馨(南昌大学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南昌,江西)摘要由于水景具备的独特魅力以及人类亲水的天性使然,自古以来,人类就热衷于将水景植入日常居住、游玩场所。
明袁中郎谓:"水突然而趋,忽然而折,天回云昏,顷刻不知其千里,细则为罗谷,旋则为虎眼,注则为天坤,立则为岳玉;矫而为龙,喷而为雾,吸而为风,怒而为霆,疾徐舒蹙,奔跃万状。
"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中西方对园林水景艺术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宗教观和审美观,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理水观念和水景创作形式。
任何文明、艺术都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无论是表现方式还是审美态度。
这种历史积淀将一直成为一种张力,有意识无意识的影响着以后的发展。
而传统水景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和表现手法,更是现代城市水景设计者们创作的的素材和灵感的来源之一。
本文将分析中西方水景理法的差异,探索不同文化水景造园艺术的不同。
关键词传统园林水景中西艺术性差异性引言世界各民族在各自漫长的造园活动中,充分汲取各自文化营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造园艺术形式,其中有两种园林风格最典型,也最引人注目。
它们是:在西方,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代表的几何园林;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再现自然山水式的园林。
由于两地强烈的文化差异,导致风格迥异的造园艺术。
对中西方两种园林在构图法则与立意、造园要素、造园手法以及两地思想等作比较,以达到了解两种风格园林的目的。
深刻体会中西方古典园林内在的规律性和总体特征,进一步认识到现代园林设计与古典园林之间的联系,为将来的园林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的景观设计将是一个多元化、功能化、艺术化的设计作品,我们要从中外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和经验中吸取学习。
本文将从中西方思想、中西古典园林空间布局、中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三个方面来分别阐述中西方传龙园林水景艺术的特点,辨别它们的差异性。
1中西方思想的差异性1.1哲学思想首先,在中国造园哲学中,寻求园林意境与人的审美心情的完美相契合,因此中国造园哲学是温情拟人化的。
中西方园林比较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东西方的园林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文化传统而形成迥异的风格。
园林作为文化的体现,在东方,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在西方,则以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为典型。
前者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后者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表现人工的创造。
伏尔泰说:“美往往是相对的。
在日本是文雅的,罗马就不文雅;在巴黎是时髦的,在北京就不时髦。
”其实,我们很难分出中法园林孰高孰低,但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各自的风格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和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一、人工美与自然美园林学是研究如何合理运用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来创造优美的生态平衡的人类生活境域的学科。
提到造园,当然离不开自然环境,对自然美所持的态度则直接影响着园林所呈现的风貌。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他强调自然美不是理想美,非经人工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界,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反映。
以凡尔赛宫为代表的法国古典主义园林所呈现的便是人工美。
它不仅布局对称规矩,而且花草树木也按人的意志被修剪得整整齐齐,充分强调了几何图案之美。
它还以近6000公顷的总面积,在法国北部的森林众多、河道缓流、起伏平缓的地景上,雕塑出平面几何构图的视轴、星状放射的路径和林中的各种花园、喷泉、雕塑和倒影池等。
园中宽90米、长达1.6公里的运河,与全园中央的开放视轴相交,加之从宫殿到运河间以连续平缓的坡度降低后再向天际线延伸的轴线,显现出超大的尺度以及人工改造自然的气势。
相反,中国人更崇尚自然之美,推崇佛家与道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总结了这个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将美学观点建立在“自然之道”的基础上。
这种思想也影响到后来园林造景的观念,庭园成为自然美景在有限空间里的艺术再现,尤其表现在南宋后江南兴建的多处私园。
这时园林的造园特点是,多以山池泉石为中心,饰以花草,环以建筑,其造园手法从此日趋精致。
论述中西方园林并加以剖析对比以中西方古典园林为例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园林景观艺术和园林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文明的精华,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反应着朝代的兴衰。
可以说,集艺术、技术。
文化于一身的园林景观与园林文化,集中反应着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对于理想家园的畅想。
因此,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造园,其园林景观都寄托着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理想,其物质内容与精神需求合二为一,是当时人们追求的理想家园。
前言:纵观东西方的园林构景要素。
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山、水、植物、建筑四个基本要素,这些都是物质要素,但其内容和组合方式都是由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及文化审美思想所制约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景观的构景呢荣和组成方式也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朴而趋精致,各地区与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园林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总体来讲,大致分为规整式和风景式两类。
规整式园林往往具有明确的轴线与几何对位关系,重在体现园林景观的人工图案之美,表现出一种由人力所控制的、有序的景观。
而风景式园林景观的造景特点与规整式相反,自由灵动,呈现着一种自然美的风韵,特别是一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以对大自然风景的描摹和提炼,形成特有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景观。
这两种不同的园林景观邢台,有着各自深厚的文化背景,其园林景观的构成形式可以说是各自文化背景的具体体现,在其各自的园林造景过程中,更加集中地反应了东西方文化的哲学、美学、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根本差异。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国园林西方园林古典园林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人们对眼前的世界总不大满足,因而有所向往,向往一个理想的地方,这地方最完美的,就生化成为宗教里的天堂。
论述中西方园林并加以剖析对比以中西方古典园林为例摘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园林景观艺术和园林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凝聚着文明的精华,体现着社会的发展,反应着朝代的兴衰。
可以说,集艺术、技术。
文化于一身的园林景观与园林文化,集中反应着人类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精神状态、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以及对于理想家园的畅想。
因此,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造园,其园林景观都寄托着当时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与理想,其物质内容与精神需求合二为一,是当时人们追求的理想家园。
前言:纵观东西方的园林构景要素。
总的归纳起来,不外乎山、水、植物、建筑四个基本要素,这些都是物质要素,但其内容和组合方式都是由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及文化审美思想所制约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景观的构景呢荣和组成方式也由简单到复杂,由粗朴而趋精致,各地区与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园林的表现形式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总体来讲,大致分为规整式和风景式两类。
规整式园林往往具有明确的轴线与几何对位关系,重在体现园林景观的人工图案之美,表现出一种由人力所控制的、有序的景观。
而风景式园林景观的造景特点与规整式相反,自由灵动,呈现着一种自然美的风韵,特别是一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以对大自然风景的描摹和提炼,形成特有的自然风景式园林景观。
这两种不同的园林景观邢台,有着各自深厚的文化背景,其园林景观的构成形式可以说是各自文化背景的具体体现,在其各自的园林造景过程中,更加集中地反应了东西方文化的哲学、美学、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上的根本差异。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国园林西方园林古典园林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自古以来,人们对眼前的世界总不大满足,因而有所向往,向往一个理想的地方,这地方最完美的,就生化成为宗教里的天堂。
试论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产生原因摘要:风景园林艺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状态、对未来的憧憬以及文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人们又将自身对于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寄托在园林建造当中。
所以,风景园林的建筑是物质和精神的融合,且每个国家建造风格也都各有不同。
基于此,通过对中西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分析,论述两者之间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西方差异;文化发展中西方风景园林建筑在风格和应用方面都不尽相同,但是总体看起来也都是用山、水、植物和建筑等构造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融合着人为的主观思想、社会意识和社会生产力,人们的文化审美对其造成了深刻影响。
风景园林构造起初趋于简单化,在外观上看起来也比较粗糙,但是随着社会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园林景观的组成逐渐由简单化转变为复杂化,外观也变得较为精致,又因为各地方文化的不同,每个地方的园林景观也拥有着当地的特色。
园林景观可以分为两类,风景类和规整类。
风景类园林景观构造特点比较随性,其中自然景观居多,显示出独有的灵活与自由的特点;而规整类的园林景观构造与风景类正相反,其每一处构造都需要有精准计算,线条需要极高的流畅性,在构造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有非常高的严谨性。
总之,风景园林景观构造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文化价值和人文底蕴。
因此,简要论述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1 中西方风景园林的差异园林是指在一块有特点的地域,通过相应的艺术手段对其进行改造,使之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和性质,能够带给人们自由与艺术相结合的美妙感。
但是不同背景和不同地域的园林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和形式。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中西方历史文化相差较大,人文思想不同,所以风景园林的建造受人们主观意识的影响,差异比较大[1]。
1.1 西方园林景观艺术特点西方园林景观建筑与中国的完全不同。
中国园林体现自然美,但是西方的园林艺术完全排斥自然,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进行园林构造,体现了他们思想上的严谨性。
中西方园林的区别与联系从中西方的园林发展史中来观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点,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布局、建筑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园林文化差异我国的造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与此同时,在世界园林中,西方园林因其不同的风格也备受观注,二者有共性也有差异。
-、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共同点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
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
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
“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
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做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二、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差异1、世界观的差异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
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
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
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
中国园林正有这种味道,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
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而我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在遮遮掩掩中即使是小园亦可拉出很大景深,其中奥妙正在于藏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中西方园林存在着差异,也存在着共性。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与共性进行分析,探讨未来园林的发展趋势。
一、溯源与文化内涵的不同造成的中西方园林的差异(一)溯源的差异中西方园林艺术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经济、政治、思想的载体。
园林艺术是人类几千年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提升生活环境的过程。
由于中西方园林溯源不同,所以其表现手法有所差异。
中华文明起源于自然环境优美的长江、黄河流域,所以中式园林的设计多是效仿自然、探索自然的形式之美。
西方园林起源于尼罗河文明,尼罗河流域没有中国那样丰富的地貌,但定期泛滥的尼罗河造就了大量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耕地。
人们将方形的耕地划分成若干格,所以以几何美学为核心的西方园林也由此诞生。
(二)艺术层面的差异从艺术作品上看,中国艺术比较突出的特点表现就是注重意境,讲究情景交融。
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通过散点透视和大量留白展现出了深远的意境,欣赏中国山水画非常需要欣赏者的想象力,一幅山水画在浓墨与留白之间给人无尽遐想。
山水画更是画师情绪的载体,体现了文人墨客超脱世俗、归隐田园、宁静自然的情绪状态。
中国园林在设计上也讲究情景交融,很多时候人在观景时会自然而然地与景色融为一体。
园中的小径通幽则给人以无限遐想,让人流连忘返。
西方艺术从诞生初期就注重写实、细致入微。
在西方,无论是雕塑还是油画在初期都更注重写实,通过对画作的细节刻画体现人物或者景物最真实的一面。
早期的雕刻艺术家们也十分看重雕塑的比例关系与空间关系,准确地营造出雕塑的体态之美,所以透视学也诞生于西方。
由此可见,西式园林中严谨的比例关系与空间关系正是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因此西方园林设计整体布局工整,细节之处十分精巧。
(三)文学层面的差异中国古诗词可以用寥寥数词描绘出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一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便给人无限意境,寄托了作者的愁苦之情。
很多西方人无法理解为什么由几个名词组合而成的诗句能有如此丰富的含义,因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多是理性化的,很难理解中国古诗文的奥妙。
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园林的概念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知识的发展而变化的。
而中西方的历史文化的差异,所以中西方在园林风格上也产生了差异,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一“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艺术法则,一直被中国造园家们奉为圭臬。
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
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
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讲究表现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
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均显得自然和谐,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
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园林中所有的景物,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
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呈现出几何形状,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中西方园林风格差异二不同的建筑美学风格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使古建筑在西方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力。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材料来制造不同的建筑物,展现不同的信仰。
西方的石头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建得又高又大。
同时巧妙的建筑屋顶是西方古典建筑的一大亮点。
但是,如何将高密度石拱顶引擎,如仓库架构是它的位置,所以是一个直线上升的支柱,如较早出现的塔斯曼干栏,也可以说是西方建筑地基基础支柱。
发展支柱,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建筑屋顶,如果西方建筑的支柱是“基本词汇”,那么建筑物的屋顶是西方“基本句型。
中西方园林景观差异
中西园林景观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所以中西园林的景观有了一定的差异,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方园林景观差异,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西方园林景观差异一
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
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中西方园林景观差异二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西方园林景观差异三
明晰/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
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
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
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
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中西方园林景观差异四
人工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