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1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三年级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主题:理解父母学生分析:我班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大半是留守儿童,让他们说一说父母为他们做了什么事,留守儿童们一件也说不出来。
甚至有的孩子还认为爸爸妈妈只知道挣钱,根本不关心、不爱自己。
留守儿童缺乏感恩父母之心,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留存在他们记忆中的,只有过年回家时看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旦学习不好,父母对他们只有批评、呵斥。
他们对父母缺乏了解。
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图片,让留守儿童了解父母曾为我们做的事,唤醒记忆。
2、让留守儿童了解父母的工作环境,知道父母的对孩子的牵挂。
3、培养留守儿童理解父母、爱父母的情感。
重点、难点:培养留守儿童理解父母、爱父母的情感。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笔和卡纸。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家长录的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了解学生状况1、爸爸妈妈都在外打工的请举手?2、爸爸和妈妈有一个在外打工的请举手?谈话引出留守儿童并板书:留守儿童二、忆童年,感受父母爱1、师问:孩子们,你能说一说爸爸妈妈都为你做了哪些事吗?2、播放课件,了解父母曾为孩子做了那些事,唤醒孩子对父母爱自己片段的记忆。
(一边放图片老师一边深情陈述父母曾为孩子做的事情,感化孩子。
)三、了解父母的工作,体会父母的辛苦1、孩子们,你了解父母的工作吗?2、观看图片和视频。
3、学生谈感受。
四、真情流露1、播放留守儿童父母录的视频,学生观看。
2、板书:父母、爱3、写一写: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4、做一做:过年的时候,出门在外一年的爸爸妈妈回家了,你想为他做什么呢:5、指生回答。
五、总结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求回报,他们为孩子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他们需要的是我们的理解。
爱他们就要让他们知道,回家给爸爸、妈妈打电话的时候,把今天你要对他们说的话,亲口告诉他们,让他们在外能安心的工作。
板书设计:理解留守儿童————→父母教学后记: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孩子们对父母多了一些了解、多了一些尊重。
有的爸爸妈妈还给我发微信说:“我家儿子给我打电话,让我们在外地安心工作,还说他以后再也不拖拉作业了,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
家庭教育的八个“一分钟一分钟接触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高。
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
但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等。
一分钟倾听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听九天,才会展翅。
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
注重有效的渊舌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
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一分钟游戏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找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
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
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引领孩子过充实的、向上的、快乐的生活。
一分钟矫正风给垂柳以矫正,才会有婆娑;浪给静水以矫正,才会有鱼跃;帆给船舟以矫正,才会有航速。
孩子有过错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
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
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激励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希望,激励能使人永远感悟幸福。
孩子出现过错以后,一定要进行矫正,但在矫正的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孩子前进,引导孩子反思,以情动人。
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励的武器,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斗志,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一分钟赞美阳光赞美一番花朵,花朵就会灿烂;雨露赞美一番禾苗,禾苗就会茁壮;大地赞美一番山川,山川就会锦绣。
1、晚上,妈妈听了天气预报,拿出孩子的毛衣,早上起来,妈妈对儿子说,今天气温下降了,多穿一件吧,孩子接过衣服穿上,急忽忽的开车走了,妈妈站在门口,用眼光护送着孩子,一直到孩子的车消失在视线中,才回过身来,找出自己的毛衣穿上,推着自行车上班了。
这就是中国的妈妈和中国的孩子。
2、在小区家属楼下,一个穿着得体的妈妈正在训斥自己的孩子,“你是怎么做的作业?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你不配作中队长。
”说着,一把撕下孩子衣服上的那个两道杠。
“回家,把今天做错的那道题重做十遍”这一幕,是十三年前发生在我面前的,我今天听说,那个孩子没上大学,现在还在社会上混。
真为那个曾是中队长和年级组第一名的孩子惋惜,连妈妈都不给自尊心的孩子,怎么能成才呢?3、当爸爸推开禁闭室的门进来的时候,我已经做好挨一顿严历训斥的准备,因为我毕竟打了一个不应该打的同学,还给他打进了医院,还是个女同学,虽然我进派出所的时候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但见爸爸来了,我还是有有些胆怯,不知为什么,我谁都不怕,只怕爸爸,虽然他几乎没打过我。
当我向爸爸伸过脸去,准备挨打的时候,爸爸温和的对我说:“走吧,跟我回家。
”我顿时呆在那里。
“还怔在那干什么,不想回去啊!”还是那样温和的语气,我心头一热,不由自主的跟着爸爸走出了禁闭室,默默跟在爸爸的身后,向家里走去,路上,我们父子二人没说一句话,到了家里,看到继母那鄙视的目光,内心的仇恨,又要重新燃烧起来,爸爸无声的看了我一眼,然后向另一个屋里走去,我会意的跟了过去。
“小子,你给我记住,不要惹事,但是既然惹了事,就不要怕事,怕,是解决不了事的,惹事前先要想想值不值,去吃饭吧。
”那一晚,我没见爸爸吃饭,从那天起,我再没给家里惹过事,因为我怕看到爸爸对我失望的眼光。
4、周日,跟爸爸和妈妈一起逛商场,下了公共汽车,我们一起往百货大楼走去,阿嚏!我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喷嚏,一只手及时递过一张纸巾,接过来,擦完随手扔掉了,爸爸看了我一眼,弯下腰,把我扔掉的纸巾拣起来,拿在手里,快走了几步,来到垃圾箱前,把它扔了进去,然后等着我赶上业,一起继续往商场走去,我们互相没有语言交流,但从那以后,爸爸的这个举动,定格在我的脑海里了。
家庭教育指导案例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胜利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
习惯决定人的性格,优良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
一、基本情况陈泽希,男,7岁,一年级学生。
一个自律性很差的男孩,放学后喜欢在外逗留,要和来接的外婆玩捉迷藏。
不按时回家写作业,一回家要先玩先吃。
个人卫生也很差。
家中只有妈妈可以管住他,但工作有比较忙。
父母专科毕业,平时工作比较忙,孩子基本靠外婆外公带。
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只有指责和责怪,孩子心中除了怨恨之外,孩子和家长的情感基础很稀薄。
二、主要问题该生常常表现出一种散漫的情绪,无组织,无纪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我行我素,自控能力差,对老师的批评不予理睬,缺乏上进心,对集体漠不关心,学习成绩差。
经过老师、家长的教育,他有时会承认错误,并向同学、老师道歉,但简易反复,好事多磨,毛病又犯。
三、生活的背景父母平时工作较忙,工作地点又在金山,孩子从小和外婆外公一起长大,因此父母与孩子感情不深,同时从小受到老人的溺爱而“染上”一些“恶习”;第一年级后父母虽然和孩子一起生活但是没有表现出为人父母的关爱,当孩子犯错误时不是指责就是打骂。
四、案例分析1.该生父母双职工,家境大凡,但父母对其教育意见及方法不统一,母亲的性格比较倔强,平时由于孩子较小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上学后学习跟不上,尽管请了家教,但孩子根源不听家教老师的话。
2.由于该生行为表现“怪僻”,因此本班同学都较少主动与其交往,使其没有知心朋友;从孩子的行为中可以得出:孩子的心理成长同父母的生活密切相关缺少父母的爱缺少他人的关心和重视势必会对孩子带来创伤。
五、指导方法学校教育(以班主任为主):1、情理交融,化解阻力教师平时多点时间与该生接触、交往,做该生的朋友,并认真听取他的倾诉,给予其理解、慰籍,特别注意对他尊崇和信任,即尊崇其人格,尊崇其合理要求和隐私,信任其自我改正及自我教育的能力。
第一章绪论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涉及到家长和子女两个方面家长:素质:教育观念、教养态度、教育能力行为:创设环境、主动教育行为和被动教育行为学前儿童:子女对事物的认识子女对家长的态度、子女与家长沟通的能力子女在家庭教育中的行为子女接受家长教育的行为行为子女影响家长的行为二、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的具体过程发展-教育-指导-指导工作的组织管理(选)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是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第二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方法1.情报研究2.调查研究:现状研究,相关研究,相关研究,.发展研究。
发展研究:纵向的追踪研究(一组对象,多次调查)横断研究(多组对象,一次观察) (选)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的已有事实进行的研究是调查研究。
3.经验总结4.科学经验总结(逻辑的、理性的,事实材料,理论,主题,内在机制。
)5.实验研究、指导实验研究的两种类型:①单组实验:一个班(或几个年龄相同的班,或整个幼儿园)(比较指导前后)②等组实验:两个(或三个以上)平行班(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三.行动研究第三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二、现代教育发展的这四种能力分别是:1.学会认知2.学会做事3.学会共同生活4.学会生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1.素质教育走进家庭”将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主旋律;2.依托社区是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发展方向;3.创建学习型家庭拓宽了家庭教育的思路第二章家庭第一节家庭的概述一.家庭概念:婚姻是家庭的起点(最主要,否是家庭的首要指标)1.血缘(纽带,重要指标)2.共同生活,有密切的经济交往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收养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组织(简答)家庭的本质和特征(1)两性结合,延续后代(2)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其自身产生和发展的历史(3)是人类的基本群体,不仅为人们创造了社会的基本条件,而且还因此满足人们从物质到精神的多方面需要二.家庭发展的四种形式1.血缘家庭(群婚制)2.普那路亚家庭(群婚制家庭,又称为团体婚姻)3.对偶家庭(个体婚制)4.一夫一妻制家庭三.家庭的生命周期1.新婚夫妇的两人世界2.孕育孩子阶段3.为人父母、养育孩子阶段4.孩子长大成人阶段5.老年阶段第二节家庭结构1.核心家庭主要特点:人口少,结构较简单优势:有利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更易建立亲子之间的感情达到教育的一致性;经济独立,能自由决定对孩子的物质投资等缺陷:儿童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儿童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等。
《家庭教育与小学生成长》教学设计李晓静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知道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方法及原则。
3. 知道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
三、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家庭教育的实例。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如今,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教育也自然而然成了重中之重。
但是统观现代家庭的教育,大部分家教均有溺爱孩子的现象,我想在这样的环境下,问题少年地出现,青少年犯罪的产生,不能说与我们当今的家庭教育不无一点关系。
孩子的成长,与家庭自然脱不了关系,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三四年的时间在家度过,上学后除了在学校的八小时,剩下的时间几乎也是在家中度过,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应该放在首位,好的家庭教育培育出栋梁的例子也举不胜举,比如哈弗女孩刘亦婷,不适当的家庭教育把天才变成庸才的不胜枚举,最典型的“伤仲永”今天我们就谈一谈《家庭教育与小学生的成长》二、实例说明,分析理解(1)、教师讲述几个“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例子”以引起家长注意。
事例一:说到家庭教育,这让我想起在、曾经有家长和我说起:老师,孩子最听您的,我们管不了,您多费心了。
我无语,我不敢苟同,这么大的责任家长怎么会一推二五三呢,我岂敢担当此重任呢?教师分析: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说明了什么?家长把家庭教育放在了哪里?不单单是这个家长,有好多家长都会这样说,自己管不了孩子,让老师多费心……孩子这么小,家长管不了,可见您与孩子的沟通在哪里?费心,我们是应该的,可是作为家长,您又对您的孩子费了多少心呢?家庭教育的地位在哪里?交流讨论:事例二: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妈妈,自己在工作中做事强硬干练,事业上是很成功的,因此,她们苛求孩子也做到最好,一旦孩子没有做好,就可能就会遭到母亲的责骂,这种“强势”的情绪严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正常发育。
家庭教育今天我们共同探讨当今社会压在我们家长心头上的最沉重的话题——教育孩子。
为什么一个孩子我们失败不起?一个孩子许多家长跟我说,当人什么都有的时候,只要发现孩子不行,马上什么感觉全军覆没。
一、做家长的一定要注意学习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悲剧:一对众口称誉的医生夫妇,他们儿子七岁时从奶奶身边回来,再也无法建立亲子感情,稍有不如意,打骂孩子成了家常便饭,孩子受不了了,便偷了家里的钱想逃回爱他的奶奶家,途中被发现送回,父母没有反思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能拿出这么大的勇气回到奶奶身边,孩子在找温暖,相反父母却认为这还了得,这么小就会偷钱,一阵残酷的毒打想把孩子“打改”,但这次毒打,不但没有使孩子认错,反而让孩子对这个家庭彻底绝望了,一个原本聪明可爱的孩子在家得不到温暖,只能到社会上寻找,很自然结交了一些野孩子,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日子一天天在冷漠中过去,儿子犯错父亲毒打,积压在父母与孩子心里的怨恨却在接近极限,终于有一天因为某一件事情这种仇恨爆发了,儿子趁父母不在家发疯似的将家里所有的东西都砸碎了,连同他那颗心,然后喝农药自杀,在被送医院抢救过来后,他的父亲却欲置也于死地,再次被抢救过来,同样不时折磨的父亲下定最后决心,他用手术刀切断了孩子的股动脉,据说当时鲜血直溅到天花板上,连抢救都来不及,他父亲哭着要自杀:“让我去死吧,我养了这么个不争气的儿子。
”震撼人心的悲剧,儿子是痛苦的,他父母面对儿子的痛苦决不亚于儿子面对他们的痛苦,这种痛苦是双方的。
悲剧发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不知道今后如何去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而这才是最可怕的,我们太爱孩子了,但是我突然发现我们不会教育孩子……爱孩子是动力,父母都会本能做的,农民种庄稼,只有爱是不行的,还要讲方法,我们家长教育孩子只有爱是不够的,也要讲究方法。
我们今天是心灵的交会,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个普通的老师,为了我们共同的愿望——教育好我们的孩子,我希望今天我们都有收获。
就从我的工作说起吧,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常听家长说:“孩子不说瞎话。
”是这样吗?请先听我谈一件发生在我们幼儿园里的一件事,一天一个家火冒三丈地找到园里,说他孩子回去以后告诉他:老师打她了,这个家长要打老师,我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因为他说的这个男老师平时非常和善,脾气特别好,他不可能动手去打一个小女孩的,好不容易打发家长之后,经过调查才知道,原来这个小女孩用指甲抓破了另一个孩子的脸,老师发现以后,把她叫到旁边耐心地教育她,并帮她修了修指甲,放学走的时候,这个小女孩指着这个老师说:“你等着,回来我让我舅舅打你。
”当时这个老师没在意,果然几天之后,她的舅舅找上门来要打老师,原因显然就是她告诉她舅舅老师打她了。
实际原因是老师破坏了她的武器,这个小女孩仅仅两岁半,孩子不说瞎话码?所以通过这个事情,我就想说我的第一个观点,做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学习。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他们获得知识太迅速,太容易了,网络社会,想知道什么就能知道什么,想了解哪一方面就能了解哪方面。
美容、减肥、交友、娱乐等等,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想一想我们那个时候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哪些?几部经典的电影、连续剧粒粒可数,听听广播,看看书,仅此而已,我们是被动的,演什么,播什么,看什么,就知道什么,而现在呢?想知道什么,就能看什么,而且很迅速,很方便,包括正面的和负面的,再加上孩子们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所以他们的进化太快了,我们做家长的不知道学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你怎么去教育孩子,只有不断学习,你才能知道现在的孩子经常在想什么,会犯什么错,他们喜欢哪种交流方式,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总之,只有通过学习,我们才能走近孩子,了解孩子,教育好孩子,我给大家讲一故事:有一天,猫抓一只老鼠,老鼠跑得很快,没抓住,其他老鼠很羡慕它,说:你到底是经过锻炼的,猫都抓不住你,结果这只老鼠很得意,猫在外面急得喵喵叫。
等了一会儿,没有声音了,其它老鼠说:“唉,猫走了,咱们出去吧?”结果这只老鼠说说:“不能出去,现在猫的技能也提高了,我们不能上当,再等等。
”又过了一个小时,外面听到狗叫,这只老鼠就说:“我们可以出去了。
”其它老鼠问:“为什么狗叫就可以出去了?”这只老鼠说:“因为狗和猫是不在一起玩的,狗抓耗子多管闲事。
”这时候,这个老鼠就带着老鼠们出洞了,结果一出洞,就被猫抓住了,这只老鼠说:“我肯定死定了,可是我想问问你是用什么计谋抓到我的。
”猫得意地说:“你看,都什么年代了,我不换两招,哪有饭吃,多学了门外语,刚才那个狗叫是我学的。
”你们看看猫为了生存,都转变观念,注意学习,我们人不与时俱进能行吗?现在经济改革是一年一个样,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我们的孩子处在一个这样的环境中,每天也在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而家长的教育观念几十年、几百年一个样跟不上现在的形式。
仔细想一想吧,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呢?是从我们父母那里学到的!我们父母又是从哪学习教育孩子呢?是从我们祖父母那里学到的!我们祖父母又是从哪里学习教育孩子呢?……于是,我们追溯到了我们的祖先——猿人!追溯到了类人猿!追溯到了大猩猩!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搞培训班,而恰恰教育孩子这个关系到家庭,关系到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上,让许多人忽略,我们的家长从来不需要合格证,永远不会下岗,这也许就是家庭教育的悲剧所在。
农民种庄稼,都知道害虫在进化,一年比一年厉害,一年比一年难活,所以要新农药,机器几年要更新,不更新就落后,同样侵蚀孩子的病毒也在进化,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要更新,作为家长我们面对的孩子是人,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在发展,人在变化,所以我们家长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方法,才能适应孩子的成长,才能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二、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意识:教育好孩子最主要的应该靠谁:也就是谁应当承担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是社会,是老师,还是家长?是家长,家长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一个老师,每天面对的是五、六十个孩子,除了繁重的课业负担,还要教育孩子,他没有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孩子,没有精力去因材施教,社会上有许多不良风气和诱惑在侵蚀着孩子的身心,几个老师是不能保证几十个孩子不受伤害的。
而我们的家长和孩子是一对一的,从效率上看,家长教育孩子的效率高。
我们通常认为孩子好不好关键在家庭、学校、社会,社会风气好不好我们控制不了,学校和老师好不好,我们也左右不了,我们只能把握自己,有的家长孩子出问题了,怪学校,怪老师,就是不怪自己,你把孩子这个宝贝押在别人身上,这个孩子是你的,老师好,你的孩子就好,老师不好,你的孩子就不好,你输起吗?我们应该把孩子这个宝押在自己身上,教育孩子是我们自己的事,人生没有彩排,孩子只有一个,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是你自己的,一个是自己的身体,另一个是自己孩子。
我们家长应该把教育孩子当成人生的第一件大事去抓,从现在做起,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不要把教育好自己孩子寄希望于别人。
三、赏识我们的孩子满足一种需求,无形生命中最强烈的需求:赏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鼓励”,而是用老百姓的土话就是“看得起”,相信他能成功,从心里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能成功,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发出“你能行”的信息给他,孩子接受这样的信息,他就有了自信。
人人都需要赏识,赏识是无形生命中最强烈的需求,什么是赏识呢?它不是简单的“表扬”、“鼓励”,比如“张三在单位得到领导的赏识”,也就是得到领导的欣赏、肯定,这种感觉是由内而外的,它表现在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个眼神、一个细节,都散发着赏识的信息,形成一个氛围,赏识用老百姓的话就是“看得起”。
“士可杀不可辱”你可以杀掉我,但不能看不起我。
“士为知己者死”你看得起我,我愿意为你赴汤蹈火。
两句名言千古绝唱,反映了我们每个人都有被别人尊重的那种心态,不仅孩子需要,我们成年人一样。
我们女同胞,新换一个发型,新穿一件衣服,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的,你不用当面奉承她,哪怕你用赏识的目光多看几眼,她也会心里美滋滋的,成年人都如此,何况孩子,一个美国电影《师生情》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优秀的教师,第一次见到了一个长期受歧视的15岁的黑人孩子,他几句话一下子就把孩子给唤醒了。
他说:“孩子,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你是天下最好的孩子,你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老师现在让你数一下老师这只手究竟几个手指头?那孩子从来没有受过这样的鼓励他他热血沸腾,勇敢地说“三个”,你猜老师说什么:“太好了,孩子,你太了不起了,你一共就少数两个嘛!”那孩子眼睛一下放光了,爆发,后来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走向辉煌,所以我们要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的孩子,相信他一定能成功,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发出“你能行”的信息给他,孩子经常接受这样的信息,他就有了自信,他就能走向成功。
赏识教育,我感到我自己就是一个受益者,我上学的时候,成绩一直不错,但不是出类拔萃,有一年我转到一个新的学校就读,那个班成绩全校最好的,我在那个班里成绩平平,我感到自己黯然失色,对我触动很深的是我们宿舍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女生丢了钱,老师盘问了宿舍里的几个学生,当然也包括我,现在想起来,老师问问我是很正常的事,但那时候,强烈的自尊心让我感到老师的盘问不但不赏识我,而且是对我的侮辱,使我对老师产生了敌意,晚上睡着了,说梦话都骂老师,自然对老师所教的学科不再感兴趣,那年中考我的成绩很不理想,现在这么过去了,回想起那个学校我感到天空却是灰蒙蒙的,中考没考好,我只有复习一年吧,这一年,我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很欣赏我的班主任,老师让我当了班长,并给我说:“你很聪明,好好学习吧,我给各学科老师都说了你是个好学生,让老师们多关心你?”我听了很高兴,久违的“好学生”又回来了,但我基础没打好,我感到了压力,没办法,只有赶紧学习,老师讲一课,我学会一课,坚决不能落后,坚决不能让老师发现我不行,我心里想:尽力装好学生吧,尽力学习吧,千万别露馅。
就这样我一直装到考上师范,到现在也没露馅。
在老师的眼里一直认为我是个好学生,所以通过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我感到赏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真的很重要,要经常用赏识的态度和孩子交流,不要盯着他的孩子缺点不放,一天,一个年轻的妈妈找我,他的孩子5岁,说孩子这不对,那不对,我就问他:“你孩子有什么优点?“她想了半天一个想不起来,我问她孩子有什么毛病,结果她一口气讲了5个,你说这种妈妈怎么能把孩子培养成功,你看孩子才5岁,你从心里觉得他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他将来能成功吗?我们幼儿园去年冬天搞个小测试,目的检查一下老师们的工作,看看孩子们掌握知识情况,当我们测到小班一个小男孩时,孩子的一句话让我们触动很深,永远不会忘记,他说:“老师,你别问我了,我是个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