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三年级数学下《解决问题》贾永娜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试讲人教
- 格式:docx
- 大小:13.45 KB
- 文档页数:6
4课时利用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并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重点难点重点: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言:月月有9元钱,要买两种玩具,一个玩具熊元,一辆小汽车5元,问钱够吗?(让学生去做这道题)接着出示三个小数加减计算的题让学生算一算。
并说一说小数加减法计算应注意什么?师:同学们看来对上节课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掌握的很棒,今天老师就和大家再次走进文具超市用小数加减法来解决生活中钱够不够的问题。
(出示课件)(出示例4)活动2【讲授】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指名读题,边读边思考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汇报主要信息并理解题意,教师板书关键信息1.提问:通过审题,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信息。
那么,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说一说并做一做。
.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来!写完后,小组练习说说是怎样想的。
巡视了解情况,指名板演。
预设1:6.8+2.5+0.6=9.9(元)9.9<10,所以买这两样文具够。
预设2:10-6.8=3.2(元)2.5+0.6=3.1(元)。
因为3.1<3.2,所以买铅笔够。
预设3:10-6.8=3.2(元)3.2-2.5=0.7(元)0.7>0.6,买铅笔够了,所以买这两样文具够。
预设学生发言:可以先求小丽买一个文具盒后剩下的钱是多少,再计算出笔记本和铅笔的价钱,然后用小丽剩下的钱与笔记本,铅笔的价钱进行比较,最后判断出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
教师及时鼓励评价学生:太聪明了,想到了用求剩余(板书)的方法来比较,这种方法也非常棒,追问:怎样判断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呢?使学生明确,如果三种文具的总价大于10元,小丽剩下的钱不够买这两样文具。
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一等奖《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三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数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能穿几串”中理解几十里面有几个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家玩过串珠游戏吗?出示例7。
这里有些珠子,你会穿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互动新授1、教学例7出示题目的要求:有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1)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个别汇报。
](2)要想知道能穿几串,该怎样解答?体会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画图。
圈一圈。
B、数的组成。
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
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3)验证。
1串是10个,5串就是50个,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解答正确。
2、想一想:如果是5个珠子穿一串,能穿几串?[可以运用例7中的画图策略或数的组成来解决,还可以利用10与5的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1、完成第46页的做一做。
[鼓励学生思考:数目较大时,如果不用圈一圈的方法,你能知道装几袋吗?你是怎么想的?鼓励学生用数的组成的方法解决。
]2、完成第47页练习十第1~4题。
[建议学生首先分清要分的'“单位”不同,第1、2题物体的总数没有直接给出,隐藏在文字和图中,需要学生找出来,再用数的组成去解决,如果选择用圈一圈的策略就不需要找出总数,反而简单。
第3题要用到“一打一打”装的情况,一打12个,数较大,圈的过程中应细心。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解决问题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圈一圈:能穿5串数的组成:58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所以能穿5串,还剩8个。
检测:5串是50个,还有剩下的8个,正好是58个。
解答正确。
教学反思:通过对穿珠子这一情境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的活动形成了表象,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学生的解题策略体现了多样化,用画图、数的组成、十个十个的数数、列算式等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利用数的组成是目前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2013版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主题:例4《解决问题》课时:第四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设计者:马海霞1,目标制定的依据:本单元教材共安排4个例题,内容为“身高问题”,“为跳高成绩排名次问题”,“购买两种文具问题”和钱够不够问题”,均是在解决具体问题的情境下展开学习,探索和认识小数的含义,充分体现了《标准(2011)》倡导的理念“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教材分析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认识小数包括生活中的小数与小数的读法,一位小数的含义与写法(例1),一位小数的大小比较(例2)。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包括一位小数加减法(例3)和解决问题(例4)。
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小数的含义与写法和读法,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放手给学生,让学生想办法独立解决问题,与同学分享交流策略。
教学目标:1、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重点:能用不同的方法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综合运用所学小数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评价任务:1,在导入复习中通过计算,完成目标32,在探究新知时,通过小组交流,完成目标2和33,在巩固练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完成目标3.教学过程:一、学前准备1、让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小数加、减法。
2、计算下列各题。
1.3+5.4=5.8-0.7=4.3+1.9=2.5-1.9=请学生说说你是如何思考和计算的?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4请同学们读题,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根据题意可知,小丽有10元钱,买一个文具盒花去6.8元后,她还想用剩下的钱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求小丽剩下的钱够不够买这两样文具。
库车县墩阔坦镇乌恰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课题解决问题例3课型新课年级三年级备课时间2018年4月5日主备人海丽且姆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会列综合算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能够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会列综合算式。
三、学法指导: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交流讨论。
.四、教具:1、教科书。
2、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二(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答:二(1)班一共有48人.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学习教材第52页例3出示例3: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在小组交流进行计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互相议一议。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说出已知条件:总共卖出5箱保温壶,每个保温壶卖45元。
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一看图。
那么现在你还能说出什么条件呢?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
学生汇报如下:(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540×5=2700(元)(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60×45=2700(元)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45×12×5=2700(元)12×5×45=2700(元)2、回顾与反思下面我们一起看第52页“回顾与反思”。
六塔乡小学教学设计专用笺年月科目数学执笔人授课人授课时间授课类型新授章节第七单元第三课时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行探索得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意义。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内容调整一、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出示投影,生齐读)。
过度:要到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三、出示自学指导1、认真看课本96、97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例3、例4中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
2、列竖式时候,要注意什么?3、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5分钟后比谁会笔算小数加、减法。
)四、先学过度:现在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最认真,坐姿最端正!1.看一看生看书自学,师观察并督促学生紧张自学。
过度:看完的请举手。
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怎么样!做一做(课本第97页的做一做,99页的第1题)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自学的效果怎么样!要比谁做的又对又快,比谁字体端正,比谁能把数位对齐,数字要写大些,数字间要有一定的间距(要划出学生板演的位置)。
板演练习,指两名(最差的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写练习本上。
其他学生独立完成,做完的同学,请认真看黑板上的练习。
师巡视搜集出现的问题,进行第二次备课,以备后教。
(要求:字体公工整,板演的同学把字体写大些。
其他同学看板演同学是否有错误,还要检查自己做的是否正确)。
五、后教1.更正写完的同学检查,检查完了以后观察上台板演的内容,有不同意见的举手,上台更正。
(在旁边更正,保留原有答案。
)2.议一议过度: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堂上板演的内容。
鼓励学生小组间互相交流,总结小数加减的笔算方法。
1.读题,理解题意,并列出算式0.8+0.6=0.8-0.6=10-6.8=2.5+0.6=3.2-2.5=。
黎城县南关小学导学案教学设计专用纸班级三科目数学课题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课型预习+展示主备人马立芬辅备人审核人组名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一位数的加减法。
2.我能运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我能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一位数的加减法。
还能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尝试学习求一个卷笔刀和一支铅笔一共要付多少元,就是求0.8元和0.6元的()是多少,用()法计算,列式为()+()?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
0.8元=()角,0.6元=()角,()+()=()(角),()角=()元。
合作展示一、直接用竖式进行小数加法计算。
计算时,同笔算整数加法一样,相同()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加()等于(),应向前一位进(),在小数部分第一位写(),算完后,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加数的小数点()。
()+()=()(元)。
竖式:答:二、求带橡皮的铅笔比普通铅笔贵多少元,就是求1.2元和0.6元的()是多少,用()法计算,列式为()-()?方法一: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改写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进行计算。
1.2元=()角,0.6元=()角,()-()=()(角),()角=()元。
方法二:直接用竖式进行小数加法计算。
计算时,同笔算整数减法一样,相同()对齐,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小数部分第一位()减()不够减,从()位退()当(),加上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等于(),()减()等于(),在小数部分的第一位写(),整数部分是()-(),直接移下来,得数的小数点要和减数和被减数的小数点()。
()-()=()(元)。
竖式2-0.6答:达标检测4+2.75-拓展延伸蝴蝶重5.3克,蜻蜓的重量比蝴蝶轻0.5克,它们一共重多少克?教师评价优()良()中()继续努力。
小数的初步认识——解决问题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算理的理解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②掌握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三、教学准备:课件及数学卡片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328+97=536-53=195+36=457-78=2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去文具超市逛一逛,买几样文具。
以前我们学过整数的笔算方法,小数的加、减法又该如何计算呢?今天我们一来研究小数的加、减法计算。
(板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二)探究新知1.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不能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2.教师有选择写出代表性问题(1))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多少元?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多少元?(2)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一本笔记本比一本练习本贵多少元?……3.你会解决问题(1)吗?怎样列式?4.学生尝试列式计算,说一说算法?5.你会用哪些方法计算?6.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再与小组内同学交流。
7.指名学生汇报:学生1:答: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1.4元,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0.2元。
学生2:答:买一个转笔刀和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一共要1.4元,一个转笔刀比一枝没有橡皮的铅笔贵0.2元。
8.他们算得对吗?你会验算吗?指名学生板演。
教师根据学生的板演情况,板书竖式:(课件展示)9.学生讨论:列竖式计算时,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的结果,小结如下:在进行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当然小数点要对齐了。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97页例4。
【教学目标】1.通过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购物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2.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研究能力,善于在生活中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难点】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出示:文具商店图(见教材第96页例题图)。
小丽有10元钱,买了一个文具盒,还想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她的钱够吗?提问:说一说从情境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生1:小丽有10元钱。
生2:已经买了一个文具盒,还想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
生3:要解决小丽带10元钱够不够?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交流。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组织学生探究、同桌交流师: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怎样做?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纸上独立在草纸上算一算。
2.师生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一:先算买了文具盒后,小丽还剩多少钱?10-6.8=3.2(元)接着可以算如果再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则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铅笔一共多少钱。
可以算出:2.5+0.6=3.1(元)。
而预设二:可以先算买了一个笔记本后,还剩多少钱?3.2-2.5=0.7(元),而0.7>0.6,因此再买一支铅笔钱够了。
3.提问:如果将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钱够吗?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再全班交流。
在上述方法一中,如果将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则2.5+0.8=3.3(元),而3.3>3.2,所以钱不够。
在方法二中,一支带橡皮的铅笔要0.8元,而0.7<0.8,所以再买一支彩笔钱不够。
4.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思考还能不能用其它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例如,还可以把要买物品的价钱都加起来,看比10元多还是少?同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互相检验。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后作业】教材第98页“练习二十一”第4、6题。
东业晨曦小学校本研修资料
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大家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大家小试身手。
1.1+1.5=
20.3+2.8=
3.3-1.4=
请三位同学口答。
整数间的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用整数的解决问题让学生回忆起解决钱够不够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先请一位同学说一说他的想法。
问同学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
二、
(1)
同学们最想买什么文具呢?
同学们真是懂事的孩子,真为自己的学习操心,下面我们一起去人民商场文具店逛一逛。
(2)
出示书上的文具店的文品,让学生说一说从图片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3)
创设情景,小丽在文具店买东西,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大家能帮助她吗?
回答够不够的问题,请大家用数据说话,拿出你们的导学案动手算一算。
(4)
学生汇报展示,写在黑板上,说一说自己的思路。
可以是先减去文具盒的钱,剩下的钱与笔记本和不带橡皮的铅笔的和作比较。
也可以是减去文具盒和笔记本的钱,剩下的钱和不带橡皮的铅笔比较,还有把三种文具的价钱加起来最后和10元比较。
学生得到的结果都是钱够。
鼓励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上台展示。
变式练习:把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钱还会够吗?
鼓励学生利用刚刚的多种方法解决。
请同学在座位上说一说和黑板上的第几种方法一样,然后再说一说思路。
(6)
在解决“够不够”,“行不行”,“可不可以”这类问题时,可以用这样的方法:
列算式
作比较
回答
(板书)
三、
巩固练习。
解决问题(小数加减法)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能力目标:通过想一想、写一写、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
情感目标: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活动经验。
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
二、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授。
师:同学们,先跟老师看一段视频(书店购买文具),老师在文具店提取了一些信息,(课件出示书第96页主题图)你知道了些什么?师:刚才在家文具店买文具的穿蓝色衣服的小胖子叫明明,他遇到了一些数学问题,我们能不能用所学的知识帮她解决这个问题?生答:能。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探索发现,合作交流课件出示:明明有10元钱,买了1个文具盒,还想买一个笔记本和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她的钱够吗?师:先独立思考,有想法后动笔写一写、算一算。
解答完以后咱们比一比谁想出的方法多。
都完成后和组内的同伴说一说你的解题过程。
(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名板演)请同学电子白板上汇报交流,方法1,2,3,4……师:你们在算的时候老师也算几种方法,课件出示。
都完成了还需要干什么。
师:这道题我们解答完了,解答的对不对呢?需要干什么?没错,需要检验。
(板书:检验)师:如何检验呢?这几种不同的方法就是检验。
师:明明看到自己的钱还有剩余,就想将不带橡皮的铅笔换成带橡皮的铅笔,你们觉得他的钱够吗?(生如果很快判断出不够)你们怎么那么快就判断出来了,能说说怎么想的吗?(指名回答)师:能不能将你的想法写出来呢?试着动笔写一写、算一算。
找学生汇报。
师:还有一道程序是什么?生:检验。
师:回顾一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通过审题,获得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这就是解决问题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总结一下方法:读题--理解题意。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除法
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验算意识、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运用乘法验算除法。
教
学难点
运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文文和丽丽是一对双胞胎小姐妹,她们在同一个班级。
上学期期末她们都被评为“三好学生”,学校还奖励她们每人一本相册。
放假了,文文和丽丽商量着把她们的照片插在相册里。
你们看,她们多认真呀!(课件出示文文和丽丽整理照片的情境)
2.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说出:文文和丽丽一共有256张照片,用2本这样的相册正好插完。
3.提问:求每本相册插多少张照片,怎样列式呢?
(列式为256÷2)
被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该怎样计算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
⊙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3。
(1)确定商的位数。
①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一下,商会是几位数呢?先自己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
②汇报:用2去除被除数的首位,够商1,说明商是三位数。
(2)估算。
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估算知识估算一下结果大约是多少。
(生独立估算,结果大约是130)
(3)列竖式计算。
①学生尝试笔算。
思考以下问题:
a.从被除数的什么地方除起?
b.被除数的最高位是几?商的首位写在什么位置?
②汇报计算过程。
③比较:准确的结果与估算的结果有什么关系?(观察比较后,发现准确的结果比130要小)
④交流计算中的注意事项。
小结:被除数的首位除尽,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不能整除,注意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把余下的数与被除数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4)验证上面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学生尝试计算,汇报交流。
2.教学例4。
有一本相册,每页可插6张照片。
把256张照片插到这本相
册里,可插满多少页,还剩多少张?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256÷6)
(2)笔算。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在练习本上笔算。
(生尝试计算) 鼓励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
提问:①256÷6,先用6去除几?
②当2个百除以6不够商1个百时,该怎么办?
③25个十除以6,商应写在哪位上?
(3)师生共同总结笔算方法。
(出示课件)
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用除数先试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如果不够商1,再试除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4)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算一算,发现规律。
(用竖式计算)
348÷2=
356÷4=
2.观察这两道题的商,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商就是
三位数;如果被除数百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商就是两位数。
3.巩固练习。
(1)教材17页“做一做”。
(2)教材18页“做一做”。
⊙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以及验算的基本方法,希望同学们能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
⊙布置作业
教材20页8题。
板书设计
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
例3
256÷2=128(张)
答:每本相册插128张照片。
例4
256÷6=42(页)……4(张) 答:可插满42页,还剩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