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3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感恩教育活动的创新策略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感恩他人、善于分享、宽容待人的重要环节。
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关于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感恩教育活动的创新策略,供参考:1. 感恩主题展览:组织班级学生展览,以感恩为主题,展示学生的感恩事迹、感恩心情和感恩行动。
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写作等形式,展示学生对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的感恩之情。
2. 感恩日记: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感恩日记,记录自己一天中所感恩的事情和人。
可以在班级中分享自己的感恩日记,激发学生之间的感恩情感和共鸣。
3. 亲子感恩活动:邀请学生的家长来班级参与感恩活动,可以是一场亲子感恩午餐、一次亲子感恩游戏等。
通过亲子活动,增强学生对家长的感恩之情,促进家校合作。
4. 尊师重道教育:组织学生开展尊师重道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会感恩老师的教育和培养。
可以组织学生为老师制作感恩礼物,写感恩卡片,或者开展尊师重道主题的班会活动,展示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5. 爱心义卖:组织班级爱心义卖,将所得善款用于资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
通过参与和组织义卖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并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共享意识。
6. 志愿者服务:引导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到社区、村庄等地开展公益活动,如清理环境、帮助老人购物等。
通过实际行动,让学生体验到为他人付出的喜悦,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和乐于助人的品质。
7. 感恩故事分享:在班会活动中,安排学生分享感人的感恩故事,激发学生对他人的感激之情。
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写感恩故事,或者从书籍和网络中找到适合的故事进行分享。
8. 感恩返校日:组织已毕业的学生返校,邀请他们分享他们的学校生活和成长经历。
通过与毕业生的交流和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和珍贵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在农村小学班级管理中,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如班会、展览、游戏等,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调整。
浅谈农村小学生感恩情怀培养策略农村小学生感恩情怀的培养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村小学生生活环境相对困苦,学习资源有限,容易陷入消极情绪,缺乏对生活、师长、父母和社会的感恩之情。
培养农村小学生感恩情怀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几种有效的培养策略。
家庭教育是培养农村小学生感恩情怀的基础。
农村家庭教育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感恩习惯。
家长可以借助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来灌输孩子们感恩的理念,如教育他们对家人的付出表示感谢,教育他们学会珍惜每一餐饭,教育他们理解父母的心情和付出等等。
通过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从小养成感恩的习惯,将感恩之情融入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学校教育是培养农村小学生感恩情怀的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组织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学校可以设置相关的课程,如道德与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他们所受到的恩惠是多么的重要。
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感恩主题的班级活动,如感恩母亲节、感恩教师节等,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感恩的力量。
社会教育是培养农村小学生感恩情怀的重要环节。
农村小学生一般缺乏接触外界的机会,很难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组织参观、实践等形式,让学生走出农村,了解到社会对他们的扶持和帮助。
也可以通过社会教育让学生参与一些公益活动,如捐款、献爱心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带来的快乐,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怀。
教师的示范行为对培养农村小学生感恩情怀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指导者,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要具备感恩之心,并通过自己的行动和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感恩的故事、引导学生做感恩日记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学会感恩。
培养农村小学生感恩情怀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
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教师的示范行为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情感。
相信通过这些努力,农村小学生的感恩情怀定能够得到积极的培养和发展。
学会感恩如何让小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如何让小学生懂得感恩在现代社会,许多小学生可能因为过于关注自己的需求与期待而缺少对他人爱和感恩之心。
然而,感恩是一种重要的品质,不仅有益于个人成长,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教导小学生学会感恩是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本文将介绍如何让小学生懂得感恩,并从实际操作层面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
一、培养亲子关系首先,家庭是孩子感恩教育的重要基础。
父母应该起到榜样的作用,展示感恩的行为和态度。
他们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方式,如与孩子分享一天中的小幸福、说一声“谢谢”、给予一个温暖的拥抱等等,来向孩子传递感恩的意义。
其次,鼓励孩子经常表达感激之情。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写感谢信,或者鼓励他们在家庭聚会时,向祖父母、亲戚和朋友传递感恩的心声。
这不仅可以增强亲子关系,还可以锻炼孩子的情感表达能力。
二、营造感恩氛围学校是培养学生感恩的重要场所。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和班级管理来营造感恩氛围。
其中一种方式是组织感恩日活动,让学生在这一天展示对老师、同学和家长等的感激之情。
此外,利用教育资源,如故事书、诗歌以及影视资料,向学生传递感恩的理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来培养感恩心。
例如,组织学生去社区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或者参与环保行动。
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学生将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感恩的重要性。
三、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为了进一步加强感恩教育,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相关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感恩节目表演,通过音乐、舞蹈等方式来表达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的感激之情。
此外,学校还可以设立感恩卡片墙,鼓励学生在卡片上写下感谢的话语,并张贴在墙上展示。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表达内心的感激之情,还可以激发其他人的感恩之心。
四、教育小学生关注社会最后,教育小学生关注社会是培养他们感恩思维的另一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定期分享社会公益活动的新闻和事例,引导学生了解贫困地区的生活情况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幸运。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募捐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用实际行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为学生灌输感激之情和行为的教育,包括对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的感恩。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感恩教育尤其重要。
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必要性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不断的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感恩教育能够帮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付出,老师的悉心教导,同学的帮助与支持,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感恩教育,孩子们会更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如此才能更有信心勇往直前,更有力量克服身边的困难。
二、实施方法(一)父母引导父母是孩子们成长的主导者,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父母应该教育孩子懂得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当孩子们获得成功时,应该让他们知道这些是父母为他们提供的基本条件,让他们感到父母对他们的爱并非惟一无二,同时让他们知道应该珍惜家人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形成感恩之心,懂得以人为本。
(二)老师教育小学生的老师是孩子们第二亲人,他们的言行对孩子们理性认识和感悟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老师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情感需求,通过课前讲授和班会等形式引导孩子们接受感恩教育。
让小学生自己感受到身边人的关心与陪伴,从而产生感恩之心,并且产生奉献的心态。
(三)课程内容感恩教育应该纳入小学的课程体系中,逐渐渗透到各个学科中,无论是语文、数学、音乐、美术,都应该包含一些感恩教育的内容。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感恩主题班会或感恩课堂,多让孩子们了解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他们有意识地感悟生活的意义,明白珍惜生命和重视时间的重要性。
(四)真正体验体验式感恩教育是一种通过小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来深化感恩教育的方法,让孩子通过亲手动手、实地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明白生命的可贵,同时更能接受来自父母、老师和同学的爱和帮助。
学校可安排家访、社区服务、慈善募捐、公益活动等各种实践活动,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享受服务别人、帮助别人、感恩社会的快乐。
小学生“感恩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是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学生树立感恩之心,懂得感恩父母、老师、朋友以及社会。
在当今社会,感恩教育活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它对培养孩子们的品德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小学生参与感恩教育活动的重要性。
一、提升孩子们的情感认知1.1 帮助孩子们认识到父母的辛苦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孩子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父母为他们付出的辛苦和努力,从而懂得珍惜父母的爱。
1.2 增强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培养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1.3 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关心他人,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和爱心。
二、促进孩子们的成长和发展2.1 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学会承担责任,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回报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关爱。
2.2 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独立思考和行动,不仅懂得感恩,还能够主动为他人提供帮助。
2.3 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从而增强自信心,更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三、培养孩子们的社会责任感3.1 帮助孩子们认识到社会的贡献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孩子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贡献,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和付出。
3.2 培养孩子们的公益意识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学会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3 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孩子们可以学会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些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四、促进家庭和学校的互动4.1 加强家庭教育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参与,共同感受爱的力量,加强家庭教育,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发展。
4.2 增进师生情感参与感恩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尊重和感恩老师的教导,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灵健康、向上向善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丰富、社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孩子们普遍存在着缺乏感恩之心、自私自利、消极懒惰等问题。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还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能力。
本文将从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方式和方法、实施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心灵世界尚未完全成熟,缺乏独立思考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这一阶段,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
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珍惜,可以培养出学生的感恩之心、感恩之德,使他们发展出谦虚、懂得感恩的品质。
感恩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
感恩的心态能够减轻负面情绪,缓解压力,提高学生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感恩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人际关系。
学会感恩能够使学生更加关心周围的人,更加愿意与他人分享,增加与他人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方法1.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首要环节。
老师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看影视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他人的善意、爱心,向他人表达感激之情,树立感恩意识。
2.行为示范老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行为榜样。
教师要主动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他人的关怀和爱意。
3.感恩活动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感恩活动,例如在节日或者特殊纪念日为老师、家长、义工等特别的人举行感恩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表达感激之情。
4.艺术教育通过音乐、绘画、手工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感恩之情,从而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1.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最早的社会环境,也是最重要的感恩教育阵地。
家长们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引导孩子懂得感恩。
带孩子去看望年迈的老人,让孩子亲身感受老人们的孤独和需要关爱。
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树立感恩之心,培养学生感恩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真正懂得感恩,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
在小学生阶段,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感恩之心,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么,在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感恩教育呢?接下来,我们来浅谈一下小学生感恩教育。
家庭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父母可以向孩子展示感恩的态度,当孩子得到礼物或者得到别人的帮助时,父母要及时提醒孩子要说“谢谢”。
当父母得到他人的帮助时,也要向孩子表示感谢,让孩子明白感恩的重要性。
父母还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一些志愿者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懂得帮助他人的重要性,明白得到他人帮助时应当怀着感恩的心。
学校教育也是感恩教育的关键环节。
在学校教育中,老师需要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教授一些感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作为人应该怀着感恩的心。
老师也可以在日常的说学校文化建设中加入感恩教育元素,比如举办一些感恩主题的活动,组织学生去爱心院所探望孩子,或者参与一些公益活动等。
这些活动将有助于增强学生感恩之心,让他们懂得珍惜和感恩。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让学生从中受益。
在班会上,可以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恩故事,让他们学会感悟和珍惜。
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爱心人士或者感恩教育专家来为学生讲解感恩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
社会也应当积极参与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社会上应该加大对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提倡社会各界关注孩子的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成为社会风气,从而推动学校和家庭更好地进行感恩教育。
社会上也可以组织一些感恩教育的培训活动,提供更多的感恩教育资源,让更多的家长和老师能够参与进来,共同为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出一份力。
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而小学生正处于个性形成和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感恩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小学生感恩教育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进行感恩教育。
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学会感恩。
父母可以在生活中给予孩子爱和关怀的同时,也要教育他们懂得感恩。
比如,当孩子得到礼物或者帮助时,父母可以引导他们及时表达感谢之情,让孩子懂得感恩之道。
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亲身示范,带领孩子参与一些公益活动,让孩子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懂得感恩之心。
其次,学校教育也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学校里,老师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感恩教育主题班会或者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丝一毫都是来之不易,都需要我们心存感激。
同时,老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到感恩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志愿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感恩,让感恩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最后,社会教育也是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
社会上有许多感恩教育的相关活动,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比如义工活动、爱心捐赠等。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懂得感恩的重要性。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带领孩子走出社会,去看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孩子感受到社会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
综上所述,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应该贯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的感恩教育,才能让孩子们真正懂得感恩,懂得珍惜,从而健康成长。
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感恩之心在每个小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如何让小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会感恩不仅有助于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益于塑造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然而,由于年幼、经验不足,小学生往往不太懂得感恩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教育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让小学生学会感恩的方法和策略。
1. 关心家庭教育家庭是小学生学习感恩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该起到表率作用。
父母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教育孩子懂得感恩。
例如,父母可以鼓励孩子主动帮助家庭成员,对父母的付出心存感激,并及时表达出来。
同时,家庭中可以定期举行感恩活动,让孩子亲身体会到感恩的力量和快乐。
2. 鼓励参与公益活动公益活动是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例如义卖、义勇军等,让他们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同时,教师亦可利用课堂教育讲解公益知识,启发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
3. 创设学习环境学校是培养小学生感恩意识的重要场所。
教师应该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每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美。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相互帮助,共同完成任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感恩意识。
4. 通过故事培养小学生对于故事充满了兴趣和好奇心,可以通过讲述富有感恩主题的故事来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
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感恩的榜样,故事情节可以突出感恩的重要性和好处。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述这些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理,并与他们分享个人的感悟和体会。
5. 鼓励感谢和礼仪小学生学会感恩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学会感谢和礼仪。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说故事等形式,教授学生感谢他人的方式和方法。
例如,教会学生如何写一封感谢信,如何恰当地表达感谢之情等。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亦可时常提醒学生要主动说一声“谢谢”、“对不起”、“请”等礼貌用语。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感恩观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健康心态的表现。
在当今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传播的便捷,人们往往容易忽视对他人的感恩之情。
而对于孩子来说,正确引导他们的感恩观,不仅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良好品格,更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珍惜、感恩并回馈社会。
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感恩观呢?1. 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引导者。
要想引导孩子学会感恩,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父母应该时刻保持一颗感恩的心,不仅要对家人、朋友表达感激之情,更要在日常生活中示范出对他人的尊重和感恩之心。
只有父母以身作则,孩子才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正确的感恩态度。
2.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重要途径之一。
父母可以通过分担家务、关心他人、尊重师长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生活所带来的帮助和影响。
3. 鼓励孩子参与公益活动参与公益活动是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捐助物资等方式,让孩子亲身体会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从而懂得珍惜拥有的一切,并学会回馈社会。
4.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同理心是理解和体谅他人情感、需求的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故事、影视作品等方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到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帮助,从而培养出一颗善良、宽容且感恩之心。
5. 教育孩子珍惜拥有教育孩子珍惜拥有是培养感恩之心的重要环节。
父母可以通过适当限制物质条件、鼓励节约使用资源等方式教育孩子珍惜拥有,并让他们明白拥有并不代表永远拥有,只有懂得珍惜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生活中点滴幸福。
6.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是培养孩子感恩之心的重要保障。
只有孩子具备了自信心,才能更加坚定地走向社会、回馈社会,并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结语正确引导孩子的感恩观是每个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
通过以身作则、培养责任感、参与公益活动、培养同理心、教育珍惜拥有以及培养自信心等多种途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珍惜并回馈社会。
浅谈小学生感恩教育策略
作者:巢翠玲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05期
【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培养学生用感恩之心对待他人,营造校园感恩环境三个方面,结合工作实践阐述了怎样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关键词】小学感恩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72-01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
我们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
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
要使学生学会感恩,要从小抓起,把它作为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的方面。
那么,如何做好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呢?
一、培养学生感恩父母
1.了解父母的艰辛。
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以致学生过多的关注自我的需求,从未体验过父母是用怎样的辛勤劳动来满足他们的这些需求的。
要让孩子了解这一切,我安排了一次实地调查,内容是父母一天的工作。
学生到父母工作的地方看一看,把看到的想到的写成调查报告。
当学生把调查报告在全班交流时,一位女生这样写到:“我妈妈的工作是一名打扫街道的清洁工人。
每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给我做好早餐,自己草草吃过早餐就带着昨晚的剩饭干活了。
她怕惊动我们睡觉,每次都悄悄地起来、悄悄地出去。
妈妈说每天她都要趁着人们还没起床,街上行人车辆不多的时候打扫,这样才不影响别人。
每天晚上妈妈都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冬天的时候,手指头都裂开了。
看着妈妈因沉重的劳动而显苍老的面容,我心酸极了,为什么我以前不睁开眼睛看看妈妈呢?我都做了什么?每天伸手要钱,买吃的,买玩的,还与同学攀比。
我觉得自己真是不孝顺的孩子,对不起妈妈。
以后我会努力学习,将来让您过上好日子。
”此时她已泣不成声,其他学生也是泪水盈眶,感恩之心也随之觉醒。
2.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学生的感恩之情应见诸于行动中,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
班主任应以《弟子规》《三字经》作为蓝本,培养学生感恩父母,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小事,一句温暖的话语无不是对父母的报答。
所以,我利用假期或不同的节日布置给学生一些任务:像母亲节、父亲节、感恩
节、教师节等,教育学生学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为爷爷奶奶捶捶背;为父母做一个菜;学会自己动手制作贺卡,给父母老师写感谢的心里话。
让学生懂得他们的成长离不开父母、亲人及社会的关心、教育和培养。
通过这些让学生体验孝敬父母的快乐。
学生从中获得的体验是前所未有的,有的学生说:“做这些事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可以报答父母了。
”家长也说:“孩子们的举动令我们非常感动,也觉得很欣慰。
”
3.及时反馈、鼓励。
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采用展板、手抄报、演讲、讲座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感恩教育氛围。
很多家长与老师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所以从家长和老师方面都要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学生所做的感恩行为及时鼓励,而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拒绝孩子的感恩之举。
有些学生常反映,他们在提出给妈妈做家务时,父母说:“不用了,把你自己的书读好就行了;只要你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爸爸妈妈什么家务也不要你做。
”这样是不可取的,孩子的感恩之心会被磨灭。
家长应对孩子的举动感到自豪,让自己和孩子都享受到关爱的温暖。
老师这方面也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可以利用班会把家长请来,讲述孩子孝顺父母的事情,让学生与家长都觉得骄傲。
二、培养学生用感恩之心对待他人
《弟子规》里说:“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
我们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
在家里懂得父母的辛苦;在学校里,明白老师及工作人员的不易;在社会上,能想起他人的难处和别人对自己的好处。
渐渐地孩子会知道父母、他人对自己的付出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从而能产生感恩的情愫。
其实,学会感恩很简单,告诉我们的孩子,永远都需要感谢,感谢失败,让你获得教训;感谢挫折,让你学到许多东西;感谢亲人,让我们体会温暖和天伦之乐;感谢朋友,让我们分享友谊的快乐;感谢亲人,让我们体会温暖。
在感恩的心情中,让孩子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他们也将因此而成为更健康、更完整、更完美的人。
三、营造校园感恩氛围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为此,必须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陶冶,心灵得到震撼。
1.讲述“感恩”的故事。
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让学生用优美动听的童声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以此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是一切德性之源,是中华伦理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是中华文化的特点。
2.创办“感恩”主题手抄报。
以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创办有关“感恩”主题的手抄报,让学生在办报、读办过程中感受感恩的快乐。
3.开展传统国学教育活动,如诵读《弟子规》或《三字经》等经典国学,从中学习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让这些名言警句时刻提醒自己,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
4.借传统节日创办“小小孝星”活动。
让学生把感恩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感恩教育是教师、家长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导致教育结果的走样或变异。
为了让学生懂得获得爱与付出爱同样重要,学校和家庭配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关心、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情感,懂得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和一切有帮助的人,使感恩变成心态和品质。
参考文献:
[1]邵珠玲,感恩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1)
[2]王永强,中小学生孝德教育重建策略[J],教育评论,2011(6)
[3]李文萍,小学生感恩行为现状与培养策略的研究——以广州市越秀区海珠中路小学为例[J],教育导刊,2012(10)
[4]郝振君、苏亮亮,小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