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逻辑思维导图
- 格式:pdf
- 大小:34.67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历史知识构造思想导图1.列强的侵略
2.中国人民抗衡外来侵略的斗争
3.中国人民探究近代化的历程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5.公民革命运动
6.国共十年内战
7.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8.中国人民解放战争
9.民族资本主义和教育、科技、思想、艺术的成就
10.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11.新中国的建立和牢固
12.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究期间
1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期间
14.民族和外交工作、科技成就
15.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16.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
17.两次世界大战
18.世界格局的演变
19.世界一体化进度
20.共产主义运动的展开。
高考历史:高中历史全套思维导图,重点知识一目了然!
历史知识纷繁杂乱,如果没有清晰的梳理好知识,背起来真是要人命。
后台有同学留言,需要高中历史知识,老师专门为大家找来了一份历史思维导图给大家,便于大家能够串联起各章节的知识。
不要轻易离手,记得收藏!家长也记得转给孩子一份或者是直接收藏打印出来!
温馨提示
过了暑假,大家就升为新高三和新高二的同学了,此刻内心是否充满迷茫?高考君将陪你一起走过。
高考网会第一时间分享高考政策分析、高校招录数据、高校招生安排等热门信息,点点关注,高考之路不迷路。
end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高考网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历史全套思维导图!学科知识一目了然,文科生复习必备
感谢您抽出
.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
来阅读本文
历史知识纷繁杂乱,如果没有清晰的梳理好知识,背起来真是要人命。
今天,分享一份历史思维导图给大家,便于你串联起各章节的知识。
不要轻易离手,记得收藏!家长记得转给孩子一份!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4.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6.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7.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9.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10.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1.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4.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5.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6.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7.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8.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9.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0.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封建统治阶级;社会形态;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思想体系;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核心:宗族家长制。
)中国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鸦片战争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危机前的中国乾隆朝后期,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官僚机购膨胀,各级官吏贪污成风,营私舞弊,贿赂公行,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清王朝 2. 经济上,史无前例的人口大增长、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需要寻找新出路的民不由强盛转向衰落断增加.地租剥削、賦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的中国和世界的主要表现: 3.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读书人动辄以片言只语获罪,整个社会万马齐暗,一片死寂;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鸦片战争西方资本制度的确立: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前的世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军事侵略②通过不平等条约,资本-帝国主义列强侵占中国领土(1842,8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③勒索巨额赔款④在战争中屠杀中国人民(1894,11日军:旅顺大屠杀惨案;1900俄国:黑龙江:江东六十四屯惨案)1860英法联军-北京-放火烧“万园之园”)外国列强 2.政治控制:资本-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
资本-帝国如何侵略 3.经济掠夺:外国列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对华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并逐渐操纵中国经济命脉。
主义对中国中国?4文化渗透: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侵略有功论、“种族优劣论”为侵华制造舆论。
两宋 的 政 治 和 军事 北宋 建立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北宋没有完全统一古代中国结束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宋 初 中 央 集 权 的 加强地方政权派文官担任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包括转运使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 财权诸路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绝大部分赋税上交朝廷军权地方精锐部队纳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枢密使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使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枢密使有调兵权但没有统兵权禁军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 相互制约,以文制武、重文轻武、权归中央。
崇文抑武罢免宿将兵权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太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边 防 压 力 与 财 政 危机 边防压力辽朝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夺回此地的努力均告失败通过澶渊之盟,辽宋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支付“岁币”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双方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向北宋称臣,同时北宋给西夏钱物,即“岁赐” 财政压力冗兵军队庞大,使得军费直线上升,财政负担重 冗官官僚机构膨胀冗费冗兵、冗官加剧财政负担,加上每年支付给辽的岁币、西夏的岁赐 王安 石 变法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宋仁宗时 范仲俺 庆历新政 触犯官僚利益失败 时间、人物1069年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主持目的富国强兵主要内容富国政府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款从事商业经营目的:既调控经济又开辟财源 强兵对农民编制训练军事管理“兵农合一”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特点加强国家的管理和控制 评价达到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强兵效果不明显北宋与西夏战争,以失败告终措施执行中加重人民负担,引起激烈争议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越来越严重 南 宋 的 偏安 靖康之变 1127年,金灭北宋,虏走宋徽宗、宋钦宗 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帝,为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岳飞抗金 岳飞民族英雄岳家军抗金岳飞被害绍兴和议1141年南宋向金称臣、缴纳岁贡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三年轮换禁军只负责训练将不专兵,兵无常将强干弱枝为防止藩镇割据重演 重文轻武、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积贫积弱 有效 预防 内部 动 乱, 巩固 国家 统一 和安 定, 强化 了中 央集 权。
第19课辛亥革命—中外历史纲要(上)精美思维导图一、背景介绍1. 晚清时期的社会矛盾2. 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民族危机3. 民族资产阶级的崛起二、辛亥革命的爆发1. 保路运动的兴起2. 武昌起义的爆发3. 各省响应起义三、中华民国的建立1.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3. 袁世凯的篡权与二次革命四、辛亥革命的影响1.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2.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 激发民族觉醒,为五四运动奠定基础4. 深化民族危机,加速中国近代化进程五、辛亥革命的教训1. 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篡夺2. 民主共和观念尚未深入人心3. 革命党内部派系林立,难以形成统一力量4. 没有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导致农民生活困苦六、辛亥革命与思想启蒙1. 辛亥革命对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的冲击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思想解放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七、辛亥革命的国际影响1. 对亚洲其他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的启示2. 对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3. 国际社会对辛亥革命的关注与评价八、辛亥革命与女性地位的变化1. 女性参与革命斗争的积极作用2. 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与教育改革3. 女性权益的争取与法律保障九、辛亥革命与教育改革1. 教育体制的变革与创新2. 新式学堂的兴起与普及3. 教育理念的更新与人才培养十、辛亥革命与科技发展1. 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应用2. 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与经济发展3. 科技创新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作用十一、辛亥革命与国家制度创新1. 政党政治的探索与实践2. 国会制度的建立与运行3. 宪法精神的倡导与落实十二、辛亥革命与文化艺术1. 革命文艺的兴起与繁荣2. 文化艺术的多元化与国际化3. 文化产业的萌芽与发展十三、辛亥革命与军事变革1. 新式军队的建设与训练2. 军事战略的创新与运用3. 军事工业的发展与国防现代化十四、辛亥革命与社会变革1. 社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2. 社会组织的发展与创新3. 社会福利制度的探索与建立十五、辛亥革命与环境保护1. 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与传播2. 自然资源的管理与利用3. 生态平衡的维护与可持续发展。