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战国长城遗址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1
辽宁省建平县境内的古长城作者:程文生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年第08期摘要:在辽宁省西部的建平县内至今仍留存着燕、汉两个时期的长城遗迹,研究这两段古长城的地理、现状和历史,对探究两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过程和民族文化交流,以及中国北方长城遗址和长城学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辽宁建平;燕长城;汉长城;地理;历史基金项目:本文为“朝阳境内古长城旅游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的科研成果。
长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是中华民族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历史上,燕、秦、汉、北齐、辽、明等朝代均在辽宁省境内修筑过长城,但是,随着时光流逝、风雨侵蚀、战火摧残和人为的损坏,古代长城有的依旧岿然屹立,有的却已踪迹难寻。
辽宁省建平县位于努鲁儿虎山脉北端,是辽西丘陵和内蒙古高原的交接地带,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原汉民族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交互争占的地带,在战略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建平县境内至今仍留存着燕、汉两个时期的长城遗迹。
一、建平境内的燕长城(一)地理位置和现状建平县境内燕长城遗址是迄今辽宁和中国北方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战国长城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北部,这里也是努鲁儿虎山脉的北端,是辽西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地带。
燕长城自河北省进入内蒙古赤峰市美丽河乡黑山头北梁跨过老哈河,进入建平县热水乡下湾子屯,翻过大来台沟北梁,拐棒子山、平顶山、大阴坡梁脊;在老官地乡经过上羊草沟屯后山,围圈子山,越过老牛槽洼,上金洞子山脊东走,翻过梨树沟东梁,跨过小黄杖子村的鸽子山水库再上鸽子洞山,沿山的北壁东北向走到柳条沟南山顶南折,顺着险峻的山脊下到王八石处向东过沟再上石马腚山,爬到烧锅营子乡和黑水镇交界的“漏缝毛”再向东进入烧锅营子乡境,经朝延庙山,下霍家地村过河上蝙蝠山、雹神庙梁顶,越过擂台沟梁、小汤土沟梁、房框子前山,针柴洼梁顶,再登蛤蟆石梁顶,过蛤蟆沟翻过蛤蟆沟东梁进入北二十家子回族镇境内,从九间房屯南梁穿过兰旗营子北城,东走经小五家、大五家屯,过崩河从小四家村前通过,走王苏地、李家水泉屯的南梁,穿过九百步大荒入敖汉界。
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中心出发,驱车一小时便能到达位于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黄安铺村的鸡冠子山。
但想要从鸡冠子山脚到达山顶战国燕北长城遗址,没有捷径可走,只能徒步甚至手脚并用攀爬。
“这处遗址名为‘战国燕北长城遗址朝阳沟遗址’,位于鸡冠子山的制高点上。
”赤峰市元宝山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主任陈晓雷向《方圆》记者介绍,作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处遗址虽历经2300多年风吹雨打,仍然蜿蜒于高岭低谷间,城堡及亭障遗址清晰可见,向世人诉说着岁月沧桑。
“但就在一年多前,遗址上还耸立着一座50米高的通信铁塔,占地面积约110平方米的塔基及附属建筑物严重破坏了长城的主体及整体风貌。
铁塔旁边,‘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牌显得格外刺眼。
”回忆起第一次看到古长城遗址被破坏的情形,陈晓雷仍然觉得痛心,既然古长城遗址已经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上怎么会有信号塔?建了十几年的塔该怎么拆?又该谁来拆?无数的难题宛如巨石横亘在眼前。
为此,从元宝山区检察院到赤峰市检察院,再到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从发现信号塔违建到发出检察建议,再到举行公开听证会,进而召开多部门联动的协调会,三级检察院共同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拆塔行动”。
长城上“长”出一座通信铁塔文|方圆记者 刘亚既然古长城遗址已经被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上怎么会有信号塔?建了十几年的塔该怎么拆?又该谁来拆?无数的难题宛如巨石横亘在眼前高达50米的违建通信塔在长城所经15个省区市中,要属内蒙古的长城资源最丰富。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赤峰地区历史文化悠久,并以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著称于世。
在战国后期,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为了抵御强悍的游牧民族东胡开始修筑长城,开创了我国修筑长城的营造格局。
其中,坐落于元宝山区平庄镇黄安铺村的燕北古长城系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底,《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的决定》施行以后,文物保护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进入了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监督范畴,这为检察机关在文物保护领域有所作为提供了机遇和空间。
朝阳市双塔区10个最广为人知的旅游景点_排行榜10、牛河梁遗址博物馆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境内的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东经119度30分,北纬41度20分。
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500年至5000年。
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址和珍贵玉器的发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
她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证,对中国上古时代的社会发展史、传统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都产生重大影响。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确是中华民族寻祖问源的圣地、东方文明的曙光。
9、德辅博物馆德辅博物馆是经辽宁省文化厅批准的朝阳首家民间博物馆。
位于朝阳双塔古街9―15号,共四层,建筑面积750┫。
“德辅”一词源于楚辞·屈原·《离骚》之“皇天无私,览民德焉错辅”意为:“皇天没有私心,唯有德者而辅之”因吾馆的宗旨为:弘扬家乡的红山文化,保护红山文化的民间遗存。
实为积德家乡和社会之举,故取“德辅”为名。
非盈利性质的面向社会公众展示。
博物馆经营宗旨是:弘扬家乡红山文化,保护为主。
8、三燕龙城遗址7、赵尚志纪念馆赵尚志纪念馆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双塔区中山大街2段,纪念馆建设工程于2007年9月23日开工,到2008年10月25日落成开馆。
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布展面积4000平方米。
由沈阳鲁迅美术学院设计建造。
赵尚志纪念馆是集纪念、馆藏、研究保护、展览以及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整个建筑平面为方正的矩形,俯视整个建筑可以看到平面为一个方正的“尚”字。
纪念馆高11米,正面长34米。
纪念馆2015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6、辽宁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辽宁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东郊,是朝阳市最大的旅游景点。
山上有“凌霄塔”、“摩云塔”、“大宝塔”三座古塔,建有四寺。
摩云塔位于凤凰山主峰山腰,为十三级密檐式砖塔,方形、实心,高32米。
辽宁虎山长城的导游词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虎山长城观光旅游。
很高兴能陪大家一起参观,希望大家能在虎山度过一段快乐时光。
我们首先了解一下长城的历史:历史上秦汉和明代曾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丹东就开始修建长城。
如今它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虎山长城即属明代长城,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也称辽东边墙。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
虎山长城是万里长城的东端起点,它位于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绿江畔,它三面环水。
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顶峰高____米,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烽火台,站在烽火台环视四周,朝鲜的房屋,田地,丹东的鸭绿江断桥一切景象尽收眼底。
有敌台三千多个;向北十余里还有六座墙台。
丹东境内的这段长城是明长城遗址,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
虎山突起于鸭绿江边,这里还有一步跨,老虎口,清音洞等多处景区,现开发的就只有长城遗址和一步跨。
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希望这次虎山长城之旅能给大家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辽宁虎山长城的导游词(二)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到虎山长城观光旅游。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能在虎山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法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长城的东端起点--虎山,虎山位于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象江畔,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洲相望。
虎山原名马耳山,因两个并排高耸山峰,状似两只竖立的虎耳,亦称虎耳山,至清代演化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于鸭绿江边,平地孤耸,视野开阔,对岸朝鲜的田地、房屋一览无余。
作为国门,长城选址虎山,确有军事意义,丹东历次被外敌入侵,虎山首当其冲,总被视为军事要塞,最先遭到攻击,任何一个懂得军事的人都知道,占据制高点,就等于控制了战斗的主动权。
图一 辽西地区汉代重要城址分布示意图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历史上的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东北地区的民族分布、迁徙、融合等等,但是前提条件是龙城在地理上占有的区域优势和选址的科学性,舍此二者,则无今日之龙城。
二、建城之背景图二 棘城地理位置示意图棘城虽然位于大凌河这条连接东北、华北、北方草原的交通要道上,但是交通并不方便,左右两侧都缺少便捷的出路,而且地域狭窄,难得容纳大量人口生存,加之河谷平直,位于河的右岸又极易受到河水的侵害。
所以,在慕容鲜卑人口急剧增加、势力强大、建立政权之后,开始积极进取中原,其政治重心必随之南移,棘城也就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与棘城相比,龙城具有如下优势:首先,龙城所在的朝阳盆地位于辽西山地区居中的位置[18]。
辽西山地由东北—西南走向的奴鲁尔虎山、松岭、医巫闾山、大凌河谷地、小凌河谷地五个自然地理单元构成。
奴鲁尔虎山与松岭两大山系之间的大凌河谷地既是一条连接东北与华北、北方的天然通道,也是人类开发较早、适合人居、文化发达的地带。
龙城所在的朝阳盆地在大凌河谷地中面积最大,具有容纳大量人口生存的空间,自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开始,历经夏、商、周各代,一直是大凌河流域人类活动最频繁、最集中的地区[19]。
其次,龙城所在的朝阳盆地占据重要的军事地理位置。
位于大凌河中游的朝阳盆地,不仅雄踞东西向的大凌河古道,而且南出凤凰山与柏山之间的山口即进入小凌河谷地,溯小凌河而上可进入大凌河南源谷地到达汉代右北平郡的白狼图三 朝阳市老城区及相关重要遗存地理位置图(根据“朝阳市周边地貌图”修改而成。
比例尺:1 ∶100000)图四 伪满时期朝阳县城平面图(根据伪满康德三年《朝阳县志》的“朝阳县街市图”略修改而成)。
朝阳境内的燕长城横跨内蒙古东北地区的燕长城,西起河北省张家口市,沿燕山北麓,东经内蒙古正蓝旗和多伦县南部,再由河北省围场县进入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向东进入辽宁阜新,穿过辽河到开原以南,直抵辽东,长约二千余里。
〈史记〉书载:焉昭王招募贤士,得乐毅。
出兵破齐后,为了防御东胡、林胡、楼烦游牧民族的入侵,大约在公元前299年以后北筑长城。
燕北长城建筑在燕山北麓,这里原是东胡族的活动区域,因将军秦开对东胡作战的胜利,辟地一千多里,便西起造阳、东抵襄平建筑了长城,沿边设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屯兵积谷,防备东胡族的再度南下。
从河北省围场县进入内蒙古赤峰市这段燕长城,当地称赤南长城。
这条长城位于赤峰市南美丽河乡,东西横亘,与赤北长城大体成平行方向,两道长城之间相距约百里,分布在今赤峰咯拉沁旗,赤峰南境,建平县北境、敖汉旗中部。
今辽宁西部地区在战国的时候属燕国管辖,辽宁境内的燕长城约在燕昭王后期秦开却东胡以后修建的。
起初燕国受到北面相邻的东胡山戎的威胁,曾把一位有名的将军秦开,作为人质送给东胡,以求暂时安定。
胡人对秦开很是信任。
后来秦开回来,发军大破东胡,把东胡赶出一千多里以外。
于是燕便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今辽宁辽阳),并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用以防备东胡再度骚扰(见《史记·匈奴传》)。
这一长城修筑的年代,由于历史上对秦开没有准确的年代记载,后人根据与荆轲共同刺杀秦始皇的秦舞阳是秦开的孙子推断,当在燕孝王时或燕王喜即位初年(公元前254年),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
图为辽宁建平县烧锅营子蛤蟆沟北山梁战国燕长城遗址。
燕长城是战国时燕国筑造。
长城东西走向,由内蒙古赤峰市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梁跨越老哈河,进入辽宁省建平县境,经由热水乡、烧锅营子乡、二十家子诸乡镇后入内蒙古敖汉旗境内,再转而向东北延伸。
燕长城在烧锅营子乡境内长达10公里之多,燕长城建筑在高山险峻的山冈上,表面用大石压缝砌筑,城墙宽2.5米左右,石墙蜿蜒在起伏连绵的上岗和深谷之中,宛如一条巨龙盘绕在崇山峻岭之中,成为抵御外敌的一道天然屏障。
北京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北京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之一。
它起于中国的东部海岸线,经过中国的山脉和平原,终点位于西部的沙漠地带。
长城的修建历时几个世纪,始于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完成于明朝时期。
长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状态,各个国家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侵略而修建了一些城墙。
这些城墙最初并没有连成一片,只是各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修建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城墙逐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长城的雏形。
秦朝的始皇帝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君主,他下令将这些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防线。
这条长城被称为“万里长城”,因为它的总长度超过了1万里。
这条长城的主要目的是保护中国免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略。
长城的修建工程规模之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
尽管秦朝的长城在其短暂的统治期间起到了一定的防御作用,但随着秦朝的灭亡,长城也逐渐失去了防御功能。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中国的北方地区经历了不同的统治者和战争,长城也多次被修建和拆除。
到了明朝时期,长城再次得到了重视。
明朝统治者修建了一条新的长城,这条长城的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
明朝的长城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的蒙古族和其他游牧民族的侵略。
这条长城修建了几十年,历经多次战争和改建,最终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看到的长城。
北京长城是明朝长城的一部分,也是最著名的一部分。
它位于北京市的北部,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
北京长城的主要保护部分位于八达岭,这里的长城坚固而壮观,吸引着无数的游客。
北京长城的历史虽然悠久而丰富,但长城本身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由于长城的年代久远和环境的侵蚀,长城的一些部分已经严重损坏,甚至消失不见。
保护和修复北京长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以保持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美观。
总的来说,北京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见证了中国的统一和抵御外族侵略的努力,也成为了中国的象征之一。
原创连载2:山西现存最早的长城——晋东南的战国长城目前山西保存最早的长城为战国长城,全部位于山西晋东南地区,晋城保存有9处,长治保存有1处。
晋城9处战国长城遗址,其中有2座烽燧,7段线性遗迹;长治一处战国长城遗址为线性遗迹。
晋城两座战国烽燧位于陵川县杨村镇泉头村村北,分别位于南北走向的横杨线公路两侧的半山坡处。
线性遗迹7 段,其中高平市4段、陵川县3段。
高平市4段为建宁乡苟家村长城、陈区镇关家村长城、神农镇东沙院村长城、寺庄镇后山村长城;陵川县3段为杨村镇闫家沟村长城、杨村镇北山村长城、杨村镇泉头村长城,总长约 22.782 公里。
晋城7段线性战国线性长城保存概况:杨村镇闫家沟村长城位于晋城陵川县与长治上党区分界的山脊上,墙体总长1380米,原始风貌无存。
杨村镇北山村长城位于晋城陵川县与长治上党区分界的山脊上,墙体全长2166米,其中消失4处,共计660余米,整体断续相连。
杨村镇泉头村长城位于晋城陵川县与长治上党区分界的山脊之上,墙体全长2925米,断续相连。
建宁乡苟家村长城位于晋城高平市建宁乡与长治上党区西火镇交界的金泉山山巅,墙体总长3480米,原始风貌基本不存。
陈区镇关家村长城位于晋城高平市建宁乡与长治上党区西火镇交界的山梁上,墙体总长3635米,坍塌严重。
神农镇东沙院村长城位于晋城高平市神农镇与长治长子县色头镇的交界线山脊上,墙体总长4702米,地表遗存不明显。
寺庄镇后山村长城位于高平市寺庄镇与长治长子县的交界线上,墙体总长4494米,3468米已消失。
长治1段线性战国线性长城保存概况:鹅屋乡东土池村长城长治战国遗迹位于壶关县鹅屋乡东土池村东侧,呈东南-西北走向,全长1424米。
从地图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晋东南战国长城的走向,应该始于长治市壶关县鹅屋乡东土池村,终于寺庄镇后沟村东北1.75千米处山顶,基本沿着上党盆地长治市上党区、长子县、壶关县与晋城市高平市与陵川县交界的山地之上。
东段很可能是时间久远完全损毁,导致缺失,如果沿着山脊寻找,或许还能找到遗存。
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建筑工程,它横贯在我国北方辽阔的土地上,犹如一条巨大的长龙,蜿蜒于巍巍的崇山峻岭之中,绵亘于浩翰的沙漠原野之上,这一气势雄伟举世罕见的奇迹,把祖国的江山点缀得更加壮丽。
长城不同于一般城市周围封闭的城墙,它是一种彼此相望的城堡由城墙联结起来的漫长的防御体系。
早在西周时期,我国即开始出现了这种防御建筑。
《诗经》:“天子命我,城彼朔方,赫赫南仲,狁于襄”的诗句,就是指公元前九世纪周宣王为防御狁侵犯而修建的城堡。
这种城堡常与烽火台相连。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正是反映了当时利用烽火来传递军情的情况。
见于记载的建筑长城的历史,可上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公元前六世纪的春秋时期。
各诸侯国家纷建长城,大别之分为两类:一、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诸侯国家相互争夺霸权,国与国之间,战争频繁,为了彼此设防,齐、楚、魏、赵、燕等国先后在邻近敌国的边境修筑了互防长城:1.齐长城齐长城又称“巨防”。
《史记·楚世家》《正义》引《括地志》云“齐长城西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泰山北冈上,经济州、淄州,即西南兖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玡台入海”。
唐时济州平阴县即今山东平阴县,密州则在山东诸城县,琅玡台在县东南海边。
又《水经注》:“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
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
齐侯堑防门,即此也”。
可见齐长城起自平阴西南三里济水东侧的防门,沿济水东北行,经泰山北麓复折向东南,至今诸城县东南的琅邪南海边止。
齐长城兴建的年代,据晚近洛阳出土氏编钟的铭文:“入(长)城,先会于平(阴)”,当指齐长城西段而言。
然有关铭文年代,诸家考释不一。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亦对此表示存疑。
窃以齐灵公二十七年(前555年)齐、晋战役中,曾有晋军“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广里”的记载,说明齐长城西段的防门,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即已兴建。
按防门原为堤防之门,“堑防门”就是扩建堤防的防御工程。
春秋时期,齐国北方的燕国与中原诸国很少往来,且有大河为界,对齐不构成威胁;东南滨临大海,虽有莒、杞等小国分布其间,也不足为齐患;南面与鲁国有泰山横亘其间,有天险可守;惟有西南部通向晋、卫、郑、楚等国,春秋时齐、晋争盟,西南首当其冲。
2023年辽宁旅游景点的导游词2023年辽宁旅游景点的导游词篇1大家好!欢迎大家到虎山长城观光旅游。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能在虎山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法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长城的东端起点--虎山,虎山位于丹东市城东十五公里的鸭象江畔,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义洲相望。
虎山原名马耳山,因两个并排高耸山峰,状似两只竖立的虎耳,亦称虎耳山,至清代演化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于鸭绿江边,平地孤耸,视野开阔,对岸朝鲜的田地、房屋一览无余。
作为国门,长城选址虎山,确有军事意义,丹东历次被外敌入侵,虎山首当其冲,总被视为军事要塞,最先遭到攻击,任何一个懂得军事的人都知道,占据制高点,就等于控制了战斗的主动权。
在虎山建长城顺理成章,睿智的中国先人,身受卫国之命,责任、义务和自家性命,都不容他们不选择虎山为屏障。
明巡抚都御史王之浩登监虎山要塞时,曾写下《登马耳山望朝鲜》一诗。
虎山面积四平方公里,主峰高146.3m。
峰顶是万里长城的第一个峰火台。
站在峰火台上环顾四周,朝鲜的义州城、中国的马市沙洲和连接丹东与新义州的鸭绿江大桥清晰可见。
虎山环境优美,是早年安东八大名景之一,这里有长城、睡佛、虎口崖等二十八个景点,是丹东城郊绝好的旅游胜地。
虎山长城被发现后,政府开始对它展开保护和修复。
1992年曾投资380万元人民币,修复了600多米虎山长城,初现了长城最东端的面貌。
20_年又总投资2230万元人民币,完成了1000多米的长城主体修复。
现在规划中的虎山绿水萦绕,山上长城起伏,环山湖游艇穿梭直通鸭绿江,绿树山花与湖水相映,风景如面。
这里将建设民俗村、边贸市场、长城博物馆、美食街等。
经国家批准正在修复的虎山长城已俊工730多延长米。
汉长城遗址环球宽度最长的古代防御工程汉长城遗址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防御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环球宽度最长的古代防御工程。
它是中国古代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而修建的一道巨大的防线。
汉长城遗址的历史悠久,建造精良,至今仍然是中国的一大文化遗产。
汉长城遗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中国北方的边境地区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各个国家开始修建城墙来抵御敌人的进攻。
这些城墙最初只是简单的土坡和木栅,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石墙和砖墙。
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他下令将各个国家修建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
然而,汉长城的真正规模和壮丽是在汉朝时期达到的。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大的朝代,他们修建了大量的长城来保护国家的边境。
汉长城的修建工程规模之大,令人惊叹。
它横跨中国北方的广阔土地,总长度超过2万多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防御工程。
汉长城的建造材料主要是石头和土坯。
修建长城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因此汉朝动员了大量的士兵和民工来参与修建工作。
他们用石头和土坯堆砌成墙体,然后再用石头和土坯夯实,使其更加坚固耐用。
汉长城的墙体高度一般在5到10米之间,宽度在5到8米之间,足够宽阔以容纳多人行走。
汉长城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一道简单的城墙,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的防御设施。
比如,长城上有许多瞭望塔和烽火台,可以用来观察敌人的动向和传递信息。
此外,长城上还设有许多陷阱和障碍物,可以阻止敌人的进攻。
汉长城还修建了许多关隘和堡垒,用来驻扎士兵和储存粮食和军火。
汉长城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抵御敌人的进攻,还有其他的目的。
长城的修建可以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保护边境地区的安全,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长城还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长城逐渐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中国的边境地区经历了许多战乱和动荡,长城也多次被破坏和修复。
东城,西城:战国魏长城暨在庆阳遗址的考察战国魏长城,即战国时,魏国在其西部边境,与秦和与戎接界之处,所筑的“界秦”、“界戎”的长城。
此大半在今陕西、少部在今甘肃庆阳,南北向的长城,致今说法不尽一致。
特别是在今甘肃庆阳地区内的过境战国魏长城,更是很少有人提及,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谜。
为此,笔者据历史资料、出土文物及几年来的考察,提出以下看法,供史家指正。
一、历代史志记载的战国魏长城据《史记•秦本纪》载,战国时,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
”《史记正义》对此注云:“魏西界与秦相接,南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阻一带),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自北至上郡、■州之地,皆筑长城以界秦境”;“魏筑长城自郑滨洛,北达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
”《史记•魏世家》亦载: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魏尽入上郡于秦”。
《括地志》对此注云:“魏筑长城界秦,自华州郑县以北,滨洛至庆州洛源县白於山”(今甘肃庆阳地区华池县北,陕西吴旗县境,即今之横山)又据《史记•匈奴传》云: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
其后主渠之戎筑城廓以自守,而秦稍蚕食。
至于惠王,遂拔义渠二十五城。
惠王击魏,魏尽入西河与上郡于秦。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
宣太后诈而杀义渠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
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此长城即战国秦长城,横贯今庆阳地区镇原、环县、华池三县,遗址尚在。
世人误以为系秦皇时蒙恬所筑,是不妥当的)。
”上列记载表明:第一、战国魏长城乃是“魏尽入西河,上郡于秦”之前所筑,不是今之一些史志或学者所说的战国秦长城,更不是蒙恬所筑的秦长城。
从时间上推算,此战国魏长城要比之战国秦长城,要早至少五十年以上。
第二,从历代史志记载的战国魏长城的具体位置看,是与战国秦、魏当时的接界处是相一致的。
现列举《读史方舆纪要》等史、志记载,以见一班。
(一)南起华州(即今陕西省华阴县一带),“古长城在州北三里,战国秦、魏分界处。
第三章长城群体始建时期(下)——战国一、战国赵长城与中山长城在战西时期,赵国和中山国也筑有长城。
然而由于史书记载十分简略,后世出现了种种不同的说法。
其中有些说法接近于事实,有些说法牵强附会。
我们只有经过仔细的分析研究,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
(一〕赵肃侯长城《史记·赵世家》先后两次记载赵肃侯修撞长城。
其一称: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其二是赵武灵王语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
”黄是地名,在魏国北部。
漳水今称漳何、在赵国南部、魏国北部。
后世学者认为,赵武灵王所称的先王即赵肃侯,他所说的漳、滏长城,即赵肃侯修筑的长城,由子这道长城是在赵国南部修筑的,为了论证的方便,可以简称为赵南长城,《史记》关于赵南长城的记载至为简略,为了搞清赵南长城的走向和起止地点,我'}I只能从考证黄,漳、滏的地理方位入手。
战州时,有内黄,外黄两个地名,都是以地理方位得名。
当时,将黄河以北称河内,将黄河以南称河外。
张守节《史记正义》称:“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故呼河北为河内,河南为河外。
”《战国策》苏秦说魏王,称魏国“北有河外”。
正义解释说:“河外,谓河南地。
”河内、河外这种说法,一直沿袭到后世。
《汉书·地理志》称:“河内曰冀州”,又有河内郡、都可以证实这一点。
冀州即河北省,故河北省简称冀。
河内郡为今新乡、安阳、焦作地区。
都在黄河以北。
内黄、外黄是受河内、河外影响的结果,在黄河以北者称内黄,在黄河以南者称外黄。
内黄、外黄,都在魏国境内。
赵肃侯十七年所围之黄,属于内黄,在魏国北部。
汉代在此设内黄县,属魏郡,其故址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
今内黄县北有卫河,卫河之北有漳河,战国到有漳河、无卫河。
卫河是后来出现的,战国时,漳河是赵国与魏国的分界线,现在则是河北省与河南省的分界线,内黄在漳水南岸。
距魏国甚近,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赵敬侯八年(公元前379年),曾“拔魏黄城”即攻克了内黄。
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与我国的“国山”泰山、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
在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是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民族的脊梁在消亡!长城急需保护!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了最早的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
它因长达几万里,故又称作“万里长城”。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
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伟大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世界的骄傲。
测绘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
总长度为8851.8千米的明长城包含人工墙体6259.6千米,壕堑359.7千米,天然险2232.5千米。
国家文物局2012年6月5日在北京居庸关长城宣布,历经近5年的调查和认定,中国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千米,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15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长城墙体、壕堑、单体建筑、关堡和相关设施等长城遗产43721处。
这是中国首次科学、系统地测量历代长城的总长度。
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首次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
而此次长城的调查和认定,不仅认定了明代长城的长度,还开展了秦汉及其他时代长城的资源调查。
河南境内现存的古城遗址163此文来源于网络,其中插图是我配的。
我在研究中牟邑时,需要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道路,而在早期史料中没有专门记载道路这一项的,只能用现存的古城遗址来探索道路的走向。
这些古城遗址能很好的证明当时的道路,对研究早期道路的分布提供了很好的依据。
现在把它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商代遗址商古遗址河南郑州市1961年3月殷墟殷古遗址河南安阳市1961年3月郑韩故城东周古遗址河南新郑县1961年3月汉魏洛阳故城(含辟雍碑)东汉~北魏、西晋古遗址河南洛阳市、偃师市1961年3月平粮台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淮阳县1988年1月尸乡沟商城遗址商古遗址河南偃师县1988年1月隋唐洛阳城遗址隋、唐古遗址河南洛阳市1988年1月北宋东京城遗址(含延庆观、繁塔)北宋~元古遗址河南开封市1988年1月王城岗及阳城遗址新石器时代~东周古遗址河南登封市1996年11月羑里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商、周古遗址河南汤阴县1996年11月蔡国故城西周、春秋古遗址河南上蔡县1996年11月戚城遗址春秋古遗址河南濮阳市1996年11月府城遗址商古遗址河南焦作市2001年6月番国故城遗址东周古遗址河南固始县2001年6月城阳城址东周古遗址河南信阳市2001年6月古荥阳城汉古遗址河南郑州市1963年6月康北古城战国古遗址河南巩义市1986年11月华阳故城东周古遗址河南新郑市1986年11月苑陵故城汉古遗址河南新郑市2000年9月苑陵故城京城古城址春秋古遗址河南荥阳市1986年11月汉霸二王城秦古遗址河南荥阳市1986年11月黄城故城东周古遗址河南登封市2000年9月启封故城东周古遗址河南开封市2000年9月启封故城洛阳东周王城东周古遗址河南洛阳市2000年9月滑国故城春秋古遗址河南洛阳市1963年6月庆阳故城战国古遗址河南平顶山市2000年9月叶邑故城(昆阳城)春秋、战国古遗址河南平顶山市1963年6月共城遗址西周、春秋古遗址河南新乡市2000年9月赵长城遗址战国古遗址河南新乡市2000年9月齐州故城遗址南北朝古遗址河南新乡市1986年11月山阳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焦作市1963年6月于国故城春秋古遗址河南焦作市1986年11月州城遗址春秋古遗址河南焦作市1986年11月河阳故城周古遗址河南焦作市2000年9月城峪故城东周古遗址河南安阳市2000年9月卫国故城西周、春秋、战国古遗址河南鹤壁市1986年11月西枋城遗址商古遗址河南鹤壁市1978年1月瓮城遗址战国古遗址河南鹤壁市1978年1月黎阳城遗址汉~宋古遗址河南鹤壁市1978年1月河城遗址唐~宋古遗址河南鹤壁市1978年1月咸城遗址新石器时代、春秋古遗址河南濮阳县1986年11月陕州故城汉古遗址河南三门峡市2000年9月新安故城秦、汉古遗址河南义马市2000年9月冯异故城汉古遗址河南渑池市2000年9月张潘故城(汉魏许都故城)汉、魏古遗址河南许昌市1986年11月长葛故城春秋、战国古遗址河南许昌市1986年11月十二连城东周古遗址河南许昌市2000年9月东不羹城遗址东周古遗址河南漯河市2000年宛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南阳市1963年6月博望故城汉古遗址河南南阳市1963年6月安国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南阳市1963年6月白羽城遗址春秋古遗址河南南阳市1986年11月新都故城汉古遗址河南南阳市1986年11月宋国故城东周古遗址河南商丘市2000年9月柘城故城汉古遗址河南商丘市2000年9月黄国故城周古遗址河南信阳市1986年11月古息城遗址周古遗址河南信阳市1963年6月蒋国故城周古遗址河南信阳市1986年11月黄土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信阳市2000年9月江国城遗址西周古遗址河南正阳县2000年9月新蔡故城春秋古遗址河南新蔡县1963年6月葛陵故城东周古遗址河南新蔡县2000年9月冶炉城遗址战国古遗址河南西平县吴房故城春秋古遗址河南遂平县1986年11月朗陵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确山县1963年6月陈楚故城西周~明古遗址河南淮阳县1986年11月南顿故城西周古遗址河南项城市1986年11月陆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西华县1986年11月女娲故城春秋古遗址河南西华县1986年11月箜篌城遗址方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太康县1986年11月轵国故城遗址春秋古遗址河南济源市1986年11月安阳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焦作市1986年11月郗城(原贺村古城)周古遗址河南沁阳市1983年8月期城汉古遗址河南沁阳市1987年1月太行县城唐古遗址河南沁阳市1987年1月野王古城周古遗址河南沁阳市1987年1月古晋城晋古遗址河南温县1983年10月西金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博爱县1989年9月古金城遗址商、周古遗址河南博爱县1989年9月内都古城址商、周古遗址河南博爱县1989年9月古金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博爱县1996年6月汉高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博爱县1996年6月浊鹿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修武县1989年7月怀城遗址隋古遗址河南武陟县1964年4月隰城遗址周古遗址河南武陟县1964年4月白公故城西周~战国古遗址河南信阳市2004年3月平昌古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信阳市2004年3月土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信阳市1983年10月申阳台古城址汉古遗址河南信阳市1983年10月太子城遗址唐古遗址河南信阳市1979年2月仙居城址汉古遗址河南光山县1991年5月刘堂城址汉古遗址河南光山县1991年5月天赐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光山县1991年5月七里镇古城址宋古遗址河南光山县1991年5月立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淮滨县1982年11月固城遗址战国~汉古遗址河南淮滨县1982年11月安宁古城遗址南朝梁古遗址河南淮滨县1989年4月易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固始县1987年4月花古城遗址商、周古遗址河南固始县1987年4月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商城县1979年6月安陂城遗址商古遗址河南商城县1956年6月古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商城县1979年6月滑州古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潢川县1961年7月临河城遗址唐~宋古遗址河南鹤壁市1978年1月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商、西周古遗址河南淇县1978年9月西鄂城址汉古遗址河南南阳市2002年3月安众城址汉古遗址河南南阳市2002年3月育阳城址汉古遗址河南南阳市2002年3月古济阳城汉古遗址河南唐河县1981年11月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社旗县2003年5月吴城朝城古城址汉古遗址河南桐柏县1981年6月光武城古城址汉古遗址河南桐柏县1981年6月若国古城遗址西周古遗址河南西峡县1977年7月汉王城遗址西汉古遗址河南西峡县1977年7月北郦县故城遗址南北朝~唐古遗址河南西峡县1977年7月一校古城遗址唐古遗址河南西峡县1977年7月汉桑城汉古遗址河南新野县1984年6月新都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新野县1984年6月棘阳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新野县1984年6月永安城商、周古遗址河南淅川县1985年9月龙城东周古建筑河南淅川县1985年9月墨城遗址战国古遗址河南邓州市1995年6月穰县城遗址战国古遗址河南邓州市1995年6月山都城遗址秦汉古遗址河南邓州市1995年6月乐乡城遗址西汉古遗址河南邓州市1995年6月冠军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邓州市1995年6月擒虎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邓州市1995年6月平阳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邓州市1995年6月白牛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邓州市1995年6月郦城故址汉古遗址河南内乡县1982年7月顿丘城遗址汉、唐古遗址河南清丰县2000年8月古城遗址汉、唐古遗址河南清丰县2000年8月古顿丘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清丰县1980年9月古顿丘城遗址隋古遗址河南清丰县1980年9月卫城遗址春秋古遗址河南清丰县1980年9月高城遗址新石器时代、春秋古遗址河南濮阳县2000年7月焦城遗址故县古城址汉古遗址河南濮阳县2000年7月西大韩古城址唐、宋古遗址河南濮阳县2000年7月濮州故城明古遗址河南范县1977年12月汉河南县城汉古遗址河南洛阳市1981年1月春秋刘国故城春秋古遗址河南偃师市2003年8月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伊川县1961年4月古城周城故址战国古遗址河南伊川县1961年4月南陆浑故城址东魏古遗址河南嵩县1986年12月俱利城遗址战国古遗址河南渑池县1978年5月曲沃故城春秋、唐古遗址河南陕县2000年1月南硖石县故城春秋、唐古遗址河南陕县2000年1月石城遗址唐、宋古遗址河南陕县2000年1月北硖石故城唐、宋古遗址河南陕县2000年1月后地古城址唐古遗址河南灵宝市1989年11月邑阳故城址五代古遗址河南灵宝市2002年11月中河霸王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灵宝市1989年11月项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灵宝市1958年10月项城古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灵宝市1989年11月朱阳故城址汉古遗址河南灵宝市1978年10月吕家原故城址汉古遗址河南灵宝市1989年11月卢氏古城周古遗址河南卢氏县1986年10月卢氏古城春秋古遗址河南卢氏县1986年10月火炎古城春秋古遗址河南卢氏县1986年10月武平故城汉古遗址河南鹿邑县1978年12月桐邱故城春秋古遗址河南扶沟县1985年3月仁和寨故城明古遗址河南扶沟县1985年3月六合故城明古遗址河南扶沟县1985年3月北柳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西华县1985年8月护挡城遗址东汉古遗址河南西华县1985年8月后石羊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西华县1985年8月南柳城(西华县故城)西汉古遗址河南西华县1985年8月长平县故城(董城)秦、汉古遗址河南西华县1985年8月阳城遗址战国古遗址河南商水县1983年9月顿国故城战国古遗址河南商水县1988年5月南利故城西汉古遗址河南商水县1988年5月水故城汉古遗址河南商水县1988年5月扶乐故城汉古遗址河南太康县1989年3月宁平故城汉古遗址河南郸城县1990年1月黄花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沈丘县1976年4月斗城故城春秋古遗址河南遂平县1982年8月文城故城周、汉古遗址河南遂平县1982年8月安成故城遗址周、汉古遗址河南正阳县1983年4月临淮故城遗址周、汉古遗址河南正阳县1983年4月建安故城遗址南北朝古遗址河南正阳县1983年4月道国故城春秋古遗址河南驻马店市1983年7月安昌故城汉古遗址河南确山县1983年7月沈国故城春秋古遗址河南平舆县1983年11月乔庄城址战国古遗址河南驻马店市1986年5月宜春县故城汉古遗址河南汝南县1982年9月安城城址汉古遗址河南汝南县1996年4月保城城址汉古遗址河南汝南县1996年4月小亮城址战国古遗址河南汝南县1996年4月张辽城三国古遗址河南临颍县1973年8月裴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漯河市1959年4月召陵故城春秋~汉古遗址河南漯河市1959年4月古城遗址汉~隋唐古遗址河南漯河市1959年4月石磙城遗址明古遗址河南漯河市1989年2月周汉故城战国~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舞阳县1980年3月康王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尉氏县1985年7月小苑陵城遗址春秋古遗址河南尉氏县1985年7月程岗古城遗址不详古遗址河南尉氏县1985年7月雍邱故城秦古遗址河南杞县1986年3月圉城故址春秋古遗址河南杞县1986年3月东昏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开封县1997年10月考城县故城清古建筑河南开封县2002年9月仪封县故城明古建筑河南开封县2002年9月平陶城汉古遗址河南荥阳市1987年3月大索城遗址春秋、战国古遗址河南荥阳市1987年5月小索城遗址春秋、战国古遗址河南荥阳市1987年5月建德城唐古遗址河南荥阳市1987年5月汜水城汉古遗址河南荥阳市1987年5月广武城汉唐古遗址河南荥阳市1987年5月赵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巩义市1963年8月负黍城春秋古遗址河南登封市1987年3月黄城遗址春秋、战国古遗址河南登封市1965年12月崇高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登封市1965年12月纶氏故城秦古遗址河南登封市2002年12月颍阳县故城汉古遗址河南登封市2002年12月补国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新密市1994年3月古密国城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新密市1987年4月古圃田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中牟县1985年3月东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中牟县1985年3月苑陵城秦、汉古遗址河南新郑市2000年9月古城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河南新郑市2001年11月太丘县古城址汉古遗址河南永城市1979年5月县古城址汉古遗址河南永城市2001年11月芒县古城址汉古遗址河南永城市1979年5月砀县古城址汉古遗址河南永城市1979年5月外黄故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民权县1982年11月故城遗址商~明古遗址河南柘城县2000年9月栗城故城遗址明古遗址河南夏邑县1989年10月匡城城址战国古遗址河南睢县2001年11月白马城遗址汉古遗址河南滑县2002年5月滑县古县城城墙明古建筑河南滑县2003年2月。
朝阳战国长城遗址简介
门票:
电话咨询
战国长城遗址简介:
战国长城位于建平北部烧锅营子办事处化匠沟村张家湾至蛤蟆沟脑处,长约七公里,为建平境内保留最好的一段长城,主要为战国燕文化时期遗存,绝对年代在公元前311年至前279年,距今约2000多年。
1979年9月5日被公布为辽宁省重点文物庇护单位。
长城址依山势为东西走向,这一带山冈纵横,沟谷交错,地势极其险要。
城墙筑造方法为石筑、土筑和“天然屏障”三种。
石墙基宽2-3米,存高1-2米。
土筑城墙因年代久远、水土流失现冲刷已尽,但仍隐约可见黑土带。
除长城外,沿线还有不同类型的防御建筑设施――台址、鄣址和城址。
它们多筑于长城线上或长城南侧。
沿线出土文物多为灰陶豆、盆、罐、瓮和席、绳纹板瓦、兽纺瓦当,以及红陶釜、燕九币等。
该长城的修筑,不仅对北方各民族间的互相融合、交流,对开拓北部疆有着积极作用,并且对秦汉以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对燕长城址加以全面庇护,用于开展旅游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加快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