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第六版)电子教案——大连理工大学 (18)
- 格式:ppt
- 大小:1.34 MB
- 文档页数:27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的定义、范围和研究内容理解无机化学在自然科学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的主要贡献1.3 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熟悉无机化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了解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技能1.4 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和书写规则理解化学计量学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了解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和意义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横行和纵列划分掌握元素周期表中族和周期的分布规律2.3 元素的主要性质与位置的关系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对元素性质预测的依据2.4 稀有气体元素了解稀有气体元素的基本性质和用途掌握稀有气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结构的基本概念掌握原子的组成和结构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和能级3.2 元素周期律的量子化学解释了解量子化学对元素周期律的解释理解主量子数、角量子数和磁量子数对元素性质的影响3.3 元素的主要性质熟悉元素的电子亲和能、电负性和金属性等概念分析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3.4 元素的分组和族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分组和族的特征理解元素分组和族与元素性质的关系第四章:化学键与晶体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熟悉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和氢键等基本概念分析不同类型化学键的形成和特点4.2 离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离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离子晶体的熔点、溶解性和电导率等性质4.3 原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熟悉原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原子晶体的熔点、硬度和热稳定性等性质4.4 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了解分子晶体的构成和特点掌握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第五章:溶液与离子平衡5.1 溶液的基本概念理解溶液的定义、分类和组成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5.2 离子平衡理论了解酸碱理论、氧化还原理论和配位化学基本概念分析离子平衡反应的特点和条件5.3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熟悉酸碱平衡的计算方法和滴定分析技术掌握常见酸碱滴定方法及其应用5.4 沉淀平衡与沉淀溶解了解沉淀平衡的原理和溶度积的概念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调控方法和应用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6.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和变化规律6.2 电子转移与电极电势熟悉电子转移的机制和过程理解电极电势的定义和应用6.3 电池和电解质掌握原电池和电解质溶液的基本原理分析电池的电动势和电解质的离子化程度6.4 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在工业、环境和生物中的应用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七章:配位化学7.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解配位键的形成和特点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命名规则7.2 配位化合物的结构熟悉配位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配位场理论的基本原理7.3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掌握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反应性和催化性了解配位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和生物化学中的应用7.4 配合滴定法熟悉配合滴定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掌握配合滴定法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八章:原子吸收与发射光谱分析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理解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熟悉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原理和仪器结构掌握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的方法和应用8.3 光谱干扰与校正了解光谱干扰的原因和类型掌握光谱干扰的校正方法和技巧8.4 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熟悉光谱分析在环境监测、生物分析和材料研究中的应用掌握光谱分析在无机化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第九章:有机金属化学9.1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基本概念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命名规则9.2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立体结构和光谱性质理解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性和催化性9.3 有机金属化学的应用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和材料科学中的应用了解有机金属化学在生物化学和药物化学中的应用9.4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熟悉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和策略掌握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实验室制备技术第十章:无机化学实验技能10.1 实验基本操作与安全掌握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巧理解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和防护措施10.2 溶液的配制与浓度测定熟悉溶液的配制方法和浓度表示方法掌握溶液的浓度测定技术和误差分析10.3 常见仪器的使用与维护了解常见无机化学实验仪器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技巧熟悉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的1.4节: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学。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无机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
理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1.2 无机化学的发展简史回顾无机化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了解著名无机化学家及其主要贡献。
1.3 无机化学的研究内容掌握无机化合物的分类和性质。
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领域和应用。
1.4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正确的无机化学学习方法和技巧。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第二章: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2.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理解原子结构的基本原理。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规律。
2.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与特点熟悉元素周期表的排列方式。
了解周期表中各个区的特点。
2.3 元素的主要性质掌握主族元素的性质及其规律。
了解过渡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性质。
2.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元素周期表应用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元素性质的规律。
第三章: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3.1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理解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
掌握原子轨道的填充原理。
3.2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微观解释。
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3.3 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熟悉元素的化合价及其变化规律。
理解化合价的电子转移原理。
3.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元素性质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第四章:化学键与分子结构4.1 化学键的类型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特点。
掌握化学键的判定方法。
4.2 分子的几何构型熟悉分子的VSEPR模型。
理解分子的立体构型与键角的关系。
4.3 键的极性与分子的极性掌握键的极性判断方法。
理解分子的极性与分子性质的关系。
4.4 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分子结构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化学键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五章:氧化还原反应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及其特征。
掌握氧化数的概念及变化规律。
5.2 电子转移与电荷守恒理解电子转移的原理。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电子教案1.判断,考的很多,第一道就是给出一元弱的那个与解离度的公式,问你所以溶液越稀释,酸性越强,让你判断。
还有几道题,比如B2H6是平面型分子,中心B采取SP3杂化,让你判断;N,O电子亲和能的比较,有一个是各种卤代Fe化合物的稳定性,氧族元素氢化物的稳定性,剩下的记不住了。
总之,没有几个对的感觉。
2.选择,真个真的没法记下来,总之今年考的很简单,有一道题比较恶心,我在复习的时候跳过这个知识点了,结果考了一个晶体场稳定化能这个知识,我记得高教第五版教材是选学的,不会做。
3.填空,氢氰酸的共价键类型,分子轨道,配合物那个命名,总之很全,很简单。
4.化学方程式:1.硫酸铬在酸性条件下与过二硫化铵的反应2.亚硝酸铵的分解3.高锰酸根离子在碱性条件下与亚硫酸根的反应4.PbS与浓HNO3的反应还有一个实在记不住了。
5.第一小题让你解释,B为什么形成的配合物是4配位数,Al形成的配位数可以是4;5;6.第二小题文字推断,让你判断那个化合物是什么钠盐,很遗憾,我始终想不起来是什么,就只好提示到这里了。
第三小题,图表推断,三价铁和三价钴还有二价镍的推断,很简单。
6.计算,常规题型,第一个是气体那部分的计算,平衡常数,自由能公式。
第二题,溶度积和稳定常数的计算,判断最低浓度的问题,第三题电化学。
总而言之,这张卷子整体难度不是很大,只不过计算题很遗憾,第一题PV=nRT那个公式我记不住R是多少了,我以为题中会给的,第一题就没写。
除了化学方程式我个人觉得有点偏难,偏怪之外,其余还是很符合考纲要求的。
祝各位读者好运。
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自测练习题第一章气体一、判断1、氨的沸点是-33℃,可将100kPa、-20℃时的氨气看作理想气体。
... ...... ...2、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它的体积成反比。
... ..... ... ..........3、质量相同的N2和O2,在同温同压下,它们的体积比为7:8。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第1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教学要求]1.掌握近代理论在解决核外电子运动状态问题上的重要结论:电子云概念,四个量子数的意义,s、p、d原子轨道和电子云分布的图象。
2.了解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对多电子原子能级的影响,熟练掌握核外电子的排布。
3.从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的关系,了解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
[教学重点]1.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
2.基态原子电子组态的构造原理。
3.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元素原子的价电子构型。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殊性:核外电子运动的量子化特征(氢原子光谱和玻尔理论)。
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德布罗衣的预言,电子的衍射试验,测不准关系)。
2.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波函数、电子云及其图象表示(径向与角度分布图)。
波函数、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区别与联系。
四个量子数(主量子数n,角量子数l,磁量子数m,自旋量子数ms)。
3.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多电子原子的能级(屏蔽效应,钻穿效应,近似能级图,原子能级与原子序数关系图)。
核外电子排布原理和电子排布(能量最低原理,保里原理,洪特规则)。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元素性质呈周期性的原因,电子层结构和周期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族的划分,电子层结构和元素的分区)。
4.元素某些性质的周期性,原子半径,电离势,电子亲和势,电负性。
1-1道尔顿原子论古代自然哲学家对物质之源的臆测:本原论(元素论)和微粒论(原子论)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460—370BC):宇宙由虚空和原子构成,每一种物质由一种原子构成。
波意耳:第一次给出了化学元素的操作性定义----化学元素是用物理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基本的物质组分,化学相互作用是通过最小微粒进行的,一切元素都是由这样的最小微粒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