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精简版 简答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教育学》复习题一、判断题判断以下各小题的对错,正确的选A 错误的选B1、以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好品质来影响教育学生的方法是榜样教育法。
2、在处理教育活动时,教育法规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3、劳动技术教育中所讲的“劳动”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劳动,这种劳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与劳动态度,重在运用知识、检验知识,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强调教育目的的政治性,并不意味着要将教育目的整个地、人为地加以政治化。
政治性只是教育目的一个属性,但不是教育目的的全部属性。
5、学生与教育内容是教育活动诸矛盾中的一对主要矛盾。
6、建立有效的班级环境是有效班级管理的最终目标。
7、卢梭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8、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与社会一般的活动和交往是完全相同的。
9、美育主要是通过美学的学习进行的。
10、绝对评价常以百分等级分数形式出现。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中处于“母法”的地位。
12、对低年级的学生,最好的德育方法是自我教育法。
13、隐性课程往往是学生在学校情境中无意识获得非学术性经验。
14、课程就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排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
15、终结性评价是为了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划分等级,供升学、评比、鉴定之用。
16、学与教师两种不同的活动。
17、以“知识”为本位,注重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是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课程范式。
18、活动课程能给学习者提供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
19、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也能推动教学活动。
20、国家主义教育目的论的错误,在于将教育的社会目的与国家目的等同起来。
21、研究性课程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其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22、发散型认知方式容易产生有创见的新颖观点。
23、在今天,培养劳动者不再是我国教育目的所强调的内容。
24、在教育目的问题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自相矛盾的。
25、人文学科、审美学科由于缺乏直接的功利价值,因此,这类学科的学习相对来讲是不太重要的。
中学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答案一、名词解释(绪论)1、教育学:(P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在我国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实验教育学:(P15)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它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但它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文化教育学:(P16)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既不能采用纯粹的概念思辨来研究,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方法来研究,而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4、制度教育学:(P17)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等人。
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教育制度来完成社会的改革;其缺点在于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5、批判教育学:(P19)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的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等人。
他们认为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其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通过对他们进行“启蒙”来消除学校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第一章)1、教育:(P36)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1、教育学这门学科具有哪些特点?答:具有综合性、理论性与实用性得特点。
2、教育学得发展有哪些阶段?每一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与代表作?答:(一)教育学得萌发阶段;孔子《论语》、《学记》就是世界上最早得关于教育得专门著述。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柏拉图《理想国》;(二)教育学得独立阶段;1632捷克《大教学论》就是近代最早得一部论述教育问题得专著。
洛克《教育漫话》(1693)、卢棱《爱弥儿》(176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就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得代表作、赫尔巴特以伦理学与心理学为基础建立了教育学体系。
福禄培尔《人得教育》;(三)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斯宾塞《教育论》186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四)教育学发展得深化阶段;3、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得基本原则?答:(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得原则4、中学教育有哪些主要研究方法?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
1、行动研究法得主要特点。
答:(1)实践性与性相结合;(2)合作性与渗透性相结合;(3)持续评价性与即时反馈性相结合;(4)可变形与适应性相结合。
1、教育得基本要素?答: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2、教育要素之间得关系有哪些?答:1、教育者就是实施教育措施得主体;2、教育措施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得桥梁;3、受教育者既就是受教育对象又就是学习发展就是主体。
3、简述教育起源得几种学说。
答: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4、教育得发展有哪几个阶段?每一阶段各有哪些特点?答:1、原生形态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单一性;(2)没有专门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得贫乏性;(4)没有专职得教育人员;(5)教育方法得单一性;2、古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就是培养统治人才;(2)出现专门得教育机构与专职得教育人员;(3)学校教育得内容主要就是古典人文学科与治世之术;(4)教育方法崇尚书本、死记硬背、强迫体罚、棍棒教育;(5)教学得组织形式主要就是个别教学;3、现代教育;特点:(1)教育目得得多样化;(2)形成了比较完备得教育制度;(3)教育内容就是科学化;(4)教育人员得专业化与普及化;(5)教育途径不断更新与发展。
教育学第一章1、近代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哪些新变化?⑴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⑵教育的世俗化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⑶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最早出现在近代,德国)⑷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2、教育现代化的内容?⑴教育观念现代化;(前提)⑵教育内容现代化⑶教育条件现代化⑷教育管理现代化⑸教育素质现代化。
(关键)3、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⑴教育的终身化⑵教育的全民化⑶教育的民主化⑷教育的多元化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4、教学相长包括哪三层含义?⑴教师教学生学⑵教师向学生学⑶学生的学习可以超越老师第二章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⑷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⑵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⑶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生产力于教育的相互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⑵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⑷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⑴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3、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⑴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⑵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⑶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⑷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作用表现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⑷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表现在:⑴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1、简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要求。
答: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八条要求:(1)依法执教,是教师坚持正确职业行为方向的保证。
(2)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础和前提。
(3)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和精髓。
(4)严谨治学,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
(5)团结协作,是教师处理与同事之间关系的准则。
(6)尊重家长,是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环节。
(7)廉洁从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应有的品德。
(8)为人师表,是教育事业对教师人格提出的特殊要求。
2、简述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的道德规范要求。
答:“八荣八耻”荣辱的主要内容:(1)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2)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3)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4)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5)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6)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7)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8)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简述我国的教育法体系。
答:我国的教育法体系由纵向5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第一层次:教育基本法——《教育法》(1995);第二层次:部门教育法——①《义务教育法》②《职业教育法》③《高等教育法》④《学位法》⑤《教师法》⑥《民办教育法》;第三层次:教育行政法规;第四层次:地方性法规;第五层次:政府规章。
4、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
答:《教育法》第二章规定了我国实行的教育基本制度有:(1)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科学的学制系统;(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3)职业教育制度和成人教育制度;(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5)学业证书制度;(6)学位制度;(7)教育督导制度;(8)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5、简述我国教育活动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教育法》主要规定了七条基本原则:(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2)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一切优秀成果相结合的原则;(3)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原则;(4)国家帮助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残疾人等处于不利境地的地区和群体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则;(5)教育的改革与协调发展的原则;(6)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并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7)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原则。
一、填空〔10×1’〕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2、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理论根底是〔马克思主义〕。
3、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交往活动。
4、教育部【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5、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采用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活动方式〕的总称。
6、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标准〔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7、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有意识地〕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和意识的活动。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8、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一些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9、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开展它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0、教学过程是学生的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开展〕的过程,这就是教学过程的本质。
1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12、品德心理学的研究说明,〔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开展的根底和源泉。
13、人的开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人的开展中起〔动力〕作用。
14、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它的根本职能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传递〔生产劳动经验〕。
15、人的开展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开展,二者紧密相连。
16、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
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方案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使他们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17、教学原那么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是广阔教师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
18、构成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是教育者、受教育者、〔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19、思想品德形成和开展的动力是〔道德情感)二、选择题〔10×1’〕1.【大教学论】作者是〔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精选100道简答题1、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4、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5、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6、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
(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7、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8、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9、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教育学章节考试复习题及答案一、绪论(一)填空题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简言之就是。
教育学是研究,揭示的科学。
2、古代的教育思想常常是同哲学、、、等思想混杂在一起的。
3、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中的三中心是、、。
4、19世纪未,“新教育运动”出现,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和忽视儿童等缺点给予抨击。
以美国教育家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流派,发表了等着作,强调“”、“”、“”等教育和教学原则。
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形成了“”的思想和教学模式。
5、20世纪以来,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根据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的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出现了杨贤江《》、凯洛夫主编的《》、加里宁的《》等有影响的着作,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6、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与“”的关系问题。
教育学发展的源在。
当某一教育理论形成以后,就成为以后教育思想发展的“”。
教育学是在和的这种互动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7、教育学在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和之一。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但要学好专业,成为合格的“”,而且要学会育人,加强师德修养,成为合格的“”。
8、在我国近代,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是与师范学校的设定同时进行的。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其中的就明确规定了有关教育学科开设的要求。
9、从事教育工作和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和。
10、教育学是一门研究的科学,研究对象的、和比较突出,为教育学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这就要求师范生以更大的和更为来学习和研究。
(二)单项选择题1、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着是(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着是( )。
A、《论语B、《学记》C、勒图尔诺《动物界的教育》D、昆体良《雄辩术原理》2、首次把教育学列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 )。
A、凯洛夫《教育学》B、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C、培根《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3、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着作是( )。
《教育学》简答题及答案1、古代教育的特点:专制性,道统性,阶级性,刻板性,象征性。
2、近代教育的特点:公⽴教育的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加强教育⽴法,重视依法治教;教育世俗化。
3、现代教育的特点:教育的民主化;全民化;多元化;终⾝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教育规律的科学。
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和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决定教育⽬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4、教育相对独⽴于政治经济制度。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才;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经济制度的民主;3、教育可以形成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量。
6、教育与社会⽣产⼒的关系:1、社会⽣产⼒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2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段;4社会⽣产⼒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产⼒和⽣产关系同时作⽤于教育。
1、教育是劳动⼒再⽣产的重要⼿段;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产的重要⼿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段。
7、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的观念;2改变教育质量和受教育者的数量;3改变教育的内容、⽅法和⼿段。
1、教育是科学技术再⽣产的重要⼿段;2教育能促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研究的功能。
8、教育的相对独⽴性:1.教育与⽣产⼒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教育的相对独⽴性表现在教育本⾝所具有的继承性上: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式的继承,教育理论和经验的继承;3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性理解为绝对独⽴性。
9、学校教育在⼈的发展中起主导作⽤:1.学校教育是有⽬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培养⼈的社会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培训专门的教师来进⾏的,效果较好;3.学校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发展的各种因素。
1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功能:1.学校教育对个体做出社会规范性;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作⽤;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才能和个性发展的功能。
(完整版)教育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简答一、名词解释: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过程的规律性教育: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自觉地有目的地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一种专门组织的不断趋向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的教育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或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期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是学生。
教育活动方式: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引导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能够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变革。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动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个人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与个性,至于社会的要求是无关紧要的。
社会本位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至于人的潜能与个性的需要是无关紧要的。
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是人不断走向自由和解放的过程,是人类历史追求的真正目的。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课程: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课程方案: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课程设计: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定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
《教育学》复习精简版
一、名词解释:
1.教师专业发展
2.项目教学法
3.教学艺术
4.教育制度
5.课程评价
6.教学目标
7.课程内容
二、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2.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自立性、方向性、连续性和阶段性、差异性、情境性
3.人性化教学评估的特征有哪些?
评价中心学生化、评价内涵同理化、结果呈现增强化、结果解释正向化
4.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有哪些?
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人行为的社会化、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5.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有哪些?
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关系、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6. 班级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班级组织管理(班级组织结构、班级组织的管理)
班级制度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舆论和班风管理)
班级教学管理(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建立有效的班级教学秩序)班级活动管理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内容,教师的权利包括哪些?
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定权、获取待遇报酬权、参与教育管理权、进修培训权、申诉权
8.学生的义务包括哪些?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9.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有哪些?
身体耗竭、
心智枯竭、
情感衰竭、
同事关系紧张,人际关系恶化
消极怠工,责任感丧失
三、论述题
1.结合生活学习实际,谈谈你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识?
2.请结合批评学生的艺术相关理论,谈谈你对班主任教育学生方式方法的看法。
3.材料分析
请根据给定的材料,结合学生发展相关理论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