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劳动力的需求决策:理论扩展
- 格式:ppt
- 大小:253.00 KB
- 文档页数:11
劳动经济学第四章劳动力需求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市场及其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学科。
在劳动分工和劳动力的需求方面,劳动经济学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本文将聚焦于劳动经济学中的第四章——劳动力需求,探讨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和影响机制。
一、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及决定因素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机构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涉及到劳动人口的就业。
劳动力需求决定因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直接影响。
经济增长率高的国家或地区,企业投资扩张、产业发展迅速,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对较大。
2. 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劳动力需求的重要因素。
生产力水平高的企业可以通过单位劳动力的数量实现较高的产出,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少。
3. 技术进步与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对劳动力需求产生深远影响。
高新技术行业的发展往往需要更多的技术人才,因此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4. 政府政策与法规: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也是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之一。
政府的就业政策、劳动法规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劳动力需求的影响机制1. 边际产品与边际成本理论:企业在决定是否雇佣额外劳动力时,会比较劳动力的边际产品与边际成本。
当边际产品大于边际成本时,企业会继续增加劳动力;当边际产品小于边际成本时,企业会减少劳动力。
2. 调整成本与规模效应:调整成本是指企业在改变雇佣劳动力数量时所需要支付的成本,主要包括流动性成本和固定成本。
规模效应是指企业规模对单位产品成本的影响。
当企业规模扩大时,单位产品成本往往会下降。
3. 劳动力替代与辅助技术:某些劳动力可以被机器或技术所替代,特别是一些重复性和繁重的劳动岗位。
而对于一些需要辅助技术或专业技能的职位,劳动力需求相对较高。
4. 资本与劳动力替代:在生产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增加资本投入来替代一部分劳动力。
当资本相对便宜或劳动力相对昂贵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资本替代劳动力。
第二章劳动力需求理论劳动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即由参与生产的产品需求所引起的需求。
第一节短期劳动力需求理论一、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理论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假设边际生产力是指额外每增加一个单位生产要素所能增加的产量。
基本假设条件:一是利润最大化假设;二是假设企业投入只有两种,即资本利劳动;三是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四是工资是劳动力的唯一成本,劳动力是无差异。
2、劳动力需求边际生产力理论的基本原理如何确定企业的用工数量?根据边际收益产量等于其边际成本原则来确定。
(二)劳动边际产量边际产量是指当其他投入要素不变时,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或资本所能增加的实物产量。
资本、劳动投入量与产出量之间的关系,是由企业的生产函数来决定的。
Q=f(K,L)从短期看,假定资本是一个常量,产量随劳动投入量变化而变化。
劳动边际产量(MP )表劳动总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三)边际收益产量边际收益指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品并售出后所能增加的收益。
即MR=△TR/△Q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边际收益等于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边际收益产量是指企业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投入要素,并售出由此增加的产品所能带来的收益增量,等于边际产量与边际收益的乘积。
即MRP=MP•MR边际收益(MR)与边际收益产量(MRP)表(四)劳动力的边际成本与均衡用工水平的确定工资和用工的原则是:W=MR×MP或W=PXMP当每增加一个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高于其边际成本时,应增加雇工数量。
当每增加一个劳动力的边际收益产量等于其边际成本或工资水平时,企业的用工规模已处于最佳状态,继续提高用工水平台使企业的利润下降。
二、短期劳动力需求理论(一)单个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单个企业的短期劳动力需求曲线就是劳动力边际收益产量曲线。
(二)工资、短期劳动力需求与企业利润之间的关系企业总产品价值特等于OCAB的总面积,它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矩形OBA W等于工资与劳动力人数的乘积,是企业支付结劳动力的工资总额:另一部分是WCA的面积,代表着对另一投入要素即资本的补偿及其收益。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第2章劳动力供给:1.劳动力参与率是测度和反映人口参与劳动程度的指标,总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总劳动年龄人口某100%,年龄别(性别)劳动力参与率=某年龄(性别)经济活动人口/该年龄(性别)人口某100%。
影响因素:工资水平、个人非劳动收入的比例、居民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率变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宏观经济状况的影响、教育制度及水平、国家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2.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价格: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
劳动力供给函数:S=f(W)(画图时坐标轴是反的)。
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E=,=0,无弹性,>1,富有弹性(E大于1实际上就是在图形中斜率小于1)。
3.劳动力供给量(1)变动:其他条件不变,仅有工资率变动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为同一条曲线上的移动。
劳动力供给(2)的变动,工资率不变,由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变动,是曲线的整体移动。
4.效用是从某种物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
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递减:越是相对稀缺的物品,替代能力越强。
特征: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水平相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效用水平越高/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如果相交,那么在交点上两条无差异曲线表示相同的效用水平/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斜率为负,表明主体为了保持或得到相同的效用,增加一种物品的消费必须减少另一种物品的消费,两种物品不能同时增加或减少/凸向原点则是由边际替代率递减决定/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
预算约束线: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约束下,所能消费闲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
斜率:个人放弃闲暇从而获得收入的比率,即工资率。
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要地位:例: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显性就业?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增长主要是通过中小企业、民营经济以及非正规经济,通过逐渐发育起来的劳动力市场机制所创造的/另一方面,城镇实际失业率也持续提高,劳动参与率逐年下降,政府主导投资带动的就业增长效果不显著,从而导致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没有显性的就业增长。
目前的高失业率,有很大的部分是自燃失业率,主要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健全、产业结构调整和各种不利于就业扩大的规制而产生。
这个失业组成部分并不能通过宏观反周期政策予以消除。
而在宏观经济政策可以有所作为的范围内,又由于政策导向不是就业最大化,以致当宏观经济政策刺激起经济增长时,就业增长效果并不显著。
三、现实中的劳动经济现象和问题:2)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联合国的相关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
首先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劳动力供给将会逐步萎缩。
劳动力是社会再生产最主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劳动力的短缺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速度,因此我们把研究方向指向未来劳动力供求状况。
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我们将人口按年龄分为三个年龄段得到了未来40年的劳动力供给数据,经作图发现劳动力供给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其次在将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一同作图后我们发现我国在2020年之前劳动力供求状况一直都是供大于求,而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减少与需求的增加,在2020年后劳动力供给缺口将不断扩大。
自考劳动经济学考试重点第一章劳动力需求一、学习目的和要求企业要进行物质生产或为消费者提供各种服务,必须有生产要素的投入,劳动要素是其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
本章在把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抽象掉的前提下,探讨劳动力需求的个方面问题。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员了解与劳动力需求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理解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其短期和长期劳动力需求决策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主要因素以及技术进步、政府政策等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了解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
二、课程内容第一节劳动力与劳动力需求(一)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力的概念:劳动力是一个人身体中存在的,每当他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关键点: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与劳动力相关的概念:劳动、人口、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
(二)劳动力需求的基本概念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与劳动力需求密切相关的三个问题是:劳动力需求的派生性、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三)劳动力需求的分类劳动力的企业需求、行业需求和市场需求。
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四)关于劳动力需求的假设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五)劳动力需求表、需求曲线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呈负相关。
第二节企业劳动力需求行为经济学在分析企业的行为时经常以企业把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做出各种决策为基础。
(1)利润最大化原理的应用利润公式:∏=R—C=QP-(Lw+Kr)(2)生产函数X = f (L ,K)在短期中,技术不变、资本固定,为了增加产量X,必须增大劳动投入量L。
(3)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提是技术水平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