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单元成语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成语教案模板高中数学
教学内容:成语
教学对象:高中学生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成语,使学生了解成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词汇量。
教学重点:掌握常用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灵活运用成语进行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教师向学生介绍成语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讨论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二、梳理知识
1.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的成语,如“一马当先”、“落井下石”等,并讲解其意义和用法。
2.教师以丰富多彩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
三、实践演练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语的分析和理解练习,让学生自行解释并使用成语进行造句。
2.教师设计成语拼图、填空等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成语进行互动。
四、实践应用
1.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成语演讲比赛,通过口头表达的形式展示自己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能力。
2.教师设计成语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成语进行文章或故事创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
力和想象力。
五、总结反馈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成语学习的看法和体会。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包括背诵和应用常用成语,写作一篇关于成语的文章等。
七、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更多成语学习资源和阅读材料,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初中成语专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能够运用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
3. 培养学生对成语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成语的定义、来源和分类。
2. 成语的典故、用法和语义。
3. 成语的游戏和 activities。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定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教师总结并给出成语的定义,解释成语的来源和分类。
二、成语典故与用法讲解(15分钟)1. 教师挑选几个典型的成语,讲解其典故和来源,让学生了解成语背后的历史文化。
2. 教师讲解成语的用法和语义,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成语。
三、成语游戏与 activities(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成语的记忆。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成语猜谜游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成语的重要性和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
2.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收集一些成语,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成语的数量和质量。
2. 学生作业中使用成语的情况。
3. 学生在日常交流中运用成语的情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成语的定义、来源和分类,让学生对成语有了全面的认识。
通过讲解成语典故和用法,让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成语,并在游戏中巩固成语的记忆。
通过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让学生进一步重视成语的学习和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初中成语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理解成语含义、运用成语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成语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成语的含义与结构特点。
2. 成语的来源与分类。
3. 成语的运用与辨析。
4. 成语故事欣赏与讲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成语的含义与结构特点。
2. 成语的来源与分类。
3. 成语的运用与辨析。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成语。
2.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解成语故事,让学生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含义。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4. 反馈评价法: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成语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成语的含义与结构特点:讲解成语的基本含义,分析成语的结构特点,如四字短语、对仗工整等。
3. 成语的来源与分类:讲解成语的来源,如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并分类介绍成语,帮助学生系统掌握。
4. 成语的运用与辨析:通过例句分析,讲解成语的正确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辨析成语的使用场合和语境。
5. 成语故事欣赏与讲解:选取适合学生的成语故事,让学生欣赏和讲解,加深对成语的理解。
6.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
7.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所学成语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积累、多运用成语,提高语文素养。
六、课后作业:1. 收集并背诵本节课所学的成语。
2. 举例子说明成语的正确运用。
3. 撰写一篇关于成语的短文,可以是成语故事、成语解析等。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成语的喜爱和运用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成语的积累和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词语一般用来形容哪些人。
志存高远精忠报国大义凛然英勇无畏
视死如归铁面无私秉公执法刚正不阿
这些词语都是形容、赞扬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的成语,我们可以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学习运用这些成语。
志存高远:指立志很高远。
精忠报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大义凛然:威严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英勇无畏:勇敢出众,没有畏惧。
视死如归:把死看作像回家一样,形容不怕死。
铁面无私:形容公正严明,不讲情面。
秉公执法:依照公认的道理或公平的标准执行法律。
刚正不阿:刚强正直,不阿谀逢迎。
2.读下面两组例句,体会句子不同的语气?想一想,练一练,然后和同学交流。
a.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b.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1)第一组例句中的第一个例句是两个反问句,一方面表达的意思更肯定,另一方面看出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思考与追问,朗读时一定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且一次比一次强烈;第二个句子是把第一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了,只强调了“为什么不能去”这一个疑惑,朗读时疑问语气没有第一组的强烈。
a.您何必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还愁没钱花?
b.您不用卖房子,只要您把胡子一剃,一登台,就不用愁没钱花。
(2)第一个例句是反问句,表达的意思也更肯定,读的时候,语调要上扬;第二个例句是陈述句,语气平缓,表达的效果没有第一句强烈,读的时候,语调稍平。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日积月累解释日积月累,意为每天都积累一些,时间长了就会累积成大的收获。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只要每天坚持做一点点,就能在未来取得更大的成就。
积累,是一种慢慢积攒的过程。
它需要时间和耐心的积累,不是一时之间可以完成的。
人类的成功少有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一段长时间的努力后,慢慢积累出来的。
例如,乔布斯的成功并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经过了多年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把苹果公司带到了世界领先地位。
日积月累这个成语,也告诉我们,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获得成功。
就像我们在学习中,只要每天积极学习,坚持不懈,经过时间的积累,就可以获得好成绩。
再例如,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每天坚持做一点点,不断累积,慢慢地就会变得专业。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来改变自己。
如果我们想变得更好,首先要做到认真努力,不断学习和涵养自己的品行,如果我们想要培养良好的品质,就要每天从细节做起,例如保持乐观心态、注重礼仪等等,经过长时间的不断积累,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总之,日积月累的道理,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我们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不断地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品质和能力。
在学习中,日积月累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学生,每天都要坚持学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长时间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领悟。
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才能够获得优异的成绩,并且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除了学习,日积月累的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非常重要。
对于工作来说,人们需要通过每天的努力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和能力,才能够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站稳脚跟。
在生活中,人们也需要不断地积累美好的经历和回忆,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正能量,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的挑战。
成长是一种不断累加的过程。
而通过日积月累的方式,能够让我们的成长变得更加稳固和有力。
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工作中,每一个每天都认真努力、充实自己、不断进步的人,最终都可以成为一名成功的人。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七单元成语及解释1.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的年月。
2.风华正茂:正是风采动人和才华横溢的时候。
形容青年朝气蓬勃、年轻有为。
3.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4.百舸争流:形容群舟争相行驶。
5.天伦叙乐:老人和孩子在一起其乐融融的样子。
6.危在旦夕:形容危险即在眼前。
7.从谏如流:指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水从高处流下一样顺畅自然,形容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8.洞若观火:就像黑夜里看火一样,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
9.以退为进:表面上退却,其实准备进攻的一种战略或战术。
10.化险为夷:将危险转化为平安。
10.放浪形骸:指行为放纵,不受约束。
11.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
12.图穷匕首: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13.悲歌击筑:亦作“悲歌易水”,常用以抒写悲壮苍凉的气氛。
14.切齿拊心:形容愤恨到极点。
15.发上指冠:毛发竖起的样子。
形容极度愤怒。
16.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表示事已如此,再要挽回已是无能为力。
17.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作悲壮之声。
18.秋毫不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
19.劳苦功高:指出了很多力,吃了很多苦,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20.约法三章:比喻以语言或文字规定出几条共同遵守的条款。
刘邦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得到了老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21.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他人手中,自己处于被人宰割的地位。
22.长歌当哭: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当:当作。
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
23.目不忍视:眼睛不忍看视。
形容景象极其悲惨。
高山流水:指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天籁之音:形容声音悦耳动听。
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回味。
黄钟大吕:黄钟,指古乐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大吕,指古乐十二律中六种阴律的第四律。
后遂以“黄钟大吕”借指正大、庄严、高妙的音乐或文辞。
轻歌曼舞: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
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极其精巧。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妙笔生花:形容文笔好,善于写作。
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高中语文成语课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成语,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实际应用。
2.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使其能够正确、恰当地使用成语。
教学内容:1. 成语的来源和分类。
2. 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3. 常见的误用和错别字。
4. 实际应用案例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重点:正确、恰当地使用成语。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写成语、解释等。
2. 投影仪:展示成语的来源、意义等。
3. 教学软件:成语接龙、成语填空等游戏,增加趣味性。
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学生已学的成语,提问其意义和应用。
2.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 学生活动:成语接龙、成语填空等游戏。
教学过程:1. 导入:故事导入,讲述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成语的来源、分类、意义和用法,以及常见的误用和错别字。
3. 巩固练习:提供一些成语,让学生解释其意义,并给出实际应用的例子。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强调正确使用成语的重要性。
评价与反馈:1. 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口头反馈、观察学生的参与度。
2. 为学生提供反馈,指出学生在使用成语中存在的问题,给出改进建议。
作业布置:1. 收集10个不熟悉的成语,写出其意义和用法。
2. 用5个成语写一篇短文或故事。
3. 阅读一篇文章,标注其中的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初中成语活动教案模板打印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成语,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2. 培养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感。
3. 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成语的意思和用法。
2. 成语的来源和故事。
教学难点:1. 成语的正确运用。
2. 成语的辨析和区分。
教学准备:1. 成语故事书籍或资料。
2. 成语卡片或黑板。
3. 教学录音机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成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向学生介绍成语的概念和特点,引发他们对成语的好奇心。
二、成语讲解(15分钟)1. 讲解成语的意思和用法,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内涵。
2. 通过例句展示成语的用法,让学生学会正确运用成语。
三、成语故事分享(15分钟)1. 分享成语的来源和故事,让学生了解成语的背景和文化底蕴。
2. 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对成语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记忆力。
四、成语游戏(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成语游戏,如成语接龙、成语猜谜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成语知识。
2. 通过游戏提高学生运用成语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所学成语,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1. 让学生课后阅读成语故事书籍,了解更多成语的来源和文化背景。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成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故事分享、游戏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成语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 讲解成语时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的解释,让学生能够快速理解。
2. 故事分享时要生动有趣,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3. 游戏环节要控制好时间,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和表达。
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信他们在成语学习上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部编版语文《狐假虎威》一等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部编版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狐假虎威》。
该文是一篇寓言故事,主要通过讲述狐狸借助老虎威风吓跑其他动物过程,揭示依仗别人势力欺压人道理。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体会成语“狐假虎威”含义;学习课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分析课文结构,领会作者写作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生字词,理解成语“狐假虎威”含义;学会运用课文中重点句子进行表达。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依仗别人势力欺压人行为是不道德,培养正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狐假虎威”含义,分析课文结构。
2.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点词汇和句子,领会作者写作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依仗别人势力欺压人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解故事情节。
3. 讲解生字词:对课文中生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读、书写。
4. 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成语“狐假虎威”含义。
5.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写作手法。
6.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人物形象和道理启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狐假虎威》2. 主要内容:课文结构、成语含义、重点句子、人物形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课文,理解成语“狐假虎威”含义。
(2)用课文中重点句子造句。
(3)分析课文中人物形象,谈谈你对他们看法。
2. 答案:(1)成语“狐假虎威”含义:比喻依仗别人势力欺压人。
(2)例句:他总是狐假虎威,欺负弱小。
(3)人物形象分析: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成语“狐假虎威”含义。
成语实践园地七
1、成语盘点
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
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羊肠小道顺手牵羊惊弓之鸟井底之蛙对牛弹琴画龙点睛叶公好龙龙飞凤舞鼠目寸光胆小如鼠照猫画虎狐假虎威车水马龙天马行空狼心狗肺狼吞虎咽狗急跳墙鸡毛蒜皮鸡犬不宁呆若木鸡画蛇添足打草惊蛇杯弓蛇影万象更新如鱼得水指鹿为马千军万马鹤立鸡群2、成语故事
指鹿为马
[成语故事]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慌地说:“请陛下看清楚了,这的的确确是一匹千里好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看时机
到了,转过身,用手指着众大臣们,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地轮流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释义]把鹿说成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语出] 《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
[用法]含贬义。
指故意颠倒黑白。
[例句] 坏人常常指鹿为马,颠倒是非,真是不应该。
3、趣味成语
在括号里填出动物名称,组成成语:
守株待()亡()补牢惊弓之()井底之()对()弹琴画()点睛叶公好()胆小如()照()画()()假()威车水()()
天()行空()心()肺()吞()咽()急跳墙()毛蒜皮呆若木()画()添足杯弓()影万()更新如()得水
指()为()千军万()()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