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与射频卡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2.63 MB
- 文档页数:18
物流信息技术之射频技术的基本知识-射频识别技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从八十年代起走向成熟的一项自动识别技术。
它利用无线电技术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以达到识别和数据交换的目的。
由于RFID系统的射频卡和读写器之间不用接触就可完成识别,因此具有识别距离比光学系统远、不受视线限制的优点,同时射频识别卡还具有读写能力、可携带大量数据、难以伪造、具有智能功能等特点。
1.射频识别系统原理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一般至少包括两个部分:(1)射频卡或称电子标签(TAG)、读写器(Reader)。
在RFID系统中,射频卡主要由存储器、控制模块、收发模块和天线组成。
存储器用来保存约定格式的电子数据,容量为几个比特到几十千比特不等,控制模块、收发模块通常集成到一块芯片中,完成与读写器通信,天线(和电池)用于接受和发射信号。
射频卡封装可以有不同形式,常见的有信用卡的形式及小圆片的形式。
读写器由处理模块、收发模块、接口模块和天线组成。
读写器在一个区域内发射无线电信号形成电磁场,区域大小取决于无线电工作频率和天线尺寸。
射频卡经过这个区域时检测到读写器的信号就开始发送储存的ID信息及数据。
读写器发送的信号通常提供时钟信号及射频卡所需的足够能量(转化为直流电为无源射频卡提供电源),其中的时钟信号使数据同步,从而简化了系统的设计。
读写器接收到卡的数据后,解码并进行错误校验来决定数据的有效性,然后通过RS323,RS422,RS485或无线方式将数据传送到计算机网络。
简单的RFID产品就是一种非接触的IC卡,而复杂的RFID产品和外部传感器接口来测量、记录不同的参数或甚至与GPS系统连接来跟踪物体。
RFID系统根据工作频率的不同可分为高频、中频及低频系统。
低频系统一般工作在100K-500KHZ;中频系统工作在10MHZ到15MHZ左右;而高频系统则可达850-950MHZ甚至2.4-5GHZ的微波段。
RFID名词解释一、引言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简称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无线电波在一定距离内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
RFID技术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但直到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RFID技术才得以广泛应用。
它无需直接接触或光学可视即可完成信息的输入和处理,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制造、物流管理、跟踪定位、门禁控制等众多领域。
二、RFID系统组成一个基本的RFID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标签(Tag)、阅读器(Reader)和天线(Antenna)。
1.标签(Tag):也被称为射频卡或智能标签,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
每个标签都有一个唯一的电子编码,用于存储数据。
标签通常附着在物品上以标识目标对象。
2.阅读器(Reader):用于读取和写入标签信息的设备。
阅读器通过天线与标签进行无线通信,将信号发送至标签并接收来自标签的应答信号。
3.天线(Antenna):用于传输射频信号的设备。
天线在阅读器和标签之间传递信号,使两者之间的通信成为可能。
三、RFID的工作原理RFID系统在工作时,阅读器通过天线发送射频信号,处于工作区域的标签接收到该信号后,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信息,阅读器再通过天线接收并识别标签发送的信号,最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以完成对目标对象的识别。
这一过程无需人工干预,可实现自动化快速识别。
四、RFID的优势RFID技术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快速扫描:RFID的读取速度极快,单个标签的读取速度可达到0.1秒甚至更快,可以实现批量识别和高速移动物体的识别。
2.远距离识别: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RFID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式的远距离识别,无需直接接触或可视即可完成信息的读取。
3.环境适应性:RFID标签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可在各种恶劣环境下工作,如高温、低温、潮湿、污染等。
一、RFID的全面介绍和资料如何管理比澳洲人口多得的袋鼠?人类发射到太空中的东西如何追踪?病人不到医院去,医生如何检测并得出第一手的脑电波、心电图数据数据?超市中条形码大量的破旧、损害怎么办?……这些问题似乎困难而且没有必然联系,但是用RFID技术可以解决上述的所用问题。
RFID是英文“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中文称为无线射频身份识别、感应式电子芯片或是近接卡、感应卡、非接触卡...等等,是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的一种。
1、起源RFID最早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用来在空中作战行动中进行敌我识别:当时英国用以确认进机场的是否为己方的飞机,以免遭误击。
20世纪90年代起,这项技术被美国军方广泛使用在武器和后勤管理系统上。
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利用RFID对武器和物资进行了非常准确地调配,保证了前线弹药和物资的准确供应。
和以往的“充足”供应有所不同,现代化的管理强调的是准确供应,也就是需要多少就提供多少,因为多余的供应会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成本。
许多欧美国家高速公路有电子收费站,只要凭着黏在车上的RFID辨识卡片,就可直接通过收费道、自动扣款,不须停车。
2、RFID原理1. 标签(Tag,即射频卡):由耦合组件及芯片组成,卷标含有内置天线,用于和射频天线间进行通信。
2. 阅读器(Reader):读取(在读写卡中还可以写入)卷标信息的设备。
3. 天线(Antenna):在卷标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
系统的基本工作流程是:阅读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射频卡进入发射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射频卡获得能量被启动;射频卡将自身编码等信息通过卡内置发送天线发送出去;系统接收天线接收到从射频卡发送来的载波信号,经天线调节器传送到阅读器,阅读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译码然后送到后台主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系统根据逻辑运算判断该卡的合法性,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发出指令信号控制执行机构动作。
门禁卡的种类介绍门禁卡是用于控制进出门禁系统的一种身份识别卡片。
根据不同的技术和功能,门禁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磁卡(Magnetic Card):磁卡使用磁条技术,将用户的身份信息编码在卡片的磁条上。
门禁系统通过读取磁条上的信息进行身份验证。
这种类型的门禁卡常见于一些低安全级别的门禁系统,如办公楼、学校等。
2.射频卡(RFID Card):射频卡采用射频识别技术,通过无线电频率进行通信。
它们使用射频芯片和天线来存储和传输信息。
当射频卡靠近门禁读卡器时,读卡器能够接收到射频卡发送的信号,并验证卡片的合法性。
射频卡常见的类型包括低频卡(如EM卡)、高频卡(如Mifare卡)和超高频卡(如UHF卡)等。
3.接触式智能卡(Contact Smart Card):接触式智能卡使用金属接触片与读卡器进行物理接触来传输数据。
智能卡内部嵌入了一个芯片,可以存储更多的信息和执行更复杂的功能。
接触式智能卡在门禁系统中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灵活性,常见的标准包括ISO 7816等。
4.非接触式智能卡(Contactless Smart Card):非接触式智能卡也是基于射频识别技术,但与射频卡不同,非接触式智能卡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存储容量。
它们使用近场通信(NFC)技术,能够在离读卡器一定距离范围内进行通信。
非接触式智能卡常用于需要更高安全级别的场所,如企业、银行等。
5.生物识别卡(Biometric Card):生物识别卡结合了身体特征识别技术和门禁卡。
这种卡片通常具有芯片、射频天线以及用于识别指纹、虹膜或掌纹等生物特征的传感器。
通过读取和验证用户的生物特征信息,门禁系统可以高效地进行身份验证。
rfid卡的分类RFID卡即射频识别卡,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1. 按供电方式分:可分为有源卡和无源卡。
无源卡内无电池,利用波束供电技术将接收到的射频能量转化为直流电源为卡内电路供电,但其作用距离近,识别动目标能力低于有源卡。
2. 按载波频率分:可分为低频射频卡、中频射频卡、高频射频卡。
低频射频卡主要有125kHz和134.2kHz两种,低频系统主要用于短距离、低成本的应用中,如多数的门禁控制、校园卡、动物监管、货物跟踪等。
高频射频卡主要为433 MHz、915 MHz、2.45GHz(微波)、5.8GHz(微波)等。
3. 按调制方式分:可分为主动式和被动式。
4. 按作用距离分:可分为密耦合卡(作用距离小于1厘米)、近耦合卡(作用距离小于15厘米)、疏耦合卡(作用距离小于1米)和远距离卡(作用距离从1米到10米甚至更远)。
5. 按芯片分:可分为只读卡、读写卡和CPU卡。
6. 按应用分:门禁卡、银行卡、身份证、公交卡、会员卡等。
7. 按数据传输速率分:可分为低速卡和高速卡。
低速卡主要用于门禁、考勤等场合,而高速卡则主要用于移动通信、电子支付等场合。
8. 按可读可写性分:可分为只读卡和读写卡。
只读卡只能读取信息,不能写入信息,而读写卡则既可以读取信息,也可以写入信息。
9. 按安全性分:可分为密码验证卡和加密卡。
密码验证卡只要求输入密码即可访问卡内信息,而加密卡则对卡内数据进行加密处理,需要使用相应的解密算法才能访问卡内信息。
10. 按封装方式分:可分为插拔式和贴片式。
插拔式卡需要插入到读卡器中才能进行读写操作,而贴片式卡则直接将芯片封装在卡片上,无需插拔即可进行读写操作。
以上是RFID卡的多种分类方式,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更好地理解RFID卡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ID卡、IC卡、RFID卡、NFC卡、Mifare卡各种概念的关系 (2)IC卡和ID卡的区别 (2)IC卡和RFID卡的区别 (2)RFID卡和NFC卡的区别 (2)Mifare系列卡区别 (3)NFC标签分四种 (3)Mifare S50和Mifare S70的区别 (3)射频识别技术漫谈(13)——Mifare S50与Mifare S70 (5)ID卡、IC卡、RFID卡、NFC卡、Mifare卡各种概念的关系IC卡和ID卡的区别ID卡仅仅记录卡号,卡内的卡号读取无任何权限,易于仿制. ID卡不可写入数据,其记录内容(卡号)只可由芯片生产厂一次性写入,开发商只可读出卡号加以利用,无法根据系统的实际需要制订新的号码管理制度.IC卡内所记录数据的读取,写入均需相应的密码认证,甚至卡片内每个区均有不同的密码保护,全面保护数据安全,IC卡写数据的密码与读出数据密码可设为不同,提供了良好分级管理方式,确保系统安全.IC卡不仅可由授权用户读出大量数据,而且亦可由授权用户写入大量数据(如新的卡号,用户的权限,用户资料等),IC卡所记录内容可反复擦写. IC卡的安全性远大于ID卡.IC卡和RFID卡的区别IC卡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IC卡,都属于RFID范畴,接触式IC卡其芯片直接封装在卡基表面,而非接触式IC卡是由芯片和线圈组成,可分为COB绕铜线、蚀刻天线、印刷天线等等,两者的应用区别在于:前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插入读卡器使用,例如银行卡,后者仅需要靠近读卡器感应天线就能被读取,例如交通卡、门禁卡。
RFID卡是指非接触式类电子卡片/标签,包括有ID卡、IC卡和NFC卡以及其它等电子卡/标签。
他们主要的区别在于工作频段。
ID卡是早期的非接触式电子标签,工作频段在125kHz只有一个ID号,不可以存储任何数据,故叫ID卡。
IC卡如从字义上面理解,是包括了除ID卡外的其它RFID电子标签和接触式的芯片卡,不过一般说IC卡主要是指工作于13.56MHz频段的非接触式智能卡和接触式智能卡,而非接触式智能卡也就包括了NFC卡片或标签(NFC论坛规定有四种卡片类型属于NFC卡片),接触式智能卡也就是带个裸露芯片的智能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