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13章 第3节 比热容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 格式:doc
- 大小:63.10 KB
- 文档页数:5
教案:第13章第3节比热容—2020秋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一、教学内容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体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比热容的性质:物质的比热容是固定的,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4. 比热容的应用:利用比热容可以计算物体的热量变化,也可以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传递、热膨胀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理解,以及运用比热容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比热容的概念、性质和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实验器材(如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引发学生对热量传递的思考。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通过PPT展示比热容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含义。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通过PPT展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4. 讲解比热容的性质:通过PPT展示比热容的性质,让学生明白比热容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5.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温度变化,验证比热容的性质。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比热容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定义: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3. 比热容的性质:物质的比热容是固定的,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无关,但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提升版)辅导教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
具体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表达式;2. 比热容的单位;3. 水的比热容及其意义;4.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及其差异;5.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2. 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难点:比热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夏季用电高峰期,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电流过大的原因。
2. 概念讲解:介绍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进行比热容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以实际问题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保暖材料、汽车冷却系统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比热容板书内容: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3. 比热容的单位4. 水的比热容及其意义5.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及其差异6. 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
答案: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其计算公式为: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2. 请举例说明如何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例如,在汽车冷却系统中,水被用作冷却剂。
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所以在汽车发动机运行过程中,水能吸收较多的热量,使发动机温度保持在一个安全范围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了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十三章第3节比热容[设计理念]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教材设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路。
比热容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生活中的情景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物质的这种性质。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强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
突出了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教材分析]“比热容”是本章中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
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的比热容有关,学好比热容知识能使学生加深理解热量的概念,更好的理解和运用热量的计算公式。
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抓住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因势利导,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比热容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2)会查比热容表,知道水的比热容。
(3)用比热容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形成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2)了解利用比热容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活动中增强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2)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探索科学的求知欲。
[重点难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利用比热容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理解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比热容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所以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反馈法、分组实验法、综合法、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学生要想从实验中得到比热容的概念[仪器材料]每组学生配备: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热得快、水、煤油、温度计、秒表、细线、烧杯等[教学流程设计]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山东电视台当天天气预报的录相片段,播放前提醒学生特别注意观察省内各城市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提出问题:“为什么内陆的昼夜温差比沿海地区大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本节课的学习,并揭示课题。
《比热容》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比热容的基本概念,能够认识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实际应用。
学生将学会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并能简单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热量传递现象。
此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其在热量传递中的作用,掌握比热容的测量方法。
难点:通过实验数据对比分析,理解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差异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影响,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准备实验器材如温度计、加热器、水、沙子等,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比热容的概念和实验过程。
同时,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练习题,以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此外,需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比热容有初步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夏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为什么会感觉到热呢?特别是当阳光照射在身上时,我们的感受会有所不同。
这是由于不同的物质在相同温度变化下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能力是不同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热容》就是关于这个话题的深入探讨。
”二、新课内容展示1. 概念引入接着,教师将正式引入比热容的概念。
通过PPT展示或口述,解释比热容是指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这是物质的一个固有属性,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比热容。
2. 实例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教师可以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如:为什么海水在夏天比陆地更凉爽?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吸收相同的热量时,温度变化较小。
通过这些实例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比热容的意义。
3. 公式讲解随后,教师将介绍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解释公式的每一个部分,让学生明白如何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亲自计算,加深理解。
4. 实验演示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比热容的概念,教师可以进行实验演示。
13.3 比热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第13章第3节“比热容”的相关知识点。
具体包括:1. 比热容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3. 水的比热容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4.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的比较及其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表示方法和计算公式;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关注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1. 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1.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的推导及其变形的理解;2.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的比较及其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热水、冷水等)。
学具:教材、练习册、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变化现象,如热水冷却、冰块融化等,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温度变化的原因。
2. 概念讲解:讲解比热容的定义,解释比热容的表示方法,如单位J/(kg·℃)。
3. 公式推导: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观察,推导出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变形讲解。
4. 实例分析:通过生活实例,如热水冷却、热水取暖等,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决问题。
5. 物质比较:让学生比较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并分析其意义。
6.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比热容的定义、表示方法、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通过清晰的板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比热容的相关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3. 比较铜和铝的比热容,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 比热容是物质单位质量在温度变化1℃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单位为J/(kg·℃)。
比热容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能用比热容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计算生活中的一些热量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比较,认识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2.通过阅读“气候与热污染”,了解和解释海边与沙漠昼夜温差问题及“热岛效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难点热量的计算。
教具准备温度计、食用油、水、电加热器、天平、温度传感器、数据采集线、红外线加热器、装有专用软件的计算机。
教学流程第1课时第2课时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情境导入露天游泳池中有水,当太阳晒一天后,池边水泥地面热得发烫,而水却不怎么热,这是什么原因呢?二、合作探究1.比热容(1)教材P11实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①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②猜想与假设以水为例: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水的温度升高有关。
不同物质,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相同,吸热是否相同呢?总结: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物体的质量、温度升高的量有关。
③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温馨提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取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吸热是否相同,(以加热时间的多少来看吸热的多少)教师简单介绍器材。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让学生讨论,并完成填空)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相同的;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不同的。
(2)比热容的概念[师]为了表示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的差别,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什么是比热容?[生]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师]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生]它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师]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放出的热量,与它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相等,数值上也等于它的比热容。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3 比热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3章的第3节,主要内容包括:1. 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
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其中c表示比热容,Q表示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表示物质的质量,Δt表示温度变化。
3. 水的比热容:水的比热容为4.2×10^3 J/(kg·℃),大于其他物质,因此水常用作冷却剂、取暖剂等。
4. 比热容的应用:根据Q=cmΔt可知,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甲、乙两物体,吸收相同的热量后,比热容大的物体温度变化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了解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为什么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
2. 讲解比热容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比热容的含义。
3. 讲解比热容的计算公式,并进行例题讲解。
4. 讲解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比热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随堂练习: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热容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7. 布置作业:(1)教材第13.3节课后习题。
(2)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比热容知识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比热容的概念2. 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 = Q/(mΔt)3. 水的比热容特点及应用七、作业设计1. 教材第13.3节课后习题。
2. 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比热容知识的实例,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第十三章内能第3节比热容方式一【问题导入】有一句关于新疆的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
”为什么新疆的昼夜温差会这么大呢?这与什么有关呢?导入语:要科学地解释这一问题,那就开始我们今天“比热容”的学习吧。
方式二【情景导入】同学们有没有这种生活体验——夏天的中午,在河边玩耍时,脚踩在沙石或泥土路面上与泡在河水里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导入语:这是为什么呢?通过学习比热容的知识你就能自己来解答了。
方式三【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图片:图13-3-1三峡水库的修建大大增加了当地的水域面积,这对当地的气候有无一定的影响?小华在互联网上看到一段资料:“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目前最大的三峡水利工程——三峡水电站建成后,三峡库区的气候会受到一定影响,夏天气温将比原来下降 2 ℃左右,冬天气温将比原来升高 2 ℃左右。
”导入语:专家们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预测?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便能揭开谜底。
1.帮助学生建立比热容概念(1)在概念上:可将比热容解释为表示物质吸热本领(能力)的物理量,可利用打比方的方法解释:质,这完全可以将其与密度相类比(例如:一杯水和半杯水的密度是相同的,比热容也是相同的;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比热容同样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典型实例与相关解释(1)问:在我国的南方地区,为了保护秧苗不受冻,傍晚向秧田里多灌些水,这是为什么?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夜间秧田里的水的温度变化小,秧田的温度不致降低太多,秧苗就不致冻坏。
(2)问:为什么说水最适合做冷却剂?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较多,冷却效果较好,所以水最适合做冷却剂。
例如:机动车上设有水箱,用水来给机器散热降温。
(3)问:暖气片和暖气管道中为什么用水做传热、散热的物质?答: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
在温度变化相同时,水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较多,在锅炉里吸收的热量多,在室内放出的热量也多。
教案:13.3 比热容学年:20232024学年教材章节: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3节教学内容:一、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理解比热容的概念,掌握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使学生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如暖气、热水袋等;3. 让学生了解比热容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 使学生认识物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自觉性。
教学目标:1. 知道什么是比热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2. 能够通过实验和实例,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了解比热容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热现象。
难点:通过实验和实例,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理解比热容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烧杯、温度计、热水、冷水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冬季北方家庭使用暖气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暖气的作用和原理;2. 提出问题:暖气是如何散发热量的?热水袋为什么能保持温度?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 介绍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比热容的定义和计算方法;2. 通过实例,如暖气和热水袋,讲解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3. 强调比热容在科学技术和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实验探究(1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测量不同物质的比热容;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 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物质的比热容差异。
四、随堂练习(5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热容的知识解答;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第3节比热容第1课时比热容知识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分析。
这两位同学的对话说的是否正确?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提出问题:大家都做过饭,考虑一下,给质量相同的水和食用油加热时,哪个温度上升的快?如何进一步的探究验证?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性能,需要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升高相等的温度,比较各自吸收热量的多少。
或取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使其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各自升高的温度。
进行实验:学生根据所涉及的实验,选出适当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同时记录数据。
归纳总结:(1)装水和砂子的烧杯规格要相同,要保证除了水和砂子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
实验中是通过观察水和砂子升高同样温度吸收热量是否相等来验证其吸热性能是否相同。
)(2)实验中砂子需要不停搅拌,这样才会受热均匀。
实验结论: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不相等。
探究点二比热容活动1:根据学生自己探究的实验得出比热容的定义。
活动2:让学生自学课本的11页内容,得出比热容的单位、符号和几种常见的比热容值。
归纳总结:(1)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作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2)(2)单位:J/(kg·℃)(3)水比热容是4.2×103 J/(kg·℃),表示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热量是4.2×103 J。
知识拓宽:出示课件,让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来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1)比热容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
是由物质本身决定的,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温度高低、升高或降低温度的多少、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等因素无关,可用来鉴别物质。
(2)当物质的状态发生改变时,比热容改变。
(3)比较两种物质吸收热多少时考虑物质的比热容、质量和温度升高的度数这三个因素,吸收多少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与物体升高的度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