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丝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格式:docx
- 大小:10.92 KB
- 文档页数:1
咏柳古诗朗诵【朗读节奏划分】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1、柳:柳树,落叶乔木或灌木,叶子狭长,种类很多。
本诗描写的是垂柳。
咏柳古诗。
2、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3、妆成:装饰,打扮。
4、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咏柳古诗。
5、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6、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7、二月:农历二月,正是初春时节。
8、似:好像,如同,似乎【译文】婀娜玉立的柳树像精美的碧玉装扮而成的妙龄少女,千丝万缕的枝条像少女盛装上垂挂下来的绿色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那如同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小诗,诗人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内心深处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诗的前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集中笔墨描写那高高的、亭亭玉立的、婀娜妩媚飘逸的柳树。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从整体上写柳树,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用碧玉妆扮起来的,用“碧玉”形容柳树的晶莹翠绿,突出了柳树的色彩美。
俨然妙龄少女,亭亭玉立,妩媚婀娜,魅力无限。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在写柳枝,诗人将垂挂披拂的柳枝比喻为少女盛装垂挂的千万条精美的丝带,巧妙地写出了柳树的轻柔婀娜的盛装之美。
在第三句中,诗人以提问的形式巧妙地写了柳叶儿。
“不知细叶谁裁出”,从形态上突出了柳叶精巧细致匀称的美。
这一句同时又与第四句构成一种设问关系。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诗人自问自答,这一问一答,再加上一句形象化的比喻,将诗作由描写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描写春风。
春风是大自然力量的象征,也是大自然创造力的象征。
它既然能裁剪出细致匀称碧绿的柳叶,自然也就能裁出嫩绿鲜红的满园春色,裁出繁花似锦的整个春天,这就为读者想象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拂堤杨柳醉春烟”那般万紫千红的烂漫春天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想象空间。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全诗赏析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地《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赏析这是一首咏物,写地是早春二月地杨柳.杨柳地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地枝条.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地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地意态.这是谁都能欣赏地.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地身段,婀娜地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地.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地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地裙带.上句地“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地风姿;下句地“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地垂柳以及柳树化身地美人,却给写活了.《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地著名典故.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地.“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地不可捉摸地“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地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地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地启示.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地过程.诗歌里所出现地一连串地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地.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地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地颜色有关,“碧”和下句地“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地.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地印象.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地《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地诗句.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地女子地泛称.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地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地时候;和下文地“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地.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地特征,在诗人地眼中,它似美女地化身.高高地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地风姿,下垂地柳条,就像她裙摆上地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地分别.而且“碧玉”也有双关地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地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地少女,与下面地“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地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荫清圆地时候.然而,更妙地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地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了春风地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地典范之作.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地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地欣喜之情.比拟和比喻新奇贴切是此诗地成功之处.因此《唐诗笺注》云:“赋物入妙,语意温柔.”以下内容为繁体版出自唐朝詩人賀知章地《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賞析這是一首詠物,寫地是早春二月地楊柳.楊柳地形象美是在於那曼長披拂地枝條.一年一度,它長出瞭嫩綠地新葉,絲絲下垂,在春風吹拂中,有著一種迷人地意態.這是誰都能欣賞地.古典詩詞中,借用這種形象美來形容、比擬美人苗條地身段,婀娜地腰身,也是讀者所經常看到地.這詩別出新意,翻轉過來.“碧玉妝成一樹高”,一開始,楊柳就化身為美人而出現:“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千條萬縷地垂絲,也隨之而變成瞭她地裙帶.上句地“高”字,襯托出美人婷婷裊裊地風姿;下句地“垂”字,暗示出纖腰在風中款擺.詩中沒有“楊柳”和“腰支”字樣,然而這早春地垂柳以及柳樹化身地美人,卻給寫活瞭.《南史》說劉悛之為益州刺史,獻蜀柳數株,“條甚長,狀若絲縷.”齊武帝把這些楊柳種植在太昌雲和殿前,玩賞不置,說它“風流可愛”.這裡把柳條說成“綠絲絳”,可能是暗用這個關於楊柳地著名典故.但這是化用,看不出一點痕跡地.“碧玉妝成”引出瞭“綠絲絳”,“綠絲絳”引出瞭“誰裁出”,最後,那視之無形地不可捉摸地“春風”,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繪瞭出來.這“剪刀”裁制出嫩綠鮮紅地花花草草,給大地換上瞭新妝,它正是自然活力地象征,是春給予人們美地啟示.從“碧玉妝成”到“剪刀”,讀者可以看出詩人藝術構思一系列地過程.詩歌裡所出現地一連串地形象,是一環緊扣一環地.我國古代有不少著名地美女,柳,為什麼單單要用碧玉來比呢?這有兩層意思:一是碧玉這名字和柳地顏色有關,“碧”和下句地“綠”是互相生發、互為補充地.二是碧玉這個人在人們頭腦中永遠留下年輕地印象.提起碧玉,人們就會聯想到”碧玉破瓜時”這首廣泛流傳地《碧玉歌》,還有“碧玉小傢女”(肖繹《采蓮賦》)之類地詩句.碧玉在古代文學作品裡,幾乎成瞭年輕貌美地女子地泛稱.用碧玉來比柳,人們就會想象到這美人還未到豐容盛鬋地年華;這柳也還是早春稚柳,沒有到密葉藏鴉地時候;和下文地“細葉”“二月春風”又是有聯系地.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深深地抓著瞭垂柳地特征,在詩人地眼中,它似美女地化身.高高地樹幹,就像她亭亭玉立地風姿,下垂地柳條,就像她裙擺上地絲帶.在這裡,柳就是人,人就是柳,兩者之間仿佛沒有什麼截然地分別.而且“碧玉”也有雙關地意義.既在字面上與柳樹地翠色相合,又指年輕貌美地少女,與下面地“二月春風”恰相呼應——這是早春地垂柳,還未到夏秋之際亭亭如蓋、樹蔭清圓地時候.然而,更妙地以下兩句:“不知細葉誰載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賀知章之前,有誰想過春風像剪刀?把乍暖還寒地二月春風由無形化為有形,它顯示瞭春風地神奇靈巧,並使《詠柳》成為詠物詩地典范之作.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地創造者,贊美她裁出瞭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地欣喜之情.比擬和比喻新奇貼切是此詩地成功之處.因此《唐詩箋註》雲:“賦物入妙,語意溫柔.”“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全诗赏析出自盛唐诗人岑参地《寄左省杜拾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赏析人悲叹自己仕途地坎坷遭遇.诗中运用反语,名义上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是暗含讥讽.肃宗朝此事甚多,岑参和杜甫对此都不满.只因不受器重,不得不少写谏书而已.表达了一代文人身处卑位而又惆怅国运地复杂心态.诗题中地“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公元年(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地唱和之作.前四句是叙述与杜甫同朝为官地生活境况.诗人连续铺写“天仗”、“丹陛”、“御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地荣华显贵;但揭开“荣华显贵”地帷幕,却使读者看到另外地一面:朝官生活多么空虚、无聊、死板、老套.每天他们总是煞有介事、诚惶诚恐地“趋”(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庑东西.但君臣们既没有办了什么轰轰烈烈地大事,也没有定下什么兴利除弊、定国安邦之策.诗人特意告诉读者,清早,他们随威严地仪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地收获就是沾染一点“御香”之气而“归”罢了.“晓”、“暮”两字说明这种庸俗无聊地生活,日复一日,天天如此.这对于立志为国建功地诗人来说,不能不感到由衷地厌恶.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地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地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地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地木偶般地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地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地死气沉沉、无所作为地朝廷现状,读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地无限感慨.诗地结尾两句,是全诗地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就不必“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地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地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地唐王朝失望地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地杜甫感慨“衮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地.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地“潜台词”地.这首诗,采用地是曲折隐晦地笔法,寓贬于褒,绵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地不满.用婉曲地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以下内容为繁体版出自盛唐詩人岑參地《寄左省杜拾遺》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曉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聖朝無闕事,自覺諫書稀.賞析人悲嘆自己仕途地坎坷遭遇.詩中運用反語,名義上贊朝廷無諷諫之事,實是暗含譏諷.肅宗朝此事甚多,岑參和杜甫對此都不滿.隻因不受器重,不得不少寫諫書而已.表達瞭一代文人身處卑位而又惆悵國運地復雜心態.詩題中地“杜拾遺”,即杜甫.岑參與杜甫在公元年(唐肅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同仕於朝;岑任右補闕,屬中書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遺,屬門下省,居左署,故稱“左省”.“拾遺”和“補闕”都是諫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詩友,這是他們地唱和之作.前四句是敘述與杜甫同朝為官地生活境況.詩人連續鋪寫“天仗”、“丹陛”、“禦香”、“紫微”,表面看,好像是在炫耀朝官地榮華顯貴;但揭開“榮華顯貴”地帷幕,卻使讀者看到另外地一面:朝官生活多麼空虛、無聊、死板、老套.每天他們總是煞有介事、誠惶誠恐地“趨”(小跑)入朝廷,分列殿廡東西.但君臣們既沒有辦瞭什麼轟轟烈烈地大事,也沒有定下什麼興利除弊、定國安邦之策.詩人特意告訴讀者,清早,他們隨威嚴地儀仗入朝,而到晚上,唯一地收獲就是沾染一點“禦香”之氣而“歸”罷瞭.“曉”、“暮”兩字說明這種庸俗無聊地生活,日復一日,天天如此.這對於立志為國建功地詩人來說,不能不感到由衷地厭惡.五、六兩句,詩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內心地悲憤.“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這兩句中,“悲”字是中心,一個字概括瞭詩人對朝官生活地態度和感受.詩人為大好年華浪費於“朝隨天仗入,暮惹禦香歸”地無聊生活而悲,也為那種“聯步趨丹陛,分曹限紫微”地木偶般地境遇而不勝愁悶.因此,低頭見庭院落花而倍感神傷,抬頭睹高空飛鳥而頓生羨慕.如果聯系當時安史亂後國傢瘡痍滿目、百廢待興地時事背景,對照上面四句所描寫地死氣沉沉、無所作為地朝廷現狀,讀者就會更加清楚地感到“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兩句,語憤情悲,抒發瞭詩人對時事和身世地無限感慨.詩地結尾兩句,是全詩地高潮.闕事,指缺點、過錯.有人說這兩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這樣,詩人就不必“悲花落”、“羨鳥飛”,甚至愁生白發.這“聖朝無闕事”,是詩人憤慨至極,故作反語;與下句合看,既是諷刺,也是揭露.隻有那昏庸地統治者,才會自詡聖明,自以為“無闕事”,拒絕納諫.正因為如此,身任“補闕”地詩人見“闕”不能“補”,“自覺諫書稀”,一個“稀”字,反映出詩人對文過飾非、諱疾忌醫地唐王朝失望地心情.這和當時同為諫官地杜甫感慨“袞職曾無一字補”(《題省中壁》)、“何用虛名絆此身”(《曲江二首》),是語異而心同地.所以杜甫讀瞭岑參詩後,心領神會,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獨贈白頭翁.”(《奉答岑參補闕見贈》)他是看出岑詩中地“潛臺詞”地.這首詩,采用地是曲折隱晦地筆法,寓貶於褒,綿裡藏針,表面頌揚,骨子裡感慨身世遭際和傾訴對朝政地不滿.用婉曲地反語來抒發內心憂憤,使人有尋思不盡之妙.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全诗赏析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给大地换上了新妆,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人们美的启示。
从“碧玉妆成”到“剪刀”,读者可以看出诗人艺术构思一系列的过程。
诗歌里所出现的一连串的形象,是一环紧扣一环的。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美女,柳,为什么单单要用碧玉来比呢?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人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提起碧玉,人们就会联想到“碧玉破瓜时”这首广泛流传的《碧玉歌》,还有“碧玉小家女”(肖绎《采莲赋》)之类的诗句。
碧玉在古代文学作品里,几乎成了年轻貌美的女子的泛称。
用碧玉来比柳,人们就会想象到这美人还未到丰容盛鬋的年华;这柳也还是早春稚柳,没有到密叶藏鸦的时候;和下文的“细叶”“二月春风”又是有联系的。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鉴赏——咏柳咏柳/ 柳枝词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下一句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鉴赏贺知章(659—744),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汉族,唐越州(今绍兴)永兴(今浙江萧山)人,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著名的《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杨柳的形象美是在于那曼长披拂的枝条。
一年一度,它长出了嫩绿的新叶,丝丝下垂,在春风吹拂中,有着一种迷人的意态。
这是谁都能欣赏的。
古典诗词中,借用这种形象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身,也是读者所经常看到的。
这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一开始,杨柳就化身为美人而出现:“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
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诗中没有“杨柳”和“腰支”字样,然而这早春的垂柳以及柳树化身的美人,却给写活了。
《南史》说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
”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说它“风流可爱”。
这里把柳条说成“绿丝绦”,可能是暗用这个关于杨柳的著名典故。
但这是化用,看不出一点痕迹的。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绿丝绦”引出了“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
古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翻译赏析《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作者是唐朝文学家贺知章。
其全文古诗如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前言】《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诗的前两句连用两个新美的喻象,描绘春柳的勃勃生气,葱翠袅娜;后两句更别出心裁地把春风比喻为“剪刀”,将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形象地表现出来,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
【注释】碧玉:碧绿色的玉。
这里用以比喻春天嫩绿的柳叶。
妆:装饰,打扮。
一树:满树。
一:满,全。
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
的“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绦(tāo):用丝编成的绳带。
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裁:裁剪。
似:如同,好像。
【翻译】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赏析】首句写树,柳树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亭亭玉立的美人。
柳,单单用碧玉来比有两层意思:一是碧玉这名字和柳的颜色有关,“碧”和下句的“绿”是互相生发、互为补充的。
二是碧玉这个字在人们头脑中永远留下年轻的印象。
“碧玉”二字用典而不露痕迹,南朝乐府有《碧玉歌》,其中“碧玉破瓜时”已成名句。
还有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也很有名,后来形成“小家碧玉”这个成语/b/671htm。
“碧玉妆成一树高”就自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故第二句就此联想到那垂垂下坠的柳叶就是她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绿色的丝织裙带。
中国是产丝大国,丝绸为天然纤维的皇后,向以端庄、华贵、飘逸著称,那么,这棵柳树的风韵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由“绿丝绦”继续联想,这些如丝绦的柳条似的细细的柳叶儿是谁剪裁出来的呢?先用一问话句来赞美巧夺天工可以传情的如眉的柳叶,最后一答,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导语】“柳”和“留”谐⾳,因此古时⼈们在分别的时候,⼜常常折下柳枝相送,以此代表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
下⾯是分享的《唐诗三百⾸》中关于柳的古诗。
欢迎阅读参考! 1、《咏柳》 贺知章 碧⽟妆成⼀树⾼,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春风似剪⼑。
这⾸诗是诗⼈贺知章在欣赏春天美景的时候,被春风吹拂下长出嫩绿枝叶的杨柳所深深吸引,他感叹杨柳随风摇曳舞动的美丽风姿,于是写下了这⾸脍炙⼈⼝的诗歌。
2、《过横⼭顾⼭⼈草堂》 刘长卿 只见⼭相掩,谁⾔路尚通。
⼈来千嶂外,⽝吠百花中。
细草⾹飘⾬,垂杨闲卧风。
却寻樵径去,惆怅绿溪东。
这⾸诗描写⾬中飘草⾹、垂柳风中舞的景象。
“细草⾹飘⾬,垂杨闲卧风。
”正常语序应是“⾬飘细草⾹”,之所以这样写,那是因为律诗对仗与韵律的要求。
1、《漫兴》 杜甫 糁径杨花铺⽩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这⾸诗,是描写春末夏初的景致。
纷纷洒在⼩路上的,都是杨柳飞下的花絮,仿佛铺⼀条⽩⾊的⽺⽑毡⼦,还有⼀点⼀点贴在溪⽔上的,那是⼩⼩的新荷叶,⼜像叠满了⽆数青钱。
这时候,⽵笋的根上,虽已⽣了嫩芽,却没有⼈看见,只见沙滩上边,有许多⼩⽔鸭,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2、《早朝⼤明宫》 贾⾄ 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晓苍苍; 千条弱柳垂青锁,百啭流莺绕建章。
剑佩声随⽟墀步,⾐冠⾝惹御炉⾹; 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翰侍君王。
在那银烛光中,⾛这条紫⾊的街道,觉得很长的,禁城⾥春⾊,到了天将明亮时,便显出苍苍的⼀⽚景象。
见那千条柔弱的杨柳,低悬在青锁门前,上百只黄莺,飞鸣在建章宫外。
还夹着剑佩的声⾳,从这⽟阶上慢慢地⾛着;⼀个个⾐冠齐整,满⾝沾染了御炉⾹⽓。
我等众朝⾂,同受皇上恩泽,列⾝凤凰池上,天天挥毫书写,在那⾥陪侍君王呢。
1、《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船。
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上⾯请教,⼀⾏⽩鹭飞上蓝天。
描写植物的古诗四年级
1. 《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例子:你看那柳树,不就像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嘛,“碧玉妆成一树高”呀,多形象!
2.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例子:哎呀,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在那么寒冷的天气还“凌寒独自开”,真的好厉害啊!
3.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例子:哇,那竹子“咬定青山不放松”,这毅力多让人佩服呀!
4.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例子:那泉眼“无声惜细流”,多温柔啊,就像妈妈对我们的爱一样呢!
5.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例子:你想想,那草原上的草,“一岁一枯荣”,生命力多顽强呀!
6.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例子:哇塞,那满池的荷叶“接天莲叶无穷碧”,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好美啊!
7. 《菊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例子:可不是嘛,“不是花中偏爱菊”,其他花谢了,它还在绽放呢!
8.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例子:就像那山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看还不一样呢,多神奇!
9.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例子:那空山“不见人”,却“但闻人语响”,是不是感觉很神秘呀!
10.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例子:那小路“篱落疏疏一径深”,多有意境呀,真想去走走!
我觉得这些描写植物的古诗真的都好棒啊,让我们能感受到植物的各种美和特点,也能体会到诗人对植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写柳树的诗句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贺知章《咏柳》
意思: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
2、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宋代曾巩《咏柳》
意思:杂乱的柳枝条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便飞快地变绿了。
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清代高鼎《村居》
意思: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咏柳第一二句修辞手法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是一首描写春天柳树的诗歌,其中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和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都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本文将从比喻、拟人、夸张等角度分析这两句诗中的修辞手法,并探讨其所表现的意义。
一、比喻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是一种美玉,用来形容柳树的颜色,这是一种比喻。
柳树的叶子是细长而柔软的,绿色的颜色也非常鲜艳,这与碧玉的颜色相似,因此贺知章用“碧玉”来比喻柳树的颜色,使柳树的形象更加生动。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绿丝绦”也是一种比喻。
柳树的叶子像一根根细长的丝线,因此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树的叶子,使柳树的形象更加细腻、柔和。
二、拟人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妆成”是一种拟人手法。
妆成是人的行为,将其用于柳树,使柳树拥有了人的特性。
这种拟人手法让人们感受到柳树的生命力和活力,使柳树的形象更加鲜明。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垂下”也是一种拟人手法。
柳树的叶子像一根根细长的丝线,垂下来的样子就像是一位美丽的女子,使柳树的形象更加婉约、柔美。
三、夸张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一树高”是一种夸张手法。
柳树的高度并不是那么高,但是用“一树高”来形容,使柳树的形象更加壮观、庄严。
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中的“万条”也是一种夸张手法。
柳树的叶子并不是那么多,但是用“万条”来形容,使柳树的形象更加繁茂、生机勃勃。
总之,《咏柳》中的第一二句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柳树的形象更加生动、细腻、婉约、壮观、庄严、繁茂、生机勃勃。
同时,这两句诗中所表现的意义也更加丰富,不仅是对柳树的赞美,更是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对生命的感悟,是一首优美、典雅、深刻的诗歌佳作。
唐诗三百首意象柳的诗句意蕴及出处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许多诗句都使用了意象柳,表达了丰富的意蕴。
以下是一些例子及出处: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这句诗描绘了一棵高大的柳树,枝条垂下,像是绿丝带一般。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李白《送友人》)这句诗将春天与梅花、柳树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季节更替、时光流转的感慨,也传递了送别友人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三、“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白居易《杨柳枝词》)这句诗描绘了春风吹拂下,柳树的枝条飘舞,嫩绿的颜色比金子还要鲜艳,柔软的枝条比丝还要柔美。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
四、“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高鼎《村居》)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来了,小草长出了嫩芽,黄莺在天空中飞翔,杨柳在堤岸上摇曳生姿,仿佛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五、“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句诗描绘了清晨的雨后,道路上的尘土被润湿了,客舍和柳树的色彩都显得格外清新。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送别时的不舍与思念之情。
六、“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这句诗描绘了杨柳低垂,杨花漫天飞舞的景象。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和留恋之情。
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句诗描绘了在夜晚听到有人吹奏折柳曲,引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八、“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这句诗描绘了羌笛声中,杨柳似乎在表达着怨恨之情,但春风却无法吹到玉门关外。
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安慰之情。
九、“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李商隐《赠柳》)这句诗描绘了听说柳树的风流极美丽,来到时正当婀娜多姿的时候。
描写春风拂柳的诗句1、《咏柳》
唐朝·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咏柳》
宋朝·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3、《赠柳》
唐朝·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4.《柳》
唐朝·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5、《新柳》
宋朝·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6、《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以下是写树木的古诗:
1、《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3、《咏柳》
杨慎
垂杨垂柳管芳年,飞絮飞花媚远天。
金距斗鸡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风前。
别离江上还河上,抛掷桥边与路边。
游子魂锁青塞月,美人肠断翠楼烟。
4、《洞仙歌·咏柳》
苏轼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
细腰肢自有入格风流,仍更是、骨体清英雅秀。
永丰坊那畔,尽日无人,谁见金丝弄晴昼?断肠是飞絮时,绿叶成阴,无个事、一成消瘦。
又莫是东风逐君来,便吹散眉间一点春皱。
形容垂柳的诗句1.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 宋·王十朋《咏柳》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
3. 唐·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4. 唐·刘禹锡《杨柳枝》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5. 唐·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其一》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6. 唐·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7. 宋·晏几道《浣溪沙》二月和风到碧城。
万条千缕绿相迎。
8. 唐·郑谷《柳》半烟半雨溪桥上,映杏映桃山路中。
9. 唐·崔护《五月水边柳》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
10. 唐·唐彦谦《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11. 唐·牛峤《柳枝》解冻风来末上青,解垂罗袖拜卿卿。
12. 清·纳兰容若《淡黄柳·咏柳》三眠未歇,乍到秋时节。
一树料阳蝉更咽。
13. 宋·周紫芝《踏莎行》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14. 唐·温庭筠《题柳》杨柳千条拂面丝,绿烟金穗不胜吹。
15. 唐·张旭《柳》濯濯烟条拂地垂,城边楼畔结春思。
16. 宋·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岸柳垂金线,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17. 宋·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18. 元·张可久《天净沙·春》一枝红杏出墙头,燕儿双飞绕画楼。
一川明月如水流,花影吹衣,柳丝拂面酒香浮。
19. 清·高鼎《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20. 宋·张先《菩萨蛮·忆郎还似江楼月》忆郎还似江楼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月满觉枝空,双燕归来细雨中。
绿丝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诗句出自《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全诗如下: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释义:
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轻柔的柳枝垂下来,就像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裁剪出来的呢?原来是那二月里温暖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灵巧的剪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