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度工作总结会在北京召开
- 格式:pdf
- 大小:687.34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两会知识竞赛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关于推进财税金融等领域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先行区B.深化电力、油气、铁路和综合运输体系等改革,健全完全竞争环节监管体制机制C.深化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社会民生领域改革D.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落实金融体制改革部署,加大对高质量发展的财税金融支持答案:B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等战略B.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C.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D.提升东北和西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答案:D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0%。
A.20B.25C.30D.35答案:C新质生产力是()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
A.数字化B.智能化C.低碳化D.创新答案:D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对今年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其中提出了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元。
A.20;30B.20;20C.30;20D.30;30答案:C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
报告强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最基本的民生就是:A.收入分配B.健康C.医疗D.就业答案:D2024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棉业困惑作者:申剑丽来源:《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第02期棉花会成为下一个大豆么?在一份名为《2009年多哈回合谈判重启——中国棉业依然步履维艰》(征求意见稿)的报告中,作者判断,入世以来由于进口棉冲击,中国棉农已丧失一半左右市场机会,棉花有可能继大豆之后,成为下一个对外依存度高企的大宗农产品。
这是乐施会和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新疆师范大学刚刚完成的一份关于我国棉业发展的报告。
报告撰写者,乐施会“研究与倡导”项目官员刘源博士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在支持棉业和保护纺织业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同时,他们还呼吁,改变WTO机制中双重标准的扭曲贸易体系,通过大幅度削减发达国家的国内支持,减少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面对的不公平竞争。
刘源和同事们近几年来的跟踪调研发现,加入WTO后,随着棉花进口的急剧增长,棉花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自给率明显下降;由于棉花生产和价格的剧烈波动,使得棉农收益整体下降。
入世后中国棉花进口急剧增长,2003年起成为世界第一大棉花进口国。
2008年进口额为219.3万吨,是2001年进口量的19.5倍,而此时期中国棉花出口量大幅萎缩。
进口额背后是不断增长的棉花消费需求,2002年至2007年国内棉花消费量以每年18.1%的速度增长,但是,“棉花消费量的大幅增长并未惠及国内棉农,巨大的国内需求并未引起棉花价格上涨,反而出现由国际棉价波动带来的国内棉价波动不定”。
而这背后的原因,正是进口棉大量涌入打压了国内棉农的利润空间。
出于遵守入世承诺,中国政府取消了大部分针对棉花的补贴,而美国等棉花出口大国,仍然施行较大力度的棉花等农产品支持政策,致使其产品价格竞争力增强,随之带来的是中国国内棉花新增需求近一半被进口棉所占领。
供给面被进一步切割的同时,定价权亦不能自主。
刘源及其研究团队发现,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我国国内棉价长期处于低价位,并进而带来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和农户收益的波动。
“2002年至2008年中国棉花收购价格年均波动幅度超过12%;2002年至2007年中国棉花产量年际间有4年波幅超过两位数,最低值和最高值间更是相差达40%。
一、水稻产业技术体系1. 龙江水稻产业技术体系2. 江苏水稻产业技术体系3. 安徽水稻产业技术体系4. 湖南水稻产业技术体系5. 四川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二、玉米产业技术体系1. 吉林玉米产业技术体系2. 黑龙江玉米产业技术体系3. 河南玉米产业技术体系4. 山东玉米产业技术体系5. 湖北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三、大豆产业技术体系1. 黑龙江大豆产业技术体系2. 吉林大豆产业技术体系3. 辽宁大豆产业技术体系4. 江苏大豆产业技术体系5. 山东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四、油菜产业技术体系1. 湖南油菜产业技术体系2. 江西油菜产业技术体系3. 四川油菜产业技术体系4. 安徽油菜产业技术体系五、生猪产业技术体系1. 广东生猪产业技术体系2. 四川生猪产业技术体系3. 安徽生猪产业技术体系4. 湖北生猪产业技术体系5. 江苏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六、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1. 江苏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2. 浙江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3. 湖南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4. 湖北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5. 四川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七、柑橘产业技术体系1. 四川柑橘产业技术体系2. 湖南柑橘产业技术体系3. 江西柑橘产业技术体系4. 安徽柑橘产业技术体系5. 湖北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八、蔬菜产业技术体系1. 山东蔬菜产业技术体系2. 江苏蔬菜产业技术体系3. 湖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5. 江西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九、果树产业技术体系1. 河南果树产业技术体系2. 湖北果树产业技术体系3. 江苏果树产业技术体系4. 四川果树产业技术体系5. 河南果树产业技术体系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1. 浙江茶叶产业技术体系2. 安徽茶叶产业技术体系3. 湖南茶叶产业技术体系4. 江西茶叶产业技术体系5. 四川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十一、蚕桑产业技术体系1. 江苏蚕桑产业技术体系2. 浙江蚕桑产业技术体系3. 四川蚕桑产业技术体系4. 湖南蚕桑产业技术体系5. 江西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十二、棉花产业技术体系1. 新疆棉花产业技术体系2. 河南棉花产业技术体系4. 山东棉花产业技术体系5. 河北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十三、烟草产业技术体系1. 云南烟草产业技术体系2. 四川烟草产业技术体系3. 广东烟草产业技术体系4. 广西烟草产业技术体系5. 湖南烟草产业技术体系十四、麻类产业技术体系1. 湖南麻类产业技术体系2. 江西麻类产业技术体系3. 四川麻类产业技术体系4. 湖北麻类产业技术体系5. 浙江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十五、花生产业技术体系1. 山东花生产业技术体系2. 河南花生产业技术体系3. 江苏花生产业技术体系4. 安徽花生产业技术体系5. 河北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十六、甘蔗产业技术体系1. 广西甘蔗产业技术体系3. 海南甘蔗产业技术体系4. 广东甘蔗产业技术体系5. 四川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十七、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1. 甘肃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2. 陕西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3. 四川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4. 河南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5. 江苏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十八、饲料产业技术体系1. 广东饲料产业技术体系2. 江苏饲料产业技术体系3. 山东饲料产业技术体系4. 河南饲料产业技术体系5. 湖北饲料产业技术体系十九、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1. 广东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2. 四川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3. 安徽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4. 湖北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5. 江苏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二十、渔业产业技术体系2. 浙江渔业产业技术体系3. 湖南渔业产业技术体系4. 湖北渔业产业技术体系5. 四川渔业产业技术体系以上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名录,涵盖了水稻、玉米、大豆、油菜、生猪、大宗淡水鱼等50个主要农业领域,旨在通过科技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推动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009年棉花市场概况一、中国大陆棉区产量现状1.1棉花产品特性概述棉属有四个栽培棉种组成,即亚洲棉、非洲棉、陆地棉(又叫细绒棉)、海岛棉(又叫长绒棉)。
我国不是棉花原产地,棉种是由国外引进。
我国植棉大约有2000年的历史,但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棉花的主要品种是陆地棉,其次是长绒棉。
长绒棉纤维较长,在我国新疆地区有一定产量。
根据棉花物理形态的不同,分为籽棉和皮棉。
籽棉是棉农从棉棵上摘下的棉花,籽棉经过去籽加工后的棉花叫皮棉,通常所说的棉花产量,一般指的是皮棉产量。
棉纤维长度是纤维品质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与纺纱质量关系十分密切。
当其他品质相同时,纤维愈长,其纺纱支数愈高。
目前国内主要棉区生产的陆地棉及海岛棉品种的纤维长度,分别以25-31毫米及33 -39毫米居多。
一般细绒棉的纤维长度在25-33毫米,长绒棉多在33毫米以上。
棉花储存及保管棉花一般存放在专业的棉花储备库内,目前国内的棉花储备库房有砖混仓和钢板仓两种。
储存库要求交通便利、防火、通风、防潮、防霉变等,特别是防火,棉花储备库都是特级防火单位。
一般库内温度应保持在30℃以下,最高不得超过35℃,相对湿度不得超过70%,保管中的棉花含水率不得超过10%。
棉花在正常的储存条件下,保质期较长,但由于棉花内含有一定的水份,在高温的情况下,尤其是温度超过35℃时,颜色可能会发生变化,出现自然变异,进而影响到棉花的品级。
一般来说,符合国标规定水份的(含潮率不超过10.5%)新棉花放置在正常保管的仓库内,夏热高温前一般不会发生自然变异,但夏天来临后,由于温度升高、湿度增大等原因,可能会引起棉花自然变异,使新棉花在一个棉花年度内平均下降一个等级,并且品级越高,越稳定,品级越低,质量越不稳定,越容易发生自然变异。
1.2国内主要棉产区中国主要产棉区仅集中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西北内陆3大棉区。
按照2004年统计,中国棉田面积超过40万hm2的省(自治区)有新疆、山东、河南、河北、江苏、湖北和安徽,在10万hm2以上的省份有湖南和山西,在5万hm2以上的省(直辖市)有天津、陕西、甘肃和江西。
仪器化公检:不是只能听的“故事”作者:王渐来源:《中国纤检》2011年第21期9月,新疆棉花开了。
俗话说:“天下花开天下暖,天下花谢天下寒。
”新疆连片种植的棉花,从几千亩到几万亩,一望无际,似白色的海洋,世界罕见。
每年从内地到新疆的拾花工一般都有30多万人,最多时达到60万人。
新疆成了名副其实的“棉花王国”。
尽管今年普遍遇到了招工难的问题,但采棉大军还是依然壮观。
自1993年始,新疆的棉花产量不断创新高,无论其总产还是单产一直居中国之首。
如果说,世界棉花看中国,中国棉花一定要看新疆。
那么棉花公证检验呢?答案依然如此。
难:谁出第一笔资金9月19日,乌鲁木齐,今夜星光灿烂。
虽然时差比内地晚两小时,但月色下,这座城市也进入了梦乡。
然而,中国纤维检验局副局长张克才却没有睡意,与记者对坐而谈。
因为就在今天,自治区党委常委宋爱荣出席了全国质检技术援疆会。
她的出席使张克才生出许多感慨。
“时间真快啊!2004年,我在新疆挂职,任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那时,棉花质检体制改革刚刚启动。
说是启动,仅仅是国家有了大的政策。
但是国家资金的下拨是有前提的,就是地方政府承担的资金必须先行到位,最后才是国家承担的三分之一资金到位。
”故事要从6年前说起。
2003年9月17日,国务院批准了由国家发改委、质检总局、财政部、供销总社报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方案》,其中提出了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和改革棉花流通体制的要求,以确保棉花质量、促进市场发育为核心,完善棉花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我国棉花和棉纺织品的竞争力,推动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棉花质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由感官检验到仪器化检验,由销售环节检验到生产加工环节检验,由按批检验到每包检验。
其基本目标是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采用科学、统一、与国际接轨的棉花检验技术标准体系,在棉花加工环节实行仪器化、普遍性的权威检验,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科学权威的棉花质量检验体制。
第一章测试1.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二、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A:错B:对答案:A2.从科技角度看,我国农产品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实现了由改革开放初期技术设备引进为主向()为主的转变。
A:技术服务B:自主创新C:技术借鉴D:技术入股答案:B3.中国是农业大国,必须彻底改变跟踪式、依附性的农业技术路径,走()科技现代化之路。
A:独立自主B:自立自强C:技术进口D:模仿追踪答案:AB4.2015—2019年中国农业领域发表国际论文数量排名(),发明专利申请量排名()。
A:第二;第二B:第二;第一C:第一;第二D:第一;第一答案:D5.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与产业两张皮问题依然突出,难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A:对B:错答案:B6.国家应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切实发挥市场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稳步提高国家财政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增量。
()A:对B:错答案:B7.当前我国涉农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
涉农科技型企业数量少、科技实力差、差异化创新政策不到位。
()A:对B:错答案:A8.我国建立在人多地少、缺水多灾基础上的国家粮食安全必将长期处于紧平衡、高风险、不稳定的态势,追求粮食高产再高产始终是中国永恒的课题。
()A:错B:对答案:A9.新中国70年来农业在化肥农药科学施用技术上,实现了化肥农药从过量施用到现在的零增长、负增长转变。
()A:对B:错答案:A10.科技创新是决定大国兴替的关键因素。
()A:对B:错答案:A第二章测试1.“3S” 技术是指()技术的简称。
()A:物联网技术(Internet of Things, IoT)B: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或GNSS)C: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D: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 RS)答案:BCD2.农业4.0的特点是()等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新疆棉花生产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摘要总结了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现状、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提高棉花生产技术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棉花生产技术;问题;对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 新疆棉花生产发展的现状20世纪90年代,新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提出以“一黑一白”为重点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通过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依托棉花科技进步,棉花生产快速发展,面积、单产、总产、调出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首位,已建成国家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和国内唯一的长绒棉生产基地。
1.1 棉花种植已成规模,产量水平大幅提高“九五”以来,新疆棉花生产围绕“稳定面积,优化布局,主攻质量,提高单产,节本增效”的发展思路取得了明显成效,生产水平有了大幅提高。
棉花种植面积由1990年的43.52万hm2发展到2006年的128.67万hm2,增长了1.96倍,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的23.8%;总产量由46.9万t增加到218.0万t,增长了3.65倍,占全国的32.4%;皮棉产量水平由1 080 kg/hm2提高到1 695 kg/hm2,增长了56.9%,较全国平均产量高出36%,也高出其他两大棉区56%,创造出长绒棉皮棉1 950 kg/hm2和陆地棉皮棉3 300 kg/hm2的高产示范田。
2007年全区棉花播种面积136.09万hm2,其中地方85.23万hm2。
1.2 高产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九五”和“十五”期间根据国家棉花产业安全和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重点推广了以“高密度栽培+滴灌节水技术”为核心,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科学化控、科学灌水、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各项技术集成配套,开展了大面积2 250 kg/hm2高产攻关等工作。
2006年,新疆推广棉花高密度栽培面积达108.6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87.4%;推广以膜下滴灌为主的节水灌溉面积45.33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35%。
各项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新疆棉花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农民植棉收益的稳步增加,提供了基本保障。
目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
新疆棉花在新疆农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2021年新疆棉花总产量512.9万t ,占全国棉花产量的89.5%;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棉花又是新疆的特色产业,同时产业兴旺也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因此,新疆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也是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进一步指出提升新疆棉花产业竞争力,优化品种结构,提升棉花品质[1]。
新疆棉花供给质量和综合效益亟待提高,推动新疆棉花产业高效发展,以棉花产业为引领促进新疆乡村振兴,走质量兴农之路是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1现状1.1播种面积与产量稳中有增,但增地增产和增收放缓由图1可知,在2011—2021年中新疆棉花产业种植面积与总产量都是稳步上升的趋势,呈现出波动上升到逐渐趋于平稳的状态。
由于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补贴在新疆进行试点,2013—2014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与产量呈现大幅度的上升趋势,调动了棉农种棉积极性。
2015—2016年由于科学地调整农业棉区,棉花播种面积相比较2014年有所下降。
随着2017年新疆继续深化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棉花播种面积与产量逐渐趋于平稳,稳固了新疆棉农植棉的积极性。
2021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占全国比重为82.76%,播种面积250.61万hm 2,相较于2011年,棉花播种面积增加86.8万hm 2,棉花产量增加了223.1万t 。
从图1可知,近10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与产量稳中有增,但增地增收缓慢,且增收效果不理想[2]。
数据来源于新疆统计年鉴。
图12011—2021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及总产量变化情况收稿日期:2023-04-10作者简介:蒙贞(1999—),女,新疆博乐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E-mail :*********************。
附件:50个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人员组成名单(2008-2010年)一、水稻组长:首席科学家程式华(中国水稻研究所)成员:育种与繁育研究室主任胡培松(中国水稻研究所)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彭友良(中国农业大学)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朱德峰(中国水稻研究所)设施和设备研究室主任李革(浙江理工大学)产后处理和加工研究室主任陈正行(江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杨万江(浙江大学)岗位专家代表陈温福(沈阳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赵国臣(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陈志强(华南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隋国民(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肖培村(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王建龙(湖南省常德市金健米业有限公司)二、玉米组长:首席科学家张世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李建生(中国农业大学)栽培生产与土壤研究室主任赵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主任王振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产后处理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刘丽萍(吉林省轻工业设计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徐志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陈新平(中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董树亭(山东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立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东兴(中国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景希强(辽宁省丹东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张学舜(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郑祖平(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三、小麦组长:首席科学家肖世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程顺和(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栽培与设施研究室主任于振文(山东农业大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康振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和养分研究室主任沈阿林(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产后加工研究室主任魏益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韩一军(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岗位专家代表许为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汤永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郭进考(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陈荣振(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高春保(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李俊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四、大豆组长:首席科学家韩天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刘丽君(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源超(南京农业大学)栽培与土壤营养研究室主任胡国华(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陈海涛(东北农业大学)产后处理和加工研究室主任胡耀辉(吉林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司伟(中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张孟臣(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年海(华南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周新安(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郭泰(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付连舜(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魏新民(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农业科学研究所)五、油菜组长:首席科学家王汉中(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成员:遗传改良与繁育研究室主任周永明(华中农业大学)耕作栽培与营养施肥研究室主任官春云(湖南农业大学)病虫草害防治与监控研究室主任刘胜毅(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设施与设备研究室主任吴崇友(中国农业科学院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加工与品质检测研究室主任黄凤洪(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冯中朝(华中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李加纳(西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戚存扣(江苏省农科院)岗位专家代表杜德志(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李根泽(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吕孝林(安徽省巢湖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张明海(湖北省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六、棉花组长:首席科学家喻树迅(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成员: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李付广(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毛树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病虫草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吴孔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生产设备与机械化研究室主任周亚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科学院机械化研究所)棉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祝水金(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杜珉(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岗位专家代表张天真(南京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李雪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董合忠(山东省棉花研究中心)综合试验站代表赵国忠(河北省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高俊山(河南省开封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田绍仁(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七、柑橘组长:首席科学家邓秀新(华中农业大学)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伊华林(华中农业大学)栽培与耕作研究室主任彭良志(西南大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周常勇(西南大学)采后处理与加工研究室主任潘思轶(华中农业大学)机械研究室主任洪添胜(华南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祁春节(华中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邓子牛(湖南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进军(西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彭抒昂(华中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方贻文(江西省赣州脐橙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刘进(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柑橘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陈国庆(浙江省柑橘研究所)八、苹果组长:首席科学家韩明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员:资源创新与遗传改良研究室主任丛佩华(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栽培与机械研究室主任李丙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土壤与营养研究室主任束怀瑞(山东农业大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曹克强(河北农业大学)产后处理和加工研究室主任郭玉蓉(陕西师范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霍学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岗位专家代表魏钦平(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王金政(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孙建设(河北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姜中武(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付友(河北省昌黎果树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刘会平(北京市昌平区果树研究所)九、生猪组长:首席科学家陈瑶生(中山大学)成员:疫病控制研究室主任杨汉春(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蒋宗勇(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养猪生产与环境控制研究室主任雷明刚(华中农业大学)产后处理与肉品加工研究室主任周光宏(南京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王珺(中山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金勇(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王立贤(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李学伟(四川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武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秦英林(河南省内乡县牧原养殖有限公司)综合试验站代表华坚青(浙江省金华加华种猪有限公司)综合试验站代表邵彩梅(辽宁省凌源禾丰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凌源市种猪场)十、奶牛组长: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中国农业大学)成员:遗传育种与繁殖研究室主任张沅(中国农业大学)疾病控制研究室主任杨志强(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环境控制与乳品安全研究室主任王加启(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乳制品加工研究室主任张和平(内蒙古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玉满(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杨贞耐(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永根(东北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李建国(河北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仲跻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仝宝生(内蒙古自治区奶联科技有限公司)综合试验站代表吴和平(黑龙江省奶业协会)综合试验站代表于静(天津市梦得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十一、大麦组长:首席科学家张京(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杨建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病虫害研究室主任高希武(中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强小林(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李作安(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岗位专家代表张国平(浙江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曾亚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齐军仓(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十三师红山农场)综合试验站代表张五九(北京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十二、高粱组长:首席科学家邹剑秋(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成员:栽培与病虫害研究室主任徐秀德(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叶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丁国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福耀(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马尚耀(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杜瑞恒(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十三、谷子组长:首席科学家刁现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程汝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栽培植保研究室主任郭二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王慧军(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杨天育(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管延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喜文(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刘金荣(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李延东(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十四、燕麦组长:首席科学家任长忠(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张宗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病虫害研究室主任赵桂琴(甘肃农业大学)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付晓峰(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胡新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杨才(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常克勤(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五、马铃薯组长:首席科学家金黎平(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成员:病虫害研究室主任张若芳(内蒙古大学)土肥栽培研究室主任熊兴耀(湖南农业大学)机械研究室主任吕金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贮藏加工研究室主任刘刚(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罗其友(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谢从华(华中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蒂(甘肃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隋启君(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何卫(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张雅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杜珍(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汤浩(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十六、甘薯组长:首席科学家马代夫(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成员:病虫害研究室主任张振臣(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张立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李洪民(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刘庆昌(中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房伯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赵海(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木泰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谢逸萍(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张永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林祖军(山东省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杨立明(福建省龙岩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张启堂(西南大学)十七、木薯组长:首席科学家李开绵(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成员:栽培和植保研究室主任李军(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加工与综合研究室主任蒋盛军(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张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岗位专家代表古碧(广西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刘光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李兆贵(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科技服务中心)十八、食用豆组长:首席科学家程须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田静(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病虫害研究室主任包世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张亚芝(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王述民(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陈新(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耀文(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刘全贵(山东省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王斌(陕西省榆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十九、花生组长:首席科学家禹山林(山东省花生研究所)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王传堂(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病虫害研究室主任廖伯寿(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万勇善(山东农业大学)机械研究室主任胡志超(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梁炫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新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刘立峰(河北省保定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崔富华(四川省南充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陈永水(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于洪波(辽宁省风沙地改良利用研究所)二十、芝麻组长:首席科学家张海洋(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成员: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刘红彦(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汪学德(河南工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赵应忠(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汪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吴涛(安徽省阜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徐桂真(河北省农林科学院)二十一、向日葵组长:首席科学家安玉麟(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张义(吉林省白城市农业科学院)病虫害研究室主任赵君(内蒙古农业大学)综合研究室主任妥德宝(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陈寅初(新疆农垦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黄绪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谭丽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二、油用胡麻组长:首席科学家党占海(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张建平(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病虫草害研究室主任张辉(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综合研究室主任严兴初(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米君(河北省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安维太(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杨建春(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二十三、麻类组长:首席科学家熊和平(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成员: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张德咏(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栽培与土壤营养研究室主任彭定祥(华中农业大学)设施设备研究室主任王朝云(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产后处理与加工研究室主任刘正初(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陈收(湖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关凤芝(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祁建民(福建农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周文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杨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魏刚(四川省达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黄建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潘兹亮(河南省信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四、甘蔗组长:首席科学家陈如凯(福建农林大学)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林彦铨(福建农林大学)植保研究室主任黄诚华(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蔗研究所)营养与栽培研究室主任李奇伟(广东省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设施设备研究室主任区颖刚(华南农业大学)加工与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郑传芳(福建农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张跃彬(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李杨瑞(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岗位专家代表张华(福建农林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贾应明(云南省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杨本鹏(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李廷化(广西农垦国有金光农场)综合试验站代表郑学文(广东省湛江农垦局)二十五、甜菜组长:首席科学家陈连江(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王华忠(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病虫害研究室主任韩成贵(中国农业大学)栽培土肥研究室主任苏文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王燕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刘焕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石河子甜菜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田自华(内蒙古农业大学)二十六、茶叶组长:首席科学家杨亚军(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梁月荣(浙江大学)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任陈宗懋(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营养与栽培研究室主任黎星辉(南京农业大学)机械设备研究室主任李尚庆(安徽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姜爱芹(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阮建云(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肖宏儒(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刘仲华(湖南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尤志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王友平(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杨柳霞(云南省思茅茶树良种场)综合试验站代表李中林(重庆市农业科学院)二十七、蚕桑组长:首席科学家向仲怀(西南大学)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鲁成(西南大学)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沈中元(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养蚕与桑树栽培研究室主任张国政(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设施与机械研究室主任胡祚忠(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加工与综合利用研究室主任廖森泰(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顾国达(浙江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计东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沈卫德(苏州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朱方容(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综合试验站代表廖先谋(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蚕业指导站)综合试验站代表牟志美(山东省丝绸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黄平(云南省农业科学院)二十八、食用菌组长:首席科学家张金霞(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成员:资源利用与野生菌驯化扩繁研究室主任李玉(吉林农业大学)栽培与设施研究室主任谭琦(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采后处理加工研究室主任王贺祥(中国农业大学)病虫害综合防治及质量安全研究室主任边银丙(华中农业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张俊飚(华中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谢宝贵(福建农林大学)岗位专家代表蔡为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宫志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柳林(吉林省延边特产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魏银初(河南省驻马店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二十九、梨组长:首席科学家张绍铃(南京农业大学)成员:遗传育种研究室主任李秀根(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所)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国平(华中农业大学)栽培研究室主任张玉星(河北农业大学)土肥与机械研究室主任徐阳春(南京农业大学)综合研究室主任周应恒(南京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施泽彬(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朱立武(安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文辉(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综合试验站代表邓家林(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李俊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三十、葡萄组长:首席科学家段长青(中国农业大学)成员:资源与育种研究室主任刘崇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栽培与质量控制研究室主任田淑芬(天津市林业果树研究所)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忠跃(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刘凤之(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徐海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岗位专家代表张振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岗位专家代表卢江(中国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世平(上海交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温景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白先进(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三十一、桃组长:首席科学家姜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俞明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病虫害防治研究室主任张帆(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栽培与综合研究室主任王志强(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彭福田(山东农业大学)综合试验站代表马之胜(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王发林(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三十二、荔枝组长:首席科学家陈厚彬(华南农业大学)成员:育种研究室主任欧良喜(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栽培与植保研究室主任姜子德(华南农业大学)岗位专家代表王家保(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岗位专家代表彭宏祥(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综合试验站代表蔡建兴(福建省龙海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