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引2019年版管见全文
- 格式:docx
- 大小:14.92 KB
- 文档页数:7
·标准与指南·《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更新要点解读王瑞,李嘉(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肝病科,天津 300192) DOI :10.3969/j.issn.2095-5332.2021.01.001 通讯作者:李嘉,Email :186****************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 HBV ) 感染目前仍然是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 CHB )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抗病毒治疗,部分患者将进展至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已有大量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及时有效地进行抗病毒治疗是改善CHB 患者预后最重要的方法,通过抑制HBV DNA 复制,可以明显改善肝脏的炎症和纤维化,从而缓解、阻止甚至逆转疾病向肝硬化、肝衰竭或肝癌发展。
1999年,第一个口服抗HBV 药物用于临床,此后包括拉米夫定(lamivudine , LAM )、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 , ADV )、替比夫定(telbivudine , LdT )恩替卡韦(entercavier , ETV )、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 TDF )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tablets , TAF )等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ide/nucleotide analogues ,NAs )相继上市,期间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 )也被批准用于治疗CHB 。
为规范临床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不断更新指南,2019年底最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正式颁布,新的指南是以国内外CHB 最新研究结果为依据而形成的,为CHB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引言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被认为是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之一,慢性乙型肝炎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明确乙型肝炎的防治措施,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本指南,以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
2. 定义与分类2.1 定义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超过6个月的持续性肝炎。
它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低复制期和高复制期。
2.2 分类根据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水平以及肝功能状态,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以下几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转HBeAg阴性、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转HBeAg阳性。
3.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规定,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HBsAg阳性超过6个月;②血HBV-DNA水平>2000IU/ml或总胆红素升高,持续超过6个月。
4. 防治指南4.1 一般措施4.1.1 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预防乙型肝炎的基础,应加强个人卫生教育,包括勤洗手、不共用牙刷和刮脸刀、避免挤压痘痘等。
4.1.2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建议所有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程度按照相关疫苗接种指南执行。
4.2 药物治疗4.2.1 抗病毒治疗对于符合药物治疗指征的患者,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核苷(酸)酮类似物和干扰素。
4.2.2 肝保护治疗除了抗病毒治疗外,患者还需要进行肝保护治疗。
包括饮食调理、肝功能保护药物的使用等。
4.3 生活方式管理4.3.1 饮食建议乙型肝炎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高纤维、高蛋白的饮食原则,避免过食油腻食物,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
4.3.2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并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但是,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4)1. 概述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
据估计,全球约有2.5亿人感染了HBV,其中约7000万人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CHB)。
为了降低CHB的发病率、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本指南提供了一套全面的防治策略。
2. 诊断2.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应包括:- 血清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检测- 肝功能指标(ALT、AST、ALP、TBil等)- 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 肝硬化、肝癌相关指标(AFP、肝脏超声等)2.2 临床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可作出如下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sAg阳性,HBV DNA水平较高,伴有肝功能异常-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HBsAg阳性,HBV DNA水平较低,无明显肝功能异常- 肝硬化:肝脏超声提示肝硬化特征,或组织学检查证实- 肝癌:AFP水平升高,肝脏超声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3. 防治策略3.1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如无明显肝功能异常,可不予特殊治疗。
但需定期监测肝功能、HBV DNA水平和肝脏超声,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
3.2 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
3.2.1 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常用药物有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和干扰素。
治疗目标为HBV DNA降至检测不到水平,HBeAg转阴或消失,HBsAb产生。
3.2.2 保肝治疗保肝治疗旨在改善肝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常用药物有双环醇、水飞蓟素等。
3.2.3 抗纤维化治疗抗纤维化治疗目的是减缓或逆转肝纤维化进程,常用药物有肝素、甲状腺素等。
3.3 肝硬化和肝癌的防治对于肝硬化和肝癌,需综合考虑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整体状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引言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感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大约有2亿人感染了HBV,其中约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据报道,中国有超过9000万人感染了HBV。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癌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南,包括预防措施、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1. 预防措施预防是乙型肝炎控制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的预防措施:•接种乙肝疫苗:中国推行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计划,所有儿童在出生后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并按照压缩程序完成全程接种。
•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筛查: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接触乙肝病毒的医疗工作者等。
早期发现乙肝病毒感染,可以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采取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避免共用个人用品、减少性行为伴侣的数量等。
2. 诊断方法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的常见诊断方法包括:•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HBsAg(乙肝表面抗原)、HBsAb(乙肝表面抗体)、HBeAg(乙肝e抗原)、HBeAb(乙肝e抗体)和HBcAb(乙肝核心抗体)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肝功能酶和肝脏病理组织检查等。
3. 治疗方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等。
•免疫调节治疗: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来控制病毒感染。
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等。
•对于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其他进一步的治疗,如肝移植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结论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旨在帮助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文/ 李侗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副主任医师)
2019年底,酝酿已久的《慢性乙型肝
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新
指南”)正式颁布,新指南在乙肝预防和治
疗方面都有变化,尤其是乙肝治疗指征进一
步放宽。
对此,临床医师需要尽快熟悉新的
指南,给患者进行新的疾病宣教,并根据
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和随访策略。
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c)应小于7%,但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这主要是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因为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而一旦发生低血糖,极易诱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甚至有生命危险。
1.身体状况良好,预期寿命20年以上。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规范诊治一、指南意见:依据2019版中国CHB指南意见,CHB抗病毒治疗适应症较2015版扩大:1、血清HBV-DNA阳性、ALT持续异常(>正常值1倍)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
(B1)2、血清HBV-DNA阳性的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
(A1)3、血清HBV-DNA阳性、ALT正常,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肝组织学检查提示显著炎症和(或)肝硬化(G≥2和(或)S≥2);(A1)(2)有乙肝肝硬化或乙肝肝癌家族史,且年龄>30岁;(B1)(3)无创或有创肝组织检查,存在明显肝脏炎症或肝纤维化;(A1)(4)HBV相关肝外表现(如HBV相关肾小球肾炎等)。
(B1)较2015版放宽了抗病毒治疗适应症,不再强调HBV-DNA数值。
二、治疗药物:1、核苷(酸)类似物(NAs):特点:高效、快速、价格低廉、停药困难、复发率高。
代表药物:拉米夫定(LAM)0.1,po,Qd;恩替卡韦(ETV)0.5mg,po,Qd;2、无环核苷酸类似物:特点:高效、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代表药物:阿德福韦酯(ADV)10mg,po,Qd;替诺福韦酯(TDF)商品名-韦瑞德300mg,po,Qd,与餐同服,(哺、育、孕、妊首选);丙酚替诺福韦酯(TAF)商品名-韦立德25mg,po,Qd,与餐同服,(哺乳期不建议,孕期必要时使用);3、干扰素(IFN):兼具抗纤维化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1)普通干扰素:干扰素α-2a:因特芬、贝尔芬干扰素α-1b:赛若金、运德素干扰素α-2b:甘乐能、安达芬、英特龙用法:肌注或皮下,隔日一次或每周3次。
特点:价格低廉,起效迅速,半衰期短。
(2)长效干扰素: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 α-2a):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 α-2b):佩乐能用法:肌注或皮下,每周1次。
特点:价格昂贵,血药浓度稳定,病人经济较好者应首选。
4、乙肝疫苗三、用药方案:1、单药Vs联合:联合用药的疗效和降低复发率作用优于单药。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管见(全文)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于2019年12月发布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以下简称《指南》)[1],对规范CHB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帮助临床医师提高专业水平,缩小不同医疗机构和不同医师间医疗实践的差距具有积极作用。
但作为临床合理决策重要依据的《指南》,还有一些内容值得商榷。
本着学术争鸣原则,现结合有关研究结果和国内外相关指南,提出以下管见。
一■关于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部分术语、自然史、临床诊断这3部分内容之间交织较多,其名词、定义或诊断依据应注意统一,并符合中文习惯。
1.自然史的分期应符合自然史定义:疾病的自然史是疾病从发生、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2]。
《指南》根据自然病程与现行习惯将自然史分为4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再活动期。
未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包含在内,故不符合自然史”发展到结局的整个过程”。
近年来,鉴于功能性治愈作为乙型肝炎的理想结局已被广泛接受,故可参照2017 年的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L)指南,将HBsAg阴转或转换后的乙型肝炎康复或功能性治愈状态列为自然史的一个阶段[3],可能这样更全面,也有利于进一步做到自然病程分期与临床诊断之间的对接。
2.术语或临床诊断应前后呼应并符合中文习惯:"HBeAg阴性CHB"又称"再活动期"。
既然有"再活动期",按照中文习惯前面就应有“活动期",而在此"再活动期”之前的却是"免疫清除期",加上此"免疫清除期"虽有清除病毒的作用,但无病毒清除的结果,故若"HBeAg阴性CHB"为"再活动期",则按中文习惯"HBeAg阳性CHB"改为"免疫活动期"较好。
3.感染者与携带者是包含关系而三序同关系:临床诊断部分将"慢性HBV携带状态"又称为"HBeAg阳性慢性HBV 感染"将"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又称为"HBeAg阴性慢性HBV感染",虽然2017年的EASL指南有此命名[3],但若如此用在中文指南中值得商榷。
根据第9版《传染病学》对感染的定义及感染结果的分类,无论是显性、隐性、潜伏性感染,还是携带状态,都属于感染者[4]。
所以"HBeAg 阳性慢性HBV感染"应包括"慢性HBV携带状态"与"HBeAg阳性CHB", "HBeAg 阴性慢性HBV感染"应包括"非活动HBsAg携带状态"与"HBeAg 阴性CHB","携带者"不应等同于“感染者"。
二■关于实验室检查部分.相关指标的陈述应针对在CHB诊治中的作用血清生物化学检查部分中关于“血清Y-GT"是这样陈述的,"正常人血清中Y-GT主要来自肝脏,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病、胆管炎合并肝内外胆汁淤积时可显著升高”。
未针对Y-GT在CHB诊治中的作用加以陈述(其他指标也存在类似问题),如此看来,似乎Y-GT在CHB的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不大,而事实是Y-GT在CHB的诊断与治疗适应证筛选、病情评估中的价值已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和重视,尤其对于ALT和(或)AS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CHB患者[5]。
建议在血清生物化学检查部分列出的项目中更多地陈述其在CHB诊疗与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2.检查指标的正常值可因检测设备与方法不同而不同,推荐的单一缺乏代表性:血清生物化学检查部分“总胆红素”的陈述为“肝衰竭患者总胆红素可>171 pmol/L,或每天上升>17.1 pmol/L",这是基于其正常上限值为17.1 pmol/L的前提下,实际上此数值可因检测设备与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如泰州市人民医院和泰州市中医院近年总胆红素上限值一直是23 p mol/L,临床应用时若不加以注意则可能误判。
若改为"肝衰竭患者总胆红素可>10倍正常上限值(upper limit of normal, ULN),或每天上升>1倍ULN"可能更符合临床实际。
此外,临床诊断部分"乙型肝炎肝硬化"第3项中的④、⑤分别为“血生物化学检查显示白蛋白水平降低(<35 g/L)"和" 血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100x109/L”,也存在这种现象,因为有些医疗机构或检查方法已将此两项指标的正常下限值分别调整为40 g/L和125x109/L。
三■关于病理学诊断部分1.引用■翻译应注意校对,避免逻辑错误:”王泰龄评分系统"中,炎症分级标准的“小叶内”2至4分的评分内容与纤维化分期标准的2至4分的评分内容完全相同与所引用文献⑹中的评分内容不一致,不符合逻辑。
在表3的Knodell评分系统中,评分内容” 汇管区炎症伴或不伴桥接坏死"中的"汇管区"应该是"汇管区周围”,因原文是"periportal"[7],且"汇管区炎症”是该评分系统的第3部分。
另外,既然前文已指出碎屑样坏死(piecemeal necrosis , PN)是旧称,包括其缩写"PN"就不应在后面内容中仍反复使用。
2.评分系统应给予明确推荐:纵观我国从1995年以来,有关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或肝炎防治指南先后发布了6版,其中《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中“推荐采用国际上常用的Metavir评分系统"[8],1995、2001、2005、2010 年版指南和第9版《传染病学》推荐使用的均是“王泰龄评分系统”[9,10,11,12,13],第9版《病理学》推荐的虽是Scheuer方案[14],但与"王泰龄评分系统”大同小异,且1996年《中华病理学杂志》也对此评分标准进行了专门介绍[15]。
相对而言,其他评分系统虽然各有优势,但在我国可能缺乏适用性,因为我国大多数临床肝病科医师和病理科医师熟悉并使用较多的是"王泰龄评分系统"或"Scheuer方案",《指南》只是将几种评分进行介绍,从国情与指南的适用性出发,建议直接推荐使用"王泰龄评分系统”的分级及分期标准,使评分系统更统一和可比较。
四■关于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部分1.应与临床诊断依据相统一: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是"血清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若其人^持续异常(>ULN)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ALT升高",而CHB临床诊断的依据是HBeAg阳性者"HBV DNA定量水平(通常>2x104 IU/mL) 较高",HBeAg阴性者"HBV DNA定量水平通常32x103 IU/mL , ALT 持续或反复异常"[1]。
其中有3处值得商榷:一是诊断依据中HBV DNA 需达到一定水平而抗病毒指征中是阳性即可;二是ALT"反复异常”是诊断的依据却未列入治疗的条件;三是治疗适应证中"ALT持续异常"的“持续” 应如何界定?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更新版)》中有"对HBeAg 阳性患者,发现ALT水平升高后,可以考虑观察3〜6个月,如未发生自发性HBeAg血清学转换,且ALT持续升高,再考虑抗病毒治疗"[8],可理解其"持续"为3〜6个月,但《指南》中未加说明。
建议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持续异常"改为"发现ALT异常或反复异常后,建议观察3〜6个月",另外病毒定量也应在治疗指征与诊断依据间加以统一,不仅有利于实现自然病程分期与临床诊治的策略对接,而且也实现了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对接,非侵入性指标与病理的对接。
2.放宽抗病毒治疗适应证应权衡利弊并注意临床与病理的统一:抗病毒治疗适应证部分中的病毒学和生物化学门槛更低,可理解为从原来的“雪中送炭"过渡到“锦上添花"[16],总体上是HBV DNA阳性与ALT异常的非肝硬化患者、HBV DNA阳性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BsAg 阳性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均应抗病毒治疗,但病理学要求仍与以前指南相同。
首先,若要承认并肯定肝组织学结果的“金标准",就不应在重视一部分ALT轻度异常甚至正常的有显著肝组织病变及可能有不良隐患者的同时,忽视另一部分即使生物化学与病毒学有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但肝组织病变轻微或不明显,属于病理学无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免疫耐受或免疫控制状态的感染者;其次,也要考虑到过度抗病毒治疗带来的耐药及经济等方面的问题,毕竟乙型肝炎不像丙型肝炎那样有根治药物,应避免陷入类似滥用抗菌药物的误区;再次,既然HBV DNA与ALT作为决定抗病毒治疗的门槛降低,那么肝组织学变化的门槛是否也应该降低?五、其他1.引用文献的数据与原文不符:流行病学部分"在我国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前,HBV以母婴传播为主,占30%〜50%”,与引用文献中的"40%〜50%"不一致[17]。
同时,引用文献所引用的上一级文献中也查不到此数据[18]。
2.衡量单位或标准不统一,前后不一致:如HBV DNA定量单位前面采用lg IU/mL ,后面采用IU/mL ,前后未能统一,易引起歧义或疑问;用于诊断的病理学依据有分级/分期(王泰龄评分系统)、组织活动指数(histological activity index , HAI)和纤维化评分系统,如HBeAg阳性和阴性CHB的临床诊断中是3G2/S2,而非活动性HBsAg携带状态的临床诊断中是HAI<4。
3.引用文献方面似乎自引多,他引少:关注了较多的实验室新指标,如HBV RNA定量、乙型肝炎病毒核心相关抗原(hepatitis B core-related antigen , HBcrAg)、抗-HBc 抗体定量、Y—谷氨酰转移酶-血小板比值(Y glutamyl transpeptidase to platelet ratio , GPR)、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Golgi glycoprotein , GP73)、肝纤维化P-I-R 分类等,有助于在引导专业发展方向、指导临床诊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多是国内专家的文献,且有些指标证据等级、应用价值和开展的普遍性均不高,有自引多、他引少的现象;此外,针对临床使用较多、实际指导意义可能更大的常规临床参数的讨论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