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页,共四十页。
3.面对这样(Yang)的“大地 ”
“我”又是一个怎样(Yang)的形象?
“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
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
的责任感、使命感与对
中国社会前途、对
民族命运的深深
的担忧。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页。
写作(Zuo)特色
1.诗歌语言简洁、有力,直抒胸臆。 2.使用一些有特征的词,使诗歌的画面感极有气势。 3.运用象征的手法,以丰富的意象,表达情怀。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
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
传》。
创(Chuang)作 背景
《萧红墓畔口占》是戴望舒于1944年所作
的一首悼亡诗,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诗人兼批评家臧棣在《一首伟大的诗可以有多 短》中,称它是“一首伟大的诗”。写这首 诗时,中国正处于战争中,在战乱的环境里, 诗人走了六小时去给亡故的友人上坟,诗人 饱受战乱痛苦,友人长眠于地下,隐喻的运 用和克制的反讽让诗的韵味更为深长。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页。
第三十四页,共四十页。
作者简介
第三十五页,共四十页。
聂鲁达(1904-1973),巴勃罗·聂鲁达,智利
外交家、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既(Ji)继承了西班牙民族诗 歌的传统,又接受了波德莱尔等法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 既(Ji)吸收了智利民族诗歌的特点,又从惠特曼的创作中 找到了自己最倾心的形式,他在拉美文学史上是继现代
口占,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 诵出来。
第十二页,共四十页。
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入关辗转 呼号,用自己的笔投入抗日的洪流。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她 因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的香港。这位才华横溢 的女作家壮志未酬,英年早逝,对于当时同在香港抗日的友人戴 望舒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刺激。可是当时要埋葬萧红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