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笑了》阅读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5.20 KB
- 文档页数:4
2021年春学期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课外文言文阅读练文言文对比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水芙蓉之于夏,木芙蓉之于秋,可谓二季功臣矣。
然水芙蓉必须池沼,“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者,不可数得。
茂叔之好,徒有其心而已。
木则随地可植。
况二花之艳,相距不远。
虽居岸上,如在水中,谓之秋莲可,谓之夏莲亦可,即自认为三春之花,东皇未去也亦可。
凡有篱落之家,此种必不可少。
如或傍水而居,隔岸不见此花者,非至俗之人,即薄福不能消受之人也。
(李渔《闲情偶寄》)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卖油翁》)C.水芙蓉之于.夏求石兽于.水中(《河中石兽》)D.然.水芙蓉必须池沼然.则天下之事(《河中石兽》)2.翻译句子。
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⑵茂叔之好,徒有其心而已。
3.如何理解(甲)文中“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4.(甲)文描写“莲”和(乙)文描写“木芙蓉”在写法上有何共同特点?结合两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福建省各地2020-2021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精选汇编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福建省南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①(节选)苏轼松风亭下荆棘里,两株玉蕊明朝暾。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
酒醒梦觉起绕树,妙意有在终无言。
先生独饮勿叹息,幸有落月窥清樽。
【注】①这是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六十岁时在惠州贬所写的诗。
18.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荆棘丛中盛开的梅花在初升的太阳光下明洁如玉,不仅状其光色,还写出梅花品格。
B. 诗人独把清樽,酒醒梦觉,对此名花,尽享短暂的欢愉,忽有妙意萌动,却终于无言。
C. 末二句以梅的口吻劝慰诗人,幸有月与酒为伴,可以忘怀一切,表现诗人满足惬意。
D. 此诗意象优美,语言清新,感情深沉。
诗人借梅自抒怀抱,人梅双关,浑化无迹。
19. 诗中三四句为人称道,清代纪昀评此二句:“天人姿泽,非此笔不称此花。
”请简要分析。
【答案】18. C 19. ①通过想象创造出梦幻般的境界;②以缟衣仙女喻梅花,活画出梅花高洁的风采神韵;③诗人视梅花为知己,借梅花慰藉寂寞心灵。
【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C.“表现诗人满足惬意”错误。
说“勿叹息”,说“幸有”,是强作排遣口吻。
在这朝日已升、残月未尽的南国清晓,诗人独把清樽,对此名花,尽情领取这短暂的欢愉。
故选C。
【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叩门”意思是:莫不是海南娇娜神女驾着仙云,深夜降临在寂静阶庭?听,正是这位白衣仙子,正在月下轻轻敲门。
诗人想象盛开的梅花仿佛是婀娜的海南仙子,驾着仙云,穿着白衣,于深夜降临在寂静的阶前,在月下轻叩着诗人的门扉,创造出梦幻般的境界。
把盛开的梅花比作婀娜的海南仙子,分别写出梅花的颜色洁白和飘飘如仙的韵致。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检测试题解析1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杨万里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杨万里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译文】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当你进入万重山的围子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将你阻挡。
【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称为“诚斋体”。
【主题思想】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哲理:人生就是这样——一个问题解决了,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1)末句的“放出”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达这个深刻哲理的?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写自己“龙钟泪不干”?“龙钟”是什么意思?(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4.阅读下面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下面的词语:①龙钟:________②凭:________(2)第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第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2022年北京东城高一(下)期末语文2022.7本试卷共8页,共10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林黛玉发疯文学”走红,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与模仿欲望。
——我就知道,要不是队友下线了,哪想到我这个薄命苦心人儿。
——不像其他方案做得俊俏,终究是被哥哥嫌弃了。
——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这聊天秒回是单给我一个人儿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玩法层出不穷,讨论愈发热烈。
网络是否会让我们对文学经典的认识不断刻板、扁平化?如何认识经典与流行?《红楼梦》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我们对此展开了讨论。
对话者:嘉宾甲嘉宾乙主持人主持人:最近兴起了戏仿文学经典表达的热潮,网友们会用卡夫卡、鲁迅、张爱玲、海明威等等经典作家的口吻,讲述各自的疫情故事。
很多人觉得这在某种意义上激活了经典,但也有人觉得这种形式太有迎合性了,只是照着葫芦画瓢。
嘉宾乙:我最早看到“疫情文学”就是一些网友在一起用自己喜欢的文化符号,营造出一些文化氛围。
创作者应该是看过原著,再对原著进行戏仿的。
因此,他们可能不太存在激活状态。
而大众的关注点还放在疫情上,文学只是它的载体和表达形式之一,是让它变得“有趣”的调味品。
嘉宾甲:戏仿是中国文学的传统技法。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戏仿作为一个修辞格特别提了出来。
他还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刘贡父晚年得了麻风病,头发、眉毛都脱落,鼻梁将断裂。
苏轼就说“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用刘邦的《大风歌》捉弄他。
戏仿的重要特点是依托经典,读者如果不知道经典,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对经典相当熟悉,才会感受到戏仿的语言形式跟经典之间的张力,越想越好玩。
戏仿一方面进行着游戏,一方面在比拼人的想象力,还是很搞笑的。
《红楼梦》中为什么是林黛玉被仿得很多?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林黛玉的语言是最有个性、不融于这个社会的,好像总是剑拔弩张,这就把她的一言一行凸显出来,变得格外瞩目。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及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曰:“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注】①任元受:名尽言。
②事:侍奉。
③迨(dài):及。
④辟:征召。
⑤辞:推辞。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________②或以语话稍多________③尽言方养亲________④必持以遗老母________(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A.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B. 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答案】(1)身边;稍微;正;给(2)D(3)虽/名医/不迨也(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魏公太息而许之。
【解析】【分析】(1)①句子大意为:不曾离开过母亲身边。
左右:身边;②句子大意为:或许因为话语稍微多了点。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散文诗两首》同步精讲精练(含答案)《第7课散文诗两首》一、填空题1.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臭到这花香。
______(2)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荫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______(3)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篷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______。
【答案】嗅;阴;蓬【解析】解答此题要靠平时学习过程中对字形的积累.答案:臭-嗅;荫-阴篷-蓬本题要结合字形知识来分析.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根据同音字的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的特点进行总结.本题考查对字形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一些同音字可以按读音进行归纳;对于形似字,要注意观察其细微差别.二、选择题合起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把“刻画”改为“描绘”)C. 我国自行设计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覆盖范围广、受地面影响小、定位准确及时,在抗震救灾中大显身手.(在“准确及时”后加上“的特点”)D. 《标准汉语》的主要读者是为英语国家中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材料.(删去“为”)【答案】D【解析】A.病句修改正确;B.病句修改正确;C.病句修改正确;D.本句属于句式杂糅,到底是“主要读者”还是“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语意不明,应该删去“的主要读者”.故选:D本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有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句式杂糅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以采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有整体到局部的判断.解答此类题时,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注意正确表述,避免病句的发生;还要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在作文互评中,要按照各种病因来分析句子,避免病句的出现.三、其他2.给加点字注音。
匿.笑______祷.告______嗅.觉______罗摩衍.那______并蒂.______姊.妹______莲蓬.______菡.萏______攲.斜______荫蔽.______徘.徊______烦闷.______【答案】nì;dǎo;xiù;yǎn;dì;zǐ;péng;hàn;qī;bì;pái;mèn【解析】答案:nìdǎo xiùyǎn dìzǐpéng hàn qībìpái huái mèn考查考生对课本内出现的常用重点生字词的准确识读能力以及对形近字、同音字和多音字的识辨能力,难度不大.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而且大多是生活中常见又易读错的基础字,要重点识记、积累.3.结合加点词语的含义,品味下面的语句。
2023-2024学年江西省鹰潭市第一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除夕夜里的流浪汉苍苍松柏灯光点亮了小镇,鞭炮声在除夕夜里迭起。
窗内,人们围坐推杯笑语;屋外,夜里寒风刺骨,偶有烟花起落。
小男孩隔着雾气迷蒙的窗户,觑见了一条熟悉的人影,又是那个流浪汉!他正在除夕的夜色中流浪!小男孩始见那个流浪汉是在春天。
那时的流浪汉干瘦,腰板还是直挺的,肩上摘着根系了两袋垃圾的扁担,身上裹着披散斑驳的棉袄,顶着鬈髭结块的及肩散发,走近了闲坐着的人们。
如果不是那一对灰蒙蒙的眼仁久久还会一转动,那扁担上的就不止是两袋垃圾了。
“嘿,老头要钱抽烟不?”小男孩循声看去,一个中年男人叫住了流浪汉,“我拿钱给你去买烟抽,要不要?”中年男人脸上泛起笑容。
“你给我烟抽嘛。
”流浪汉停在中年男人身边,像小孩索要糖果似的看着他。
中年男人稍稍离了流浪汉,继而笑道:“我这儿有五角和一块,你看哪张买得烟,说对咯,就拿钱给你买烟抽。
”围坐的人闻言大都忍着笑。
“我不晓得,一块买得烟抽不嘛。
”流浪汉问。
中年男人几乎遏制不住大笑:“一块囊个(怎么)买得到烟抽,五角要比一块大得多咯嘛,你真勒是捡渣渣(垃圾)脑壳捡搭铁(蠢笨)略!”流浪汉闻言憨笑,说:“他们都说我憨,你给我五角,买烟抽嘛。
”“给你给你,快去买烟,不耽误你捡渣渣略,你一天工务繁忙得很。
”中年男人搜索一阵丢给了流浪汉,或许这是他第一次笑着给别人钱。
流浪汉接过钱像孩童接过久望的糖果,嘴里嘟囔着:“谢谢咯,谢谢咯,买烟抽-…”然后笑着渐渐走远。
“你囊个骗人家憨包哦!”围坐的一个妇女眼角堆着笑意道。
七年级语文下期末复习——诗歌鉴赏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1.阅读《登幽州台歌》,然后回答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请解释“悠悠” 或“怆然”的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后面小题游山西村南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读诗入境,我们可以想象诗人游山西村的情境。
我们跟随诗人来到风光秀美的山西村,面对村民盛情款待,诗人________(填写诗人情感)。
诗人兴致勃勃、绘声绘色地向村民描绘“________,________”一路走来的所见所感。
诗人与村民拉起家常,由衷地赞美________(写主谓短语)。
月上东山,诗人不舍地向村民告辞,设想重游之日,表达向往与赞叹之情。
(2)这首诗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
请你解释这句诗在原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
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苔袁枚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本诗中的“苔”有哪些特点?(2)“借苔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4.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登飞来峰[宋] 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题目。
[甲]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五代] 李煜①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②。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乙] 点绛唇·感兴[宋] 王禹偁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学习目标1。
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及文学成就。
2.认识辛词“婉约”类名作的特色.3。
初步体会辛弃疾豪放派词的基本特点和爱国情怀。
4.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辛弃疾柳边飞鞚[注],露湿征衣重。
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
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注鞚:“kònɡ",马笼头。
诗意解读上片前两句描写在山道中夜行的情景:驱马从柳树旁边疾驰而过,柳枝上的露水拂落在行人身上,衣衫就沾湿变重了。
这里既表现出山道上柳密露浓,景色优美;也表现出行人心情舒畅,虽觉衣衫湿重,但游兴仍然很高。
三、四句描写在行经河滩旁边时,看到的一幅饶有幽趣的画面:一只白鹭栖宿在沙滩上,不时地眯着眼睛向沙面窥视,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轻轻摇晃,准是在梦中见到鱼虾了吧!看到宿鹭目眯影动,便断定它正在做梦,又因鹭鸟以鱼虾为食,进而断定它梦见了鱼虾,虽是想象之辞,但又合情合理.词人既能极细致的观察又能极深微的体会,因而写的是如此生动、有趣。
下片前两句描写在行经溪流附近的村庄时看到的一幅更富有诗意的画面:夜深人静,溪山沐浴在疏星明月的清光中;年轻的妇女在溪边浣纱,在月光的照耀下,她那美丽轻盈的身影映在水中和沙上。
词人使用的语句极其简淡,却能把环境和人物写得清雅秀洁,风韵悠然。
结尾二句又在前边的画面上绘出了新的情采:宁静的村舍门前忽然响起孩子的哭声,正在溪边浣纱的母亲立即起身往家赶,路上遇见陌生的行人,只羞怯地低头一笑,随即背转身匆匆离去,这真实而自然的描绘,不但给画面增添了浓厚的生活情味,而且生动地表现了山村妇女淳朴温良的心性和略带几分羞涩的天真。
综观此词,全篇都是写景,无一句抒情,但又处处融情于景中,寄意言外.名句识记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考点演示词的下片描写了怎样的一个人?整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一、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阅读彭世强的《郁孤台笑了》,完成1-5题。
郁孤台笑了
①一个云清风和的下午,我,怀着几分崇敬、几分兴奋的心情,寻到了位于赣州市西北角的贺兰山下。
仰望着山巅那魁伟的郁孤台,它,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握拳扬臂,挺起了那一份民族的自尊!它,默默无语,似蹙眉凝神,反省着那一页沉重的历史!我,步履匆匆地登上了郁孤台前六层百级石阶!
②我是在岳武穆的《满江红》词里知道贺兰山的,有人说词中所写的贺兰山缺,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处。
而眼前的贺兰山,因为承载着一座巍峨慷慨的郁孤台,承载着一位血溅战袍、泪洒宣纸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承载着他用热血书就的一首悲壮诗篇,同样名扬中华,流芳千古!
③这是一座三层楼高的古建筑。
跨进门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赫然在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④我自然惦记着辛公当年的登临处,惦记着诗中的清江水。
于是,急忙上楼,更上一层,推窗而望,远山隐约,近水潺潺。
忽然看到底楼的背阴处,竟有一块开阔地,一座高大塑像的背影跃入我的眼帘。
他,一定就是辛弃疾!于是,我匆忙下楼,来到辛公塑像脚下,豁然明了:这就是辛公当年的登临处,就是感慨愤激的辛弃疾喷发一腔热血、成就千古名作的地方!
⑤仰视眼前的稼轩公,右臂撩斗篷于身后,左手握龙泉②于胯部。
他剑眉紧锁,凝目远眺,短须似乎微颤,深邃的目光中,流露出几多痛楚,几多愤懑,几多无奈!
⑥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我不禁轻吟起这样两句。
放眼望去:山下正是章江、贡水两道江水交汇处的赣江。
溯洄望去,两水茫茫而来;溯游望去,一江默默流去。
虽说那天江水不盈,可是辛公的诗句,依然让人想见当年的血泪之江。
大敌当前,国势艰危,腐败的南宋朝廷却苟安求和,不思山河破,不念金瓯③缺,让奸佞当道,为丧权辱国之事,走苟且偷安之路!结果,王室南渡,甚至太后逃生,金兵追至造口,太后不得不弃舟登陆而去,百姓的颠沛流离,更是不堪回首!这样的历史耻辱,岂容忘记!江水、泪水,就这样融而为一了。
⑦我步出郁孤台,踱步在与台相连、沿江而伸的古城墙上。
城墙很宽,俨然是一位经风历雨、昂首挺胸的壮汉!它心甘情愿地用自己的胸脯,挡住滚滚的江浪,抵御敌寇的刀箭火炮。
古城墙,它曾经的斑斑驳驳,它满身的伤痕累累,天地可鉴!然而,它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辛公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
此情此景,城墙能够作证,城墙得以共鸣!
⑧我侧过身子,回眸郁孤台的侧影,想起先前楼内的楹联郁结古今事,孤悬天地心。
是的,楼台、城墙都在警示我们:莫忘历史。
它们也在教导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如今的郁孤台,修葺一新,绝无当年的伤痕;如今的古城墙,也无历史的霉点,然而,民族之魂犹在!
⑨眼下,我没有听到当年凄凄楚楚的鹧鸪声,也没有见到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的美景,倒是辛公在这里留下的名句激发起我情思连绵,剪之难断&&
⑩如今我们生逢盛世,不乏莺歌燕舞,面对郁孤台的沉吟,清江水的抽泣,焉能置若罔闻?此时,我的身边不乏热情的游者,但其中无视楹联的却非个别,楼内文人墨客的诗作,吸引不了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显然不是他们的热衷。
他们登临楼台的脚步,轻快迅疾,徜徉城墙的心情,轻松愉悦,而楼以诗显,诗以楼传的道理,他们丝毫不想深究&&我默然了。
默诵着八百年前辛公以刀剑刻成、蘸血泪写就的名诗,我决心把它谱曲吟唱,自己吟,教我的学生吟,让这首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词,融入我们师生的心中,融入更多后人的心中!
如今,我如愿了,当我一次次吟唱时,当我在郁孤台上吟唱时,我感到:郁孤台笑了,笑得很欣慰,笑得很深沉&&(选自《语文学习》2006年第6期,有改动)
[注]①造口、郁孤台、清江都在江西赣江流域。
淳熙二、三年(1175 -1176),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掌管刑法狱讼的官),官署在赣州,这首词当作于这一二年间。
②龙泉:剑名,这里指宝剑。
③金瓯:黄金做的盆类器皿,比喻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
1.这是一篇以游踪为线索的游记散文。
阅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表明线索的主要语言标志,加以概括,填在横线上。
(每空限5字)
仰望郁孤台——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第⑧段中加粗词语历史的霉点的含义。
历史的霉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第⑥段开头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这两句诗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中第⑦段和第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全文,说说自己的理解。
(1)古城墙为什么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郁孤台为什么笑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楼以诗显,诗以楼传。
古建筑是历史的印记,更是文化的沉积。
华夏大地上,像郁孤台这样的遗迹又何止一处,请再列举两座这类建筑物,结合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杰出诗文作简要表述。
[示例]岳阳楼:范仲淹为之作《岳阳楼记》,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登临郁孤台步出郁孤台(踱步古城墙)回眸郁孤台(意思对即可)
2.历史的霉点:既指敌寇入侵留下的斑驳伤痕,更指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留下的耻辱印记。
3.第⑥段开头引用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两句诗,承上启下。
郁孤台下清江水一句,承上,凝目远眺,启下,引出眼前所望之景。
中间多少行人泪一句,引出对南宋屈辱历史的回顾,点明辛弃疾作词的背景。
4.(1)南宋王朝苟且偷安,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只能空怀报国志,唏嘘、长叹;古城墙甘愿御敌,同样遭遇冷落,只能和辛公一样唏嘘,一样长叹。
(2)更多的人记住了辛弃疾,记住了这首词,记住了郁孤台,并且融入了心中,他们脚踩历史足印,心念古今人事。
郁孤台若有知,当倍感欣慰。
(意思对即可)
5.(示例)醉翁亭:欧阳修为之写《醉翁亭记》,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滕王阁:王勃为之写《滕王阁序》,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