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制度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一、引言:两难困境引起的反思在中国,土地经营权的长期稳定不仅有助于土地经营者增加对土地的投入,特别是有助于形成固定资产性质的投资[1],更为重要的是以人口平均占有土地经营权的长期稳定有助于保障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基于此,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提出农户的土地承包期延长15年不变,到90年代又将农户的承包期进一步延长,提出在农户的承包期15年到期后再延长30年不变。
此外,政府还公开出台了提倡在有条件的地方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
尽管国家的政策一再强调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但由于土地的集体所有,决定了社区内的成员都有权平等地享有土地资源。
这样,随着社区内部家庭和人口的变迁,客观上又需要集体不断地调整土地的承包关系。
在制度层面上,中央于1984年又出台了适当允许土地调整的“大稳定,小调整”的政策,而在集体内部,村干部基于乡土社会的道德和情理逻辑,也不得不不断地调地以满足社区内新增人口的需要,保障新增人口的生存权益,使有限的土地在社区内部保障所有人的权益。
据相关学者2000年对山东、江苏、江西、河南4省344个县(市区)742个村的调查显示,实行土地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89.6%的村对土地进行过次数不一、程度不同的调整。
在已有土地延包方案的601个村中,有432个村(占71.9%)决定进行土地调整,其中进行大调整的有247个村(占41.1%),进行小调整的有185个村(占30.8%),只有140个村决定不调整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6-0670)和教育部规划基金(07JA840013)的资助,特此感谢!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钟涨宝狄金华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家土地制度及其在实践中双重的两难困境,考察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探讨了在土地流转的社会背景下,以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依托构建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客观上的可行性,进而探讨了依据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来建构和完善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所应该加强的配套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土地在现行农村社会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分析[摘要]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一直以来在农村社会保障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某种程度上,土地是广大普通农民的生存基础。
而文章将重点剖析当前农地承担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方面的主要的内容,就目前的现状与背景框架给出具体的政策性意见和建设性建议,旨在为我国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关键词]农地;农村社会保障;农地保障功能;现代农业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与农村实行有区别的社会保障体系。
在城市地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都是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其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共同负担。
①而由于一直以来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经济又不发达,完全依靠由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不现实的,在这一背景之下,土地就成为了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
1998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又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即,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对于广大普通农民而言,其具有生产发展和社会保障的双重功能。
而由于我国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作用长期以来被过分的重视。
下面本文将从土地在社会保障中起主要功能、功能弱化、及为缓解问题所应采取的对策三个主要方面进行一一论述。
一、我国当前农地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长期以来,土地在农民社会保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指当农民没有充足的财富积累,没有足够的非农就业机会或非农收入,在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土地收获物供给基本生活资料,或者以土地收入作为维持最低生活水平和抵御社会风险的主要手段。
②我国目前农地所承载的社会保障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土地是普通农民的生存基础我国农民凭借相对稳定的土地使用权从经营土地中获得最基本的收入,而土地经营收益仍然是我国广大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收稿日期:2018-06-29作者简介:尹诚(1992-),男,山东淄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电话)152********(电子信箱)740295287@。
尹诚.土地功能视角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9):160-16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晚,阻力多,造成了当前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
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深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土地价值逐步显现,土地功能局限在保障层面已不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也违背了社会公平,侵损了农民利益。
亟需以制度化的保障体系替代自发性的土地保障,为土地经济功能的发挥提供空间。
与此同时,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及其顶层设计,正是推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走向成熟,定型所必须的环境条件[1]。
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迎来了时代的契机。
本研究从土地功能视角探索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问题,对土地保障功能、土地经济功能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概念界定和关系分析,提出在土地功能转变的趋势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可选的路径和应注意的问题,以期为这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1概述1.1土地的保障功能土地保障功能主要体现在农用地和宅基地两个层面。
从农用地层面来看,农民可以依托承包的农用地种植作物,保障家庭基本口粮需要,体现了土地的生存保障;农民亦是一种职业身份,利用农地从事农业生产也是对农民就业提供保障的体现;农地上的产出可以满足在出行、医疗、子女教育、婚嫁、养老费用等事项上的支出,体现了土地保障功能的综合性。
从宅基地层面来看,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只有农户可原始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即宅基地只赋予农民永久使用的权利,非农业户口城镇居民不得使用农民集体土地建住宅[2]。
这体现了农民在住房方面有着天然的保障;一方面,宅基地是农户最重要的生土地功能视角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尹诚(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210098)摘要:随着农村深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成为目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农村社会保障与农地制度的关系研究农村社会保障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传统保障和现代保障的关系。
由于土地承载着传统保障的功能,从土地保障向对社会保障的过渡是一个较长的过渡,是土地保障不断弱化、社会保障不断强化的过程。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必然涉及到它与传统保障的关系,必然涉及到农村社会保障与农地制度的关系问题。
农村社会保障品具有半公共物品的性质,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察了农村社会保障和土地之间的关系。
(1)利用传统经济学的供求理论,结合农村社会保障品的公共物品属性,对农村社会保障品供给、需求及均衡问题进行了分析,从中考察了土地因素对农村社会保障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并在第六章利用抽样调查数据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品的供求状况进行了分析。
(2)利用制度变迁理论,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背景下,考察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变迁过程。
着重分析了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公共财政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品投入力度的情况下上述过程的实现。
并在2030年实现城乡人均社会保障基金支出均等化的假定条件下,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城乡统筹进程进行了估算。
(3)构建了土地性收入和社会保障支付能力之间的灰色关联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土地性收入在所有类型的收入当中与农户总收入的关联度最好,其次是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在社会保障品价格确定的情况下,提高农民来自土地的收益和工资性收益,对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转移性收入也与农民总收入有着较好关联,增加政府对农民的补贴是推动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要方面。
(4)考察了土地制度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关系。
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任何一方的改革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影响。
农村社会保障和土地之间存在着如此紧密的联系,从这个关系出发,都会为我们的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土地制度改革带来新的启示。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对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收入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惟一影响因素。
浅析中国农村土地政策及与农村社会保障的关系
吴军华
【期刊名称】《广西农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2
【摘要】@@ 1概要rn土地政策与农民关系是一个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农业大国,农村的稳定与发展,对整个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中国的发展历史证明,历史的改朝换代及新中国的建立,都是农民革命的结果.美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他们也很重视土地政策,早在189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就开设了"美国农村生活的社会环境"课程,而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会就设置了下属机构:美国农村社会学会,可见,土地政策与农民的关系,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吴军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
【相关文献】
1.浅析农村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J], 王国军
2.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农村人地关系浅析 [J], 李越
3.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问题浅析 [J], 周凯
4.浅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J], 李晓红;刘晓光
5.浅析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中政府的作用 [J], 甘莅;石秀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土地功能视角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李思思 摘 要:随着农村改革的发展,传统的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具有弱化趋势,但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却相对滞后于农村社会发展。
本文从农村土地的功能视角出发,认为土地的传统社会保障功能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的必然,但是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传统土地功能对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需要重新审视土地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替代作用,系统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村发展;社会保障;土地保障功能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对于三农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下,土地不仅是农村居民身份的象征,也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土地兼具经济生产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是农村居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这是我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特殊社会环境下农村居民权益的最后屏障,与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养老、医疗等保障息息相关。
但是,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土地的经济功能不断凸显。
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相比,土地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负面影响不断强化,而替代作用则日益弱化。
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土地的传统社会保障功能吸引力下降,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却严重滞后。
如何正视土地资源在农村经济社会改革过程中的功能转变,构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现代体系,维护农民基本权益,巩固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促进乡村振兴全面发展,是本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土地功能表现形式及特点1.农村土地功能的表现形式中国是农业大国,长久以来,土地是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核心,不仅承担着物质生产功能,同时也是农民基本权益的“保护伞”,从经济与心理上降低农民生活风险,保障农民利益。
(1)物质生活保障。
土地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决定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土地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基础。
对于农民而言,拥有土地就拥有了生活来源。
土地资源既具有稀缺性,又是廉价的。
农村土地制度与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系分析
农村土地不具备社会保障功能,但农村土地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
不仅如此,在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农村土地和农地制度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基础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因此,在保障土地合理利用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农村特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标签:农地制度;社会保障;关系分析
一、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障基础的辨析
在当今世界上,各国的社会制度虽然有所不同,但社会保障都是一个共同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所谓社会保障,就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因自然灾害、社会事故而生活发生困难者给予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
简言之,社会保障是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的救助和补贴。
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即人们对生存资料的需要。
社会保障的主体是政府,它代表国家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形成社会保障基金,为社会保障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主要是丧失工作能力的老、弱、病、残或失去工作机会的人员以及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水平者。
从广义上说,社会保障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四个方面组成。
从上述社会保障的定义可以看出,提供社会保障的主体是国家,条件是公民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灾害或者战争等原因而生活困难,其手段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但是在我国,农民是被排除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
农民在遭遇年老、疾病、伤残和失业时,别无选择,只有依靠家庭。
农村土地不具备社会保障的功能。
但是,农村土地是我国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因此,农村土地或者说农村土地制度在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时起基础作用。
认为农村土地具有社会保障功能的学者,实际上是把社会保障的基础和社会保障本身等同起来了。
把社会保障本身和社会保障的基础区分开来对我们能否成功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否把握构建的时机至关重要。
二、农村土地制度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
西方社会保障起步早,但现在社会保障的内容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由以济贫为主转向以福利为主。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主要工业国家的生产水平迅速提高,这就使得原来主要是解决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的社会保障,转变成如何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问题。
西欧许多国家由于经济的繁荣,已经有能力以福利保障代替济贫保障,使社会保障由为少数确实贫困的人提供必需的援助变为向社会每个成员提供预防意外损失的手段。
从西方社会保障的路径轨迹来看,构建社会保障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演进,由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大都先从济贫开始,最后转向以福利为主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
最多的国家,仍是发展中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保障也必须是从低层次的社会济贫开始。
济贫的对象就是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和三无人员。
据官方统计的资料推算,目前我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还有3000万,这些人口一般居住得比较集中,有利于国家采取集中扶持政策对其保障问题加以解决。
在农村社会的其他救济对象一般应是三无人员,即无法定抚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幼孤寡和残疾人,这类人员约有300万人。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作用是巨大的。
据民政部门统计,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有2.5亿贫困人口,经过20多年的经济建设,减少到现在的3000万人,这里除了科技进步的因素以外,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功绩不可磨灭。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粮食生产影响非常明显。
我国按照试点经验在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结果农业大发展。
林毅夫教授曾经运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检验农业改革对农业产量增长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1978--1984年,农业产出增长的大约42%应归功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使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因此,农村土地和土地制度是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
三、基础不稳。
社会保障难以构建
近年对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关注的学者较多,也提出了不少合理化的建议。
然而,人们对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农村土地和土地制度关注得不够,特别是站在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的人不多。
现在这个基础正处在两难的困境之中:困境之一,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还未真正构建起来,基础却正在受到削弱(农村土地特别是可耕地在不断减少)。
我国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在低谷徘徊,城乡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由于部分行业过度投资,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加之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原因,农村可耕地正在一步步地减少。
困境之二,一边是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另一边是农村土地的抛荒,即存在着有人无地种和有地无人种的矛盾。
有人无地种是中国农村人口过剩的结果,而有地无人种则是因为土地的承包人外出打工,其中80%的人是兼业转移,他们与土地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联系,农闲时进城务工经商,农忙时返乡种田。
他们之所以选择兼业转移,就是因为农村承包地是他们最后的退路。
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兼业转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其直接后果。
它造成对农业收益的忽视,对农业投入的低动机,对农田耕种和维护的低效率。
2004年扭转了粮食生产连续下滑的局面,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出现的粮食增产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粮食供应还存在一定缺口,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从根本上讲,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关键是要立足于加強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构建起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
这里杜青林部长所指的恢复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央的积极支农-政策。
而政策的效应也是有期间的。
我们怎样才能构建起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机制?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粮食绝不能依赖外国,没有粮食的生产安全,我们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就无从谈起。
因此,解决基础的两难困境是我们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
四、结束语
在保障土地的前提下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农村特定条件下的必然选择。
从一定意义上说,离开土地保障来谈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是不现实或不具
备普遍意义的。
当然,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剩余劳动力非农化就业的演进,土地在保障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将发生变化,会面临一些新问题。
如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对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家庭生活上带来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农业收入在农民的总收入中所占的份额下降,传统的生活保障体系产生了动摇,家庭的社会保障功能退化。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人口的减少特别是青壮年的大量流失引起的。
但在目前,这种情况只发生在一些沿海、大城市周围及先富起来的农村地区,并不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不可过分夸大。
因此,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土地收益在农民总收益中的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不能因为部分地区出现的现象而轻视土地的基础作用,相反,应该正确认识农村土地制度在构建我国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