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演唱技巧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07 MB
- 文档页数:1
9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24而保持着永恒的魅力。
它被不断重新演绎和解释,每一代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共鸣。
这反映了莫扎特作品的文化传承和它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证明了它的音乐和戏剧性依然具有不衰的吸引力。
二、美声唱法的背景(一)起源与历史发展第一,美声唱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时代,音乐和戏剧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而美声唱法也是那个时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音乐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声音的物理特性。
这些早期的思想家为后来美声唱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文艺复兴时期是美声唱法历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15世纪和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音乐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人们开始对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导致了对古典音乐的重新探索。
美声唱法被重新发现,并在意大利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
当时的作曲家如莱昂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 )和克劳迪奥·蒙特韦尔第(Claudio Monteverdi )在他们的音乐作品中积极探索美声唱法。
第三,18世纪的巴洛克时期对美声唱法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以复杂的装饰性唱法和情感表达为特征,这促使歌手们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美声唱法的技巧。
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如乔瓦尼·佩尔吉内利(Giovanni Pergolesi )和乔治·弗里德里希·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创作了许多歌剧,为美声唱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第四,19世纪是美声唱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意大利歌剧成为世界各地音乐舞台上的主导力量。
歌手们如乔齐普·威尔第(Giuseppe Verdi )和贝里尼(Vincenzo Bellini )的作品广受欢迎,美声唱法的技巧达到了巅峰。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摘要: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有许多女高音咏叹调,本文通过对此剧中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作出分析,使演唱者对女高音咏叹调有进一步的认识,在演唱中能够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创作思想,更加成功地塑造莫扎特歌剧中的女高音角色。
关键词: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咏叹调演唱风格Abstract: Mozart’s opera “the marriage of figaro, many soprano aria,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the soprano aria singing style to analysis, make the singer to soprano aria with further knowledge, in singing to better reflect the writers’ creation thought, more successfully portrayed Mozart opera soprano roles.Keywords: Mozart’s the marriage of figaro aria singing style绪论《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作于1785-1786年间的四幕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描写了作为平民的费加罗,同垂涎于他未婚妻苏珊娜的美貌的贵族主人之间的斗争,最后以他的机敏幽默而取得胜利。
此歌剧创作的的戏剧艺术手法非常高明,人物形象刻画鲜明,情节安排巧妙,剧情复杂多变。
莫扎特通过咏叹调刻画人物性格,塑造音乐形象,其中这部歌剧中女高音角色的塑造是不容忽视的。
矜持伤感的伯爵夫人罗西娜、泼辣善良的女仆苏姗娜。
《求爱神给我安慰》是伯爵夫人罗西娜的咏叹调。
这个唱段只有四句歌词,经过音乐的不断变化、展开,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唱段。
《美妙时刻将来临》这首咏叹调位于第四幕,旋律优美动听,仿佛是一首苏姗娜唱给费加罗的爱情赞美诗,唱段由宣叙调和咏叹调两部分组成。
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凯鲁比诺咏叹调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研究姓名:陈玉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音乐学指导教师:刘明健20080601/exclusive.asp龙摄影婚纱摄影连锁品牌,来自美丽宝岛台湾,由林树藤先生创立于1976年至今已有34年的悠久历史。
龙摄影崛起台湾,是享誉国内外的婚纱摄影连锁品牌。
分别在新加坡、台北、高雄、北京、上海、沈阳、杭州、南京、重庆、合肥、兰州、郑州、银川、西宁、内蒙古等六十余个城市均设立了品牌连锁店,其区域分店达到260多家。
34年来,龙摄影品牌理念融汇了中国商道文化的精髓与西方先进的思想,历炼出了“真诚、专业、完美”三大品牌理念,以这样极具创新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品牌理念推动着龙摄影一直不断发展与进步;同时凭借扎根于台湾、内陆行业中经营34年的丰富运作经验,成功打造了龙摄影连锁品牌团队。
/news.asp龙摄影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注册商标,为专业婚纱摄影及服装设计品牌。
龙摄影坚持台湾名牌的专业风范,导入CIS(企业识别系统):VI企业视觉识别系统、MI企业管理理念系统、BI企业行为规范系统,鲜明地在视觉与文化上传达品牌内涵;在34年品牌辉煌发展进程中,凭借独特的品牌魅力与广大消费者的满意肯定,先后荣获了,“全国摄影行业百强企业、百家“放心消费”企业、中国十大杰出婚纱影楼等多项殊荣!龙摄影坚信以人为本,用企业独特的品牌文化魅力去服务好顾客的每一个细节,缔造出新人生命中最平凡最真挚的感动,让新人梦想成真,留下一生中最值得甜蜜珍藏的回忆佳作,用心打造国际化的经典婚纱品牌。
/venture.asp?sort_id=36龙摄影在e时代的今天,更是把握先机,率先将数字技术更好地融入摄影之中,把传统拍摄技艺与数字艺术精妙融合,创造出独具一派的时尚摄影风格;同时在产品研究、数码影像技术,主题研发都在不断创新,礼服更是将完美浪漫经典演绎,为新人打造绝美靓丽新娘;龙摄影一贯追求零缺陷的作风,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皆追求完美的风范,确立了龙摄影在婚纱摄影行业的领先地位,也是龙摄影在全国各地倍受结婚新人认同与喜爱的原因。
浅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的情感表现及演唱特点摘要莫扎特作为18世纪末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短暂的生命中写就了不朽的音乐著作,经典歌剧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中所塑造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都放射着人物的特有魅力,其中有很多的经典咏叹调唱段都成为了音乐学习者和爱好者的必学曲目。
在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罗西娜这个鲜活的女高音形象通过她的一系列唱段被塑造的惟妙惟肖。
她所演唱的《求爱神给我安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首咏叹调,将女主角心中对爱情的执着,以及对爱人背叛的悲凉和伤心充分展现出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高贵的伯爵夫人形象。
本文首先,本文从作者的生平、歌剧的创作背景和剧情介绍开始。
其次对《求爱神给我安慰》的艺术特征进行阐述。
最后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呼吸的应用、语言的把握以及音色和音量的控制三分论点来对作品的演唱技巧进行阐述。
希望为广大学习歌剧咏叹调的爱好者提供一些理论和技术上的参考。
关键词:莫扎特;歌剧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演唱分析一莫扎特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一)莫扎特简介莫扎特(1756.1-1791.12)年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他从小就显露出超出常人的音乐才能,5岁起就开始创作,他的作品从小步舞曲到宗教题材的弥撒、赞美诗,以及后来的声乐曲、歌剧等;器乐创作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以及其它形式的室内乐以及器乐小品等,几乎涉及到了音乐上的所有领域。
他的一生几乎都在创作,世人把他看做是个无师自通的天才,其实这与他的勤奋、刻苦还有做为乐师的父亲的严厉教导是分不开的。
在他的创作中最突出的成就是歌剧,他的歌剧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音乐语言丰富、旋律线条优美、情感表达细腻,每一部歌剧作品几乎都是一个鲜活的故事,大多贴近于生活,都能在生活中找到人物原型,也充分体现出了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创作的风格特点。
《费加罗的婚礼》、《唐璜》等是他歌剧创作的巅峰之作。
他在歌剧方面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音乐的重要作用在他的歌剧中得到展现,剧本已不再是所有,只有音乐才能长久。
2013年第11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11,2013第29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9(总335期)Total No .335收稿日期:2013—08—17作者简介:余博(1991—),男,宁夏中宁人,沈阳音乐学院声乐系,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美声演唱。
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探析余博(沈阳音乐学院,辽宁沈阳110000)摘要:莫扎特是欧洲音乐史中代表性的作曲家,也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在交响乐、奏鸣曲、歌剧、协奏曲、舞曲、娱乐性器乐曲方面都极具建树。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的代表作品,是歌剧艺术精华的积聚,一直备受人们的欢迎,对于后世的歌剧创造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费加罗的婚礼》集中表现了莫扎特的美学思想,在心理描写、人物塑造、气氛渲染、情感解释、情绪铺垫等方面都独具特色,无论是在器乐、声乐,抑或是戏剧刻画方面都达到了莫扎特创造的高峰。
本文主要分析《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音乐特点;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1—0014—02一、引言歌剧是欧洲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歌剧的艺术形式是其他载体难以替代的,歌剧具有独特的审美体验与艺术内涵。
《费加罗的婚礼》一直备受人们的欢迎,《费加罗的婚礼》是歌剧艺术精华的积聚,对于后世的歌剧创造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博马舍的同名戏剧,不仅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有深刻的道德意义和社会意义。
作为歌剧大师,莫扎特将各类艺术方式充分应用起来,追求戏剧与音乐的高度结合,令整部作品充满了音乐性与戏剧性。
近些年来,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对莫扎特的歌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这类研究大多集中在宏观角度,下面笔者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并指出相应的演唱技巧。
《费加罗的婚礼》中两首着名咏叹调的演唱与表演分析莫扎特出生于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
35岁便英年早逝的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揽了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
在与钢琴和小提琴相关的创作领域,他无疑是一个天份极高的艺术家,其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等成为后来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不仅如此,他同时也是歌剧方面的专家,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最杰出的三部歌剧中的一部,完成于1786年,由洛伦佐·达·彭特(LorenzodaPonte)根据法国戏剧家博马舍(Beaumarchais)的同名喜剧改编而成。
莫扎特喜欢用不同的情感基调来表达不同类型的哭声,如《求爱神给我安慰》渲染的是富丽堂皇的调性色彩,在小板Larghetto中铺垫了一种安静、忧郁的情感基调。
在这种心境下演唱者通过叹气似的深呼吸打开喉咙,起音Pqrgiamorqualcheristoro(爱情啊,给我些安慰)要唱的柔和准确,口腔和下巴尽量放松,保持声音在同一位置上的向前流动,声音要做到自然连贯而有韧性,不要让颤抖的声音和过厚的胸声毁了莫扎特的音乐线条,同时也要注意舌颤音r的发音,既不能收得过于唐突也不能不出声,否则会影响声音和语言的美感。
在第二次“Omilasciaalmenmorir”(或者让我死亡中)一连串的八分音符七度音阶上行,需要演唱者具备良好的呼吸支持,气息要稳﹑深﹑通,想象声音像有一个“芯”似的,穿针引线地从软口盖和小舌处到达头顶后方,最后停留在小字二组的A上并自由延长,从而取得漂亮华贵的头声,但一定要记住高音不能只是迟钝地支持着。
在第三次“Omilasciaalmenmorir”发音时,旋律安排上达到第二个小高潮。
声音跑动九度,然后滑落下来,体现出伯爵夫人宁愿死亡也不愿意忍受丈夫背叛自己的痛苦心境。
演唱时要保持每一个音的清晰干净、光彩明亮,不要让喉器官去推声音,而是用呼吸支持和情感释放带动声音轻松而自然地流淌。
浅谈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你再不要去做情郎》的感情分析和演唱技巧潘飞( 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一、作曲家简介及歌剧创作背景1786年正直壮年三十岁的莫扎特创作完成了这部《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是他所有歌剧中最为有名的经典作品。
当时是莫扎特思如泉涌的辉煌时期。
作品中把维也纳古典音乐的特征完美的展现。
整个歌剧全曲由主调音乐贯穿,其中《费加罗的婚礼》中男中音的试金石就是《你再不要去做情郎》这首咏叹调。
这首咏叹调不一样的风格流转平滑得到男中音的青睐。
让这部歌剧赢得了“全世界最为经典的欧洲歌剧”的殊荣。
莫扎特在维也纳古典乐派中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
他出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
1756年1月他诞生在这个音乐世家。
在他三十六岁时却因穷困潦倒英年早逝,博得后人无尽的倾慕和喟叹。
幼年三岁的莫扎特便在不经意中显露出常人的音乐才华,四岁时在他父亲的帮助下开始学习钢琴,并能依靠自己的才华写出钢琴协奏曲,在他七岁时更是在没有练习过小提琴的情况下,演奏出了第二小提琴曲,惊艳了众人。
八岁的他更是令众人眼前一亮的创作除了一批有名的奏鸣曲以及交响曲。
即便是从小就展现出惊人才华的他却天妒英才,三十六岁便离世。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所有音乐作品一直感染着人们,他的音乐作品为世人传唱,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二、咏叹调《你不要再去做情郎》的艺术特色歌剧表演,除了精湛的歌唱表演,更要有精彩的内心戏,在演唱《你不要再去做情郎》时,要注意歌剧中费加罗的当时内在情感变动。
他既是不满意伯爵的做法的,同时由于身份和地位的悬殊差距,他又不得小心翼翼的劝说伯爵,演唱中要有矛盾、诙谐的氛围。
音乐旋律跳动性极强,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费加罗对于伯爵的不满和敢怒不敢言的情感。
这首歌曲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在演唱过程中具有连贯性,此曲前奏只是两个和弦,目的是直接把咏叹调推进高潮。
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利用有限的前奏时间去准备情感和吸好气。
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演唱风格的探究——以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例作者:曲歌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曲歌[1]白宁[内容提要]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后人称他为“音乐肖像画家”。
在他一生的创作中,歌剧创作最具代表性,被誉为“德国歌剧”的奠基者。
本文就是以他晚期创作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创作思路下笔,从歌剧整体特征的概括到具体人物的性格和音乐塑造,又通过对剧中典型人物、经典唱段的分析,概括出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特征。
全文共分成三个章节展开研究,第一章主要讲述了莫扎特的生平以及他一生的创作,创作包括歌剧创作和创作特点两部分,这是为第二章、第三章的具体研究做铺垫的。
第二章重点从歌剧内容和人物分析两方面对《费加罗的婚礼》这部歌剧进行细致分析。
第三章是从剧中苏珊娜、伯爵夫人两位女高音的经典唱段入手,进行分析、探索,通过梳理总结出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的演唱风格。
[关键词]莫扎特/女高音/咏叹调/创作特点/演唱风格中图分类号:J61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736(2016)02-0133-7引言提起莫扎特,首先被众人谈到的是他的歌剧创作,他一生创作无数,体裁丰富多样,但贯穿一生的当属歌剧。
莫扎特的歌剧分为喜歌剧、正歌剧、歌唱剧三类,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女人心》、《唐璜》,正歌剧:《狄托的仁慈》、《伊多梅纽》,歌唱剧:《魔笛》、《后宫诱逃》。
莫扎特在歌剧中都塑造出多位典型的女高音形象,包括了高贵典雅型:《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伯爵夫人;活泼可爱型:《费加罗的婚礼》中的苏珊娜;柔弱淑女型:《唐璜》中的爱尔薇拉;情绪激动型《魔笛》中的夜后。
因此,莫扎特对女高音的塑造可以说是最全面的,演唱风格更是独树一帜的。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赏析作者:田春华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田春华(沈阳音乐学院大连校区声乐系,辽宁大连 116650)摘要: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是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戏剧《费加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改编的,主人公费加罗为了争取到自己的爱情而与伯爵斗智斗勇,最后伯爵得到了他应有的惩罚,而费加罗也得到了自己的爱情。
其中咏叹调《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鲜明地体现了费加罗的内心情绪,音乐也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关键词:《费加罗的婚礼》;《你想要跳舞吗?我的小伯爵》;咏叹调;演唱技巧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05-0213-02一、莫扎特的生平及音乐创作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西部萨尔茨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莫扎特从小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
1767年3月,他创作的第一部歌剧《第一条戒律的责任》在萨尔茨堡上演。
5月,他又推出了另一部拉丁喜歌剧《阿波罗与海辛特斯》。
1768年,莫扎特创作了一部小型的喜歌剧《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
1769年5月,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装疯卖傻》上演。
1775年创作的两部相当成功的歌剧《假扮园丁的姑娘》和《牧人王》。
1780年创作了第一部浪漫主义代表歌剧《伊多美钮》。
后写有歌剧《扎伊德》、歌曲《鸟儿如果整整一年》、《心满意足》、《来吧,亲爱的齐特尔》等。
1782年7月,莫扎特应邀创作了歌剧《后宫诱逃》,并在公演时获得巨大成功。
1786年5月1日,莫扎特创作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首度公演,虽没有引起轰动,但在布拉格的演出却得到了巨大成功。
1787年12月28日,莫扎特另一部优秀的歌剧《唐·璜》在布拉格歌剧院首演。
1791年初,莫扎特为一家即将倒闭的德国歌剧院创作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95
音乐鉴赏
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演唱技巧探析
摘 要】【《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的代表作,生动的体现了莫扎特的美学思想,对以后的歌剧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费加罗的婚
礼》中,莫扎特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感情控制等方面创作的十分到位,本文就作品的演唱技巧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对音乐爱好者有所启迪。
关 键 词】【莫扎特 《费加罗的婚礼》 演唱技巧
歌剧的发展历史悠久,是欧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歌剧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受观众的喜爱。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艺术的结晶,也是欧洲歌剧精华的凝聚,对后世歌剧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费加罗的婚礼》在享有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具备了高度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道德意义。
多数的专家学者对莫扎特的歌剧展开了分析研究,笔者根据研究结果,对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的演唱技巧进行分析。
一、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概况
《费加罗的婚礼》是莫扎特创作生涯中最受欢迎的歌剧之一,其取材于法国作家博马舍的《费加罗三部曲》 中的第二部。
《费加罗的婚礼》歌剧中抨击了贵族的昏庸、无耻等卑劣形象,赞扬了广大民众朴实、机智的性格特征。
《费加罗的婚礼》歌剧分为四幕,其中,第一幕是发生在阿尔玛维瓦伯爵的官邸里,费加罗要和苏珊娜结婚了,机警的费加罗与阿尔玛维瓦伯爵智斗周旋的场景。
第二幕是发生在伯爵夫人的起居室中,费加罗设计捉弄伯爵,通过众人的配合,阿尔玛维瓦伯爵受到了戏弄。
第三幕是发生在府内大厅中,通过罗西娜与苏珊娜的引诱,阿尔玛维瓦伯爵露出了真面目。
第四幕是发生在花园中,通过众人的愚弄及揭穿,阿尔玛维瓦伯爵请求原谅。
最终,歌剧在合唱及婚礼舞蹈中结束。
二、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演唱技巧
在莫扎特代表作《费加罗的婚礼》歌剧中,其形象的刻画了人物特点,声种的特点已经不再重要。
在歌剧的演唱过程中,伯爵夫人和苏珊娜的演唱并未以高音取胜,而是表现了抒情模式的女高音。
莫扎特在《费加罗的婚礼》中先后出现了两个声部交叉,在歌唱与乐队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与声部形成三度叠置,通过优美的二重唱巧妙的化解了阶级对立的场面。
莫扎特独有的音乐风格加大了演唱者的表演难度,在《费加罗的婚礼》歌剧中,男高音都是剧中的小角色,男高音的角色地位没有得到深刻的运用。
《费加罗的婚礼》歌剧的演唱技巧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控制演唱力度
在《费加罗的婚礼》歌剧的演唱过程中,莫扎特对戏曲的演唱力度进行了有效控制,使歌曲的内容更加细腻,丰富了歌剧的情绪,将歌剧中的真情实感全面的传达给观众。
咏叹调是《费加罗的婚礼》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控制歌剧整体演唱力度的同时也要对歌剧中的演唱细节部分进行深度处理,充分塑造歌剧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
(二)把控演唱速度
歌剧的演唱速度展示了歌剧的表现力,演唱速度的快慢表现歌剧思想的同时也表现了歌剧的内容,歌剧演唱速度的变化与人物的思想变化有一定关系。
因此,歌剧的演唱速度不能仅仅依靠作曲家的标记控制,而是需要根据不同作品的情感表达和内容的变化进行控制。
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中,歌剧的演唱速度控制的十分恰当,在抒发思想感情的同时也将故事叙述的完美,充分体现了作品中的人物情绪。
(三)把握演唱风格
在歌剧的演唱初期,需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费加罗的婚礼》是典型的古典主义歌剧作品,因此在演唱过程中需要体现歌剧的高雅与庄重,音乐作品的语言需要简练朴实。
在演唱 《费加罗的婚礼》 前,莫扎特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把握了作品的演唱风格,将人物情感的变化处理的十分到位。
根据作品的表现风格,演唱者在进行重唱部分需要严格遵照乐谱,准确的把握《费加罗的婚礼》作品的节拍及音色,根据力度与速度的不同,协调各声部之间的配合,把握歌剧的格局要素,充分展现《费加罗的婚礼》作品的演唱风格。
(四)处理声音技巧
在《费加罗的婚礼》歌剧中,包含了大量的重唱段落,在重唱段落中时常出现大跳音程和节奏变化,在演唱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声音技巧的处理能力。
例如,处理气息方面,需要依照剧情的变化调整气息与声音,保证音色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做到张弛有度、气息均匀。
深入分析声部与歌剧中角色的关系,联系各个声部,搭配气息的运用,充分展现《费加罗的婚礼》歌剧中人物感情;吐字发音方面,需要做到咬字清晰,出现重叠的唱词的情况时,处于不同声部的演唱者也需要明确表达出歌词内容,保证音的准确性;声音的表现力上,由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作品极具戏剧性,为生动的展现人物特点,满足剧情需要,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物形象,变换音色。
在场景变化时,也需要充分结合当时的戏剧背景进行声音的变化,表达出真情实感。
结合气息与吐字发音,在演唱过程中变现出《费加罗的婚礼》歌剧的中心思想。
三、结语
《费加罗的婚礼》作为莫扎特的代表作,也是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作品,其丰富的演唱特点和戏剧表现手法深受观众喜爱。
《费加罗的婚礼》使得音乐大师莫扎特的喜剧作品中具备了严肃的成分,被广泛流传至今。
《费加罗的婚礼》的演唱速度、力度及风格得到全面的升华,演唱技巧十分到位。
该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也形象的刻画了当时的人物特点,阶级斗争得以呈现,也体现了独有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注释参考】
[1]余博.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音乐特点及演唱技巧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11):14-15.
[2]田春华.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赏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13-214.
【作者简介】
朱亮,江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