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最新文化塑造人生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34
人教版高中政治教材的编排问题与修订方向——以《文化生活》为例发布时间:2021-03-08T11:02:21.9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6月(下)第18期作者:李军[导读] 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李军神农架林区高级中学湖北省神农架林区 442400相对新课标,现在正在使用的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4年4月第5版,2016年12月第7次印刷。
经过多次修订,内容观点很好的契合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精神,结构也更趋合理,材料引用紧扣时代脉搏,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包括笔者自身在内的一线教师也还是发现了很多教学中不好用的地方,有的地方甚至被称作瑕疵,学生也反映感觉和以前用的教材有些不一样,感觉更懵了。
为了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我从四个方面探讨一下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值得商榷的地方,以求达到更好的完善教材以更好教和更好学,以达到教的更好和学得更好的目的。
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主要围绕文化及其影响,或者作用来进行理论编排的。
从纵向的角度,开宗明义,教材一开篇就直接由现象入手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文化,并在明确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从文化与社会的角度阐述文化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但是“文化”作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的核心观点,是后面相应观点和理论展开的基石,说清楚,讲透彻是很有必要的,尽管有的专家和老师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首先是一门思想政治课,而不是一门文化理论课程,有其思想性。
比如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晓妹、谢树平老师在所著《《文化生活》教材第二单元解读》一文中,这样的观点就很明显,但这并不是说因此我们就可以不注重理论的逻辑完整和核心概念交代清晰讲解透彻。
笔者认为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教材第一单元中“文化”这一核心概念就存在交代不清晰讲解不透彻的问题,概念扎堆,有“淡化定义”过甚的嫌疑。
文化对人的影响【考点解读】考点提示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2. 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3. 丰富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知识经纬【知识清单】(一)文化影响的表现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________,来自于各种形式的________。
2.文化影响人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文化影响人们的________活动、________活动和________。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________的特点,一般不是________的、________的。
(2)文化对人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________、________地接受的。
(3)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________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上,都是________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它们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________和________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对人生的积极作用)1.丰富精神世界(1)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________着人。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________。
(2)积极参加________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________的重要途径。
(3)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________,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2.增强精神力量(1)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________和________,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2)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________的前进方向。
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2016·湖北部分高中期中]在这个有以“拼爹”为尚,以“炫富”为荣的年代,莫言站在世界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奖台上,并未像许多人预期的那样谈文论志、吟古颂今,却不惜娓娓长篇讲述着自己贫穷的、裹了小脚、不识字的母亲。
没有振振有词的大道理,只有平实朴素的小故事。
这说明()①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②文化环境决定人生发展的方向③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着人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 D解析作家的成长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说明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说明文化塑造人,①④正确;文化环境影响而不能决定人生发展方向,②错误;只有优秀文化才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错误。
2.[2015·聊城二模]“要想剪除旷野的杂草,方式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庄稼。
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这启示我们()A.文化对社会实践的发展起促进作用B.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C.美德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D.应该主动、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答案 D解析想让灵魂无纷扰,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强调的是人们应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影响,D正确;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能起促进作用,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B排除;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C错误。
3.[2016·安徽示范高中联考]校园文化建设,为校园增添了文化气息,营造了团结、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发挥才能提供了平台。
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文化能影响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④大力发展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 B解析①错误,文化具有双重性,不能笼统说“促进”作用;④错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公民享有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微专题二十四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背景材料】2016年4月15日晚上,?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总决赛落下帷幕。
当晚安徽霍山县19岁女大学生殷怡航在“诗词大会〞总共10场比赛中第一次亮相,却以绝对优势出其不意地击败了4位实力悍将,又成功战胜了守擂擂主,拿下了全国总冠军,堪称本次大赛最大“黑马〞。
同?汉字听写大会?一样,2021年?中国诗词大会?因其新颖赛式,深刻文化内涵而圈粉无数。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之后,由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自主研发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根本宗旨,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智慧与情怀中汲取营养,修养心灵。
节目于2016年2月12日〔正月初五〕起每周五晚20:00播出,至2021年4月15日,主持人是董卿,总共有10期,每期90分钟。
在4月15日晚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中,经过“个人追逐赛〞与“擂主争霸赛〞比拼,最终,十场比赛,第一次亮相殷怡航,与守擂者李子琳在对决时,率先拿到5分,成为总冠军。
【考点链接】一、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1.文化塑造人生。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精华,几乎无一字无来历,每一句诗都蕴含着深厚传统文化。
诗词本身涵纳了关于节日丰富传统习俗,读之能触摸到几千年来积淀传统文化。
读之有利于丰富人精神世界,增强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开展。
2.文化在综合国力中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是综合国力重要标志。
诗词涵盖不少做人做事道理,对于孩子成长大有裨益,尤其值得继承与发扬。
文艺工作座谈会一、背景材料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在讲话中对当前文艺现状发表了看法和评论,对文艺工作者和文艺创作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1.文化生活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文化塑人生。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文艺工作者是灵魂的工程师。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
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