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26
医学检验技术概述医学检验技术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涉及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健康状态的评估。
通过对血液、尿液、组织等样本的实验室检测,医学检验技术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患者病情的客观数据,从而指导临床决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学检验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以及未来趋势。
一、医学检验技术的定义与发展医学检验技术,又称临床实验室科学,是指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人体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组织等样本进行定性、定量或半定量的实验分析,以获取有关人体健康或疾病的信息。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医学检验技术不断发展。
从最初的简单显微镜观察到现在的自动化、智能化分析,医学检验技术已经历了数次技术革新。
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还使得检测过程更加快速、便捷。
二、医学检验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1. 生化检验:生化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检测血液、尿液等样本中的化学成分,如血糖、血脂、肝功能指标等。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人体的新陈代谢状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主要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来检测样本中的免疫物质,如免疫球蛋白、自身抗体等。
免疫学检验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等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3. 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主要对样本中的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
这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4. 血液学检验:血液学检验主要对血液细胞进行形态学、数量和功能检测,如红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小板功能检测等。
这些数据可以反映人体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状态,为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5. 分子生物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主要利用核酸和蛋白质技术来检测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等分子水平的变化。
这对于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统计学八种检验方法医学统计学是医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它通过对医学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帮助医学研究者得出准确可靠的结论。
而在医学统计学中,检验方法是评价医学研究数据是否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重要工具。
下面将介绍医学统计学中常用的八种检验方法。
1.正态性检验:正态性检验是用来检验数据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的统计性质。
常见的正态性检验方法有Shapiro-Wilk检验和Kolmogorov-Smirnov检验。
2.两独立样本t检验:该方法用于检验两个不相互依赖的样本均值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适用于连续变量的比较,例如治疗前后的体重变化。
3.配对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适用于对同一组研究对象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进行比较。
如药物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比较。
4.卡方检验:卡方检验是用来检验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的方法。
适用于分组数据的比较,例如男女性别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5.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用来检验多个组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的方法。
适用于分析多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如不同年龄组对某种疾病发生率的影响。
6.生存分析:生存分析用于研究事件发生时间和随时间而变化的危险率。
适用于研究患者生存期、疾病复发时间等,常见的分析方法有Kaplan-Meier曲线和Cox比例风险模型。
7.相关分析:相关分析用于研究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见的相关分析方法包括皮尔逊相关系数和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8.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用于研究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和方向的方法。
适用于分析影响因素较多的情况,如探讨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
以上八种检验方法在医学统计学中被广泛运用,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注意事项。
在进行医学研究时,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能够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从而为临床实践和医学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因此,熟练掌握这些统计方法是每个医学研究者必备的基本技能。
55种医学检验方法简单解读
一、血液检验
1、血液常规检查:检查出血液中最基本的元素,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尿素氮和甘油三酯等指标。
它有助于诊断白血病、贫血病
等疾病,了解机体整体健康状况。
2、血液生化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又称为血液化学检查,它反映肝肾
功能及新陈代谢的状况,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钠、钙、氯离子、磷酸脂等
物质,帮助医生科学判断患者的病情及情况,以便提供有效的治疗。
3、血清学检查:血清学检查是检测血清中有关物质的检测,比如检
测抗原、抗体、抗代谢物、组织抗原等,主要用于诊断炎症或感染、抗体
免疫状态及肿瘤等疾病。
二、尿液检验
1、尿蛋白测定:尿蛋白测定是检测尿液中蛋白质的一种定量检测方法,包括两种:尿微量白蛋白和尿总蛋白。
它可以反映患者的肾脏的健康
状态,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尿蛋白渗出的肾脏疾病。
2、尿胆原测定:尿胆原是尿液中的一种物质,一般在健康情况下是
不存在的,而在肝病等疾病的情况下,尿胆原就可能出现,通过测定尿胆原,可以发现肝病等疾病的潜在存在。
3、尿白细胞计数:尿白细胞计数检查是检查尿中白细胞的一种检查。
医学检验检测方法学分类医学检验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对患者的生理、生化、免疫等方面的检测,提供有力的依据来辅助诊断和治疗。
而医学检验的检测方法学分类主要包括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大类。
传统方法主要是指以化学反应为基础的检测手段,包括颜色反应法、沉淀反应法、气体生成反应法等。
其中,颜色反应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观察样品在特定条件下的颜色变化,来判断其中是否存在某种物质或反应是否发生。
例如,尿液中的胆红素可以通过与Ehrlich试剂反应产生红紫色,用于判断是否存在黄疸。
而沉淀反应法则是通过观察样品中是否生成沉淀来判断物质的存在与否,如血清中的胆红素可以与酚类试剂反应生成绿色沉淀。
气体生成反应法则是通过观察样品中是否生成气体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例如呼气气体中的氢气可以用于检测细菌感染。
而现代方法则是基于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进展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检测手段,包括免疫学方法、核酸检测方法、质谱分析法等。
其中,免疫学方法是一种常用的现代方法,通过检测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判断样品中是否存在某种物质。
例如,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可以测定血清中的甲胎蛋白、肿瘤标志物等。
核酸检测方法则是通过检测样品中的特定基因序列来判断是否存在某种疾病或基因突变。
例如PCR(聚合酶链式反应)可以检测病毒、细菌等的核酸序列。
质谱分析法则是通过对样品中的分子进行质量分析,来鉴定样品中的成分。
例如质谱可以用于检测药物或毒物在人体内的代谢产物。
还有一些特殊的检测方法学分类,如细胞学检测方法、电化学检测方法等。
细胞学检测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和分析细胞形态、结构以及功能,通过细胞的异常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疾病。
例如涂片染色可以用于检测白细胞、红细胞、细菌等的形态和数量。
电化学检测方法则是利用电化学原理进行分析和检测,通过测定样品中的电流、电压等参数来判断其中的成分或浓度。
例如电解质检测可以用于检测血液中的钠、钾、钙等离子的浓度。
55种医学检验方法简单解读
一、血液检查
1、血液常规检查:此检查旨在检查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的形态、数量、大小、比例及凝血酶原时间等参数,以检测血液中的异常现象,判
断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数据。
2、血常规检测:血常规检测分为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和血液自动分析
仪检测。
通过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可测定血细胞的形态、大小以及数量;自
动分析仪可以测定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各种
形态的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数量。
3、血沉:血沉是检测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一种检测方法,广泛应用
于血液情况检查。
通过比较血液中红细胞的沉淀率,来判断血液的稠度,
即是否有血小板减少症或贫血等情况发生。
4、血液尿酸检查:血液尿酸检查是检测血液尿酸水平的常规检查,
可以帮助诊断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糖尿病等疾病,检测尿酸水
平可以显示出患者血液中是否存在高尿酸或低尿酸的情况。
5、血气分析:血气分析是检测血液中pH值、含氧量和二氧化碳的含
量的一种检查,它主要用于诊断呼吸系统疾病,肝炎病毒感染和肾功能障
碍等。
临床医学检验概述临床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对患者的生理指标、生化指标等进行检测和分析,帮助医生做出正确诊断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临床医学检验通常包括常规检查、特殊检查以及实验室检验等多种形式,它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常见临床医学检验血液检验血液检验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通过对血液中各种成分的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包括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患者的贫血情况、免疫功能等。
尿液检验尿液检验是另一种常见的临床医学检验方法,通过对患者尿液中各种成分的检测,可以了解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功能状况。
常见的尿液检验项目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尿糖等,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泌尿系统疾病。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临床医学检验中重要的一环,通过X光、CT、MRI等技术,可以对患者的内部器官进行无创检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能够发现肿瘤、骨折、器官功能异常等问题,对于排除或明确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医学检验的意义临床医学检验在医学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通过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详细检测,医生可以获取到丰富的信息,帮助其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临床医学检验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水平,减少误诊率,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
结语临床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通过对患者的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和分析,为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支持。
我们相信,在医学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临床医学检验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医学检验技术介绍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至关重要的学科,它就像医疗战场上的“侦察兵”,通过各种精密的检测手段和科学的分析方法,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关键的依据。
医学检验技术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和多样的方法。
从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体液的常规检查,到细胞形态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深层次的检验分析,每一项都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先来说说血液检验。
血常规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项检查,通过对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的计数和形态观察,可以初步判断一个人是否贫血、是否有感染、凝血功能是否正常等。
比如,如果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往往提示身体可能存在感染;而血小板数量减少,则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此外,还有血生化检查,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的测定。
肝功能检查中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能反映肝脏的健康状况;肾功能指标如肌酐、尿素氮有助于了解肾脏的功能;血糖和血脂的检测对于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的诊断和监测起着重要作用。
尿液检验也是常见的项目之一。
通过对尿液的外观、酸碱度、比重、蛋白、葡萄糖、白细胞、红细胞等的检测,可以发现泌尿系统的疾病,如肾炎、尿道炎、膀胱炎等。
尿液中出现蛋白可能意味着肾脏受损,而白细胞增多则提示泌尿系统存在炎症。
脑脊液检验相对较为特殊,主要用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膜炎、脑炎等。
对脑脊液的压力、外观、细胞计数、蛋白含量、糖和氯化物含量等进行检测和分析,可以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线索。
在细胞形态学方面,医学检验技术人员会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染色特点。
例如,在骨髓涂片检查中,通过观察各种血细胞的发育阶段和形态异常,可以诊断白血病、贫血等疾病。
免疫学检验则利用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反应来检测体内的各种物质。
常见的有乙肝五项检测、艾滋病抗体检测、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这些检测能够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特定的病原体,或者是否存在肿瘤的风险。
微生物学检验主要是对各种病原微生物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
医学检验必学知识点总结一、检验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 血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全血采集:采用针头穿刺静脉进行采血,常用于常规血常规、生化检验等。
(2)抗凝血全血的采集:用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如EDTA、肝素等。
适用于血常规、血型鉴定等。
(3)血清的采集:采血后放置不凝血,离心分离血清。
适用于生化检验、感染性疾病检测等。
2. 尿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清晨首次晨尿:一般含有较高的尿特异性蛋白质、电解质和尿素氮。
(2)24小时尿液采集:常用于测定肾功能、药物浓度等。
3. 粪便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常规粪便:直接采集新鲜粪便放入容器中即可。
(2)隐血试验:需避免污染,避免金属物。
4. 组织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切片检查:需要固定保存组织,在不同解剖部位采取不同切片。
(2)冰冻切片:适用于快速病理诊断。
5. 痰液样本的采集和处理(1)晨起痰液:适用于结核菌培养、病原体检测。
(2)早晨收集的痰液有助于痰液检测,需要严格无污染采集。
二、常规检验方法1. 血常规(1)红细胞计数:用于评估贫血、红细胞生成、溶血等。
(2)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用于评估炎症、感染性疾病等。
(3)血红蛋白测定:用于评估贫血类型、程度。
2. 生化检验(1)血糖测定:常用于糖尿病诊断及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监测。
(2)肝功能测试: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用于评估肝功能状态。
(3)肾功能测试:包括肌酐、尿素氮等,用于评估肾功能状态。
3. 凝血功能检测(1)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用于评估出血倾向和凝血功能状态。
(2)血小板计数及功能测试:用于评估血小板功能和出血倾向。
4. 免疫学检测(1)免疫球蛋白测定:评估免疫功能状态。
(2)肿瘤标志物测定:辅助肿瘤诊断、监测疗效及预后评估。
5. 微生物学检验(1)细菌培养及鉴定:用于感染病原体的检测。
(2)真菌培养及鉴定:用于真菌感染的检测。
6. 常规尿液检验(1)尿蛋白定性及定量:用于评估肾小球损伤、尿路感染等。
红细胞计数1、加稀释液取小试管1支,加红细胞稀释液2ml.2、加血用清洁干燥微量吸管或一次性微量吸管采集末梢血或抗凝血10ul,擦去管外余血,轻轻加至红细胞稀释液底部,再轻吸上清液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3、充池混匀后用微量吸管或玻璃棒将红细胞悬液充入计数池,室温下平放3-5分钟,待细胞下沉后于显微镜下计数.4、计数用高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5、计算红细胞/L=N/200×1012/LN:表示5个中方格内数得的红细胞数.白细胞计数1、加稀释液用吸管吸取白细胞稀释液于小试管中.2、吸取血液用微量吸管吸取新鲜全血或末梢血20ul,擦去管尖外部余血,将吸管插入小试管中白细胞稀释液的底部,轻轻放出血液,并吸取上层白细胞稀释液清洗吸管2-3次.3、混匀将试管中血液与稀释液混匀,待细胞悬液完全变为棕褐色.4、充池再次将小试管中的细胞悬液混匀.用滴棒蘸取细胞悬液1滴,充入改良Neubauer计数板的计数池中,室温静置2-3分钟,待白细胞完全下沉.5、计数在低倍镜下计数四角4个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总数.6、计算白细胞=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数N/20×109/L白细胞分类计数1、将血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冲洗干净,自然干燥后待用.2、镜下观察低倍镜下观察白细胞的分布和染色情况.3、观察选择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着色良好的区域,按一定的方向顺序对所见到的每1个白细胞进行分类,并用白细胞分类计数器作好记录,共计数100个白细胞.计算求出各类细胞所占的百分比率.血涂片的制备和瑞氏染色1、采血:用微量吸管在距载玻片一端1cm处加1滴抗凝血.2、推片:左手平执载波片,右手持推片从后方或前方接近血滴,使血液沿推片边缘展开成适当的宽度,立即将推片与载波片呈30度到45度角,轻压推片边缘将血液推制成厚薄适宜的血涂片,血涂片应呈舌、头、尾三部分.3、干燥:将推好的血涂片在空气中晃动,使其迅速干燥.4、标记:在载玻片的一端用记号笔编号.5、染色:血涂片自然干燥后,用蜡笔在两端画线,以防染色时染液外溢.随后将玻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染液3-5滴,使其盖满血涂片,大约1分钟后,滴加等量或稍多的II液,用吸耳球轻轻混匀.6、冲洗:1分钟后,用流水冲去染液,待干.7、观察结果:将干燥后的血涂片置显微镜下观察.用低倍镜观察血涂片体尾交界处的血细胞.ABO血型鉴定一正定型法1、5%被检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制备抗凝血离心或红细胞自然沉降后取下层红细胞2 滴于小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2 ml ,用尖滴管将红细胞与生理盐水充分混匀,2500r/min 离心3分钟后弃去上清液,重复洗涤三次后自管底吸取1滴血红细胞加入19滴生理盐水中,此即为5%的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2、标记试管取小试管2 支,分别标记抗A、抗B.3、加标准抗血清分别加入抗A、抗B标准血清各1滴于相应标记的试管中.4、加入红细胞悬液分别加入被检者5%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1滴于各试管中,混匀,立即以1000r/min,离心1min.5、观察结果先观察上层液有无溶血现象,再斜持试管轻轻摇动或轻轻弹动,使管底的红细胞慢慢浮起,肉眼观察有无凝集、再用低倍镜观察凝集强弱程度,如轻微凝集或不见凝集,必须将反应物倒于玻片上,再以低倍镜观察.6、判断结果1凝集结果判断标准:红细胞呈均匀分布,无凝集颗粒,显微镜下红细胞分散存在,无凝集靠拢现象为阴性;红细胞出现凝集为阳性.二反定型法1、分离血清 2500r/min,离心3min,分离血清.2、标记并加被检者血清取小试管3支,分别标记A、B、O 字样,于各管加入被检者血清1滴.3、加标准红细胞按标记分别加入5%的A、B、O型标准红细胞生理盐水悬液1滴,混匀,立即以1000r/min,离心1min.4、观察结果先观察上层液有无溶血现象,再斜持试管轻轻摇动或轻轻弹动,肉眼观察有无凝集,再用低倍镜观察.5、判断结果6、凝集结果判断标准:同正定型法.网织红细胞计数1、加染液取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2 滴,再加入新鲜全血2 滴,立即混匀,置室温下15-20分钟.2、制备涂片取1 小滴制成薄血涂片,自然干燥.3、观察在低倍镜下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的部位进行观察.4、计数在油镜下计数至少100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数.5、计算网织红细胞分数数=计数的网红细胞数/1000尿蛋白定性检查加热乙酸法1、加尿液取大试管1支,各加清晰尿液5ml.2、加热倾斜试管下端,在酒精灯上加热尿液上1/3段,煮沸即止.3、观察轻轻直立试管,在黑色背景下观察煮沸部分有无浑浊.4、加酸后再加热滴加5%的乙酸溶液2-4滴,再煮沸后立即观察结果.,5、判断结果判断阳性程度及蛋白质的含量.革兰染色1制玻片用接种环挑取一环生理盐水放在载玻片中央,再挑取一环菌种放入生理盐水中涂片.2固定将涂片在火焰外焰上过2-3回,放凉.3初染滴加结晶紫染色液,染1min,冲洗,甩干.4媒染滴加革兰氏碘液,作用1min,冲洗,甩干.5脱色滴加95%酒精脱色,约30s,或将酒精滴满整个涂片,立即倾去,再用酒精滴满整个涂片,脱色10s,冲洗,甩干.6复染滴加复染液,复染30s,冲洗,甩干,镜检.抗酸染色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热3-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2脱色3%盐酸酒精脱色30秒~1分钟;用水冲洗.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分钟,水洗,用吸水纸吸干后用油镜观察.药敏实验1在“”中,用经酒精灯火焰灭菌的接种环挑取适量物,以划线方式将细菌涂布到平皿培养基上.具体方式;用灭菌接种环取适量细菌分别在平皿边缘相对四点涂菌,以每点开始划线涂菌至平皿的1/2.然后,找到第二点划线至平皿的1/2,依次划线,直至细菌均匀密布皿.另:可挑取待试细菌于少量生理盐水中制成细菌,用灭菌棉拭子将待检细菌混悬液涂布于平皿培养基表面.要求涂布均匀致密2将镊子于酒精灯火焰灭菌后略停,取药敏片贴到平皿培养基表面.为了使药敏片与培养基紧密相贴,可用镊子轻按几下药敏片.为了使能准确的观察结果,要求药敏片能有规律的分布于平皿培养基上;一般可在平皿中央贴一片,外周可等距离贴若干片外周一般可贴七片,每种药敏片的名称要记住.3将平皿培养基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小时后,观察效果.琼脂平板分区划线分离法1灭菌接种环,待冷,取1环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混合菌液.2琼脂平板倒放于桌面,左手抓握起平板底部,尽量直立使琼脂面靠近酒精灯火焰,以免杂菌污染.右手持沾菌接种环在平板表面上端来回划线,涂成一薄膜第1区,约占平板面积的1/5.划线时接种环与琼脂表面呈30°~45°,用指力轻轻来回滑动密集划线,切忌划破琼脂.3灭菌接种环,杀死环上剩余的细菌,待冷,转动培养皿约60°~70°,将接种环通过第1区3~4次,作连续划线为第2区,约占平板面积1/4,待冷划第3、4区图1-3-1.4划线完毕,盖好皿盖,在平板底部用记号笔注明标本细菌名称,接种日期及接种者,平板倒置于35℃~37℃温箱培养24h.5取出平板观察菌落分布情况,注意3区和4区是否有单个菌落,并记录菌落的大小、形状、色泽、边缘、透明度等特征图1-3-2.。
55种医学检验方法简单解读
一、血液检验
1、血常规:通过计算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比例,检
测血液中的细胞类型和数量,以及血液中的凝血功能和尿素氮等,筛查患
者的血液病变。
2、尿常规:主要检测尿液中的细胞和比例,如白细胞、红细胞、胆
红素、潜血、尿胆原等,以及尿液的酸碱度、蛋白质、糖、酮体等,用于
检测患者的泌尿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异常。
3、血尿素氮:检测血液中尿素氮的含量,尿素氮含量过高可能指示
肾功能减退,过低可能指示细胞毒性及间接胆红素过高等。
4、血肌酐:检测血液中肌酐含量,评估肝肾功能,血清肌酐增高可
能表示慢性肾脏疾病、肝硬化等。
5、电解质:检测血清中的电解质,如钠、钾、氯、磷、钙和氢离子,用于诊断电解质及水、电解质失衡。
6、血糖:检测血清中的血糖含量,诊断糖尿病的发生及治疗效果,
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
二、其他检验
1、心电图:通过心电信号检测心脏的电路系统,用于诊断心脏病的
发生和发展。
2、超声检查:通过超声技术检测内脏器官的形态及结构,常用于检
测肝、胆、脾、胰腺等器官的肿大情况。
医学检验技术必背考点知识1. 标本采集:标本采集技术是医学检验的关键环节,标本的质量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常见的标本采集包括血液、尿液、粪便、脑脊液、组织等。
2. 常用检验方法:常用的检验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细胞学检验等。
不同的检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疾病诊断和治疗监测。
3. 生化指标分析:生化指标是衡量生命活动状态的关键指标。
常规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
4. 免疫学指标分析:免疫学指标是评价免疫功能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免疫学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肿瘤标志物等。
5. 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是诊断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微生物学检验包括细菌培养、真菌培养、病毒检测等。
6. 细胞学检验:细胞学检验是检测细胞形态和功能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细胞学检验包括涂片镜检、细胞计数、流式细胞术等。
7. 质控管理:质控管理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质控管理包括内部质控、外部质控、参比方法等。
8. 诊断标准:检验结果与诊断标准的匹配度决定了检验的临床意义和价值。
常见的诊断标准包括国家标准、世界卫生组织标准、专家共识等。
9. 技术革新:技术革新带来了检验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带来了更精确、更高效、更安全的手段。
常见的技术革新包括分子诊断技术、基因检测技术、高通量检测技术等。
10. 安全与伦理:医学检验技术的应用需要遵循伦理原则和安全方针,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生命和健康。
在检验过程中要注意标本传递、设备维护、数据保护等问题,减少误差和风险。
五种检验方法五种检验方法是指在实验或研究过程中,用于验证数据准确性和实验结果可靠性的一系列方法。
在科学研究、医学诊断、品质控制等领域中,检验方法的有效运用对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统计学、化学、医学等多个领域介绍五种常见的检验方法。
统计学中的T检验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检验方法之一。
T检验是用于检验两个样本均值差异性的统计学方法,适用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情况。
通过T检验可以判断两个样本的均值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而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化学领域中常用的检验方法之一是质量分析。
质量分析是通过对物质的质量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检验,以确定其成分和性质的一种方法。
例如通过质谱法、红外光谱法等手段,可以对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析,确保化学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在医学诊断领域,常见的检验方法之一是血液检验。
通过对血液成分的检测,可以获得关于机体健康状况、疾病诊断和治疗效果等重要信息。
血液检验方法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检测、病毒抗体检测等,对于临床医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环境检测中的水质检验是保障水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水质检验通过对水样中各种物质含量的测定,判断水质是否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要求。
包括pH值、重金属含量、微生物检测等指标的测试,有助于保障饮用水安全和环境保护。
品质控制领域的抽样检验方法是常见的质量监控手段之一。
抽样检验通过对产品样本进行抽样检测,判断产品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抽样检验方法既可以用于原材料的检验,也可以用于成品的质量把控,对于生产过程的监管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种检验方法包括统计学中的T检验、化学中的质量分析、医学中的血液检验、环境检测中的水质检验以及品质控制中的抽样检验,它们在不同领域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推动科学研究和生产活动的开展。
55种医学检验方法简单解读
一、血液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是常用的血液检查,它可以检测出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血细胞总数。
这些数据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疾病的进展。
2、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是为了检查血液凝固反应的时间、
水平和可能存在的异常。
3、血清学分析。
血清学分析可以检测出血清中的蛋白质、酶或其他
物质的水平,有助于诊断肝脏、肾脏等器官的疾病。
4、血钠、血钙测定。
血液中的钠、钙水平可以帮助诊断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5、血清肝功能检查。
血清肝功能检查用来检查肝脏在消化、新陈代
谢和排毒等方面的能力,帮助诊断肝病。
6、血清肾功能检查。
血清肾功能检查可以检测肾脏的运动能力,帮
助诊断肾脏疾病。
二、尿液检查
1、尿常规。
尿常规是一种常用的尿液检验方法,用来检查尿液的颜色、浊度、酸碱度、蛋白质、渗透压等指标,有助于诊断肾脏疾病、感染
症等。
2、尿澳特测定。
尿澳特测定可以检查尿液中的尿酸水平,是诊断痛
风病的一种常用方法。
3、尿微生物检查。
尿微生物检查可以检查尿液中的细菌数量,帮助诊断尿路感染等疾病。
4、尿酸素检查。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常见技术和方法临床医学检验是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为医生提供了诊断、监测和治疗疾病的关键信息。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有许多不同的技术和方法用于进行临床检验,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和方法。
一.血液检验:血液检验是最常见的临床检验之一。
它可以测量血液中的各种参数,包括血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和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数量。
这些检验可以用于诊断贫血、感染、白血病等疾病。
1.血细胞数量: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是基本的血液参数。
红细胞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部位,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一部分,负责抵御感染,而血小板则关键于止血过程。
异常的血细胞数量可以提示贫血、感染、血液肿瘤等问题。
2.血红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蛋白质,负责运输氧气。
低血红蛋白水平可能表明贫血,而高血红蛋白水平可能与慢性肺疾病等疾病有关。
3.不同类型的白细胞数量:白细胞分为多种类型,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在应对感染和炎症时扮演不同的角色。
异常的白细胞分布可以提供有关感染、免疫系统问题或血液肿瘤的线索。
4.血小板数量:血小板是负责止血的关键细胞。
低血小板数量可能导致出血倾向,而高血小板数量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
二.生化检验:生化检验用于测量血液中的生化参数,如血糖、肾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和电解质水平。
这些检验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器官功能和代谢状态。
1.血糖:血糖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对于诊断和管理糖尿病至关重要。
高血糖水平可能表明糖尿病或其他胰岛素调节问题,而低血糖可能导致昏迷或抽搐。
2.肾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包括肌酐、尿素氮和尿酸等。
这些参数用于评估肾脏的滤清功能。
异常的肾功能指标可能与肾脏疾病、肾结石或其他代谢问题有关。
3.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红素等。
医学检验技术与方法医学检验技术与方法是现代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各种检验技术和方法,医生可以获得患者体内的生理指标、病理指标等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医学检验技术与方法。
一、血液检验血液检验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医学检验技术与方法。
它通过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分析各种血液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以获取有关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的信息。
常见的血液检验项目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
血液检验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血液状况,辅助诊断和监测疾病。
二、尿液检验尿液检验常用于评估患者的肾脏功能和一些代谢过程。
通过检测尿液中的有关成分、物质、代谢产物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
常见的尿液检验项目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定性、尿糖定性等。
尿液检验是一种简单、无创、经济的检验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疾病的筛查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通过使用射线或超声波等成像技术,可获取患者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信息,辅助医生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
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射线摄影、CT扫描、MRI、超声检查等。
影像学检查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直观地显示患者身体的内部结构,提供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
四、病理检查病理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组织、细胞等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以评估疾病的性质和发展情况。
常见的病理检查包括活检、细胞学检查等。
病理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通过病理检查,医生可以了解病变的类型、程度、侵袭范围等,为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五、分子生物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医学检验技术。
它通过研究和检测基因、DNA、RNA等分子的变化,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分子生物学检测包括PCR、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技术。
分子生物学检测的广泛应用,使得医生可以更早地发现疾病的遗传基础,为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医学检验方法范文医学检验方法是指通过对患者进行体液、组织或细胞的检测,获取和评估相关指标,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诊断和治疗方案的一种技术手段。
医学检验方法可以分为化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分子生物学检验等多个方面。
化学检验是指通过检测体液中各种物质的浓度和活性,来评估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常见的化学检验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生化指标测定等。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和形态,可以评估患者的贫血、感染和出血等病情。
尿常规可以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等指标,帮助诊断泌尿系统的疾病。
生化指标测定则可以评估患者的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的功能状况。
免疫学检验是通过检测体液中的免疫反应物质,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
常见的免疫学检验包括白细胞分类、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特异性抗体检测等。
白细胞分类可以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
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帮助识别免疫缺陷、风湿性疾病等。
特异性抗体检测可以用于诊断传染病,如HIV、乙肝、结核等。
微生物学检验是通过分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评估患者的感染状况和确定感染的病原体种类。
常见的微生物学检验包括培养与鉴定、抗生素敏感试验等。
通过合适的培养方法,可以提取出并形成纯种菌落,从而鉴定感染的病原体。
抗生素敏感试验则是用来评估感染病原体对不同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分子生物学检验是通过检测基因、DNA或RNA等分子水平的变化,评估患者的遗传病、肿瘤和传染病等疾病的风险和诊断。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检验包括PCR技术、基因测序、基因芯片等。
PCR技术可以扩增身体中的DNA片段,并对特定基因进行检测,以诊断肿瘤及遗传病。
基因测序则可以通过测量DNA中的碱基序列,来评估患者的基因变异情况以及潜在遗传病风险。
总之,医学检验方法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生理状态,从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不同的检验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准确性,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验方法并进行准确解读。
55 种医学检验方法简单解读本文对 55 种常见的医学检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方法的原理、用途和注意事项。
医学检验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患者样本的检测和分析,为医生提供重要的病情信息。
本文对 55 种常见的医学检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和解读。
1. 血液常规检查:通过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评估患者的贫血、炎症和止血功能状况。
2. 尿常规检查:分析尿蛋白、尿糖、尿比重等指标,协助诊断泌尿系统疾病、糖尿病等。
3. 粪便常规检查:检查粪便的颜色、性状、潜血等,辅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
4. 肝功能检查:测定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等指标,评估肝脏功能状况。
5. 肾功能检查:检测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功能。
6. 血脂检查:测量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协助诊断高脂血症。
7. 血糖检查:测定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协助诊断糖尿病。
8. 甲状腺功能检查:检测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评估甲状腺功能。
9. 肿瘤标志物检查:测量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协助诊断肿瘤疾病。
10. 心电图检查:通过记录心电图波形,分析患者心律和心脏功能。
11. 胸片检查:拍摄胸部 X 光片,协助诊断肺部感染、肺结核等疾病。
12. 腹部 B 超:利用超声波对腹部器官进行检查,如肝脏、胆囊、胰腺等。
13. 泌尿系统 B 超:检测肾脏、输尿管、膀胱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14. 子宫 B 超:对女性生殖系统进行检查,协助诊断妇科疾病。
15. 乳腺 B 超:对乳腺进行检查,协助诊断乳腺疾病。
16. 骨密度检测:测量骨密度,评估骨质疏松风险。
17. 肌电图检查:记录肌肉电活动,协助诊断神经肌肉疾病。
18. 脑电图检查:记录脑电活动,协助诊断癫痫、睡眠障碍等疾病。
19. 核磁共振检查: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对患者进行检查,提供详细的影像学信息。
20. 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通过 X 射线对身体进行层层扫描,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学信息。
医学检验方法学的评价医学检验方法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医学检验技术的学科,主要包括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技术、结果解释和质量控制等方面。
它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疗效的评估以及药物治疗的个体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将对医学检验方法学进行评价。
首先,医学检验方法学具有高度准确性。
通过规范化的操作和高灵敏度的仪器设备,可以对样本中的生化指标、血液参数、细胞学特征等进行精确测定。
这种准确性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的评估以及药物治疗的个体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医学检验方法学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在临床诊断中,医学检验方法学可以利用多种方法对各类样本进行检测,如血清、尿液、唾液等。
同时,它也可以应用于疾病预防和筛查、健康管理、用药监测等方面。
医学检验方法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使其成为医学科研和临床应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另外,医学检验方法学具有快速性和高效性。
传统的检验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结果,而现代医学检验方法学利用了高新技术,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结果。
这极大地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结果,以指导患者的诊断和治疗。
最后,医学检验方法学还具有规范化和质量管理的特点。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医学检验方法学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
只有在符合这些标准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尽管医学检验方法学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一些检验指标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有限,可能会导致一些错误的结果。
其次,一些新兴的检验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此外,医学检验方法学的实施对于维护质量控制标准、设备维护和操作人员培训等方面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总之,医学检验方法学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对样本的采集、实验室检测和结果解释等方面的研究,医学检验方法学能够提供准确、迅速、可靠的检验结果,为临床医生的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是医学领域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检验分析来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它是医学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保证临床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医学检验技术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1. 临床检验方法1.1 实验室检验•实验室检验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血液、尿液、体液等生物样本的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检测分析,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病情,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1.2 影像检查•影像检查包括X射线、CT、MRI等技术,通过对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成像,帮助医生发现病变,辅助诊断。
1.3 生物检测•生物检测技术包括基因检测、蛋白质检测等,通过分子水平的检测,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指导个体化治疗。
2. 检验项目分类2.1 临床生化检验•临床生化检验包括血糖、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项目,是常见的检验项目,可以反映患者的基本生理状况。
2.2 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包括免疫球蛋白、细胞免疫功能等项目,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况。
2.3 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主要用于检测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存在,帮助医生明确感染病原体,指导抗感染治疗。
3. 检验技术发展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未来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大数据,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准确性和效率。
•分子诊断技术:基于基因、蛋白质等分子水平的检测技术将更加普及,实现个体化诊疗。
•便携式检测设备:随着便携式检测设备的发展,患者可以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检测,提高医疗服务的便利性。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医学检验技术也将不断提升,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表3 各种红细胞形态异常的临床意义血液的常规检查的基础知识、红细胞(RBC)计数意义红细胞增多见于:(1)血液中红细胞绝对值增多,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机体长期缺氧,如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绀性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继发性红细胞增多;(3)因一时性血浆中水分丢失过多、血液浓缩,如剧烈吐泻、脱水、烧伤引起相对性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骨髓造血功能障碍,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过多、过早等。
二、血红蛋白(Hb)测定意义其增减的意义大致与红细胞增减相似,但在各种不同类型贫血时,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的减低不一定呈平行关系。
如小红细胞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比红细胞数减少更为明显;在大红细胞性贫血时,则红细胞减少的程度较血红蛋白减少更为严重。
三、红细胞形态学检查红细胞大小异常包括:1.小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厚度薄,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2. 大红细胞,直径大于10μm,体积大,常见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引起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大小不均,大小相差1倍以上,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但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
红细胞形态异常包括:1.球形红细胞,直径缩小,厚度增加,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靶形红细胞,呈靶形,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脾切除术后等3.椭圆形红细胞,长径增大,横径缩小,呈椭圆形,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4. 镰形红细胞,如镰刀形、柳叶状等,主要见于镰形红细胞性贫血。
5. 红细胞缗线状形成,呈平行叠串状排列,见于骨髓瘤、高球蛋白血症、高纤维蛋白血症等。
红细胞染色异常,红细胞染色深浅反映着血红蛋白含量,包括:1.低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减少,见于缺铁性贫血及其他低色素性贫血。
2.高色素性,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较多,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3.嗜多色性,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呈灰蓝色,体积稍大,见于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旺盛的增生性贫血。
红细胞结构异常包括:1. 嗜碱性点彩,见于重金属(铅、铋、银等)中毒,硝基苯、苯胺等中毒及溶血性贫血、恶性肿瘤等。
2.卡波(Cabot)环,可能是幼红细胞核膜的残余物,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增生性贫血。
3. 何-乔(Howell-Jolly)小体,可能是细胞核的残余物,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四、白细胞(WBC)计数意义白细胞增多见于:⑴急性感染:包括化脓菌感染、杆菌感染引起肾孟肾炎、胆囊炎等,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乙型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引起急性血吸虫病,螺旋体病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等,重度感染时可引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高并可出现明显核左移。
⑵严重烧伤、较大手术后、心肌梗死等引起的组织损伤、坏死。
⑶数量极度增高时,见于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
⑷见于急性失血,尤其是内脏破裂、宫外孕等引起的内出血。
⑸见于急性化学药物有机磷中毒,也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等引起的代谢性中毒。
白细胞总数减少见于:⑴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副伤寒沙门菌,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如疟疾等。
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
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抗体导致的白细胞减少。
⑷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如苯及其衍生物引起的放射线损伤、化学品中毒,如氯霉素、保泰松、抗癌药等引起的各种反应。
⑸其他,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五、白细胞分类(DC)意义中性粒细胞(N)总数的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相似。
⒈嗜酸性粒细胞(E)增多见于:⑴过敏性变态反应,如支气管哮喘、药物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等。
⑵寄生虫病,如肠道寄生虫钩虫、蛔虫等。
⑶某些皮肤病,如湿疹、天疱疮、剥脱性皮炎等。
⑷急性传染病恢复时,一般在常起病时细胞数减少,当开始恢复时可呈现增多,提示病情好转。
⑸某些血液病及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肺癌等。
⒉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⑴当肾上皮质功能亢进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
⑵急性发热性传染病,尤其在伤寒、副伤寒、严重烧伤、大手术后。
嗜碱性粒细胞(B)增多见于:⑴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红细胞增多症;⑵脾切除术后、疫苗预防注射后等。
嗜碱性粒细胞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L)增多见于:⑴初生婴儿、儿童的生理性增多;⑵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可引起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⑶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细菌性感染如百日咳、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的恢复期;⑷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2.淋巴细胞减少大多是相对性减少,或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
单核细胞(M)增多见于:⑴某些感染如结核病活动期,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疟疾等;⑵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瘤、高雪病、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且可出现原、幼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减少一般无特殊临床意义。
六、白细胞的常见形态变化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包括:⑴核左移,常见于感染,尤以急性化脓性感染最常见,其他如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出现。
⑵核右移,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使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感染恢复期等。
中性粒细胞的形态异常包括:⑴中毒颗粒: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⑵空泡变性: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因粒细胞受损发生脂肪变性所致。
⑶核变性,临床意义同空泡变性。
⑷棒状小体,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淋巴细胞形态变异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除以上3型外,尚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⑴病毒感染性疾病;⑵某些细菌性感染,原虫、螺旋体感染;⑶某些免疫性疾病、药物过敏等。
七、血小板计数意义血小板减少见于:⑴血小板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放射线损伤;⑵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药物损伤;⑶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⑷血小板分布异常,如脾肿大、输入大量血浆血液受稀释等。
血小板增多见于:⑴急性大失血和溶血后可呈反应性增多;⑵骨髓增生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八、血小板学形态检查正常血小板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4μm,含嗜天青颗粒。
功能正常的血小板多数个成簇聚集,若呈单个分散分布提示血小板功能不良。
幼稚血小板体积大,胞质蓝色加深。
当血小板异常增生时,呈大小不等,形态异常。
门诊常用化验正常值目正常值静脉血ALT (谷丙转氨酶) 0一4O IU/LAST (谷草转氨酶) 0一45 IU/LTP (总蛋白) 60一80 g/LALB (白蛋白) 35一55 g/ALP (碱性磷酸酶) 40一160 IU/LGGT (丫.谷氨酪转肽酶) 0一50 IU/L TBIL(总胆红素) 1.7一2.0 umol/LDBIt(直接胆红素) 0一6.0 umol/L Crea(肌酚 44一133 umol/LUa (尿酸) 90一360 umol/LUREA(尿素氮) 1.8一7.1 mmol/LGLU (血糖) 3.61一6.11 mmol/LTG (甘油三脂 0.56一1.7 mmol/LGHO (胆固醇) 2.84一5.68 mmol/LMg (血清镁) 0.8一1.2 mmol/LK (血清钾) 3.5一5.3 mmol/LNa (血清钠) 136一145 mmol/LCL (血清氯) 96一108 mmol/LCa (血清钙) 2.2一2.7 mmol/LP (血清磷) 2.2一2.7 mmol/LFe (血清铁) 10.7一27 umol/LNH (血清氨) 0一58 umol/LCO2 (二氧化碳) 21一31 mmol/LCO2Cp(二氧化碳结合力) 2O一30 mmol/L CO (一氧化碳定性)(一)HBDH (a羟丁酸脱氨酶 90一22O IU/L CPK (磷酸肌酶激酶) 25一170 mmol/LLDW (乳酸脱氢酶) 40一100 mmol/L CPK-MB (激肌酸激酶同功酶) 0一16A/G (血清白/球蛋白) 3.5一5.5/2-3g HDL (高密度脂蛋白〕 1.14一1.91 mmol/L VLDL(低密度低蛋白) 0.11一0.34 mmol/L LDL (极低密度脂蛋白) 1一3 mmol/L CRP (C反应蛋白)(一)IgA (免疫球蛋白) 0.9一4.5 mg/mlIgG (免疫球蛋白) 9一23 mg/mlIgM (免疫球蛋白) 0.8一2.2 mlSF (铁蛋白) 20一200 ng/mlα(蛋白电脉) 3一4.9 %β(蛋白电脉) 3.1一9.6 %γ(蛋白电脉) 6.6一13.7 %δ(蛋白电脉) 9.5一20.3 %Fdg (纤维蛋白原 2一4g/LS.C.R (血肌酐) 44一133 umol/LC.C.R (肌酐清除率 80一120 ml/分GLU (血糖) 3.9一6.1 mmol/L AMLY (血淀粉酶) 40一160 UC3 (补体) 0.65一1.5/LASO (抗链O) 1:400以下RF (类风湿因子)(一)WR (肥达氏反应)(一)WFR (外裴氏反应)(一)CEA (癌胚抗原)<5mg“两对半意义参考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传染性十一十一十有(急慢性乙肝)十一一一十有(协带者)十一一一一有(协带者)一十一一一无(保护性抗体)十一一一十有(发作期)一一一十十无(恢复期)一十一十一无(恢复期一一一一十无一十一一十无(保护性抗体)项目正常值未梢血WBC 白细胞计数(4一10)x10/LLYM 淋巴细胞百分比 20一40%MID 中性细胞百分比GRAN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50-70%RBC 红细胞计数男:(4.5一5.5)x10/L女: (3.5一5.0)xl0/LHGB 血红蛋白男: 120一160/L女: 110一150/LHCT 红细胞压积男:(0.42一0.49%)女:(0.37- 0.43%)MCV 平均红细胞体积 82一92FLMCH 平均细细Hb含量 27一31PgMCHC 平均红细胞Bb浓度 320一360g/LRDW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11.6一14.8%PLT 血小板计数 100一300X10/LWPV 平均血小板体积 6.3一13.5FLPCT 血小板压积男:0.108一0.272%PDW 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女:0.114一0.282%项目正常值尿液分析SG 比重 1.010一1.025PH 酸碱度 5一6LEU 白细胞 negNIT 亚硝酸盐 negPRO 蛋白 negGLU 尿糖 normolKET 酮体 negUBG 尿胆元 normBIL 胆红质 negERY 红血球 neg项目正常值血沉SR 血沉男:0一15mm/h女:0一20mm/h全血化验可迅速得出对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免疫反应状况据德国的Martina Sester及其萨尔州大学和雷根斯堡大学的同事称,用他们的技术可以同时测定对HIV-1特异性的CD8和CD4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