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高分技巧
- 格式:pdf
- 大小:371.77 KB
- 文档页数:56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高分策略公务员考试行测部分是考察考生逻辑思维和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行测数量关系题目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和策略。
本文将介绍一些行测数量关系题目的高分策略,帮助考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一、充分理解题目要求在解答行测数量关系题目时,首先要充分理解题目的要求,明确所给出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
可以通过画图、列式等方式清晰地展现题目的信息,确保能够准确地理解问题。
二、确定变量与关系在解答数量关系题目时,需要确定相关的变量,并找到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将所给条件用变量的形式表示出来,并确定主要的数量关系。
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
三、运用逻辑推理和推算行测数量关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条件,进行逻辑推理和推算。
通过分析各个条件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所需的结果。
在推理和推算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一些常见的数学方法,如代入法、逆向推理、抵消法等,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考生更快地解答题目。
四、分类别分析行测数量关系题目种类繁多,可以根据题目的特点进行分类别分析,找出每一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例如,有些题目需要考生找出最小值或最大值,有些题目需要考生进行多个变量的对比等。
通过对不同题型进行分类别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解题技巧。
五、刻意练习在备考过程中,刻意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行测数量关系题目,考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进行刷题。
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六、注意时间管理公务员考试行测部分时间紧张,需要考生合理安排时间。
在解答数量关系题目时,可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所需的时间,合理决策是否先解答该题或跳过该题,以保证时间的合理利用。
七、阅读透彻,注意答题要求行测数量关系题目有时会采用较复杂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考生在解答时需要充分阅读题目,确保理解题目所要求的答题要求。
同时,注意答题的准确性和规范性,避免因粗心或马虎导致的错误。
公务员如何提高数量关系题的解题速度数量关系题在公务员考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解题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着考试成绩。
那么,作为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应该如何提高数量关系题的解题速度呢?以下是一些建议供参考。
1.掌握基本知识和技巧要提高数量关系题的解题速度,首先要牢固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
了解各种关系的定义和性质,熟悉常见的数量关系题类型,学会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和转化思路,是解题速度的基础。
2.划分信息和条件在解题过程中,通过准确、迅速地划分信息和条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到关键信息,为解题提供指导。
将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进行分类整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本质,减少思维的碎片化。
3.建立解题框架数量关系题往往涉及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解题时需要建立一个清晰的解题框架。
可以使用图表、表格等方式将变量和关系表示出来,将问题可视化,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全貌和关键点。
4.寻找关键词和思路在解答数量关系题时,需要仔细分析问题中的关键词和关键信息,并运用相应的思路快速解题。
例如,寻找问题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等关键点,或者根据问题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方法和公式。
5.练习和模拟提高数量关系题的解题速度需要不断的练习和模拟。
可以选择一些模拟试题进行练习,逐渐熟悉各种题型和解题思路。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时间的控制,逐渐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
6.注意解题的思维顺序在解答数量关系题时,需要注意解题的思维顺序。
一般来说,可以先从整体到局部,先找到问题的大致解法和思路,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计算和分析。
同时,要注意解题的逻辑性和严谨性,避免思维的跳跃和错误。
7.合理利用辅助工具在解答数量关系题时,可以合理利用辅助工具,如计算器、草稿纸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完成计算和推理,提高解题速度。
但是要注意合理使用,不要依赖过度,避免影响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提高数量关系题的解题速度需要掌握基本知识和技巧,划分信息和条件,建立解题框架,寻找关键词和思路,进行练习和模拟,注意解题的思维顺序,合理利用辅助工具等。
行测数量关系快速解题技巧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中,数量关系一直是让众多考生头疼的部分。
然而,只要掌握了一些有效的快速解题技巧,就能在这一模块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实用的行测数量关系快速解题技巧。
一、代入排除法代入排除法是行测数量关系中最常用的技巧之一。
当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或者正面求解比较困难时,可以从选项入手,将选项逐一代入题干中进行验证。
例如,有一道题说:“一个数除以 7 余 3,除以 8 余 4,除以 9 余 5,这个数最小是多少?”这道题如果直接去计算,会非常复杂。
但我们可以从选项入手,依次代入进行验证。
比如先看 A 选项,如果不符合条件就排除,再看 B 选项,直到找到符合条件的选项为止。
二、数字特性法数字特性法包括奇偶特性、整除特性等。
奇偶特性:两数之和与两数之差的奇偶性相同。
例如,如果两个整数的和是奇数,那么它们的差也一定是奇数。
整除特性:若整数 a 除以非零整数 b,商为整数,且余数为零,我们就说 a 能被 b 整除。
比如,能被 2 整除的数的末位数字是偶数;能被 3 整除的数,其各位数字之和能被 3 整除。
利用这些数字特性,可以快速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缩小解题范围。
三、赋值法当题目中给出的具体数值较少,而只给出了比例关系或者倍数关系时,可以通过赋值来简化计算。
比如,题目中说“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之比为 3∶2”,我们可以设甲的工作效率为 3,乙的工作效率为 2,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其他条件进行计算。
四、方程法方程法是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关键是要找准等量关系,设出合适的未知数。
例如:“某工厂有工人 100 名,其中熟练工与非熟练工的人数比为4∶6,后来又招了一批熟练工,使得熟练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60%,问新招了多少熟练工?”我们可以设新招的熟练工人数为 x,然后根据熟练工人数的前后变化列出方程进行求解。
五、十字交叉法十字交叉法适用于解决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混合,或者两种不同比例的对象混合等问题。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高分技巧公务员考试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的数量关系部分一直是让众多考生感到头疼的模块。
但其实,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数量关系也能成为我们得分的利器。
接下来,就为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高分技巧。
一、熟悉常见题型数量关系的题型种类繁多,但常考的题型相对固定。
比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利润问题、几何问题、排列组合问题等。
我们要对这些常见题型的基本公式、解题思路和方法了如指掌。
以工程问题为例,其核心公式是“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我们要能够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灵活运用公式,通过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等方法来解题。
再比如行程问题,无论是相遇还是追及,都有其特定的公式和解题套路。
二、掌握解题方法1、代入排除法当题目中给出的选项信息充分,或者通过直接计算比较困难时,可以采用代入排除法。
将选项逐一代入题干,看是否符合条件,从而快速得出答案。
比如,一道题问某个数是多少,给出了四个选项。
我们可以从选项A 开始,代入题目中的条件进行验证,如果不符合,再代入 B 选项,依次类推。
2、数字特性法根据题目中所涉及的数字的特性,如整除特性、奇偶特性、倍数特性等,来快速排除错误选项或者直接确定答案。
例如,如果题目中说某数能被 3 整除,那么我们可以根据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性(各位数字之和能被 3 整除)来判断选项。
3、方程法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来求解是一种常见且有效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设未知数要有技巧,尽量使方程简单易解。
4、赋值法当题目中只给出了比例关系,没有具体的数值时,可以通过赋值来简化计算。
比如,对于工程问题,我们可以给工作总量赋值一个方便计算的数值。
三、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在数量关系的解题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计算。
因此,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平时要多进行一些速算练习,比如乘法口诀的熟练运用、两位数的平方计算等。
同时,在计算时要认真仔细,避免粗心大意导致的错误。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高分技巧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临近,考生们也在积极地复习,希望能在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中崭露头角。
在此提醒考生,复习不能盲目,备考也不能没有方向,公务员考试也是有秘诀的。
掌握了这些秘诀,会让你的复习更轻松,拿高分也更容易。
第一,考前的准备用权威教材掌握大纲脉络。
大家首先要准备一本公考的权威教材。
公务员考试作为一门标准化考试,所测试的能力是相对固定的,当然小的题型多少有变化也属正常,但所测试的能力不会变。
真题讲解有着相当的参照性,所以看辅导书首先需要包含历年以及各省市的真题讲解,公务员教材中心的《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综合教材》就比较好,至于其他的教材如何,在此就不妄加评论了。
把教材中的内容认真看透,熟练掌握,争取做到融会贯通。
数学部分要靠题海战术。
不管你对数字敏不敏感,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只要你多做题多总结,数学不好也可以通过反复大量的做题也会成为公考数学高手。
其实公考除了几道新题,每年基本就重复那几类题,所以数学通过反复练习是可以拿高分的。
如果不会做,那数字推理会耗费你大量时间。
建议大家将不会做的数字推理记录在本子上,通过大量做题积累下来,然后每天花半个小时看笔记本。
只有重复再重复,数字灵敏度才会真正出来。
只要坚持,秒题离你不远。
资料分析相信大家都知道其重要性,20分的分值而且很容易,只要做出来就能保证准确率。
所以资料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将行测节约下来的时间花在资料分析上。
资料分析平时也要练习,琢磨出估算等各种方法,提高口算能力,提高对一群数字的快速处理能力,资料分析是不能放弃的题。
言语理解一定要做的快。
依靠语感而不要过多理性分析。
言语理解与表达是这样的情形,一段文字,时间很短,可能还来不及仔细品味就必须马上选出答案。
这里主要靠对文字的敏感和快速反应。
言语理解慢慢分析太浪费时间。
快速扫描题干和选答案才是正道。
复习言语理解最好的方法是:通过练习申论来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培养语感。
公务员中的数量关系题解题技巧数量关系题是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涉及到对数学运算的灵活运用以及对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准确解答这类题目时,以下是一些解题技巧供您参考。
1. 仔细阅读题目在回答任何数量关系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陈述的意思和要求。
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逐步阅读并提炼出关键信息。
2. 绘制图表或制定计划对于涉及到多个变量的数量关系题,可以通过绘制图表或制定计划来帮助理清思路。
图表可以是表格、线图或柱状图等形式,计划可以是时间表或步骤安排等。
3. 找出问题的关键在数量关系题中,往往有一些关键信息或关键点需要特别注意。
这包括数量的比例关系、增长率、减少率等。
找出这些关键点,有助于迅速定位问题的关键以及解题思路。
4. 利用代数解题对于一些数量关系题,可以使用代数方法解答。
这涉及将问题转化为方程或不等式,并利用数学运算解决。
代数解题方法适用于一些抽象的问题,可以帮助简化计算过程。
5. 分析选项与答案在选择题形式的数量关系题中,通常会提供多个选项供选择。
在做题时,可以通过逐个排除选项的方式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与给定条件或问题进行对比、计算或估算,可以判断哪个选项最符合要求。
6. 实际操作或逻辑思维有些数量关系题需要根据实际操作或逻辑思维来解答。
这可能涉及到模型的构建、推理和合理假设等。
在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运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逻辑思维,勇于尝试和推理。
7. 多练习和总结数量关系题是需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和分析思维的题型,因此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悉和掌握解题技巧。
在做题后,及时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以便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迅速应用。
总结:公务员中的数量关系题解题技巧包括仔细阅读题目、绘制图表或制定计划、找出问题的关键、利用代数解题、分析选项与答案、实际操作或逻辑思维,以及多练习和总结。
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帮助您在公务员考试中更好地应对数量关系题,取得优异的成绩。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高分技巧在公务员考试的行测科目中,数量关系一直是众多考生感到棘手的模块。
然而,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攻克这一难题并非遥不可及。
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在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中取得高分的实用技巧。
一、深入理解题型数量关系的题型种类繁多,包括行程问题、工程问题、利润问题、排列组合问题等等。
每种题型都有其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因此,第一步就是要对各种题型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类。
以行程问题为例,核心公式是“路程=速度×时间”,但会有相遇、追及、流水行船等不同的情境。
对于工程问题,关键在于理解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之间的关系。
只有对每种题型的特点和规律了如指掌,才能在考试中迅速判断题目类型,选择正确的解题方法。
二、熟练掌握基本公式和定理数量关系中的很多题目都依赖于一些基本的公式和定理。
比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和公式;勾股定理等等。
这些公式和定理是解题的基础,必须要牢记于心,并能够熟练运用。
同时,对于一些常见的数学运算规律,如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等,也要能够灵活运用,以简化计算过程。
三、善于运用代入排除法在面对一些复杂的题目或者没有清晰解题思路的题目时,代入排除法往往能发挥奇效。
将选项中的数值代入题目条件中进行验证,可以快速排除不符合的选项,从而缩小答案范围,甚至直接得出正确答案。
例如,对于一个方程求解较为复杂的题目,如果选项的数值比较简单,可以逐个代入方程,看哪个选项能够满足方程的条件。
四、巧用数字特性法数字特性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解题方法。
比如整除特性,如果题目中提到“某数能被3 整除”,那么这个数的各位数字之和也能被3 整除。
奇偶特性,两个奇数相加为偶数,两个偶数相加为偶数,奇数加偶数为奇数等。
通过对数字特性的分析,可以快速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从而节省解题时间。
五、学会方程法方程法是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常用方法。
当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比较明确时,可以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或方程组来求解。
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高分技巧公务员考试是众多考生追逐的目标,而行测中的数量关系部分往往是让许多考生感到头疼的环节。
但别担心,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技巧和方法,这部分也能成为你得分的利器。
首先,我们要明确数量关系考察的重点。
它主要涵盖了数学运算、数字推理等内容,涉及的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代数、几何、概率、排列组合等。
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准备。
一、掌握基础知识是关键想要在数量关系中取得高分,扎实的基础知识必不可少。
比如,代数中的方程、不等式、函数等;几何中的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的性质和公式;概率中的古典概率、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排列组合中的加法原理、乘法原理等。
这些基础知识就像是建房的基石,只有基石稳固,房子才能建得牢固。
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死记硬背,要理解其原理和推导过程。
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不仅要记住公式,还要明白公式是如何通过首项、末项和项数推导出来的。
这样,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灵活运用。
二、熟练运用解题方法1、代入排除法当题目中的条件比较复杂,直接计算比较困难时,代入排除法往往能起到奇效。
将选项逐一代入题目中进行验证,符合条件的即为正确答案。
比如,在求解一个方程时,如果直接求解比较繁琐,我们可以先从选项中选取一个数值代入方程,看是否满足条件。
2、数字特性法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数字特征,如整除特性、奇偶特性等,快速排除不符合条件的选项。
例如,如果题目中提到某个数能被 3 整除,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 3 的整除特性(各位数字之和能被 3 整除)来判断选项。
3、方程法方程法是解决数量关系问题的常用方法。
通过设未知数,根据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求解。
在设未知数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未知数,以便于列方程和求解。
4、赋值法对于一些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数值,只给出了比例关系或倍数关系的问题,可以采用赋值法。
给其中的某个量赋予一个具体的值,然后按照题目中的条件进行计算。
三、善于总结题型和规律数量关系的题型众多,但每种题型都有其规律和特点。
公务员行测技巧如何提高数量关系分析能力公务员行测中的数量关系分析是考察考生数学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
提高数量关系分析能力,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解答数学题目,提高应试成绩。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些提高数量关系分析能力的技巧。
一、理解题目要求在行测考试中,数量关系分析题目通常以文字描述形式出现,考生首先需要仔细阅读题目,充分理解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
理解题目是解题的基础,只有理解准确,才能找到解题的方向,避免走入歧途。
二、运用图表方法数量关系分析题目通常涉及到数据的比较、表格的分析等内容,因此,考生可以适当地运用图表方法来辅助解题。
可以通过绘制图表、用图来表示条件和关系,将抽象的问题具象化,便于理清思路和解题思路。
例如,可以画出表格、流程图、图表等,帮助自己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题目。
三、掌握基本运算方法数量关系分析题目中经常需要进行基本的数学运算,如加减乘除、百分数计算、比例关系等。
因此,考生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的运算方法,包括口算和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熟练的运算能力可以提高解题效率,减少出错的可能性。
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数量关系分析题目往往需要考生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因此,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数量关系分析能力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解题训练、逻辑思维训练等方式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多做一些逻辑思维题目,培养自己的推理和分析能力。
五、多做练习题提高数量关系分析能力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方法。
可以通过做模拟题、历年真题等方式进行练习,熟悉不同类型的题目,熟练运用解题方法,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六、注意时间管理在行测考试中,时间非常宝贵,考生需要合理规划和分配时间。
数量关系分析是行测中的一个单元,考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解答题目。
因此,考生在练习阶段要注意时间管理,掌握解题的时间分配,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提高数量关系分析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理解题目要求、运用图表方法、掌握基本运算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多做练习题和注意时间管理等。
行测数量关系快速解题技巧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数量关系部分一直是让众多考生感到头疼的模块。
但实际上,只要掌握了一些有效的解题技巧,就能在考试中快速准确地解答出数量关系题目,从而提高整体成绩。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些实用的行测数量关系快速解题技巧。
一、代入排除法代入排除法是行测数量关系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解题方法之一。
当遇到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较为复杂,直接计算比较困难时,可以尝试将选项逐一代入题干中进行验证。
如果某个选项能够满足题干中的所有条件,那么它就是正确答案。
例如:一个三位数,各位数字之和为15,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5,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 3 倍,求这个三位数是多少?A 627B 726C 933D 825我们首先来看 A 选项,6 + 2 + 7 = 15,百位数字 6 比十位数字 2 大 4,不符合“百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5”,所以 A 选项错误。
再看 B 选项,7 + 2 + 6 = 15,百位数字 7 比十位数字 2 大 5,个位数字 6 是十位数字 2 的 3 倍,符合所有条件,所以 B 选项正确。
C 选项 9 + 3 + 3 = 15,但百位数字 9 比十位数字 3 大 6,不符合条件。
D 选项 8 + 2 + 5 = 15,百位数字 8 比十位数字 2 大 6,不符合条件。
通过代入排除法,我们很快就能得出答案是 B 选项。
二、数字特性法数字特性法是根据题目中数字所具有的特性,如奇偶性、整除特性、倍数特性等来快速排除错误选项或直接确定答案。
比如:某单位组织员工去旅游,如果每辆车坐 45 人,则有 10 人没有座位;如果每辆车坐60 人,则空出一辆车,问该单位共有多少员工?A 240B 250C 260D 270我们可以设车的数量为 x 辆,根据员工总数不变可列方程:45x +10 = 60(x 1)化简得到:45x + 10 = 60x 6015x = 70x = 14 / 3车的数量必须是整数,所以这个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
2012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数量关系高分技巧一、变量变化之比例这部分可以参考习题常识去掌握这部分的题目二、变量守恒之比例这部分是通过我们求解的试题中某个变量恒定的把握。
通过这个恒量在整个比例中所得的比例点的不同参照物下的变化来反向了解整体变化或者是与之相关联的变量变化的情况。
下面我们通过试题来了解这样的类型【2008年安徽真题】一个袋子里放着各种颜色的小球,其中红球占四分之一,后来又往袋子里放了10个红球,这时红球占总数的三分之二,问原来袋子里有多少小球?A8B12C16D20―――――――――――――――――――――――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直接看出不变的部分是除红色小球以外的部分我们称之为非红色部分小球个数=红色+非红色刚开始非红色:整体=3:4添加10个红球之后是非红色:整体=1:3这两个比例的参照对象是不同的他们相差10个球我们可以将表示同一恒量的比例值统一起来看3:41:3=3:9我们发现整体的比例值发生了变化变化了多少9-4=5个比例点对应的就是10个小球所以每个比例点是2个小球则答案应该是2×4=8个小球【习题二】某校六年级有甲,乙两个班,甲班学生人数是乙班的5/7,如果从乙班调3人到甲班,甲班人数是乙班的4/5,则乙班原有学生多少人?A.49B.63C.72D.84――――――――――――――――――――――――――这个题目的恒量是甲乙两个班级的总人数,我们发现题目所有的变动只是内部活动没有外界的加入和整体的流失。
所以总人数就是一个恒定量开始的时候乙班人数:总人数=7:12从乙班调3人进入甲班则比例发生变化为乙班人数:总人数=5:9总人数分别是12和9个比例点是不统一的即每个比例单位值不相同了所以我们首先进行的就是统一比例值12和9的最小公倍数是36那么调动前后的比例就可以表示为21:36和20:36我们发现甲班的人数多了一个比例点那么这1个比例点就是对应的调入的3人总人数是36个比例点则总人数3×36=108人而乙班人数则是3×21=63人【习题三】有银铜合金10公斤,加入铜后,其中含银2份,含铜3份。
如加入的铜增加1倍,那么银占3份,铜占7份,试问初次加入的铜是多少公斤?A3B4C5D6――――――――――――――――――――此题的恒量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是银,最初的一次银:铜=2:3再次加入铜后,银:铜=3:7我们根据银是固定的统一一下比例2:3=6:93:7=6:14我们发现铜增加了14-9=5个比例点那么增加的部分很容易就可以从选项里面看到5这个答案了如果要具体求值再继续思考我么知道2次增加的铜是一样多。
那么回归到10公斤的时候铜应该是9-5=4个比例点4+6=10每个比例点就是1公斤自然我们就知道准确的值就是5公斤了总结:很多问题其实其实就是学会寻找一个折中或者学会抓住一个特质比例法就是让我学会在都在变化的变量中找准变化比例规律。
进而找出变化的环境和范围。
或者找出守恒的变量通过它找到对等的关系有只猴子在树林采了100根香蕉堆成一堆,猴子家离香蕉堆50米,猴子打算把香蕉背回家,每次最多能背50根,可是猴子嘴馋,每走一米要吃一根香蕉,问猴子最多能背回家几根香蕉?要想猴子背回家最多香蕉,就要背着香蕉走的路尽量少,因此安排猴子先背50个香蕉到25米处,此时只剩25个香蕉,再回去背50个到25米处,此时在25米处有50个香蕉,一次全部背回家,能够剩余25个香蕉。
(在这种情况下,猴子后25米只走了一次,走的路程最少。
如果最后走一次的路程大于25米,那么吃掉的香蕉就要多于25个,剩下的香蕉就要少于25个。
)【例题】有a,b,c,d四条直线,依次在a线上写1,在b线上写2,在c线上写3,在d线上写4,然后在a线上写5,在b线,c线和d线上写数字6,7,8……按这样的周期循环下去,问数2008在哪条线上?A.a线B.b线C.C线D.d线【解析】abcd分别代表每个数除以4的余数,每条线上的余数相同,分别是1,2,3,0,因为2008除以4余0,所以在d线上,选D【例题】小王工作一年酬金是1800元和一台全自动洗衣机。
他干了7个月,得到560元和一台洗衣机,问这台洗衣机价钱为多少元()A.1176B.1144C.1200D.1154【解析】小王做12个“7个月”要得到560*12+12台洗衣机,跟干7年共1800*7+7台洗衣机应该是相等的。
即5台洗衣机=1800*7-560*12,1台洗衣机=360*7-112*12,尾数应该是6,选A【例题】15克盐放入135克水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盐水重量变为100克,这时盐水的浓度是多少?浓度比原来提高了百分之几()A.75%,12.5%B.25%,12.5%C.15%,50%D.50%,62.5%【解析】盐的重量是不变的,因此浓度=15/100*100%=15%,选C【例题】小张和小王两人比赛珠算,共有1200题,小张每分钟算出20题,小王每算出80题比小张算同样多的题少用2秒,问:小王做完1200题时,小张还有多少题没做()A.10B.15C.20D.5【解析】小张3秒做一道题,小王每算240道题要比小张少用6秒,即小张还差2道题,于是1200/240=5,小张还有5*2=10道题没做,选A【例题】某校二年级全部共3个班的学生排队.每排4人,5人或6人,最后一排都只有2人.这个学校二年级有()名学生。
A.120B.122C.121D.123【解析】本题即4,5,6的任意公倍数+2,此题采用最小公倍数=122某单位有78人,站成一排,从左到右数,小王是第50个,从右往左,小张是第48个,则小王和小张之间有多少人?A,16B,17C,18D,20容斥原理问题,加上小王、小张和中间的人,共有50+48-78=20人,所以小王和小张之间共有18个人。
人们将1/10表示为1月10日,也有人将1/10表示为10月1日,这样一年中就有不少混淆不清的日期了,当然,8/15和15/8只能表示为8月15日,那么一年中像这样不会搞错的日期最多会有多少天?不会搞错的有这么几种类型:类型一:前后两个数字相同:1/1,2/2,3/3,……,12/12,共12天,类型二:有一个数字大于12,其中1、3、5、7、8、10、12月有31-12=19天,4、6、9、11有30-12=18天,2月在平年中有28-12=16天,闰年有17天。
于是类型二共有7*19+4*18+16=221天,或者闰年222天综上,共有12+221=233或234天。
某地区2009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107亿元,同比增长8.7%第四季度实现工业增加值828亿元,同比增长12.5%问:前三个季度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为多少?A7.4%B8.8%C9.6%D10.7%8.7%应该介于12.5%和前三个季度的工业增长率之间(因为8.7%是两个数值加权平均出来的),选A关于加权平均,举个例子,X=a*p1+b*p2,其中p1+p2=1,p1,p2均为正数,a<b,那么a<X<b 现要挂号邮寄120本书,每11本重2千克,邮局规定(为计算方便,略有改动):印刷品的邮费是每千克0.8元,不足1千克的以1千克计,每件限重5千克,挂号费每件0.6元(含手续费0.3元),试问:这批书最省的邮费为多少元?()A.20.6B.20C.19.6D.19.2为使邮费最省,则每次尽量装满,5千克只能装11+11+5=27本,于是120本书应该分为27+27+27+27+12每包邮费=5*0.8+0.6=4.6元12本书的邮费=3*0.8+0.6=3元于是120本书=4.6*4+3=21.4元,无答案所以考虑把最后一个装满4千克,这样就还可以装10本,从前面的2包中取出10本,于是4千克的邮费=4*0.8+0.6=3.8最省邮费=3.8*3+2*4.6=20.6,选a一次测验中共有10道问答题,每题评分标准时:回答完全正确,得5分;回答不完全正确,得3分;回答完全错误或不回答,得0分。
那么,至少()人参加这次测验,才能保证至少有3人的得分相同?将这10道题分为0,3,5三类,那么用插空法,有C(12,2)=66种方法。
但是3个5分的与5个3分的得分相同,于是当有5道题得了3分时,此时剩下的5道题还有C(7,2)=21种方法,要减掉于是有66-21=45种不同的分数于是至少要45*2+1=91人参加考试才行。
一只船从甲码头往返一次共用4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每小时多行12千米,因此后2小时多行16千米。
那么甲,乙两个码头距离时多少千米?顺水比逆水多行16千米,说明顺水行了4/3小时,于是逆水行了4-4/3=8/3小时根据V顺-V逆=S/t顺-S/t逆,且V顺-V逆=12得到S=32有9颗相同的糖,从明天起,每天至少吃一颗糖,吃完为止,请问一共有多少种吃法?A256B512C1024D2048类似插空法,可用插空法求解。
但是此题没有规定吃完的天数,因此需要分类,再采用加法原理。
假设N天吃完,则根据插空法,有C(8,N-1)种吃法。
N可以取1,2,……,9,所以共有C(8,0)+C(8,1)+……+C(8,8)=2^8今年,祖父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6倍;若干年后,祖父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5倍;又过若干年后,祖父的年龄是小明年龄的4倍。
祖父今年多少岁?A.60B.66C.72D.78年龄问题,只要牢牢把握住年龄差就好了。
根据第一句,得到年龄差是5的倍数同理,年龄差也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于是年龄差是3,4,5的倍数,至少是60,年龄差不可能是120,所以年龄差是60再根据第一个条件,容易求得祖父72岁,小明12岁。
A,B,C,D,E是5个不同的整数,两两相加的和共有8个不同的数值,分别是17,25,28,31,34,39,42,45,则这5个数中能被6整除的有几个?A.0B.1C.2D.3不妨设A<B<C<D<E,则必有A+B=17,A+C=25,C+E=42,D+E=45。
得知BC之间差8,DC之间差3,AE之间差17,所以AB距离+DE距离=17-3-8=6,又DE的奇偶性不同,所以DE之间的距离只能是1,3,5.若是1,则D=22.E=23,于是C=19,A=6,B=11.于是B+C=30,舍去若是3,则D=21,E=24,于是C=18,A=7,B=10,符合题意,被6整除的有两个,选C51.学校举办一次中国象棋比赛,有10名同学参加,比赛采用单循环赛制,每名同学都要与其他9名同学比赛一局.比赛规则,每局棋胜者得2分,负者得O分,平局两人各得l分.比赛结束后,10名同学的得分各不相同,已知:(1)比赛第一名与第二名都是一局都没有输过;(2)前两名的得分总和比第三名多20分;(3)第四名的得分与最后四名的得分和相等.那么,排名第五名的同学的得分是:A.8分B.9分C.10分D.11分【解析】每场比赛都能产生2分,10人单循环共有C(10,2)=45场比赛,共9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