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诸葛亮借智慧
- 格式:doc
- 大小:144.00 KB
- 文档页数:12
学习《向诸葛亮借智慧》之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此乃《出师表》中之语句。
在公司组织学习《向诸葛亮借智慧》的过程中提到《出师表》,因为在的学生时代曾背诵过这篇文章,所以印象深刻,故而又阅读并在网上看了几遍其译文。
此语句的译文为(网上摘录):“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将其用于现在公司管理层确实非常之适用。
虽其语句中间用一个分号隔成两种思想,但我将其理解分为三层思想。
即作为主管:(1)我们应该多听下级以及员工的意见,集思广益,来更好、更快的完成我们的工作(事业)。
如果听取或采纳下属(员工)的意见,也会使其以后更积极的出谋划策,这样也会使其产生成就感(即制造者精神上的喜悦)。
(2)目前公司新制作的部门职责,在评审的时候提大家提按出统一的格式,除去我们曾经一致认为是永恒的话题(Q、C、D)外,又新增了员工士气和6S。
其“恢弘志士之气”,我认为讲到的除了将士之士气外,还包含群臣的士气。
用到公司则体现为除了我们的员工要有高昂斗志与精神状态外,我们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也要有激情,不要光是一味的要求一线人员、基层人员如何如何。
要有想得到就能做的到的精神,以身作则,随时保持高昂的战斗意志。
(3)作为管理人员,要知道自己的重要性。
我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我们的员工。
管理者就是一面旗帜,员工随时随地都是看着的。
我们在员工面前的言行都要充斥着肯定的语气、饱满的斗志。
我们不应妄自菲薄,轻看自己。
既然到了某个位置,那说明是有人认同你的,则应积极主动的将工作干好并改善、创新。
《向诸葛亮借智慧》中的用人之道在我们部门尤显重要。
诸葛亮在用庞统的时候运用了很多计策,主要是庞统有才华,但傲慢,不服管束。
用到我们部门则是:其人员都有一定技能,其内心里都有一股傲气(这里只是相对而言,且是其自身想法)。
向诸葛亮借智慧4——管人的谋略画外音:(在事业发展中,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由于经营不善,两个公司合并了。
那么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合并后,两个经理如何安排?人心如何稳定?这就有点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刘备取得西川后,总算有了一块立足之地,他可以背靠巴蜀发展自己的势力。
但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巴蜀之地,一直是刘璋经营,现在更换主人,如何安排刘璋旧部大臣的职务?诸葛亮在这个问题上,又显示了他管理方面的智慧,那么诸葛亮采取得什么策略呢?)如何来稳定成都的形势?这道题就摆在了诸葛亮的面前,我们讲胜利容易成功难。
什么叫成功?就是胜利之后你还得有下文。
我们在资本市场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公司很容易收购了另一个公司。
这很容易,但你知道吗,收购完了以后,两个公司怎么合在一起,这就比较难了。
那老总天天晚上睡不着觉啊,为什么呢?这帮人啊,老是闹事呀,不听话呀。
中国人永远是分好分,合不好合。
咱俩公司分成两半,一面多一总经理,一面多十个处长,谁都愿意分。
但合起来,俩总经理变成一个总经理,十个处长变五个,特别容易引起干部的纠纷。
凡是合并的问题,干部问题是关键:你问他干不,他说不干,这事怎么办。
当时呢诸葛亮和刘备一起,商量了一个特别棒的策略,就是要稳定局势先稳定人心,要稳定人心先要稳定干部。
只要干部队伍稳定了,我们就有了控制局势的定海神针,以后就不会出问题了。
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借鉴,那么紧跟着就是一个问题了,如何来稳定干部队伍?诸葛亮想了三个特棒的策略,我们来看看孔明先生是怎么来稳定干部队伍,收拢人心的。
这第一个策略就是:由远及近,先严后宽。
他怎么做的呢?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拟订干部提拔任用名单。
三国演义第65回对这事有个专门的描写,说诸葛亮在任命干部过程当中,先提拔了七个人,这七个人全是刘章的旧部。
大家注意这七个人当中有三个刺眼的名字就是董和、刘巴、黄全,就在成都城破之前这仨哥们还拿刀拿枪要跟刘备玩命呢,一旦城破首先就把他们提拔了。
向诸葛亮借智慧(三)用人的门道有才的人总有点怪脾气。
在日常电话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现代社会中除非是老板非用你不可,否则谁会忍受有这么一个下属呢?但是如果你一味地恃才傲物,找工作就会有问题。
那么这种人该如何求职?对于老板来说,有什么办法用好这种人呢?早在三国时代,诸葛亮就很漂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那么诸葛亮有什么高明的智慧?在这个问题上,他又是怎样做的呢?1.什么叫性命?性格就是命运,这就叫性命。
2.庞统长得太有创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一个鞋刷子的眉毛,鞋拔子的脸,配两管鞋油的朝天鼻。
当时刘备见庞统的第一感受,用我们一句歌词来概括:那叫人海中多看你一眼,从此就忘不了你这张脸。
3.你和一个人见面头3分钟,能决定你们关系的未来。
3分钟印象好,以后三年都好;3分钟印象坏,那以后的三年都坏。
4.职业到位放水养鱼:一个人才一个泥坑,他是吐泡泡的泥鳅。
一个人才一片海洋,他就是飞腾的蛟龙。
5.人才可以分为三种:既能扫一屋,也能扫天下,叫通才;只能扫天下,不能扫一屋,叫专才;只能扫一屋,不能扫天下,叫平才。
通才都是累死的,专才都是屈死的,平才是怎么死的,急死他!6.用通才靠的是老板信任上到位,用专才靠的是老板安排上到位。
7.领导身边得有个摇扇子的8.做大事的人,你得有给别人准备一片天空、一片海洋的胸怀和气魄。
9.分槽喂马合槽喂猪10.两个能人同时干一件事,明着不争暗着争,就是他不争,他的班底还得争呢,他的班底不争,他的粉丝还得争呢。
两个天王是好朋友,一个体育场里唱歌,粉丝能打出人命来。
11.养什么都不吃饲料,除了人减肥不成功,所有喘气的减肥都成功。
12.一个猪不爱吃两个猪争着吃三个猪抢着吃一群猪往死里吃13.如果这个对象是不能干又不想干、整天哼哼叽叽、懵懵懂懂这猪型的,要在竞争中增加他的投入,在竞争中促进他的成长。
等将来小猪长成千里马了,我们再把它分开。
14.一个连董事长都瞧不起的人,一天到晚说董事长是垃圾是笨蛋,有空就在公司的内部网上发笑话嘲笑董事长。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精选3篇)《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1《向诸葛亮借智慧》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赵玉平老师编著的一本管理学类图书。
作品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运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的知识,解读了三国睿智军师诸葛亮的一生。
本书对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赤壁大战、空城计、斩马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与诸葛亮相关的大事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诸葛亮(公元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三国时期蜀国丞相,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雄才大略、才华横溢。
为匡扶蜀汉政权,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唐朝诗人杜甫有诗赞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见诸葛亮受到后世人们极大的尊崇,是后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是管理学教授赵玉平“麻辣说三国”系列中的一部文学作品。
赵玉平老师同易中天教授一起被权威机构评选为“中国十大国学专家”,是运用管理学、国学、心理学综合解析《水浒传》、三国历史人物的中国第一人,开辟了运用管理学和心理学解读传统经典的新领域。
隆中对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一个个璀璨如明珠的经典故事,成就了诸葛亮无人企及的智慧传奇。
但是,孔明先生的智慧究竟从何而来呢?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他的卓越智慧又能给今天的我们带来哪些启迪和帮助呢?《向诸葛亮借智慧》一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观察诸葛亮这个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相关的历史事件,讲故事的同时也分析规律,并结合当今现实生活,古为今用,总结出能够运用于求职、求人、用人、管人等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和技巧。
《向诸葛亮借智慧》读后感2可能是从小深受爸爸的影响,我一直对历史比较感兴趣。
上学的时候历史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放假在家随意的看着电视,有很多频道播放的是三国演义,有老版的,也有新版的。
三国里我比较崇拜的有三个人物诸葛亮、司马懿和曹操。
向诸葛亮借智慧1 求职的学问每个人都会遇到求职找单位的问题,怎样才能从人才堆里脱颖而出,被用人单位接受,除了自己的能力之外,懂得自我包装展示的求职技巧也很重要,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这方面,孔明先生就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在见到皇叔刘备之前,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介布衣,起点不高,一个山东青年,父母双亡,背井离乡来到这湖北荆州地区,他是跟他的叔叔诸葛玄来的,结果呢!这叔叔不久就去世了。
诸葛亮无依无靠,带着弟弟诸葛均和两个姐姐艰难度日,真的就像他在出师表中写的那样,他是“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为了谋求一个好的前程,孔明先生铆足了劲儿接连施出了四个奇招,第一条技巧,叫做借助口碑,迅速冒尖。
第二个办法,制造差异,吸引眼球,我让你注意我。
第三:欲擒故纵,激发需求。
第四:高调出场,低调说话。
通过这四招,孔明先生最终达成了心愿,被刘皇叔聘为军师,在自己的求职履历表上写下了精彩的一笔。
这时候诸葛亮给刘备展示了一套天下形势策略一套整体方案。
说的刘备心里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后来就引出了火烧赤壁,占荆州、收四川,占汉中,天下三分。
所以有后人赞到,说诸葛亮这个人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这一年诸葛亮只有二十七岁,那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那么,在刘备三顾茅庐的过程当中,诸葛亮究竟运用了哪些高超的求职技巧?他的成功又能给我们找工作带来哪些启发呢?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博士在风趣幽默中为您麻辣说三国。
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向诸葛亮借智慧》之《求职的学问》。
2 求人的技巧生活中遇到小困难,亲戚朋友都能够帮我们,但是当事业遇到大困难时,要想寻求到帮助,就必须想点子靠智慧。
失去荆州后,刘备就遇到了这个问题,事业跌入低谷,要人没人,要地盘没地盘。
如果再没有人来帮助的话,很快就会被曹操的大军吞没,可是要想有人帮助,那也得有家底啊,像刘备这样的穷人谁会来帮呢?帮助他能给别人带来什么好处呢?关键时候,诸葛亮独辟蹊径,为他想出了一个难度极大的求人办法。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一本智慧化身的书是诸葛亮,何晓霞,在地理,古代和现代,虽然聪明人,单是这个是非常受欢迎的人。
今天的社会竞争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一个困难的问题。
看看诸葛亮在这边的解决方案吧!在一个例子的情况下:刘蓓,如西川,诸葛亮,令人惊讶地下到马超刘出城;黄忠,魏燕,张飞,严燕,是一场荣誉之战。
但在封建集团的盛宴上,封建的主人,有两个人要提的:一,八十,二十六。
为什么要提这两个数字?这是我们的ge君分部经理的招。
八是在这个盛宴上关闭的人有将近八十,六十是被人密封的,有六十张刘章会下降。
正常思维会认为:第一印将会,那场战争会有一些看法。
这不仅没有起到人们的作用,而且对于这些将军的未来还能埋下种子吗?其实,第一印没有军事利用就会,会大叫一般的心理失衡。
为什么?首先听我说一个例子:幼儿园,老师对苹果,我们都蜂拥到,不要说话,为了让大家排队,我的心思想一米:她走了一个不守规矩,衣服粗鲁地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老师马上给了他最大的苹果,和休息人们说:听话有苹果吃,或没有苹果吃。
所以人们埋在心里的这样一个想法:我认为我是最坏的,但也比他更强,因为他有一个苹果,我会能,但时间。
在过去,如果老师第一苹果的表现良好,最长的最漂亮的孩子,我们会想:只有像苹果有同样的机会得到苹果,我们认为我喜欢长土豆椰子,怎么可以得到苹果?所以会有嫉妒的意外。
同样,如果刘蓓首先密封英雄,不记得第一次移动心脏,自然不会站在顽固的力量推翻规则之前。
诸葛亮可以看到超人的智慧。
但人们不能错过,但诸葛亮的错误有点特别,他最大的错误是他伟大的成就。
诸葛亮的智慧,虽然蜀to to,但让大部分蜀将失去空间来加强,使只有晚蒋巍领导,蜀终于成为第一个摧毁三国一个国家。
蜀的根除和破坏都是因为诸葛亮的天赋,所以事情往往有两方面,同样的事情可能太混乱,所以事情权衡利弊,对大的结果可能更好。
向诸葛亮借智慧(二)求人的技巧生活中遇到困难,难免会寻求他人的帮助。
这就涉及到两个问题:求谁帮,怎么帮。
如果选对了求助的人,同时采取了恰当的求助方法,我们生活事业中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那么求人帮助都有哪些技巧呢?在这方面,《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非常高明。
在刘备的事业一度岌岌可危的时候,他首先帮助他找准了求助对象,然后又亲自出马,上演了一场空前绝后的求助大戏,最后力挽狂澜,帮助刘备度过了难关。
那么诸葛亮求人帮助的技巧究竟有哪些呢?1.靠感情联络人,靠道义凝聚人2.找人帮忙的四种方法:“买” “求” “许” “争”3.判断形势争取实力最近的人帮忙4.关键时刻能帮你的那个人,不一定是你看得最顺眼的人5.为什么非要孙刘联盟呢?在这里我们准备用现代博弈论的方法给大家研究一下为什么盟友一定是孙权。
曹操孙权刘备三者实力排序曹操:“我要选个盟友,谁活下来对我最满意、最有利?当然是刘备。
因为把孙权灭了,刘备这个面瓜你不理他他不能兴风作浪,你要收拾他,唾手可得。
”孙权:“我要选个盟友,还是刘备。
因为把曹操整死,我就是老大啊。
把刘备整死,我还是老二啊。
”曹操说:“刘备,我喜欢你。
”孙权说:“备,我也喜欢你。
”这叫弱者吸引力。
刘备:“谁留着对我最有利,把孙权整死了,跟曹操差距那么大,把曹操整死了,跟孙权还有一拼啊。
”这叫实力接近,联盟稳定。
6.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对方先提出要求7.要善于把挖井问题变成口渴问题8.暂时隐蔽合作倾向,就跟对方谈形势,引导对方看到自己的问题。
9.当我们在求人帮助上,事实上处于弱势的时候,要在理由上找到优势。
10.考虑到你有强烈的跟我吃一顿饭的愿望,为了保护你那脆弱的心灵,我决定请你吃一顿饭。
11.成功不是乞求来的,幸福不是乞求来的,女朋友也不是乞求来的。
12.先在语言上占优,争取气势上压倒对方。
在内容上非常讲理,在态度上非常不讲理。
13.让人可怜的人只能做英雄的仆人,让人折服的人才配做英雄的朋友。
向诸葛亮借智慧(详细文稿)东汉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的十二月,正是隆冬时节,天下着鹅毛大雪,山河大地一片洁白。
从新野县的官道上顶风冒雪驰来几匹战马,为首一人,四十多岁年纪,身高七尺五寸,长手大耳,容貌威严,虽然头上身上已经挂满雪片,但是丝毫没有停歇落脚的意思,反而不断催促后边的人加快速度。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后汉三国著名的英雄刘备刘玄德。
那么,这么大的雪天,刘备不在温暖舒适的新野县府衙里呆着,跑到这荒郊野地来做什么呢?他这是去拜访一位高人,这位高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据史书记载,在这个冬天,刘备前后跑了三趟才得以见到诸葛亮。
历史,就在这个冬天因为这三次拜访被改写了。
此时的刘备,事业正处于低谷。
自出世以来,他先是依附公孙瓒,然后投过曹操、投过吕布、投过袁绍,可以说刘备是三国里跳槽最频繁的干部,但是虽然辗转了这么多公司,刘备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当中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有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我应该做什么?二是我适合不适合做这个?三是我喜欢不喜欢这样做?但是,人往往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一个人要看到自己的脸,他就需要一面镜子;一个人要看到自己的心,他就需要另一个人。
刘备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帮他反思过去和规划未来的人,最后刘备在北方实在无法立足,只能向南投奔荆州刘表,在这里他深深体味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只能带着两个兄弟关羽张飞临时驻扎在新野小县。
而在此时,环顾中华大地,群雄四起的局面已经过去,局势逐渐明朗起来,江东的孙权已经拥有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称霸一方,曹操横扫中原,消灭了最强大的敌人袁绍,势力一直发展到辽东半岛。
这二位,一个横跨南粤,饮马长江;一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看看人家个个事业红红火火,再瞧瞧自己,四十多岁了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你说刘备能不着急吗。
他急到什么程度?《三国志注》当中有个小故事可以证明。
说到这里,我们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有关三国的文献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本是晋陈寿的《三国志》,一本是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三个是南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这本《三国志注》采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三国志记载的空白缺失之处进行补充,是研究三国的必读文献。
龙源期刊网
向诸葛亮借智慧
作者:王文质
来源:《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学生版下半月》2019年第08期
在老师的带领下,我读了原版的《三国演义》,此书生动地讲述了东汉末年那段动乱的年代。
读完之后,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那些乱世英雄们的雄心壮志,大显男儿豪情,令我心涌澎湃。
在讀完整本书后,我认识了许多英雄,如讲义气的刘备,奸诈的曹操,忠心耿耿的关羽,有勇无谋的吕布等等。
然而,唯独诸葛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在我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最立体而又全面的人物。
诸葛亮是一个智勇多谋的人。
在草船借箭故事中,诸葛亮巧借东风,不费一兵一卒,拿下曹操十万多支箭,让周瑜钦佩不已。
在空城计的故事里,面对曹军的来势汹汹,诸葛亮虽无兵御敌,却临危不惧,城门大开,巧妙地吓退了司马懿的大军。
诸葛亮还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一提到他的博学多才,我的脑海里就不由得浮现了他舌战群儒的画面,诸葛亮在吴国的大殿里,面对吴国顶尖的智囊团,他面不改色,语言铿锵有力,底气十足,用自己的智慧为了国家争取利益。
诸葛亮的故事让我深深反思,唯有知识渊博之人才能有所建树。
诸葛亮的胜利不是偶然的,他的智谋也不是凭空得来的,志勇多谋源自他的知识渊博,信心与底气源自他丰富的知识储备。
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立志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知识渊博之人。
多读书是知识渊博最好的途径,就让我们在书海中尽情翱翔,观古通今,在丰富多样的书籍中汲取营养,让自己拥有渊博的知识,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诸葛亮的智慧是伟大的,对我的启示也是无限的!
指导教师 ; 范洁婷。
教师读向诸葛亮借智慧有感向诸葛亮借智慧,是教师们在研究教学问题中常用的方法。
望子成龙,教育无小事,对于每一个教育者而言,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水平,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等问题,都需要通过借鉴其他人的智慧来进行研究和探讨。
而诸葛亮,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智慧不仅体现在政治和军事领域,更体现在了学问和治国方略上。
他所提出的“诚信为本,以德服人;以刑罚激励,以理服人”的思想,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借鉴。
首先,诚信为本,以德服人。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体现出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形象。
斯人一言,驷马难追。
让学生在教师的身上学到真正的道德感召,才能真正去感染和引领学生。
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始终保持诚信,以德服人,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让学生从小的一件一事中感悟到道德的魅力。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我们可以借鉴诸葛亮的思想和实践,通过自身的修养和言行去感染学生。
其次,以刑罚激励,以理服人。
诸葛亮的这个思想是针对国家治理而言的,但是对于教育管理也是相通的。
在教育管理方面,教育管理者要学会用自己的理智说服和指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自己做某些事情有哪些危害和后果。
同时,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难免有一些规矩和准则需要遵守,对于那些明知故犯的学生,也需要进行一些适度的处罚,以达到调整其错误行为的目的。
这种方式,一定要理智、公正,不能过度,更不能降低学生的自尊心,让其产生反感情绪。
教师在读智慧之书时,除了向诸葛亮借鉴智慧之外,还应该做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懂得如何阅读。
阅读好智慧之书,不仅需要选择好书目,而且还需要准确把握书中的中心思想和掌握关键信息,使自己思路清晰,用语得当,从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谋求最佳效果。
借智慧之书,更重要的是依照自己的需要去阅读有价值的内容,在读写过程中,还应该留心关键的观点和表达方式,以及语言格调的处理等,从而更好的引导学生思考,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向诸葛亮借智慧一、求职的学问有本事容易,但是你让别人相信你有本事,并且能脱颖而出,这个就比较难了。
成功=能力+态度+机遇+包装展示(一)诸葛亮包装展示的技巧:借助口碑迅速冒尖制造差异吸引眼球欲擒故纵激发需求高调出场低调说话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应该把握三个要素,一是能力,二是态度,三是曝光度。
所谓曝光度就是善于展示和传播自己。
酒好还怕巷子深,没有宣传肯定不行。
(二)观人观交:展现身边人可以提高自己,观察身边人可以了解别人。
懂得保持低调这叫品格,会运用高调这叫智慧,你别总低调,总低调会失去机会。
人是自己看不见自己的,你要看清自己的脸,你就需要一面镜子,你要看清自己的心,你就需要另一个人。
我们观点是:卖啤酒,卖的是诱人的泡沫;买煎牛排,卖的是火爆的滋滋声。
只有善于传播的人,才有机会成功.诸葛亮说是隐居隆中,其实他的传播工作一直都没有停顿过。
有大志向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作好传播工作,而且要从身边做起,从眼前人做起。
这是智慧呀。
一个东西越费周折,你越珍惜,一顿饭等的越久,它越好吃。
(三)语言低调的好处:可以提高满意度,着急后再出主意印象深刻,一个拳头要想打得有力只有收回来再打出去;一个人要想展示得充分,你只有先低调再高调。
二、求人的技巧(一)刘备的生存模式:核心就两个字“靠人”,靠感情联络人,靠道义凝聚人。
找人帮忙的方法1、“买”的方法2、“求”的方法3、“许”的方法4、“争”的方法(二)诸葛亮争得方法三条妙招:1、判断形势,争取实力最近的人帮忙。
(关键时候能帮你的人,不一定是你看得最顺眼的那个人。
)2、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对方先提出要求。
(当我们在求人帮忙上,事实上处于弱势的时候,要在理由上找到优势。
成功不是乞求来的,幸福也不是乞求来的。
)3、现在语言上占优,争取气势上压倒对方。
(让人可怜的人只能做英雄的仆人,让人折服的人才配做英雄的朋友。
)三、管人的智慧要稳住局势先要稳定人心,要稳住人心,先要稳定干部,只要干部局势稳定了,我们就有了控制局势的定海神针。
如何来稳住干部,诸葛亮采取了八个字:由远及近,先严后宽。
给待遇由远及近,只有这样才能稳住人心。
(一)任何一个大事业的成功,首先是用人的成功,做大事离不开干部队伍:1、制定治国的法令,制度是管理的基础。
搞管理不能靠人品,好的管理能够引导魔鬼做天使的事情,坏的管理能逼着天使做魔鬼的事情。
(只要制度到位,我们可以让人人成为天使。
有些领导认为,我可以改变一个人,而他的父母教育他40多年,都没有改变他的人品,你给他发两个月工资,你真以为能改变他人品,所以这是很可笑的事情。
所以你根本不用改变,关键要有制度引导。
诸葛亮的管理方法,我们搞管理不是搞慈善,如果你只用恩宠收买人心的话,你总给他发待遇,给表扬,给多了以后,你再给他不知道感恩,你不给他就要生怨恨,这时候就从恩宠变成恩怨了,所以诸葛亮说,我们在给待遇,给表扬之前,一定要把制度搞的严格,只有制度严格了,你表扬他,他才知道光荣,只有待遇有限了,你给他,他才知道珍惜。
我们要用严酷的法律,要用严酷的待遇让所有的人都接受这个管理,都能够知道这个工作,应该怎么干,诸葛亮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先严后宽。
)2、带一群人用制度,带一个人就要用策略。
在对待个别干部上,一是上敬下威,重用分开。
人跟人打交道,你想让别人服,有两种手段,一种手段叫威服,一种叫敬服。
“温暖的手段永远比冷酷的手段更有效;敬服它要比威服强”二是重而不用,用而不重。
重和用是两回事,重是给地位,给尊重,用是给权力,给资源。
(管理上最大的挑战就是管理领导的亲信人才,就是领导身边的人,不一般的人。
他们在领导身边工作,关系近,水平高,有能力,对这类人的管理,特别敏感,领导最尴尬的事情,就是亲信犯错误。
这类人一旦犯错误,周围所有的人,都盯着领导,看你怎样处理。
在管理领导亲信上,诸葛亮是近严远宽,罚上立威。
对身边的人一定要严,对基层的同志却要宽容。
跟身边的人在一起,有很多时间交流感情。
领导身边人犯错误带来的三个灾难,激化矛盾,败坏名声,引起不良行为的扩散。
做大事的人都要管好自己身边的人。
对基层同志不一样,一年到头见不了面,就算基层同志有错误,你也应该他的领导,这叫谁的孩子谁骂,谁的下属谁管。
碾死蚂蚁给大想看,获得的是嘲笑;碾死大象给蚂蚁看,获得的是震撼。
诸葛亮坚持处理刘封的原因,稳定一支队伍,避免未来的灾难,起到震摄众人,罚上立威的作用。
六、稳定的后方在关键时刻,领导要给下属当主心骨,就得稳住阵脚,不能惊慌失措。
诸葛亮稳定人心的办法1、稳定班子各就各位再小的善事,也是一份修养。
这叫一分修养,一分成就。
往往小善上不上心,小恶上不介意,天长日久,可能就会积累灾难。
2、被动出场,强化权威。
借力法:借助有份量的人来强化自己。
抬轿子。
信任是个水杯,才华是热水,有多大杯子,装多少热水。
3、亮出胆识,增加信心。
带头人要做大家的“眼”和“胆”一条船,不是被风暴摧毁的,是被风暴带来的恐慌和混乱摧毁的,困难危险不可怕,困难危险带来的惊慌失措最可怕。
一支队伍不是被困难打败的,是被困难带来的惊慌失措打败的。
4、用远大目标激励斗志。
我们做大事,没有钱是不行的,只有钱是不够的,你必须要有远大目标,才能激励队伍旗帜是方向,旗帜是形象,旗帜和理想能带来大家的认同感,干工作要有拔高,干工作既要给实惠,也要给理想,实惠解决一时,理想解决一直,给实惠能带来爆发力,给理想能带来持久力。
正文:东汉建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07年的十二月,正是隆冬时节,天下着鹅毛大雪,山河大地一片洁白。
从新野县的官道上顶风冒雪驰来几匹战马,为首一人,四十多岁年纪,身高七尺五寸,长手大耳,容貌威严,虽然头上身上已经挂满雪片,但是丝毫没有停歇落脚的意思,反而不断催促后边的人加快速度。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后汉三国著名的英雄刘备刘玄德。
那么,这么大的雪天,刘备不在温暖舒适的新野县府衙里呆着,跑到这荒郊野地来做什么呢?他这是去拜访一位高人,这位高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据史书记载,在这个冬天,刘备前后跑了三趟才得以见到诸葛亮。
历史,就在这个冬天因为这三次拜访被改写了。
此时的刘备,事业正处于低谷。
自出世以来,他先是依附公孙瓒,然后投过曹操、投过吕布、投过袁绍,可以说刘备是三国里跳槽最频繁的干部,但是虽然辗转了这么多公司,刘备依然没有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当中都会面临这样的挑战,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有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我应该做什么?二是我适合不适合做这个?三是我喜欢不喜欢这样做?但是,人往往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一个人要看到自己的脸,他就需要一面镜子;一个人要看到自己的心,他就需要另一个人。
刘备身边没有一个可以帮他反思过去和规划未来的人,最后刘备在北方实在无法立足,只能向南投奔荆州刘表,在这里他深深体味到了寄人篱下的滋味,只能带着两个兄弟关羽张飞临时驻扎在新野小县。
而在此时,环顾中华大地,群雄四起的局面已经过去,局势逐渐明朗起来,江东的孙权已经拥有六郡八十一州的地盘称霸一方,曹操横扫中原,消灭了最强大的敌人袁绍,势力一直发展到辽东半岛。
这二位,一个横跨南粤,饮马长江;一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看看人家个个事业红红火火,再瞧瞧自己,四十多岁了连个立足之地都没有,你说刘备能不着急吗。
他急到什么程度?《三国志注》当中有个小故事可以证明。
说到这里,我们先要说明一个问题,就是有关三国的文献资料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本是晋陈寿的《三国志》,一本是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第三个是南北朝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这本《三国志注》采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三国志记载的空白缺失之处进行补充,是研究三国的必读文献。
那么众所周知的《三国演义》,并非是历史文献,而是小说,既然是小说,也就必然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三国演义》这个小说和我们所理解的那种生编硬造、天马行空的小说是不一样的,如果把《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有很多真实的历史事件、严格的历史顺序、准确的人物关系,甚至很多人物的对话都符合历史原貌,这种风格很让人叹服。
可以说,写三国的罗贯中首先是一个历史学家,其次才是一个文学家。
比如我们开篇提到的“三顾茅庐”这个情节,《三国演义》有详细的描写,它所提到的诸葛亮的同学、家人、亲戚等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背景和关系,在《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有确切记载。
按《资治通鉴》的时间,三顾茅庐当发生在公元207年的冬天,三国年代新野县所在的中原地区气温比现在是低不少的,风雪比较多,而三国演义中确实就写到了二顾的时候,天气寒冷,下着鹅毛大雪,和历史吻合得严丝合缝。
所以,我们说,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不是杜撰故事,而是按照历史,进行二度创造,给很多缺乏细节的历史过程补充真实而合理的场面。
这种手法,我把它叫做骨架贴肉法,这一方法在后边大量的情节当中我们都会清楚地看到。
所以,我们应该为《三国演义》正名,不能因为它是小说,就否定它的历史严肃性,认为他是不负责任的杜撰。
2011-1-11 21:28 回复贴吧公益皮诺瓦尔2楼我们在讲三国智慧的时候,会参考《三国志》、《三国志注》、《资治通鉴》等权威的历史文献,同时在细节上也要参考《三国演义》中符合历史原貌的复原和补充。
那么,刘备当初在荆州赋闲的时候,他的内心焦虑到什么程度呢?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有记载,说刘备在荆州一住好几年,有一次和刘表在一起闲聊,中途半路起来去上厕所,回来之后脸上都是泪痕,眼睛哭得湿乎乎的,刘表很奇怪,问刘备为什么上个厕所就伤心成这个样子,刘备说:“我以前常骑战马,身不离鞍,大腿结结实实的,现在成天闲着,马也很久不骑了,腿上都长了赘肉了。
感觉时光飞逝,岁月如流,我已快进入老年,但是功业却一点也没有建立,一想到这些,心中十分悲伤,所以就哭成这样。
”就在刘备焦急无助的时候,机会来了。
《资治通鉴》上记载,又一次刘备去拜访荆州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司马徽,司马徽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刘备立刻被这两个绰号给吸引了,一龙一凤,都是俊杰,这可太好了,他就问司马徽这两个人是谁,司马徽说伏龙是诸葛亮,凤雏就是庞统。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进入刘备的视野。
但是刘备并没有立刻去找诸葛亮,这也是刘备谨慎的地方,一个人的一面之词是不足以作为人才选择依据的。
而且,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司马徽和刘备也是初次见面,刘备对他也并不了解,给我们推荐人的人一定要是我们了解的人才行,这个叫做信息来源可靠。
我们的生活和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关键信息,但是关键信息必须要来源可靠才行。
不过很快,刘备就有了另一个可靠的信息来源。
这个人的名字叫徐庶字元直,就是我们说的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那个徐庶。
徐庶到新野县来投奔刘备,刘备很器重他。
徐庶很认真地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