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州名今在()
- 格式:doc
- 大小:163.50 KB
- 文档页数:7
古今地名对照表一(二至十画)发布时间:2008-5-914:48:25被阅览数:1611次古今地名对照表二画七星关一一①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
②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盘关一一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一一指今福建。
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一一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在今缅甸撞邦东部。
八百媳妇—九江——①今九江市。
②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
⑧秦汉郡。
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
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
魏为淮南郡。
九原一一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
秦末为匈奴所占。
古今地名对照表三画三川——秦郡,韩始置,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
汉改河南郡。
三户---①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
②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一一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一一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闻——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①古县名。
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
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
明废。
②古郡名。
东汉置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
春秋时名州来。
秦置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
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一一明初置,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
中原、关中、陇右、辽东…必须了解的这些古地理区划的名称我们现在把全国划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等七大地理区划.我国历史上也有类似的地理区划。
这些古地理区划名称不仅经常见于文学作品,至今人们也还喜欢用古地理区划名称来称呼自己的家乡,比如巴蜀、荆楚,但很多人对于这些古代的地理区划不太了解。
以下就是我国常见的十一个古地理区划的名称。
①中原中原,又称华夏、中土、中州,是指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指今天的河南省。
当与外族对应时,中原又泛指中国。
中原地区的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时代。
中原,本意为'天下至的中的原野',后演变为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华夏民族的摇篮,被视为天下中心。
中原地区随着华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扩展而逐渐向外蔓延,扩大了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族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
文化比较先进的华夏民族以别于四夷而称中华。
中原地区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夏朝、商朝、西周、东周、西汉、玄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辽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国等先后有20多个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
中国有历史记载或考古证据表明较长时间的主要政权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区占据四个,分别是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安阳、夏商古都郑州,此外还有商丘、南阳、濮阳、许昌、登封、夏邑、偃师、虞城、淮阳、新郑等古都。
中原所指地方,大致相当于如今的河南省全境、安徽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山西省南部,陕西省东部及山东省西部等地区。
②关中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
我国的古代州名今何在?(截止1980年,不算既有或后来已恢复的州名)古州名今位置古州名今位置古州名今位置B (8个)霸州河北霸县汴州河南开封滨州山东滨县、利津并州山西太原播州贵州遵义亳州安徽亳县博州山东聊城勃利州苏联伯力C (15个)蔡州河南汝南澶州河南濮阳长州浙江长兴曹州山东菏泽、曹县潮州广东潮安陈州河南淮阳辰州①湖南龙标(曾置叙州、沅州)②辽宁盖县成州甘肃成县池州安徽贵池充州贵州梓姜崇州四川郫县楚州江苏淮安滁州安徽滁县处州浙江丽水淳州广西横县D (10个)达州四川达县代州山西代县(曾称肆州)丹州陕西宜川儋州广东儋县道州湖南道县登州山东烟台邓州河南邓县定州河北定县鼎州湖南常德桃源端州广东肇庆E (2个)鄂州湖北鄂城峨州贵州荔波F (11个)方州江苏六合房州湖北房县汾州山西汾阳峰州越南富寿省越池东南丰州①湖北郧县②福建闽县凤州陕西凤县奉圣州河北涿鹿鄜州fu陕西富县抚州江西临川复州①湖北沔阳②辽宁瓦房店富州①广西昭平②江西丰城③云南富宁G (13个)盖州辽宁盖县(辽设辰州)甘州甘肃张掖高州广东高州镇功州贵州开阳西北瓜州甘肃安西光州河南潢川(曾称蒋州)归州湖北秭归归淳州广西靖西妫州gui河北保岱镇桂州广西桂林贵州广西贵县(贵港市)虢州河南灵宝果州四川南充H (24个)海州江苏连云港濠州安徽临淮和州安徽和县合州①四川合川②雷州半岛③安徽合肥鹤州贵州桐梓夜郎镇贺州广西贺县河州甘肃临夏恒州河北正定、曲阳;山西平城(大同)衡州湖南衡阳洪州江西南昌侯州广西田东湖州浙江吴兴滑州河南滑县东化州广东化县华州陕西华县怀州河南沁阳桓州吉林集安环州甘肃环县黄州湖北黄冈晃州湖南新晃徽州安徽黄山晖州贵州织金、纳雍惠州广东惠阳霍州安徽霍山J (24个)吉州江西吉安济州山东钜野冀州河北冀县蓟州天津蓟县嘉州四川乐山建州①福建建瓯③宁新宾犍州贵州毕节、大方☀姜州广西灵山江州江西九江蒋州①江苏南京(隋)②河南潢川绛州山西新绛胶州山东胶县交州越南北部及两广大部阶州甘肃武都金州①辽宁金县②甘肃榆中泾州甘肃泾川荆州鄂湘豫西一带靖州湖南靖县景州河北景县晋州河北晋县静州四川旺苍隽州湖北崇阳县均州湖北丹江口(武当山)筠州①江西高安②四川筠连钧州河南禹县K (22个)开州四川开县夔州四川奉节L (8个)朗州湖南常德、桃源郎州贵州遵义雷州广东海康利州四川广元丽州浙江永康澧州湖南澧县连州广东连县廉州广西合浦凉州甘肃武威、酒泉、敦煌亮州贵州锦屏、黎平梁州陕西勉县东劳州贵州荔波麟州陕西神木林州河南林县灵州甘肃灵武龙州①广西龙城②四川江油陇州陕西陇县泷州广东罗定庐州安徽合肥(隋设合州)汝州河南临汝潞州山西长治鸾州广西南丹滦州河北滦县略州/M (13个)鄚州mao河北莫县茂州四川茂县眉州四川眉山密州山东诸城孟州河南孟县、济源沔州陕西汉中、勉县、略阳绵州四川绵阳岷州甘肃岷县闽州福建福州福建侯官洺州河北永年明州浙江宁波睦州(严州)浙江建德、淳安、桐庐莫州河北任丘北(莫县、鄚州镇)N (2个)那州四川丹巴宁州①云南华宁②甘肃宁县③江西修水P (5个)潘州广东茂名彭州四川彭县邳州江苏邳县普州四川安岳蒲州山西永济Q (16个)蕲州湖北蕲春齐州山东济南祁州河北安国虔州江西赣州潜州浙江临安於潜镇乾州陕西乾县钦州广东合浦秦州甘肃天水沁州山西沁源溱州河南上蔡青州山东益都清州河北青县庆州甘肃庆阳琼州广东海口渠州四川渠县全州广西全县R (4个)饶州江西上饶(又称信州)荣州四川自贡戎州四川宜宾润州江苏镇江S (23个)沙州甘肃敦煌陕州河南三门峡一带商州陕西商县韶州广东韶关歙州安徽歙县沈州辽宁沈阳深州河北深县胜州山西榆林昇州南京古称(非州名)嵊州浙江嵊县思州贵州务川一线肆州山西代县司州陕晋豫边区泗州江苏盱眙松州四川松潘嵩州湖南常德、桃源宋州河南商丘、睢阳寿州安徽寿县宿州安徽宿县肃州甘肃酒泉蜀州四川崇庆舒州安徽安庆、潜山隋州湖北随州T (10个)台州浙江临海檀州北京密云潭州湖南长沙陶州河南孟津洮州甘肃临潭滕州山东滕县汀州闽赣边区庭州新疆吉木萨尔通州①北京通县②江苏南通同州陕西大荔W (15个)万州四川万县潍州山东潍坊威州河北威县维州四川理县渭州甘肃陇西、平凉卫州河南卫辉、汲县蔚州河北张家口、蔚(yù)县魏州河北大名文州陕西文县西汶州四川汶川巫州湖南黔阳吴州①江西鄱阳②江苏吴县梧州广西广信、苍梧武州河北张家口婺州浙江金华X (17个)相州河北省临漳县西河南安阳一带襄州湖北襄阳解州山西运城、闻喜忻州Xin 山西忻县信州①江西上饶②吉林四平③四川奉节新州广东新兴邢州河北邢台兴州①陕西略阳(沔州)②山西兴县秀州浙江嘉兴、海盐,上海华亭雄州河北雄县许州河南许昌叙州①湖南龙标②四川宜宾宣州安徽宣城玄州①天津蓟县②北京密云浔洲广西桂平循州①广东龙川②广东惠阳勋州山西稷山南Y (43个)崖州广东三亚雅州四川雅安严州(睦州)浙江建德、淳安、桐庐延州陕西延安盐州陕西定边炎州泛指南方燕州北京昌平姚州浙江余姚耀州陕西耀县伊州新疆哈密宜州广西宜山沂州山东临沂夷州台湾岛易州河北易县义州辽宁锦州、义县义州镇益州四川广汉、成都延州陕西延安英州广东英德郢州湖北江陵、钟祥鄞州浙江鄞县银州①辽宁铁岭(富州)②陕西米脂营州辽宁营口瀛洲传说中东海仙山;上海崇明颍州安徽阜阳应州山西应县雍州①陕西凤翔②湖北襄阳邕州广西南宁永州湖南零陵幽州北京攸州湖南攸县宥州内蒙延恩禹州河南禹县渝州四川重庆豫州泛指河南隩州山西河曲郁州广西玉林原州宁夏固原袁州江西宜春沅州湖南龙标(又称叙州)郓州山东郓城云州山西大同越州浙江绍兴岳州湖南岳阳Z (8个)牂州zang贵州黄平西北赵州河北赵县泽州山西晋城镇州河北正定真州江苏仪征振州广东三亚宁远梓州四川三台忠州四川忠县涿州河北涿县、范阳许金龙 1980年收集整理(……暂定290个*仅查阅辞海及百度,应参考《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犍州,古地名。
远古至秦朝地图图古九州的范围其实很小,比夏朝时的范围大一点吧而已古九州:荆州(占有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长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阳;在今两湖,两广部分,河南,贵州一带)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雍州(今陕西中部北部,甘肃东南部除外,青海东南部,宁夏一带)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东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梁州(自华山之阳起,直到黑水,应包括今陕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还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在无边海洋中,有着诸多大陆,其中有一块文明繁荣的区域,生活着不同的种族。
古代人族建立、由部族联盟所转化的那个古老晁帝国,曾把他们所探知的已知世界分成殇、瀚、宁、澜、越、宛、雷、云、中九个州,虽然这一大国早已消亡,但九州的区域却一直留了下来。
因对苍茫大地认识的有限,他们按环内海文明的中心点把这区域分为北陆,东陆和西陆。
环绕大陆的是被统称为浩瀚洋的广大水域。
同时,浩瀚洋在邻近大陆的各处浅海也有不同的名称。
陆地之间是三个较浅的内海,分别称为涣海,潍海和滁潦海。
在对陆地和海洋测量中,长度单位为里和步,高度单位为尺,面积单位为拓(百平方里)。
东陆约为五十四万拓,北陆约为三十六万拓,西陆大约二十五万拓。
(目前设定一九州里与一华里同,一拓为100平方里等于现实中25平方公里,九州总面积不含地中三海约为一百一十五万拓约为三千万平方公里,包括地中三海约为四千万平方公里)东陆最高的山脉为雷眼山脉,位于东陆中南部,东西向。
雷眼山脉以北的大陆被称为中州,因为那里是文明世界的地理大圆中心。
南面称为越州。
中州东面的那一部分大陆称为澜州,因为那里是所有大陆的最东端。
雷眼山脉西尽,西南和西北两个海湾在东陆的西部划出了宛州,由大江与西陆分开。
三国时候,荆州,冀州,江夏,西川,南郡,柴桑,许昌,分
别指现在的什么地方?
·荆州:辖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贵州、两广各一部分。
原治汉寿,在今湖南常德,刘表治襄阳,后吴魏各有一部分,吴治江陵,魏治襄阳。
冀州: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辖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东、河南各一小部分。
江夏郡:汉时治安陆(今湖北云梦),辖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国时魏吴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云梦西南),吴在武昌(今鄂城)西川辖今四川、陕南、甘肃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云贵大部。
本来治雒(今广汉北),刘焉时移绵竹(今德阳东北),再移成都· 南郡:江陵,孙吴曾移治公安。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孙权在赤壁之战前驻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吴,只是把柴桑作为临时指挥部。
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原名许。
196年9月,曹操自洛阳迎献帝迁都至此,221年1月,曹丕将此处易名为许昌。
中国历史地名古今对照中国历史地名对照1:先秦——古地名或国名---所属时代---今地名或范围涿鹿---黄帝---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XXX---黄帝---河北涿鹿县东南龙门山---禹---山西河津县西北会稽山---禹---浙江绍兴一带鸣条---夏---山西运城安邑镇北南巢---夏---安徽巢县西南亳(音bo2)---商---河南商丘殷---商---阳小屯村朝歌---商---河南淇县岐山---周---陕西岐山县东北羑里(羑音you3)---周---河南汤阴县一带盟津---周---河南孟津东北孤竹国---周---河北卢龙崇国---周---陕西省沣水县首阳山---周---山西永济西南牧野---周---河南淇县西南镐京---周---陕西西安市西洛邑---周---河南洛阳市彘(音zhi4)---周---山西霍县东北骊山(骊音li4)---周---陕西临潼东南齐国(首都临淄)---年龄---山东淄博鲁国首都---年龄---山东曲阜莒(音ju3)国都城---春秋---山东树东莒县宋国首都---年龄---商丘南北杏---年龄---山东东阿县北郑国首都---年龄---河南新郑长勺---春秋---山东莱芜东北燕国都城------春秋---北京楚国都城---春秋---湖北江陵西北召陵(召音sha4)---年龄---河南郾城县方城(楚国的长城)---年龄---河北方城北至泌阳东北葵丘---春秋---河南兰考东XXX(盂音yu2)---年龄---河南睢县西北泓水(泓音hong2)---年龄---河南柘城西北晋国都城---春秋---山西翼城东南五鹿---年龄---河南濮阳东南城濮---年龄---山东鄄城西南践土---春秋---河南原阳西南滑国地界---年龄---河南省崤山(崤音yao2)---春秋---河南洛宁县北XXX---年龄---河南嵩县东北邲地---春秋---河南郑州市东城父---年龄---河南襄城西郢都(郢音ying4)---春秋---湖北江陵西北吴国都城---春秋---江苏苏州昭关---年龄---安徽含山县北鲁国陬邑(陬zou3)---年龄---山东曲阜东南中都---年龄---山东汶上县汶阳---年龄---山东泰安西南越国首都---年龄---浙江绍兴槜李(槜音zui1)---春秋---浙江嘉兴西南苎罗山---春秋---浙江诸暨南黄池---年龄---河南封丘县西南晋阳---春秋---山西太原市XXX---春秋---山西夏县西北平阳---春秋---山西临汾县西南韩国首都---年龄---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国都城---春秋---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国都城---春秋---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雍城---战国---陕西凤翔县咸阳---战国---陕西咸阳市东北大梁---战国---河南开封桂陵---战国---河南长垣西北马陵---战国---河北台甫县东南商于---战国---河南淅川县西南XXX---战国---山东滕县东南莒城---战国---山东莒县即墨---战国---山东平度县东南武关---战国---陕西丹凤县东南汨罗江---战国---湖南省东北部渑池(渑音mian3)---战国---河南渑池县西野王---战国---河南沁阳上党郡---战国---治所在今山西长治邺城---战国---河北临漳县西南XXX---战国---河南禹县督亢---战国---在河北涿县一带易水---战国---河北易县代城---战国---河北蔚县寿春---战国---安徽寿县西下邳---秦---江苏睢宁西北XXX---秦---山东胶南县沙丘---秦---河北广宗县西阳城---秦---河南登封东南渔阳---秦---北京市密云西南阳夏--- 秦---河南太康县大泽乡---秦---安徽宿县东南陈县---河南淮阳关中---秦---函谷关以西地区会稽郡---秦---治地点今江苏姑苏。
古代州名今何在————————————————————————————————作者:————————————————————————————————日期:我国的古代州名今何在?(截止1980年,不算既有或后来已恢复的州名)古州名今位置古州名今位置古州名今位置B (8个)霸州河北霸县汴州河南开封滨州山东滨县、利津并州山西太原播州贵州遵义亳州安徽亳县博州山东聊城勃利州苏联伯力C (15个)蔡州河南汝南澶州河南濮阳长州浙江长兴曹州山东菏泽、曹县潮州广东潮安陈州河南淮阳辰州①湖南龙标(曾置叙州、沅州)②辽宁盖县成州甘肃成县池州安徽贵池充州贵州梓姜崇州四川郫县楚州江苏淮安滁州安徽滁县处州浙江丽水淳州广西横县D (10个)达州四川达县代州山西代县(曾称肆州)丹州陕西宜川儋州广东儋县道州湖南道县登州山东烟台邓州河南邓县定州河北定县鼎州湖南常德桃源端州广东肇庆E (2个)鄂州湖北鄂城峨州贵州荔波F (11个)方州江苏六合房州湖北房县汾州山西汾阳峰州越南富寿省越池东南丰州①湖北郧县②福建闽县凤州陕西凤县奉圣州河北涿鹿鄜州fu陕西富县抚州江西临川复州①湖北沔阳②辽宁瓦房店富州①广西昭平②江西丰城③云南富宁G (13个)盖州辽宁盖县(辽设辰州)甘州甘肃张掖高州广东高州镇功州贵州开阳西北瓜州甘肃安西光州河南潢川(曾称蒋州)归州湖北秭归归淳州广西靖西妫州gui河北保岱镇桂州广西桂林贵州广西贵县(贵港市)虢州河南灵宝果州四川南充H (24个)海州江苏连云港濠州安徽临淮和州安徽和县合州①四川合川②雷州半岛③安徽合肥鹤州贵州桐梓夜郎镇贺州广西贺县河州甘肃临夏恒州河北正定、曲阳;山西平城(大同)衡州湖南衡阳洪州江西南昌侯州广西田东湖州浙江吴兴滑州河南滑县东化州广东化县华州陕西华县怀州河南沁阳桓州吉林集安环州甘肃环县黄州湖北黄冈晃州湖南新晃徽州安徽黄山晖州贵州织金、纳雍惠州广东惠阳霍州安徽霍山J (24个)吉州江西吉安济州山东钜野冀州河北冀县蓟州天津蓟县嘉州四川乐山建州①福建建瓯③宁新宾犍州贵州毕节、大方☀姜州广西灵山江州江西九江蒋州①江苏南京(隋)②河南潢川绛州山西新绛胶州山东胶县交州越南北部及两广大部阶州甘肃武都金州①辽宁金县②甘肃榆中泾州甘肃泾川荆州鄂湘豫西一带靖州湖南靖县景州河北景县晋州河北晋县静州四川旺苍隽州湖北崇阳县均州湖北丹江口(武当山)筠州①江西高安②四川筠连钧州河南禹县K (22个)开州四川开县夔州四川奉节L (8个)朗州湖南常德、桃源郎州贵州遵义雷州广东海康利州四川广元丽州浙江永康澧州湖南澧县连州广东连县廉州广西合浦凉州甘肃武威、酒泉、敦煌亮州贵州锦屏、黎平梁州陕西勉县东劳州贵州荔波麟州陕西神木林州河南林县灵州甘肃灵武龙州①广西龙城②四川江油陇州陕西陇县泷州广东罗定庐州安徽合肥(隋设合州)汝州河南临汝潞州山西长治鸾州广西南丹滦州河北滦县略州/M (13个)鄚州mao河北莫县茂州四川茂县眉州四川眉山密州山东诸城孟州河南孟县、济源沔州陕西汉中、勉县、略阳绵州四川绵阳岷州甘肃岷县闽州福建福州福建侯官洺州河北永年明州浙江宁波睦州(严州)浙江建德、淳安、桐庐莫州河北任丘北(莫县、鄚州镇)N (2个)那州四川丹巴宁州①云南华宁②甘肃宁县③江西修水P (5个)潘州广东茂名彭州四川彭县邳州江苏邳县普州四川安岳蒲州山西永济Q (16个)蕲州湖北蕲春齐州山东济南祁州河北安国虔州江西赣州潜州浙江临安於潜镇乾州陕西乾县钦州广东合浦秦州甘肃天水沁州山西沁源溱州河南上蔡青州山东益都清州河北青县庆州甘肃庆阳琼州广东海口渠州四川渠县全州广西全县R (4个)饶州江西上饶(又称信州)荣州四川自贡戎州四川宜宾润州江苏镇江S (23个)沙州甘肃敦煌陕州河南三门峡一带商州陕西商县韶州广东韶关歙州安徽歙县沈州辽宁沈阳深州河北深县胜州山西榆林昇州南京古称(非州名)嵊州浙江嵊县思州贵州务川一线肆州山西代县司州陕晋豫边区泗州江苏盱眙松州四川松潘嵩州湖南常德、桃源宋州河南商丘、睢阳寿州安徽寿县宿州安徽宿县肃州甘肃酒泉蜀州四川崇庆舒州安徽安庆、潜山隋州湖北随州T (10个)台州浙江临海檀州北京密云潭州湖南长沙陶州河南孟津洮州甘肃临潭滕州山东滕县汀州闽赣边区庭州新疆吉木萨尔通州①北京通县②江苏南通同州陕西大荔W (15个)万州四川万县潍州山东潍坊威州河北威县维州四川理县渭州甘肃陇西、平凉卫州河南卫辉、汲县蔚州河北张家口、蔚(yù)县魏州河北大名文州陕西文县西汶州四川汶川巫州湖南黔阳吴州①江西鄱阳②江苏吴县梧州广西广信、苍梧武州河北张家口婺州浙江金华X (17个)相州河北省临漳县西河南安阳一带襄州湖北襄阳解州山西运城、闻喜忻州Xin 山西忻县信州①江西上饶②吉林四平③四川奉节新州广东新兴邢州河北邢台兴州①陕西略阳(沔州)②山西兴县秀州浙江嘉兴、海盐,上海华亭雄州河北雄县许州河南许昌叙州①湖南龙标②四川宜宾宣州安徽宣城玄州①天津蓟县②北京密云浔洲广西桂平循州①广东龙川②广东惠阳勋州山西稷山南Y (43个)崖州广东三亚雅州四川雅安严州(睦州)浙江建德、淳安、桐庐延州陕西延安盐州陕西定边炎州泛指南方燕州北京昌平姚州浙江余姚耀州陕西耀县伊州新疆哈密宜州广西宜山沂州山东临沂夷州台湾岛易州河北易县义州辽宁锦州、义县义州镇益州四川广汉、成都延州陕西延安英州广东英德郢州湖北江陵、钟祥鄞州浙江鄞县银州①辽宁铁岭(富州)②陕西米脂营州辽宁营口瀛洲传说中东海仙山;上海崇明颍州安徽阜阳应州山西应县雍州①陕西凤翔②湖北襄阳邕州广西南宁永州湖南零陵幽州北京攸州湖南攸县宥州内蒙延恩禹州河南禹县渝州四川重庆豫州泛指河南隩州山西河曲郁州广西玉林原州宁夏固原袁州江西宜春沅州湖南龙标(又称叙州)郓州山东郓城云州山西大同越州浙江绍兴岳州湖南岳阳Z (8个)牂州zang贵州黄平西北赵州河北赵县泽州山西晋城镇州河北正定真州江苏仪征振州广东三亚宁远梓州四川三台忠州四川忠县涿州河北涿县、范阳许金龙1980年收集整理(……暂定290个*仅查阅辞海及百度,应参考《中国古代地名大词典》)☀犍州,古地名。
隋唐时期1.弄栋川指今天的姚安县,唐初于此处设置姚州都督府。
其辖区都在今巍山县至弥渡县一带。
2.浪穹指今天的洱源3.戎州都督府驻今四川宜宾。
4.寻传指今天的德宏州5.茫蛮指今天的西双版纳6.安南都护府驻今越南河内7.播州指今贵州遵义8.大勃弄、小勃弄指今天的祥云和弥渡地区9.宣城指今天的元江-----《蛮书》10.石城指今天的曲靖-----《蛮书》11.昆川指今天的昆明-----《蛮书》12.曲轭(e)指今天的马龙-----《蛮书》13.龙和城指今天的禄丰-----《蛮书》14.西洱海指今天的洱海15.郎州(南宁)指今天的曲靖----《新唐书---南蛮传下》16.弥鹿川指今天的泸西,师宗和弥勒。
17.善阐府驻今天的昆明市18.巴甸指今天的建水,秦汉时期称为步头。
19.昆明城指今天的盐源,秦汉时期被称为定笮。
20.黎州指今天的汉源----《宋史---黎州诸蛮传》21.鲁望指今天的鲁甸22.竹子领指今天的会泽县东北一带。
23.铁桥城指今天丽江县西北的塔城---《蛮书卷四》24.蒙舍城指今天的巍山---《蛮书卷四》25.野共川指今天的鹤庆县。
---《蛮书卷六》26.罗眉川指今天的兰坪县---《蛮书卷六》27.白岩指今天弥渡县红岩---《蛮书卷四》28.漾共川指今天的鹤庆---《蛮书卷四》29.牛賧指今天的永胜县西北的顺州---《蛮书卷四》30.碧江县已撤销,其地北部并入北边的福贡县,南部并入泸水县,隶属于现在的怒江州。
31.冰琅山指今天怒江州内的碧罗雪山。
32.偈賧指今天的永胜。
33.昆明城指今天的四川盐源县,秦汉时期被称为定笮县---《蛮书卷六》34.骠国指的是今天缅甸曼德勒地区。
---《蛮书卷四》35.越賧指的是今天的腾冲。
36.河賧指今天的大理。
---《蛮书卷二》37.祁鲜山指今天的甘高山38.林西原指今天越南的老街39.唐初黎州指今天的华宁。
40.越賧在今腾冲至德宏一带,即汉朝初年的滇越。
41.唐朝的览州指的是今天的牟定,也就是元明时期的定远县42.唐朝求州指的是今天的玉溪—康熙《澂江府志》卷三。
古代和现代地名对照表七星关——?今贵州毕节西南七星山上~传为诸葛亮祭旗处。
?即望星关~今四川茂汶西南。
七盘关——在今四川广元东北与陕西宁强间的七盘岭上。
七闽——指今福建。
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
八闽——宋分福建为八府、州、军~元分八路~故后以八闽为福建的别称。
八公山——今安徽淮南市西。
八百媳妇——在今缅甸掸邦东部。
九江——?今九江市。
?明清府名~治德化(今九扛)。
?秦汉郡。
秦治寿春(今寿县)~辖今豫皖淮南、鄂东一部分及江西省。
汉辖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区。
魏为淮南郡。
九原——秦郡~治九原(今包头西)~辖后套及伊克昭盟北部地。
秦末为匈奴所占。
三川——秦郡~韩始臵~秦治雒阳(今洛阳市东北)~辖今河南省黄河以南的伊、洛水流域等地。
汉改河南郡。
三户——?古楚地~今河南淅川西北。
?古渡口~今河北磁县西南古漳水上。
三关——宋与契丹分界的三关指淤口关(今河北霸县东)、益津关(今霸县)、瓦桥关(今雄县)~一说无淤口关~为草桥关(今高阳东)。
三元里——在广州市北。
三受降城——唐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筑~均在河套的黄河北岸~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狼山口南~中受降城在今包头西~东受降城在今托克托南。
三佛齐——即室利佛逝国~7—13世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古国。
于阗——西域古国~在今新疆和田一带。
唐军镇名~在今和田西南。
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
下邳——?古县名。
秦在今江苏睢宁西北。
金移睢宁西北古邳镇。
明废。
?古郡名。
东汉臵国~南朝宋改郡~治下邳~辖苏、皖北部各一部分。
下相——古县名~今江苏宿迁西南~北齐废。
下蔡——今安徽风台。
春秋时名州来。
秦臵县~明废。
下港——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万丹一带的古国。
十六世纪时国势很盛。
大宁卫——明初臵~治今内蒙古宁城西~辖今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
旋改北平行都司。
永乐仍称大宁卫~移治保定。
大名府——五代后汉臵~治今河北大名东。
明移今大名。
大兴城——隋于汉长安城东南筑新城~名大兴城~在今西安城及城东、城南、城西一带。
中国古代各朝各代的都城和对应的现在的名称及地理位置朝代时间都城现代城市夏朝前2100年-前1600年河南登封东商朝前1600年-前1066年河南商丘北西周前1066年-前771年镐京陕西西安西东周前770年至前221年洛邑河南洛阳春秋略战国齐国临淄山东临淄楚国郢湖北江陵西北燕国蓟今北京城西韩国宛河南南阳赵国邯郸河北邯郸魏国大梁河南开封秦国咸阳陕西咸阳秦朝前221年至前206年咸阳陕西咸阳东北西汉前206年至23年长安陕西西安西北东汉23年至220年洛阳洛阳东三国220年至280年曹魏220年至265年洛阳河南洛阳西蜀221年至263年成都四川成都孙吴222年至280年建业江苏南京西晋265年至316年洛阳河南洛阳东晋317年至420年建康江苏南京南朝南朝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朝齐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朝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朝陈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北魏386年-534年公元493年,迁都平城洛阳山西大同东北河南洛阳东东魏534年-550年邺河北临漳西南北齐550年-577年邺河北临漳西南西魏535年-557年长安陕西西安西北北周 557年-581年长安陕西西安西北隋朝581年-618年大兴陕西西安西北唐朝618年-907年长安陕西西安西北五代907年-960年后梁907年-923年汴州河南开封市后唐923年-936年洛阳河南洛阳市后晋936年-946年汴州河南开封市后汉947年-950年汴州河南开封市后周951年-960年汴州河南开封市十国902年-979年吴国904年-937年扬州江苏扬州市南唐937年-975年金陵江苏南京市前蜀907年-925年成都四川成都市后蜀934年-965年成都四川成都市闽909年-945年长乐福建省福州市楚907年-951年长沙湖南长沙南汉917年-971年兴王府广东省广州市荆南906年-963年荆州湖北荆州市吴越904年-978年杭州浙江杭州北汉951年-979年太原山西太原宋朝北宋960年-1127年东京河南开封南宋1127年-1279年临安浙江杭州内蒙古赤峰辽朝907年-1125年上京临潢府巴林左旗西夏1038年-1227年兴庆府宁夏银川金朝1115年-1234年上京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北京明朝1368年-1644年1421年,应天明成祖迁都江苏南京北京清朝1644年-1911年1644年,顺治迁都盛京京师辽宁沈阳北京。
中国文化冷常识历史地名简称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自古帝王将相,贤哲文人,皆以文化传承为重。
然于历史之长河,有诸多冷常识,鲜为人知,而地名简称,亦为其一端也。
昔者,华夏九州,分野而治。
如幽、并、凉、兖、冀、青、徐、扬、荆,此皆古地名简称也。
幽州,今之河北地;并州,即今山西境;凉州,乃甘肃一带;兖州,山东之北;冀州,河北中南部;青州,山东东北部;徐州,江苏与安徽接壤之地;扬州,江苏之南;荆州,湖北之大部。
此等简称,皆由古时诸侯分封,取其方位、地形、特产等因素而定。
又如“蜀”,乃四川之称;“吴”,即江苏、浙江一带;“闽”,福建是也;“粤”,广东、广西之谓。
此等简称,或由古国名,或由部落名称,或由地理特征而来。
而今之人,多用简称,如“京”指京师,即北京;“沪”指上海;“穗”指广州;“渝”指重庆;“蓉”指成都。
此等简称,或取自古称,或因地势,或因物产,或因典故,皆有来历。
然而,世人对于此等冷常识,知之甚少。
吾辈当以学问自娱,考据古籍,探究史实,以求明了古今之变,洞察历史文化之脉络。
如是,方可谓之学问之士,不为时代所弃。
故吾人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文为魂,可传千古。
地名简称,虽属小节,然亦是文化之一端,不可忽视。
吾辈当珍视此等知识,传承中华文化,使之永续不息,光耀后世。
【导语】《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化遗产,它短⼩精悍、琅琅上⼝,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地理、道德以及⼀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下⾯是分享的三字经解释:古九州今改制称⾏省三⼗五。
欢迎阅读参考! gǔjiǔzhōu 古九州 jīngǎizhì 今改制 chēngxíngshěng 称⾏省 sānshíwǔ 三⼗五 【解释】 州:古代⾏政区域单位名称。
制:制度,有确定规模、法度。
⾏省:⾏政区域,简称省。
【启⽰】 古代周朝分为九州:冀州、幽州、并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
秦抬皇统⼀中国后废九州改成郡县,到宋朝把郡县改成府,到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主持全国政务,各地区设中书省,称为⾏省,简称省。
三个五省,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划九省加收回台湾省,连原⼆⼗⼋省,共三⼗五省。
【三字经故事】 ⼀鸣惊⼈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新即位,做了国君。
晋国趁这个机会,把⼏个⼀向归附楚国的国家拉拢过去。
楚国的⼤⾂们很不服⽓,都向楚庄王提出要他出兵争霸权。
⽆奈楚庄王不听那⼀套,在他即位后三年的时间⾥,⽩天打猎,晚上喝酒,听⾳乐,什么国家⼤事,全不放在⼼上,整天沉迷于花天酒地,不理国事。
使得官吏们贪污失职、欺压百姓。
他知道⼤⾂们对他的作为很不满意,还下了⼀道命令:谁要是敢劝谏,就判谁的死罪。
这时,有⼀个叫伍举的⼤⾂,实在看不过去,决⼼去见楚庄王。
他告诉楚庄王:“有⼈让我猜个谜⼉,我猜不着。
⼤王是个聪明⼈,请您猜猜吧!”楚庄王说:“你说出来听听。
” 伍举说:“楚国⼭上,有⼀只⼤鸟,⾝披五彩,样⼦挺神⽓。
可是⼀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王⼀听,⼼⾥明⽩伍举说的是谁。
他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
这种鸟,不飞则已,⼀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鸣将要惊⼈。
” 从此,楚庄王开始整顿国家,奖励尽忠尽责的官员,惩罚贪官污吏。
使国家充满了朝⽓。
八州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八州是指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雍州和豫州。
1、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还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
2、兖州:今河北省东南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南省的东北部。
3、青州:东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东的东部一带。
4、徐州:今山东省东南部和江苏省的北部。
5、扬州:北起淮水,东南到海滨,在今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两省的土地。
与八州相比,“九州”多了一个梁州。
“九州”是中国的别称之一。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八州八荒:八州与八荒泛指中国。
九州:在古代指天下。
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山东:崤山以东。
如“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江表: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江表英雄咸归附之”。
江东:江东:长江下游江南一带。
如“江东弟子”。
中国古代的九个州,分别是现在的哪些省市?看看你属于哪个州在史书《左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茫茫禹迹,划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
指的是大禹治水成功后,声望很高,名气很大,继承了舜的王位后,为了使各部落能够进一步融合,去了位于今天安徽怀远境内的涂山巡视,并召集了两场宏大的天下诸侯拜会,禹的权威进一步扩大,遍及四海,为了能够更好的控制各方诸侯,巩固夏朝的统治,禹又将天下分为九个区域,供人居住,这便是“九州”的由来,九州成为古中国的代称。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范围极大,北有燕山山脉、渤海湾和辽东,南至南海,西至甘肃接西域,东至东海,光阴似箭,几千年的岁月悠悠而过,那古时候划分的九州分别是现在的哪些省市呢?我们大家又都属于哪个州呢?先来看一下面积最大的冀州,包括现今的河北、天津、北京、山西、辽宁五个省跟直辖市,还包括德州市、聊城市,安阳市、鹤壁市、濮阳市、新乡市、焦作市、济源市以及呼和浩特市和乌兰察布市这11个市,境内有梁山、岐山、漳河、恒河以及卫河等山川河流。
衮州包括现在的荷泽市、济宁市,商丘市,淮北市、宿州市和亳州市,即河北、河南和山东交界部分,境内有九河、沮水等。
青州包括现在的济南市、青岛市、潍坊市、烟台市、东营市、日照市、威海市以及淄博市,即渤海和泰山之间的区域,境内有潍水、淄水和汶水。
徐州包括现在的泰安市、枣庄市、临沂市、莱抚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徐州市,境内有蒙山、羽山、潍水以及沂水等山川河流。
扬州包括现在的江西、广东、香港、澳门、福建、浙江、上海,南京市、常州市、泰州市、无锡市、盐城市、淮安市、南通市、苏州市、扬州市、镇江市,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安庆市、淮南市、黄山市、六安市、池州市、滁州市、宣城市。
境内有彭蠡、震泽,即鄱阳湖跟太湖。
荆州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桂林市,境内有荆山、衡山、嘉陵江、沱水和潜水。
中国古代称的九州是哪九州有6个
保存至今是您的家乡吗
九州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概念,把中国分为九个地域,这九个地域古记录被称为九州。
这九
州有:齐州,楚州,燕州,赵州,魏州,韩州,晋州,吴州和越州,至今仍然有6个保留
下来,分别是江苏省、安徽省、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和湖北省。
九州给中国历史文化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充满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底蕴。
每
一个九州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齐州以其五湖四海而闻名,燕州以它的火烧壶和御风琴而
受人称道,楚州以朝歌楚谣而成为著名的文化蓝海,赵州被称为大唐乐园,魏州因风景如
画而深受欢迎,韩州则以它美丽壮丽的大街、山水美景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受到人们的赞赏。
不过,尽管我充满着对九州的好奇心和兴趣,但是那些它不是我家乡的九州我还没有机会
去参观它们。
事实上,我的家乡在江苏省,也就是古代九州里面保留下来的齐州,每当我
去到青阳、旋江、大厂等景点,就能感受到江南九州特有的文化韵味,充满恬静的中华气息。
而当我穿行在江苏的街头,看到繁华的江苏城市,更能体会到九州之美。
九州不只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它把中国历史和文化连结在了一起,同时也传承了许多中国古典文化。
当把九州给予诅咒,它也给了我们无尽的探索和追寻之机会,这份精神气息源远流长,孕育了国家文化多采多姿。
燕云十六州燕云十六州,又称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古代地理名词,指中国北方以幽州(今北京)和云州(今山西大同)为中心的十六个州,具体指:幽州(今北京市区)、顺州(今北京市顺义区)、儒州(今北京市延庆区)、檀州(今北京市密云区)、蓟州(今天津市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鄚州(今河北省任丘市北)、新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妫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武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蔚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应州(今山西省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市东)、朔州(今山西省朔州市区)、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即今北京、天津北部(海河以北),以及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
“燕云”一名最早见于《宋史·地理志》。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后晋开国皇帝石敬瑭(后唐河东节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
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后晋,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辽太宗为父,石敬瑭为子)。
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往后中原数个朝代都没有能够完全收复。
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160多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令徐达为主帅、常遇春为副帅,北伐元朝。
仅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攻占了元朝都城大都,至此燕云十六州被汉族政权收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政权的统治。
燕云地区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又是中原王朝保护农业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天然屏障。
当然也是中原王朝在其盛世时经略东北的基地。
北宋叶隆礼《契丹国志》“幽,燕诸州,盖天造地设以分藩,汉之限,诚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也。
“这段话足以阐释其战略位置的重要性。
对中原王朝而言,燕云十六州是其北方的门户。
一方面,在国力昌盛时期,它是中原王朝经略控驭北方游牧民族的据点和桥头堡。
隋炀帝在涿郡筑临朔宫作为行宫,大业七年(611年)后三次用兵高句丽,都以涿郡为基地,集结兵马、军器、粮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