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玉米螟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14
亚洲玉米螟资料ppt xx年xx月xx日•引言•亚洲玉米螟形态特征•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亚洲玉米螟在亚洲地区的分布与危害目•亚洲玉米螟防治措施•亚洲玉米螟研究展望录01引言亚洲玉米螟是亚洲地区玉米产区的重要害虫以幼虫蛀食玉米植株,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对亚洲玉米产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亚洲玉米螟简介研究背景与意义亚洲玉米螟的危害逐年加重对我国玉米生产也造成了严重影响控制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对于保障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汇报目的与内容研究控制亚洲玉米螟的措施和方案分析亚洲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现状为玉米生产区的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探讨综合防治措施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02亚洲玉米螟形态特征成虫形态特征羽化时间雄虫体色Array成虫一般于傍晚羽化,少数在白天雄虫体色为黄褐色或淡黄色。
羽化。
雌虫体色雌雄差异雌虫体色为淡黄色或淡黄绿色。
雌雄虫前翅上均有横带,但雌虫前翅上的横带较雄虫的宽。
初孵幼虫呈淡黄色,头部呈黑褐色,身体有白色蜡状物。
幼虫形态特征初孵幼虫老熟幼虫体呈圆筒形,头部呈淡黄色或黄褐色,身体呈淡黄色或黄白色,表面有蜡状物。
老熟幼虫雌幼虫的生殖器官呈球形,无生殖孔;雄幼虫的生殖器官呈管状,有生殖孔。
雌雄差异蛹的形态特征蛹呈黄褐色或红褐色,表面有白色蜡状物。
卵的形态特征卵呈椭圆形,表面光滑,初产时为淡黄色,孵化前变为灰褐色。
蛹与卵的形态特征03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亚洲玉米螟一年发生多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等处越冬。
越冬代成虫在春季出现,羽化后交配产卵,卵多产于玉米植株上。
生活史及习性亚洲玉米螟繁殖能力强,每头雌虫可产卵数十至上百粒。
幼虫孵化后,分散在叶片、心叶、雄穗等部位取食,形成不同龄期的幼虫。
繁殖与扩散1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23温度、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对亚洲玉米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
气候条件天敌对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数量具有控制作用,如寄生蜂、寄生蝇等。
天敌耕作制度、种植密度、品种等对亚洲玉米螟的危害也有影响。
亚洲玉米螟是一种广泛分布的害虫,对玉米等作物造成了严重威胁。
它主要以玉米、小麦、水稻等作物为食,喜欢钻入植株的茎部和穗部,导致植株凋零和产量下降。
针对亚洲玉米螟的为害特点,我们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以保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一、亚洲玉米螟主要为害特点1. 对植株的直接损害亚洲玉米螟以植株的幼苗、叶片和穗部为食,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叶片出现大片食咬痕迹,甚至直接导致叶片枯黄凋零。
在玉米苗期,亚洲玉米螟还会蛀食幼苗的叶片和穗部,造成叶片凋零、花序弯曲,导致减产甚至绝产。
2. 传播病害亚洲玉米螟不仅直接损害作物,还能传播一些病原体,如玉米花叶病毒、玉米条纹病毒等,加重了作物的病害危害程度。
3. 群发性为害亚洲玉米螟具有快速繁殖、易发生抗药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大面积的为害,将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严重损失。
二、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类生物控制亚洲玉米螟,如寄生蜂、捕食性天敌等,可以有效地减少亚洲玉米螟的数量,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2. 农艺措施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灌水管理和施肥技术,增强玉米等作物的免疫力,减少亚洲玉米螟的发生。
3. 化学防治及时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防治,但要注意选择具有低毒性、高效性和环保性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防治,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危害。
4. 科学种植轮作在不同农作物间轮作,有助于降低亚洲玉米螟的发生率,减缓其数量增长。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亚洲玉米螟的为害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给农民朋友带来了经济损失,而且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
在防治亚洲玉米螟时,综合运用生物防治、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科学种植轮作等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农民朋友也需要加强对亚洲玉米螟的监测和研究,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以保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总结回顾:本文对亚洲玉米螟的为害特点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我们了解了亚洲玉米螟的为害特点,以及生物防治、农艺措施、化学防治和科学种植轮作等防治措施的重要性。
亚洲玉米螟资料xx年xx月xx日•玉米螟概述•亚洲玉米螟的危害•亚洲玉米螟的防治目录•亚洲玉米螟的研究与利用01玉米螟概述定义亚洲玉米螟是一种常见的螟蛾科昆虫,属于鳞翅目。
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玉米产区最为常见。
定义与分布形态特征成虫为黄褐色,体长12-15毫米,翅膀展30-35毫米。
卵呈椭圆形,初产时为乳白色,孵化前变为黑色。
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部和前胸盾板为黑褐色,身体其余部分为淡黄色。
蛹呈黄褐色,长15-20毫米。
生活习性亚洲玉米螟通常在玉米秸秆或玉米根茬中越冬。
成虫在春季开始活动,繁殖后代。
幼虫在玉米苗期和拔节期为害玉米植株,造成枯心、折断等症状。
蛹在土表下或秸秆中化蛹,羽化为成虫。
生物学特性亚洲玉米螟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严重时可使玉米产量损失达30%以上。
幼虫蛀食玉米叶片、茎秆和果穗,造成叶片穿孔、折断和倒伏,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危害针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可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
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虫品种、合理密植、翻耕灭茬等;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和微生物农药;化学防治可使用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防治经济重要性02亚洲玉米螟的危害1 2 3亚洲玉米螟幼虫在玉米植株内取食,破坏玉米茎秆和叶片,导致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影响玉米生长和灌浆,从而降低产量。
降低产量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玉米穗,造成玉米秃尖、缺粒等问题,影响玉米品质。
品质下降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玉米茎秆,使玉米抗倒伏能力下降,增加倒伏风险。
增加倒伏风险03增加倒伏风险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水稻茎秆,使水稻抗倒伏能力下降,增加倒伏风险。
01降低产量亚洲玉米螟幼虫在水稻植株内取食,破坏水稻茎秆和叶片,影响水稻生长和灌浆,从而降低产量。
02品质下降亚洲玉米螟幼虫蛀食水稻穗,造成水稻秃尖、缺粒等问题,影响水稻品质。
豆类作物亚洲玉米螟幼虫取食豆类作物叶片和荚果,造成叶片穿孔、荚果缺粒等问题,影响豆类作物产量和品质。
摘要:亚洲玉米螟为害多种农作物,其中,对玉米的为害最大,一年可发生多代,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防治上应贯彻综合防治的原则,以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
关键词:玉米螟;为害;防治1.亚洲玉米螟的危害亚洲玉米螟为世界性害虫,主要分布于亚洲的温带和热带、澳大利亚、大洋洲、欧洲、北美等地,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各地均有分布。
玉米螟主要为害玉米、高粱、谷子、黍,也能为害棉花、大麻、甘蔗、向日葵、水稻、甜菜、甘薯、豆类等作物。
玉米螟主要以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输送,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
玉米螟对玉米的为害最大。
常年春玉米的被害株率为30%左右,减产10%,夏玉米的被害株率可达90%,一般减产20%~30%。
初孵幼虫先取食嫩叶的叶肉,保留下表皮,2龄幼虫集中在心叶内为害,钻穿玉米叶卷,当心叶展开时,呈现整齐横列排孔或孔洞,称“花叶”,3~4龄后咬食其他坚硬组织。
在孕穗时为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当雄穗抽出后,幼虫蛀入穗柄为害,造成雄穗柄折断。
当玉米雌穗抽丝时,幼虫喜集中在丝内为害,部分幼虫转移蛀入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或钻蛀雌穗柄,破坏营养物质的运输,严重影响雌穗的发育和籽粒的灌浆,受害处易遭风折,造成雌穗下垂。
幼虫还可蛀食籽粒,并引起籽粒腐烂变黑,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玉米螟为害高粱时,主要为害茎部。
在孕穗前,幼虫多集中于心叶内为害,形成花叶。
孕穗后为害苞叶内的嫩穗。
抽穗后为害茎秆和穗茎,植株和穗茎容易折断,影响籽粒的灌浆和成熟。
玉米螟为害谷子时,幼虫在靠近地面处蛀入茎秆。
苗小时引起枯心苗,抽穗前受害则多数不能抽穗,抽穗后受害形成伤株,植株易被风吹折断。
2.亚洲玉米螟的生活史及习性玉米螟在我国的年发生代数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1年可发生1~7代。
一般在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和吉林的长白山区年发生1代,北纬40°~45°间的吉林、辽宁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和河北北部年发生2代,北纬45°~30°间的长江以北广大地区年发生2~3代,而在25°~20°间的广西、广东和台湾等地年发生5~6代。
我国亚洲玉米螟的介绍与防治摘要:在我国占优势的玉米螟种是亚洲玉米螟,亚洲玉米螟在我国从北到南均有分布。
它会危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造成颗粒确实甚至绝收的危害。
它体型小,且繁殖较为迅速,在高发期时会达到一年两代的程度。
严重影响农业生活。
本文主要从亚洲玉米螟的危害症状、形态特征、发生及危害规律等方面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介绍。
并针对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物理、化学、农业、生物等防治方法。
其中指出指出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因为它不仅可以保护了环境,还能减小了对生态平衡的伤害。
生物防治方法中最常用的是使用赤眼蜂,亚洲玉米螟的天敌之一就是是赤眼蜂,特别是玉米螟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对防治亚洲玉米螟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赤眼蜂;寄主适合性China presentation and control of Asian corn borer Abstrsct:In China the dominant corn borer species of the Asin corn borer,Asian corn borer in Chine are distributed from north to south.It would endanger corn,sorghum,millet and other crops,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resulting in harm to crops or grain does.It is small in size,and breed more rapidly in the high incidence of up to one year when the extent of two generations.Seriously affected the agricultural life,This article from the Asian corn borer damage symptoms,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 occurrence and hazard in terms of the law of the Asian corn borer was introduced.An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Asian corn borer,provides physical,chemical,agricultural,biological and other control methods.Which states that the use of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s,because it not only protects the environment,but also reduces the damage to the ecological balance.The most commonly used biological control method is the use of Trichogramma,is one of the Asian corn borer,corn borer control Asian corn borer on Trichogramma can produce good results. Keyword:Asian corn borer;Trichogramma;host suitability.目录1 序言 (1)2 亚洲玉米螟德危害症状.............................................3 亚洲玉米螟德形态特征.............................................4 亚洲玉米螟德发生及危害规律.......................................5 亚洲玉米螟德防治技术.............................................5.1 农业防治......................................................5.2 化学防治......................................................5.3 物理防治......................................................5.4 生物防治......................................................5.4.1 玉米螟赤眼蜂防治技术........................................1 序言玉米螟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在世界上主要有欧洲玉米螟和亚洲玉米螟两种【1】。
病虫手册——亚洲玉米螟学名Ostriniafurnacalis(Guenee)鳞翅目,螟蛾科。
主要分布在亚洲。
我国除青藏高原玉米区末见报道外,广布全国各玉米种植区。
寄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大麻,此外也能为害小麦、大麦、马铃薯、豆类、向日葵、甘蔗、甜菜、茄子、番茄等20多种植物。
为害特点: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致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蛀孔处易倒折。
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
减产10%—30%。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3mm,翅展24—35mm,黄褐色蛾子。
雌蛾前翅鲜黄色,翅基2/3部位有棕色条纹及一条褐色波纹,外侧有黄色锯齿状线,向外有黄色锯齿状斑,再外有黄褐色斑。
雄蛾略小,翅色稍深;头、胸、前翅黄褐色,胸部背面淡黄褐色;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内侧黄褐色,基部褐色;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外侧黄褐色,再向外有褐色带与外缘平行;内横线与外横线之间褐色;缘毛内侧褐色,外侧白色;后翅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浅色宽带,近外缘有黄褐色带,缘毛内半淡褐色,外半白色。
卵长约1mm,扁椭圆形,鱼鳞状排列成卵块,初产乳白色,半透明,后转黄色,表具网纹,有光泽。
幼虫体长约25mm,头和前胸背板深褐色,体背为淡灰褐色、淡红色或黄色等,第1—8腹节各节有两列毛瘤,前列4个以中间2个较大,圆形,后列2个。
蛹长14—15mm,黄褐至红褐色,1—7腹节腹面具刺毛两列,臀棘显著,黑褐色。
生活习性:年发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野生植物茎秆或穗轴内越冬。
翌春即在茎秆内化蛹。
成虫羽化后,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飞翔力强,有趋光性,夜间交配,交配后1一2天产卵,雌蛾喜在将抽雄蕊的植株上产卵,产在叶背中脉两侧,少数产在茎秆上。
平均每雌产卵400粒左右,每卵块20—50粒不等。
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被害叶长大时显示出成排小孔。
⽟⽶螟⽟⽶螟俗称钻⼼⾍,⽟⽶等作物的重要蛀⾷性害⾍。
(⼀)分布与为害我国⽟⽶螟有两种,即亚洲⽟⽶螟和欧洲⽟⽶螟。
亚洲⽟⽶螟是优势种,分布最⼴,从东北到华南各⽟⽶产区都有分布。
尤以北⽅春⽟⽶和黄淮平原春、夏⽟⽶区发中最重,西南⼭地丘陵⽟⽶区和南⽅丘陵⽟⽶区其次。
欧洲⽟⽶螟在国内分布局限,常与亚洲⽟⽶螟混合发⽣。
⼀般发⽣年春⽟⽶可减产10%、夏⽟⽶20%-30%,⼤发⽣年可超过30%。
近⼏年还对棉花的为害⽇渐加重。
⽟⽶螟以幼⾍为害,⼼时期取⾷叶⾁、咬⾷未展开的⼼叶,造成“花叶”状。
抽穗后蛀茎⾷害,蛀孔处通风折断对产量影响更⼤。
还可直接蛀⾷雌穗嫩粒,并招致霉变降低品质。
(⼆)形态特征成⾍为中型蛾,体⾊淡黄或黄褐。
前翅有2条暗褐⾊锯齿状横线和不同形状的褐斑,后翅淡黄,中部也有2条横线和前翅相连。
雌蛾较雄蛾⾊淡,后翅翅纹不明显。
卵略呈椭圆形,扁平。
初产时乳⽩⾊,渐变黄。
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块。
幼⾍圆筒形,体⾊黄⽩⾄谈红褐。
体背有3条褐⾊纵线,腹部1-8节,背⾯各有2列横排⽑⽚,前4后2,前⼤后⼩。
蛹纺锤形,褐⾊,末端有钩刺5-8根。
(三)发⽣过程和主要习性⼀年发⽣代数,从北向南为 1-7代。
可划分为6个世代区,即⼀代区:北纬45度以北,东北、内蒙古和⼭西北部⾼海拔地区;⼆代区:北纬40度⼀45度间,北⽅春⽟⽶区、吉林、辽宁及河北北部、内蒙古⼤部地区;三代区:黄淮平原春、夏⽟⽶区及⼭西、陕西、华东和华中部分省区;四代区:浙江、福建、湖北北部、⼴东和⼴西西北部;五⾄六代区:⼴西⼤部、⼴东曲江及台北;六⾄七代区:⼴西南部和海南。
⽆论哪个世代区,都是以末代⽼熟幼⾍在寄主秸秆、根茎或穗轴中越冬,尤以茎秆中越冬的⾍量最⼤。
春⽟⽶在⼀代区仅⼼叶期受害,在⼆代区穗期还受第⼆代为害。
第⼀代在⼼叶期初孵幼⾍取⾷造成“花叶”,其后在⽟⽶打苞时就钻⼊雄穗中取⾷,雄穗扬花时部分4、5龄幼⾍就钻蛀穗柄或雌穗着⽣节及附近茎秆内蛀⾷并造成折断。
亚洲玉米螟(1)为害情况及危害症状亚洲玉米螟Ostriniafa-macalis(uenee)又名钻心虫。
属鳞翅目,螟蛾科。
为害薏苡、玉米等植物。
主要为害茎、叶及小穗。
幼虫钻入心叶咬食,叶片展开后呈排孔状,幼虫蚀入茎秆,破坏组织,造成枯心使茎秆易倒状。
蛀食小穗易造成空壳空粒。
(2)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3-15毫米,翅展25-35毫米。
雌蛾体粗状,头部有黑色复眼1对,单眼1对,丝状触角1对。
翅淡黄色,前翅有数条褐色弯曲波状花纹。
雄蛾翅色较雌蛾深,体较尖瘦。
卵扁平椭圆形,初乳白色后变黄白色,孵化前出现黑心。
卵粒呈鱼鳞状排列。
老熟幼虫体长25-30毫米、头褐色或红褐色,两侧有单眼6个,体部有粒状突起,突起上具刚毛。
背部中央有1条暗红色背线。
蛹纺锤形,长约15-18毫米,红褐色。
(3)发生危害规律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
以老熟幼虫在薏苡茎杆、根茬中越冬。
翌年5月化蛹,5月下旬,6月上旬羽化,6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幼虫。
成虫白天躲藏在作物及杂草间,有趋光性。
晚上活动,夜间交尾,交尾后1~2天产卵,夜间9~10点为产卵盛期,卵多产在叶背,卵期4~5天。
幼虫孵化后当即爬入心叶为害,苗期造成枯心。
幼虫一般脱皮4次,5龄进入老熟期,幼虫老熟后在原蛀洞内化蛹。
(4)防治措施①冬、春季在化蛹或羽化前,把薏苡茎杆集中粉碎作饲料或烧毁,减少虫源。
②6~8月份成虫羽化后,用黑光灯诱杀。
③在幼虫未钻入茎及心叶时,用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喷雾。
④保护和利用天敌,目前发现的天敌有玉米赤眼蜂TVcihoramma、ostrininalPang et Chen、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 Tyler etTounsana等。
玉米螟的为害和防治技术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称玉米钻心虫。
在我国有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两种。
在河南省发生为害农作物的优势种是亚洲玉米螟。
亚洲玉米螟分布广、为害重,为多食性害虫,主要寄主有玉米、高粱、谷子、豆类、甘薯等作物,幼虫蛀茎为害,破坏茎秆组织,影响养分输送,使植株受损,严重时茎秆遇风折断。
一、为害情况亚洲玉米螟主要以幼虫钻蛀为害。
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先在心叶内取食嫩叶,被害叶展开后呈现花叶,被害严重的叶片支离破碎不能展开,雄穗不能抽出;在孕穗期,心叶中的幼虫集中到上部为害幼嫩穗苞内未抽出的玉米雄穗,雄穗抽出后,大部分幼虫开始蛀入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造成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在抽丝灌浆期,初孵幼虫喜集中在花丝内为害,一部分大龄幼虫则向下转移蛀入雌穗着生节及其附近茎节,破坏茎秆组织,影响营养物质的运输,使雌穗的发育和籽粒的灌浆受到严重影响,导致玉米籽粒破损霉变,这一阶段是影响玉米产量最严重的时期。
玉米螟为害其他杂粮如高粱时,主要以幼虫对茎部的为害为主,孕穗前幼虫多在心叶内为害形成花叶,孕穗后主要为害苞叶内的嫩穗,抽穗后为害茎秆和穗茎,使植株和穗茎容易折断,影响籽粒的灌浆和成熟。
为害谷子时,幼虫多集中在靠近地面处蛀入茎秆,幼苗期引起枯心苗,抽穗前受害则大多不能抽穗,抽穗后受害易形成虫伤株,植株易被风吹折断。
二、形态特征(一)卵卵粒扁(椭)圆形,长约1mm,宽约0.8mm,常30~50粒黏在一起排成鱼鳞状卵块,边缘不整齐。
(二)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0~30mm,淡褐色,中央有1条明显的暗褐色背线,头壳及前胸背板深褐色,有光泽,中、后胸背面各有4个毛片,腹部1~8节每节6个,前排4个较大,后排2个较小。
腹足趾钩3序缺环。
(三)成虫雄蛾体瘦削,长10~15mm,翅斑纹色较浓,前翅内外横线均为暗褐色,内横线似波状纹,外横线似锯齿状纹,两线之间有2个褐色斑,外缘线与外横线间有1条宽大的褐色带。
后翅淡褐色,有褐色横线,翅展开时与前翅内外横线正好相接。
喀什市周边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及综合防治对策喀什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个重要农业产区,玉米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玉米螟是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对于喀什市的玉米种植来说,玉米螟的消长规律以及综合防治对策十分重要。
一、玉米螟的消长规律玉米螟主要由小斑玉米螟、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三个种类组成,它们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玉米造成不同的损害。
1. 小斑玉米螟小斑玉米螟是喀什市比较常见的一种玉米螟,其取食玉米叶片和花穗,造成玉米叶片的大片脱水、黄化和卷曲。
小斑玉米螟能够在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中寄居,尤其是耳叶和尖穗近果实处的株内。
其成虫在喀什市的玉米田中于5月中旬开始孵化,6月份达到高峰期,7月份开始减少。
2. 亚洲玉米螟亚洲玉米螟的危害较大,主要取食玉米的幼苗和嫩叶,对于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
它的孵化期较短,在喀什市的玉米田中,一般在4月下旬开始繁殖,5月中旬达到高峰期,6月份逐渐减少。
二、综合防治对策针对玉米螟的消长规律,可以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1. 良好的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工作,及时清除杂草、残留植株和玉米等,以减少上述草本寄主的数量,从而减少玉米螟的繁殖和生存。
2. 合理的种植布局采用合理的种植布局,进行间作或轮作,减少单一玉米田的面积,以降低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3. 及时的播种和收获尽量避免在玉米螟的孵化和繁殖高峰期进行播种和收获,以减少幼虫的食物来源和繁殖环境,从而减少玉米螟的数量。
4. 选择抗虫品种选用抗虫品种进行种植,抗虫品种对玉米螟的抵抗力较强,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玉米螟的危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玉米螟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蜂类对玉米螟的幼虫进行寄生和捕食,减缓玉米螟种群的增长。
6. 化学防治如果玉米螟的危害程度较高,可以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选择合适的农药,并按照标准的剂量进行喷洒,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7. 定期监测和预警定期对玉米田进行巡视和采样监测,及时发现玉米螟的危害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并与当地农业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获取预警和技术支持。
亚洲玉米螟在东北地区寄主植物的研究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是世界范围内危害玉米、蔬菜和
水果作物的主要害虫之一。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钻入作物茎、叶、穗
等部位进行食害,导致植株生长受阻,产量减少。
在东北地区,亚洲玉
米螟的危害越来越严重,但其寄主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尚不明确。
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旨在明确亚洲玉米螟在东北地区的寄主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
1. 搜集相关文献,了解亚洲玉米螟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和危害特点;
2. 采集东北地区不同作物(包括玉米、蔬菜、水果等)的植株样本,对其进行野外调查和实验室鉴定;
3.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采集到的植株样本进行分类和分析,得出亚洲
玉米螟的主要寄主植物种类和分布情况;
4. 结合以上结果,分析亚洲玉米螟侵袭东北地区的原因和危害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研究意义:
本次研究可以为亚洲玉米螟在东北地区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地区的
亚洲玉米螟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