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S年会继续教育丨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常见意外情况及其处置
- 格式:doc
- 大小:19.66 KB
- 文档页数:12
外科手术手术室常见意外事故处理手术室是医疗机构中最重要的部门之一,是进行各类外科手术的地方。
然而,在手术室工作中,医护人员常常面临各种意外事故,这些事故的处理对于患者的安全和术后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就手术室常见的意外事故进行讨论,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有效应对各种意外情况,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术后患者的安全。
一、手术室常见意外事故的分类在手术室工作中,常见的意外事故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1.器械操作失误:手术器械使用不当、操作错误等;2.电器设备故障:手术室内电力供应、监护设备、电刀等设备故障;3.药物应用错误:药物给予剂量过大或过小、错误的药物给予方式等;4.感染传播:手术室环境、器械、医护人员等因素导致的感染传播;5.烧伤或创伤事件:手术室内火源或物品损坏导致的烧伤,手术中患者发生创伤等。
以上只是手术室常见意外事故的一部分,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避免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手术室常见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1.器械操作失误在手术室中,器械操作失误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为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医护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并定期接受培训与演练。
如果发生操作失误,应立即暂停手术并通知主刀医生,确保患者的安全。
2.电器设备故障手术室内的电器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手术中断或者患者的伤害。
在手术开始之前,医护人员应仔细检查电器设备是否正常工作,确保其安全可靠。
如果设备故障发生,应及时通知维修人员修复或更换设备,确保手术能够正常进行。
3.药物应用错误正确使用药物是手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错误的药物使用可能导致患者伤害。
医护人员需要确认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用药情况,并按照医嘱正确给予药物。
在给药过程中,应注意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的正确性,避免药物应用错误带来的意外。
4.感染传播手术室是感染传播的高风险区域,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感染控制措施。
工作人员应经常清洁消毒手术器械和环境,并正确佩戴手术衣、口罩和手套等防护用品。
浅析胸外科护理的安全隐患以及相应的预防对策胸外科护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涉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在进行胸外科护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为了保障患者和护理人员的安全,必须要有相应的预防对策。
本文将从常见的胸外科护理安全隐患出发,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以保障胸外科护理的安全。
一、气管插管的护理安全隐患:1. 气管插管位置错误,导致气道阻塞。
2. 气管插管脱出,导致气道闭塞。
3. 气囊漏气,导致气管插管固定不牢。
预防对策:1. 定期检查气管插管位置,确保位置正确。
2. 每日检查气囊充气情况,确保气管插管固定牢靠。
3. 定期进行气管插管的护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技能和意识。
二、胸腔引流管的护理安全隐患:1. 引流管脱出或移位,导致引流效果不佳。
2. 引流管堵塞,影响引流效果,导致胸腔积液。
预防对策:1. 定期检查引流管位置和固定情况,确保引流管固定良好。
2. 定期更换引流管,预防管道堵塞。
3. 做好患者的引流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三、胸部伤口的换药护理安全隐患:1. 伤口感染,影响伤口愈合。
2. 伤口出血,导致患者失血过多。
预防对策:1. 严格执行无菌换药操作规程,避免伤口感染。
2. 注意观察伤口渗液情况,及时更换敷料。
3. 在换药过程中,做好患者的情感护理,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防止出现伤口出血情况。
四、胸部手术后的康复护理安全隐患:1. 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困难,影响康复效果。
2. 患者术后出现感染,延缓康复过程。
预防对策:1. 术后给予患者规范的呼吸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肺功能。
2. 加强术后伤口的护理,预防感染的发生。
3.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鼓励患者积极配合医嘱,促进康复。
五、护理人员自身安全隐患安全隐患:1. 护理人员长期与感染性疾病患者接触,易感染传染病。
2. 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易导致疲劳,影响工作质量。
预防对策:1. 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做好个人防护,预防感染传染病。
一、预案概述1. 目的:针对胸腔镜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2. 适用范围:适用于胸腔镜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各类突发状况。
3. 责任部门:手术室、麻醉科、呼吸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
二、应急预案内容1. 设备故障(1)发现设备故障时,立即停止手术,通知设备维修人员。
(2)在等待设备维修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必要时给予吸氧、补液等支持治疗。
(3)如设备无法及时修复,应立即通知上级领导,根据患者病情,考虑改用其他手术方式。
2. 患者反应(1)术中出现异常反应时,立即停止手术,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2)如出现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紧急情况,立即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升压药物等治疗。
(3)如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立即给予吸氧、呼吸支持等治疗。
3. 胸腔引流管问题(1)胸腔引流管脱落时,立即用手捏闭伤口处皮肤,消毒处理后用凡士林纱布封闭伤口,协助医生做好进一步处理。
(2)若引流管连接处脱落或引流瓶打破,应立即通知医生,用止血钳夹紧或立即通知医生用凡纱或手掌捂住引流伤口。
4. 麻醉意外(1)术中出现麻醉意外时,立即停止手术,通知麻醉科医生。
(2)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如吸氧、抗过敏药物等。
5. 其他突发状况(1)遇到其他突发状况时,立即通知相关科室,组织人员进行抢救。
(2)根据患者病情,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患者安全。
三、应急演练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胸腔镜手术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2. 演练内容包括设备故障、患者反应、胸腔引流管问题、麻醉意外等。
3. 演练结束后,对演练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
四、总结胸腔镜手术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对于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各科室应高度重视,加强协作,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执行,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医疗服务。
肺手术是治疗肺部疾病的重要手段,包括肺叶切除、肺段切除、胸腔镜手术等。
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肺术后常见的护理问题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肺术后常见护理问题1. 呼吸困难肺手术可能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呼吸困难,原因是手术创伤、肺部组织水肿、肺功能减退等。
呼吸困难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和生活质量。
2. 切口感染肺手术切口位于胸壁,易受到细菌感染。
切口感染会导致疼痛、红肿、渗液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起败血症。
3. 肺不张肺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肺不张,即肺部部分或全部塌陷。
肺不张会导致呼吸困难、发热、胸痛等症状。
4. 胸腔积液肺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胸腔积液,即胸膜腔内液体过多。
胸腔积液会导致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5. 肺部感染肺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肺部感染,如肺炎、肺脓肿等。
肺部感染会导致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
二、肺术后护理措施1. 呼吸道护理(1)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促进痰液排出。
(2)定期进行胸部物理治疗,如拍背、振荡等,帮助痰液排出。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二手烟、粉尘等刺激性气体。
2. 切口护理(1)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料。
(2)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味等感染迹象,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指导患者正确咳嗽、翻身,避免切口受到牵拉。
3. 肺不张预防及护理(1)术后尽早开始呼吸功能锻炼,如深呼吸、咳嗽等。
(2)协助患者进行体位引流,促进痰液排出。
(3)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4. 胸腔积液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呼吸、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
(2)协助医生进行胸腔穿刺抽液,缓解胸腔积液。
(3)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有呼吸困难加重,及时报告医生。
5. 肺部感染护理(1)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3)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三、健康教育1. 告知患者术后康复注意事项,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二手烟、保持切口清洁等。
外科学题肺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与处理外科学题:肺切除术后的并发症与处理肺切除术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肺部疾病,包括肺癌、肺脓肿和支气管扩张等。
但是,肺切除术后患者可能会面临各种并发症。
本文将讨论肺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术后感染术后感染是肺切除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术后感染可分为切口感染和呼吸道感染两种类型。
1. 切口感染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切口处出现发红、肿胀、渗液等症状,常伴有局部疼痛和发热。
处理切口感染的关键是及时发现和治疗。
抗生素疗法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要针对感染的细菌进行敏感性测试,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此外,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切口清洁、加强术后伤口护理也是必要的。
2.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肺切除术后患者另一常见并发症,其表现为咳嗽、咳痰、胸闷、发热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处理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是首先识别感染病原体,并进行药物治疗。
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和黏液稀释剂等药物常用于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此外,患者应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适当进行呼吸道理疗。
二、胸腔积液肺切除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胸腔积液,即胸腔中积聚过多液体。
胸腔积液会造成呼吸困难、胸痛和气短等症状。
处理胸腔积液的方法包括胸腔引流和胸腔闭式引流系统。
1. 胸腔引流胸腔引流是通过胸膜腔穿刺将积液抽出,以缓解胸腔积液所致的压迫症状。
术后胸腔引流一般需要持续数天到数周,根据患者积液的情况,可以通过X线或超声等检查确定引流管的位置和引流程度。
2. 胸腔闭式引流系统胸腔闭式引流系统是一种对胸腔积液进行连续引流并维持负压的装置。
其有助于提高引流效果,减少胸腔积液的再积聚。
使用胸腔闭式引流系统需要专业医生指导,患者应加强监测,确保引流系统的通畅性和功能正常。
三、肺功能障碍肺切除术后患者可能会面临肺功能障碍,包括肺活量下降、呼吸困难、氧饱和度降低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
针对肺功能障碍,患者应采取以下措施:1. 肺功能锻炼肺功能锻炼有助于改善呼吸肌肉的力量和肺功能恢复。
一、背景胸外科手术是治疗胸腔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手术部位特殊,涉及器官多,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为确保患者手术安全,提高手术成功率,特制定本预案。
二、风险识别1. 术中出血:由于胸腔血管丰富,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出血。
2. 呼吸困难:手术可能影响患者呼吸,导致呼吸困难。
3. 心脏骤停:手术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心脏骤停。
4. 脱管:患者气管插管可能脱出,导致呼吸道阻塞。
5. 脱钩:手术器械可能脱钩,导致手术中断或损伤。
6. 手术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感染。
三、应急预案1. 术中出血(1)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发现出血时立即通知医生。
(2)医生迅速采取措施止血,如压迫、结扎、缝扎等。
(3)必要时进行输血。
2. 呼吸困难(1)严密监测患者呼吸情况,发现呼吸困难时立即通知医生。
(2)医生迅速调整呼吸机参数,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
(3)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切开。
3. 心脏骤停(1)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
(2)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如除颤、药物抢救等。
(3)必要时进行体外循环。
4. 脱管(1)发现气管插管脱出时,立即通知医生。
(2)医生迅速采取措施,如重新插管、固定等。
5. 脱钩(1)发现手术器械脱钩时,立即通知医生。
(2)医生迅速采取措施,如重新固定、更换器械等。
6. 手术感染(1)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预防手术感染。
(2)术中一旦发现感染迹象,立即通知医生。
(3)术后进行抗生素治疗。
四、应急处理流程1. 发现风险时,立即通知医生和护士。
2. 医生迅速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3. 护士配合医生进行救治,并做好记录。
4. 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观察,确保安全。
五、培训与演练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应急预案培训。
2. 定期进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对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六、总结本预案旨在提高胸外科手术风险应对能力,确保患者手术安全。
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措施研究【摘要】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但仍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危险因素,探讨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风险因素,包括术前评估不全、手术操作技术不熟练、出血和感染等。
文章还总结了针对这些危险因素的护理措施,包括加强团队合作、密切观察患者情况、确保手术器械的消毒和无菌操作等。
通过对危险因素和护理措施的研究,可以帮助医护人员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危险因素、护理措施、研究、胸腔镜手术、肺手术、护理、危险性、预防措施、风险评估、术后护理、患者安全、手术风险、胸部手术1. 引言1.1 研究背景尽管全胸腔镜手术有诸多优点,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危险因素。
比如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出血、术中器械损坏、术后感染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效果和患者的恢复。
深入研究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危险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相关的护理措施,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危险因素,探讨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和并发症,以及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保障患者手术安全和恢复效果。
通过深入研究全胸腔镜手术的危险因素和护理措施,可以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本研究旨在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推动全胸腔镜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肺叶切除手术的临床实践和病人的康复带来更多的益处和优势。
1.3 研究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危险因素,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心胸外科手术中急救措施的应对方法汇总在心胸外科手术中,意外情况随时可能发生,因此需要医务人员随时准备应对。
在2023年,针对不同的意外情况,在前期的培训和训练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急救措施。
下面对于心胸外科手术中常见的意外情况和应对方法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一、出血在心胸外科手术中,患者可能会发生出血等意外情况。
出血一旦发生,需要医务人员迅速采取措施应对。
操作者需要快速清洗手术部位,然后进行细致检查,找出出血的原因。
如果是血管破裂,需要进行止血。
如果止血困难,可以考虑采用输注新鲜的血浆、血小板等方式。
二、休克休克是心胸外科手术中一种常见的意外情况,一旦发生需要及时处理。
休克一般是因为大量的失血导致体内循环系统不能正常运转,从而导致生命危险。
如果发现患者休克,需要先查找出血点,及时止血。
然后,需要迅速输注生理盐水、血浆、红细胞等液体来补充体内的液体。
此外,还可以考虑应用血管加压素、肾上腺素等药物来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血管的扩张。
三、呼吸窘迫呼吸窘迫是一种严重的意外情况,可能会危及生命。
在心胸外科手术中,呼吸窘迫可能是因为手术部位的误伤或其他因素导致。
一旦发现患者呼吸困难,需要迅速进行气管插管或胸腔闭式引流等处理措施。
如果患者情况较为严重,需要及时进行人工呼吸或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同时,也需要及时检查发生呼吸窘迫的原因,及时进行处理。
四、心脏骤停心脏骤停是一种威胁生命的严重意外情况,需要尽快进行心肺复苏。
在心胸外科手术中,可能会因为手术过程中心脏功能发生问题而导致心脏骤停。
一旦发现患者心跳停止,需要迅速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等急救措施,以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同时,需要及时进行抢救,包括输注血浆、使用药物等。
总之,在心胸外科手术过程中,需要医务人员随时准备应对各种意外情况。
通过科学的培训和训练,医务人员可以更好地应对此类问题,提高手术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命安全。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危险因素与护理措施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危险因素与临床护理办法。
方法74例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比组与观察组, 各37例。
对比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比组护理基础上分析患者手术危险因素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办法,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带管时间。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带管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比组(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均实施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 对比组行常规护理, 护理人员为患者实施饮食护理、用药护理等护理办法。
观察组在对比组护理基础上分析患者手术危险因素, 例如:手术治疗过程中假如没有处理好肺血管就轻易发生大出血, 患者肺叶间裂分化不全或者未分化也会使手术难度加大, 年龄过大的患者肺功能下降会加大手术的危险等, 分析这些危险因素后, 在患者术前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具体干预办法如下:①术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以亲切耐心的态度为患者讲解术前和术后各项注重事项, 假如患者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要及时疏导, 帮助患者成立手术成功的信心。
②术前全面检查:在检查中假如发现患者合并呼吸道疾病, 要帮助患者及时治疗, 术后指导患者正确的咳嗽方法, 通过雾化吸入与湿化气道的治疗方式, 帮助患者将气道痰液排出。
幸免患者下肢发生静脉血栓, 护理人员可以按期帮助患者按摩。
③术后护理:术后24 h后要指导患者做适当的功能熬炼, 确保引流管保持通畅, 同时, 要按期对引流管进行挤压, 幸免引流管发生堵塞或扭曲[2]。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3] 观察并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带管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按照本院自拟调查问卷, 发放74份问卷, 实际回收74份, 回收率100%, 调查本次研究护理满足度, 分为非常满足、一般满足、不满足三个等级。
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常见意外情况及其处置梅建东;刘伦旭【期刊名称】《中国肺癌杂志》【年(卷),期】2016(19)6【摘要】现代意义上的胸腔镜肺外科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20余年发展,手术技术已臻成熟,同时也有了丰富的临床数据积累。
以胸腔镜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及肺部良性疾病的外科治疗、肺部疾病诊断等方面的应用均已得到公认,也是上述情况的首选手术方法。
随着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的普及,文献中也逐渐有了一些临床实践中意外情形的报道,涉及解剖异常、病变自身相关因素、手术操作及技术等多方面,但目前少有对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中意外情形的系统梳理,本文拟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及文献报道,对这方面内容进行总结,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hTe history of modern thoracoscopic pulmonary surgery could date back to the 1990s, and the related surgical technique has been matured atfer 20 years' development. Meanwhile, large amountof clinical data has been collected. Minimally invasive thoracic surgery represented by the thoracoscopic approach has been universally accepted as the preferred choice for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early-stag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pulmonary benign diseases, and for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diseases. With the generalization of thoracoscopic anatomical pulmonary resection, some unexpected situa-tions during clinical practice has been reported in literatures, with issues involving anatomical variation, pathological factors, and surgical techniques.However, the systemic summary of the unexpected situations during thoracoscopic anatomical pul-monary resection is lacking until now. hTe present review, therefore, aims to summarize accidental issues and troubleshooting these unexpected situations on the basis of our own clinical practice and literature reports.【总页数】7页(P382-388)【作者】梅建东;刘伦旭【作者单位】610041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中国西部肺癌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协同创新中心;610041 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中国西部肺癌早期诊断与综合治疗协同创新中心【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与解剖性肺段切除对IA1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效果的比较[J], LIU Chang-ping;ZHONG Yi-ming2.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切除治疗Ⅰ期肺癌临床效果 [J], 周叶枫;胡青;林永德;周浩3.基于三维重建个体化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结节的临床研究 [J], 吴泽钦;吉灵;孙晖;曾淦华4.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影响因素及胸腔镜手术切除情况分析 [J], 吕健;鲍沈平;李鹏飞5.电视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治疗肺结节的临床研究 [J], 陈福楠;陈珊珊;胡树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术中高发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分析杨冰发布时间:2023-07-06T11:05:20.13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8期作者:杨冰[导读] 目的:探究分析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术中高发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从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中抽选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25例,认真分析患者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高发风险因素,然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例数为25例,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中认真分析患者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高发风险因素,然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很好的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江苏徐州 221000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术中高发风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方法:从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我院收治的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中抽选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25例,认真分析患者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高发风险因素,然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例数为25例,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胸腔镜下肺癌手术患者中认真分析患者手术过程中存在的高发风险因素,然后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很好的提升手术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胸腔镜下肺癌手术;高发风险因素;护理对策肺癌是临床上危害性非常大的恶性疾病,这类疾病的致死率非常高。
为了更好的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上可以将腹腔镜手术运用其中,为了更好的提升患者手术治疗效果,临床上可以认真分析患者围术期的相关风险因素,然后积极的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更高的提升手术的安全性和手术效果[1]。
肺切除术后近期死亡原因分析及对策(一)摘要:目的分析肺切除近期死亡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各种肺切除术后近期(一个月内)死亡病例。
结果男37例,女9例。
年龄38~74岁。
年龄≥60岁和<60岁组近期死亡率分别为 1.23%和0.45%(P<0.01)。
全肺切除组和肺部分切除组的近期死亡率分别为0.51%和0.32%(P<0.01)。
死亡原因包括:循环并发症17例,癌肿转移10例,急性呼吸衰竭10例,消化道并发症6例,支气管胸膜瘘脓胸2例,肾功能衰竭1例。
结论围术期积极妥善处理各种合并症及并发症、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减少不必要的剖胸术与姑息性手术,尽量避免全肺切除等措施有望进一步降低术后近期死亡率。
我院胸外科自1977年1月至1997年12月间共实施各类肺切除术6296例,术后近期(1个月内)死亡者46例(占0.73%)。
我们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措施。
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男性37例,女性9例。
年龄38~74岁。
患者年龄≥60岁和<60岁组近期死亡率分别为1.23%(28/2275)和0.45%(18/4021),P<0.01,差异有显著性;其中≥70岁和<70岁术后近期死亡率分别为1.75%(6/342)和0.67%(40/5954),P<0.05,差异有显著性。
二、手术切除范围全肺切除组和肺部分切除组的近期死亡率分别为1.51%(33/2180)和0.32%(13/4116),P <0.01。
其中右全肺切除22例,左全肺切除11例。
肺癌根治切除组和姑息切除组的近期死亡率分别为0.59%(24/4045)和3.06%(17/555),P<0.01。
三、近期死亡原因循环并发症17例(全肺切除术后急性心力衰竭4例,急性心肌梗塞3例,心脏疝、肺动脉栓塞、脑栓塞、上腔静脉梗阻各2例,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各1例);癌转移10例(脑转移9例,肝转移1例);急性呼吸衰竭(呼衰)10例;消化道并发症6例(包括出血4例,穿孔2例);感染并发症2例(支气管胸膜瘘脓胸);大量输血后肾功能衰竭1例。
CATS年会继续教育丨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常见意外情况及其处置1 概述自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胸腔镜解剖性肺叶切除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报道[1]以来,以胸腔镜(Thoracoscope)为代表的微创技术在肺部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被逐渐拓展,手术技术也日趋成熟,甚至还被用于涉及支气管及肺血管等结构重建的复杂成形手术[2-4];与此同时,文献中也出现了一些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中相关意外情况的报道,这其中最为直接的体现是对胸腔镜中转开胸原因的分析,常见原因包括血管损伤出血、邻近结构损伤、胸膜腔粘连、肺裂发育不全、肿瘤因素、淋巴结外侵、解剖变异等[5-13],将上述中转开胸原因进行具体分类,大致可归为解剖因素、病理因素、手术操作技术性因素等方面,本文将结合我们自身临床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关文献报道,对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中各种可能的意外情况进行系统梳理,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2 解剖因素2.1 肺裂发育不全肺裂发育不全或未发育是肺手术中较为常见的解剖学变异。
在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过程中,对于肺动脉分支的处理,较为常用的方法之一是经叶间裂解剖并显露肺动脉,进而通过腔镜切割缝合器离断[14],但对于叶间裂未发育或发育不全的患者,通过该方法游离肺动脉较为困难,这也使之成为不少中心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时中转开胸的重要原因之一[6,11-13],同时,肺裂发育情况也是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中转开胸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9]。
对于肺裂发育不全所造成的手术困难,可通过不经肺裂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方法加以克服[15],最具代表性的方法即“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16, 17],该方法仅在肺门解剖,依次离断血管及支气管,最后处理肺实质,我们目前尚未出现因肺裂发育问题所致的中转开胸[18,19]。
此外,Walker等[20]行上叶切除时所采用的“后路法”亦可避免应肺裂发育不全所致的肺上叶切除的操作不便。
2.2 血管变异肺动脉分支数量及发出部位有较多变异,例如右肺动脉分支,少数情况下可有数支后升支动脉由肺动脉叶间段发出,甚至可由中叶动脉或背段动脉发出至上叶;肺静脉各分支的变异则相对较少,右肺中叶静脉通常汇入肺上静脉,少数情况下亦可汇入肺下静脉;此外,肺上静脉及肺下静脉还可能出现心包外共干的情形[21]。
对于上述变异,术中解剖时加以仔细辨认,多可避免误伤或出血。
我们以往曾经发生过左侧肺上及肺下静脉,因心包外共干被误断,后中转为开胸手术行静脉袖式成形[18]。
需要格外加以重视的是肺隔离症,其往往存在血管变异,血供多来源于体循环,偶有隔离肺异常血管损伤导致出血[19]或因血管变异而中转开胸[11]的情形,对此,术前可仔细评估胸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确定隔离肺异常血管走行,必要时可行CT血管三维重建,术中再仔细加以辨认,避免将隔离肺的供血动脉误认为粘连带,从而导致严重出血。
3 病理因素3.1 胸膜腔粘连/闭锁胸膜腔粘连,尤其是胸膜腔闭锁,曾被认为是胸腔镜手术的禁忌症之一[22],这也是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中转开胸的一个常见原因[5,6,12,18]。
胸膜腔粘连限制了肺的萎陷,放置Trocar时易致肺的损伤,甚至因缺乏操作空间,致使腔镜手术难以实施;同时,游离胸膜腔粘连将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术中出血及肺损伤的可能。
对于胸腔镜肺手术中胸膜腔粘连的处理,王俊教授曾进行过一些总结,例如对条索状或局限性膜状粘连,可直接予以切断,但须注意对粘连带内血管的处理;对于弥漫性膜状粘连,可经手术切口进行钝性游离,其中一对切口的距离需小于10 cm,以便手指可在两切口间打通一个腔隙,再通过器械进行游离,直至可切除病变[23]。
临床上术前常不易判断胸腔内是否存在粘连,为避免不必要的损伤,每台手术开始时均应注意这一问题。
在作第一个切口,即观察孔时,进入胸膜腔前应嘱麻醉医师开始单肺通气,患侧气道开放,中弯钳钝性分离进入胸膜腔时若可闻及气体进入胸腔的声音,则多无严重粘连,否则需考虑到胸膜腔广泛粘连的可能,应加以核实。
对于胸腔内粘连带或局限性粘连,处理相对简单;若证实为胸膜腔广泛粘连,我们通常先以手指经观察孔进行钝性分离,如能成功进行钝性游离并置入胸腔镜观察,则可继续作操作孔切口,以同样的方法在操作孔周围进行钝性分离,进而借助器械(如环钳)与手指共同进行钝性分离,在各孔之间建立隧道,可为胸腔镜操作提供空间,再以电凝钩及吸引器配合,游离粘连;如若无法通钝性分离进入胸腔或建立隧道,则提示粘连较为致密,通常需转为开胸手术,此即处理胸膜腔粘连的“隧道法指征”。
3.2 肺门结构致密粘连肺门结构如支气管与动脉之间致密粘连也是术中常见的困难意外情形之一,这也是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中转开胸的常见原因[5,6,11-13]。
我国结核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在结核高发地区,患者存在肺门致密粘连的情况更为常见。
除结核等慢性炎症之外,接受术前新辅助治疗者也常存在肺门组织纤维化、致密粘连。
对于影像学提示肺门或纵隔钙化者,合并肺门致密粘连的几率较大,通过对胸腹部、肺门及纵隔钙化灶的评估,可预测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中转开胸的可能性[7]。
对肺门致密粘连的患者,肺静脉一般都能够顺利游离出来,常见的问题往往是肺动脉与支气管之间存在致密粘连淋巴结,解剖过程中可能出现肺动脉损伤出血,对此,我们最常采取的措施是采用“预阻断”策略,即一旦发现肺动脉与支气管间解剖困难时,改为游离肺动脉近心端,以胸腔镜下可释放的无损伤血管阻断钳阻断肺动脉近心端,再继续解剖,如此使困难解剖变得容易,即便出现损伤,出血亦在控制之下,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24]。
第二个策略是在离断肺静脉后,如遭遇支气管与肺动脉致密粘连,此时可直接切开支气管,为肺动脉处理让出空间,在处理肺动脉后再闭合支气管残端,此种情况主要出现于左上肺叶切除。
第三种策略为支气管肺动脉同时切割缝合,常用于因结核性淋巴结钙化包裹支气管肺动脉,使其融为一体;此时用厚组织钉一同离断叶支气管和叶肺动脉,然后其残端用3-0 Prolene线间断褥式缝合加固。
3.3 肿瘤/肿瘤转移淋巴结外侵肿瘤或转移淋巴结外侵多可通过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设计手术方式时加以考虑,偶有术中发现因肿瘤或转移淋巴结外侵,需改为开胸手术的病例,包括肿瘤累及胸壁、累及肺门结构或纵隔大血管等[7,11,18,25,26],术中发现此类情形时,需结合自身腔镜下操作的能力,无需强求全腔镜下完成手术,必要时尽早中转开胸。
对于部分患者,如肿瘤累及上腔静脉,亦可尝试腔镜下行上腔静脉部分切除成形[27]。
中央型肺癌或肺门转移淋巴结侵及支气管或肺动脉时,对于经验丰富的中心,可尝试在胸腔镜下行支气管/肺动脉成形[3,28-31],我们早在2012年即开始探索胸腔镜双袖式成形肺叶切除治疗有局部外侵的中央型肺癌[2]。
4 操作技术性因素由于各种各样操作原因所致的意外情况,在手术中相对更为常见,应尽量通过提高操作技能加以避免,其中最为紧急的当属血管意外损伤所致的出血,其他还包括术野渗血、切口出血、邻近结构损伤等,在此分别加以描述。
4.1 手术创面渗血手术中解剖肺门结构或进行淋巴结清扫时,部分术者习惯于通过钝性分离或剪刀锐性解剖,其主要弊端在于引起手术创面较多渗血,影响术野清晰度,可能造成解剖结构的辨认不清,甚或误伤。
对此,我们的解决方案是采用吸引器与电钩配合,以吸引器暴露,同时清除烟雾及术野出血,电凝钩切开组织的同时止血,形成了“吸引-电凝无血化游离技术”,操作过程中保证了术野的清洁,减少出血,且利于显露,进行纵隔淋巴结清扫的时候,可以超声刀代替电凝钩,同样可达到无血化的解剖。
4.2 手术切口出血手术切口出血是胸腔镜手术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切口出血可能影响术野的显露,或导致镜头模糊,甚至有少数患者术后因切口出血需再次手术探查止血。
对此,作胸腔镜观察孔及操作孔时应尽量沿肋骨上缘进胸,同时对切口内组织予以充分止血;其次,通过放置Trocar及切口保护套,减少器械进出胸腔时对切口的扰动,减少出血机会;第三,关胸前应仔细检查切口有无渗血,并给予相应处理后方可关胸。
4.3 大血管损伤出血术中各种原因所致的大血管损伤出血无疑是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最为棘手且紧急的意外情况,尤其是肺动脉、上腔静脉等大血管损伤出血更是如此,其中以肺动脉损伤出血较为常见[19,32,33]。
在文献报道中,血管损伤出血也是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中转开胸最为常见的一个原因[5-8,11,13,25,26,34-41],部分中心的资料中血管损伤出血甚至占了所有中转开胸病例的三分之一以上[6,11,25,26,33,35-37]。
导致大血管意外损伤的具体原因包括锐性解剖损伤、切割缝合器撕裂、钝性解剖时撕裂、合成夹或线结脱落、能量器械损伤等[19,33,42]。
对这一问题的处置,最为重要的是注意防范血管损伤,术前需加强对血管变异、致密粘连等可能导致血管损伤情形的评估,如术中发现血管解剖困难时,可采用前文提及的“预阻断”策略处理,必要时尽早改为开胸手术,以避免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
对于已经发生的血管损伤出血,首要的问题是保持镇静,避免慌乱中钳夹或缝合,导致破口进一步扩大,使出血愈加不可控。
我们设计了“吸引-侧压止血技术”(suction-compressing angiorrhaphy technique, SCAT)进行处理,约90%的血管损伤出血通过该方法成功处理,无需中转开胸,而且出血不多[19]。
我们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吸引-电凝无血化游离技术”进行解剖,吸引器头端带有侧孔,一旦有出血发生,可及时以吸引器通过侧壁压迫的方法控制住出血,同时可借助吸力清除积血,清楚显露出血部位;如吸引器不在胸腔内时,一旦发生出血,吸引器置入胸腔也较其他器材如纱布等方便快捷。
如出血量很大,需马上再借助另一吸引器清除积血。
一旦出血被控制,则下一步评估血管破口的部位及大小,小于5 mm的破口,通常可借助吸引器压迫损伤部位,以5-0 Prolene线在破口两端直接缝合后打结(我们称之为滚动缝合);大于5 mm但不超过血管管径1/3的破口,可在吸引器控制出血后,以Allis钳轻轻钳夹破口,移除吸引器后再以Prolene线双重连续缝合修补破口(我们称之为钳夹缝合);若破口超过管径1/3或Allis钳阻碍缝合,则需游离血管近心端并加以阻断,再以Prolene线连续缝合修补破口(我们称之为阻断缝合)[19,43]。
近年来,随着胸腔镜手术技术的逐渐成熟,其他一些中心也分享了他们处理胸腔镜解剖性肺切除手术中血管损伤出血的一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